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记录与分析(作业样例)(1)
- 格式:doc
- 大小:69.50 KB
- 文档页数:3
课堂观察记录与分析(作业样例)1.对文章缺乏事先的结构讨论和认同。
1.学生没能进入文章意境,不能要求学生完成“已经把握了文章后才能提出的作法”,应该引导学生先进入文章情境,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讨论之后,再引导学生进入教师认为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2.要根据学生对文章的兴趣点设计问题〔可能是直接进入课堂要解决的问题,也可能不是,如果不是,教师要用语文过渡语言,将学生的兴趣引向课堂要解决的问题〕。
三、知识概念掌握后的应用与展示〔学生表达、展示的问题选择和活动组织〕学生想表达的问题没能得到表达,只是按老师想要学生说的内容,学生给了老师圆满的回报。
外表看,完成了教学的要求,但实际上,学生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
语文课是“老师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积极思维、准确思维、辩证思维、变通思维、创造思维上获得语文学习的根底素养培养”。
不应是“模仿、记忆”的过程。
课前了解学生,掌握学生语文思维的状态,根据学生状态特点,设计能激起学生思考、积极表现的问题和课堂情境。
四、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把握与调整〔学生学习反应的引导确定和教学调整〕没能关注在课堂教学进行中学生的神态表情,因此失去了对学生的学习内心思考的把握,反应只是按照老师认为的“重点”、“难点”考查学生的记忆情况。
反应突出本节的重难点是非常正确的。
但对重难点的理解要把握清楚:重点说的是知识点的上下位关系,该知识点的作用;难点是在学生身上,不是在教参和教材上,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根底、思维方法等决定了该知识点是否是难点。
了解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了解学生学习这本书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学习心理障碍,特别要了解学生的人生价值态度与文章宣传的人生价值态度存在的差异、差异点形成的原因。
带着这些“了解”去设计教学、组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