羁旅思乡诗练习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2
羁旅思乡1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各小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这首诗写于贞元二十年(804)岁末,作者任秘书省校书郎,时年三十三岁。
【小题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交待诗人身处邯郸驿馆时恰逢冬至。
每逢佳节倍思亲,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
抒写了诗人的羁旅之思、失意之苦。
B.第二句描写诗人孤灯下形影相吊的情状:双手抱膝,枯坐在灯下,唯“影”相伴。
“影伴身”不直言孤单,却更显独处的寂寞。
C.末句“还应说着远行人”,具体“说”了什么,诗人并没有指明,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D.白诗以语言浅近、平实著称,本诗以直率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人们常有的一种生活体验,感情真挚动人。
【小题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解连环·孤雁张炎①楚江空晚。
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
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
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②。
料因循③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谩④长门⑤夜悄,锦筝弹怨。
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
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⑥重见。
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注释)①张炎:南宋末年词人,号玉田,宋亡后曾寄居浙江。
②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雁飞行时行列整齐如字,孤雁而不成字,只像笔画中的“一点”。
③因循:迟延。
④谩:漫,徒然的意思。
⑤长门:汉宫名,汉武帝时,陈皇后被打入长门冷宫。
⑥玉关:玉门关,这里泛指北方。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楚江空晚”,作者把雁置于这空阔的空间,不惟反衬雁之“孤”“小”,且为全词定下低沉的基调。
惟其“空”,才愈见离群雁之“孤”;惟其“晚”,才更显离群雁之“凄冷”:可谓景中含情。
B.“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是孤雁自怜神态的写照。
“顾影”,表示深自珍重。
其中一“欲”字,对孤雁犹豫迟疑的神态刻画地惟妙惟肖。
高考语文羁旅思乡诗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杜甫《春日忆李白》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⑴,俊逸鲍参军⑵。
渭北⑶春天树,江东⑷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释】⑴庾开府:指庾信。
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
⑵鲍参军:指鲍照。
南朝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
⑶渭北:渭水北岸,借指长安(今陕西西安)一带,当时杜甫在此地。
⑷江东:指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当时李白在此地。
1.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诗歌颈联运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表达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
B.全诗感情真挚,文笔华丽,字里行间抒发了诗人对李白的赞誉和怀念之情。
C.诗歌构思巧妙:以赞李白诗歌始,转而思念,以渴望相见、切磋作结。
D.杜甫高度评价了李白诗歌,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是一首诗歌鉴赏之作。
2.这首诗开头四句分别从哪三方面对李白诗给予高度评价二、杜甫《月夜》月夜①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②,双照泪痕干。
【注释】①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
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
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
八月,作者被禁长安望月思家而作此诗。
②虚幌:透明的窗帷。
幌,帷幔。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的开头十分独特,诗人欲写思念妻子的心情,却不从长安这边说起,而是借助想象,写妻子在明月之下思念自己,一个“独”字,借妻子之孤单、寂寞和忧愁,实写自己。
B.颔联写年幼的儿女陪着母亲看月亮,却不解母亲的思念之情。
这一联也表达出作者对儿女深深的思念之情。
C.颔联以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天真的儿女除了增加她的负担,又能有什么帮助呢?D.尾联“双照”与“独看”相呼应,想象妻子对月泪流满面的情景,流露出盼望早日与妻子团聚的心情。
2023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专练之羁旅思乡诗一、羁旅思乡诗:二、专题练习:(一)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澄迈驿通潮阁①二首苏轼一倦客愁闻归路遥,眼明飞阁俯长桥。
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
二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②。
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注]①这两首七绝作于元符三年(1100年),诗人离开贬所儋州之前。
澄迈,县名,在今海南岛;通潮阁,一名通明阁,在澄迈县西。
②帝遣巫阳招我魂:帝,指天帝;巫阳,古代女巫名。
这里诗人化用《楚辞·招魂》之意,借天帝以指朝廷,借招魂以指奉旨内迁。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首诗描绘登通潮阁所见情景,娴雅的笔触中隐然透出羁旅愁绪。
首句“倦客愁闻归路遥”,开门见山地点明诗人的心境和处境。
B.白鹭“横”于秋浦之上,化动为静,不用“飞”或“翔”,却着一“横”字,带出一股雄健之势,也传达出诗人凭栏远眺的神情意态。
C.诗人被贬出京师,漂泊在海南,北归无期,发出“余生欲老海南村”的叹息,这自悲自悯的情感已经淹没了诗人心中执着的期望。
D.诗人就像一个漂泊无依的游魂,苦苦地盼望天帝将它召还,“帝遣巫阳招我魂”隐喻自己的遭遇类同屈原,也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2.前人评价:“这两首七绝抒写羁旅思乡的愁怀,但前一首以景写趣,意趣隽永;而后一首以景写情,情感炽热绵长。
”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浦①途中杜牧萧萧山路穷秋雨,渐渐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注】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
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中“穷秋”点出此行季节是晚秋:“萧萧”二字既形容落叶纷纷,也兼写山路上秋雨之萧瑟。
B.第二句不用动词,却引人想象那两岸蒲草在风雨中摇曳的动态,给读者留下很大的艺术联想空间。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词鉴赏羁旅思乡诗适应性专练--统编版高三总复习2022届高考考点:古诗词题材之羁旅思乡诗解析与强化专练考点:1.吴文英《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2.杨万里《都下无忧馆小楼春尽旅怀二首》3.宋琬《蝶恋花.旅月怀人》4.宋之问《度大庾岭》5.苏轼《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二)》6.杜牧《旅宿》【考点解读】一、羁旅思乡诗羁旅思乡诗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苦、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此类诗,一般是从旅人身边的景物写起,由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勾起心中所感,如对月思亲、对月怀远,进而触发诗人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对接教材] 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崔颢的《黄鹤楼》、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通性归纳]常见标题标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次”“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
意象客船、车铎、孤帆、驿道、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飞蓬、浮云、梧桐、叶落、西楼、危楼、危栏、砧声、油灯等。
常见情感①天涯漂泊羁旅愁。
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
②望尽天涯怀人愁。
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③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
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常用技法①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②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
③侧面落笔。
作者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作者的苦恨离情。
④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语言特点①质朴清新,如王禹偁的《村行》。
②苍凉低沉,如秦观的《踏莎行》。
③浑厚悲凉,如杜甫的《登高》《旅夜书怀》。
④深沉委婉,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古代诗歌阅读(羁旅思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客游李贺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
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
【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
①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
①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
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
①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
①裂帛:指写家信。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首联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
C.“日暖南山石。
”使用虚写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D.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
2.杜甫《春望》中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诗中的“书”指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病后登快哉亭贺铸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3.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以雨后蝉鸣起兴。
秋高气爽,雨过天晴,连枝上的蝉也仿佛有所领略而在欢快地鸣叫。
“得意”二字,既写出了蝉鸣的神态,又微露了诗人的踌躇满志之情。
B.第二句由“听”转向“见”。
秋雨新洗,值此黄昏之际,行人渐少,尘土不扬,那通往故乡的道路显得分外清晰。
在眺望中透露出诗人的心事:怀乡情重,思归心切。
C.颔联两句极写归思之深、之切。
古诗鉴赏分类专题精讲专题04 羁旅思乡诗羁旅就是漂泊之意。
在诗歌中,用羁旅往往具有无可奈何的意思,也就是说不是主观不回家,而是客观没条件回家。
古代人外出,不是在很短时间就可以回家的,无论得意,或者失意,也无论做官,或者经商,都会久居在外,时间长了,自然会想到家乡及其亲人的。
所以,羁旅诗表达的感情主要有客居他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羁旅之苦,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幽愤之情以及对安定幸福生活的向往等等。
一、诗歌特点1、字词方面羁旅类诗词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孤”“悲”“无情”“怜”“空”“独”“故园”“相思”等。
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
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高适的《除夜作》等写于唐朝两个重要的节日,元代词人魏初的《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写于妻子的日子,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2、情感方面羁旅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
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马致远的《秋思》等。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
如孟郊的《游子吟》、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等。
③抒发独居它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如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
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如柳中庸《征人怨》。
二、表达方式对于羁旅诗词,在鉴赏中要注意以下方法。
1、情景结合诗人或者主人公在外时间长了,往往会触景生情,产生对家乡和情人的思念之情。
所以,鉴赏这类诗歌,表现抓住情与景的结合。
这类诗歌,诗人虽写了“眼中景”,却抒发的是“心中情”比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词作上片前三句是对春景的描绘,后两句转入对离愁的叙写。
羁旅思乡诗——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羁旅思乡诗,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苦、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
一般是从旅人身边的景物写起,由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勾起心中所感,如对月思亲、对月怀远,进而触发诗人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规律总结][链接高考]5.(2017·北京高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3)题。
(12分)晓行巴峡王维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注]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树杪:树梢。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解析:选C C项,“万亩良田,井然有序”理解有误。
这里“井”是“村落”的意思。
“万井”,引申为千家万户。
巴峡地形以丘陵、山地居多,很难有“万亩良田”出现,而且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缺少“出”的立体感;在同一视野中,“二水”与村落更有层次感。
(2)“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分)()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
(王昌龄《古意》)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晁补之《吴松道中》)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
(张耒《感春》)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
(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解析:选B解答本题关键要抓住题干中的“鸟雀之声”“思乡之情”分析。
A项,诗句意思是:黄昏时分黄鹂鸣啭,主人公在玉制的镜台前伤心。
传递的应是深闺宫怨之情。
B项,诗句意思是:天已寒凉,大雁急于回归温暖的故乡,所以“雁声急”;时已“岁晚”,羁旅之“客”急求回家团圆,但归程遥遥。
1、阅读诗歌,回答下面问题。
余干旅舍(唐)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注】①本诗是刘长卿寄居在余干(今属江西)旅舍时所作。
(1)这首诗使用了哪些意象来表达离情乡思
(2)有人评论此诗有“时渐进,情渐浓”的特点,请结合相关意象赏析。
》
2、阅读诗歌,回答下面问题。
一剪梅·舟过吴江(宋)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1)“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赏析“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句中“红”“绿”二字的表达效果。
`
3、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除夜作(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结合全诗,评价第一句中“寒灯”二字的艺术效果。
(2)“故乡今夜思千里”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4、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
(【注解】:1、鄜州:现陕西省富县。
2、云鬟:妇女的鬓发。
3、清辉:指月光。
4、虚幌:薄而透明的帷帐。
5、双照:月光照着诗人和妻子。
这首诗作于至德元年(756)。
是年八月,杜甫携家逃难鄜州,自己投奔灵武的肃宗行在,被叛军掳至长安。
(1).诗中有两个字即写思念之久,又含思念之深,请在诗中找出这两个字,写在下面。
(2).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
”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
答案:
1、
(1)这首诗用了哪些意象表达离情乡思
(1)暮天,枫叶(霜叶),孤城,独鸟,渡口,月,捣寒衣。
(2)有人评论此诗具有“时渐进,情渐浓”的特点,请结合相关意象赏析。
(2)暮色初起,稀稀落落的枫林(飘零的霜叶)触动了诗人的离情乡思;、寒
(2).诗人身陷长安,不写自己望月思家,却写妻子望月怀夫、久久不眠的情景,无限的深情都从这想象描写中流出,两地想思,悲苦难言。
诗中情景,为月夜独有,因此前人的评价是中肯的。
(应涉及“诗从对面飞来”,“悲婉”,“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