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口头民俗
- 格式:ppt
- 大小:837.00 KB
- 文档页数:22
民间传说与中国的口头文学传统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中民间传说作为一种重要的口头文学传统,承载着人们对于神秘、奇幻和传承的渴望。
这些传说不仅在中国的乡村和农民中广为流传,也深深影响了中国的文学和艺术创作。
民间传说是指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口头相传的故事、传说和神话。
这些传说往往与自然、神灵、英雄和历史事件等有关,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代代相传。
在中国的农村地区,老一辈的农民常常会围坐在一起,讲述关于神话、鬼怪和仙人的故事。
这些故事不仅能够娱乐人们,还可以传递道德教育和人生哲理。
因此,民间传说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口头文学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民间传说丰富多样,它们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比如,中国有着众多关于龙的传说。
龙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象征,被视为吉祥和权力的象征。
在民间传说中,龙被描绘成一种神秘的生物,能够掌控天气和水源。
人们相信,龙会给人们带来好运和丰收。
因此,龙的形象经常出现在中国的绘画、雕塑和文学作品中,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
除了龙,中国的民间传说还涉及到许多其他的神话和传说。
比如,关于嫦娥奔月的故事就是中国人民熟知的传说之一。
据说,嫦娥是一个美丽的仙女,她因为偷吃了仙丹而被贬到了月亮上。
每年的中秋节,人们都会仰望月亮,寄托对嫦娥的思念和祝福。
此外,中国的民间传说还包括了许多关于英雄和神仙的故事。
比如,封神演义中的哪吒三太子就是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
哪吒是一个有着神奇力量的英雄,他能够驱使风雨、降妖除魔。
这个故事不仅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广为流传,还被改编成了电影和动画片,深受人们喜爱。
民间传说作为中国的口头文学传统,不仅在农村地区得到广泛传承,也对中国的文学和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许多中国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和《水浒传》等,都融入了民间传说的元素。
这些作品通过描绘神话和传说中的英雄故事,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同时也传递了一些深刻的哲理和价值观。
北方常说的谚语谚语作为民间文化的一部分,是人们劳动生活原始面貌的真实再现,是民众内心情感和处世哲学的口头表达,是传播民俗文化的基础媒介。
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北方的谚语,希望大家喜欢。
北方谚语精选10句:1)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2) 君子报仇三年,小人报仇眼前。
3) 虎不怕山高,鱼不怕水深。
4) 虎瘦雄心在,人穷志不短。
5) 树老根子深,人老骨头硬。
6) 树怕烂根,人怕无志。
7) 草若无心不发芽,人若无心不发达。
8) 胆大骑龙骑虎,胆小骑猫骑兔。
9) 胆大走遍天下,胆小寸步难行。
10) 秤砣虽小,能压千斤。
北方谚语大全:1) 好鼓一打就响,好灯一拔就亮。
2) 志高品高,志下品下。
3) 走路不怕上高山,撑船不怕过险滩。
4) 男人无志,钝铁无钢,女人无志,乱草无秧。
5) 秀才饿死不卖书,壮士穷途不卖剑。
6) 谷要自长,人要自强。
7) 没有锯不倒的树,没有敲不响的钟。
8) 穷莫失志,富莫癫狂。
9) 穷人不攀高亲,落雨不爬高墩。
10)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11) 路有千条,理只一条。
12) 碾谷要碾出米来,说话要说出理来。
13) 稻多打出米,人多讲出理。
14) 劈柴看纹理,说话凭道理。
15) 人有志,竹有节。
16) 人有恒心万事成,人无恒心万事崩。
17) 只怕不勤,不怕不精;只怕无恒,不怕无成。
18) 只给君子看门,不给小人当家。
19) 鸟贵有翼,人贵有志。
20) 鸟往明处飞,人往高处去。
21) 生人不生胆,力大也枉然。
22) 宁可身冷,不可心冷;宁可人穷,不可志穷。
23) 宁可身骨苦,不叫面皮羞。
24) 宁做蚂蚁腿,不学麻雀嘴。
25) 宁做穷人脚下土,不做财主席上珍。
26) 宁愿折断骨头,不愿低头受辱。
27) 宁给好汉拉马,不给懒汉作爷。
28) 宁给穷人一斗,不给富人一口。
29) 宁吃开眉粥,不吃皱眉饭。
30) 宁肯给君子提鞋,不肯和小人同财。
31) 宁打金钟一下,不打破鼓千声。
32) 宁叫钱吃亏,不叫人吃亏。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1 年加利弗那语言、舞蹈和音乐热莱德口头遗产奥鲁罗狂欢节昆曲宫廷宗庙祭祀礼乐塔格巴纳的横吹喇叭音乐及文化空间梅拉镇孔果圣灵兄弟会文化空间埃尔切神秘剧格鲁吉亚复调演唱尼亚加索拉的索索?巴拉文化空间鸠提耶耽梵剧西西里木偶剧能乐立陶宛十字架雕刻及其象征吉马?埃尔弗纳广场的文化空间伊夫高族群的哈德哈德圣歌塞梅斯基的文化空间与口头文化博逊地区的文化空间扎巴拉人的口头遗产与文化活动2003 年阿塞拜疆木卡姆班什狂欢节安第斯卡拉瓦亚的宇宙信仰形式瓦雅皮人的口头和图画表达形式柬埔寨皇家舞剧中非阿卡俾格米人的口头传统古琴艺术巴兰基亚狂欢节板索里史诗说唱奥连特兄弟会的法国鼓乐黑拉里亚史诗基努文化空间吠陀圣歌传统哇扬皮影偶戏伊拉克木卡姆净琉璃文乐木偶戏吉尔吉斯史诗弹唱阿肯艺术扎菲曼尼里的木雕工艺土著亡灵节马头琴传统音乐拉卡拉卡——汤加说唱舞蹈迈达赫(公共场所说书人)艺术瓦努阿图沙画雅乐——越南宫廷音乐萨那歌曲波罗的海的歌舞庆典摩尔镇的马隆人传统沙士木卡姆音乐2005 年阿尔巴尼亚民间低声部复调音乐阿尔及利亚古拉拉地区的阿赫里亚美尼亚杏木双簧管音乐游吟歌师歌曲比利时、法国的巨人和巨龙游行德拉迈茨的鼓乐面具舞巴亥瑞康卡乌的圆圈桑巴舞比斯萃萨的巴比——肖普鲁克地区古老的复调音乐、舞蹈和仪式习俗斯贝克托姆--高棉皮影戏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帕兰克-德-圣巴西里奥的文化空间哥斯达黎加的牧牛传统和牛车斯洛伐克新兵舞库库鲁舞蹈戏剧瑞宾瑙-艾基舞剧拉姆里拉——《罗摩衍那》的传统表演印度尼西亚配剑撒丁岛牧歌文化——多声部民歌歌舞伎佩特拉和维地拉姆的贝都人文化空间维布扎治疗舞蹈仪式古勒-沃姆库鲁祭祀和舞蹈仪式马克-扬戏剧亚饶-戴高文化空间蒙古族长调民歌坦坦地区的木赛姆牧民大会朝比木琴音乐艾尔-圭根斯讽刺剧尼日利亚的艾法预言体系巴勒斯坦希卡耶说书塔奎勒岛及其纺织工艺兰瑙湖玛冉瑙人的达冉根史诗唱述江陵端午祭卡鲁斯仪式舞蹈欧隆克——雅库特英雄叙事诗坎科冉或曼丁成人礼伏佳拉——牧羊人长笛及其音乐帕特姆流行节日托钵僧舞蹈仪式乌干达树皮衣制作铜锣文化空间迈基石化妆舞会姆班德或耶路撒勒玛舞2007年未公布2009年改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国申报22项,全部通过。
口头民俗案例介绍口头民俗是指一种通过口头传承的民间习俗和传统。
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语言、口头表达等方式传递的一种文化现象。
口头民俗案例是指通过案例研究的方式,深入探讨口头民俗的形成、演变和传承过程,以及其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多个口头民俗案例,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这一主题。
口头民俗案例一:婚礼习俗婚礼习俗的背景和意义婚礼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重要事情,不同地区和民族都有各自的婚礼习俗。
婚礼习俗不仅是一种庆祝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社会凝聚的方式。
通过参与婚礼习俗,人们可以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亲情的力量。
婚礼习俗的案例分析1.婚礼仪式的准备工作–定婚日期和场地–筹备婚礼所需物品和装饰–邀请亲友和宾客2.婚礼仪式的流程–迎亲:新郎和新娘的家人在门口迎接新郎的到来–进门:新郎和新娘一同进入新房–敬茶:新郎新娘向双方父母敬茶,表示对双方家庭的尊重和感谢–敬酒:新郎和新娘向亲友敬酒,表示对亲友的感激和祝福–合影:全家人和宾客合影留念3.婚礼习俗的象征意义–红色:红色是中国传统婚礼的主题色,寓意喜庆和幸福–龙凤:龙和凤分别代表男女,象征着男女双全和家庭和睦–糖果:糖果是婚礼上常见的礼品,寓意甜蜜和幸福口头民俗案例二:节日习俗节日习俗的背景和意义节日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种特殊时刻,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节日习俗不仅是一种文化传统,更是人们热爱生活和表达情感的方式。
通过参与节日习俗,人们可以感受到彼此的关爱和团结的力量。
节日习俗的案例分析1.春节的习俗–贴春联:在门上贴上写有吉祥话的红色春联,寓意新年的祝福和希望–吃年夜饭: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吃丰盛的年夜饭,象征着团圆和幸福–放鞭炮:放鞭炮的声音可以驱除邪气,带来好运和祝福2.中秋节的习俗–吃月饼:中秋节的传统美食,象征着团圆和幸福–赏月:家人一同赏月,感受月光的温暖和祝福–点灯笼:点亮彩灯笼,寓意光明和希望3.端午节的习俗–赛龙舟:参与龙舟比赛,展示团队的力量和合作精神–吃粽子:端午节的传统美食,象征着驱邪和祈福–贴艾叶:在门上贴上艾叶,驱邪和保平安口头民俗案例三:庆典习俗庆典习俗的背景和意义庆典是一种集体活动,通过举办庆典可以弘扬文化、增进团结和宣传价值观。
老祖宗传下来的话儿(民俗篇)
哑巴吃饺子~心中有数,
茶壶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来。
老母猪过河~不识数。
老母猪赶集~家里、外边一张皮。
猪鼻子插葱~装像。
猪八戒摔扒子~不伺候(猴)了
麻杆打狼~两头还怕,
剃头挑子~
一头热。
品字三个口,宁添一斗,莫添一口。
晶字三个日,常将有日思无日。
哑巴吃饺子,心中有数,
茶壶煮饺子,有货到不出来。
老母猪过河,不识数。
老母猪赶集,家里、外边一张皮。
猪鼻子插葱,装像。
猪八戒摔扒子,不伺候(猴)了
麻杆打狼,两头还怕,
剃头挑子,一头热。
品字三个口,宁添一斗,莫添一口。
晶字三个日,常将有日思无日。
家乡风俗的口头传统与传承家乡风俗是代代相传的传统习俗,其中口头传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口头传统是通过口口相传,代代相传的方式,将民间习俗、传说故事等传承下来的方式。
在我所居住的家乡,口头传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我们传承家乡文化的重要途径。
首先,家乡的口头传统体现在节庆活动中。
每逢重大节日,家乡的老人们都会讲述关于节日起源、庆祝活动的故事,如春节、端午节等。
他们会通过口述方式,将节日的由来、意义等知识传授给年轻一代,使得传统节日的重要性得以传承。
在这些节日中,村民们还会相聚一堂,聆听老人们口述的故事,增进亲情和友谊。
其次,家乡的口头传统体现在婚丧嫁娶等重大生活仪式中。
在家乡,婚礼是一个重要的家庭仪式,很多婚礼上都会有家长写的对联,以及进行喜庆的贺词;而在丧礼上,家乡人还保留着一些忌讳和习俗,比如要有人吊祭,要请专门的扫墓人等。
这些口头传统在婚丧嫁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让人们记住了传统的礼仪,也让这些礼仪得以传承。
再次,家乡的口头传统还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家乡人口中的民间俗语、成语谚语等,无不富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口头传统既代表了家乡人对待事物的态度,又传达了一种生活智慧。
比如“人艰不拆”、“吃亏是福”等,这些口头传统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家乡人的处事方式。
总的来说,家乡的口头传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我们传承家乡文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节庆活动、婚丧嫁娶、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口口相传,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继承家乡的风俗习惯,让这些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发扬光大。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口头传统面临着一些挑战,但我们仍然应该珍惜和传承家乡的口头传统,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代代相传。
只有如此,我们家乡的风俗才能得以保存,文化得以传承。
藏文与藏族文化传承 - 以口头传统文化和节日为例摘要:口头传统文化是藏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民间故事、传说、歌谣等;节日是藏族人民传承和弘扬文化的重要方式,其中融入了丰富的宗教、民俗和文化元素;通过探讨口头传统文化和节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保护藏族文化,为后代传递文化智慧。
关键词:藏文;藏语文;文化传承;以口头传统文化和节日为例一、口头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一)口头传统文化的定义和形式口头传统文化是指以口头传递和传承的传统文化形式。
它包括藏族民间故事、传说、民歌、神话等口头传统的表达方式。
口头传统文化是藏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宝贵文化遗产,通过口头的形式传递给后代,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价值观和智慧。
保护口头传统文化对于维护和传承藏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需要通过努力保留和传承相关的口头传统,以确保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保存和传承[1]。
(二)口头传统文化在藏族社区中的角色口头传统文化在藏族社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口头传统文化是藏族人民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源泉之一。
通过口头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表达,藏族人民能够感受到自己作为藏族人的独特身份,增强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认同和自豪感。
其次,口头传统文化在社区中起到了传承和凝聚族群的作用。
在藏族社区中,口头传统文化是代代相传的重要纽带,通过口头传递,一代代的人们能够共同体验和分享文化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这种传承不仅能够保持社区的凝聚力,还能够加强族群之间的情感联系,形成一个共同体的意识和认同。
此外,口头传统文化在社区中还起到了教育和启迪的作用。
通过口头传统的故事、传说和歌谣,藏族社区能够传达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生活智慧。
这样的教育方式更加贴近生活,能够深入人心,培养起社区成员的良好品德和道德观念。
(三)面临的挑战和保护措施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和侵蚀,藏文口头传统文化也不例外。
因此,为了保护传统的藏族文化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转)诸城童谣(转)诸城童谣米布袋根一大墩,俺上姥娘家呆一春——民间歌谣篇民间歌谣(诸城土语称为“唱”),是民间口头文学的一种,也是能集中体现当地民俗的一种艺术形式。
它以老百姓最朴素的审美情趣,以歌谣的形式,表达思想,抒发感情。
流传在诸城一带的民间歌谣相当丰富,但由于口头文学口口相传的特性,有一部分已经失传,笔者搜集到的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
诸城人民质朴无华,流传在诸城一带的民间歌谣也大多朴素简洁,直抒胸臆。
它们绝少粉饰,平直押韵,朗朗上口,既充满浪漫想象,也敢于直面人生,极富地方特色,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童谣童谣不仅仅是孩子的,也是成年人的童趣。
它以天真、稚气、幽默、调皮的语言,或表达人们对事物、事理的认识,或用来配合孩子们的游戏,或抒发内心感情,或反映生活情趣,体现了人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唱出的都是有着浓郁地方特色的人物、景物、事物。
作为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诸城童谣传承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趣味,真实地反映着历代诸城百姓的生活。
以下是作者搜集整理的部分童谣米布袋根米布袋根,一大墩,俺上姥娘家呆一春。
姥娘看着精欢气,妗子看着要瞅人。
妗子妗子你别瞅,麦子开花俺就走。
娘的兄弟俺的舅,还不叫俺呆个够![方言注解及简析] 米布袋,当地常见的一种野生植物,所结果实圆柱形,内有米状子粒。
瞅,斜着眼看,对所看对象表示讨厌憎恶。
这首童谣反映了一个住在姥娘家中的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
开头的方式是民间歌谣最为常见的比兴法,也是民谣的典型风格,与内容无关。
地排子车地排子车,俩轮滚,上面坐着个花大婶。
打牛鞭,快快走,来到娘家大门口。
兄弟跑来抱包袱,妹妹跑来牵着手。
亲娘忙着抱外孙,嫂子过来扭一扭。
嫂子嫂子你别扭,今日来了明日走。
[方言注解及简析] 地排子车,当地的一种畜力车,两轮。
这首歌谣反映了一个走娘家的妇女对于娘家人的不同感受,弟、妹、老娘的热情与娘家嫂子的冷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小白菜小白菜,黄又黄,七八岁上没了娘。
(一)中国民俗按表现内容来分:口头民俗1、叙事民俗(神话、故事、传说等) 2、俗语民俗(谚语、谜语、绕口令等) 3、音韵民俗(民歌、民谣、口头史诗)风俗民俗民间节日、民间信仰、民间礼仪。
物质民俗饮食民俗、民间服饰、民间建筑这些分类只是大致而言,其实许多民俗之间存在一定的交叉,如春节里,既是风俗民俗,其中也有物质民俗、口头民俗(三)民俗文化的功能娱乐性教育功能文化强化和保存功能心理调节功能NO1.中国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集体性地域性 1、自然环境决定着民俗的地域特征。
2、社会环境也决定着民俗的地域性变异性传承性规范性NO2.试论岁时节日民俗的由来和发展(一)岁时节日的由来来源于原始的宗教活动,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
将岁时视为生命的历程,春夏秋冬四时的代谢有如生命机体的生长衰亡,在旧死和新生的季节循环中,人们逐渐形成了时间更新的意识。
因此在人们的心目中,时间不仅具有伦理属性,同时它亦具有如生命再生的更新特征。
(二)随时节日的发展1 神话传说的嵌入2 上层统治者的参与和提倡3 民众历史情感在节日风俗中的积淀4 宗教节日(或其因素)的渗透5 各民族节日风俗的融合NO3.中国饮食民俗文化的内涵1、精辟凝练的饮食理论2、无所不包的饮食的内容3、多姿多彩的烹饪艺术4、底蕴深厚的饮食文化心理NO4.列举并分析鲁菜、苏菜、川菜、粤菜的基本特点,并写出代表菜名。
1、鲁菜:由济南和胶东两部分地方风味组成。
特点:讲究刀功、火候,味浓厚、嗜葱蒜,尤以烹制海鲜,汤菜和各种动物内脏为长。
其特点是清香、鲜嫩、味纯而著名,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
济南菜擅长爆、烧、炸、炒,调味以咸为主,酸甜为辅。
山东自古就是黄河流域重要的农业生产区。
名菜:油爆大虾、红烧海螺、糖醋鲤鱼,奶汤鲫鱼等。
2、苏菜:由扬州、苏州、南京地方菜发展而成。
特点:烹调技艺以炖、焖、煨著称;重视调汤,保持原汁。
注重配色,讲究造型,四季有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