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
- 格式:ppt
- 大小:158.50 KB
- 文档页数:66
清洁生产理论基础清洁生产是指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和减少废弃物排放为目标的生产模式。
其理念是通过技术、管理和政策手段,实现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最小影响,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环境管理系统清洁生产的基础是一个完善的环境管理系统。
环境管理系统是一个组织内部建立的一套管理体系,用于评估、控制和改进组织的环境绩效。
这个管理体系一般遵循国际标准ISO 14001,通过设立环境政策、确定环境目标和规划环境管理方案等措施,实现对环境风险的有效控制。
2. 原料选择和生产工艺清洁生产强调在选择原料和设计生产工艺时考虑环境影响。
选择易回收、再利用和再生的原料,同时设计高效低耗的生产工艺,有利于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从而降低环境负担。
3. 能源利用和排放控制清洁生产要求合理利用能源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采用高效节能的设备和技术,控制和减少有害气体和废水排放,是实现清洁生产的重要途径。
同时,通过使用清洁能源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可降低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4. 循环经济和废弃物管理清洁生产倡导循环经济的理念,即通过废弃物的再利用和再循环利用,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减少环境负担。
建立有效的废弃物管理体系,包括废弃物的分类、回收和处理,有助于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5. 教育和培训清洁生产理论强调员工素质的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培养。
通过教育和培训,让员工了解清洁生产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促进员工参与环境管理和改善工作,从而推动清洁生产在组织内部的落实。
总而言之,清洁生产具有重要的理论基础,包括环境管理、原料选择和工艺设计、能源利用和排放控制、循环经济和废弃物管理、员工教育和培训等多方面内容。
只有通过全面理解和实施这些基础理论,才能真正实现清洁生产的目标,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环境保护。
第一章绪论下游技术:对于由生物界自然产生的或由微生物菌体发酵的、动植物细胞组织培养的、酶反应等各种生物工业生产过程获得的生物源料,经提取分离、加工并精制目的成分,最终使其成为产品的技术,通常称为下游技术,也称为下游工程或下游加工过程。
清洁生产(Cleaner Production):是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保护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期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它包括三方面内容,即清洁生产工艺(技术)、清洁产品、清洁能源。
清洁生产工艺是生产全过程控制工艺,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害的原材料,并在全部排放物和废物离开生产过程以前,尽最大可能减少它们的排放量和毒性,对必须排放的污染物实行综合利用,使废物资源化。
第二章下游技术的理论基础利用物质性质上的差异,可以区分不同的物质,并可对包含多种成分的混合物进行分离和精制。
分类:以物理学过程为基础的分离操作,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1)平衡分离过程(2)拟平衡(速度差)分离操作(3)非平衡分离操作流体在分离场内的传递现象可用经典流体力学中动量(通量)传递,热量(通量)传递,和质量(通量)传递规律和作用于分离场外的外加势能来描述。
下游技术中的生物学过程(一)特异性相互作用(锁钥关系)生物分离过程的作用特征是生物高分子的特异性相互作用。
生物高分子能分辨特定物质,再与其可逆性结合,这种现象是非常排他性的、特异性的结合。
有时也被称为生物亲和力。
具有特异性相互作用的高分子主要有:酶、抗体、植物凝血素、抗生物素蛋白等结合性蛋白、肝素、明胶、核苷酸等。
(1)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氨基酸侧链的电荷引起的静电作用(2)氢键结合:配体含或原子,能和结合部位之间形成氢键(3)硫水性相互作用:配体上的非极性基团与结合部位侧面的非极性部分存在硫水性相互作用(4)对金属原子配位:结合部位的一部分和配体的一部分在同一金属上配位(5)弱共价键结合:醛基和羟基间形成半缩醛可逆性结合作用(除共价结合外)(二)亲和色谱(Affinity Chromatography)利用某些生物物质之间特异的亲和力进行选择性分离的色谱技术。
清洁生产理论基础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循环经济理论:清洁生产倡导将废物转化为资源,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此理论认为资源是有限的,而废物的产生导致了对资源的浪费,因此需要通过循环经济的方式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再生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和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2.工业生态学理论:清洁生产强调生产过程中的生态系统,倡导将生产过程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工业生态学理论认为,生产过程应当与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保持相似的关系,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能量效益,减少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3.预防性环保理论:清洁生产倡导通过预防性环境保护措施,提前预防和减少环境污染和废物排放的发生。
这一理论认为,预防比治理更为重要,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措施,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是实现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为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支持。
它强调通过技术创新、管理改进和政策支持,实现生产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方向。
清洁生产理论的广泛应用,有助于推动全球范围内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套完整的方法论体系。
清洁生产主张强调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涉及到生产过程、产品设计、企业管理和政府政策等方方面面。
首先,在生产过程中,清洁生产理论注重技术创新和改进。
通过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可以有效减少原材料和能源的使用,降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排放。
这包括对生产设备的优化和升级,采用高效节能的工艺流程,减少原材料浪费和减少燃料的使用等。
此外,引入清洁生产技术还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其次,清洁生产强调产品设计中的环保理念。
通过产品设计的优化和改进,可以降低产品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例如,减少使用有害物质的产品设计,提倡可降解、可回收利用的材料,延长产品寿命周期等。
福师10秋学期《环境化学》在线作业一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40 分。
)V 1. 生命周期分析的价值在于:A. 可以考虑其实用性B. 可以扩展对产品或包装的环境影响的思路C. 可以扩展市场满分:2 分2. 从许多固体废物处理过程中可以回收能量,以下不不包括的是()A. 热能B. 电能C. 燃料D. 动能满分:2 分3. 以下不是轻质可燃物的是()A. 纸类B. 玻璃C. 塑料D. 布料满分:2 分4. 清洁生产的基本理论基础:A. 废物与资源转化理论B. 最优化理论C. 科技进步理论D. 以上皆是满分:2 分5. ()是顺利发展工业的基本前提。
A. 无污染B. 资源持续利用C. 简化工序和设备D. 可循环利用满分:2 分6. 清洁生产这一术语被()首次提出。
A. 《中国22世纪议程》B. 美国环保局C.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满分:2 分7. 预防污染和废物最小化都是()提出的A. 《中国21世纪议程》B. 美国环保局C.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满分:2 分8. 以下不是传统的生产模式的特点的是()A. 高投入B. 高消耗C. 低污染D. 高污染满分:2 分9. 所谓生态工业:()A. 人们通过谨慎和合理的方法来获得那种想要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B. 实现经济、文化、技术的持续进步C.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来设计工业系统及工业系统和环境之间的物质流和能量流。
D. 以上均是满分:2 分10. 生命周期分析的范围中“长度”确定了分析的()A. 细节B. 范围C. 对象D. 环境满分:2 分11. 清单分析开始于()A. 制造、加工、方案制定B. 原材料的获取C. 最终消费和处置D. 分配和运输满分:2 分12. 环境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A. 基本国策B. 环境与经济的相互作用C. 环境可持续发展D. 以上皆不是满分:2 分13. 人类解决环境问题的努力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以下哪项不是?A. 污染治理阶段B. 环境管理阶段C. 综合决策阶段D. 资源限制阶段满分:2 分14. 生命周期分析的范围中“宽度”确定了分析的()A. 细节B. 范围C. 对象D. 环境满分:2 分15. 产品的功能单元是指:A. 为完成其特殊功能所需的价值B. 为完成其特殊功能所需的价格C. 为完成其特殊功能所需的时间D. 为完成其特殊功能所需的空间满分:2 分16. 绿色化工的研究目标是()A. 生产出对环境友好的化工产品B. 原料的绿色化C. 实现“原子经济反应”D. 无污染满分:2 分17. 以下哪个不是三废的是:A. 废水B. 废气C. 废纸D. 废渣满分:2 分18. 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的是()A. 《我们共同的未来》B. 《21世纪议程》C. 《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D. 以上均不是满分:2 分19. 以下不是生命周期分析中的影响评价的步骤的是()A. 影响分类B. 特征化C. 清单分析D. 量化满分:2 分20. 清单分析结束于()A. 制造、加工、方案制定B. 原材料的获取C. 最终消费和处置D. 分配和运输满分:2 分BDBDBCBCDBBBDAACCACC。
第一章绪论【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1、清洁生产产生的背景是:面对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资源日趋短缺的局面,工业化国家在对其污染治理过程进行反思的基础上,逐步认识到要从根本上解决工业污染问题,必须以预防为主,将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中,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末端治理。
基于这种形势与背景,国际社会在总结了各国工业污染控制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污染预防的环境战略——清洁生产,它发展的过程是人类寻求一条实现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过程。
2、清洁生产的主要内容(1)清洁的能源(2)清洁的生产过程(3)清洁的产品(4)清洁的服务3、简述清洁生产、生态工业、生态农业与循环经济之间的关系。
清洁生产是在基层单位之间将环境保护延伸到该组织有关的方方面面;生态工业是在企业群落的各个企业之间,即在更高的层次和更大的范围内提升和延伸了环境保护的理念与内涵;生态农业则是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农户微观经营、农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从而建立一个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和不同产业部门之间全面协作的综合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循环经济又从国民经济的高度和广度将环境保护引入经济运行机制。
这几方面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简述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以清洁生产作为企业层次上的技术基础,循环经济作为区域层次上协调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它们的迅速推广和实施将使我国有能力面对可持续发展的进一步挑战,并且有利于保持我国在国际社会长期竞争的地位。
5、末端治理的缺点:(1)污染控制与生产过程分离,资源和能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2)处理设施投资比较大,运行费用高(3)未能从根本上消除污染物,存在“二次污染”(4)未能考虑产品的生态无害化(5)浓度达标控制,无法保证区域的环境质量达标(6)工业污染控制较少进入宏观决策层面(7)存在科技惰性6、清洁生产的途径:(1)资源的综合利用(2)改进产品设计(3)革新产品体系(4)优化工艺控制过程(4)生产过程的科学管理(5)物料再循环和综合利用(6)必要的末端治理8、清洁生产的意义主要在于:(1)清洁生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障。
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知识概述1. 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之一是环境影响评价(EIA),它是对项目、规划或政策对环境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影响进行系统评估的过程。
通过EIA,可以评估清洁生产对环境的影响,提出有效的改善措施,保护环境。
2. 污染预防原则:清洁生产以预防污染为原则。
通过技术创新和生产工艺优化,减少或消除有害物质和废弃物的产生,从根本上预防环境污染。
3. 资源有效利用:清洁生产理论基础还包括资源有效利用。
通过优化生产过程,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利用效率,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实现可持续发展。
4. 生命周期评价:清洁生产还涉及生命周期评价(LCA),它是对产品从原材料提取、生产、使用到废弃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评价。
通过LCA,可以全面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为设计清洁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5. 绿色化学工程: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还包括绿色化学工程。
采用可再生资源和环境友好的化学工艺,减少有害物质的使用和排放,实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涵盖了环境影响评价、污染预防、资源有效利用、生命周期评价和绿色化学工程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这些理论基础为实现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方法论。
清洁生产是在工业生产和产品制造中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影响。
清洁生产理论基础还包括以下方面的知识:6. Eco-design(生态设计):清洁生产倡导产品的生态设计,即从产品设计阶段就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通过设计节能、减排和环保的产品,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负担。
生态设计考虑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从原料选择、制造、使用到废弃处理,以最小化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
7. 工业生态学:清洁生产理论基础也涵盖工业生态学。
工业生态学研究工业系统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和废弃物的最小排放。
通过工业园区内部循环利用能源、废料和副产品,以及园区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废物互换,实现循环经济,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压力。
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1. 预防为主:清洁生产理论强调“预防为主”,通过在生产过程中采取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来避免或减少污染和废弃物的生成。
这需要对生产过程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以确定潜在的污染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进行预防。
2. 综合考虑:清洁生产理论强调综合考虑生产活动的方方面面,包括原料选用、生产工艺、产品设计、能源利用、废物处理等环节。
只有综合考虑所有的因素,才能够找到最佳的生产方式,从而实现最大的资源利用效率和最小的环境影响。
3. 循环利用和再生利用:清洁生产理论提倡将废弃物转化为资源的理念,通过循环利用和再生利用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同时减少了废物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4. 企业间合作:清洁生产理论认为,合作是实现清洁生产的关键。
通过企业间的合作和交流,可以分享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从而提高整个产业链的清洁生产水平。
总之,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是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通过预防为主、综合考虑、循环利用和企业间合作等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植根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强调通过改变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来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环境条件的改善。
实践清洁生产理论的关键在于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以提高生产过程中的效率和减少对环境资源的消耗。
其核心目标是通过技术、管理和政策手段的综合运用,实现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首先,清洁生产强调“预防为主”,提出了污染预防的概念。
这意味着不再采取传统的“治理污染”的方式,而是通过改进生产工艺、采用清洁技术,避免或降低废弃物排放。
通过生产过程的重新设计、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废物的减量处理,预防性措施能够在源头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其次,清洁生产理论强调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能源利用、原料选用、生产工艺和废物处理,以及产品生命周期对环境的影响。
只有进行全面的评估和优化,才能找到全局最优的生产方式。
这种综合考虑的方式是实现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之一。
清洁生产理论基础1. 预防为主。
清洁生产强调“预防为主”,即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减少或避免产生污染物和废弃物。
这需要从生产的初期阶段就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问题,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手段,减少或消除环境影响。
2. 循环利用和资源有效利用。
清洁生产倡导将废弃物视为资源,并使用循环利用技术将废弃物重新利用。
在生产过程中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和浪费。
3. 产品寿命周期考虑。
清洁生产关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从原材料采购、生产、使用到废弃处理,通过全面和系统的考虑,优化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过程,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
4. 综合分析和综合治理。
清洁生产需要进行综合分析,考虑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提高整体的生产效率和环境保护水平。
清洁生产理论基础的核心是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手段,在生产过程中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不仅是为了环境保护,也是提高生产企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加强清洁生产理论基础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可以促进工业生产向更加清洁、低碳、循环利用的方向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清洁生产理论基础是清洁生产实践的基础和指导性原则,其核心是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手段,在生产过程中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清洁生产理论基础既包括技术方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政策方面的改进。
以下是对清洁生产理论基础的具体阐述:1.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实现清洁生产的关键。
通过推广和应用清洁生产技术,可以实现在生产过程中减少排放污染物和废弃物、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等目标。
清洁生产技术包括但不限于:绿色化学工程、清洁能源利用、高效节能技术、循环利用技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清洁生产工艺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需要充分考虑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从原材料选择、生产工艺、产品设计等方面全面考虑,以实现全面的清洁生产目标。
一、填空题:《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复习1、联合国在1977年召开世界水会议,把水资源问题提高到全球的战略高度。
2、中国的水资源总量为万亿m2,,居世界第 6 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居世界第110 位。
3、水污染中有机污染、富营养污染、复合性污染共存的称为4、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三项基本原则是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5、世界三大酸雨区是欧洲、北美和中国6、生态系统具有三大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7、环境伦理学主要包括尊重与善待自然、关心个人并关心人类和着眼当前并思虑未来。
8、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撑包括环境规划、环境评价、环境监测和环境统计。
9、《我们共同的未来》分为共同的关切、共同的挑战和共同的努力三大部分。
10、可持续性的概念源于生态学,即所谓的生态持续性。
它主要指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度间的平衡。
11、《寂静的春天》的问世敲响了人类由于破坏环境而必遭大自然惩罚的警世之钟。
12、伦敦烟雾属于烟尘型大气污染,其主要污染物为颗粒物。
13、《我们共同的未来》分为共同的关切、共同的挑战、共同的努力三大部分。
14、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众多,其中资源约束、技术进步和制度安排是最为根本的因素。
15、自然资源的三大基本属性为“稀缺性、整体性、地域性”。
16、生态系统是由生态系统的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
17、大气污染可分为局地性、区域性、全球性的大气污染。
18、清洁生产审核大致可分为准备、审核、方案和实施四个阶段。
19、地球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和生物圈。
20、太阳能有三种利用方式,它们是热利用、光利用和光化学利用。
2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有公平性、可持续性和共同性。
二、选择题:1、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是(D )A、工艺学B、工程学C、工业经济学D、工业生态学2、ISO14000规定了(B)A、企业排放标准B、企业要建立一个环境管理体系C、企业必须进行清洁生产审核D、企业应遵守国家的环境法律和法规3、环境污染按污染产生的来源分为哪几类?( D )A、可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运输污染、水污染等B、可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C、可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大气污染、生活污染等D、可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运输污染、生活污染等4、第一届“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A )A、1972年6月5日B、1974年6月5日C、1975年6月5日D、1973年6月5日5、造成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的主要污染是什么?(C )A、烟尘和二氧化碳B、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C、烟尘和二氧化硫D、烟尘和氮氧化物6、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当城区平均气温比郊区一般至少高出(B )时的热污染现象。
清洁生产原理讲义教材:王守兰,武少华,万融等编著,清洁生产理论与实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11参考资料:1. 朱慎林,赵毅红等编,清洁生产导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2.史捍民主编,企业清洁生产实施指南.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3.汪应洛,刘旭主编,清洁生产.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4. (中国清洁生产网)5.周中平,赵毅红等编著,清洁生产工艺及应用实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6.张利民,姜伟立等编著,清洁生产与ISO14000.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7.苏伦·埃尔克曼著,工业生态学.徐兴元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8. HTTP:///(中国经济信息网——环境发展)教学大纲: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清洁生产的产生与发展一、工业活动引发的环境问题;二、解决工业污染方法的演进;三、末端治理与清洁生产的比较;四、清洁生产在国内外的发展第二节清洁生产的基本要素一、清洁生产的定义二、清洁生产的主要内容三、清洁生产的实施方法四、清洁生产的特点五、清洁生产的意义六、清洁生产的成本与效益第二章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第一节 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一、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二、清洁生产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第二节 清洁生产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环境管理二、生命周期评价的基本框架与内容三、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四、生命周期评价的特点与局限性五生命周期评价与清洁生产第三节 清洁生产与产业生态学一、产业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二、产业生态学的概念三、产业生态学的基本思想四、产业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五、产业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六、产业生态学的实践——工业生态园与清洁生产第三章清洁生产的管理模式第一节概述一、我国环境管理制度体系框架二、我国环境管理制度的不足和改进措施三、国内外企业环境管理的实践四、清洁生产管理模式初探第二节传统生产管理模式一、我国部分企业的管理模式二、传统管理思想和企业管理行为三、传统管理的系统边界四、传统管理弊端的管理学分析第三节清洁生产管理模式一、清洁生产与传统管理模式的特征比较二、清洁生产管理模式理念、基本要素和职能三、清洁生产管理模式的内容四、清洁生产管理的系统边界五、清洁生产的管理模式六、清洁生产与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第四章清洁生产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第一节清洁生产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一、清洁生产的目标二、清洁生产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的结合三、清洁生产概念引入环评的优势第二节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一、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二、国内外清洁生产评价指标及其研究现状三、清洁生产的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四、清洁生产评价指标的用途五、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第三节清洁生产评价方法一、清洁生产评价方法——综合指数评价模式二、清洁生产评估综合指数评价模式的特征三、清洁生产的评价程序第五章清洁生产报告第一节清洁生产总结报告一、结构与格式二、正文内容第二节阶段报告第三节清洁生产详细摘要一、结构与格式二、项目内容第四节清洁生产项目简介一、企业基本情况二、主要产品和废物三、清洁生产审计车间简介四、无费和低费清洁生产方案效益五、短期清洁生产方案的效益六、长期清洁生产方案的效益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介绍清洁生产的产生与发展及清洁生产的基本要素,重点是基本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