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教学的审美教育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审美教育实施策略研究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审美教育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哲理内涵,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尚不完善,存在一定的问题。
研究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审美教育实施策略,对于推动古诗词教育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研究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审美教育实施策略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古诗词教学的理论体系。
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分析,可以为古诗词教学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审美教育实施策略,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研究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审美教育实施策略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通过对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使其掌握更加有效的审美教育实施方法,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质量。
研究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审美教育实施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审美教育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其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研究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审美教育实施策略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通过开展审美教育活动,有助于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和发展作出贡献。
1.1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审美教育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哲学等内涵,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尚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教学内容单教学方法僵化等问题。
有针对性地研究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实施策略,对于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审美教育实施策略的研究,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在欣赏古诗词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从而提高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质量。
古文诗词的美学价值与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古文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
它既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又深刻影响着小学生的审美情趣的培养。
本文将探讨古文诗词对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关策略。
古文诗词之美在于语言的精炼、意境的唯美以及古人的智慧。
小学生在接触古文诗词时,可以感受到文字的韵律和情感的表达。
通过学习古文诗词,他们能够领略到古人的意境描绘,感受到文字背后蕴含的情感力量。
这样的审美体验不仅能够陶冶情操,还能够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
首先,学习古文诗词可以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古文诗词在表达上具有极高的要求,需要准确而精炼的语言来打动读者。
小学生在学习古文诗词时,需要学会理解古诗的意境及其中的美感,并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
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能够提高孩子的词汇量和语文素养,还能够培养他们对语言的敏感度,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
其次,学习古文诗词可以增强孩子的艺术欣赏能力。
诗词作品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意境的构造和形式的表达上。
学习古文诗词的过程中,小学生需要通过品味和理解诗词作品中的美感元素,如音乐性、意象、色彩等。
这样的学习过程能够使孩子对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同时,学习古文诗词能够培养孩子的文化素养。
古文诗词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学习它们可以让孩子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在学习古文诗词的过程中,小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课堂讨论了解诗词作者的生平经历、时代背景及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
这样的学习过程能够拓宽孩子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历史意识。
为了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可以采取以下策略:首先,通过选取适合小学生的古文诗词,使得学习过程更加亲近和生动。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语文水平,可以选择一些内容简单、意境明确的古文诗词进行学习。
通过音韵和意境的呈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使他们愿意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其次,结合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让小学生全方位感知古文诗词的美。
在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如何渗透审美教育语文课本作为一种载体,不仅承载着语文知识内容和结构,而且蕴含着思想政治、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
审美教育能够促进智育和德育的发展,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众多伟大的诗人光照千古,他们的美诗佳词就像天空中的明星,璀璨夺目。
因此十分有必要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在古典诗词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呢?一、反复吟咏,感知诗歌美审美的对象都是一种客观的存在,都是可以感知的。
”读”可以把视觉文字化为有声的听觉语言,营造较好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想象力。
很早以前就有人这样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由此可见,古人教书时为何总要教学生朗读的原因了。
”读”的确有它的独到之处。
针对它的种种好处,我在课堂教学时,重点放在组织学生反复朗读,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兴趣。
如:独自默读,酝酿情感。
学生朗读,体会情感,然在学生朗读中又分集体朗读和个别朗读,气势委婉纤柔的诗词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则让全班女生朗读,同时指她们读出柔和舒缓、轻松的情感;气势雄壮,充满激情的诗词如《观沧海》等,让男生们朗读,同时指导他们读出激昂的情感。
二、深入理解,挖掘思想美“诗言志”“诗缘情”,喜怒哀乐,诗之情也。
在进行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古典诗词的思想美。
学习《钱塘湖春行》《江南春》《使至塞上》等诗篇,就该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古典诗词的思想美。
让如诗如画的祖国壮丽山川,在学生的胸中激荡。
让学生对祖国的山山水水充满激情,使学生对祖国广袤、秀丽的山河加深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深沉感情,学习诗人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
同样,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就必须让学生理解作者渴望杀敌建功,报效国家的豪壮胆气、雄伟气魄,体味作者虽壮志未酬,仍心系祖国命运的拳拳之心;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就应让学生学习诗人不屈的精神和豪迈的气概;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饮酒》就该让学生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和高尚的气节......三、炼字品句,欣赏图画美我国古代许多诗词都可以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意味隽永的画幅。
2012.No7 3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殿堂中的一朵奇葩,其含蓄精练的语言,优美的形式,和谐的韵律和深沉炽热的感情,成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材料。
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我们必须正确引导学生去感受发现诗歌中的美,从而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培养他们正确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人格,进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1 读诗绘画,再现古诗词的绘画美教材中精选出来的古诗词,可谓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佳作。
诗人们用自己的妙笔让诗句生出的“花”,产生了诗中有画的审美效果。
如吕岩的《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句一景,七字一画,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
又如杜甫的《春意喜雨》:“……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黑”、“火”、“花”等词有着鲜明的色彩美,展现出的一幅江春雨意图和雨后群花盛开的胜景。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画意是诗歌的显著特点。
因此,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抓住诗、画艺术的内在联系让学生自己吟诗作画,对准确理解古典诗词内容,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 交待背景,领会古诗词的意境美学习古诗词关键在于领会其中的意境。
由于作品创作在时间上的距离,学生无法准确理解诗词中的意境,所以要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来教学。
如教学《忆江南》一诗时,诗人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不仅写出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美丽景象,而且也表达了诗人离开曾经工作、生活过的江南后仍怀念江南的心境。
白居易曾在江南做官,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无法领会作品中作者抒发的“能不忆江南”的意境,因此,只有从介绍写作背景来引导学生领会并深入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来教学是必不可少的。
3 分析人物,感悟古诗词的人格美除了把学生带进古诗词的美景中去,让此情此景变为学生的我情我景,提高学生欣赏自然美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跳出教材,领会作者描绘意象的目的和课文的内涵,培养审美情感。
背景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深厚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许多年轻人对古诗词缺乏兴趣和了解。
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许多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始将古诗词教学与美育相结合,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和多元化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案例一:《静夜思》与绘画结合背景某小学位于中国南方城市,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为了增加古诗词教学的趣味性和实践性,该校决定将李白的《静夜思》与绘画相结合。
过程1.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静夜思》这首古诗的背景、作者及其作品风格等相关知识,并引导学生感受其中表达的情感。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朗诵《静夜思》,并让学生自由发挥,选择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可以是朗诵、歌唱、舞蹈等形式。
3.在学生对《静夜思》有了初步理解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静夜思》中所描绘的场景,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们能用绘画表达出这个画面吗?4.学校邀请一位艺术家来校进行绘画指导。
艺术家向学生介绍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基本构图和技巧,并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在纸上用水彩或国画颜料绘制自己心中的《静夜思》场景。
5.学生在艺术家的指导下,通过绘画将自己对《静夜思》中场景的想象表达出来。
他们可以选择描绘月亮、床前明月光、窗前明月光等不同版本的场景。
6.绘画完成后,学生们互相交流和展示自己的作品。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作品欣赏和评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和感受。
结果通过将《静夜思》与绘画相结合,学生们不仅深入理解了古诗词的内涵和情感表达,还通过绘画表达了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想象。
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学生们通过欣赏和交流作品,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能力。
案例二:《登鹳雀楼》与戏剧表演结合背景某中学位于中国北方城市,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首诗,并培养他们的舞台表演能力,该校决定将古诗词教学与戏剧表演相结合。
古诗词审美体系的构建和教学策略第一篇范文古诗词审美体系的构建和教学策略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审美价值。
在新时代背景下,构建古诗词审美体系,并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对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古诗词审美体系的构建1. 内涵挖掘:古诗词审美体系构建的基础是对其内涵的深入挖掘。
我们要从诗词的语言、形象、情感、意蕴等多个层面,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以揭示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2. 类别划分:根据诗词的题材、风格、创作手法等,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如山水田园诗、咏史抒怀诗、豪放派、婉约派等,以便于学生系统地了解和掌握。
3. 审美标准:古诗词审美体系的构建,还需要确立一套科学的审美标准,包括诗词的形式美、意境美、情感美、思想美等,为学生提供评价和欣赏的依据。
二、古诗词教学策略探索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表演、绘画等多种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感受美的氛围中,自然地走进古诗词的世界。
2. 鉴赏引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诗词,从字词、句子、段落到整体,逐步提升学生的审美品味。
3. 互动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心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4.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尝试创作古诗词,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学生的审美创作能力。
5. 文化传承:将古诗词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刻领悟到古诗词所蕴含的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
第二篇范文如何构建古诗词的审美体系?教学策略又有哪些?3W1H模型What(是什么)古诗词审美体系,指的是对古诗词的审美标准、审美特征、审美价值等方面的系统化、理论化构建。
而教学策略,则是指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审美能力,所采用的一系列方法和手段。
Why(为什么)构建古诗词审美体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提升当代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精神。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古诗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更重要的是可以在诗词中渗透美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美学观念,陶冶情操,提高情感品味,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全面素质教育的发展。
一、通过古诗教学引导学生感悟美的存在和重要性《诗经》中有“采蘋”、“采薇”等描写自然美景的诗篇,这些诗篇可以引导学生欣赏自然之美,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壮美。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请学生走进自然,感受自然美景,让学生体验美的存在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二、通过古诗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情感古诗中有很多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的诗篇,如《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等,这些诗篇可以引导学生欣赏文学情感,感受诗人的境界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情感。
通过古诗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感受诗歌的美,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四、通过古诗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古诗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解古诗的背景、作者、意境等,引导学生了解古人的生活、思想和情感,从而提升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通过古诗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古诗是经典之作,虽然是古人的作品,但其中蕴含的艺术魅力和创新精神对当代学生依然具有启发意义。
通过古诗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赏析和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改编或创作,让学生通过对古诗的欣赏和理解,学会写作,从而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和创新的发展。
在古诗教学中,美育渗透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赏析古诗、欣赏翻译古诗、古诗创作等多种形式进行。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在欣赏和感受古诗的美的也能够培养其审美情趣,提高其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发展。
诗词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之“审美教育的渗透”诗词教学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具有重要意义。
审美教育在诗词教学中的渗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
本文将围绕着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探讨在诗词教学中如何通过审美教育的渗透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要从诗词的魅力谈起。
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意蕴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它所呈现出的美感和内涵,能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兴趣。
通过诗词的欣赏和鉴赏,学生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丰富意蕴,领略到其中蕴涵的美学价值,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在诗词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使他们能够从诗词中感受到美的熏陶,提升对美的欣赏能力和品味水平。
要注重诗词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诗词并非空泛的古代文学作品,而是生活的写照和人生的感悟。
通过诗词的欣赏和解读,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生活哲理和情感体验,使他们能够将诗词中的美好情感和人生感悟融入到自己的情感表达和生活实践中。
在诗词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将诗词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诗词的意义和价值,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和生活情感体验。
要注重诗词教学与学科知识相结合。
诗词教学不仅仅是审美教育的一种形式,更是语文学科知识的重要内容。
通过诗词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到其中蕴含的语言艺术和文学技巧,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文学修养。
可以让学生通过诗词了解到中国文化的瑰宝和历史的积淀,增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在诗词教学中要注重学科知识和审美教育的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既能够获得文化知识,又能够感受到审美情感的熏陶,从而培养他们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
在诗词教学中,通过审美教育的渗透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注重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重视学生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以及注重与学科知识相结合。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使他们在诗词的世界里既能够感受到美的熏陶,又能够提升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文学修养,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新课标对古诗词教学的要求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标对古诗词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下面,我将从多个方面列举新课标对古诗词教学的要求。
1. 强调文化传承。
新课标要求古诗词教学要注重文化传承,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感受古代文人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2. 强调语言表达。
新课标要求古诗词教学要注重语言表达,让学生学会用古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强调审美教育。
新课标要求古诗词教学要注重审美教育,让学生欣赏古诗词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4. 强调阅读能力。
新课标要求古诗词教学要注重阅读能力,让学生学会阅读古诗词,理解古诗词的意义和内涵,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5. 强调思维能力。
新课标要求古诗词教学要注重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思考古诗词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6. 强调创新能力。
新课标要求古诗词教学要注重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会创新古诗词的表达方式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7. 强调情感教育。
新课标要求古诗词教学要注重情感教育,让学生学会用古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
8. 强调文学鉴赏。
新课标要求古诗词教学要注重文学鉴赏,让学生学会鉴赏古诗词的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9. 强调跨学科教学。
新课标要求古诗词教学要注重跨学科教学,让学生学会将古诗词与其他学科进行结合,提高学生的跨学科能力。
10. 强调实践教学。
新课标要求古诗词教学要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学会通过实践来理解古诗词的意义和内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新课标对古诗词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注重文化传承、语言表达、审美教育、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情感教育、文学鉴赏、跨学科教学和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
浅谈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是无数文人墨客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诗词的语言美、画面美、意境美、情感美,从而进行审美教育。
标签:审美教育语言美画面美意境美情感美引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瑰宝的古诗词,语言凝练,意境优美,情感动人。
它们有的描绘了一个宁静幽雅的世界,有的描绘了一个金戈铁马的世界,有的则描绘了一个颠沛流离的悲惨世界……诗人笔下描绘出来的这些世界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
同时,古诗词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感知美的氛围,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诵读品味语言美诗歌的语言具有用词准确、节奏鲜明等特点。
那么古诗词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它的语言美呢?首先,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
其次,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如杜甫的《绝句》,这首诗前两句互相对仗,后两句互相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
前两句诗中“翠”“白”这两个表示颜色的词,给这幅动态的黄鹂鸣叫、白鹭飞翔图增添了色彩美,也体现了作者用语的准确、凝练。
在教学这首诗时,我先让学生说说春天有哪些景物,然后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描绘了春天百鸟争鸣的欣欣向荣景象,让学生初步感知春天的美。
接着,通过小组合作读、男女生合作读、同桌互读等多种形式的诵读,以及换词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感悟诗歌语言的精练、准确、优美。
再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其六》,也是一首语言美的经典之作。
黄四娘家的花非常多,整条小路都是,那么如何体现花“满”蹊呢?诗人在下一句用了“压”和“低”这两个字眼,既照应了前一句,又写出了沉甸甸的花朵压弯了枝条的景象,让人不禁慨叹诗人用词的准确和形象。
第三句中的“留连”有“留恋”的意思,一语双关,既说的是蝴蝶留恋花的芳香艳丽,也可理解为行人留恋花的芳香和蝴蝶在花丛中飞舞的曼妙身姿。
最后一句诗中“恰恰”这个叠词的运用,画龙点睛,形象地写出了娇莺舞动时的声音,又给这绚烂的春景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至此,不得不感叹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用词特点。
借助古诗词教学提升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情感。
多年来,古诗词一直被视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文学的瑰宝,被广泛地运用于教育领域中,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
而借助古诗词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更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本文将着重探讨借助古诗词教学提升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一、培养学生对于语言的兴趣和感觉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和情感,它诉说着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和发展历程,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
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对于语言的兴趣和感觉,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美与艺术性。
通过多种手段,如韵律朗读、音乐欣赏、画作观赏等方式,引导学生体验语言之美,激发学生的语感和文学鉴赏能力。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古诗词,对其进行慢读、默读、朗读等多种形式的阅读,让学生通过感受句子的节奏、音韵、情感等方面,深入了解诗词的文化内涵、韵律节奏等方面,从而使学生懂得欣赏语言之美,并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好的应用。
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学生在古诗词教学中,不仅需要对古诗词进行阅读和理解,更要通过写作来加深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通过让学生写作诗词或文章等形式,帮助学生更深入了解古诗词的韵律、表达方式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创作的平台,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能够加深对于古诗词语言之美的理解和运用。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以古诗词为载体,融入生活实际古诗词是我们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深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和语言环境中。
因此,通过古诗词教学,将古诗词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可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教师可以用古诗词来表达节日祝福、生日祝福等,让学生了解古诗词在生活中的运用,同时也可以通过古诗词来阐释现代的文化现象,把古诗词与现代文学相结合,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中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浅谈诗词教学的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人文教育,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也非常重要。
诗词是最重要的文学形式之一,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语言洗练,意境优美,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含蓄而生动,像无声的音符,给人无限的美的遐想。
在语文教学中,利用诗词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既能提升其文学鉴赏能力,又能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对其人格的塑造也大有裨益。
下面是我的几点心得:
一、把握主旨,感受文学形象
诗词欣赏是一种具有认识性的活动,它必须通过理性的分析,综合和判断,才能达到认识的目的。
诗词欣赏中十分重要的一点是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诗词的主旨与诗人的自我形象。
据此,根据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去认识其“个性美”,乃至“人格美”。
如陶渊明的“隐”,“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杜甫的“迂”,“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李白的“洒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些必须放在封建时代的文化、政治大背景中去理解,去认识。
读“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千年以来,仍能令人感到诗仙李白才不遇,志难酬,弃俗高蹈、飘然独立的人格形象;读“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水调歌头》),自然能体会到苏轼的达观与豪放;读“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相见欢》)自然能体会李煜囚居生
活的寂寞孤苦,难以言状的离国愁情。
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自然会感受在木兰身上,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语文教学的实践证明,审美这项富于情感性的活动,能强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性,它对语文教学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作为审美的主体,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审美过程中,欣赏美的同时,也体会到了美的情感,从而引发共鸣,使语文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陶冶情操,培养思维能力
古诗词欣赏是一种美的享受,美的升华,叶圣陶先生说:“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藤是“枯藤”,树是“老树”,鸦是“昏鸦”,把“枯、老、昏”放在一起,无论词义、情调,还是色彩,都很协调,给人一种朦胧、渺茫、暗淡的感觉;“古道、西风、瘦马”同样在情调色彩相似中表达迟暮、苍凉的感觉;而“小桥、流水、人家”则插入鲜明的对照,以一种不同的意境烘托同样的情感——思乡。
达到动静有序,画面鲜活,人与物、景、情高度和谐统一。
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用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四种景物衬托了塞外风光的空旷、苍凉、壮丽和劲健的美,“大”、“孤”、“直”、“圆”起到了立体构图的修饰作用,你能否感觉到广袤沙漠的雄浑意境,还
有那种超越时空的静谧在胸中流动?真可谓“千古独绝”。
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文学主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唤起联想与想象,发展想象力,进而培养创造性思维,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所在。
而形象思维则是创造力的源泉。
古今中外,不少伟人名家对诗词都十分钟爱,据说,拿破仑出征时,骑在马上还在读歌德的诗。
毛泽东、周恩来、陈毅等都很喜爱中国古典诗词,他们中许多人还能写作优美的诗篇。
他们的思想境界犹如天马行空,极富创造性,跟他们深厚的诗词素养不无关系。
美是一种情感体验,重要的是经过创造性的阅读和思考,主客体有机统一,达到最高境界。
体验越丰富,感受越深刻,情感就越强烈,使欣赏的过程成为艺术形象再现与再创造的过程,这正是诗词欣赏审美中最重要的。
审美教育实际上就是用美的信息,激发、引导学生的审美心理和情感,培养学生符合人类崇高理想的审美意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审美素质。
三、积累经典名句,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些千古流传的佳句语言精练,意蕴深远,富于哲理,文质兼美,读后齿颊留香,可谓语言精华。
好的诗词都是用经过锤炼的艺术语言写成的,是运用语言的典范,也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最好的材料。
不同的诗人,不同的诗歌作品,语言风格、语言艺术也各不相同。
或优美婉丽,或放纵恣肆,或雍容典雅,或朴素自然。
所有这些,都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不竭之源泉。
《大纲》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因而没有美育的教育也是不完全的教育。
美育在语文中的教学任务,除了激发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外,最重要的,也是最终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将前人积累下来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成果加以迁移,在品评、借鉴中按各自的审美理想去创造美。
文章不是无情物,教材中的文章,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要深入钻研教材,揣摩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身临其境’,引发学生的共鸣。
教学中,把文学作品的艺术美和社会现实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再造想象力,唤醒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从而锻炼他们的审美想象。
我们身边的‘美’无处不在,要善于捕捉和发现,在写作中去表达美好的事物,提高表现美的能力。
审美,能让人的头脑、精神乃至灵魂变得更澄明、丰富、深刻而美好。
审美教育直接滋养人的心灵,使人的个性得到和谐而完美的发展。
通过审美教育,唤醒人们内在的潜能,深入体味作品中反映的自然美,情感美,语言美,艺术美,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进而创造美。
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对象,让学生在感知美的同时完善自己的人格,陶冶自己的情操,积淀文化素养,提高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