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的日本和德国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2
为什么纳粹的万字旗被禁⽌出现,⽽⽇本的膏药旗能沿⽤⾄今?纳粹德国和旧⽇本作为发动⼆战的战犯国,其标志性的万字旗、太阳旗在⼆战时都是他们的侵略象征。
但是在⼆战结束后,⽆论东德还是西德,都出台了⼗分严格的法律,严禁任何⼈⾏纳粹礼、宣扬纳粹思想,象征纳粹党的万字旗更成为了“万恶之源”。
但奇怪的是,⽇本在侵略中⾼举的太阳旗却能完好⽆缺的保留下来,这⼜是为什么呢?德国在30年代陷⼊纳粹狂热其实⼤多数的欧洲国家并没有禁⽌所有的纳粹标志,只有个别国家施⾏了严格的全⾯禁⽌政策,德国⾃⼰最为突出。
在⼀些电影、教育材料中,为了还原真实的历史背景还是会出现例如党卫军的闪电标志和万字旗。
为了更⾼的还原度,专门制作军事模型和研究⽼照⽚的杂志通常会注明:“图⽚中出现的纳粹标志仅为历史考证之⽤,⽆宣扬纳粹思想之含义。
”诸如此类的声明在许多地⽅都能看到,但是⽇本就不需要这样做。
⽇本依然保留了“⽇之丸”其实两者的待遇如此不同,还是要从这两种旗帜的源头和所代表的内容说起。
爱德尼所著《希特勒》⼀书中写到,希特勒之所以钟爱这个万字是源于⼩时候在教堂外的⼀块⽯板上看到过别⼈刻下的符号,并且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从历史⾓度来看,万字标志只是希特勒个⼈的好恶,并不代表整个德意志民族。
浩荡的游⾏队伍希特勒⼀⼿创建了纳粹党,也是他让万字旗成为了纳粹的标志,⽽这个标志仅代表他个⼈在那个时代所宣扬和煽动的种族主义和侵略思想。
与整个德意志民族相⽐,只存在了13年的纳粹政权没有全⾯的代表性,它只代表了德国历史上灰暗、⾎腥的那⼀页。
⼆战后,德国积极和过去撇清⼲系,重新启⽤了魏玛共和国那个最窝囊的年代就作为德国国旗的⿊红⾦三⾊旗。
He111轰炸机⽽⽇本国旗上的⽇之丸却是⽇本民族的标志,早在公元8世纪的时候就是天皇的象征,并且在近代成为了⽇本的国旗,它代表的是整个民族的⽂化和历史,所以和万字旗有着本质的区别。
有趣的是,⽇本在90年代修改过⼀次国旗,将“⽇之丸”的尺⼨缩⼩了⼀些。
纳粹德国与日本帝国的相互合作在二战期间,纳粹德国与日本帝国之间的相互合作成为了国际政治舞台上备受关注的焦点。
这两个国家都是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础的独裁政权,他们之间的合作不仅仅是出于政治利益的考虑,更是基于他们共同的意识形态和对世界秩序的挑战。
首先,纳粹德国与日本帝国之间的合作始于对西方列强的共同敌意。
在20世纪初,西方列强通过殖民和侵略扩张势力,对亚洲和非洲国家施加了巨大的压力。
这种压力引发了日本对亚洲地区的扩张野心,而纳粹德国则通过对欧洲的侵略行为来恢复其过去的荣耀。
他们都认为,西方列强的崛起威胁到了他们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因此他们希望通过合作来对抗西方的霸权。
其次,纳粹德国和日本帝国之间的合作也源于他们共同的意识形态。
纳粹德国的国家社会主义和日本帝国的军国主义都是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础的,他们都倡导着种族优越论和对其他民族的歧视。
纳粹德国和日本帝国都试图通过扩张领土和殖民地来实现自己的民族复兴,他们相信只有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和领土扩张才能保护和发展自己的民族。
此外,纳粹德国和日本帝国之间的合作还体现在军事和科技领域。
纳粹德国在军事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他们发展出了先进的飞机、坦克和火箭技术。
而日本帝国则在海军和航空领域具备强大的实力。
两国通过合作,共享了彼此的军事技术和经验,提高了彼此的军事能力。
纳粹德国向日本提供了高级的技术支持,而日本则向德国提供了战略地理信息和对亚洲地区的了解。
然而,纳粹德国和日本帝国之间的合作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
首先,两国的合作并非完全平等。
纳粹德国一直认为自己是优于其他国家的,他们往往将日本视为次等的盟友。
此外,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迫害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日本帝国也因为对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侵略行为而受到了国际社会的谴责。
这些因素导致纳粹德国和日本帝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受损,他们的合作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总结起来,纳粹德国与日本帝国之间的相互合作是基于共同的敌意、意识形态和军事需求。
德日两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态度对比导读:德国和日本同为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国家及战败国。
战后,两国政府对给世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二战的理解和态度却截然不同。
以下选择的是两国相关的主要事件和言论。
德国1949年12月:联邦德国第一位总统特奥多尔·豪斯在谈到纳粹对犹太人的罪行时说:“这段历史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全体德国人的耻辱。
”1970年12月7日:勃兰特总理在波兰首都华沙向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双膝下跪,以表示对被希特勒法西斯残杀的50万犹太人的哀悼,并代表德国表示忏悔。
1985年5月8日:联邦德国总统魏茨泽克在法西斯德国无条件投降40周年纪念活动上,谴责了德国发动侵略战争的罪行。
1994年:德国议会通过《反纳粹和反刑事犯罪法》,对新纳粹分子及其行为进行严厉追究。
1995年5月8日:德国总统赫尔佐克和总理科尔再次强调,德国当年发动“最可怕战争的罪责不容怀疑”。
1996年:德国将“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日”──1月27日定为“纳粹受害者纪念日”。
2000年8月:德国议会通过纳粹劳工赔偿基金法,对战争受害者承担了赔偿责任。
2004年6月:德国总理施罗德在参加诺曼底登陆60周年纪念活动时说:“在德国,我们知道是谁发动了战争,我们承认自己的历史责任,我们会严肃地承担起这一历史责任。
”日本1958年:日本文部省在审定教科书时把侵略中国改为“进入大陆”。
1969年:日本文部省在审定教科书时删除了所有关于反省战争责任的内容。
1978年:日本将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处死的东条英机等14名甲级战犯的牌位移进靖国神社,当作“为国捐躯的英灵”供奉。
1982年:日本文部省在审定教科书时把“侵略华北”和“全面侵略中国”等词句中的侵略全部改为“进出”,把南京大屠杀改为“占领南京”。
1985年8月15日:中曾根康弘正式参拜靖国神社,成为日本战后四十年来第一名以公职身份参拜靖国神社的日本首相。
1986年:日本文部省在审定教科书时把日本发动的太平洋战争说成是从欧美列强统治下“解放”亚洲的战争。
德国和日本对待二战史不同态度的原因二战结束后,西方盟国分区占领了德国,并以美、苏为核心成立了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两个政府。
考虑到德国曾在一战后短短20 年便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国在系统总结了经验教训后,认为必须从根本上改造德国,完全消除纳粹对德国社会、政治、军事等的影响,使其成为一个和平倡导者,永不再战。
这次清除纳粹思想的运动改变了德国的军事、政治、司法等体系,重新树立了德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为其反省历史、彻底认罪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日本而言,由于是美国单独占领,同时后者又需要其作为远东地区的反共前沿,因此,日本从美国那里取得了不少政治经济上的支持,同时也得到了驻日美军提供的安全保障。
可以说,美国并未尝试甚至未想过将日本的右翼势力和军国主义分子完全铲除,反而需要具有一定侵略性的日本作为盟友,帮助其维护在远东地区的利益。
除了美国的态度外,造成德、日之间对历史态度差别的原因还有很多,涉及国内外政治、盟军政策、文化和宗教、民族性格、国家实力等多重因素。
一、西方盟国的政策因素战胜国政策是影响两国历史观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左右着两国在改造后的方向。
战后,盟军对德、日的占领政策不同,导致两国国内政治气氛、政党结构、人民政治诉求以及民主化改革力度不同,这使两国形成的二战史观大相径庭。
(一)区别政策的基础:“分区占领”与“单独占领”占领方式是盟国对德、日两国制定占领政策的基础。
一个有效占领政策的出台,必须综合各方面意见,考虑到未来发展的长远规划,而实现这一点就是能否选择一个正确的占领方式。
在这一点上,对德国的占领和政策制定是成功的,其“分区占领——分别管理——最终统一”的模式,既保证了德国的完整性,又将其按照正确的轨道改造。
反观日本,由于二战期间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几乎以一己之力击败日本,因此美国对日实施了单独占领,成为了战后对日惩治和改造的主导力量,掌握了制定相关政策的主导权。
因此,名义上的所谓盟国对日政策,实际上是由美国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制定的。
1933.1.30 希特勒在德国上台担任总理,法西斯专政确立1933 制造国会纵火案,嫁祸共产党,进行镇压德国退出国联1934 称德国为“德意志第三帝国”1935 德国重建空军,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1936 开进莱茵不设防区1936.11 日本与德国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 德、意、日三国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二战前的欧洲1938.3 德国占领奥地利1938.9 德国占领苏台德区1938.9.30 慕尼黑协定(德、英、法、意协定)1939.3 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1939.8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内容:苏德之间十年互不侵犯1937.7.7—1945.9.2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9.1 德国进攻波兰(二战欧战开始标志)1940.5 敦刻尔克大撤退1940.6.22 法国投降(德国傀儡政权:维希德贝当傀儡政权)1940——1941 不列颠之战(德军空袭英国)1940.9 法西斯军事同盟形成(建立“欧洲新秩序”和“大东亚新秩序”)1941.6.22 苏德战争最初会战:莫斯科会战1941.12.7 珍珠港事件,太平洋战争爆发(美日之战)次日美国对日宣战1942.6 中途岛海战(美日之战,日本二战第一次大败,太平洋战场转折点)1942.8——1943.2 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德之战,二战欧战转折点)1942.10 阿拉曼战役(英军对德意军队,英雄:蒙哥马利)1941.8 美英联合发表《大西洋宪章》1941.10 美英苏《三国协定》美英给武器,苏联给原料1942.1 26国发表《联合国家宣言》(美、苏、英、中)在华盛顿签订1943.9 意大利投降(二战中第一个投降的法西斯国家)1943.11 开罗会议(美、英、中)1943.12.1 发表《开罗宣言》1943.11 德黑兰会议(:美、英、苏(斯大林))1944.6 诺曼底登陆(领导人:艾森豪威尔,蒙哥马利)1944.9 法国解放1945.5.8 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1945.2 雅尔塔会议(美、英、苏第二次会议,在苏联雅尔塔)1945.4.25 美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制宪会议(《联合国宪章》)1945.7 波茨坦会议(三大国第三次会议,在德国波茨坦)《波茨坦协定》领导人:斯大林、杜鲁门、丘吉尔(后来是艾德礼)*1945.8.6 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原子弹*1945.8.9 美国在日本长崎投下原子弹1945.8.15 日本宣布投降(中国抗战胜利结束的标志,亚洲战场结束的标志)1945.9.2 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二战结束的标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标志。
“二战”日本为什么不背叛德国和美国妥协2010-5-13几乎可以肯定,日本并不关心德国的胜败本身,甚至随时随地打算背叛德国。
它只不过企图利用德国的胜利,为自己谋利。
否则它就不会拒绝和德国夹击苏联,只是企图让德国为自己火中取栗。
那么日本为什么不和美国妥协呢?很简单,双方在价格上谈不拢。
1940-1941年日美进行过多次谈判。
双方各怀鬼胎。
在一开始的具有官方背景的民间接触中,美方对日本作了较大让步,达成备忘录,包括实际上承认满洲国以及承认日本在中国的某种优势和特权。
对这一备忘录,天皇似乎很满意,但是日本仍有很多意见对此不满,认为获益不够。
而美国官方则并不打算接受备忘录,只是为了先牵住日本,表示愿意以此作为进一步磋商的基础。
后来的谈判焦点逐渐集中在日本在中国关内占领区的驻兵权问题上,日本认为驻兵权是日本独霸中国的保证,坚决不让步,美国则针锋相对,不作实质妥协。
双方还在中国“门户开放,机会均等”问题上保持实质的对立。
日本军方的看法大概在1941年初就对日美谈判表示绝望,认为,美国不过是借此拖延时间,使双方的力量对比随时间向美方有利的方向转变。
日本海军秘密制定了对美开战的决心和宣传策略,指示要大力宣传“如不开战,日本就要完蛋”,“只要日本有决心,就一定会胜利”,营造开战气氛。
所以,这时根本就不存在海军反对开战,陆军一意孤行的情况。
日美不能妥协的症结在于:日本希望美国能允许它在远东自由行动,至少是允许它独霸中国,后者是它的谈判底线。
美国则希望拉住日本,使自己能有力量先打败德国。
但是美国人没有蠢到把中国全部奉送给日本,因为如果日本独霸了中国,它就取得了和美欧平起平坐的地位,基本上摆脱了对美欧的依赖,成为了国际政治中独立的一极。
美国决不愿养虎为患。
因此,除非美国允许日本独霸中国,基本上成为世界体系中独立的一极,“翩然翱翔,不可复制”,和自己平起平坐,或者日本放弃“二战”这次强力崛起的机会,心甘情愿继续充当美欧的跟班,双方没法妥协。
德国战争罪行反省之路一、二战结束之初德国对战争反省与日本差不多在二战刚结束时,德日两国对战争的反省其实都差不多。
战争结束时,德国许多城市变成了废墟。
科隆、德累斯顿、维尔茨堡、多特蒙德和法兰克福等城市几乎被夷为平地。
当时,德国各地出现了大批“流民”,数百万原来生活在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的德裔居民被驱逐出境……因此,战后初年,许多德国人认为自己只是“受害者”,而较少考虑本民族给其他国家造成了多大伤害。
尽管纽伦堡审判中揭露的纳粹罪行让德国民众感到震惊,但他们普遍认为这是“胜利者的审判”,同时反对各国舆论对德国人“集体过错”的指责,大部分德国民众对纳粹历史的冷漠、沉默,乃至回避,更遑论反思了。
当时许多德国人讨厌非纳粹化,并试图通过互相写支持信和否认信,来暗中破坏这些方案。
事实上,大多数德国人都觉得还颇能与纳粹政权共处。
毕竟,希特勒带领德国走出了大萧条,在战争期间,德国人比大部分的欧洲人生活得好。
此外,战后重建仍然不得不依靠德国人自己,因此这便不得不寻求尽可能多地融合前纳粹分子的办法。
于是,德国民众要求赦免部分纳粹。
大批纳粹罪犯获得赦免,大量原纳粹高级文武官员重返政府机关1949年9月联邦德国成立后,西德政府希望在法律层面尽早结束处理纳粹罪犯,同时特赦大批被盟国判刑的纳粹罪犯。
1949年12月西德众议院通过了赦免纳粹分子一般犯罪行为的法案,1951年又公布了“131法案”,批准了除盖世太保和在此前审判中被定为“主要罪犯”的人员外,其他纳粹文职人员均可被重新雇用,1954年众议院再一次赦免了一批纳粹罪犯。
于是,在当时一些有着“明确”立场的纳粹分子从他们的职位上被免职或勒令退休,大多数人在战后或迟或早地都恢复了职位。
一些政府机构在40年代后期比在第二帝国期间雇用更多的纳粹党人。
尤其在在阿登纳时期,大批的原纳粹高级文武官员因此得以重返政府机关。
阿登纳总理府国务秘书戈罗布克就是当年纳粹迫害犹太人的《纽伦堡法》的起草者与评论者。
[二战的德国到底多强大]二战后的德国到底有多惨?【--妇女节】二战后的德国到底有多惨?全国找不到一个男人的传闻是真的吗?战后前几年的德国确实很惨,但是全国找不到一个男人当然也是不可能的,不过当时如果你是一个身体健康的年轻男人,确实战后几年会过上"天堂一样的日子......二战之后德国的惨状在二战中,无论是苏联还是美国,都把德国作为主要敌人。
而因为德国给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都造成了极其惨重的损失,即在短短6、7年里就造成了各国数千万人死亡,因此当时包括美国在内的占领德国的国家对德国的敌意都还是非常重的。
而当时各国的指导思想都是尽一切可能削弱德国,在使其去纳粹化的同时去工业化、去城市化,最好还能使其重新农业化甚至游牧化。
(战后的柏林街头,而这是当时德国城市的普遍状态)因此当时将德国大量工厂设施拆卸运往其它国家可以说是所有占领国的一种既定政策,目标就是让德国的国力尽可能的衰落,使它再没有像一战之后重新崛起的能力。
而既然要削弱德国的国力,其实压缩其人口也是各国虽然绝对不会明说,但却彼此心照不宣的一项政策。
在战后几年,无论是苏占区还是美英法占区,都曾经对德国平民实行粮食配给政策,特别是在英国占领区,普通德国人每天的粮食配给仅为1000大卡,而正常人每天即使没有体力劳动,也需要摄入1500大卡的能量的,而现在普通发达国家每天人均热量摄入量都在3000大卡左右。
一两天摄入少并没有问题,但长此以往发生大规模的饥荒可以说就是必然的了。
而在1947年到1948年的冬季,粮食配给量甚至被降到了700大卡每天,远远低于足以饿死人的饥饿线,因此可以说当时整个德国都处在了饥荒之中。
(当时严重营养不良的德国儿童)同时由于在战争最后阶段美英盟军对德国所有主要城市的大规模轰炸,其实德国当时遭受的损失和各地基础设施的破坏程度都远远超过日本,比如仅仅是1945年2月13日至15日美英空军对德国德累斯顿的三天轰炸,据估计死亡人数就可能高达3万人左右,而且整座城市都几乎被夷为平地。
二战后德日认罪态度不同之探源推荐二战后德日认罪态度不同之探源二战中法西斯的罪行罄竹难书,给世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精神伤痛。
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德国和日本作为二战的罪魁祸首,对所犯罪行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德国对侵略罪行不断真诚地反省谢罪,日本却矢口否认战争罪行。
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战后盟国对两国法西斯根除的程度不同战后,盟军对德国实行了分区占领,在德国开展了广泛的“非纳粹化”的政治清洗运动。
纽伦堡审判不仅惩办了德国法西斯战犯,而且宣布纳粹党为非法组织,同时强调全体德国人都应对纳粹暴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盟军通过举办集中营惨状的图片展览,组织报道纽伦堡审判的详细情况等活动,使德国人民深切地感受到纳粹法西斯以“德国人民”的名义犯下的滔天罪行。
在美军单独占领下,惩治日本战犯工作极不彻底,许多战犯免于起诉,而且保留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根源——天皇制。
这使得日本人对军国主义所犯下的滔天大罪的认识,远未像德国人民那样深切。
随着冷战的展开,美国为了将日本变成反苏反共的堡垒,更是极力扶植日本的保守势力,对日本法西斯战犯采取了“宽大”处理,许多战犯竟然得以重返政治舞台,这就为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复活提供了重要条件。
二、德日两国的理性化程度不同德意志民族是一个理性的民族,曾出现过康德、黑格尔等伟大的哲学家,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善于思辩和反思。
在认识到自己所犯下的滔天大罪后,他们能够深刻反思,从本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中汲取智慧、复苏人性,摆脱法西斯主义的毒害。
而且基督教的信仰要求认罪者必须真诚地“谢罪”,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赎罪”。
因此才会出现勃兰特总理在波兰犹太人纪念碑前的非常一跪。
而日本的理性思辩能力较弱,缺乏深厚的哲学文化传统,皇国史观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认为国家与政府是难以分割的,自古以来就是天皇一家“万世一系”,国民必须绝对效忠国家和天皇。
如果否定了历史,也就是否定了国家和天皇,乃至否定了整个日本。
而神道教的信仰更是视“认罪”、“谢罪”为可耻,这是日本拒不认罪的深层原因。
与日本相比,德国为什么能彻底反省二战罪行二战的硝烟已经散去多年,但是这段残酷的历史却难以被时间磨灭,依旧被我们时刻铭记,因为大部分世界人民爱好和平,不想让悲剧重演。
提起二战,大家脑海里首先浮现的词可能就是日本法西斯,特别是我们中国人最痛恨的就是被日本侵略的历史。
日本二战后始终有着军国主义复辟的苗子,无法彻底的反省二战自己所犯下的罪行,时不时的在国际上发出伤害二战受害国的言论,令许多受害国不由得暗自提防和担忧。
而德国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在二战后深刻的向他所侵略的各个国家道歉,赔偿,国家的元首也曾两次下跪为二战德国所造成的罪恶忏悔,他们的教科书也实事求是的记录,也正是因为这样德国很快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原谅。
那么为什么这两个原本法西斯国家面对二战的态度这么的天差地别呢?下面我就来说说自己的些许看法。
一、我觉得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是在战争结束后,对各罪大恶极战犯势力的处理彻不彻底。
看看日本就知道了,众所周知日本国内的最大的战犯是日本天皇,那么为什么日本天皇却能逃避了发动战争的责任呢?日本天皇没有抓去审判,是日本军国主义最大的残余。
还有臭名昭著的靖国神社竟然能一直供奉着各种罪大恶极的战犯,这就是军国主义一直阴魂不散的表现,也一定程度的对日本下一代青年有着误导作用。
而那些受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罪的各级战犯,除已执行死刑的战犯外,在以后几年也都陆续释放出狱,甚至还能出任日本政府的内阁首相。
而反观德国,战争期间的绝大部分军队领袖都受到了严厉的惩罚,无论是直接参与战争的指挥还是保障的军队要领都没有逃过国际军事法庭的制裁。
并且对广泛处置战犯所引发的伦理道德问题做了深入的剖析,给以世人昭示,对艾希曼的审判就是突出的例子。
战后的德国军队摆脱了过去独立王国的地位和为我独尊的观念,德国以前军官的崇高的地位也不再那么崇高。
种种都使得德国的纳粹主义的苗头不再燃烧,而且是那种从根本上杜绝纳粹主义。
所以我认为这就是与日本相比德国能更彻底反省二战的一个重大原因。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大军事集团1914年7月28日,奥匈向塞尔维亚宣战7月30日,俄罗斯动员它的军队支持塞尔维亚7月31日,徳国要求俄罗斯立即撤军而法国要在事件中保持中立8月1日,德国向俄罗斯宣战8月2日,徳国的军队占领卢森堡8月3日,德国向法国宣战8月4日,德国入侵保持中立的比利时8月4日,英国向德国宣战因为考虑到比利时对它的国土安全非常重要8月12日,英国向奥匈宣战8月19日,奥匈在打败塞尔维亚8月20日,德国军队占据布鲁塞尔8月23日,日本向德国宣战九月,法国,英国,和俄罗斯签署了一份合作协约,组成协约国10月9日:比利时安特卫普被德军攻下10月29日:奥图曼土耳其帝国加入同盟国11月2日:俄罗斯向土耳其宣战11月5日:法国和英国向土耳其宣战1915年4月24日:土耳其人开始集体屠杀亚美尼亚人4月25日: 英联邦军在土耳其达达尼尔海峡岸边的加里波里半岛登陆,开始加里波里会战4月26日:意大利秘密和协约国签订伦敦密约5月23日:意大利向奥匈帝国宣战10月14日: 保加利亚向塞尔维亚宣战并加入德国和奥匈帝国的战团. 塞尔维亚在15个月后被征服1916年3月9日:德国向葡萄牙宣战8月27日:罗马尼亚向奥匈帝国宣战8月28日:意大利向德国宣战9月15日:索姆河战役—每前进1厘米需死2个人1917年2月24日: 美国驻英大使Walter H. Page收到齐默曼电报, 称如果墨西哥对美国宣战,德国将协助把美国西南部还给墨西哥4月6日:美国向德国宣战6月27日:希腊加入协约国8月14日:中国向德国宣战10月26日:巴西向德国宣战12月7日:美国向奥匈帝国宣战1918年3月3日:布列斯特和约签订,俄罗斯退出战争8月: 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同时在美国波士顿、法国布莱斯特和塞拉利昂自由城爆发10月30日:土耳其投降11月3日:奥匈帝国向意大利投降11月11日:德国签署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7 一战中俄国发生的革命1917.3 二月革命1917.11.7 十月革命胜利的日子1917——1922 苏俄(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1922年开始叫苏联1922.12—1991.12.251918——1920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初政策)1921——1927 新经济政策(后来政策)一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9月11日:协约国与奥地利签订《圣日耳曼条约》11月27日:协约国与保加利亚签订《纳伊条约》1920年:6月4日:协约国与匈牙利签订《特里亚弄条约》8月10日:战胜国与土耳其素丹政府签订《色佛尔条约》1921年:11月12日:华盛顿会议开幕;美,英,日,法签订《四国条约》1922年:2月:美,英,日,法,意签订《五国条约》;中日签订《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九国签订《九国公约》1923年:7月28日:协约国与土耳其新政府签订《洛桑条约》1929——1933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33 “罗斯福新政”:美国罗斯福政府实行的改革1932 日本“五·一五”事变:法西斯少壮军人杀死了首相犬养毅,打击内阁1936.2 日本“二·二六”事变:法西斯势力刺杀日本首相和大臣日本广田弘毅内阁建立,法西斯专政确立1933.1.30 希特勒在德国上台担任总理,法西斯专政确立1933 制造国会纵火案,嫁祸共产党,进行镇压德国退出国联1934 称德国为“德意志第三帝国”1935 德国重建空军,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1936 开进莱茵不设防区1936.11 日本与德国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 德、意、日三国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二战前的欧洲1938.3 德国占领奥地利1938.9 德国占领苏台德区1938.9.30 慕尼黑协定(德、英、法、意协定)1939.3 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1939.8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内容:苏德之间十年互不侵犯1937.7.7—1945.9.2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9月1日~9月30日波德战争9月1日凌晨4时45分,德军约150万兵力在2300架飞机和2600辆坦克的掩护下大举进军波兰,二战全面爆发。
德国和日本对待二战史不同态度的原因二战结束后,西方盟国分区占领了德国,并以美、苏为核心成立了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两个政府。
考虑到德国曾在一战后短短20 年便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国在系统总结了经验教训后,认为必须从根本上改造德国,完全消除纳粹对德国社会、政治、军事等的影响,使其成为一个和平倡导者,永不再战。
这次清除纳粹思想的运动改变了德国的军事、政治、司法等体系,重新树立了德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为其反省历史、彻底认罪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日本而言,由于是美国单独占领,同时后者又需要其作为远东地区的反共前沿,因此,日本从美国那里取得了不少政治经济上的支持,同时也得到了驻日美军提供的安全保障。
可以说,美国并未尝试甚至未想过将日本的右翼势力和军国主义分子完全铲除,反而需要具有一定侵略性的日本作为盟友,帮助其维护在远东地区的利益。
除了美国的态度外,造成德、日之间对历史态度差别的原因还有很多,涉及国内外政治、盟军政策、文化和宗教、民族性格、国家实力等多重因素。
一、西方盟国的政策因素战胜国政策是影响两国历史观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左右着两国在改造后的方向。
战后,盟军对德、日的占领政策不同,导致两国国内政治气氛、政党结构、人民政治诉求以及民主化改革力度不同,这使两国形成的二战史观大相径庭。
(一)区别政策的基础:“分区占领”与“单独占领”占领方式是盟国对德、日两国制定占领政策的基础。
一个有效占领政策的出台,必须综合各方面意见,考虑到未来发展的长远规划,而实现这一点的基础,就是能否选择一个正确的占领方式。
在这一点上,对德国的占领和政策制定是成功的,其“分区占领——分别管理——最终统一”的模式,既保证了德国的完整性,又将其按照正确的轨道改造。
反观日本,由于二战期间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几乎以一己之力击败日本,因此美国对日实施了单独占领,成为了战后对日惩治和改造的主导力量,掌握了制定相关政策的主导权。
因此,名义上的所谓盟国对日政策,实际上是由美国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制定的。
二战胜利后,日本的这些国土本该中国管辖,为何无人接管?本文导读:1945年5月,纳粹德国宣布投降,纳粹集团只剩下日本在负隅顽抗。
德国投降后,同盟国为防止德国东山再起,根据战前的协定美、苏、英、法分区占领了德国,直到1990年,德国才完成了统一。
但同是法西斯集团的日本,却逃脱了国家被分裂的命运。
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后,美苏中英等11个同盟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讨论对日军事占领和重建工作。
会议认为苏、英、中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了重大贡献,也应派军队对日本进行占领。
随后由美、苏、中、英四国成立管制委员会,对日本实行管制。
当时根据会议的划分是:美国占领经济中心本州,英国占领工业中心九州,中国占领农业中心四国岛、琉球群岛和东京、大阪(中美共管),而苏联就是北海道。
其中,英国由于战争破坏严重,经济持续下滑,已经无力在日本驻军,做了顺水人情把占领区给了美国。
而苏联却被美国阻挡住了。
其实,早在日本投降之前,美国压根就没有打算让苏联派兵日本。
美国总统杜鲁门说:“对日本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
我不打算分割管制或划分占领区。
”他还说,“不容俄国控制日本的任何部分。
”并且断然拒绝了苏联提出的由美苏分任占领区总司令的要求。
实际上苏联被战争破坏更严重,也无力再在日本派兵,而且北海道比较贫瘠,无利可图,加上苏联重心在欧洲,何况,南千岛群岛已被苏联控制,因此这样那样的原因,苏联最后也没有在日驻兵。
至于中国,1945年10月,美国致电中国政府,约请中国派一支5万人的军队协助盟国占领日本,并希望由参加过印缅远征作战的孙立人统领的新一军去。
然而,当时蒋介石正指挥军队忙于抢占抗战的胜利果实,已把最精锐的新一军派往东北。
最后,蒋决定由曾在越南担任接受日本投降任务的荣誉一师和二师合编成的67师前往。
美国原估计中国军队将于1946年8月底到达日本,但老蒋一手挑起的内战却打破了原来的计划。
是年8月原本用于对日军事占领的第67师覆灭在了内战的战场上。
二战时德国投降后日本为什么没有选择立即投降?因为日本政府还寄希望于苏联的“调停”。
1941年日本顶住希特勒的压力与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在苏联最危险的时候,日本政府遵守了条约。
现在,轮到斯大林遵守条约了,他一方面与日本周旋,一方面调集军队准备下手。
当美国原子弹在日本爆炸的消息传来后,突然对日本不宣而战。
撇开其他不论,这样的国家与流氓有什么区别?二战后跟苏俄混的,要么亡党亡国了,要么成了标本,如朝鲜那样成为世界政权的耻辱标本,没有一个有出息。
看一看美国,曾经的敌人德国与日本,跟美国混了20年,又成了当代的世界列强。
对这么大的反差都看不到的,要么先天弱智要么后天脑残,没有第三种解释。
中国跟苏俄曾经大混过一场,后来苏俄一翻脸,差点要叫中国吃原子弹,万幸被一个叫美国的国家给喝住了手。
自从中共政府发财后,一年接一年地量中华之物力去结苏俄之欢心,人家一不高兴,500发炮弹将中国商船打得直沉海底,开创了世界上友好国家公然击沉对方商船的历史纪元。
苏俄在世界上没有一个朋友,跟苏俄混的,在世界上也不会有一个朋友。
中共政府在中亚砸了多少钱?中亚国家却齐刷刷地向日本表忠心。
中共政府在乌克兰问题上对苏俄的支持,让中国在中亚地区彻底丧失了全部民意。
这一回,苏俄的势力丧心病狂地击落马航客机,再次将苏俄的邪恶本质大白于天下。
这个时候,任何政权、任何政党如果出来为苏俄背书,注定将失去本国的全部人心,成为一个失去人心的政权、政党。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支持独裁,收获灾难。
中国曾经支持北朝鲜,其结果就是以“友谊”的名义,将长白山、天池、鸭绿江等一大块白山黑水割给金家作为革命圣地,似延安一样的革命圣地。
为维护金氏政权,中共政府还把“无私奉献和慷慨支持”作为了对朝基本国策。
中国曾经勒紧裤带援越南,终于援发了一场“自卫反还战”,引发战争的四座中国山头,今天有一半划拨给了越南。
而苏俄,在这方面更是作出了杰出榜样。
斯大林曾全力支持希特勒,一手把希特勒扶上了台。
德国和日本同样作为二战的战败国,德国对历史的反思是深刻的,而今天日本的右翼份子活动越来越活跃,两国反应为什么这么大?
一、战胜国对德日的占领方式不同决定了对两国法西斯清算的彻底性不同
德国,二战后初期由苏美法英四国分区占领。
由于战后初期四国充分合作,对德国法西斯的惩处是比较彻底的。
首先,对德国战犯的审判是彻底的。
其次是战争赔款问题。
50年代初德国就开始实施战争赔偿。
日本,二战后由美国单独占领。
美国出于冷战的需要,逐步改变了对日占领政策,极力扶植日本的右翼势力。
在战争赔偿方面,由于复杂的国际背景和美国的操纵,战后多数亚洲国家放弃了对日本的索赔要求。
二、战后两国建立的政权基础不同
在德国,由于纳粹主义和纳粹分子受到了较彻底的清除,所以战后的德国联邦政府都是反纳粹的,对战争的反省也是认真和诚恳的。
而在日本方面,战后建立的政治基础是不利于认真反省侵略战争的。
首先,它保留了天皇制。
其次,由于美国的包庇、扶持,一大批战犯摇身一变成了日本政坛要人。
正是由于战后朝野右翼势力的存在、发展,使日本反省历史缺乏必要的政治基础。
三、两国的宗教文化传统不同
从历史上看,欧洲存在着带有“原罪”忏悔意识的基督教文化,这是战后德国反思战争罪责的精神基础,使他们能诚恳地对自己或自己的国家曾犯下的滔天罪行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忏悔,以求得世人的宽恕和自己心灵的净化。
日本传统文化(武士文化)中有所谓“耻感”观念,这种“耻感”依附于一定的价值观念和“忠诚意识”上。
有些日本政客曾扬言,如果承认侵略战争,就是给日本的历史“沾上污点”,就是对不起当年“为国捐躯者”。
四、在有关侵略战争的社会教育方面,两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德国政府一直坚持如实地将希特勒的野蛮残暴行径公之于众,并对纳粹分子的活动采取坚决打击的方针。
而日本政府却长期向国民灌输错误的历史观,只是强调日本“受害”意识,而忽略其“加害”意识。
五、两国战后所处的地缘政治因素不同
深受德国侵害的苏联、法国、英国、以色列等国,战后经济、国力强大,在严惩德国法西斯方面态度也一直十分强硬,即使德国已经深刻反省了战争罪责也是如此。
而在亚洲,深受日本侵略的亚洲各国在战后很长一段时期,都还处在相对落后状态。
而且,这些国家在二战后国内政局很不稳定,如中国内战,朝鲜战争,越南抗法、抗美战争等。
此外,为了冷战的需要,美国战后一直在扶持日本。
综上所述,德国和日本在反省战争罪责问题上的态度如此不同,不是偶然的,有着十分深刻、复杂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根源。
日本国民对中国的反感程度超过中国国名对日本的反感程度,为什么中国作为二战的受害国还会出现这种情况?
日本国民厌华情绪高涨的原因还是政治和历史问题
在日本国内,持“中国威胁论”的人还是占了很大一部分,很多政客在看到中国经济迅猛发展时,还不能适应这样的变化,因为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现代化程度、人均GDP不如他们,但经济总量却能超过他们。
因而在进行政治活动(如选举)时,在没有研判两国关系真相的情况下采取错误的外交政策。
这样,偏右的政坛不免也影响了日本民间比较激进的右翼分子,因而民间反华的声音很大。
尤其是钓鱼岛事件发生后,摩擦进一步使得两国国民的信任度进一步下降。
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两国政治关系,这对于两国民众对立情绪的产生影响很大。
日本国内从来都有民族主义存在,但只是一小部分人。
但现在受日媒非理性报道的影响,民族主义情绪有增强的倾向。
比如,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就是一个民族主义、国家主义、排外主义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