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毒的过敏反应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蜂蛰伤死亡最常见的原因蜂蛰伤死亡最常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过敏反应是蜂蛰伤致命的主要原因之一。
蜂蛰后,蜜蜂的毒液会引起人体免疫系统的过敏反应,一般表现为瘙痒、红肿、水肿等症状。
而在某些人身上,蜂毒过敏反应会更加剧烈,可能引发过敏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过敏反应,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抢救措施,可能导致患者死亡。
其次,蜂蛰后感染是另一个致命原因。
蜜蜂在刺人体时,往往会注入一定量的毒液,其中含有一些细菌和病毒,可能导致刺伤部位感染。
如果感染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可能导致败血症或其他严重的感染性疾病,最终导致死亡。
此外,蜜蜂蛰人后,蜂毒可能对人体内脏器官造成直接损害,临床上常见的有蜂蛰引起的心源性休克或心律失常。
蜜蜂毒液中的某些成分在一定的浓度下,可以直接对心肌细胞产生毒性作用,破坏心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引发严重的心血管并发症。
此外,一些特殊情况下,蜜蜂蛰人后可能刺中关键部位,导致致命伤害。
例如,蜂蛰刺入咽喉部位或舌头,导致气道阻塞;蜂蜇刺入眼睛或喉部,导致失明或窒息;蜂蜇刺入重要脏器,如脑部或心脏,可能引发脑卒中或心脏衰竭,最终导致死亡。
最后,蜂蛰伤致命的原因还与蜂蛰的数量和体质健康状况有关。
蜂蛰数量过多会导致更严重的毒液注入,加重了中毒反应的程度,增加了死亡风险。
而对于体质较弱的人来说,身体的应激反应能力较弱,可能更容易出现严重反应,并且更难抵御并发症的发展。
因此,蜂蛰伤死亡的原因主要包括过敏反应、感染、心血管并发症、直接损伤关键部位以及蜂蛰数量和个体体质等多个方面。
为了预防蜂蛰伤的致命后果,我们应该尽可能避免与蜜蜂接触,特别是对于蜂蛰过敏的人来说,要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并保持体质健康。
一旦蜂蛰发生,要及时就医,进行适当的处理和治疗,防止并发症的发展,以避免严重风险和生命威胁。
蜂毒为什么会引起过敏?蜂毒是工蜂腹部毒腺分泌的透明液体,平时这些毒液贮存在腹部的毒囊中,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被蜜蜂蛰后只有轻微的疼痛及红肿,但极少数人被蜜蜂蛰后则会出现过敏反应,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土蜂蜜网看一看蜂毒为什么会引起过敏吧!免疫:抵御病菌或病毒危害免疫系统是覆盖人体全身的防卫网络,当病菌或病毒侵入后巨噬细胞率先发起攻击并产生抗原,抗原与T细胞相遇后产生淋巴因子并激活T细胞,T细胞激活后免疫系统会产生一种杀伤性T细胞对病菌或病毒进行免疫清除,同时B淋巴细胞会产生专门的抗体以便下次同种病菌或病毒入侵后机体能更迅速的进行免疫清除。
成分:蜂毒的成分极为复杂蜂毒是一种成分极为复杂的混合物,主要成分是多肽类、酶类、胺类、氨基酸及多种微量元素,其中多肽类约占蜂毒干物质的70~80%左右,包括有蜂毒肽、蜂毒明肽、MCD 肽、心脏肽等,酶类有透明质酸酶、磷脂酶A1、磷脂酶A2等,胺类有组织胺、多巴胺、腐胺等,而氨基酸则以亮氨酸、谷氨酸、色氨酸等为代表。
原理:引发人体的异常免疫免疫系统是人体防卫病原体入侵最有效的武器,当病菌或病毒侵入后会进行免疫清除并产生相应的抗体,但有些人的免疫系统对蜂毒中的透明质酸酶、磷脂酶A2等过于敏感并容易产生抗体,再次接触蜂毒时会起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胺、白细胞三烯等活性介质,继而作用在相应的组织上产生各种过敏症状。
症状: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蜂毒过敏的症状按过敏程度大致可分为轻微过敏、中度过敏和严重过敏,其中轻微过敏只在患处有皮肤发红、瘙痒等症状,中度过敏可能出现皮肤瘙痒难耐、全身潮红、恶心、呕吐等症状,而严重过敏则可能出现喉头水肿、气喘、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因此对蜂毒有过敏反应时切勿掉以轻心而发生悲剧。
总结:蜂毒过敏的原因是蜂毒中某些成分会引发机体的异常免疫,一般人被蜜蜂蛰后只有轻微的疼痛及红肿并很快自行消失,但过敏体质人群则可能出现瘙痒难耐、心跳加快、呼吸困难等,严重时甚至可能有生命危险。
蜜蜂蜂毒的作用与功效<蜜蜂蜂毒的作用与功效>蜜蜂蜂毒是指蜜蜂的毒刺中所含有的复杂蛋白质混合物。
蜜蜂蜂毒一直以来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和现代医学领域,并具有广泛的药理学作用和医学应用价值。
本文将详细介绍蜜蜂蜂毒的成分、作用机制以及其在治疗疾病方面的功效。
一、蜜蜂蜂毒成分及作用机制蜜蜂蜂毒中主要含有蜂毒蛋白(mellitin)、酸类肽酶(acetylcholinesterase)、蜂毒肽(apamin)等多种活性成分。
1. 蜂毒蛋白(mellitin)蜂毒蛋白是蜜蜂蜂毒中最主要的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和抗肿瘤等多种作用。
其主要机制是通过破坏细胞膜结构,引起细胞溶解和凋亡。
此外,蜂毒蛋白还可以诱导免疫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
2. 酸类肽酶(acetylcholinesterase)酸类肽酶是蜜蜂蜂毒中的一种酶类物质,具有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脂、增强记忆力等作用。
其主要机制是通过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从而增加乙酰胆碱的浓度,提高神经传递效率。
3. 蜂毒肽(apamin)蜂毒肽是一种由18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物质,具有抗癫痫、抗血栓、降压和增强免疫力等作用。
其主要机制是通过阻断神经传递途径、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调节免疫细胞功能。
二、蜜蜂蜂毒的功效与作用1. 抗炎作用蜜蜂蜂毒中的蜂毒蛋白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
研究表明,蜂毒蛋白能够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促进创伤愈合。
因此,蜜蜂蜂毒在治疗皮肤炎症、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
2. 抗菌作用蜜蜂蜂毒中蜂毒蛋白具有抗菌作用,能够破坏细菌的细胞壁、细胞膜和核酸,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研究表明,蜜蜂蜂毒对多种致病菌具有抑制作用,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
3. 抗病毒作用蜜蜂蜂毒中的蜂毒蛋白能够抑制病毒的复制和感染。
研究表明,蜜蜂蛋白能够与病毒颗粒结合,阻断病毒进入宿主细胞,从而有效抑制病毒的感染和扩散。
因此,蜜蜂蜂毒对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具有一定的疗效。
蜂毒与机体免疫食安101班余易锋摘要:蜂蜇伤属于常见动物致伤病,伤后轻者可出现局部红肿热痛,部分患者中毒症状明显,甚至因感染或多脏器功能不全死亡。
蜂毒成分较为复杂,蜂蛰伤可导致人体多脏器功能损害,表现为血管内溶血、横纹肌溶解、急性肾功能衰竭、肝脏损害、心脏损害、神经系统损害和DIC等,其中以肾脏损害最常见,心脏和肝脏次之。
蜂蜇伤的发病机制与蜂毒素对人体的毒害作用及机体的过敏反应有关。
关键词:蜂毒;机体免疫;过敏反应;蜂毒免疫疗法1. 蜂蜇后出现的症状蜂蜇伤后可引起过敏反应,常发生在蜂蜇后数分钟到几小时内,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荨麻疹、喉水肿、呼吸困难、心率增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严重者发生过敏性休克,导致循环、呼吸衰竭。
另有部分中毒者出现发热、全身疼痛、头痛、躁动不安、肌肉痉挛等。
黄蜂的致敏成分已明确,主要有磷脂酶、透明质酸酶等。
除了急性的过敏反应之外,蜂蜇伤特别是大量的毒蜂蜇伤在数天后常可并发多脏器损害,表现为血管内溶血、横纹肌溶解、急性肾功能衰竭、肝脏损害(肝功能异常甚至肝功能衰竭)、心脏损害(心肌炎、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其中以肾脏损害最常见,心脏和肝脏次之。
2.蜂毒中的成分蜜蜂毒液中的主要成分是分子量为2000-5000 Da的多肽,其次为酶活性蛋白及胺类等。
2.1 蜂毒中的肽蜂毒中的肽主要包括:蜂毒肽、蜂毒明肽、肥大细胞脱颗粒肽等。
蜂毒肽是一种碱性蛋自质,占毒液干重的40%—60%,由26个氨基酸残基构成,分子量为284O Da。
其在水性溶液中表现出形成不同寡聚体的倾向,主要以四聚体形式存在。
蜂毒肽具有潜在膜活性,其寡聚体可在细胞膜上形成亲水性小孔,使胞内离子外流,引起渗透性改变,从而导致细胞溶解。
蜂毒明肽分子量2035Da,占蜂毒组成的2%一3%,由3对二硫键连接的的18个氨基酸残基构成。
破坏细胞内Ca2+代谢,并通过结合存在于各种细胞的钙依赖的钾通道而破坏膜极化。
· 科普与经验交流 ·1382020年 第26期尿常规化验单是经过尿常规检查所得出来的结果,根据尿常规上边的内容,临床医师能够很好地对泌尿系统以及肾脏情况进行很好的了解,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那么尿常规化验单应该如何去看呢?尿常规化验单上的数值符号很多人在拿到尿常规化验单的时候,会对一些数字和符号迷惑不清。
尿常规化验单上的“↑”和“↓”分别代表某项检验结果高于正常值或者低于正常值,而“+”则代表某项检验结果呈现出阳性,“-”代表的是和阳性相反,也就是阴性,此外检验结果还有可能是“+-”的显示,这个则是弱阳性。
另外如果通过尿常规检验得出某项结果阳性的程度在不断地增加,会用“++”、“+++”来表示,此外除了符号变化,化验单上的具体数值也会进行递增。
另外阳性结果通常是泌尿系统疾病的标志,如果报告单上验出大量的白细胞,即“WBC++---+++”,这多代表泌尿系统受到感染,而如果是尿中大量红细胞“RBC+---+++”,就说明患者患有泌尿道结石、肿瘤或者是泌尿系统的损伤等。
另外,如果尿中化验出有管型,就表明肾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例如有着急慢性肾炎、肾盂肾炎或者是肾病综合征等。
除了这些符号的意义外,要想看懂尿常规化验单,对于尿比重等结果数值也要有着充分的了解。
一般来说,成人的晨尿尿比重约为1.015—1.025之间,成人随机尿的尿比重大约在1.003—1.030,这种尿比重检验结果有着重要价值,它能够对于肾脏肾小管的功能障碍进行判断,值得一提的是,尿比重高或者低在正常人群中也有出现。
因此在根据尿比重数值进行相关疾病诊断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其他检验结果。
而且,尿比重的检验还和饮水量有关系,如果饮水量很少的情况下去检查,尿比重就会有着上升的情况,如果短时间内喝了大量的水,那么尿比重就会下降,因此,如果尿常规化验单上数值没有增如何看懂尿常规化验单?刘芳芳四川省乐至县人民医院 四川乐至 641500说起蜂蛰伤,有生活在山地丘陵地区或者家在农村地区的朋友们都回有这样的经历,在小时候因为贪玩等原因会有蜂蛰伤的经历,蜂蛰伤后,会出现局部的红肿、发热、过敏等现象,家人得知后没有及时的送去医院进行科学的治疗,考的是自身的免疫力挺过去,后来没出现什么疾病,也就过去了。
蜂蛰伤的紧急救治蜂蛰伤是被蜂尾蜇伤的一种中毒性疾病,患者局部有红肿刺痛感,若是不能紧急救治,容易危及生命安全。
那么在发生蜂蛰伤后,医生是如何进行紧急救治的呢?一、关于蜂蛰伤蜂蛰伤后临床表现多样,主要有全身不适、局部红肿等,也有一些患者症状严重,表现为喉头水肿、血管神经性水肿、荨麻疹等,若不及时抢救,容易累及泌尿(以血尿、肾区压痛为主要症状)、循环(以胸痛、胸闷、心悸、紫绀为主要症状)、消化(以呕吐、肝区疼痛、黄疸、黑便、恶心为主要症状)、神经(以淡漠、头昏、烦躁等为主要症状)等多个身体系统,并且若是眼部受伤,也有角膜水肿、眶周水肿等表现。
为什么蜂毒会致毒呢?蜂种不同会导致蜂毒成分各异,但是通常含有多肽及胺类、磷脂酶A、溶血毒素等,且致毒机理包括:(1)对细胞信号传导产生影响;(2)致神经内毒素作用;(3)降低大动脉血管压;(4)抑制腺体、神经突触以及肾脏等;(5)诱导细胞凋亡;(6)血管内溶血;(7)引起过敏反应;(8)肌溶解。
因此,蜂毒可以对多个系统产生影响,具体而言:(1)对血液系统:蜂毒具有强溶血作用,可以延长血液凝固时间;蜂毒能够提升外周血白细胞水平,诱发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2)对消化系统:在消化系统方面,目前临床主要认为蜂毒会造成肝脏损伤,具体机制尚未明确,一些学者认为蜂毒会提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等水平,从而引起急性肝衰竭;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蜂毒会沉积于肝小叶静脉回流中央区,从而造成肝脏损伤;(3)对泌尿系统:蜂毒除却影响血液系统与消化系统外,还会引起泌尿系统损伤;(4)对过敏反应:被蜂毒蜇伤的患者还容易发生过敏反应,且部分患者可因过敏反应而死亡,此种反应属于1型变态反应,能够产生IgE,当再次被蜇,可造成平滑肌痉挛、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
此外,蜂毒也可影响细胞信号传导,改变细胞因子水平。
二、如何紧急救治蜂蛰伤患者?(一)局部治疗局部治疗是临床紧急救治蜂蛰伤患者主要方法,医生通过用胶布、针等工具将残留蜂刺清除,之后外敷液体,可以减轻蜂毒作用,例如若是黄蜂蜇伤,考虑到此类蜂毒属于碱性,所以通常会局部敷食醋,若是黄蜂以外的蜂蜇伤,宜外敷肥皂水或是碳酸氢钠溶液。
蜂蜇伤科普及紧急处理方法
什么是蜂蜇伤
蜂蜇伤,是指被蜂尾蜇伤后蜂毒注入人体或伴蜂刺留在皮肤所致。
蜂蜇伤后局部常见红肿痒痛、水疱、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烦躁、胸闷等,严重者可能导致肌肉痉挛、晕厥、昏迷、休克等,甚至死亡。
单个蜂蜇伤很少引起全身症状,仅轻微局部症状,无需特殊处理。
但对蜂毒过敏者,即使单一蜂蜇伤也会立即出现荨麻疹、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过敏性休克等症状,危及生命。
若为群蜂蜇伤,伤情较重者局部肿痛明显,蜇痕皮肤坏死,全身中毒症状明显,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从而危及生命。
蜂蛰伤后如何进行现场急救处理
1. 注意蛰刺是何种蜂类,如为蜜蜂蜇伤,尽快拔出蜇刺;但如为马蜂蜇伤,无蜇刺,不必取出。
但注意不要挤压。
2. 取出蜂针后,清洗伤口,不要因痛痒而去抓伤口,避免指甲内的细菌会趁机侵入,引发感染。
3. 蜂蜇伤的过敏反应发生比较迅速,对蜇伤后很快出现了全身不适,第一时间呼救送到最近的医院。
就医途中,有条件尽快服用抗过敏药。
蜂毒毒性的临床观察蜂毒是指蜜蜂、黄蜂等昆虫产生的毒液,在昆虫咬伤或蛰刺人体时释放。
蜂毒中含有多种活性物质,如蜜蜂毒素、肽类物质、酶和多种生物碱等。
蜂毒毒性较强,能引起人体一系列的生理反应,造成局部症状和全身中毒。
本文将从蜂毒毒性的机制、临床症状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蜂毒毒性机制蜂毒毒性的机制主要涉及到蜜蜂毒素的作用。
蜂毒中的毒素主要包括磷酸酪蛋白酶(phospholipase A2, PLA2)、肽类物质(melittin)、肽酶(hyaluronidase)、组胺和多巴酸等。
其中,磷酸酪蛋白酶具有破坏细胞膜和溶解红细胞的作用;肽类物质和肽酶则能刺激神经末梢、增加血管通透性;组胺和多巴酸等物质则引起过敏反应。
二、蜂毒毒性的临床症状1. 局部反应:被蜜蜂或黄蜂咬伤后,局部出现疼痛、红肿、发痒以及灼热感。
严重者可能伴随有皮肤坏死、水疱、溃疡等。
2. 全身反应:有些人对蜂毒过敏,被蜜蜂或黄蜂咬伤后可能出现全身过敏反应。
症状包括皮肤潮红、荨麻疹、呼吸困难、腹泻、恶心呕吐等。
严重的过敏反应可能导致呼吸衰竭、休克甚至死亡。
3. 过敏反应:过敏体质的人一旦被蜜蜂或黄蜂咬伤,可能产生过敏性体质反应。
这种反应不仅在首次咬伤后产生,而且在之后再次咬伤同一种或不同种蜂类昆虫时也会发生。
过敏反应的症状与全身反应相似,但严重程度可能更高。
三、蜂毒毒性的治疗方法1. 清洗伤口:被蜂咬伤后,应立即用肥皂和水清洗伤口,以去除蜂毒。
2. 冷敷:用冰袋或冷水浸泡纱布,冷敷被咬伤处,能缓解疼痛和消肿。
3. 避免用力挤压:当蜜蜂的蛰刺仍然留在皮肤上时,应避免用力挤压,以免将更多的毒液注入伤口。
4. 止痒药物:对于被蜂咬伤后出现严重瘙痒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含有抗组胺成分的止痒药物。
5. 对于严重的过敏反应:应立即就医,由医生进行紧急救治,可能包括使用肾上腺素、抗组胺药物等。
四、注意事项与预防措施1. 避免激怒昆虫:在户外活动时,尽量不要穿亮色衣物、多穿长袖和长裤,尽量避免穿着鲜艳的花纹。
蜜蜂和黄蜂尾部毒囊中的毒液通过尾端一枚连接毒囊的螫针刺入皮肤进入人体。
蜂毒液(呈碱性)中含有蚁酸、组织胺样物质、透明质酸酶、磷脂酶A、神经毒素等,除引起刺伤局部反应外,还可引起神经、溶血、出血等全身症状。
对蜂毒过敏者可发生过敏反应。
密蜂刺人后,螫针断留在伤口;黄蜂刺后,螫针可缩回,重复刺人。
人被蜂刺后,局部有疼痛、红肿、麻木,数小时后能自愈;少数刺伤处出现水疱,很不有全身中毒症状。
被群蜂多处刺伤,在很短时间内即有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腹泻。
重者发生溶血、出血、烦躁不安、肌肉痉挛、抽搐、昏迷和急性肾功能衰蝎。
对蜂毒过敏者,迅速出现荨麻疹、喉头水肿和(或)气管痉挛,可导致窒息,并可发生过敏性休克。
1、被蜂蜇伤后,其毒针会留在皮肤内,必须用消毒针将叮在肉内的断刺剔出,然后用力掐住被蜇伤的部分,用嘴反复吸吮,以吸出毒素。
如果身边暂时没有药物,可用肥皂水充分洗患处,然后再涂些食醋或柠檬。
(酸性物质即可,但切记强酸,弱酸为宜)2、万一发生休克,在通知急救中心或去医院的途中,要注意保持呼吸畅通,并进行人工呼吸、心脏按摩等急救处理。
(喉头水肿,喉梗塞明显时,建议紧急行环甲膜穿刺,简述穿刺的定位点和实施的具体方法)注意事项1、被毒蜂蜇伤后,往患处涂氨水基本无效,因为蜂毒的组织胺用氨水(碱性物质)是中和不了的。
2、黄蜂有毒,但蜜蜂没有毒。
被蜜蜂蜇伤后,也要先剔出断刺。
在处置上与黄蜂不同的是,可在伤口涂些氨水、小苏打水或肥皂水。
(蜇伤后如何识别是黄蜂还是蜜蜂?)3、被蜂蜇伤二十分钟后无症状者,可以放心。
小建议:最好能把操作步骤详细化,有条理一点。
按步骤讲述,更容易记住比如:遇到被蜇伤的病人第一步:观察基本生命体征:神智,脉搏,呼吸。
若不平稳,按休克处理(120急救,CPR)第二步:先剔出断刺第三步:从四周向中心挤压伤口,将污染的血液挤出第三步:选取合适的溶液冲洗伤口第四步:监测生命体征。
蜜蜂蜇了会导致过敏吗?
被蜜蜂蛰了头部、面部、手,大概有八下,几分钟后全身皮下显红斑及小颗粒,奇痒,面色唇色变黑,洗了个澡,吃了片息斯敏,还去吃了点东西。
一小时候后,人开始难受,四肢变沉,眼睁不开,大概有几钞内不能呼吸,思维清楚。
被蜜蜂蛰了怎么处理?
被毒蜂蜇伤后,往患处涂氨水根本无效,由于蜂毒的组织胺用氨水是中和不了的。
黄蜂有毒,但蜜蜂没有毒。
被蜜蜂蜇伤后,也要先剔出断刺。
在处置上与黄蜂不一样的是,可在创伤涂些氨水、小苏打水或肥皂水。
清洁:一旦被蜂蜇了,要用温水、肥皂水或许盐水、糖水清洁创伤,没有水时?新鲜的尿也能够。
若是创伤处有残留的蜇刺,应立即拔掉。
??
涂药:万花油、红花油、绿药膏等都可。
将生姜、大蒜、马齿苋,一种野菜,等捣烂、嚼烂涂在创伤处也行。
就医:若是呈现头疼、头昏、厌恶、吐逆、烦躁、发烧等表现时,应立即到医院医治。
被蜜蜂蛰了几天能消肿?
约1~3天自然消肿
蜜蜂的毒性相对于人类而言是非常弱的,被蛰后一般只会出现局部红肿的情况(对蜂毒过敏者除外),正常情况下大约1~3天后会自然消肿,极少数人可能要3~7天才能完全自愈,而且被蜜蜂蛰的次
数越多恢复得越快,例如养蜂人被蜜蜂蛰几乎是家常便饭,在被蜜蜂蛰后甚至可能都不会出现红肿的现象。
被蜜蜂蛰了后蜜蜂会死去吗?
因为当蜇刺蜇人人体以后,再拔出时,由于倒钩牢固地钩在人的皮肤上,蜇刺与一部分内脏电被带出,留在了人的身上。
蜜蜂是用其腹部末端的蜇刺蜇人的。
蜇刺是工蜂的产卵器演变来的。
蜇针后面与毒腺、碱腺以及内脏器官相接。
人体蜂毒过敏和中毒急救作者:张中印,王运兵,吕华伟,刘晓红,潘鹏亮文章来源:蜜蜂杂志点击数:733 更新时间:08-12-16 01:03:55张中印1王运兵1吕华伟2刘晓红3潘鹏亮1(1.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河南新乡453003;2.郑州大学医学院,河南郑州450000;3.辉县市人民医院,河南辉县453600)蜂毒属于神经毒素和血液毒素,通常由工蜂毒腺分泌、鳌器官排出,通过体液和神经传递,作用于神经、血液等组织器官,具有显著的亲神经特性和溶血等作用。
小剂量蜂毒是治疗疾病的良药,临床上,全蜂毒及其组分对神经系统(如神经衰弱、失眠、头痛、肢体麻木、面神经麻痹)、血液系统(高血脂)、运动系统疾病(如风湿、类风湿、肩周炎)和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尤其对风湿和类风湿的治疗最为普遍,还具有抗辐射和调节免疫作用。
目前,利用蜂毒刺激—应激反应等生物学原理,辅助治疗肝病、糖尿病以及某些疑难杂症。
蜂毒疗法临床效果好,费用低,应用价值高,适合广大基层医院和乡村医生采用。
近几年来,随着蜂毒研究的深入和推广,蜂毒疗法在全国迅速开展起来,发展前景广阔。
但是,蜂毒所含透明质酸酶和磷酷酶A:可使人致敏,发生过敏性休克以至死亡,超量的全蜂毒或其组分使人中毒直至死亡。
对蜂毒过敏和被蜂螫致死的患者,国内外每年都有报道,因此,在蜂毒治疗被广泛运用的同时,预防和治疗蜂毒引起的中毒和过敏反应十分重要。
1.蜂毒的毒性与人体致死量。
人体被蜜蜂螫伤后,产生的症状轻重取决于蜂毒的量、注毒的部位、个人敏感性、生理和心理状态、年龄和性别。
对蜂毒非过敏体质的人,被几只蜜蜂螫伤仅出现局部反应,被30只蜜蜂螫伤会出现超量反应,被200只以上蜜蜂螫伤引起严重的中毒反应。
然而,对蜂毒有免疫者(如养蜂人)能耐受300只蜜蜂螫刺。
通常把500-1000只蜜蜂螫伤所注人人体的蜂毒量当作致死量,但对蜂毒高敏感的人,1只蜜蜂螫刺即可引起死亡。
蜂毒的过敏反应
蜂毒过敏,属特异性过敏反应(又称超敏反应)。
其反应有一定的规律性。
当第一次,或初几次蜜蜂螫刺人体后,机体可无反应或反应较轻微。
因为蜂毒中有大分子的蛋白质肽类物质,机体刚接受此种异体蛋白抗原的刺激,会出现机体的致敏状态,还没有抗体,或还没有足够使机体反应的抗体量,尚不致引起组织损伤;而多次受螫后抗原逐渐引起抗体增加,由于抗原和抗体相结合,使预先形成的附着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上的1gE分子结合的抗体(嗜细胞性抗体),触发了细胞内贮藏的生物活性物质的释放,而出现全身反应和局部反应。
再后期随机体对蜂毒免疫力的产生,过敏反应又消失。
尤其是用蜂针治疗,效果明显,但反应亦不容忽视。
本文来源39蜂疗网。
1.局部反应
如前所述蜂毒疗法的感觉及体征也属局部的过敏及不良反应。
从治法来看,活蜂螫刺是直接刺激皮肤,在皮内刺激,皮肤的痛觉、触觉神经丰富,因此疼痛尤甚;而蜂毒注射液大都是注射在皮下与肌肉,痛觉反应轻,容易忍受。
蜂针刺激后旋即有剧痛感,往往仅持续数秒钟或1分钟左右面,而后可见局部红肿胀痛,红肿的大小随个体差异而不同。
中期后可出现局部瘙痒,有的有淤点或淤斑。
严重反应者局部红肿一般在12小时,48—72小时为高峰期,3天后逐渐消退。
经过初期的15-20次治疗后,局部反应逐渐减弱,肿胀变小,仅维持几小时到1—2天不等。
2.全身反应
(1)发热、恶寒
接受蜂针治疗的患者,采取散刺、点刺小量蜂毒治疗,或进行脱敏治疗的,可不出现此反应;但如果按常规的活蜂直刺,逐渐增加蜂毒量的方法治疗时,最常见的反应一般有发热、恶寒、体倦等全身反应,但并非初针就有全身反应出现,其出现存在一定的潜伏期。
我们对165例接受蜂毒治疗的患者观察发现,对于未接触过螫刺的人来说,如果按常规加量的蜂针治疗,在蜂针半个月内的第2—7次是发热的高峰期,其中以第五次发热者最多。
过敏反应发热者占治疗总数的99.4%。
发热—般出现在蜂针后的3—5个小时,往往维持半天至2天,或会持续—段时间。
一般表现初期为37.5℃-395℃,而后有少部分人变为低热或午席潮热。
(2)风疹(荨麻疹)
治疗中有的患者有局部风疹或全身风疹的产生,发生频度为10.9%;尤其是蜂量较多,而又是过敏体质时,更易发生。
风疹为机体对鲜毒在皮肤上表现的一种血管性反应。
主要是机体对蜂毒的敏感性增强。
起病多突然,病损可发生于任何部位,数目不定,外观为大小不等、红色或白色风团样损害,界限明显,形态不规则,有瘙痒或剧痒感。
部分患者,可有发热、气喘,或腹泻、腹痛等症。
如遇风疹,一般减少蜂量,即可消失。
该风疹与旧蜂针点突起所致的皮肤瘙痒有所不同,应予以鉴别。
(3)淋巴结肿大
少数人可出现淋巴结肿大,常发生在下颌部、腋窝、颈部、腹股沟等处。
蜂毒量大时可能是机体的淋巴回流,不能及时地输送毒液及解毒的结果。
(4)头晕与过敏性休克
有的患者有头晕现象,约占2.4%。
—方面由于接受蜂毒疗法过于紧张,另一方面是在肌饿、体虚时,或患有低血糖时接受蜂针所致。
极少数人出现过敏性休克。
表现为胸闷、呼吸困难、面色潮红或青紫等呼吸道阻塞症状;或见面色苍白或发绀、脉细弱、血压下降等循环衰竭症状,甚至可出现昏迷、抽搐、大小便失禁等症状。
休克是由于毒液进入致敏的机体,使血管活性物质大量释放,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内脏器官水肿和渗出,导致血容量相对不足而造成的,故应防止其发生。
因此,在使用蜂针疗法时,应进行严格试针,并控制适当的蜂针量,密切观察病人反应,尽量杜绝休克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