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域_符号_话语权_解读网络博客的新视角_樊庆磊
- 格式:pdf
- 大小:173.14 KB
- 文档页数:2
话语、话语权与话语体系的思辨作者:张三元来源:《江汉论坛》2023年第09期摘要:话语体系体现了话语目标、问题和方法的统一,其首要任务是确立话语权。
话语权是指通过话语的表达、描述和建构而形成的作用力或影响力,但归根到底是价值观的影响力和作用力。
中国价值跨文化传播话语体系构建的核心内容是中国价值,其核心目标是促使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人们对中国价值形成一种认知、理解和认同,因而其首要价值也是话语权。
我们反对西方的话语霸权,但并不反对话语权或放弃话语权。
构建中国价值跨文化传播话语体系,必须在中国传统价值观话语体系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话语体系融通的基础上,根据跨文化的特点,创新话语体系,使之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世界视野;既坚持中国价值立场、又展现人类情怀,充分彰显中国价值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高度一致性。
关键词:中国价值;跨文化传播;话语体系;话语权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中国价值的跨文化传播”(项目编号:18AKS004)中图分类号:B03;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23)09-0131-08话语体系体现了话语目标、问题和方法的统一,目标首当其冲。
话语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确定明确的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中国价值是当代中国居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包括“我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1)等内容。
推进中国价值跨文化传播话语体系建设当然也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这个目标,归根到底就是一个话语权问题。
我们反对西方的话语霸权,但并不反对话语权或放弃话语权,相反,话语权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在世界历史和经济全球化不断演进的过程中,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语言的命运有时就是一个民族的命运、国家的命运。
因此,对于发展中的中国而言,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话语权是中国融入世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文化繁荣发展的前提和象征。
场域共振:网络文学IP价值的跨界开发策略场域共振:网络文学IP价值的跨界开发策略现如今,随着网络文学的兴盛和繁荣,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成为了网络文学IP(知识产权)的孕育体。
网络文学IP作为当代文学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
然而,如何在跨界开发中充分发挥网络文学IP的价值,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场域共振的角度出发,探讨网络文学IP价值的跨界开发策略。
一、场域共振理论与网络文学IP场域共振理论源自社会学家伊曼纽尔·华勒斯坦,指不同领域能够通过互相借鉴和结合,产生新的创意和价值。
网络文学作为比较独立的文化领域之一,其IP的跨界开发需要充分发挥场域共振的作用。
在跨界开发中,IP的首要任务是打破文学表面化的特点,充分体现其文本内在的核心思想。
只有将文学IP精髓融入其他艺术领域,才能实现场域共振,进一步扩大IP的影响力和商业价值。
二、网络文学IP跨界开发的策略1.文学与电影的融合电影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形式,可以通过叙事、镜头语言等方式,将网络文学IP的情节和世界观展现给观众。
通过与优秀编剧和导演的合作,将网络文学作品改编成优秀电影,可以将IP触达更广泛的观众群体,并增加IP的商业价值。
同时,网络文学IP也可以借鉴电影的剧本创作手法,使其作品更具戏剧张力和视觉效果。
例如,借鉴电影的场景转换、镜头语言等手法,加深读者对作品情节的感知,提升文学作品的阅读体验。
2.文学与游戏的融合游戏作为一种互动性较强的娱乐形式,可以将网络文学IP的世界观、角色设定等元素与游戏的玩法机制结合起来,创造出独特的游戏体验。
通过游戏化的方式,读者可以亲身参与到网络文学IP的世界中,增加了对IP的情感投入和认同感。
此外,游戏还可以通过扩展剧情、新增角色等方式,丰富网络文学IP的故事世界,为读者提供更多元化的体验。
同时,游戏还具有社交性,可以通过玩家互动和分享,扩大网络文学IP在社群中的影响力。
3.文学与漫画的融合漫画作为一种图文结合的艺术形式,能够通过画面表现网络文学IP的情节、氛围和角色形象。
场域—行动者—数字客体:一个新闻研究领域阐释框架的提出目录1. 内容综述 (2)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意义 (4)1.3 研究问题 (4)1.4 文献综述 (5)2. 场域、行动者与数字客体的概念界定 (7)2.1 场域的概念解读 (8)2.2 行动者在新闻研究中的角色 (9)2.3 数字客体 (10)3. 新闻研究领域的现状与挑战 (11)3.1 传统新闻研究的局限性 (12)3.2 数字技术对新闻产出的影响 (14)3.3 新闻研究领域的未来趋势 (15)4. 场域—行动者—数字客体的互动模式 (16)4.1 场域的塑造与新闻实践 (17)4.2 行动者在场域中的策略与行为 (18)4.3 数字客体对新闻内容的生成与传播 (20)5. 案例分析 (22)5.1 案例选择与数据来源 (23)5.2 场域的结构分析 (24)5.3 行动者角色的探讨 (26)5.4 数字客体的影响评估 (27)6. 阐释框架的应用 (29)6.1 应用场景 (30)6.2 分析工具设计 (31)6.3 实证研究的案例应用 (33)1. 内容综述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闻传播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传统的新闻生产与传播模式已难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场域、行动者和数字客体这三个核心概念逐渐成为新闻研究领域的热点。
本文旨在提出一个新闻研究领域的阐释框架,通过对这三个概念的综合分析,为新闻实践和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场域作为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最早由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提出。
在新闻研究中,场域可以理解为新闻传播活动的空间和背景,包括物理空间。
场域中的各种力量相互作用,共同塑造新闻的生产、传播和接收过程。
行动者是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包括新闻生产者。
行动者的角色、能力和互动方式对新闻传播的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数字客体是指在互联网时代,以数字化形式存在的信息和资源,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
数字客体的出现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方式和速度,使得新闻的生产、传播和接收更加便捷和多样化。
全媒体舆论场话语权的回归、分化与重振作者:王路坦来源:《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03期摘要:全媒体传播模式下,信息繁荣伴随高度信息失真,共享平台催生信息茧房,议题设置泛化下正负效应叠加,打造众声喧哗的全媒体舆论图景。
舆论与技术的高度耦合推动话语权全面回归,在舆论场力量格局的再分配中走向二次分化。
话语权的“贫富分化”加剧舆论场间的对立,消解官方主流话语权威;话语权的非理性使用激化社会矛盾,蚕食社会公共信任资源。
重振全媒体舆论场主流话语权,务必提高媒体公共性自觉意识,打造舆论场“有限的公共领域”,探索分众化机制吸纳特殊群体,培育社会主义知识分子精英。
关键词:全媒体;舆论;话语权;传播;意见领袖中图分类号:D64;G206 ; ; ;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68(2019)03-0133-08一、喧嚣的全媒体场域场域理论最初见于法国社会学者皮埃尔·布尔迪厄1966年的《论知识分子场及其创造性规划》一文。
布尔迪厄认为:“在高度分化的社会里,社会世界是由具有相对自由性的社会小世界构成,这些社会小世界就是具有自身逻辑和必然性的客观关系空间。
”[1]全媒体场域即这样的一个“小世界”:由从事言论活动的人群在全媒体空间公开发表意见、表达观念态度、展现情绪行为所构成的具有特定逻辑关系的时空环境。
全媒体场域依托信息传播技术及其衍生文化,打造出媒体场、心理场和社会场交互共生的空间构型。
当信息繁荣与信息失真相伴,共享开放与信息茧房共生,议题设置的正负效应叠加,全媒体舆论场成为意识形态运作的主要场所,加剧了话语权的较量与争夺,并为其嬗变埋下诱因。
表达自由与言论解放的表象下,是话语平等的乌托邦,还是民主繁荣的泡沫,都是这个喧嚣时代不容回避的课题。
(一)信息繁荣与信息失真信源的多样性和交互性打造出信息繁荣的传播体验,同时带来碎片化、失真程度高的媒介图景。
不同于传统报纸、图书等纸质媒介,现代人只需与网络联通就可以畅享海量信息。
浅析我国网络空间中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提升作者:李若童来源:《记者观察·下旬刊》2020年第07期摘要: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不断突破着人类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之间的界限,促使人类的生活空间产生新的维度一一网络空间。
网络空间中,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对我国网络空间中意识形态话语加以研究,不断提升意识形态话语权,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时代要求。
关键词: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一、价值:提升我国网络空间中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性(一)网络空间是意识形态阵地的重要场域互联网是“国家发展新疆域”和“国家治理新领域”,网络空间成为传统意义上包含领土、领海、领空和太空在内的现实疆域的拓展与补充,为国家治理提供了治理空间、治理技术和治理平台,网络空间治理成为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的新的组成部分。
因此,必须将网络空间提升到国家发展疆域的高度来审视,在互联网这块“新疆域”中同样要高度重视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引领网民形成正确的社会认识,增强社会凝聚力、向心力。
通过提升网络空间中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来切实推动国家治理水平和能力的提升,保护网络空间安全。
(二)加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建设是.贯立场新时代,同样需要统一思想、统筹工作,重视互联网意识形态的重要作用,增强网络空间安全防御能力,推动我国对网络空间的国际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提升,使网络空间的发展适应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适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需要。
二、风险:我国网络空间中意识形态话语权提升面临新挑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空间成为多种思潮与舆论斗争的主战场,我国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面临威胁和挑战,加快推进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提升成为重中之重。
(一)从网络特点维度看,我国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自生性风险第一,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结构冲突问题。
这一‘方面使得网络“社会,,中的种种关系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即网络主体的去身份化和平等化的特质与现实社会主体尊崇权威的特质产生结构性冲突;另一方面,也使得网络“社会”结构相较于现实社会结构产生较大的差别,即网络空间的扁平化体系与现实社会中的体系产生结构性冲突。
媒介场域-社会中的一个特殊场域媒介场域:社会中的一个特殊场域媒介场域概念的界定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非常善于运用场域理论分析社会现象。
所谓“场域”,布尔迪厄把它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network)或一个构型(configuration)”。
①布尔迪厄认为,“在高度分化的社会里,社会世界是由具有相对自主性的社会小世界构成的,这些小世界就是具有自身逻辑和必然性的客观关系的空间,而这些小世界自身特有的逻辑和必然性也不可化约成支配其他场域运作的那些逻辑和必然性”,②所谓的小世界就是场域。
这样一来,布尔迪厄就用场域的观念把社会生活划分为一个个彼此独立又密切相联的空间:社会是个大场域,它由一个个相互独立又相连的“子场域”构成,每个子场域都具有自身特有的逻辑和规则,一个场域越是从社会场域和权力场域中获得自主性,这个场域的存在就越具有合法性。
媒介场域(media field)概念来源于布尔迪厄《关于电视》一书中对电视场、新闻场的研究――尽管他本人没有使用“媒介场”一词,而是用“新闻场”。
布尔迪厄说:“这一概念虽然有点太专,但我还是不得不提出来。
”他指出:“新闻界是一个独立的小世界,有着自身的法则,但同时又为它在整个世界所处的位置所限制,受到其他小世界的牵制与推动。
说新闻界是独立的,具有自身的法则,那是指人们不可能直接从外部因素去了解新闻界内部发生的一切。
”③电视场和新闻场都是媒介场域的一部分,对于这两个场域的讨论均可视作媒介场域的先导性研究。
结合场域概念,并参考布尔迪厄对媒介的批判性研究,本文尝试这样定义媒介场域:媒介场域是指以规模生产的大众传播媒介(如电台、电视台、报社等)为主体、由与新闻传播活动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各方机构和个人组成的相对独立的遵循自身独特逻辑和规律运转的客观关系网络。
媒介场域是对媒介实践活动作场域解读的尝试,也是媒介研究在理论建构和方法论拓展上的一种积极探索。
媒介场域的基本特征场域是在社会分化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自身逻辑和必然性的客观关系空间,大众传媒作为一个独立的场域,具有一般性场域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新“场域”构建作者:王江兵来源:《人民论坛》2013年第08期【摘要】网络社区的非区域性、虚拟性、空间性催生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新“场域”,传统的传播模式在传播主体、客体、媒介、内容等方面都在发生着变革,如何在网络社区中传播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进而寻找到有效传播路径,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命题,而“对话关系”的建构将有助于马克思主义传播者的角色转换和行动探索。
【关键词】网络社区马克思主义传播场域网络社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新“场域”网络社区也称虚拟社区(Virtual Community),美国学者霍华德·瑞恩高德(Howard Rheingold)在《虚拟社区:电子疆域的家园》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这一概念,他将网络社区定义为网络中相当多的人展开长时期的讨论而出现的一种社会聚合,他们之间具有充分的人情(Human Feeling),并由此在网络中形成了人际关系。
①网络社区包括论坛(BBS)、网络群组(QQ群)、个人空间(BLOG、QQ空间)、社交网站(校园SNS)等形式。
在网络社区里生活的网民没有国籍肤色之分别,出身高低之差异,优胜劣汰之危机,实现了平等自由的主体间交往,人的“客体”地位逐渐消失,人际关系呈现“非中心化”。
网民们拥有着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两个生活空间,不断处于两个空间的切换之中,也在自由与纪律、平等与服从、自律与他律中变换着思维与行为方式。
网民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意识和个性解放,交友选择变得复杂且泛化,追求开放、多元、民主、对话式的信息选择和知识获取。
但是,网络仍将不可避免地扎根于现实世界,网民面对的是现实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虚拟世界过分强调自由、平等、开放和自主性,不断冲击主流价值观的社会化、挑战政府和管理者的权威、滋生现实情境中的行为失当。
要想在网络社区中有效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必须走进网络社区这个特殊的“场域”,了解这个虚拟世界的生存法则和行为习惯,在实践摸索中探寻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传播媒介的创新,以充分尊重为前提,接受网民与现实世界中的人格差异,努力理解网民在虚拟和现实场域中身份置换时的行为障碍和思想困境,进而寻找到有效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实施路径。
记者的实践逻辑:一个场域视角的分析框架作者:丁莉来源:《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14期摘要:记者的实践活动有其自身发展的逻辑,对于记者实践活动的研究不能用理论的逻辑代替实践的逻辑。
本文通过对布尔迪厄社会实践理论中“场域”、“资本”、“惯习”三个核心概念的解读,寻找记者的实践轨迹,搭建记者实践逻辑的分析框架,以期为观察分析记者实践活动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实践实践逻辑媒介场域实践与实践逻辑我们在谈论“实践”的时候,往往会把它和“理论”相联系: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产生理论。
在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中,似乎大家都默认了一个公式:实践就是照着理论去做(虽然双方都有反思)。
但事实上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作为传播主体的记者真的能够按照新闻传播理论以及理论研究者的建议去实施传播活动吗?那些各具特色的实践行为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在某一特定的时刻,作为个体的记者为什么会有这般行为呢?大众传播活动中的各种现象要求我们对记者实践的产生、运作作重新的思考。
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我们的实践知识总是与我们的实践经验以及正在经历的实践相联系。
实践必然具有主体性的参与,任何人在任何行为实践中,都有一个面对具体境况用自己的理智进行把握的问题。
因此,实践不是应用,而是在经验意义上的存在问题。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认为,我们研究中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把从实践活动中归纳出来的理论模型当作实践活动的真正原理。
布尔迪厄提出一个假设,即存在一种与通常所说的理论逻辑(逻各斯逻辑)不同的东西,他称之为“实践逻辑”。
“布尔迪厄从理论推理实践逻辑入手,认为社会规则的身体化内化成为信念,也就是在实践中生成的惯习;然后在实践的场域中,这种惯习会与场域的规则进行互动,形成一种即时性的实践感来支配实践者的行为选择;实践者就是根据实践感产生的策略来重新组合自己的行为,来实现最终的目的;这个过程展现出来的实践面貌就是所谓的实践逻辑。
微信场域中的社交凝视与符号狂欢苏 慧【摘要】本文以微信场域内的功能和关系视角,透视并解析了隐藏于微信功能和关系背后的社交凝视理论和符号理论。
“凝视”的双重属性及其背景下的自我表演实质,让个体感受到一双紧紧追随的“目光”,社交符号的功能属性和人文属性,给群体展示了一副被解剖的“身体”。
在大数据时代洪潮迸发的今天,人类应关注对微信等智能媒介的征服,是否已演变成其对人类自身的征服。
·【关键词】场域;社交凝视;“微信解剖学”;符号狂欢·微信,作为现代移动社交媒体中的卓越领跑者,自2011年横空出世至今八年以来,迅速占据并延展了当代中国人的视野与话题,目光所及之处,身体与手机所傍之物,微信都以绝对性的霸主姿态傲视群雄,屹立手机软件下载的金字塔尖端。
微信的知名度和推广度使得它能够站在移动智能通讯软件的巅峰,真正开启互联网的碎片化时代。
根据腾讯官网发布的2018年微信数据报告显示,每个月约有10.8亿位微信用户保持活跃,其中包括各个国家不同年龄层次的不同性别用户。
[1]微信用户群体,以一种占据既定位置的姿态相互联系并共同形塑了一个广撒于互联网时代洪流的关系网络,建构出社会参与、话语制造、空间交叉等各种范围广泛的命题进行积聚的场域。
在微信场域中,充斥着不同力量的对抗与竞争。
[2]无论是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对抗与融合、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交叉与划分、线上交流与线下交流的冲突与重合,都凸显出微信这一新时代媒介与众不同的自身特性和生存状态。
[3]本文在分析微信基本功能设置和用户体验感受的基础上,以人文视角俯瞰微信场域中的人际关系和社交互动,从凝视和被凝视的双重角度解析微信这一存在本身的意涵和象征意义,并对组成微信架构的文字、语音、图片、表情包、标点符号等社交符号进行微观解读,透视现代人微信社交狂欢背后的支撑符码。
一、微信社交:凝视与被凝视“凝视”,基本意涵即凝视者对被凝视者集中精力的观看和审视。
有学者指出,在学术界中,“凝视”不仅是一个观看的延时性动作,主体通过观看这一动作获得了身份认知、社会经验和视觉快感,实践了性别意识与象征欲望。
场域共振:网络文学IP价值的跨界开发策略场域共振:网络文学IP价值的跨界开发策略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文学成为了当下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产业之一。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兴形式的文学创作和传播方式,其IP(知识产权)价值逐渐受到广泛认同。
然而,由于网络文学IP具备的跨界开发潜力与挑战之间的平衡,跨界开发策略愈发显得重要。
本文将探讨场域共振这一概念,并提出相应的跨界开发策略,以激发网络文学IP的潜能。
一、场域共振的概念场域共振是指将不同领域的资源相互结合,通过互动和共享的方式创造共同价值。
在网络文学IP的跨界开发中,场域共振的实现意味着将网络文学的故事和人物融入到其他领域,实现知识、资源和社交网络的互动与融合。
通过这种方式,网络文学IP的价值能够得到更大的发挥和体现。
二、跨界开发策略1. 故事扩展策略:通过对已有的网络文学IP进行故事扩展,延伸故事的时间、空间和人物关系,以满足跨领域开发的需求。
例如,在网络小说《盗墓笔记》的基础上,推出电影、电视剧,甚至是游戏等其他形式的媒体作品,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2. 艺术表现策略:将网络文学IP的情节、人物和场景融入到艺术表现中,如舞台剧、音乐剧、绘画等,以丰富观众的视听享受。
这种方式可以突破媒体的限制,为网络文学IP的创作者和观众带来全新的体验。
3. 虚拟现实策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将网络文学IP中的情节和场景呈现给观众,使其身临其境地体验故事中的世界。
这将为创作和观众之间搭建更紧密的联系,增强情感共鸣,提高用户参与度。
4. 多平台推广策略:将网络文学IP推广到多个平台,如在线游戏、手机应用等,以扩大影响力和用户覆盖面。
通过不同平台的传播,网络文学IP能够更好地触达不同的用户群体,实现更大的商业价值。
5. 跨界合作策略:与其他行业的企业合作,共同进行跨界开发。
例如,网络文学作品的作者与电影公司、游戏开发商等进行合作,共同开发影视作品或游戏。
通过资源共享和互动合作,网络文学IP能够得到更多的资金和人力支持,实现更大程度的发展。
文化生产场域中符号权力的形成--以文学艺术场域的分析为例黄剑;俞炎燊
【期刊名称】《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6(27)1
【摘要】文化生产场域的生成不仅为文化生产者提供了游戏的空间,同时也区分了文化资本的富有者和贫乏者,文化资本数量上的落差导致了符号权力关系的建立;对文化资本功效和意义的认可赋予了它足够的价值,在价值认可的基础上,文化生产者的符号权力得以合法化;而文化资本的符号特性往往会造成文化生产者本身的符号化,关于作者的各种神话被创造出来,他们的符号权力因而得到进一步强化.
【总页数】6页(P152-157)
【作者】黄剑;俞炎燊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上海,200444;玉林师范学院,外语系,广西,玉林,53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2.4
【相关文献】
1.文化“祛魅”时代的文艺学话语反思——从消费主义文化理论视域考察当代文学艺术场域的文化转型 [J], 李艳丰
2.建构、场域及符号权力:布尔迪厄对批评话语分析的影响 [J], 何少娴;尤泽顺
3.文化场域在贵州民族文化旅游区域中的实践——以屯堡文化为例 [J], 杨旭;杨昌儒
4.大学课堂传播场域分析:以传统教学传播场域和移动网络传播场域为例 [J], 叶晓迪
5.生产性场域中的文艺原创力——论起始性审美创造能力生成的现实场域与形成机制 [J], 李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传播符号学视角下的“场域”理论
胡一伟
【期刊名称】《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7(048)006
【摘要】“场域”一词可指人类生存的居所,也可指外在于人的、由人的实践所创造的置身性空间.而传播符号学视角下的“场域”一词主要指符号场域,它强调符号意义生成与传播的场域空间.符号场域之场位或在场者的置身性角度(身份等)会作用于符号赋意活动,以影响意义生成与传播过程.而整个场域的空间结构中,在场者的身份不同,意义的生成与传播活动又会随之变化.符号场域的空间性关系、人的置身性位置这些在场的空间性结构方式会通过赋意行为作用于传播效果,它们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传播活动呈现出来.
【总页数】7页(P97-103)
【作者】胡一伟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西南昌33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06.2
【相关文献】
1.用户本位视角下O2O阅读推广服务的理论解读及思考——基于"惯习·资本·场域"理论工具 [J], 王丽荣;吴一舟;陶琳
2.符号学理论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传播——以"囧"为例 [J], 李玉洁
3.空间转向视角下的科学传播场域的嬗变 [J], 范嘉伟
4.新闻场域视角下奥运会电视传播研究
——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冬奥会节目为例 [J], 杨泽生;高菡
5.场域视角下全民直播对受众消费的传播力影响及优化策略分析 [J], 李昭阳;李婷;莫顺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作者: 汪磊
作者机构: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出版物刊名: 天府新论
页码: 91-97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3期
主题词: 网络场域;狂欢景观;话语符号;社会焦虑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的“脱域”演进,普遍的焦虑情绪弥漫开来,这种不安情绪的郁积表现为弱势心态的泛化蔓延,而网络技术的生活嵌入,为内隐的焦虑情绪提供了宣释的出径.生成出以“话语符号”为标帜的网络狂欢景观。
网络的狂欢是对现实压抑的反弹,映射出了社会焦虑的镜像。
社会焦虑要获得安顿,在根源上应化解社会的结构性压抑,促进社会资源流动的良性循环,并提升社会成员的效能感,避免习得性无助。
此外,大众媒介的认知引导,社会治理理念的柔性转向以及社会信任的培育,也是化解社会普遍焦虑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