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生和宗喀巴两者关系的深入解读
- 格式:docx
- 大小:21.26 KB
- 文档页数:5
马年转冈底斯山,猴年转扎日神山,羊年转纳木错”,在藏族地区历代相传。
藏族群众奉扎日为世界二十四大名山之首,是佛教理想中的“胜乐金刚宫”。
藏族信徒们说,每转一次扎日神山和措嘎神湖,可以洗去前世今生的罪孽,可让今生逢凶化吉,死后魂归极乐,来世重新获得人身或成佛,免除轮回之苦。
因此,藏历猴年“扎日绒廓”(转扎日神山),是藏族群众重要的宗教活动。
2016年,是又一个藏历猴年,扎日神山迎来了来自各地藏族群众的又一次盛大朝拜。
朝拜扎日神山是一项重要宗教活动,源自于四个自显:东方有着强巴佛的自显,要想灌输密宗就应朝拜扎日;南方有着药王的自显,要想少得疾病就要朝拜扎日;西方有着长寿佛的自显,要想长寿就要朝拜扎日;北方有着智慧佛的自显,要想智力出众就来朝拜扎日。
图为信徒们朝拜扎日神山。
摄影/赵春江BABC◉三安曲林乡扎日唯美圣境线路:泽当—俗坡下一雪萨—三安曲林—扎日(2〜4日)。
三安曲林乡可安排宿一晚,扎日乡可安排住宿一至三晚。
转山的固定线路:泽当一扎日一措嘎湖一神仙洞(吾金扎布)—机甲庙—卓玛拉—洞村庙—玉门—泽当(需6~7天)。
顶转:俗称小转,指对措嘎湖、神仙洞、机甲庙、卓玛拉、洞村庙等神点短距离、小范围转圈。
总行程70公里。
C在藏族人心目中与冈仁波齐、梅里雪山齐名的扎日神山,在绝大多数文献和地图上都见不着影子。
这座被视为圣地的神山是苯教、印度教、藏传佛教、耆那教公认的三大朝圣地之一。
信徒认为,扎日宁巴神山系隆子县扎日乡西南一带山峦,主峰海拔5722米。
东起措嘎湖、哥里西娘,西至塔克新、曲松,大体由洛河、甲曲河、玉米河、曲松河围成,总面积约900平方公里,分旧扎日、新扎日扎西迥和措噶(白湖)三个部分。
山中有修行岩洞、天葬台和圣泉各108处,还有6座白教寺庙以及天然生成的佛像、佛的手足印。
莲花生、宗喀巴、杰瓦果仓巴等许多圣者曾在此地修行。
按宗教说法,转此神山可以消灾祈福,延年益寿,获得永世超脱,藏历猴年更显灵验,素有“猴年游扎日,来世还做人”之说。
藏传金铜佛的分类和辨别知识(图文)藏传金铜佛像,分为上师、本尊、佛母、佛、菩萨、罗汉、空行护法等7大类。
由于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被尊奉为本师,故将释迦牟尼佛单列于卷首,合为8种。
释迦牟尼佛的形象一般为庄严妙好的丘形,头饰螺发肉髻,宝珠顶严,身着通肩或袒右式袈裟,以诞生、成道、说法和涅槃四相较为常见。
上师像多是依据高僧生前的相貌、习俗和功德进行塑造,因此各具形象特征和标识。
祖师像分为般若部、秘密部和菩提道3部分。
般若部主要是二圣六严等印度佛教祖师及其弟子,一般呈比丘相,多呈坐姿,内裸身,外着通肩或袒右式的僧衣,手印多为辩经说法印、与愿印、施无畏印或结禅定印;秘密部是通过苦行修炼而获得神通的大成就者,如米拉日巴、费卢波等,既有裸身者,亦有身着僧衣者,大多坐于兽皮之上,或乘骑猛兽,立相有展立或舞立姿,手执器杖标志,姿态多样;菩提道以藏传佛教祖师系统为主,各派祖师均穿戴具有本派标志的衣冠服饰,如宁玛巴戴红色莲花帽,噶玛巴戴金缘黑帽,萨迦巴戴俄尔帽或圆顶有耳的风帽,清中晚期还流行将帽带在冠顶前束结的式样,而格鲁派上师则戴黄色通人冠,出家身份的祖师像大都内着坎肩、僧裙和袒右式袈裟,外披僧氅,结跏端坐。
其中造像数量最多的是莲花生和宗喀巴。
一些祖师像的台座上还镌刻像主法名、造像功德主名姓或吉祥颂语等,这无疑为祖师像的定名提供了依据。
藏传佛教各派由于教法的差别,而对诸本尊有着不同的供奉和修法上的侧重。
无上瑜伽修习所依止的本尊并非一般的宗教神祗,而是代表着不同的宗教理论和修法,因此成为藏传佛教造像中最具象征意义的造像题材和艺术形式。
其造型复杂,多为双身合抱的形态,蕴含着“悲智双运”的佛教理念,同时又表示对世俗的超越。
由于本尊题材的造像多作为修法观照的对象,故大多制作得严谨而精细。
本尊像在民间流传较少,传世品以大威德金刚、密集金刚和胜乐金刚等较为习见。
佛母指出自五行真性的五部之佛母,但这个“母”并非指人,而是喻指佛菩萨的智慧。
宗喀巴大师为什么称为“第二佛陀”?原因是什么?本文导读:宗喀巴大师本名为罗桑扎巴,而“宗喀巴”是后人对他的一个尊称。
“宗喀”是距离青海西宁五十里(今塔尔寺附近)的一个地名,“巴”是藏语的语尾音之一。
“宗喀巴”原义是宗喀地方的人。
在宗喀巴大师诞生前,曾出现诸多瑞兆,显示他是圣人再世。
他双亲曾做过无数次的祥梦,梦见所生的孩子是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金刚手菩萨的化身。
大威德金刚也曾在净观中告诉宗喀巴未来的上师却杰?敦珠仁钦,说他将于某一年来到安多(西藏东北),成为他的心子。
相传宗喀巴大师脐带落地的地方生出了一棵檀香树,每一片树叶上自然生出狮吼佛的形象,因此此地被称为昆本,意即“十万佛像”。
后来格鲁派寺院塔尔寺就建造在该处。
宗喀巴大师不同于一般孩童,自幼即舍世俗幼童的习气,拥有与生俱来的慈悲心、出离心。
他聪颖好学,三岁时,由第四世噶玛巴游戏金刚授居士戒。
宗喀巴大师七岁时,跟随却杰?敦珠仁钦学习。
宗喀巴大师首先在止贡噶举派寺修习,学习了称为“大印五法”的止贡派大手印法、医学以及更为详细的大乘发心仪轨。
随后宗喀巴大师继续游学于藏传佛教各大寺院,学习要取得格西的“五部大论”及印度佛学教义,并参与无数的辩论考场。
据记载宗喀巴大师曾在一次法会中,同时合讲二十九部大论,让僧俗大众,瞠目结舌,叹为观止。
所有这些精彩的讲法情形,印藏各地,从未有过。
西藏新志中记载:“宗喀巴学于后藏扎什伦布之西萨迦庙,已涉红教之流弊,忧吞刀吐火之幻术,不足为世益,誓洗其风。
”宗喀巴大师忧心当时藏传佛教教律松驰的问题,重整了佛教的戒律,他改戴黄色桃形的僧帽,表示他继承喀且班钦?释迦室利(印度大师)所传说一切有部的戒律,并严格遵行的决心。
他所创立的格鲁派成为后来藏传佛教中威望最高的教派(世称黄教),也是至今为止我国藏地第一大教派。
藏语系统的佛教徒,大多崇奉他为教主。
(清代宗喀巴大师唐卡)宗喀巴大师在学问修持各方面都具有很高的造诣。
对于教理,他总结大小乘、显密一切教诫理论,而自成一家之言。
铜像特征(1)欢喜佛在喇嘛庙的密宗殿里常见拥抱着女性的仇怒形造像,这就是欢喜佛,也称双身佛。
佛教密宗认为:女性感化那些强暴的神魔,并引领他们到佛的境界中来。
因此,在密宗修行的最高阶段是必须有女伴合作才能修法的,称为双修法。
由于密宗义理非常繁琐和艰深,能习双修法的僧人极少。
(2)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佛像一般被安置在佛堂正中的莲花座上,常见姿势有以下几种:(成道相)释迦佛跏跌坐(俗称盘腿打坐)在莲坐上,左手垂放在左角上或者手捧钵盂(喇嘛庙常见捧钵形),右手垂直指地,叫作“降魔指地印”或“触地印”,表明释迦经过无数次磨难才降服了破环修法的恶魔,终于得道成佛,而这些只有大地才能作证。
(说法相)一手或双手在胸前,拇指和食指扣成环形,这种手印也称为“说法印”,表明释迦在鹿野院首次说法。
(旃檀像)这是一种立形的释迦相,据说是释迦在世时,优填王用旃檀木按释迦形象雕成。
(太子像)喇嘛庙中还经常供奉着没成佛前身为太子的形象。
一般是头戴宝冠,身上穿着花缎的袍服;或者头上梳着高高的发髻,身上袒露,佩带着各种精美的项饰、璎珞、臂钏、手镯等物件。
手和脚的摆放也较自如,可以轻松地盘放,成为“舒坐”,也可以是站立形的。
(3)三世佛喇嘛庙的显宗佛殿里常见三佛并坐的三世佛像。
三佛是释迦牟尼佛居中,燃灯佛居左、弥勒佛居右。
三尊佛的造型完全一样,只是手势微有变化。
这里以三佛表现三世,即过去佛燃灯佛,现在佛释迦牟尼,未来佛弥勒佛。
(4)三方佛除三世佛,还有一种以所处的空间位置横向排列的三佛,也成横三世佛或三方佛。
这三尊佛中央是释迦牟尼,左边是药师佛,右边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首尊阿弥陀佛。
(5)长寿佛阿弥陀佛的梵文原意是“无量光”和“无量寿”两种意思,具有空间和时间两种性质,本来是阿弥陀佛一身所兼具的。
但喇嘛教内却将两种含义分别作为两尊佛供奉。
喇嘛教认为无量光佛是原生的,无量佛是他的化身。
在喇嘛庙里无量佛的壁画、雕塑、唐卡画像可以说是比比皆是,特别是在灵塔殿里,长寿佛是不能缺的。
略谈藏传佛教发展史公元七世纪佛教传入藏区后,音乐、舞蹈、绘画、雕刻、天文历算、医学、思想等方面藏族原有的文化基础上添加了不少色彩,佛教传入藏区时虽遇到了很多困难,但在赞普和译师、从印度请来的大师们的不断努力下,最终于成功的传入了藏区,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上两百多名著名译师的翻译工作和僧人们的刻苦学习而形成了世上独一无二的藏传佛教。
關键词:藏传佛教;派别;历史本文章通过藏前宏期和后宏期分两打阶段来介绍藏传佛教。
一、佛教前宏期佛教前宏期可分为初期、发展期、成熟期和灭亡期。
1.初期《土观宗派源流》里记载:“自从最初藏王聂赤赞普起到朗日松赞之间,约传二六代,还没有佛教之名,在号称为普贤化生的拉妥妥日宁赞(第二十八代赞普,约公元二世时间)时,始从天空降下《诸佛菩萨名称经》等经书于王宫项,当时还无人能了解此等经义,逐命名为“玄密神物”供祀起来,这是藏地仅有佛法之始”。
2.发展期藏王松赞干布(公元617-650)派大臣吐米桑布扎(618-?)前往印度学习梵文,吐米桑布扎智慧过人,在七年时间里精通梵文,回藏后创造了藏文,翻译了《华严》等诸大乘经藏,赞普颂赞干布先后从尼泊尔和大唐迎请了两尊八岁和十二岁释迦摩尼等生像,并修建大昭寺和小昭寺,代表着佛教发展期的开始。
3.成熟期法王赤松德赞(755-797)时期迎请静命堪布和莲花生大师,修建藏区第一座寺院一一桑耶寺,毗卢遮那等予试七人出家,从那开始藏区有了僧人。
这时候有很多藏梵精通的大译师,专门修建了翻译学校,严格的译了许多各种显密经。
静命堪布主要负责讲从律藏到中观,莲花生大师为少数有根器的人传密宗。
当时赞普大力支持僧人,法律明确规定不尊重僧人者严惩。
4.灭亡期四十二代赞普朗达玛(836-842)时,上任的法王们为了弘扬佛教僧人给予了特殊待遇,因此藏区寺院和僧人日月增加,朗达玛认为这样下去藏区的军事实力和生产实力严重下降,为此他有了消灭佛教想法,让僧人还俗、销毁经书等全藏区的佛教十分严重的毁坏,这时,在扎叶巴(今拉萨市达孜县境内)修行的拉隆巴多来拉萨射死了朗达玛,事后逃亡青海继续修行。
莲花生大师简介
莲花生大师是藏传佛教的开宗祖师,是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观音菩萨的总集化身,被尊称为「第二佛」或「咕噜仁波切」。
莲师,众生的依怙主,以国王游戏之姿昂然而坐。
(国王游戏坐姿,即两脚散开舒缓而坐。
)
莲师蓄发、蓄胡须,示现在家相;昭示在家行持密法者,如果如法精进,也会得到大成就。
右手法器:以「期克印」,持「五钴金刚杵」。
期克印,是镇伏、恫吓邪恶的手印。
五钴杵,则表示具足五佛五智。
左手法器:持「嘎巴拉」,内有「长寿宝瓶」。
( 长寿宝瓶内盛长寿甘露,表示行者如法修持的话,可和莲师一样证得无死虹光大成就。
)
莲师的左臂上倚放着一把卡杖嘎(三叉杖),由上而下的严饰为:
1. 中央燃烧着智慧火焰的三叉戟:表具足智慧火,能灭三界众生的三毒烦恼。
2. 串着三颗人头:表具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智,圆证法、报、化三身。
3. 十字五钴杵:表十方诸佛的总集,五方佛的心子。
4. 随风飘荡的吉祥宝缦上,有一对铃鼓:表具足智慧与方便,以及象征法音宣流。
简言之,此杖表示:莲师拥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清净无染的智慧与功德,以及善能回遮一切不善、邪恶势力的加害,而赐众生安稳吉祥。
莲师蹙眉、睁眼、直视前方的炯炯眼神,是为了调伏刚强难伏的大力妖魔恶鬼而示现的。
虽是示现微愠的忿怒相,但内心为圆满的慈悲与智慧。
真的是不舍众生,用心良苦的示现啊!。
西藏主要景点介绍布达拉宫屹立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西北红山上的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七世纪中叶(公元641年),唐太宗李世民时期。
布达拉宫缘何而建,一说是因为发展需要,松赞干布为巩固政权,将统治中心从山南泽当一带迁至拉萨,为了防御外来侵略,于是在拉萨红山上建造了红山宫,这是布达拉宫最早的称谓。
另一说是松赞干布为迎娶大唐文成公主,兴建了此宫。
还有一种说法是,文成公主推算后建议法王修建布达拉宫。
始建后的布达拉宫经历了两百多年的风雨,于九世纪末,随着吐蕃王朝的消亡而毁坏。
期间主因两次事故,一次是赤松德赞期间金顶受到雷击,另一次是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因反对佛教引发战乱,布达拉宫被毁得只剩下两间房屋。
17世纪重建后,布达拉宫成为历代0-的冬宫居所,也是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
整座宫殿占地10万多平方米,具有鲜明的藏式风格。
布达拉宫主体建筑依山垒砌,群楼重迭,主楼高117米,共13层,东西长370余米。
山下附属建筑有雪老城、龙王潭等。
它是当今世界上海拨最高、规模最大的宫殿式建筑群。
布达拉宫东庭院,也称为德央夏:系白宫正门前面平坦广阔的平台。
面积为1500余平方米,其西面为白宫主楼,东面为僧官学校,南北面为住房。
布达拉宫白宫门廊。
大昭寺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觉康,位于拉萨老城区中心。
始建于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是藏王松赞干布为纪念-尺尊公主入藏而建,后经历代修缮增建,形成庞大的建筑群。
大昭寺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并且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布局。
经历代多次整修、增拓,遂形成了如今占地25100余平方米的宏伟规模。
大昭寺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大昭寺作为布达拉宫的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传说大昭寺寺址最早是一片湖,松赞干布曾在湖边-向尺尊公主许诺,在戒指的掉落之处修建佛殿,孰料戒指恰好落入湖内,湖面顿时遍布光网,光网之中显现出一座九级白塔。
大昭寺大昭寺是位于拉萨老城区中心,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今已有1350年的历史。
大昭寺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2000年11月,大昭寺作为布达拉宫的扩展项目被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罗布林卡在2001年也被入)。
“去拉萨而没有到大昭寺就等于没去过拉萨”。
这是大昭寺里著名的喇嘛尼玛次仁的话,也是几乎每一个旅行者都同意的观点。
历史大昭寺始建于七世纪吐蕃王朝的鼎盛时期,建造的目的据传说是为了供奉一尊明久多吉佛像,即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
该佛像是当时的吐蕃王松赞干布迎娶的尼泊尔尺尊公主从加德满都带来的。
之后寺院经历代扩大昭寺景观建,目前占地25100余平方米。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大昭寺内供奉的是文成公主从大唐长安带去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
而尼泊尔带去的8岁等身像于八世纪被转供奉在小昭寺。
大昭寺建造时曾以山羊驮土,因而最初的佛殿曾被命名为“羊土神变寺”。
1409年,格鲁教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为歌颂释迦牟尼的功德,召集藏传佛教各派僧众,在寺院举行了传昭大法会,后寺院改名为大昭寺。
也有观点认为早在9世纪时已改称大昭寺。
清朝时,大昭寺曾被称为“伊克昭庙”。
大昭寺[1]历史上曾遭受两次灾难。
公元7世纪后期,由信奉原始宗教苯教的贵族大臣发起的第一次禁佛运动,以及公元9世纪中期,由朗达玛发起的第二次禁佛运动,使大昭寺或沦为屠宰场,或遭到封闭,而释迦牟尼像两次被埋于地下。
大昭寺是西藏重大佛事活动的中心。
五世达赖喇嘛建立“甘丹颇章”政权后,“噶厦”政府的机构便设于寺内,主要集中在庭院上方的两层楼周围。
许多重大的政治、宗教活动,如“金瓶掣签”等都在这里进行。
地位大昭寺位于拉萨老城区的中心位置,八廓街正是围绕大昭寺而展开。
大昭寺在藏族人心中的地位并不亚于布达拉宫,它也是游人到西藏必游的景点之一。
建寺大昭寺始建于647年,是藏王松赞干布为纪念尺尊公主入藏而建,后经历代修缮增建,形成庞大的建筑群。
醒与梦之辩论(麦彭仁波切)麦彭仁波切著益西彭措堪布仁波切译顶礼文殊师利菩萨!下面是关于醒者和梦者进行的辩论,此辩论所表示的意义非常深远,如果我们能通达其中的底蕴,那么在白天的一切见闻觉知也是如幻如梦。
希望大家再三地思维和研究,领会其中的底蕴奥妙。
其实,我们在醒觉时的一切显现都与梦并无任何差别。
首先昨天的梦者和今天的醒者,二者都拥有共同的享受,如今天我正在享受五欲时,那昨天的梦者也是可以存在同样的享受。
其次,二者在显现时都宛然存在,但最终都不存在,比如昨天的梦昨天有但今天已不存在,今天的显现今天有而明天也已消失。
昨晚做梦时,我执着梦境为实有,其时朋友以及外境等都真实存在,如有些人梦到吃肥肉时,肉上的油滴会确确实实地落到自己的衣服上面,这在梦中也是无欺存在。
然后对于醒觉来说,白天的显现是真正存在,故表明自己有理,而梦境说他晚上的事情也确实存在,等无差别,这样他们两者就开始诤论。
狡猾的醒者首先发言:“你昨天晚上的显现是虚假的!”正直的梦者说:“不仅我是虚假的,实际上你也是虚假的吧!”然后醒者说:“我肯定不是虚假的,因为我可以有很好的佐证,如我吃肉时可以感到饱,身体接触火时也感到很疼,我现在真正能感受这些事情,因此我白天的显现都是真正存在。
”梦者回答:“你的这种说法不一定,实际上我晚上做梦时也是与你一致,我当时吃肉也同样吃得饱,且无论做任何事情也能真实感受。
”醒者又说:“你昨晚梦境中的显现到白天醒后一点都不存在,所以你的说法不对。
”梦者:“同理,你今天所感受的一切,明天以后也一定不存在,因此你的说法也不合理。
”醒者:“虽然将来这些事情都不存在,但当时我是现量所见,它们应该真实存在。
”梦者:“如果现量所见就是真实存在的话,那昨天晚上作梦的时候我也是现量所见,所以你的这种说法也存在问题。
”醒者:“我白天的显现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存在着,而你的梦境则很短暂。
由于时间较长的原因,我所见的肯定存在。
”梦者:“这些在白天显现的事情有时间长短的差别,同样晚上梦境中的显现业力也有长短的不同,所以梦境中的时间也会有很长的时候。
西藏五大教派简介西藏五大教派简介宁玛派(红教)宁玛派是藏传佛教始祖莲华生大士所创立的宗派,俗称「红教」。
藏文「宁玛」的意思是「老派」,或「旧译派」,有别于后来其他祖师创立的「新译派」(白教、花教、黄教)。
莲师在印度等地,尽得显密佛法大成,在各地大转法轮,度化了无数众生。
并为保存教法,训练了许多译师,又从印度延请三藏法师,取来完整的显密经典,译注成藏文。
另一特点是除了心意传承、表徵传承、口耳传承外,还有「库藏」传承。
莲师已成就的弟子,发愿转世为取库藏大师,适时取出预藏的教法,以利乐众生。
宁玛派佛法的理论与实践,以广博而言,从初发心到证虹身成佛,灿然完备;修持上注重实修,精简直接,直击心要,以瑜珈士即生取证为主。
宁玛派的超胜证悟法门是「大圆满」,有祖师说: 「大圆满法为心印、表徵、口耳三种传承祖师之心要,空行母之心血,九乘中之最上乘者为净恶业之水,铲除罪障之刀,谁得此法皆起满足之心,如得摩尼宝」,「大圆满乃自性当体流露,立地了悟,是最高超速成圆满的法门,一切如来所说法,无不流入大圆满海中,有如登高山顶远眺十方,得此法其他九乘教法都能了然」。
其下半部「顿超」(藏文「脱噶」),修成时肉身化成彩虹光身,是不共的特殊深奥法门.格鲁派(黄教)格鲁派是西藏佛教四大教派之一,“格鲁”的意思是“善规”。
格鲁派传承的教法以印度大德阿底峡尊者及其弟子所传承的迦当派教授为基本骨架,深受迦当派清净学风影响,故常被称作“新迦当派”。
在金刚乘方面,格鲁派依循西藏佛教后弘时期翻译的“新译密续”(佛所传授的金刚乘经典称作“续”T antra)。
格鲁派传承是由西藏历史上最杰出的一位大圣哲“法王宗喀巴”开创的。
宗喀巴大师教法中,强调清净戒律是修行基础堪称一大特色。
在大师以前存在许多对金刚乘的邪见和有误的修持,致使有人认为密法的修持与守护清净的别解脱戒如水火般相互矛盾。
大师破斥了此类邪见。
他不仅自己严持戒律,还对戒律做出了非常清晰和详尽的阐释,并为表明对根本戒律一一别解脱戒的尊重,特别选戴黄帽,因为黄色象征着戒律与增长。
第一世阿宗.珠巴仁波切略传第一世阿宗.珠巴仁波切略传闻名解脱——至尊上师阿宗·珠巴·卓兑巴沃多杰传略具三传承佛及佛子智慧功德主,慈悲力圆浊世众生殊胜大导师,闻名解脱三有轮回无谬救怙主,忆念深恩一心祈请降临祈加持。
莲花生大士对阿宗·珠巴诞生所作的预言:“莲花我与王、臣、伴七人,摄集瞻部地之精华作宝藏,护藏者是地之神女叫丹玛,取藏圣贤名中带有一‘珠(汉译义为‘龙’)’字,此人名字带‘珠’又于‘珠(龙)’年生,生于崇地正是玛妥之化身,时值‘龙’年我之伏藏当现出,此藏取出其他地方不散播,住持我之修处圣地噶妥寺,佛教信众福德广大得增长。
”虹身成就者贝玛敦兑发掘的伏藏密籍《深法虚空周遍自解脱·瞻部洲一切自解脱》中预言:“深广法门开启时,玛妥仁青化现为,崇地甚深伏藏主,无数有缘得解脱。
”伏藏大师卓兑桑昂林巴发掘的伏藏密籍《佛法密义全集·补特迦罗教言》中预言:“现在日阿达那喜日,将来噶妥之东边,名具阿者利众生。
”阿宗·.珠巴仁波切卓兑巴沃多杰发掘的伏藏《心修多杰佐罗》中预言:“大乐圣伴益喜措嘉、大译师玛妥仁青与普巴成就者白季旺秋,三位一体的化身为仁增·噶季旺秋。
” …………──按照预言,阿宗·.珠巴仁波切卓兑巴沃多杰为古印度大成就者钟比巴、莲花生大士、班智达毗玛拉和法王赤松德赞、空行益喜措嘉、大成就者白季旺秋、大译师玛妥仁青以及伏藏大师日阿达林巴、曲吉林巴、仁增青波等多位成就圣贤的化身,为度化无边有情脱离轮回苦海而出现于此娑婆世间。
藏历第十四绕迥水虎(1842)年六月十五日这一天,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在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东部多康地区,金沙江的支流昌曲河流域,崇塘(今译“昌台”)牧区,蒙古族牧民阿察a-gra(原青海西宁一带地方蒙古族首领日阿台乌吉之子扎西奔的四世孙)家中诞生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男孩。
孩子出生时,父亲阿察和他的家人看到一道绚丽的彩虹从天窗射进了他们家住的帐篷,同时还出现了其他许许多多不可思议的瑞相。
关于伏藏品与伏藏师的课题听说国外有一些人在研究伏藏,但是从未听说汉地有人在研究和挖掘伏藏,这方面的汉文书籍我也没有看到过。
也许大家都忙着搞经济,跟钱没有多大关系的事越来越没有人做了。
不过,这也许是我孤陋寡闻吧!说不定也有人在钻研这方面的课题。
宁玛派最神奇、最突出的地方,就是伏藏品。
虽然其他教派也有伏藏品,而且在那些教派的上师当中,也有很多人可以取伏藏品,但伏藏的源头却是莲花生大师。
莲花生大师所处的时期是前弘期,那个时候只有宁玛派,所以绝大多数伏藏经文是宁玛派的。
伏藏是非常重要的藏经方式。
譬如说,如果某一天发生核战争,整个地球被摧毁了,但伏藏密法也是毁不掉的,这一点我们大可放心。
因为伏藏是藏在伏藏大师心里面的。
从外表上看,伏藏大师每次取伏藏的时候,或者是在湖泊当中,或者是在岩石、神山当中取出的,但实际上这只是伏藏的一个信息而已,真正的伏藏不需要外界的条件。
当年莲花生大师给弟子们灌顶、传法之后,就把各种灌顶、修法、仪轨的传承,交付给不同的人,并特别嘱咐不同的护法神保护这些伏藏。
莲花生大师也同时授记:未来什么时候需要这些伏藏法,什么时候就能取出来。
正是依靠这种殊胜因缘,才使藏密不会断绝。
只要有一位标准的伏藏大师,就可以从他的心田里取出伏藏。
在取出的伏藏中,灌顶、修法、仪轨的传承应有尽有,而且传承非常清净。
这是莲花生大师特有的、非常伟大的弘扬密法、续佛慧命的窍诀!依靠这种窍诀,藏密永远都不可能从根本上毁灭!除非众生的福报穷尽了,那只有另当别论。
伏藏品的内容非常丰富,既有修法,也有佛像、甘露等等,真可谓面面俱到,但最重要的是佛经。
佛经里面的一部分是灌顶内容,一部分是与灌顶有关的修法,还有一部分是修法仪轨,另外还有其他一些从前行到正行的一系列具体修法。
伏藏品的传承非常清净,是由莲花生大师直接传给伏藏大师的。
如果我们去听这个法,修这个法,则莲花生大师跟我们之间就只有一个人的传承间隔。
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东西有真就有假,当然伏藏品也不例外。
介绍布达拉宫导游词布达拉宫是世界屋脊,是地球上与太阳直线距离最短的地方,不仅是藏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藏汉人民团结协作的佐证。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布达拉宫导游词,欢迎大家参阅。
第1篇:布达拉宫导游词女士们、先生们:欢迎你们来中国拉萨观光旅游,在这个旅程中,你们将能愉快地领略到西藏的独特风光和文化。
今天将陪同大家参观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
布达拉概念“布达拉”是藏语译音,即“普陀罗”。
相传,藏传佛教徒认为红山可与观世音的圣普陀罗山媲美,就把它比作第二个殊胜的普陀罗,布达拉宫由此得名。
布达拉宫是一座融宫堡和寺院于体的古建筑群,它由红山南麓奠基,缘山而上,依势而起,从地平直达山顶。
主楼高13层,高113米,面积约12万平方米。
远望宫宇叠砌,巍峨耸峙,近看气势磅礴,壮丽渔业,登观俯瞰全市,傲视群山。
布达拉宫相传始建于7世纪的松赞干布时期,当时叫“颇章玛尔布赤子”,修建殿室999间,连同原有建筑红楼共1000间。
宫堡之间复道行空,甚为壮观。
东宫门外,有宽18丈,长300丈的跑马场,砌砖为基,铺木而就,马行其上蹄声嚣嚣,虽仅一马或数马飞驰,却有万马奔腾之势。
后被雷电及战乱毁坏,成为一般寺庙,一直未得到认真的恢复。
1645(藏历木鸡年)五世__在青海蒙古酋长因始法武力扶持下取得了政权,为巩固政孝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宣布重建布达拉宫,并由第悉?索朗热登主事。
重建时,拆毁了吐蕃王朝时期的古遗址,保存了松赞干布时期的修法洞和本尊观音佛堂,并以此为中心向东向西光建白宫,从此,布达拉宫就作为历代__喇嘛生活起居和从事政治活动的场所,是旧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权力中心,直到1959年。
五世__以后的摄政修建了红宫和灵塔,以后布达拉宫又多次增修与改建,始具今日规模。
如果说7世纪的“布达拉宫”,作为宫堡建筑,政治的象征,主要显示了人间奴隶主至高无上的权力和所向披靡的武功,那么,五世__重建的布达拉宫就由人间变成佛域,整个建筑就是一座神权的偶像崇拜。
莲花生大师修行故事
莲花生大师是藏文中著名的瑜伽大师和佛教导师。
他出生于1463年,逝世于1529年,是藏文中瑜伽和佛教修行的代表人物之一。
以下是莲花生大师修行故事的一些主要情节:
1. 莲花生大师自幼便生长在贫穷的家庭,但他自小就表现出超凡的聪明和灵性,常常独自思考瑜伽和佛教的问题。
2. 莲花生大师在青年时期开始学习佛教,并接受了严格的佛教修行和教育。
他学习了佛教经典、禅修方法、瑜伽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3. 莲花生大师后来成为了一名瑜伽大师,他在瑜伽修行中融合了佛教的思想。
他创造了一系列的瑜伽体系,并将它们与佛教的教义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瑜伽-佛教”的修行方式。
4. 莲花生大师在游戏神通中遇到了他的偶像——一位从轮回中解脱出来的瑜伽修行者。
莲花生大师向他请教修行的问题,这位瑜伽修行者告诉他,要想从轮回中解脱,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正念,同时还需要认识到轮回的本质和佛教的修行方法。
5. 莲花生大师在他的作品中强调了正念和自我观察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真正的自我观察和认知,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和内在的自由。
6. 莲花生大师在他的晚年,他回到他的家乡,建立了一所佛教学校,教导他的徒众如何通过瑜伽和佛教的修行找到真正的自我和内心的自由。
莲花生大师的修行故事展现了瑜伽和佛教的相似之处,强调了正念和自我观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自我探索中找到真正的自我和自由。
布达拉宫的藏传佛教教派和宗派布达拉宫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宗教建筑,也是西藏地区最重要的宗教、政治和文化中心。
布达拉宫自建成以来,一直是藏传佛教信仰的圣地,吸引了众多信众和游客的朝拜和观光。
本文将介绍布达拉宫的主要藏传佛教教派和宗派。
藏传佛教是西藏地区的主要宗教,被广大藏民奉为信仰,并对其产生了深远影响。
布达拉宫内供奉着许多重要的佛像和经典,其中包括了多个教派和宗派的代表。
1. 格鲁派格鲁派是藏传佛教最大的宗派之一,也是布达拉宫最主要的教派。
布达拉宫的宫殿和庙宇大多属于格鲁派的建筑风格,这也是因为格鲁派在历史上在西藏地区影响力极大。
该派教义严谨,注重经师的传承和教育,格鲁派的僧侣在布达拉宫举行重大宗教仪式和活动时,扮演重要角色。
2. 萨迦派萨迦派是另一个布达拉宫的重要教派,它起源于西藏南部的萨迦县,因此得名。
萨迦派的创始人萨迦巴是藏传佛教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曾经是一位皇帝的心腹大臣,后来舍弃了尘世的荣华富贵,皈依佛门。
萨迦派的教义强调修持和辩论,其教派的寺庙内常常供奉着众多的佛像和经卷。
3. 宁玛派宁玛派是藏传佛教的最早教派之一,其创始人是莲花生大师。
他的教义强调永恒的存在,即认为所有众生在死后不仅能够得到超渡,还有可能实现永生。
布达拉宫也有供奉宁玛派的佛像和经典,宁玛派的信仰者常常在此举行宗教仪式和朝拜活动。
除了以上三个主要的教派外,布达拉宫内还有一些其他教派和宗派的影响。
例如,新藏传佛教是西藏地区的新兴宗教,与传统的藏传佛教教义存在一些差异,但仍然在布达拉宫内有一定的信众群体。
此外,布达拉宫还供奉着一些汉传佛教的佛像和经典,这也体现了西藏地区多元宗教文化的交融和包容。
总之,布达拉宫作为藏传佛教的重要中心,汇聚了不同教派和宗派的信仰与智慧。
这些教派和宗派在历史上共同交流和发展,共同为西藏地区的宗教和文化繁荣做出了贡献。
游览布达拉宫,不仅可以欣赏到其壮丽的建筑和艺术,还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到藏传佛教的多元与包容。
莲花生大士的父母是谁?莲花生大士的父母是谁?一直以来,人们都对莲花生大士的身世有着一个很大的误解。
由于他是在一朵莲花上被印度的王后发现并收养的,所以当时人们就误以为他是在莲花中“化生”的。
这样的传说,反而将莲花生大士描述成了一个“神话中的人物”。
而实际上,莲花生大士也跟释迦牟尼佛一样是历史中真实出现过的伟大人物。
莲花生大士的父亲是忱巴南喀大士,母亲是奥德巴玛,亲哥哥是才旺仁增大士。
莲花生大士、忱巴南喀大士、才旺仁增大士,被后人们尊称为“不死三父子”。
莲花生大士是乌仗那人(今天巴基斯坦瓦特河谷一带)。
相传他的祖父祖母结婚以后,一直没有生育,他们就向本波教的几个大译师和智者奉献了一头大象所驮的金粉,这些人都是获得了象雄和吐蕃的大成就者,作为对他们那有礼度的愿望的报答,有一道光芒从普贤菩萨的慈悲心中射出,在光线的末端有一个白色的“啊”。
光芒融合进了祖母的身体之中,于是她生下一个儿子,他就是莲花生的父亲忱巴南喀大士。
这是一个纯洁的男孩,没有任何污垢,其身体的颜色酷似光音天神之色,聪明智慧的三只眼睛非常明亮,炯炯有神。
他的心脏处有一朵八瓣莲花的标记,左脚掌中心有智慧眼的标记。
莲花生的父亲忱巴南喀大士是普贤王如来,阿弥陀佛,幸饶弥沃如来及文殊菩萨的化身,藏文“忱巴”的意思是“知觉”,“南喀”的意思是“天空”,表示他对宗教的正见像天空一样广阔无垠。
在乌仗国的边缘地区他以誓愿而降伏了魔众,并使他们进入佛陀的教理之中,在“伏魔密咒”大洲上以“雍仲朱居尔杰波”之名而为世人所知。
他在中象雄的阿里三围创建了修持纯洁律法的寺院,在外象雄的四省(翼)之地吐蕃被聘为国王的国师。
忱巴南喀大士共学习了多达 21 种语言,还先后将象雄文的50多部密乘典籍翻译成了藏族的文字,是雪域高原最杰出的“大圆满”家,人们尊称他为“本教密宗第二佛陀”和“密宗之父”。
忱巴南喀大士可以看到100个温和畏怖的本尊神,还能清楚地知道500代前世。
他降伏了所有众生,无论是人类还是非人,他依仗自己高强的巫术本领在各地游荡,连野兽都成了他的朋友。
莲花生:于第九世纪应邀至西藏,降服邢秽及魔障,并建立宁玛派传承,为藏传佛教之祖师。
印度僧人。
8世纪后半期把佛教密宗传入西藏,藏传佛教尊称他为洛本仁波且(轨范师宝)、古如仁波且(师尊宝)、乌金仁波且(乌仗那宝)。
通称白麦迥乃(莲花生)。
据多罗那他于1610年所著《莲花生传》所载,约于摩揭陀国天护王时出生于乌苌国王族。
一说系乌苌国英迪拉菩提(印度金刚乘始祖,著有《秘密集会》)之子。
初名莲花光明,后通晓声明及各种明处,得名莲花金刚。
旋又依一真言阿阇黎寂色学事、行、瑜伽三部密法得密号为莲花生。
其后又从瑜伽师乐天及瑜伽母乐持学无上部法。
他曾周游印度广访密法大师,成为佛吉祥智的四个证得现法涅盘的弟子之一(另外三人为燃灯贤、极寂友、王种罗睺罗)。
他又从吉祥师子学法。
据智慧海王所著《莲花生传》载,他从吉祥师子学大圆满法以后曾到中国的五台山学习天文历数。
他的上师佛吉祥智也曾立志朝礼五台,他的同学无垢友也到过汉地。
所以莲花生一派传授的教法有很浓厚的汉地禅宗色彩。
吐蕃赤德祖赞即位后,由寂护举荐入藏传法。
他入藏的时间,近代学者多方考证,结论不一。
据智慧海王所述年月推算,他于750年由印度启行至尼泊尔,752年至拉萨,秋季开始建桑耶寺,754年建成。
761~774年组织翻译。
约于804年离藏,在印度的达罗毗荼传法建寺达12年之久。
晚年不知所终。
由于他对藏传佛教所作的巨大贡献,受到各宗派的共同敬仰。
他在吐蕃培养造就人才很多,传说其中得到密宗悉地的,有赞普和臣民25人,如虚空藏、佛智、遍照、玉扎宁波、智童、柱德积等人均为当时有名的译师。
著述收入甘珠尔及丹珠尔的有8种。
宁玛派的密部经典由他主译的很多。
后世掘藏派在山岩石窟中发现的经典多数题为他的著作,但只由本派传授,未收入藏文大藏经。
为西藏红教之开祖。
八世纪时北印度乌仗那国(今巴基斯坦境内)人。
博通大小乘,于唐玄宗天宝六年(747),应西藏王之请而入藏,宣传瑜伽秘密法门。
师传密教于西藏,相对于宗喀巴之黄教,而称为红教,西藏特有之喇嘛教因之而大成。
莲华生是西藏地区佛教密宗初兴时的一位大阿闍黎(译作“轨范”)。
他在西藏佛教中很受尊重,开创了西藏佛教的宁玛派。
据公元1610年多罗那他(1575—1633)所著《莲华生传》记载,莲华生在东印度提婆波罗王时,生于乌长国。
于大众部出家受具戒。
遍参知识,广学显密教典。
公元750年到尼泊尔。
次年离尼泊尔来到西藏地区。
752年,他和藏王持松德赞见面,与菩提萨埵等共议建寺事。
754年,桑耶寺建成。
次年,他和菩提萨埵二人欲回印度,藏王挽留未成,即遣使送他返印。
一说藏王逝世后始返印。
莲华生离藏后先到达罗毗荼洲,教化国王皈依佛教,从摩揭陀请来三藏的亲教师多人,建立毗陀、遏陀、苏陀三大寺。
莲华生住此洲弘扬佛教十二年。
莲华生的著述收入《西藏大藏经》的有《圣青衣金刚手修法广释》、《金刚摧坏陀罗尼释金刚炬》、《吉祥空行世间怙主修法》、《秘密书状》、《五三摩耶》、《普遍怡悦修法》、《长行述阿啰波左那修法》、《照明宫殿现现除暗灯》等。
另外还有一些题名莲花金刚著的作品,其中一部分也可能是他的著作。
他还和遍照同译一部《金刚恐怖真言集根本续》也收在《甘珠尔》(经藏)中。
莲华生的思想学说,他本人没有系统的著述流传。
和他有密切关系的寂护以及莲华戒属于中观自续派;无垢友则是弘扬般若的一位大师,撰有《文殊般若广释》和《心经广释》等著作。
莲华生的思想可能和他们相近。
莲华生在西藏培养造就人才很多,传说其中得到密宗悉地的,有藏王和臣民二十五人:如虚空藏、佛智、遍照、玉扎宁波、智童、柱德积等人均为当时有名的译师。
宗喀巴:又名罗卜藏札克巴。
西藏新志中曰:“宗喀巴生于甘肃省之西宁府,性慧敏。
年十四,学于后藏札什伦布之西萨迦庙,已涉红教之流弊,忧吞刀吐火之幻术,不足为世益,誓洗其风。
一日会众,自换黄色衣冠,告众曰:教主者,世世呼毕尔罕,以救人民。
后得道于西藏之噶尔丹寺,此为黄教之始祖。
其改正红教之特点有三:一易衣帽为黄色,二改正咒语,三假定呼毕尔罕之转生,以传衣钵。
于是黄教勃兴。
宗喀巴有二大弟子,一曰达赖喇嘛,一曰班禅喇嘛。
此二弟子,皆重见性度生,斥声闻小乘及幻术下乘。
佐宗喀巴有力。
至明之中叶,黄教之势,远出红教之上。
”又曰:“圣武记云:黄教之祖宗喀巴,以明永乐十五年生于西宁卫。
得道于西藏之噶尔丹寺。
成化十四年示寂。
初明代诸法王,皆赐红绮禅衣,本印度袈裟旧式也。
其后红教寺持密咒,流弊至以吞刀吐火炫俗,无异师巫,尽失戒定慧宗旨。
宗喀巴幼而神异,精通佛法,号甲勒瓦。
在大雪山修苦,初出家,学于萨迦庙之呼图克图,乃元代发思巴之后,为红教之祖。
相传其受戒时染僧帽不成色,惟黄立成,因服黄色之服。
”今黄教徒以为阿弥陀文殊等之化身云。
宗喀巴,是开展西藏佛教最有权威的人。
他的原名叫善慧称吉祥,这是受沙弥戒时的名称。
宗喀巴是后来人对他的一个尊称。
“宗喀”是距离青海西宁五十里的一个地名,“巴”是藏语的语尾之一。
“宗喀巴”原义即是宗喀地方的人。
元顺帝至正十七年(1357),他生于宗喀的一个佛教家庭。
父亲名叫达尔喀且鲁崩格,母亲名叫馨茂阿却,两个人都是很虔诚的佛教徒。
他三岁时,正值法王迦玛巴游戏金刚,授给他近事戒,赐号庆喜藏。
这一年,附近有位名喇嘛敦珠仁钦,施舍给他父亲好多马羊等财物,请求把这小孩送给他,得到应允。
从此直至入藏以前,他依止敦珠仁钦,学了很多经论,并且受了密教的灌顶,他的密号叫不空金刚。
七岁时,依敦珠仁钦受沙弥戒。
为了进一步深造,十六岁时(1372)他辞别敦珠仁钦前往西藏。
十七岁到达拉萨东面的止公山林,在止公寺向阿仁波且座前听受大乘发心仪轨、大印五法、拿热六法等教法。
以后又到拉萨西面的极乐寺,从吉祥狮子和善满听闻经论。
又奉功德海和乌锦巴为正副阿闍黎学习《现观庄严论》。
又依曼殊宝听受《大乘庄严论》等及弥勒菩萨所造诸论。
这样几年之内学习了好多显密经论。
十九岁在那塘时,学习《现观庄严论》;由于论中多引《俱舍》原文,比较难懂,因此又发心学《俱舍》。
在那里他又从义贤译师听受意乐贤的《俱舍释》。
第二年夏天他又到泽钦请庆喜祥讲《现观庄严论》。
庆喜祥又介绍他到仁达巴那里听闻《俱舍》和《入中论》。
仁达巴的学问修持都极好,因此成为宗喀巴一生中最重要的师长。
那年秋季,又从大译师普提顶受学《集论》。
冬天从慧明律师听受《毗奈耶根本经》及其《释论》。
二十二岁时仁达巴为他讲《集论》、《入中论》。
那年秋后闭关专修,兼阅经论,对于法称的理论,生起了无限的信心。
二十四岁那年的春天,他到那塘,听受高僧义贤讲受所著《释量论》的注释。
夏季,他在那塘立《释量》、《集论》、《俱舍》、戒律四部之宗,同时受学许多密法。
秋间在蔼寺从空贤学诗词,同时从那塘住持庆喜幢受得中观宗重要经论的传承。
当时西藏中观宗诸论传承的人很少,由于宗喀巴得到传承,加以宣扬,后来受到中观宗诸论传承的人就很多了。
以上仅仅是把他所学的经论略举几个例子,实际所学决不限于这些。
大概藏中所有经论,他没有不听到讲授或受到传承或接触过的。
他学习圆满,即改戴黄帽,以后他的弟子们也就随着戴黄帽,因此形成黄帽派。
黄帽原是持律者所戴,据土官《宗派源流》说“贡巴饶塞(朗达玛灭法后复兴佛法的大律师)送卢梅到西藏去的时候,把自己戴着的一顶黄帽子送给卢梅,说戴上这个就想起我来了。
因此,过去一些大持律者都戴黄帽子。
宗喀巴想振兴戒律,因而也就戴上了与过去的持律者们同样的黄色的帽子”(德格版一百零一至一百零二页)。
据此,黄帽并不自宗喀巴始,宗喀巴采用黄帽,用意是复兴戒律,并没有改革宗教的含意。
三十岁时他在雅垅地方恭请错钦薄寺住持戒宝律师为亲教师,错巴吉津寺住持慧依为羯磨阿闍黎,错巴吉津的维那福德金刚为屏教阿闍黎,还有两个寺院的持律比丘为证戒僧众,受比丘戒。
他受比丘戒后,曾从名称菩提请问法义,印证所学,并听受有关道果的传授、拏热六法、帕摩主巴与世间依怙的著述。
以后他到闻道场,讲《现观庄严》、《因明》、《中观》诸论,并到前藏,住在刹寺阅读大藏。
他三十一岁那年造《现观庄严论狮子贤释广疏》,取名《善说金曼》。
此后一两年中,除了自己修习以外,并在各地讲大小乘经论。
如在贡迦的五明道场,为贡迦法王和七十多位三藏法师讲《现观庄严论》、《因明》、《集论》、《俱舍》、《比丘戒》、《入中论》等。
住在门喀札喜栋寺时,曾以十五部论,同日开讲。
每天从早到晚讲十五座,没有间缺。
历时三月,共讲了《因明疏》、《现观庄严论》等十七部论。
后来他又在一法会中,同时开讲二十一部大论。
又在专修时,曾合讲二十九部大论。
一切缁素,叹为稀有。
他三十四岁时,打算学金刚乘讲授、灌顶、密传、事相等法。
于是到了后藏,住在努却从错寺住持称友受五种次第密乘法类。
会见精进狮子喇嘛,详谈法义。
这一期间,他了知中观月称、清辨的差别,而肯定月称论师是解释龙树论的正宗。
宗喀巴以前所学偏重显教经论,此后打算专攻密法,于是到仰垛的德钦寺,从布敦的上首弟子法祥学习《时轮疏释》、修行事相、六加行法等。
以后又从瑜伽寿自在学习各种瑜伽事相。
学毕,仍旧回到法祥座前,听受《金刚心释》、《金刚手赞释》等时轮的各种注解,并布敦所造全部二派集密的各种释疏。
后又听受了布敦所造的《金刚出生大疏》、《瑜伽部根本经》等重要经续和注释。
三十六岁时赴拉萨朝礼释迦佛像。
此后一、二年内闭关专修。
三十八岁培修精基地方的慈氏菩萨殿。
四十岁时从法依听闻《菩提道灯论释》、《集密五种次第法》等。
这一年中,曾往娘地的金沙奔巴行广大供养,在那里讲比丘戒,安立无量众生住戒律仪。
在若种安居时,大弟子达玛仁钦阿闍黎开始来谒见。
达玛仁钦最初看不起宗喀巴,但听了他讲经之后,肃然起敬,并愿作他的随身弟子。
后来宗喀巴圆寂,即由达玛仁钦继承法位。
以后从娘回到俄喀,住拉顶阿兰若一年,自修教他,并造称赞缘起性空的《缘起赞》。
四十四岁那年的春天到迦瓦栋,讲说《菩萨戒品》、《事师五十颂》和密宗十四根本戒等。
以后与仁达巴共赴若珍,冬季在若珍广演《大乘庄严经论》、《辨中边论》等诸大乘法。
次年夏与仁达巴、胜依法王在囊则敦寺安居时,抉择正法,广弘戒律。
四十六岁时造《菩提道次第广论》,这部著作,总依慈氏《现观庄严论》、别依阿底峡《菩提道灯论》,开演三士道次第。
后半别明止观,更是他的精心之作。
以后又造菩萨戒品广释《密宗根本罪释》、《事师五十颂释》等。
四十七岁宣讲《现观庄严论》,讲授完毕,令弟子达玛仁钦依照所讲要义造成释论,即现在西藏讲《现观庄严论》的根本依。
四十八岁时,移锡雷扑寺,广演法称论师的《因明广释》,达玛仁钦加以记录造论。
以后又到俄喀住慈氏洲讲经,因胜依法王等的劝请,造《密宗道次第》,总明四部密宗的全部。
这部论与《菩提道次第》,一明密乘,一明显教,是宗喀巴生平两部主要著作。
五十一岁时,赴前藏,在寒若却顶安居,大弟子克主杰初次参谒,为授大威德灌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