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有毒中药的毒性特点及注意方法
- 格式:docx
- 大小:21.38 KB
- 文档页数:2
中药合理应用1.苦楝皮【中毒机制】本品中含有川楝素、苦楝萜酮内酯、山奈酚等,有毒,对胃肠道有刺激性,不宜持续和过量服用。
【不良反应】一般在服用后可发生头痛、头晕、嗜睡、恶心、腹痛等,可自行消失。
超量服用可中毒,主要表现为:口渴、呕吐、腹痛、腹泻,继而可出现黄疸、肝大、有压痛及叩击痛、肝功能损害、中毒性肝炎,肝、肾、肠出血等,严重时心悸、脉快而弱、血压下降、吞咽困难、视物模糊、四肢无力、震颤麻痹、狂躁、抽搐、室性期前收缩、心力衰竭及休克、知觉丧失而死亡。
【解救措施】(1)中毒后立即催吐,用1:5000的高锰酸钾洗胃及温盐水灌肠,服硫酸钠导泻,而后服用蛋清、面糊或药用炭。
(2)对症治疗:1)出现肠痉挛时,皮下注射阿托品。
2)出现狂躁、抽搐时,用苯巴比妥、安定或水合氯醛等镇静剂。
同时给予保肝、止血、抗休克治疗。
(3)中药治疗:1)全虫1.5g,甘草30g,水煎,当茶饮。
2.芫花【中毒机制】芫花全株有毒,超量服用对胃肠道及皮肤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
【不良反应】本品外用可引起局部组织发红,渗出液增加、起泡、糜烂甚至坏死。
内服中毒后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胃部烧灼感、头晕、头痛、痉挛抽搐,尿少、尿闭,出血性下痢,严重时昏迷、脱水、呼吸衰竭等。
【解救措施】(1)早期小心洗胃、导泻,内服生蛋清、牛奶或鞣酸蛋白或阿拉伯胶浆,大量饮服冷浓茶。
静脉滴注5%葡萄糖,纠正水、电解质平衡。
(2)对症治疗:腹痛剧烈时,皮下注射硫酸阿托品0.5mg。
(3)中药治疗:1)黄连9g,山栀9g,黄豆30g,加水至400ml,每2~3小时服2。
Oml,连服2~4剂。
2)白芨9g,研成细粉,1次冲服。
3、北豆根【中毒机制】本品含有苦参碱、氧化苦参碱、臭豆碱、甲基野靛碱等多种生物碱及酚性成分、异黄酮等。
超量易中毒,毒性反应一般在服药后30分钟出现,对胃肠道有较强的刺激作用,能使胆碱能自主神经系统兴奋,还能够反射性兴奋【不良反应】主要是毒性反应,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恶寒、多汗、面色苍白、昏迷等。
浅谈常见有毒中药的毒性特点及注意方法常见有毒中药大概有200多种,但有毒中药对机体的毒性损害也比较复杂,机理也有所不同,归纳起来,有毒中药的毒理可分为以下几种:1、对消化道有直接刺激及腐蚀作用的药物:此类药物服后可引起厌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甚至便血等症状,可通过减量或停药及时对症处理多可缓解症状。
如雷公藤、昆明山海棠、物威灵仙、关白附、禹白附、青风藤、醉鱼草、荭草、白花丹、臭黄菇、枫杨、水晶花、毛蓼、披麻草根、雪山一枝蒿等中药皆属此类。
2、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毒性损害的药物:服药后可引起头晕,头疼、肌肉发紧,甚至抽搐、痉挛等症状,减量或停药或对症治疗可使症状减轻或逆转,如马钱子、洋金花、闹羊化、细辛、白芷、祖师麻、关白附、蜂毒、窝儿七、丁公藤、马桑树、两面针、醉鱼草、木天蓼、搜山虎、河豚、滇杠柳、娃儿藤、臭黄菇、昆明堵喇、骆驼蓬子、秋水仙等皆属此类。
此类药亦相对安全,但合并心脏毒者除外。
3、对心脏及血液系统有毒性损害的药物:服用后引起胸闷、心慌、气短、心动过速、心律不齐,甚至心脏骤停并导致死亡,如草乌、川乌、关白附、附子、雷公藤、细辛、铁棒锤、麻黄、全蝎、蜈蚣、白花蛇、土鳖虫、雪山一枝蒿、白花丹、滇杠柳、红茴香根、昆明堵喇、乌骚风、飞燕草、茵芋、八角枫、竹根七、小大蒜、黑骨头、照山白、骆驼蓬子、三十六荡等。
这些药物大多数有心脏毒性,使用时要十分注意,尤其也是同时合并对中枢神经有影响者,更要十分注意,以防心脏猝死。
4、对细胞组织结构及代谢有影响的药物:此类药物可引起肝肾组织代谢发生改变,造成肝肾功能受损,故使用时间不宜太长,且应定期检查肝肾功能。
如雷公藤、艾叶、桃儿七、臭黄菇、鬼臼等。
5、易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如威灵仙、全蝎、蜈蚣、僵蚕、地龙、青风藤、祖师麻、黑蚂蚁、土鳖虫、蜂毒、老瓜头、两面针等,此类药物可引起皮肤瘙痒、皮疹、荨麻疹,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使用此类药物时应多问过敏史,对有药物过敏史的过敏体质患者,应密切观察,若出现过敏反应后要及时停药并同时抗过敏处理。
一、制川乌: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干燥母根的加工品。
【性味与归经】辛、苦,热;有毒。
归心、肝、肾、脾经。
【功能与主治】祛风除湿,温经止痛。
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及麻醉止痛。
【用法与用量】1. 5〜3g,先煎、久煎。
二、制草乌:毛茛科植物北乌头的干燥块根。
【性味与归经】辛、苦,热;有毒。
归心、肝、肾、脾经。
【功能与主治】同草乌。
【用法与用量】1. 5〜3g,宜先煎、久煎。
【注意】【贮藏】同制川乌。
三、附子: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加工品。
黑顺片:未去皮白附片:去皮盐附子→(用清水浸漂,每日换水2~3次,至盐分漂尽,与甘草、黑豆加水共煮透心,至切开后口尝无麻舌感时,取出,除去甘草,黑豆,切薄片,晒干。
每100kg盐附子,用甘草5kg、黑豆10kg)→淡附片【性味与归经】辛、甘,大热;有毒。
归心、肾、脾经。
【功能与主治】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心阳不足,胸痹心痛,虚寒吐泻,皖腹冷痛,肾阳虚衰,阳痿宫冷,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
【用法与用量】3〜15g,先煎,久煎。
【注意】孕妇慎用;不宜与半夏、瓜篓、瓜篓子、瓜篓皮、天花粉、川贝母、浙贝母、平贝母、伊贝母、湖北贝母、白薮、白及同用。
【贮藏】盐附子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黑顺片及白附片置干燥处,防潮。
注:盐附子仅做〔性状〕检测。
四、制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ilia ternata ( Thunb.)Breit.的干燥块茎。
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和须根,晒干。
法半夏:每100kg净半夏,用甘草15血、生石灰10kgo【性味与归经】辛,温。
归脾、胃、肺经。
【功能与主治】燥湿化痰。
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
【用法与用量】3〜9g。
【注意】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贮藏】同半夏姜半夏:每100kg净半夏,用生姜25kg.白矾12.5kgo【性味与归经】辛,温。
归脾、胃、肺经。
毒性中药的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事项使用中药时,正确的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毒性中药,它们的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1.___:小毒剂,内服或外搽。
用量为3~6g,可用于配制酒。
2.九里香:小毒剂,内服或外搽。
用量为6~12g。
3.三棵针:小毒剂,内服或外搽。
用量为1~2g,去壳去油用,多入丸散服。
外用适量。
4.千金子:有毒量,捣烂敷患处。
用量为0.5~1g,多入丸散服。
外用适量。
5.土荆皮:小毒剂,内服或外搽。
用量为3~10g。
外用适量,研末吹鼻取嚏或研末调敷患处。
6.土鳖虫:小毒剂,内服或外搽。
用量为1~1.5g,多入丸散用。
外用适量,研末吹鼻取嚏或研末调敷患处。
7.大皂角:小毒剂,内服或外搽。
用量为3~9g,多入丸散用。
禁用于孕妇。
8.___:有毒量,禁用。
忌服咳血及吐血者忌用。
9.山豆根:禁用。
10.___:大毒一般炮制后用。
用量为5~10g。
外用适量,研末调涂患处。
11.川楝子:小毒研末调涂。
用量为2~5g。
12.干漆:有毒以醋或酒调敷患处。
用量为6~9g。
禁用对漆过敏者。
13.飞扬草:小毒煎水洗。
慎用。
14.___:大毒入丸散禁用。
用量为0.3~0.6g。
分能经皮肤吸收,外用不宜大面积涂敷。
15.马钱子粉:大毒入丸散禁用。
用量为0.3~0.6g。
分能经皮肤吸收,外用不宜大面积涂敷。
16.天仙子:大毒。
用量为0.06~0.6g。
外用生品适量,研末以醋或酒调敷患处。
慎用于心脏病、心动过速等人群。
17.天南星:有毒。
用量为3~10g。
外用适量,研末涂患处,或捣烂以纱布包擦患处。
18.___:大毒。
用量为0.1~0.3g,多入丸散用。
外用适量,研末调涂患处。
19.木鳖子:有毒调涂患处。
用量为1.5~3g。
20.水蛭:有毒。
用量为3~10g。
禁用于孕妇。
21.仙茅:小毒。
内服一般炮制后使用,用量为3~9g。
不宜与半夏、瓜蒌、瓜蒌子、瓜蒌皮、天花粉、川贝母、浙贝母、平贝母、伊贝母、湖北贝母、白蔹、白及同用;生品内服宜慎。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有毒中药的鉴别一、引言在中医药领域,有毒中药的鉴别一直是执业药师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
有毒中药如果被错误使用,可能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执业药师在继续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深入了解有毒中药的鉴别方法,以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对执业药师继续教育中的有毒中药鉴别进行全面评估,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二、有毒中药的鉴别概述有毒中药是指其本身具有一定的毒性成分,如阿魏、砒霜等。
这些药材在治疗疾病的也可能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危害患者的生命。
执业药师需要通过对有毒中药的鉴别,确保其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进行有毒中药鉴别时,执业药师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外观特征:有毒中药在外观上可能具有一些特殊的形态特征,如颜色、形状、气味等。
执业药师可以通过观察其外观特征,初步判断其可能的毒性成分。
2.成分分析:有毒中药的毒性成分可能会在其成分中留下一定的痕迹。
通过对药材的成分进行分析,可以更准确地鉴别其是否具有毒性。
3.药效评估:有毒中药在使用后可能会产生特殊的药效,执业药师可以通过观察患者在用药后的病情变化,评估药物是否具有毒性。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鉴别,执业药师可以初步判断药材是否具有毒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有毒中药的具体鉴别方法在继续教育中,执业药师需要全面了解各种有毒中药的具体鉴别方法。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有毒中药鉴别方法:1.检验法:执业药师可以通过化学试剂对药材进行检验,以确定其中是否含有毒性成分。
这种方法需要化学知识的支持,但可以提供较为准确的鉴别结果。
2.生物检测法:通过将药材接触到一定的生物体上,观察其对生物体的影响,从而判断药材是否具有毒性。
这种方法需要一定的实验条件和设备,但可以提供较为直观的鉴别结果。
3.专业设备检测法:利用专业的设备和仪器对药材进行检测,从中分离出可能的毒性成分,以确定其毒性程度。
这种方法需要一定的设备和技术支持,但可以提供较为精准的鉴别结果。
常用中药毒性知识及服用中药中毒后解毒方法大全医疗的核心是安全有效,用药安全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是丝毫疏忽不得的。
但是有很多疾病的治疗,却又避不开有毒药物。
善用治病,滥用致命。
医生用有毒中药,一定要熟悉药物的毒性,以及一些药物配伍使用时,会对人体产生的危害,并且应熟悉中药中毒后的急救和处置方法,避免出现患者服用中药中毒,导致严重后果,发生医疗事故的情况。
一般来说,中药的毒副反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些中药配伍使用后,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
一些药性相反或相畏的中药配伍使用时,会产生严重后果。
如传统中医的“十八反”,“十九畏”等。
十八反是指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附子、川乌、草乌)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芨;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历史上有十八反的歌诀:“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藻戟遂芫具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九畏是指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十九畏的歌诀是:“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
”十八反和十九畏的药是否可以同用,历代医家就此问题争议很多,一些医家认为反药会增强毒性,损害机体,因而强调反药不可用。
如《神农本草经》提出“勿用相恶、相反者”外,《本草经集注》也谓:“相反则彼我交仇,必不宜合。
”孙思邈则谓:“草石相反,使人迷乱,力甚刀剑。
”等等,均强调了反药不可同用。
有的医家如《医说》甚至描述了相反药同用而致的中毒症状及解救方法。
现代临床、实验研究也有不少文献报道反药同用如贝母与乌头同用引起中毒的例证。
因此,《中国药典》1963年版“凡例”中明确规定:“注明畏、恶、反,系指一般情况下不宜同用。
所有毒性中药中毒解救方法在中医药领域,毒性中药具有独特的疗效,但使用不当可能导致中毒。
了解毒性中药中毒的解救方法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来谈谈常见的毒性中药有哪些。
比如乌头类,包括川乌、草乌等;马钱子;砒霜;雄黄;朱砂等等。
乌头类中药中毒,主要表现为口舌及四肢麻木、头晕、呼吸困难等。
一旦发现中毒,应立即催吐,用 1:5000 高锰酸钾溶液、浓茶或 2%盐水反复洗胃。
同时,可以通过静脉注射阿托品来缓解症状。
如果中毒情况较为严重,出现心律失常,还需要使用利多卡因等药物进行治疗。
马钱子中毒,症状常有头晕、烦躁、肌肉抽搐、惊厥等。
解救时,首先要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
然后,尽快进行洗胃、导泻。
可以使用苯巴比妥钠、地西泮等药物来控制惊厥。
砒霜中毒,主要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严重时会出现昏迷、抽搐。
一旦发生砒霜中毒,应迅速口服氢氧化铁溶液,使之与砒霜形成不溶性的砷酸铁,减少砷的吸收。
同时,要及时补液,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雄黄中毒,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以及肝肾功能损害。
解救方法包括立即催吐、洗胃,使用二巯基丙醇类药物进行解毒,并针对肝肾功能损害进行相应的治疗。
朱砂中毒,多表现为恶心、呕吐、口腔黏膜充血、牙龈肿胀等。
中毒后,应立即停止使用朱砂,并进行洗胃、导泻。
同时,要注意保护肝肾功能,给予相应的支持治疗。
除了上述的针对性解救方法外,还有一些通用的原则和措施。
中毒后的第一时间,要尽快清除体内未吸收的毒物。
这包括催吐、洗胃、导泻等方法。
催吐适用于神志清醒且能配合的患者,可让患者口服温水后,用手指或压舌板刺激咽后壁引起呕吐。
洗胃应尽早进行,一般在中毒 4 6 小时内效果较好。
但对于腐蚀性毒物中毒、惊厥患者等,则不宜洗胃。
导泻则有助于清除肠道内的毒物,常用的导泻剂有硫酸钠、硫酸镁等。
在清除毒物的同时,要促进已吸收的毒物排泄。
可以通过大量输液、利尿等方法,增加尿量,促进毒物排出。
对于一些特定的毒物,还可以采用血液净化的方法,如血液透析、血液灌流等。
2022年山东省执业药师学习材料——常见有毒中药的临床应用和使用注意第一部分概述当今中药已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人们对有毒中药认识不足、用药不合理而导致的中药中毒事件也屡见不鲜。
因此,提高对常见有毒中药的认识、探析中药的毒性所在、明确有毒中药的临床应用和使用注意等,对指导人们临床准确用药和安全用药有重要意义。
有毒中药在经过规范的炮制加工和合理的应用后,仍能发挥独特、良好的治疗作用,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有毒中药配伍经验,屡获良效。
一、中药的毒性1、毒性广义:古代常常把毒药看作是一切药物的总称,而把药物的毒性看作是药物的偏性。
狭义:一般系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
包括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和特殊毒性(如致癌、致突变、致畸胎、成瘾等)。
2、副作用副作用是指在常用剂量时出现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一般比较轻微,对机体危害不大,停药后可自行消失。
如常山既可解疟,又可催吐,若用治疟疾,则催吐就是副作用。
3、分类《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采用大毒、有毒、小毒三类分类方法,是目前通行的分类方法。
二、正确评价中药毒性1、首先要正确总体评价中药毒性:目前中药品种已多达12800多种,而见中毒报告的才100余种,其中许多还是临床很少使用的剧毒药,总体较为安全。
2、其次要正确对待本草文献记载:历代本草对药物毒性多有记载,这是前人的经验总结,值得借鉴。
但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也出现了不少缺漏和错误的地方,如《本草纲目》认为马钱子无毒。
3、重视中药中毒的临床报道:自建国以来,出现了大量中药中毒报告,仅单味药引起中毒就达上百种之多。
4、加强对有毒中药的使用管理:此处所称的有毒中药,系指列入国务院《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的中药品种。
即:砒石、砒霜、水银、生马钱子、生川乌、生草乌、生白附子、生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生巴豆、斑蝥、青娘虫、红娘虫、生甘遂、生狼毒、生藤黄、生千金子、生天仙子、闹羊花、雪上一枝蒿、红升丹、白降丹、蟾酥、洋金花、红粉、轻粉、雄黄等。
常见中药中毒反应及处理方法在临床常用的中草药中部分含有剧毒成份,常因用量过大、炮制不法、煎服不当或误服误用而致中毒,严重者甚至引起死亡。
现根据有关资料,结合临床,对常见毒性中药的中毒反应及急救作一简介。
1.乌头类:乌头类中药关白附、川乌、草乌、附子、雪上一枝蒿等均含毒性极强的乌头碱,内服0.2毫克即可中毒,内服6毫克可致死亡。
其毒理作用主要是刺激神经系统,先兴奋后抑制。
表现为;四肢麻木或全身发麻,头晕眼花,烦躁不安,呕吐、腹泻、腹痛,胸闷心悸,心率减慢、心律不齐,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呼吸抑制,抽搐,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而死亡。
处理方法:一般以对症及支持疗法为主。
可选用阿托品和普鲁卡因酰胺对抗心率减慢及心律不齐,静脉输液可稀释毒素促进毒物排泄,全身麻木者可予针刺及皮下注射戊四氮,烦躁不安者可用苯巴比妥等镇静药,若有心脏麻痹可选用毒毛旋花子甙K,血压下降宜用肾上腺素维持血压,中药甘草、绿豆、犀角、独参汤、生脉散均可用于解毒和抢救。
2.马钱子:为马钱科植物马钱的干燥成熟种子,主要毒性成分为番木鳖碱(士的宁)。
口服5-10毫克即可中毒,30毫克可致死。
毒理作用主要是对中枢神经有极强的兴奋作用,表现焦虑不安,呼吸加速,血压增高,头肌及面肌强直,轻微的刺激即可引起强烈反应,以致出现强直性惊厥症状。
处理方法:若中毒时间短、惊厥或肌肉强直症状未出现之前,可给予化学解毒剂(半杯开水加鞣酸l克;一杯开水加碘酒或复方碘溶液1~2ml,服后能使士的宁在消化道内沉淀而成为不溶性物质)口服,随即用高锰酸钾溶液洗胃。
若见惊厥应将患者移至黑暗及安静处,给予镇静剂以制止惊厥,若病情严重者应立即给乙醚吸入作轻度麻醉,并可配合针刺。
惊厥控制后,可用蜂蜜、绿豆、甘草煎水服用。
3.巴豆: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干燥成熟种子,内含巴豆油,性剧毒,一般服20滴即可引起严重中毒甚致死亡。
毒理作用主要是溶解红细胞使局部细胞坏死,且有强烈刺激作用。
r表现为恶心呕吐、出血性急性胃肠炎症状,甚至可出现眩晕,脉快而微,血压下降,谵妄,心悸,发绀以及虚脱症状,重者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31种毒性中药的成分及用法,很多人都因不知道而中毒,真是惭愧毒性中药中毒,主要是由于剂量过大或者配伍不当,或煎煮时间不到位以及误服而导致;一旦中毒,常常严重损害人体健康,甚至是危及生命。
因此,中药的使用必须严格把控,而且要谨慎细心,特别是毒性中药,绝对不能过量使用。
以下是常见毒性中药的用法以及用量,希望能为您带来帮助!1.干漆——有毒成分是漆酚;用法用量2.5~4.5克,孕妇及体虚者慎用;2.土荆皮——有毒成分是土荆皮酸;外用适量;3.山豆根——有毒成分是苦参碱、紫檀素;用法用量3~9克;4.千金子——有毒成分是千金子甾醇;用法用量1~2克,去壳去油用,多入丸散,外用适量;5.制川乌——有毒成分是同川乌;用法用量1.5~3克,宜先煎、久煎;6.天南星——有毒成分是三萜皂苷;用法用量3~9克,一般炮制后用;7.土鳖子——有毒成分是土鳖子皂苷;用法用量0.9~1.2克,外用适量;8.水蛭——有毒成分是多肽类水蛭素;用法用量1.5~3.0克;9.甘遂——有毒成分是三萜类;用法用量0.5~1.5克,炮制后多入丸散用;10.仙茅——有毒成分是鞣质;用法用量3~9克;11.白果——有毒成分是氰苷白果酸;用法用量4.5~9克,生食有毒;12.白附子——有毒成分是苷类;用法用量3~9克,一般炮制后用,外用适量;13.半夏——有毒成分是生物碱;用法用量3~9克,炮制后用,外用适量;14.朱砂——有毒成分是硫化汞;用法用量0.3~1.5克,多入丸散,外用适量;15.华山参(热参)——有毒成分是阿托品、东莨菪碱;用法用量0.1~1.2克,不宜多服;16.全蝎——有毒成分是蝎毒素;用法用量2.5~4.5克;17.芫花——有毒成分是芫花素;用法用量1.5~3克;18.苍耳子——有毒成分是苍耳苷;用法用量3~6克;19.两头尖——有毒成分是类乌头碱;用法用量1.5~3克,外用适量;20.附子——有毒成分是中乌头碱;用法用量3~6克,炮制后用;21.苦楝皮——有毒成分是苦楝素;用法用量4.5~9克;外用适量;22.金钱白花蛇——有毒成分是蛇毒素;用法用量3~6克,研末吞服;23.制草乌——有毒成分是乌头碱;用法用量1.5~3克,宜先煎、久煎;24.牵牛子——有毒成分是牵牛子苷;用法用量3~6克;25.轻粉——有毒成分是氯化亚汞及少量升汞;用法用量内服每次0.1~0.2克,多入丸散,外用适量;26.香加皮——有毒成分是杠柳苷C;用法用量3~6克;27.洋金花——有毒成分是莨菪碱、东莨菪碱;用法用量3~6克,宜入丸散,外用适量;28.常山——有毒成分是黄常山碱;用法用量4.5~9克;29.商陆——有毒成分是商陆碱、硝酸钾;用法用量3~9克,外用鲜品适量;30.硫黄——有毒成分是硫及少量砷;用法用量1.5~3克,炮制后入丸散服,外用生品适量;31.雄黄——有毒成分是二硫化二砷;用法用量0.15~0.3克,入丸散用,外用适量;。
药圈:因*果制作 二十八味毒性中药二十八味毒性中药名称 用法用量 注意事项砒石(红砒、白砒) 内服0.03~0.075,入丸散用;外用研末撒、调敷或入膏药中贴之。
有大毒,用时宜慎;体虚及孕妇忌服。
砒霜 内服0.009,多入丸散;外用适量。
不能久服,口服、外用均可引起中毒。
雄黄 内服0.05~0.1,入丸散用,外用适量。
内服宜慎,不可久服;孕妇禁用。
水银 外用适量 不可内服;孕妇禁用。
红粉 外用适量,研极细粉单用或与其他药物配成散剂或制成药捻。
不可内服,外用也不可久用。
轻粉 内服0.1~0.2g/次,2次/日,多入丸散或入胶囊,服后漱口;外用适量,研末掺敷患处。
不可内服白降丹 外用适量 不可内服红升丹 外用适量 不可内服生马钱子 0.3~0.6g,炮制后如丸散用。
不宜生服、多服、久服;孕妇禁用生川乌 一般炮制后用 生品内服宜慎,不宜与贝母类、半夏、白芨、白蔹、天花粉、瓜蒌同用。
生草乌 一般炮制后用 一般不内服。
余下同生川乌。
生附子 内服3~15 孕妇禁用。
余下同生川乌雪上一枝蒿 内服研末,0.062~0.125;或浸酒外用,酒磨敷。
有剧毒,未经炮制不宜内服;服药期间忌食生冷、豆类及牛羊肉。
生白附子 外用适量捣烂,熬膏或研末以酒调敷。
生品内服宜慎;孕妇禁用生半夏 内服3~9g;外用适量,磨汁涂或研末以酒调敷 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生天南星 外用适量,研末以酒或醋调敷 孕妇慎用生巴豆 外用适量,研末涂或捣烂用纱布包敷。
孕妇禁用;不可与牵牛子同用。
生千金子 内服1~2g,去壳、去油用,多入丸散;外用适量,捣烂敷。
孕妇及体弱便溏者忌服生甘遂 内服0.5~1.5g,炮制后多入丸散用。
孕妇禁用;不宜与甘草同用。
生狼毒 熬膏外敷 不宜与密陀僧同用生藤黄 内服0.03~0.06g;外用适量 内服慎用生天仙子 内服0.06~0.6g 心脏病、心动过速、青光眼患者及孕妇忌服。
洋金花 内服0.3~0.6g,宜入丸散或卷烟燃吸(分次服,每天用量最多不超过1.5g);外用适量青光眼、外感及痰热咳喘、心动过速及高血压患者禁用。
有毒中药及救治一、有毒中药28种毒性中药:砒石(红砒、白砒)、砒霜、水银;生马线子、生川乌、生草乌、生白附子、生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生巴豆、斑蝥、红娘虫、青娘虫、生甘遂、生狼毒、生藤黄、生千金子、闹阳花、生天仙子、雪山一支蒿、红升丹、白降丹、蟾酥、洋金花、红粉、轻粉、雄黄。
二、有毒中药中毒的诊断常见有毒中药的成分及中毒的临床表现常见植物类有毒中药1)含乌头碱类的有毒中药:川乌、草乌、附子、关白附、天雄、毛茛、雪上一枝蒿等均含有乌头碱,乌头碱的毒性剧烈,服用乌头碱0.2mg即可中毒,致死量为2-4mg,4-6mg可使人速死。
其毒理是对迷走神经有強烈的兴奋作用,对中枢神经先兴奋后麻痹,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为严重心律失常及呼吸中枢麻痹。
中毒后可有舌、唇发麻,手足、肢体麻木,恶心呕吐,心慌心悸,吞咽困难,胸闷,流涎,面色苍白,汗出身冷,烦燥不安或間有抽搐,血压下降等,最终可因呼吸麻痹及心脏衰竭而死亡。
2)含莨菪碱类的有毒中药:曼陀罗、天仙子、闹羊花、颠茄、虎茄、洋金花、雪莲(山茛菪)、华山参、热参等所含毒性成分为茛菪碱、阿托品、东茛菪碱等生物碱,过量可致中毒,最小致死量以阿托品计为2-10mg。
中毒表現为副交感神经抑制及中枢神经兴奋的症狀。
如颜面潮红,口干咽燥,声音嘶哑,头痛发熱,语言不清,步态不稳,幻觉幻听,谵妄惊厥,甚致昏迷,呼吸急促,心跳过速,瞳孔散大,尿潴留等。
最后多因呼吸和循环衰竭而死亡,死亡率较高。
3)含秋水仙碱类的有毒中药:山慈菇、光慈菇、金针菇、苎花(俗稱黃花菜或萱草)、野百合等均含有秋水仙碱。
秋水仙碱的毒性剧烈,最小致死量为6mg,秋水仙碱對人体中枢神经、循环系統、造血系統、胃肠道及肾脏均可造成严重重损害,早期临床表現为恶性呕吐,腹痛腹泻,水样血便,血尿或少尿等,长期服用可引起粒細胞減少或再生障碍性贫血,服用量大时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4)含氰苷类的有毒中药:苦杏仁、白果、桃仁、亚麻仁、大枫子、枇杷仁、李子仁、樱桃核等中药均可水解产生氰离子和氢氰酸,其中氢氰酸有剧毒,致死量为50mg。
中药禁忌、有毒无毒知识以及常用解毒处置方法中药禁忌是指在使用中药时应避免的一些情况或者人群。
不同的中药禁忌因其药性和功效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药禁忌情况:1. 孕妇:有些中药具有刺激性或者有害物质,对胎儿有危害,所以孕妇应慎用中药。
2. 儿童:由于儿童的肝功能和肾功能不完善,对中药的代谢和排出能力较差,容易出现中药药物不良反应,所以儿童使用中药应谨慎。
3. 老年人:由于老年人的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对中药的耐受能力较差,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较差,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4. 慢性疾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患者,应根据医生的指导合理使用中药,以免药物相互作用。
5. 对某些中药药物过敏的人群:个别人群对某些中药药物有过敏反应,应避免使用。
中药中也存在有毒无毒的情况。
一些中药药物具有毒性,如雄黄、砒霜、藜芦等,这些药物必须由专业人员配制和使用。
而另一些中药药物则无毒或者毒性较低,如枸杞子、黄芪、白术等。
常用的解毒处置方法包括:1. 中毒急救:立即脱离毒源,迅速采取第一时间的急救措施,并向专业医生寻求帮助。
2. 洗胃:可通过饮用大量温开水或温盐水来诱导呕吐,将毒物排出体外。
3. 解毒药物:根据所中毒物质的特点和临床症状选用相应的解毒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中毒可应用N-乙酰氨基酚解救素等。
4. 呼吸道支持:对于存在呼吸道症状的中毒患者,及时给予氧气吸入和人工呼吸等支持治疗。
5. 监测病情: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心电图、血液生化指标等,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请注意,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果发生中毒,请及时就医或咨询专业人士。
毒性中药知识点总结毒性中药是指具有一定毒性的中药材或中药制剂,其毒性可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或危害。
毒性中药在中医药应用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但同时也需要注意合理使用和防范风险。
本文将对毒性中药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毒性中药的常见来源、毒性发生的机制、毒性评价方法、毒性中药的分类和常见毒性中药的介绍。
一、毒性中药的常见来源毒性中药的常见来源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三大类。
其中,植物类毒性中药是最为常见的一类,包括生地黄、白附子、砒霜等;动物类毒性中药主要是指一些动物的毒蛇、毒蝎等;而矿物类毒性中药则包括砒霜、辰砂等。
二、毒性发生的机制毒性中药的毒性发生机制主要包括化学成分、剂量和途径、生物转化和药理作用等几个方面。
其中,化学成分是影响毒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某些植物含有的毒素如生物碱、生物素等;剂量和途径是指药物的使用方式和给药剂量对毒性的影响;生物转化是指体内对毒性物质的代谢过程;药理作用则是对于毒性物质的作用机制和毒性反应的影响。
三、毒性评价方法毒性评价方法是对毒性中药进行毒性评价和风险评估的基础,主要包括体外评价方法、体内评价方法和毒性机理研究。
体外评价方法主要是在体外进行对毒性中药的毒性评价,包括细胞毒性实验、动物毒性实验和化学分析等;体内评价方法是在体内进行对毒性中药的毒性评价,包括动物毒性试验、临床观察和毒性代谢动力学研究等;毒性机理研究是对毒性中药的毒性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包括毒性物质的分子机制、生物化学途径和毒性反应机理等。
四、毒性中药的分类毒性中药根据其毒性程度和毒性发生部位等不同特点可以进行分类,主要包括急性毒性中药、慢性毒性中药和致癌、致畸毒性中药等。
急性毒性中药是指对人体产生急性毒性反应的中药,主要包括白砂糖、砒霜、白附子等;慢性毒性中药是指长期使用会产生慢性毒性反应的中药,主要包括鹿角霜、雄黄等;致癌、致畸毒性中药是指对人体产生致癌、致畸毒性反应的中药,主要包括黄芩、三棱、蓖麻等。
五、常见毒性中药的介绍1. 砒霜砒霜是一种极具毒性的中药,其主要成分为砒霜碱和砒霜酸等化合物。
中药材常见毒性与副作用手册中药材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治疗和保健。
然而,虽然中药材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常见的毒性与副作用。
本手册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药材毒性与副作用,以便读者在使用中药材时能够更加谨慎和明智。
一、黄连黄连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泻火解毒的功效。
然而,长期或大剂量使用黄连可能会导致胃肠道不适、食欲不振、口苦等副作用。
此外,黄连中含有的黄连素对肝脏有一定的毒性,因此患有肝病的患者应慎用。
二、附子附子是一种常用的温阳药,具有温肾助阳、驱寒散瘀的功效。
然而,附子中含有的毒性成分—附子碱,具有强烈的心脏毒性。
因此,在使用附子时必须掌握适当的用量和使用方法,以免引发心脏毒性反应。
三、雄黄雄黄是一种常用的外用中药材,具有消肿止痛、杀菌消炎的作用。
然而,雄黄含有的硫化汞具有一定的毒性,如果使用不当或长时间接触,可能会引起皮肤过敏、中毒等副作用。
因此,在使用雄黄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长时间或过量使用。
四、川乌川乌是一种常用的活血化瘀药,具有祛瘀通络、止痛的功效。
然而,川乌中含有的乌头碱具有中枢神经系统毒性,过量使用或长期使用可能导致头晕、恶心、呕吐等中毒症状。
因此,在使用川乌时应掌握适当的用量和使用方法,避免中毒的发生。
五、雪莲雪莲是一种常用的滋补药材,具有补气养血、益肺止咳的功效。
然而,雪莲中含有的毒性成分—雪莲碱,对心脏有一定的毒性。
因此,患有心脏病的患者应慎用雪莲,以免加重病情。
六、甘遂甘遂是一种常用的泻下药,具有通便的作用。
然而,甘遂中含有的大黄素具有一定的肝毒性,长期或大剂量使用可能导致肝功能损害。
因此,在使用甘遂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滥用或长期使用。
七、葶苈子葶苈子是一种常用的祛痰药,具有祛痰止咳的作用。
然而,葶苈子中含有的毒性成分—葶苈碱,对肝脏有一定的毒性。
因此,在使用葶苈子时应掌握适当的用量和使用方法,避免对肝脏造成损害。
浅谈
常见有毒中药大概有200多种,但有毒中药对机体的毒性损害也比较复杂,机理也有所不同,归纳起来,有毒中药的毒理可分为以下几种:1、对消化道有直接刺激及腐蚀作用的药物:
此类药物服后可引起厌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甚至便血等症状,可通过减量或停药及时对症处理多可缓解症状。
如雷公藤、昆明山海棠、物威灵仙、关白附、禹白附、青风藤、醉鱼草、荭草、白花丹、臭黄菇、枫杨、水晶花、毛蓼、披麻草根、雪山一枝蒿等中药皆属此类。
2、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毒性损害的药物:
服药后可引起头晕,头疼、肌肉发紧,甚至抽搐、痉挛等症状,减量或停药或对症治疗可使症状减轻或逆转,如马钱子、洋金花、闹羊化、细辛、白芷、祖师麻、关白附、蜂毒、窝儿七、丁公藤、马桑树、两面针、醉鱼草、木天蓼、搜山虎、河豚、滇杠柳、娃儿藤、臭黄菇、昆明堵喇、骆驼蓬子、秋水仙等皆属此类。
此类药亦相对安全,但合并心脏毒者除外。
3、对心脏及血液系统有毒性损害的药物:
服用后引起胸闷、心慌、气短、心动过速、心律不齐,甚至心脏骤停并导致死亡,如草乌、川乌、关白附、附子、雷公藤、细辛、铁棒锤、麻黄、全蝎、蜈蚣、白花蛇、土鳖虫、雪山一枝蒿、白花丹、滇杠柳、红茴香根、昆明堵喇、乌骚风、飞燕草、茵芋、八角枫、竹根七、小大蒜、黑骨头、照山白、骆驼蓬子、三十六荡等。
这些药物
大多数有心脏毒性,使用时要十分注意,尤其也是同时合并对中枢神经有影响者,更要十分注意,以防心脏猝死。
4、对细胞组织结构及代谢有影响的药物:
此类药物可引起肝肾组织代谢发生改变,造成肝肾功能受损,故使用时间不宜太长,且应定期检查肝肾功能。
如雷公藤、艾叶、桃儿
七、臭黄菇、鬼臼等。
5、易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
如威灵仙、全蝎、蜈蚣、僵蚕、地龙、青风藤、祖师麻、黑蚂蚁、土鳖虫、蜂毒、老瓜头、两面针等,此类药物可引起皮肤瘙痒、皮疹、荨麻疹,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使用此类药物时应多问过敏史,对有药物过敏史的过敏体质患者,应密切观察,若出现过敏反应后要及时停药并同时抗过敏处理。
6、对局部皮肤有刺激作用的药物:
如威灵仙、祖师麻、黑蚂蚁、白芷、蜂毒、窝儿七、两面针、白花丹、毛蓼、臭草、毛茛、斑蝥、茅膏菜根等,在作外用药时易引起皮肤过敏,甚至溃烂,故应用时时间不能用久,发生反应时及时清洗,并作对症处理。
从以上归纳来看,凡对心脏系统有影响的药物应用时需特别注意,其次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损害者,尤以既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影响又对心脏系统有影响的药物,则更为重中之重。
而对消化系统、细胞结构有影响者则不需特别注意,对可引起皮肤过敏反应及皮肤有刺激作用者也不需太多注意,但要密切观察。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