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地理】2020年高考地理中国四大地貌、地形特点、青藏高原的影响

【高考地理】2020年高考地理中国四大地貌、地形特点、青藏高原的影响

【高考地理】2020年高考地理中国四大地貌、地形特点、青藏高原的影响
【高考地理】2020年高考地理中国四大地貌、地形特点、青藏高原的影响

【高考地理】2020高考地理中国四大地貌、地形特点、青藏高原的影响

中国四大地貌

地貌是指地表的面貌,和地形有很大的关联性,通常被称为“地形地貌”,和地形相比,地貌显然更加具体,更具有清晰的特征。

丹霞地貌:以广东的丹霞山而得名,在我国的浙江、福建、江西、四川、贵州等南方省份广泛分布,是一种垂直节理发育的红色砂岩或砾岩,在流水或者风力的侵蚀作用下而形成的地貌类型,我国南方地区最为典型。丹霞地貌在我国分布十分广泛,在我国的西北地区也有分布,比如甘肃的张掖。

雅丹地貌:新疆罗布泊地区的一种特殊的地貌形态,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在干旱地区风力的侵蚀下,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风蚀柱等各种形态各异的地貌形态,我国柴达木盆地西部的雅丹地貌群,是世界上延伸最长的雅丹地貌群。

黄土地貌:以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独特的沟壑纵深,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态而命名的。大量纵横交错的沟壑,使得黄土高原表面十分破碎,这些沟壑一般可下切50至

100米,有的区域甚至超过150米,主要是流水侵蚀的结果。黄土高原覆盖的深厚、疏松的黄土层,是形成黄土地貌的重要原因。

喀斯特地貌:指具有溶蚀能力的水(自然界的水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溶蚀能力)对于可溶性岩石(大多是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从而形成的地表以及地下形态的总称,最早发现与喀斯特高原。我国的云贵高原广泛分布有石灰岩,加上气候湿润,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喀斯特地貌,拥有包括溶洞、洼地、石林、石芽、落水洞、地下暗河、盲谷等各种地表形态。比如云南路南石林、贵州双河溶洞、重庆小寨天坑、广西桂林山水等都是典型的代表。

中国地形特点

1.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滚滚黄河、滔滔长江,自西部青藏高原发源,向东流经九、十个省、市、自治区后,分别注入渤海和东海。中国主要河流的流向,大体上反映了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形大势。中国的地形不仅西高东低,而且各种地形类型大致围绕被称做“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像阶梯一样作半圆状向着太平洋逐级降低。由两条山岭组成的地形界线,明显地把大陆地形分成为三级阶梯。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面积达23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高原之一,也是中国地形上最高一级的阶梯。其雄踞西南,在高原上横卧着一列列雪峰连绵的巨大山脉,自北而南有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唐古拉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冈底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在高原的山岭间则镶嵌有许多牧草丰美、湖光潋滟的大小盆地。这里还蕴藏着各种丰富的资源,有待我们去开发利用。

越过青藏高原北缘的昆仑山──祁连山和东缘的岷山──邛崃山──横断山一线,地势就迅速下降到海拔 1,000~2,000米左右,局部地区可在500米以下,这便是第二级阶梯。它的东缘大致以大兴安岭至太行山,经巫山向南至武陵山、雪峰山一线为界。这里分布着一系列海拔在 1,500米以上的高山、高原和盆地,自北而南有阿尔泰山脉、天山山脉、秦岭山脉;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

原;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等。

翻过大兴安岭至雪峰山一线,向东直到海岸,这里是一片海拔 500米以下的丘陵和平原,它们可作为第三级阶梯。在这一阶梯里,自北而南分布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以南还有一片广阔的低山丘陵,一般统称为东南丘陵。前者海拔都在 200米以下,后者海拔大多在200~500米之间,只有少数山岭可以达到或超过千米。

从海岸线向东,则是一望无际的碧波万顷、岛屿星罗棋布、水深大都不足 200米的浅海大陆架区。也有人把它当作中国地形的第四级阶梯。

从陆地地形来说,两条界线,三级阶梯,自西向东逐级下降,大致可以勾绘出中国地形的总轮廓。而这种阶梯状的地形形势,从中国东经89°线的地形剖面和北纬30°线的地形剖面中都可以得到反映。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中国这种西高东低、面向大洋逐级下降的地形特点,不仅有利于来自东南方向的暖湿海洋气流深入内地,对中国的气候产生深刻而良好的影响,使中国东部平原、丘陵地区能得到充分的降水,尤其是最多的降水期和高温期相一致,为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水、热条件;而且也使大陆上的主要河流都向东奔流入海,既易于沟通中国的海陆交通,也便于中国东西地区之间经济贸易的交流;同时,这种阶梯状的地形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河流,使之形成较大的多级落差,从而蕴藏着有利于多级开发的异常巨大的水力资源。

2.形态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中国的地形类型,无论是从成因来看,还是从形态来看,都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有被内力推移而高高抬升的高原和山地,也有被挠曲下降的低洼盆地和平原。在温暖湿润的东部和南部,有各种各样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侵蚀和堆积地貌;在干旱的西北,有以风力作用为主的沙漠景观;在西部高山上,有别具风格的冰川作用的地貌;在西南部石灰岩分布地区,则有景色迷人的喀斯特地貌……。青藏、云贵、内蒙古和黄土高原,是中国著名的四大高原。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和四川盆地,是中国著名的四大盆地。长江、黄河、珠江和黑龙江等大河流,在辽阔的大地上奔流,造成了许多广大而肥沃的平原。在平原上点缀有葱郁秀丽的低山丘陵,而在西部更有无数高大崎岖的山地。多种多样的地形为中国农、林、牧、副、渔的多种经营和综合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据统计,中国的山地丘陵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3%,高原占26%,盆地占19%,平原占12%。如果把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崎岖不平的高原都包括在内,那末中国山区的面积要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 2/3以上。山区虽然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也不利于交通运输以及经济文化的交流,但却埋藏着丰富的矿藏,生长着茂密的森林和珍贵的动、植物资源,它们都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不可缺少的宝贵财富。

3.山脉纵横,具有定向排列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不仅山区面积广大,而且大小山脉纵横全国,它们的分布规则有序,按一定方向排列,大致以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的为最多,西北—东南走向和南北走向的较少。

东西走向的山脉主要有三列:最北的一列是天山──阴山,中间的一列是昆仑山──秦岭,最南的一列就是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多分布在东部,山势较低,这种走向的山脉主要也有三列:最西的一列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即前面提到的第二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中间的一列包括长白山、辽东丘陵、山东丘陵和浙闽一带的东南丘陵山地;最东的一列则是崛起于海上的台湾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多分布于西部,由北而南依次为阿尔泰山、祁连山和喜马拉雅山。

南北走向的山脉纵贯中国中部,主要包括贺兰山、六盘山和横断山脉。

上述这些山脉,构成了中国地形的骨架,它们把中国大地分隔成许多网格。分布在这些网格中的高原、盆地、平原以及内海、边海的轮廓,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这些山脉的制约。

横亘全国的东西向山脉,又是一些大河的分水岭。秦岭山脉是黄河和长江的分水岭,南岭山脉是长江和珠江的分水岭。河流的流向明显地受着山脉的制约,如西南部的雅鲁藏布江、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等,它们的流向都受到冈底斯山、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与横断山等山脉的控制。长江、黄河总的流向是自西向东,但许多河段也受山脉走向的制约,时宽时窄,时而向东南流,时而向东北流,最后东流入海。

除上述三大基本特征外,从构造上来看,中国的地形特征还可以概括为 4个方

面,即:三道纬向山带,三条濒太平洋山岭,两个走向的大型洼地,一大弧形山脉。

所谓三道纬向山带,即上述的三条东西走向的,由许多山脉组合而成的带状山系。而它们之间的间隔几乎都在 8~10个纬度左右。如天山──阴山的主体,大致位于北纬40°30ˊ~42°30ˊ之间;昆仑山──秦岭的主体,大致位于北纬32°30ˊ~34°30ˊ之间;而南岭的主体,大致位于北纬24°00ˊ~25°30ˊ之间。这三道纬向山带实际上构成了中国三条重要的地理界线,它们对于中国的气候、水文以及农业生产等各方面都有较大的影响。

三条濒太平洋山岭,就是指中国东部地区三条似雁行排列的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它们几乎是三条互相平行的带状山岭,即最东面的台湾山脉,中间的长白山—浙闽丘陵,最西的大兴安岭—雪峰山。由于它们的位置恰好与中国盛行的东南季风呈直角相交,这就加强了中国东部湿润和西部干旱的气候特征。这种明显的作用尤以大兴安岭最为典型,大兴安岭以东河流的侵蚀作用占优势,大兴安岭以西干燥剥蚀作用则占重要地位。

所谓两个走向的大型洼地,即中国东部由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所组成的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沉降带,以及中部由位于大兴安岭以西的呼伦贝尔洼地、陕甘宁盆地和四川盆地组成的另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沉降带。这两个沉降带的两侧则是相应的隆起带。

在中国西北部则为另一组近似东西走向的三大盆地:准噶尔、塔里木、柴达木盆地,大致与东西走向的山系近似平行,它们也分别反映着沉降带和隆起带相间的特征。这种沉降带与隆起带相间伴生的现象,进一步说明了不同地形间的内在联系,表明下降与上升、沉陷与隆起是一组自然界的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矛盾现象,而这种现象的存在和发现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因为在中国东部新华夏向的沉降带和隆起带中有许多因东西向构造体系的干扰和叠加而隔开的盆地,这些盆地都是理想的成油盆地。早在50年代初期,李四光根据地质力学理论就指出了这些沉降带肯定有石油,并且提出了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四川盆地、陕甘宁盆地等可以作为寻找石油的远景地区。李四光的这一科学论断已为实践所证实。所谓一大弧形山脉,主要指西南部由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唐古拉山脉、大雪山和横断山所组成的山带,它们巍峨地耸立在青藏高原之上,形成世界上最

为雄伟高峻的山脉带。这一高大山带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印度次大陆的大陆地壳部分已经嵌入亚洲大陆,并且沿着大陆基底滑动。其结果使得青藏高原逐步抬高,并显然地具有两个大陆的厚度。这个概念已经得到了地震证据的支持。

华夏构造和新华夏构造,是地质力学扭动构造体系中的构造名称。华夏构造系为一组接近北东45°的挤压带。新华夏构造系为一组呈北北东方向的挤压带,在中国东部广泛分布,自东向西组成三个隆起带和三个沉降带,实为一组规模巨大的多字型构造体系。

青藏高原的影响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地势高峻,平均海拔4000~5000米,有许多耸立于雪线之上高逾6000~8000米的山峰。高原的外缘,高山环抱,壁立千仞,以3000~7000米的高差挺立于周围盆地、平原之上,衬托出高原挺拔的雄伟之势。高原面积250万平方公里,东西长3000 公里,南北宽1500公里,跨15个纬度。而且高原几乎占冬季中纬度对流层厚度的1/3以上,成为中纬度大气环流中的一个庞大的障碍物。对中国气候的形成无疑起着巨大的作用。

1 阻挡高原两侧冷峻气流的交换,扩大西风带的影响范围

巨大的青藏高原就像河流中央没有露出水面的大石头对河流的影响一样,使冬季500mb(3~4公里)以下的西风带发生分支、绕流,而形成南北两支气流。北支气流一部分沿阿尔金山成东风吹入塔里木盆地,一部分沿祁连山成西或偏西北风吹入河西走廊,二者在高原东部汇合成西北气流,流线呈反气旋弯曲,形成动力高压背,使高原地面冷高压进一步加强,并有利于冬季风南下。高原的约束使冬季风的势力较强。南支气流在高原西南面为西北气流,绕过高原南侧转为西南气流,流线呈气旋性弯曲,产生动力性低压槽,在槽前暖湿气流的影响下,我国南方与北方冬季气候有较大差异。南北两支气流在长江中下游汇合,形成北半球最为强大的西风带。

青藏高原的存在使冷空气由于受高原地形的阻挡和挤压,向我国东部地区倾泻到更南的纬度。高原东侧的西南地区,地处高原西风带的背风位置,风速较小,天

气、气候别具一格。

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还表现在它对于近地面气流的屏障作用。东西方向上,它阻滞了随西风气流东移的天气系统,南北方向上它直接阻挡着我国西部对流层冷暖空气的南北交流。冬季高原阻挡冬季风南下,使南侧的印度与同纬度其它地区相比温度高,气压低,气温年较差小。同时西风带气压系统受高原阻挡在其西侧停留、减弱、消亡,而东侧的四川盆地一带则又相对平静,气流扰动较少,风力较弱。高原北侧又不易受南来暖湿气流影响。有利于冷空气堆积,进一步加强蒙古高压的势力,进而产生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强寒流影响。而高原阻挡海洋湿润气流进入我国西北盆地,形成少雨的燥热天气,使我国新疆极端干旱,成为少有的少雨区和无流区。

2 高原季风的出现,使我国季风性气候尤为突显

青藏高原表面的物理性质和同高度自由大气相比有很大差异。夏季高原成为热源,气流在高原面上辐合,形成青藏热低压,这个热低压从春季就逐渐发展、演化,到5、6月初基本形成,盛夏达到最强盛,它的形成破坏了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的连续分布。冬季高原面降温迅速,加上地势高,冰雪面积大,形成低温高压中心。夏季高原热低压的形成有利于高原面上气流的辐合,而冬季又有利于高原面上气流的发散。气压场的季节性变化引起了局部环流的季节性变换,夏季高原周围气流流向高原,冬季高原上气流又流向高源四周,从而形成高原季风。冬季冷高压加强邻近地区气流的下沉,高原冷高压与蒙古高原的迭加使高原北侧的蒙古高压得以加强,势力尤为强盛,冬季风影响大半个中国。夏季高源热低压吸引大气向高原辐合,使高原南侧的印度低压进一步加强。与太平洋副高和南半球副高产生了更加强大的气压梯度,加强、加速西南和东南季风。冬夏季高原面上气压场的配置所形成的气流场与亚欧大陆冬夏季气压场及其所形成的气流场刚好吻合,从而加强了中国冬夏季风的强度。也改变了我国气压场的形势,增加了我国季风气候的典型性、广泛性和复杂性。

3 独特的高原气候

青藏高原以其高大在整个中纬度地区的大气环流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使其所在地区形成了独特的高原气候,进而对整个中国乃至亚洲地区气候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

青藏高原地区独特的高原气候主要表现在:

(1)气温低、日温差大、年温差小。大部分地区常年无夏,霜雪不断,年平均气温大都低于5℃。沿35°N线是温度最低的地带,年均温在-40℃~-8℃,是我国年均温度最低的地区。但整个高原冬季平均气温不太低,夏季平均气温又不高,气温年较差不大,高原上由于空气稀薄,尤其在冬季,白昼天气晴朗,太阳辐射强,地面增温迅速;夜晚,地面以长波辐射迅速散热降温,加上冷空气下沉,低层空气温度极低,所以日较差很大。

(2)空气稀薄、气压低、含氧量少。高原地势高,大气密度很小,气压很低,含氧量少。年平均气压、含氧量、大气密度分别相当于海平面的50%、60%和66%。水的沸点大部分地区为84~87℃。空气密度小,加剧了空气增温和降温的强度,使气温日变化增大。同时空气的浮力和风压也随之降低。

(3)日照长、辐射强。高原地势高耸,日出早,日落迟,日照时间长。空气稀薄洁净,尘埃和水汽含量少,大气透明度大。白天晴天多,多雨季节仍以昼晴夜雨居多。阳光透过大气层,能量损失较少,是全国太阳辐射量最多的地区。大部分地区年辐射总量比我国东部地区要大一倍还多。拉萨还有“日光城”之称。

(4)干湿季分明,干季多大风。高原上由于夏季热低压而出现湿暖降水天气,冬季冷高压则形成干寒大风天气,独特的高原季风产生了明显的干湿季变化。盛行风系随季节的显著变化,冬半年西风带控制高原地区为干季,夏半年受湿润的西南和东南季风影响,降水量明显地集中在夏半年。因而出现了明显的干湿季交替现象。另外,青藏高原的降水还是有多雷暴、冰雹、夜雨等特点。

4 青藏高原对中国气温分布的影响

受纬度、海陆分布和地势起伏的影响,我国气温分布总的特点表现为南暖北冷,温差较大,而青藏高原的影响,使我国气温分布产生极大的变化。

(1)西部地区夏季出现了与南热北冷的纬度变化规律相反的南冷北热现象。夏季全国普遍高温,虽然等温线平行于海岸线,但仍有南热北冷的变化规律。而西部地区的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峻,夏季原面平均气温低于北部的塔里木盆地。同时高原北部边缘山地又对塔里木盆地热量散发产生阻滞作用,使之成为夏季全国最热的地方。而高原地区却成为夏季全国之冷极。

(2)高原东部的云贵高原由于处于冬季西风带的背风位置,出现“死水区”,南部又受西风南支气流北上的影响,冬季不冷,气温较高天气别具一格。昆明有“春城”之称,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此。

(3)高原地区气温受地形影响等温线表现出明显地与等高线吻合的特点,打破了冬夏季我国气温的变化规律。

(4)高原地区由于地高天寒,长冬无夏,7 月份平均气温仍低于8℃。全年活动积温<2000℃≥10℃的持续期少于100天,部分地区全年日均温都在0℃以下,活动积温为零。可以划分为高原寒带、高原亚寒带和高原温带三个温度带。

5 青藏高原对中国降水的影响

我国的降水主要来源于夏季环流的西南和东南季风,比较丰实,且在地区分布上具有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的规律。

(1)高原边缘山地的地形降水比较明显,南坡降水达2000 毫米以上,东部地区200~400毫米东南边缘地区400~800毫米。

(2)高原阻挡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使之无法进入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所以塔里木盆地成为我国极端干旱的地区。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下,部分地区在50毫米以下。

(3)青藏冷高原建立的迟早和它消亡的快慢还直接影响到季风的强弱程度。冷高压建立早、强盛,冬季风迅速且大面积控制我国。消亡的迟,原面向外发散的气流阻挡夏季风北上直接制约着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所以青藏高原原面冷高压和热低压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中国大气的降水强度甚至于旱涝灾害

专题设计

河西走廊长约900千米,宽数千米至近百千米,为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下图为“河西走廊部分区域和有色金属工业中心分布图”。图示区域贺兰山以西的沙漠中还分布着数百个存留数千万年的原生态湖泊。据此回答1~3题。

1.河西走廊是我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下列原因中不属于与之直接相关的是( )

A.地理位置承东启西

B.降水较丰富

C.地势平坦

D.土壤较肥沃

解析河西走廊土壤较肥沃,可发展农业,从而为商队提供食物,属于间接相关,D符合题意;河西走廊连接我国内地与中亚地区,地理位置承东启西,属于直接相关,A不符合题意;地势平坦,方便通行,有较丰富的大气降水和祁连山的冰

雪融水,可为商队提供水源,属于直接相关,B、C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D

2.河西走廊发展有色金属产业的突出优势为( )

①有色金属资源丰富②农业发达③交通便利

④动力充足⑤工业基础好

A.①②⑤B.②③④

C.③④⑤D.①③④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河西走廊镍、铜等有色金属资源丰富,①正确;该地区承东启西,交通较为便利,③正确;黄河上游大型水电站较多,可以提供电能,动力充足,④正确。河西走廊位于我国西北,原有工业基础薄弱,⑤错误;农业对有色金属产业的影响较小,②错误。综合上述内容可知,D选项正确。

答案 D

3.贺兰山以西沙漠中的原生态湖泊( )

A.形成于降水少、大风天气少的环境

B.为淡水湖,水质清洁

C.形成于气候干旱、大风天气多的环境

D.为工农业提供水源

解析贺兰山以西地区为沙漠,气候干旱,大风天气多,A错误、C正确;再由材料信息可知,湖泊位于贺兰山以西沙漠中,湖水盐分含量较高(为咸水湖),不可作为农业灌溉用水和工业用水,B、D错误。

答案 C

下图是在我国某区域沿不同纬度所做的地形剖面组图。读图回答4~6题。

4.①、③、④、⑤所代表的地形单元分别为( )

A.太行山、山东丘陵、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B.大兴安岭、长白山、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

C.贺兰山、太行山、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

D.大兴安岭、山东丘陵、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

5.图中⑤地区作为全国性商品粮生产基地,与太湖平原相比( )

A.单位面积产量高

B.交通发达

C.水热条件好

D.大规模专业化生产

6.适宜在⑤地区大面积种植的农作物有( )

A.春小麦、亚麻、甜菜B.冬小麦、玉米、水稻

C.棉花、春小麦、大豆D.油菜、茶叶、春小麦

解析考查我国的区域地理和读图分析能力。第4题,根据①②③④⑤所处的经纬度位置和走向、地势的高低起伏确定其所代表的地形区,①—大兴安岭,②—小兴安岭,③—长白山,④—内蒙古高原,⑤—东北平原。故选B。第5题,⑤地区为我国东北的松嫩平原,是商品谷物农业区,生产规模大;太湖平原属于水稻种植业,生产规模较小。故选D。第6题,适宜在⑤地区松嫩平原种植的农作物较多,但大规模种植的为春小麦和喜温凉的作物亚麻与甜菜。故选A。

答案 4.B 5.D 6.A

创意产业主要是指源自个人的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和应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柯桥区为浙江省绍兴市市辖区,是传统的纺织产业集群地,拥有亚洲最大的布匹集散中心——中国轻纺城。读下图,完成7~9题。

7.柯桥区集聚了化纤、织造、印染、家纺等众多企业,这些企业集中在柯桥区

可以节省( )

A.劳动力成本B.设备成本

C.市场营销成本D.原料成本

解析化纤、织造、印染、家纺等企业都是与纺织有关的企业,集聚在一起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生产协作和技术协作,降低推广费用,从而节省市场营销成本,故C选项正确。

答案 C

8.纺织创意产业就是对纺织原料、面料、服装等进行技术、品牌和外观的创意设计,从而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柯桥区发展时尚纺织创意产业的最有利条件是( )

A.水陆交通便利B.产业基础较好

C.信息网络发达D.技术人才丰富

解析结合材料“是传统的纺织产业集群地,拥有亚洲最大的布匹集散中心——中国轻纺城”可以判断柯桥区发展时尚纺织创意产业的最有利条件是产业基础较好,故B选项正确;根据示意图可以看出,绍兴市是地级市,与杭州、上海相比,水陆交通、信息网络、技术人才方面并没有较大优势,故A、C、D选项错误。答案 B

9.柯桥区发展时尚纺织创意产业,能够( )

①提升产品档次和附加值

②减少当地的就业机会

③提高核心竞争力

④阻碍传统纺织业发展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③

解析好的创意可开发出许多新产品、新市场,创意设计的加入会使产品具有高附加值,可以提升产品档次,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传统产业的发展,故①③正确、④错误;创意产业的兴起能够吸纳更多富有创新力的人才,增加当地的就业机会,②错误。所以选D。

答案 D

2018年春节期间,一位设计师为我国不同省级行政区设计出独有的“福”字,将各地的文化、代表性建筑等特色元素融入其中,表达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下图为“我国四个省级行政区‘福’字”,读下图,完成10~11题。

10.四个省级行政区中( )

A.①位于我国西南,四季如春

B.②位于亚热带,光照充足

C.③位于低纬,水果之乡

D.④位于沿海,水运便利

解析读图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出①图像围楼,代表的是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气候湿润,夏季炎热,A错误;②有熊猫造型,代表四川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云雾多,光照不足,B错误;③代表台湾,位于低纬,水果之乡,C 正确;④代表云南省,位于内陆,水运条件差,据此选C。

答案 C

11.四个省级行政区共同的自然灾害有( )

A.滑坡、泥石流B.火山、地震

C.台风、风暴潮D.伏旱、火灾

解析读图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根据上题结论,可以得出①是福建,②是四川,③是台湾,④是云南,四个省级行政区都属于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地势起伏大,共同的自然灾害有滑坡、泥石流,选A。四川不受台风、火山影响,福建、云南等没有伏旱,B、C、D错误。

答案 A

(完整版)高中高考地理知识必考知识点归纳

高中高考地理知识必考知识点归纳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纬线都是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5.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6.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 为西半球。 7.高中低纬的划分南北纬30°之间为低纬度,30°-60°之间为中纬度,60°-90°间为高纬度。 8.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9.地图上方向的确定 ①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②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③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0.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同一幅地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 11.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由脊。 12.不同日期的分界线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昨天”。 13.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其它行星系其它恒星系河外星系 14.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①比较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②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表面温度适宜,存在液态水;③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有足够引力吸引大量气体,形成大气层。

15.月相的变化 ①新月(农历初一、彻夜不见);②上弦月(初七、初八、上半夜西方天空); ③满月(十五、十六、通宵可见);④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下半夜东方天空)。 16.地球的自转 ①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②周期(1恒星日,即23时56分4秒);③速度(角速度:除极点外,其它各点均为15°/时;线速度:1670COSФ km/h);④地理意义(a.昼夜更替,周期为1太阳日,即24小时。b.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越向东,地方时越早,c.地球表面水平运动的物体,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的偏转,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17.北极星的地平高度与当地纬度的关系北半球观测,北极星的地平高度与当地纬度相等。 18.地球的公转 ① 轨道(椭圆轨道1月初近日点,7月初远日点);②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③周期(1恒星年,即365日 6时9分10秒;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④速度(角速度为1°/d,线速度约为30km/s;近日点快,远日点慢);⑤地理意义(a.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b.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19.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以北半球为例) 从冬至到第二年夏至,太阳直射点自23°26ˊS向北移动,经过赤道(春分时),到达23°26ˊN;从夏至到冬至,太阳直射点自23°26ˊN向南移动,经过赤道(秋分时),到达23°26ˊS。其周期为1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 20.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由太阳直射的纬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向南北两侧依次递减;由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为90°)向四周依次递减;昼半球>0°,夜半球<0°;晨昏线上为0° 21.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 夏半年,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为极昼,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极圈以内为极昼;冬半年,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为极夜,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极圈以内为极夜。春秋二分,全球各地昼夜平分;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 22.四季的划分

地形(四大高原与盆地)

中国主要地形区 ——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我国四大高原的分布与地形特点,并了解各高原的成因;掌握四大盆地的分布并了解他们的地形特点。 2、使学生掌握辨认高原与盆地地形特征的方法。 3、通通过学习占我国面积大部分的高原与盆地的地形特征与环境特点,使他们了解我国生态环境所面临的问题,从而坚定学习科学知识,从而改造恶劣的自然环境的决心。 4、重点:四大高原,盆地的分布和地形特点。 5、难点:对高原盆地成因的理解。 教学对象分析: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敢于表现自我,他们能在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中掌握我国四大高原和盆地的分布与地形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对比、分析、掌握我国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地形特点差异性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具:多媒体、地图 教学方法:谈话法语练习法相结合。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中国的地形概况,现在我们回顾一下。我国的地势总体是怎样的?我国有哪些地形类型?回答:略 教师讲解:(PPT展示中国地形图)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从我国地形图来看,我国地形构成的东部和西部有很大差异。西部主要是高山、高原和盆地;东部主要是丘陵和平原。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我国的四大高原与盆地。新课讲解 提问:同学们我国西部有“高原中国”之称,高原面积占西部面积的大部分,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四大高原,它们的面积辽阔,形态各异,同学们能说说它们是哪四大高原吗?

回答:略 教师讲解:我们现在就来逐个的了解它们,首先是青藏高原。现在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并从PPT上的地形图找出青藏高原的具体位置及范围。 回答:略 教师讲解:青藏高原位于我国的西南部,面积约占我国面积的四分之一,北起昆仑山、祁连山,东抵横断山脉,西与南达我国的边界。由于它位于我国的第一阶梯上这也决定了它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特点——海拔。 提问:同学们知道它有多高吗?回答:略 教师讲解:青藏高原有着“世界屋脊”之称,世界上排名前九位的高山都位于它之上,8千米以上的高山有十四座,其中最高的是家喻户晓的珠穆朗玛峰(PPT 展示青藏高原地图)珠穆朗玛峰海拔高达8844.43米,而整个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 提问:同学们知道它是如何形成这么高的海拔吗?回答:略 教师讲解:大约在1亿年前的新生代时期,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相互挤压,造成青藏高原抬升隆起,直至今日形成了高大的青藏高原。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与观察PPT上的青藏高原地图,总结它的特点。回答:略 教师讲解:青藏高原的边缘与内部分布着一系列雄伟的山脉,高山上雪山连绵,冰川广布。但山脉之间高原起伏和缓,相对高度很小,因此,“远看成山,近看成川”就成了青藏高原的真实写照。 过渡:青藏高原上蓝天下的雪山景色十分优美,以后有机会同学们可以去看一看。看过雪山风光不防去看一下“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内蒙古高原。 提问:现在请同学们在PPT上的地形图上找出内蒙古高原的具体位置与范围。回答:略 教师讲解:内蒙古高原位于我国北部,从大兴安岭以西向西延伸到祁连山山麓,北达国界,南抵长城,它的海拔跟青藏高原比起来要低得多,只有1000多米。提问:我们刚刚提到过“风吹草低见牛羊”是用来形容内蒙古的,现在请同学们结合PPT上的图,归纳出它的特点。 回答:略

高三地理主要知识点归纳

高三地理主要知识点归纳地理是一门十分考验学生记忆力的科目,学会归纳整理知识点很重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地理主要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地理主要知识点归纳:人文 1、人口迁移: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点的空间流动行为。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1)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2)国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由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而,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2、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推拉理论) 1)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 2)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3)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 民)等

4)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根本原因:人口的发展常常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处于互不适应的状态,这种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导致了人口的迁移。 3、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及图示世界人口迁移的现状:由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从贫穷落后国家到富裕国家; 从人口稠密国家到人口稀少的国家。 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总体表现为从农村到城市和工矿区、从内地到沿海地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主要人口流出省区是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 主要流入省区是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原因:以务工和经商为主,多为自发性迁移。 高三地理主要知识点归纳:气候 1. 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2. 气温的水平分布: ①纬度分布:气温都从低纬向两极递减:在南北半球上,无论7 月或1 月,这是一般规律,∵低纬地区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多,气温就高; 高纬地区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少,气温就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南半球的 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说明:南半球同纬度地区气温变化不大。∵南半球海洋比北半球广阔得多。

最新高考地理: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

《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专题训练 一、地理过程的概念及知识体系 ★概念:“地理过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 ★“地理过程”所包含的知识体系: 二、2015年高考地理需要强化的“过程”内容: ●大气运动规律 ★大气的受热过程 【理论知识串讲】大气的受热过程实际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的转化过程。大气是在对太阳辐射起削弱作用和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同时使自身受热的。 【例1】下图中各箭头及其代表符号①②③④⑤表示太阳、地面、大气、宇宙空间之间的热力作用,其中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据此回答1~4题。 1.我国青藏高原的纬度比云贵高原的纬度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云贵高原大,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A) A.① B.② C.③ D.④ 2.四川盆地的纬度与青藏高原的纬度相差不大,但年平均气温却比青藏高原高得多,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D) A.① B.② C.③ D.④ 3.东北平原比华北平原平均海拔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却比华北平原小,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B) A.① B.② C.③ D.④ 4.长江中下游平原比华北平原纬度低,但年太阳辐射总量却比华北平原小,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A) A.① B.② C.③ D.④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理论知识串讲】太阳辐射→地面冷热不均→ 大气的垂直运动→ 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形成; 【例1】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最新修编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给北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定位“宜居城市”。所谓“宜居城市”,就是要让人们能在这个城市安居乐业,享受健康、便利、高品质的都市生活。1800万是北京的宜居人口。 材料二:北京晨报2010年10月7日报道:今后新建公共建筑在设计和施工时,有望强制要求产权单位在屋顶、墙体实施配套绿化工程,向“空中”要绿地。 材料三:下图为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 (1)描述图中气温曲线的分布特点。 由市中心向郊外呈波浪式降低;植被覆盖率低的地方气温较高,植被覆盖率高的地方气温较低。 (2)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屋顶绿化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意义。 等量的太阳辐射使覆盖植被的绿地比水泥面增温慢,温度低,地面辐射弱,被大气吸收的热量相对就少,气温较低;绿地吸收二氧化碳,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减弱,气温降低;土壤水分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吸收周围的热量,也起到降温作用。 (3)为了减少工业污染对城市的影响,计划将钢铁厂从甲处搬迁到乙处,从环境保护角度考虑是否合理?试说明理由。 不合理。乙处位于城市热岛环流之内,污染物容易随城市风从郊区流向城市中心,没有达到降低对城市污染的目的。 ★说明天气系统的影响过程(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的差异)。 【例1】读温带锋面气旋形成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发生前 b.初生阶段 c.发展阶段 A.该图所示锋面气旋为北半球低纬度的情况 B.M锋面为暖锋,N锋面为冷锋 C.M锋面锋后多雨,N锋面锋前多雨 D.图中冷区风来源于陆地,暖区风来源于海洋 【参考答案】C 【例2】读世界某局部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海岸线的位置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图中A城市附近海岸线进退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2)A是近百年来新建的港口城市,分析该城市布局的有利自然利条件。

2020年高考地理总复习必考知识点汇总

2020年高考地理总复习必考知识点汇总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复习笔记、提纲 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 [复习指导] 本章知识可概括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二部分是地球的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复习时应紧紧把握住这两个方面。 1、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统称为天体。按照其物质组成、质量大小、运动规律,可分为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等主要的类型。最基本的天体类型是恒星和星云,它们的区别如下: 把天体在天球上的投影看成是它们本身。

3、星座;为了便于认识恒星,把天球分成若干区域,这些区域称为星座,全天共分为88 个星座。在北天极的周围有大熊、小熊和仙后三个星座,北半球中高纬度终年可见。北半 球中纬度9月初21时左右,天顶附近可见天琴、天鹅、天鹰等星座。 4、天体系统:宇宙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互相绕转,形成不同级别的系统。(如下图所示) 5、太阳概况(和地球对比) 阳大气层的一切活动,总称为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周期都是11年。 个氦原子核。在核聚变过程中,太阳要损耗一些质量而放出大量的能。 8、太阳系: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系中,其他的天体都在太阳引力作用下绕太阳公转(如下 图所示)。 9、九大行星的运动具有共面性、同向性和近圆性三大特征。 10、九大行星按其结构特征可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三大类。 11、地球上具有生命的条件: (1)适当的日地距离和长短适宜的自转周期,使地球有适当的温度和液态水,有利于生命物质的存在; (2)地球具有适当的体积和质量,其引力可以吸住大气层中的各种气体,并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适合生物呼吸所需的大气。 二、地球和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云贵高原的地貌特征

云贵高原的地貌特征 地形崎岖,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因红壤广布,又称“红壤高原”。云南贵州高原位于中国的西南部,包括云南省的东部、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和四川、湖北、湖南等省。它是南北方向和东北西南走向的两组山脉的交汇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它被乌蒙山划分为云南高原和贵州高原。西部的云南贵州高原海拔超过2000米,东部的贵州高原起伏较大,山地较多,高原表面较少。它被称为“山源”,海拔1000-1500米。云南高原与贵州高原相连,边界不明确,故统称“云南贵州高原”。云南高源位于云南省东部哀辽山以东,由于在云岭以南,云南有1200多座大坝,占全省耕地的三分之一。地势低洼的形成盆地,有些形成湖泊。例如,在以昆明为中心的高原表面,有许多湖泊盆地和水坝,有许多湖泊,如滇池,被称为“滇池洼地”。由于湖泊水的渗漏和周围山区泥沙的沉积,大部分湖泊盆地发育成湖岸平原。这里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是高原的主要农业区。贵州高原地处雨季,雨量充足,所以有“三天无晴天”的说法,高原上的河流有大量的水。许多河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冲刷地面,形成许多又深又陡的峡谷。贵州高原的地形大致可分为山地、平原、盆地和峡谷三个层次。高原最高的地方是山原,在贵州西部最明显。由于长期的河流切割,高原形成了原始的山地形态。该高原下有一些盆地(坝),最大的是贵阳盆地,是高原上的主要农业区。这个峡谷是河流经过长时间的冲刷而形成的。例如,吴江河谷有300-500米深,“走一天”。黄果树瀑布宽约20米,从50多米高的陡峭悬崖上沿犀牛潭而下,是

中国最大的瀑布。云南贵州高原最大的特色之一是一个侵蚀高原,具有显著的喀斯特地貌。云南贵州高原上的石灰岩厚度大,分布广泛。通过地表和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形成了天坑、漏斗、圆形洼地、伏伏流、洞穴、峡谷、天生桥、盆地等地貌,是世界上最发育的岩溶地貌之一。云南贵州高原地表有一层红壤固结层(又称风化壳),说明该地面为风化地面。当它被剥蚀时,石灰岩就会暴露出来,形成大面积的石芽地。路南石林是我国开发最好的石芽地之一。在这里,奇峰像一座塔,像一根竹笋像一根菌苗,高10多米,高5-10米。在山顶亭或狮子亭,人们可以欣赏到40多万亩石林的奇景

高考地理 过程和原理示意图的判读

二、地理示意图的判读 图及其反映的地理事物运动变化规律概括如下: 趋势) 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3.地理事物分布模式示意图的判读 该类图利用某种模式反映地理事物与空间位置之间的必然联系 图、人类社会与环境相互关系模式图等。 ①概括地理因素分布的一般规律、 特点,掌握分布模式图的由来;②把规律落实到具体的地理位置。例如,读“世

雨,夏季炎热干燥,其典型分布地区有地中海沿岸、美国西海岸(旧金山、洛杉矶)、非洲南端的西海岸(开普敦)、澳大利亚的西海岸(珀斯)、南美洲的西海岸(圣地亚哥)等。 4.剖面示意图的判读 地理剖面图是地理示意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直观、形象地反映地理现象、规律和本质。剖面图主要有地形剖面图、地质剖面图、地租剖面图、土壤剖 面图、天气剖面图等,其中以地形剖面图最为常见。 地形剖面图判读的基本方法:①仔细读图例、比例尺(包括垂直比例尺和水平比例尺)、剖面线的方向和经纬线位置、注记及图示说明;②根据剖面图上的地势起伏状况,读出沿剖面线各点的海拔、相对高度,分析海陆分布和地形分布特征;③确定剖面线所在的大洲、大洋、国家或地区位置;④将地形剖面图所显示的地势起伏状况、海拔、地貌类型及地形特征等与该地区的地形进行对照,判断地形区的名称;⑤最后根据该地形剖面图所示位置及地形等,判断其气候类型、 自然带类型等各种地理事象,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5.地理关联示意图的判读 地理关联示意图是指运用文字框图和箭头、线条等连接有关地理事物,表示各地理事物间相互联系、结构特征及演变规律的组合图形。地理关联示意图通常借助带箭头的线段将有关地理事物的形成、内部结构、外部特征、发展趋势等要 素联系起来。用关联图考查的地理知识与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某种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如四季的产生、大气的热力作用、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水体富营养化的过程与结果、地壳物质循环过程、水 循环过程、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能量流动、人类活动与环境的辩证关系等。

高考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 自然地理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 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统)——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外部: (1)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2)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自身: (3)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周期11年 (2)影响:发出电磁波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 发出高能带电粒子——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 影响地球气候、灾害——水旱灾害,诱发地震 4.自转、公转的特点 5.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2)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3)地转偏向力: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6.昼夜长短的变化 (1)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夏至到秋分,秋分到冬至,北半球昼逐渐变短,夜逐渐变长。 (2)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3)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4)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7.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3)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4)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5)直射问题:一年之中,有两次直射的是南北纬回归线之间,有一次直射是南北纬回归线。没有直射的是南北纬回归线分别到达南北极的纬度。 (6)日出日落:昼夜长短。日出变早,日落同程度变晚。 (7)影子问题:太阳高度角变小,影子变长。 8.四季的变化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9.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 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软流层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的三大类 (1)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 (2)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 (3)变质岩(变质作用)。 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三大类岩石转化图)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

高考地理重点知识总结归纳(最新版)

高考地理 重点知识总结归纳(最新版)

一、前提——熟悉区域地理,掌握双基和主干知识 进行地理主观性试题答题能力提升专题讲练的前提是在对地理学科的区域地理,双基和主干知识学习已经完备后。功夫在平时,能力的提升在三年功课的积累,也是高考备考的最后冲刺。 二、基础——明确高考22类地理常见简答题标准答题思路 三年功课的积累已经见了无数的主观性试题。厚积薄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早有能者将高考22类地理常见简答题标准答题思路归纳成辑,供参考。当作我们提高解答主观题性试答题能力的起点。所以我们第一步便是熟读该资料,掌握常规解题方法。 三、关键——熟悉近几年地理考题常见的答题模式 有了以上的准备,便进行归纳概括,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我们的第二步便是总结考题常见答案的组织模式和常见的地理特征描述答案组织模式。 近几年地理考题常见答案的组织模式之归纳: 1) 原因(自然、人为) 2) 条件(有利、不利) 3) 影响(正面、负面) 4) 区位(自然、社会、经济) 5) 效益(经济、社会、环境) 6) 措施(生物、工程、技术) 7) 重大工程意义(两端、中间)或(政治、经济、民族、国防) 8) 要素(总量、结构) 9) 评价( 积极、消积) 10)降水量多少成因(大气环流、地形(迎、背风坡)、洋流、距海陆远近、下垫面) 11)气温高低成因(纬度位置、冷气流影响、洋流、地形-海拔高低与阳坡阴坡、下垫面) 12)大渔场成因(有无较宽阔大陆架,是否为实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流,是否是大江大河的入海口) 近几年考题常见的地理特征描述答案组织模式之归纳: 1) 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生物、矿产或其它资源) 2) 位置特征(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相邻位置) 3) 水系特征(支流、流程、流域、流向) 4) 水文特征(流量、水位变化、流速、含沙量、结冰期) 5) 降水特征(降水总量、雨季长短、季节变化) 6) 气候特征(气温、降水、季节组合)

云贵高原的地貌特征

地形特征 概观 云南贵州高原位于青藏高原到湖南和广西丘陵山区的过渡带,北部为四川盆地,南部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为热带海洋。云南贵州高原的地形从西北到东南逐步减小。整个云南贵州高原可进一步分为西部的云南高原和东部的贵州高原。[11]云南高原 云南高原的总体地形趋势是北部高,南部低,西北最高,东南最低,从北向南呈递减趋势。其西北是云南贵州高原的最高带,海拔3000-4000米。有多年积雪的高山,如玉龙雪山,梅里雪山,哈巴雪山等。境内最高点是景德堡峰,是德钦县梅里雪山的主峰,云南和西藏自治区地区海拔6740米,最低点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红河与南溪交汇处,海拔仅76米。整个高原的地形可以从北到南大致分为三个阶地。第一层是西北的德钦和中甸。高度通常在3000米至4000米之间。许多山峰可以到达超过5000米的高度。第二层是中央高原的主体。海平面一般在2300-2600米之间。有3000-3500米的高海拔山

峰和1700-2000米的低海拔山峰。第三阶地位于盆地的西南,南部和东南部。有高山,丘陵,盆地和山谷,海拔1200-1400米。ling江流域和云岭山脉东部的宽谷盆地是边界。东部高原绵延,西部山脉和河流纵横交错。地貌有很大的不同。这里的山河主要表现出南北趋势。从西向东,高黎贡山,怒山,云岭山,五粮山,哀牢山等南北山脉与怒江,Yuan江等南北河流交替排列。从北向南,山脉的高度逐渐减小,山河间的距离在扩大,峡谷深度也在增加,形成了著名的纵向峰谷区。[11] 云南罗平 云南罗平 贵州高原 贵州高原,贵州高原的地势从西向东,从中部向南,北倾斜。境内有四座主要山脉。这些山脉一般呈东北西南趋势。西北的乌蒙山与云南相邻,呈南北走向。海拔通常在2000-2400米之间。贵州高原的最高点位于鹤屏县与水城县的交界处的飞彩坪,海拔2900米,北部的大楼山呈西北西南趋势,海拔1000-1500米。东北武陵山脉是吴江与and江

2018年高考地理考试大纲

官网:https://www.doczj.com/doc/8511375563.html, 地理 Ⅰ.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地理科考核目标与要求。 地理学科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2.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 ?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 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 3.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 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 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 ? 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4.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

人教版2019年高考地理500个必考知识点汇总(精品)

人教版高中地理500个知识点汇总 1 宇宙的基本特点 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2 天体的分类 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3 天体系统的成因 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4 天体系统的级别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5 日地平均距离1.496亿千米 6 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7 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8 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 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9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10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11 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 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12 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13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4 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15 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 11年。

16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17 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18 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19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1970年“东方红”一号、1999年“神舟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 20 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21 保护宇宙环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22 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23 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 24 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 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1.1千米;0-30、30-60、60-90。 25 经线和经度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26 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27 南北两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28 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23°26′和66°34′纬线 29 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30 南北方向的判断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31 东西方向的判断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向西。 32 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33 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34 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35 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人教版高考地理复习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高考地理复习知识点汇总 1 宇宙的基本特点 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2 天体的分类 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 质。 3 天体系统的成因 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4 天体系统的级别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5 日地平均距离 1.496亿千米 6 太阳系九大行星的位置 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 7 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 (天海冥) 8 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 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 液态水。 9 太阳的主要成分 氢和氦 10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 核聚变反应 11 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 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 的主要能源。 12 太阳活动 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13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 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4 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 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15 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 11年。 16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17 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 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18 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 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19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 1970年“东方红”一号、1999年“神舟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 20 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 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

矿产资源。 21 保护宇宙环境 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22 地球的平均半径 6371千米 23 地球的赤道周长 4万千米 24 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 划分 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1.1千米;0-30、30-60、60-90。 25 经线和经度 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26 东西两半球的划分 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27 南北两半球的划分 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28 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23°26′和66°34′纬线 29 本初子午线 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30 南北方向的判断 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31

青藏高原地形地貌

青藏高原介绍 中国最大的高原,也是世界最高的大高原。旧称青康藏高原。位于中国西部及西南部,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全部、四川省西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甘肃省西南部及云南省西部。北纬27°20′~40°00′,东经73°40′~104°20′。东西长2700千米,南北宽1400千米。面积240 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000~5000米。 地形青藏高原的形成与地球上最近一次强烈的、大规模的地壳运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密切相关,是世界上最高最年轻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高原南有喜马拉雅山脉,北有昆仑山脉和祁连山脉,东为横断山脉,西为喀喇昆仑山脉。内有唐古拉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冈底斯山脉等。这些山脉海拔大多超过6000米,喜马拉雅山脉许多山峰超过8000米。是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恒河、印度河、怒江、澜沧江、塔里木河等东亚、东南亚和南亚许多大河的发源地。 冰川、湖泊、地热高峰终年积雪,似冰川营垒,是全球中低纬度地区的最大冰川活动中心。冰川面积3.42万平方千米,占中国冰川面积的77%。有大小湖泊1500多个,是中国湖泊最多的地区,也是盐湖最大分布区。如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纳木错,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湖。产食盐、硼砂、芒硝等。高原上随地势升高,分布着季节冻土、隔年冻土和多年冻土,冻土厚度随海拔增高而增厚。在多年冻土区内,季节融化层中水的融化和冻结,发生冻胀丘、冰锥、寒冻石流、热融沉陷等现象,给施工、建筑物、交通运输造成很大困难。高原地下岩浆活动频繁,多地热活动带,形成许多温泉、热泉、沸泉,如羊八井地热田。 气候高原地势高峻,对该区和东亚气候产生极大影响,具独特的高原气候特征:空气稀薄,气压低,含氧量少,平均气压大部分在625毫巴以下,为海平面气压的一半;空气密度0.71~0.80千克/米3,平均为海平面的60%~70%;空气含氧量0.166~0.186千克/米3,比海平面减少35%~40%;水的沸点也降至84~87℃。光照充足,辐射量大,全年日照时数2200~3600小时,年总辐射量大多高于160千卡/厘米2。气温低,年变化小,日变化大,年均温多低于5℃,1月均温大多为0~13℃,在海拔高处也出现-16~-18℃的闭合等温线地区,7月均温8~18℃,藏北地区多低于8℃。干湿季分明,干季多大风,4~9月为雨季,降水地区分布差异悬殊,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50~900毫米。全年大风日数以藏北地区最多,阿里地区8级以上的大风日数在150天以上。高原寒冷干燥、气候严酷,自然植被多矮小稀疏,具有抗干寒、抗风、耐盐等生态特征。高原上的高山草甸土、高山荒漠土等,土层浅薄、发育较差。高于4500米的地方,无绝对无霜期,谷物难以成熟,只宜放牧。牲畜以耐高寒的牦牛、藏绵羊、藏山羊为主。4200米以下的河谷可种植作物,以青稞、小麦、豌豆、马铃薯、圆根、油菜等耐寒种类为主。雅鲁藏布江谷地纬度低,冬季无严寒,小麦可安全越冬,加上光照条件好,春夏温度偏低,延长了小麦生长期。拉萨市冬小麦有亩产818.5千克的纪录。 自然地理区高原地势高差悬殊,各自然要素的水平分异和垂直变化互相交错、紧密结合,可划分为10个自然地理区。①喜马拉雅南翼山地——

中国地貌特征

中国地貌特征 软件二班 欢欢

摘要: 地表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成因也不尽相同,是、外力地质作用对地壳综合作用的结果。外力共同作用下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级下降,形成一个层层降低的阶梯状斜面,成为我国地貌总轮廓的显著特征。本文讲述了中国地貌特点及分类,人口分布、城市选址、农业发展等经济建设与地貌分布间的关系。以及民族地区地貌与全国地貌的异同,同时介绍了几个世界著名地貌以及它们的特征分布。 关键词:中国地貌基本特征,地貌形态,经济建设,著名地貌 一、中国地貌的基本特征 1、类型复杂多样 有被力推移而高高抬升的高原和山地,也有被挠曲下降的低洼的盆地和平原,还有起伏和缓的丘陵。如横断山脉的许多山峰海拔超过5000──6000米,一般也在4000米左右。又如天山山脉东段的吐鲁番盆地,盆地最低部分的艾丁湖面海拔─155米,是全国最低的洼地。广西、和东部出露大面积的碳酸盐类岩石,面积约占全国同类岩石的42%。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岩溶作用强烈,发育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黄土高原边缘的民族地区,西起湟水流域,经六盘山麓、鄂尔多斯高原,东止西辽河流域的广大围,堆积的黄土经流水作用,侵蚀发育了现代的各种黄土地貌。在长白山、大岭、高原东部以及滇东、黔西、桂西有广泛的玄武岩喷发,形成熔岩地貌。如长白山峰顶的天池就是一个火口湖;在黔东南、桂中、桂西北和桂东南发育了红层丘陵,滇中发育了红层高原,滇南发育了红层山地。中国大陆民族地区的省级行政单位多居陆,远离海洋,但广西壮族自治

区濒临南海,曲折的海岸线长达1500公里,著名的海湾有湾,湾淤泥质海滩为红树林海岸。 2、山地高原广泛分布 民族地区大约93.5% 的面积位于中国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上。全国主要的极高山(海拔5000米以上)、高山(海拔3500─5000米)出现在西部的青藏高原上。青藏高原的面积230万平方公里,占民族地区面积的36.8%,在青藏高原上,位于中尼边界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第二级阶梯上的民族地区,面积350多万平方公里,占民族地区面积的56.7%。这里集中了全国岭以外的主要。第二级阶梯海拔大都在1500米以上。除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外,高原、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的北部边缘部分都在第二级阶梯上的民族地区;全国的四大盆地除海拔较低、面积较小的盆地外,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柴达木盆地也都在第二级阶梯上的民族地区。 3、平原狭小分布零散 第三级阶梯上民族地区的平原,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占民族地区总面积的1.7%。这些平原之中,除东部有较大面积的平原外,其他民族地区主要是分布零散的狭小平原,而且多属海拔200─500米的平原。广西壮族自治区境众多的小平原,面积共约3.16万平方公里,最大的平原是─桂平的郁江河谷冲积平原,面积仅6400平方公里。一般平原的面积为300─600平方公里,海拔200─500米,相互间被山地丘陵分隔开。群山起伏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境,、图们江、江穿流于众山之间,在、、等河谷盆地,形成海拔200─500米的狭小河流冲积平原。我国最大的平原为东北平原,面积35万平方公里,其次为华北平原,再者为长江中下游平原。

(推荐)高三地理限时训练(形成过程)

高三地理限时训练 目前,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已超过50%,而降低依存度的出路就是开发生物能源和石油替代产品。生物能源主要指利用淀粉质生物(如:粮食、薯类、作物秸秆等)加工成乙醇(燃料酒精)、生物柴油、生物制氢等,直接作为动力。据此回答1-2题。 1.生物能源与石油 A.本质来源相同 B.均属清洁能源 C.均属可再生能源 D.分布地区一致 2.我国大规模发展生物能源的前景广阔,这主要取决于 A.交通四通八达 B.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C.原料来源丰富 D.试点企业遍及全国 下图是甘肃省敦煌市鸣沙山月牙形洼地,泉水在洼地汇聚形成月牙泉,素以“千年不干”著名,但近年来日趋干涸,读图回答3-4题。 3.月牙形聚水洼地的成因是 A. 大湖萎缩而成 B. 古河道残遗而成 C. 人工挖掘而成 D. 风力侵蚀而成4.泉水日趋干涸的主要原因是() A. 气候变暖,蒸发增强 B. 降水变少,雨水补给减少 C. 风沙沉积,,古河道淤塞 D. 地下水补给量不断减少 海水透明度表示的是海水的能见度,数值越大,透明度越高。下图示意某海城8月海水透明度(米)等值线分布。读图完成5-7题。

5.甲点海域海水等透明数值可能是 A. 17 B. 16 C. 14 D. 12 6.甲海域东北部海水等透明度线较西南部密集的主要原因是东北部海域 A. 海岸线更曲折 B. 污染物排放更多 C. 海域水深更浅 D. 海底坡度更陡 7.此季节渤海海域海水透明度达到一年中的最高值,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 海陆位置 B. 气候 C. 洋流 D. 大陆轮廓 读世界1月平均气温10°C—22°C范围示意图和某地年内各月气温变化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读图回答8-9题。 8.世界1月平均气温10°C—22℃范围在南半球大陆西岸海域明显变宽,主要原因是 A. 受寒、暖流共同影响 B. 受暖流影响 C. 受寒流影响 D. 受陆地影响9.甲、乙、丙、丁四地中,气温和降水特征与图b所示信息相符的是 A. 甲地 B. 乙地 C. 丙地 D. 丁地 我国某地质勘探队在某地钻取地下岩芯,钻取的岩芯样本如图所示,图中各类岩石均为沉积岩。读图,回答10-11题。(双选项) 10.该地的地质构造可能是 A. 背斜 B. 向斜 C. 断块山 D. 断层 11.图示乙地 A. 表层岩石较甲地更坚实 B. 地震、岩浆活动较频繁 C. 较甲、丙两地更易找到地下水 D. 适宜开挖东西走向的地下隧道 某科考队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读图勘察加半岛的地形图,回答12-13题。

高考地理常考七大知识点汇总

高考地理常考七大知识点汇总 关于水环境的12个知识点 1、水回圈:①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回圈和海上内回圈。 ②水回圈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③它的重要意义在於:使淡水资源持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维持世界水的动态平衡。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①以雨水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a 地中海气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b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流量夏季;c温带海洋性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流量全年变化小; ②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间可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 3、我国河流补给的差别:①我国东部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东北春季有积雪融水) ②我国西北地方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冬季断流) 4、海水等温线的判读: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高温流向低温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响海水温度因素——太阳辐射(收入)、蒸发(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风(地球上的风带)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动力,风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类型。

7.洋流的分布(画一画右面洋流分布模式图): 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8.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②影响海洋生物—-渔场③影响航海④影响海洋污染 9.世界主要渔场:北海道、北海、纽芬兰渔场---寒暖流交汇;秘鲁渔场――上升流 10.海洋渔业集中在大陆架的原因:①这裏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 ②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饵丰富。 11.海洋灾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灾害:海啸和风暴潮。 12.海洋环境问题指源於人类活动的海洋生态破坏: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高考地理复习【二】 关于大气的30个知识点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