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食品检测的内容

关于食品检测的内容

关于食品检测的内容
关于食品检测的内容

关于食品检测的内容

近年来食品安全的问题广受关注,消费者在选择食品时要注意观察食品包装上是否有上述标志(QS、绿色食品、保健食品),留意生产日期,确保选择安全卫生的食品。但随着食品安全事故一件接一件的曝光,食品安全不断触及消费者敏感神经。

可供检测的项目如下:

理化指标水分、灰分、酸价、过氧化值、总酸、酸度、总碱度、溶剂

残留量、羰基价、酒精等等

碳水化合物总碳水化合物、单糖、二糖、低聚糖、多糖

蛋白质总蛋白,必需氨基酸:赖氨酸、蛋氨酸、亮

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缬氨酸、色氨酸、

苯丙氨酸

脂肪甘油三脂,磷脂:卵磷脂、脑磷脂、肌醇磷

脂。

糖脂:脑苷脂类、神经节昔脂。

脂蛋白: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

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

膳食纤维总可溶性膳食纤维、总不可溶性膳食纤维、

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树胶、木质素、

抗性淀粉等

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A、D、E、K,水溶性维生素

B族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PP等

矿物元素常量元素:钙、磷、钾、钠、镁等

微量元素:铁、锌、钠、铬、锰、钴、镍、

氟、碘、硒、钒、钼、锶、锡等

添加剂和非食用物质食品添加剂甜味剂、防腐剂、抗氧化剂、漂白剂、有机

酸、色素、增稠剂、乳化剂、保湿剂

非食用物质三聚氰胺、二氧化硫、己烯雌酚、解抗剂、

苏丹红(1—4号)、甲醛次硫酸氢钠(吊白

块)、碱性橙Ⅱ(王金黄、块黄)、硼酸、孔

雀石绿和结晶紫、一氧化碳、硫化钠、工业

硫磺、工业染料、罂粟壳、富马酸二甲酯、

动物水解蛋白等

硝酸盐类硝酸盐、亚硝酸盐

生物毒素黄曲霉素M1、B1、B2、G1、G2、呕吐毒

素、赭曲霉毒素A、T-2毒素、玉米赤酶烯

酮、微囊藻毒素-LR

微生物检测菌落总数、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

菌、溶血性链球菌、霉菌和酵母菌计、阪崎肠杆菌、致病菌

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和风险监测体系的现代研究

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和风险监测体系的现代研究 摘要国民整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食品安全给予了更多的重视。实践过程中为了实现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预防及有效处理,需要注重与之相关的检验检测与风险监测体系构建。在这些体系的作用下,将会为食品安全提供可靠保障,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在食品方面的实际需求。基于此,本文将对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与风险监测体系进行研究。 关键词食品安全问题;检验;检测;风险监测体系 注重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与风险监测体系研究,有利于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实现对其问题的科学处理,促进我国现代食品行业发展。因此,需要在处理食品安全问题的过程中,从不同的方面入手,构建出潜在应用价值大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及风险监测体系,促使人们能够为食品行业给予更多的信任感。 1 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和风险监测体系的相关内容 作为公共卫生领域关注的重要问题,食品安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是否良好,关系着人体健康。因此,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建立并完善食品安全标准,实现对食品生产加工各环节的科学指导,确保各类食品的各项指标能够达到行业标准要求,避免其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同时促进我国食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为了给予食品安全科学保障,需要注重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和风险监测体系的构建及推广使用,在抽样检验、委托检验、出厂检验等不同检验制度的支持下,确保我国食品检验检测有效性。而风险监测体系实际作用的充分发挥,将会在有效的法律依据指导下,对食品安全的整体状况进行深入分析,并对食品污染及有害因素可能对人体产生的危害做出客观评价[1]。 2 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及风险监测体系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2.1 现状分析 为了使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及风险监测体系在长期的使用中能够不断完善,需要加強其现状分析。具体表现在:①在国家方针政策及专业技术人员的科学指导下,我国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实践应用中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及水平日益提升;②在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机制的作用下,我国食品行业发展中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及评估工作正在开展,且在国家级、省级、地市级等不同监测技术结构的支持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及评估工作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③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影响范围的扩大,国外食品检验机构逐渐进入我国市场,且在国内民营及股份制检验结构的共同作用下,提升了我国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及风险监测水平,并促进了中介检验机构发展;④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各界给予了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及风险监测体系更多的关注。 2.2 存在问题分析

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研究

摘要 2009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首次在法律上对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做了详细的规定。食品安全标准是一个涵盖食品链各有关环节相关标准的集合性概念,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对我国《食品安全法》出台后制订的食品安全标准相关政策进行政策分析和世界其他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国际比较对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完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中论述了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历史沿革,对我国各阶段的涉及食品安全标准法律体系进行了系统论述。并分别论述了以美国、欧盟、日本为代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包括其现状、特点、认证和监督等方面的内容,其中特别强调了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我国完善和加强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尽早实现与食品安全国际标准体系接轨,可以借鉴国外先进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经验:确定食品安全标准的制订要求;确定各级食品安全标准效力;加快与国际标准接轨的速度和程度。 本文选取广东作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食品企业对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认识、对政府政策的了解和《食品安全法》出台后食品安全标准体系运行情况。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对今后的工作给予重要参考,最后提出广东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建设构想。 本文的政策建议:明确食品安全法律、技术法规、食品标准三者之间的职能定位,建立层次清晰、相互配合、运转协调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加快强制性食品标准向食品技术法规转化;恢复食品标准的自愿采用性质。 1

Abstract June 1, 2009 effective as the "Food Safety Law"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legal system of China's food safety requirements in detail. Food safety standards cover the food chain is a relevant part of the concept of a collection of standards, so in this case, China's "Food Safety Law"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food safety standards developed by the relevant policies of other countries in the world of policy analysis and food safety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standards of food safety standards for system improvement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discusses China's food safety standards to the history and the various stages of China's food safety standards related to a systematic discussion of the legal system. And were discussed with the United States, European Union, Japan, represented by the food safety standards, including their status, characteristics, certification and supervision aspects, with particular emphasis on Japan's positive list system. China to improve and strengthen food safety standard system, as soon as possible to achieve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and food safety standards, can learn from foreign advanced experience in food safety standards: the formulation of food safety standards to determine requirements; determine the effectiveness of food safety standards at all levels; speed with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the rate and extent of integration. This paper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Guangdong, through questionnaires, analysis of the food business for food safety standard system of knowledge, understanding of government policies and the "Food Safety Law"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food safety standard system operation. Through data analysis to draw relevant conclusions for the future work of important reference, concludes Guangdong food safety standard system concept. This policy proposals: a clear food safety laws,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od standards between the three functions of the position, to establish a clear hierarchy, with each other, well-coordinated system of food safety control system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speed up to mandatory food standards Food Technology regulations into; restore the nature of voluntary adoption of food standards. Keywords:food safety food safety standard food safety standard system Guangdong 2

食品微生物检测实验室要求

自来水水池至少有两个,工作台,药品试剂柜,超净工作台(无菌室),灭菌锅,培养箱,冰箱,干燥箱,电子天平,显微镜,平皿,试管,三角瓶等玻璃器皿。这些都是必备基本设备,只要能摆放的下就可以。 一、微生物实验室设计 微生物实验室由准备室、洗涤室、灭菌室、无菌室、恒温培养室和普通实验室六部分组成。这些房间的共同特点是地板和墙壁的质地光滑坚硬,仪器和设备的陈设简洁,便于打扫卫生。 二、微生物实验室基本要求(一)准备室 准备室用于配制培养基和样品处理等。室内设有试剂柜、存放器具或材料的专柜、实验台、电炉、冰箱和上下水道、电源等。(二)洗涤室 洗涤室用于洗刷器皿等。由于使用过的器皿已被微生物污染,有时还会存在病原微生物。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设置洗涤室。室内应备有加热器、蒸锅,洗刷器皿用的盆、桶等,还应有各种瓶刷、去污粉、肥皂、洗衣粉等。 (三)灭菌室 灭菌室主要用于培养基的灭菌和各种器具的灭菌,室内应备有高压蒸汽灭菌器、烘箱等灭菌设备及设施。(四)无菌室 无菌室也称接种室,是系统接种、纯化菌种等无菌操作的专用实验室。在微生物工作中,菌种的接种移植是一项主要操作,这项操作的特点就是要保证菌种纯种,防止杂菌的污染。在一般环境的空气中,

由于存在许多尘埃和杂菌,很易造成污染,对接种工作干扰很大。1. 无菌室的设置 无菌室应根据既经济又科学的原则来设置。其基本要求有以下几点: (1)无菌室应有内、外两间,内间是无菌室,外间是缓冲室。房间容积不宜过大,以便于空气灭菌。最小内间面积2×2.5=5m2,外间面积1×2=2m2,高以2.5m以下为宜,都应有天花板。 (2)内间应当设拉门,以减少空气的波动,门应设在离工作台最远的位置上;外间的门最好也用拉门,要设在距内间最远的位置上。(3)在分隔内间与外间的墙壁或“隔扇”上,应开一个小窗,作接种过程中必要的内外传递物品的通道,以减少人员进出内间的次数,降低污染程度。小窗宽60cm、高40cm、厚30cm,内外都挂对拉的窗扇。(4)无菌室容积小而严密,使用一段时间后,室内温度很高,故应设置通气窗。通气窗应设在内室进门处的顶棚上(即离工作台最远的位置),最好为双层结构,外层为百叶窗,内层可用抽板式窗扇。通气窗可在内室使用后、灭菌前开启,以流通空气。有条件可安装恒温恒湿机。 2. 无菌室内设备和用具 (1)无菌室内的工作台,不论是什么材质、用途的,都要求表面光滑和台面水平。 (2)在内室和外室各安装一个紫外灯(多为30W)。内室的紫外线灯应安装在经常工作的座位正上方,离地面2m,外室的紫外线灯可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复习题完整版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复 习题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名词解释 样品(sample)是指从某一总体中抽出的一部分。 食品采样(sampling)是指从较大批量食品中抽取能较好地代表其总体样品的方法。 接种:将微生物接到适于它生长繁殖的人工培养基上或活的生物体内的过程叫做接种。 菌落总数:指一定数量或面积的食品样品,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细菌培养,使每一个活菌只能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菌落,然后进行菌落计数所得的菌落数量。 V-P试验:某些细菌在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中能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酸,丙酮酸缩合,脱羧成乙酰甲基甲醇,后者在强碱环境下,被空气中氧氧化为二乙酰,二乙酰与蛋白胨中的胍基生成红色化合物,称V-P(+)反应。 生理生化试验:微生物生化反应是指用化学反应来测定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生化反应常用来鉴别一些在形态和其它方面不易区别的微生物。因此微生物生化反应是微生物分类鉴定中的重要依据之一。 硫化氢(H2S)试验:有些细菌可分解培养基中含硫氨基酸或含硫化合物,而产生硫化氢气体,硫化氢遇铅盐或低铁盐可生成黑色沉淀物。 增殖培养基: 在普通培养基中加入一些某种微生物特别喜欢的营养物质,以增加这种微生物的繁殖速度,逐渐淘汰其它微生物,这种培养基称为增殖培养基。 外源性污染: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藏、销售食品过程中不遵守操作规程或不按卫生要求使食品发生污染称为外源性污染,也称为第二次污染. 环状沉淀反应:是一种定性试验方法,可用已知抗体检测未知抗原。将已知抗体注入特制小试管中,然后沿管壁徐徐加入等量抗原,如抗原与抗体对应,则在两液界面出现白色的沉淀圆环。 微生物性食物中毒:食用被微生物或微生物毒素污染的食品而引起的中毒称为微生物性食物中毒。 无菌接种操作:培养基经高压灭菌后,用经过灭菌的工具在无菌条件下接种含菌材料于培养基上,这过程叫做无菌接种操作。 菌落:指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而形成的能被肉眼识别的生长物,它是由数以万计相同的细菌集合而成。 细菌总数:指一定数量或面积的食品样品.经过适当的处理后,在显微镜下对细菌进行直接计数。其中包括各种活菌数和尚未消失的死菌数。 大肠菌群:系指一群在37度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的无芽胞杆菌。 淀粉水解试验:某些细菌可以产生分解淀粉的酶,把淀粉水解为麦芽糖或葡萄糖。淀粉水解后,遇碘不再变蓝色。 糖酵解试验:不同微生物分解利用糖类的能力有很大差异,或能利用或不能利用,能利用者,或产气或不产气。可用指示剂及发酵管检验。甲基红(Methyl Red)试验:肠杆菌科各菌属都能发酵葡萄糖,在分解葡萄糖过程中产生丙酮酸,进一步分解中,由于糖代谢的途径不同,可产生乳酸,琥珀酸、醋酸和甲酸等大量酸性产物,可使培养基PH值下降至以下,使甲基红指示剂变红。 靛基质(Imdole)试验:某些细菌能分解蛋白胨中的色氨酸,生成吲哚。吲哚的存在可用显色反应表现出来。吲哚与对二甲基氨基苯醛结合,形成玫瑰吲哚,为红色化合物。尿素酶(Urease)试验:有些细菌能产生尿素酶,将尿素分解、产生2个分子的氨,使培养基变为碱性,酚红呈粉红色。氧化酶(Oxidase)试验:氧化酶亦即细胞色素氧化酶,为细胞色素呼吸酶系统的终末呼吸酶,氧化酶先使细胞色素C氧化,然后此氧化型细胞色素C再使对苯二胺氧化,产生颜色反应。硫化氢-靛基质-动力(SIM)琼脂试验:试验方法:以接种针挑取菌落或纯养物穿刺接种约1/2深度,置36±1℃培养18~24h,观察结果。培养物呈现黑色为硫化氢阳性,混浊或沿穿刺线向外生长为有动力,然后加Kovacs氏试剂数滴于培养表面,静置10min,若试剂呈红色为靛基质阳性。培养基未接种的下部,可作为对照。选择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物质以杀死或抑制不需要的菌种生长的培养基,称之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 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试剂或化学药品,使难以区分的微生物经培养后呈现出明显差别,因而有助开快速鉴别某种微生物。这样的培养基称之为鉴别培养基。 无菌技术:指在微生物实验工作中,控制或防止各类微生物的污染及其干扰的一系列操作方法和有关措施。 粪大肠菌群:系一群需氧及兼性厌氧,在℃培养24h内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和分解色氨酸产生靛基质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玻片凝集法:是一种常规的定性试验方法。原理是用已知抗体来检测未知抗原。常用于鉴定菌种、血型。试管凝集法:是一种定量试验方法。多用已知抗原来检测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含量。常用于协助诊断某些传染病及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沉淀反应: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在有适量电解质存在下,经过一定时间,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物,称为沉淀反应(Precipitation)。絮状沉淀反应:将已知抗原与抗体在试管(如凹玻片)内混匀,如抗原抗体对应,而又二者比例适当时,会出现肉眼可见的絮状沉淀,此为阳性反应。琼脂扩散试验:利用可溶性抗原抗体在半固体琼脂内扩散,若抗原抗体对应,且二者比例合适,在其扩散的某一部分就会出现白色的沉淀线。每对抗原抗体可形成一条沉淀线。有几对抗原抗体,就可分别形成几条沉淀线。大肠菌群MPN:大肠菌群MPN是采用一定的方法,应用统计学的原理所测定和计算出的一种最近似数值。 大肠菌群值:大肠菌群值是指在食品中检出一个大肠菌群细菌时所需要的最少样品量。内源性污染:凡由动物体在生活过程中,由于本身带染的微生物而造成食品的污染者,称为内源性污染,也称第一次污染.食品腐败变质:是指食品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造成其原有化学性质或物理性质发生变化,降低或失去其营养价值和商品价值的过程.

最新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确认和验证程序

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确认和验证程序

---- ---- 版本: A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确认和验证程序 编制: 审核: 批准: 发布日实施 ---------- 发布

1目的 规定确认和验证的活动及其方法,确保对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单独要素和整体绩效进行验证,以对食品安全管理提供信任。 2范围 适用于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相关的管理要素和管理体系整体绩效的验证活动的策划、执行和对结果的分析、利用。 3职责 3.1食品安全小组负责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确认和验证及结果的分析利用。 3.2食品安全小组组长负责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确认和验证的组织及结果的审核,结果利用的批准。 3.3各部门参与和配合完成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确认和验证。 4程序 4.1验证的策划 单项验证的策划具体按下规定: a)前提方案和操作性前提方案的验证按《前提方案和操作性前提方案控制程序》的有关规定。 b)危害分析的输入持续的验证按《危害分析控制程序》的有关规定。 c)HACCP计划中要素得以实施且有效的验证按《HACCP计划控制程序》的有关规定。 d)危害水平在确定的可接受水平之内的验证按《产品的监视和测量管理程序》和《终产品验证抽样检验计划》的有关规定。 e)食品安全管理的其他程序和文件得以实施且有效的验证按《内部审核程序》规定进行。 4.1.2当验证是基于终产品的测试,且测试的样品不符合食品安全危害的可接受水平时,受影响批次的产品按照《不合格品和潜在不安全产品控制程序》规定处置,并且执行《纠正和预防措施管理程序》。 4.2控制措施组合的确认 在实施包含于操作性前提方案OPRP和HACCP计划的控制措施之前,及在变更后,应确认: a)所选择的控制措施能使其针对的食品安全危害实现预期控制; b)控制措施和(或)其组合时有效,能确保控制已确定的食品安全危害,并获得满足规定可接受水平的终产品。 具体按《前提方案和操作性前提方案控制程序》和《危害分析控制程序》的有关规定。

食品检验的基础知识

食品检验的基础知识 1、检验用水的要求 食品分析检验中绝大多数的分析是对水溶液的分析检测,因此水是最常用的溶剂。在实验室中离不开蒸馏水或特殊用途的纯水,在未特殊注明的情况下,无论配制试剂用水,还是分析检验操作过程中加入的水,均为纯度能满足分析要求的蒸馏水或去离子水。蒸馏水可用普通的生活用水经蒸馏汽化冷凝制成,也可以用阴阳离子交换处理的方法制得。特殊项目的检验分析对水的纯度有特殊要求时,一般在检验方法中注明水的纯度要求和提纯处理的方法。 为保证纯水的质量能符合分析工作的要求,对于所制备的每一批纯水,都必须进行质量检测。一般应达到以下标准: ①用电导仪测定的电导率小于或等于530μs/cm(25℃)。 ②酸度呈中性或弱酸性,PH=5.0~7.5(25℃).可用精密pH试纸、酸度计测定,也可用如下指示剂法测定:在10 ml水中加入2~3滴1g/L甲基红指示剂,摇匀呈黄色不带红色,则说明水的酸度合格,呈中性;或在10 ml水中加入4~5滴1g/L溴百里酚蓝指示剂,摇匀不呈蓝色,则说明水的酸度合格,呈中性。 ③无有机物和微生物污染。检测方法为:在100 ml水中加入2滴0.1g/L高锰酸钾溶液煮沸后仍为粉红色。 ④钙、镁等金属离子含量合格。检测方法为:在10 ml水样中加入2 ml氨-氯化铵缓冲溶液(PH=10),2滴5g/L铬黑T指示剂,摇匀。溶液呈蓝色表示水合格,如呈紫红色则表示水不合格。

⑤氢离子含量合格。检测方法为:在10 ml水样中加入数滴硝酸,再加入4滴10g/L的AgNO3溶液,摇匀。溶液中无白色浑浊物表示水合格,如有白色浑浊物则表示水不合格。 2、检验用试剂的要求 化学试剂是符合一定质量要求标准的纯度较高的化学物质,它是分析工作的物质基础。试剂的纯度对分析检验很重要,它会影响到结果的准确性,试剂的纯度达不到分析检验的要求就不能得到准确的分析结果。能否正确选择、使用化学试剂,将直接影响到分析实验的成败、准确度的高低及实验的成本,因此,仪器使用人员必须充分了解化学试剂的性质、类别、用途与使用方面的知识。 根据质量标准及用途的不同,化学试剂可大体分为标准试剂、普通试剂、高纯度试剂与专用试剂四类。 ①标准试剂 标准试剂是用于衡量其他物质化学量的标准物质,通常由大型试剂厂生产,并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检验,其特点是主体成分含量高而且准确可靠。 滴定分析用标准试剂,我国习惯称为基准试剂(PT),分为C级(第一基准)与D级(工作基准)两个级别,主体成分体积分数分别为99.98~100.02%和99.95~100.05%,D级基准试剂是滴定分析中的标准物质,基准试剂规定采用浅绿色标签。 ②普通试剂 普通试剂是实验室广泛使用的通用试剂,一般可分为三个级别,

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现状以及趋势

论文名称: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现状以及趋势所在学院:标准化工程 专业年级:12标准化2班 负责学生:丁虹月 学号:1201502231 指导老师: 是否合格:

二〇一五年十一月

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现状以及趋势 摘要 “民以食为天”,在我国,食品安全一直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近年来,随着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各国政府和民众都愈加关心食品安全问题,也高度重视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食品安全标准是对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全过程中影响食品安全和质量的各种要素以及各关键环节进行控制和管理、经协商一致并经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它是提升食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保障消费者健康的关键,也是国家食品监督管理、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依据。本文从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框架以及特点,简要介绍了中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分析,借鉴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食品安全技术法规标准体系,再根据我国国情及实际工作需要,建立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现状

目录 1 前言 (3) 1.1背景 (3) 1.2 意义 (3) 2 体系框架及特点 (3) 2.1我国食品标准体系框架 (3)

2.2 CAC标准体系框架 (5) 2.3 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主要特点 (5) 3 结论 (6) 3.1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6) 3.2 国外值得借鉴之处 (7) 3.3 对策建议 (8) 参考文献 (10)

1前言 1.1背景 近几年,虽然中国不断加大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但“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产业链条依然危机四伏,不断通过各种媒体进入公众视野的如“黑心油”、“毒淀粉”、“镉大米”、汇源“烂果门”事件等等,说明中国的食品安全现状不容乐观。另一方面,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不断涌现,中国相关的食品标准由原来重视产品的理化指标,转向重视食品的安全性指标,近几年修订产品标准都增加了安全性指标。2015年修订的《食品安全法》中建立食品安全统计指标体系,组织开展食品安全统计工作,表明着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日趋完善。 1.2意义 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到人民健康和国际民生的重大问题,如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保护人民身体健康,已成为我国政府当前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加强食品安全标准化工作,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是有效实施这一战略举措的重要技术支撑。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在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促进食品国际贸易等方面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1.2.1 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是保障消费者健康的关键 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是为实现食品有序生产、安全消费、有效管理等目的,将“农田到餐桌”食品链整个过程的各种影响因素、管理手段、控制目标所涉及的

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条件(2016年8月8日实施)

附件 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条件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食品检验机构(以下简称检验机构)的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有关规定,特制定本认定条件。 第二条本认定条件适用于依据《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开展食品检验活动的食品检验机构的资质认定。 第三条本认定条件规定了检验机构在组织、管理体系、检验能力、人员、环境和设施、设备和标准物质等方面应当达到的要求。 第四条检验机构应当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本认定条件的要求,按照食品检验工作规范开展食品检验活动,并保证检验活动的独立、科学、诚信和公正。 第二章组织 第五条检验机构应当是依法成立并能够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第六条检验机构开展国家法律法规规定需要取得特定资

质的检验活动,应当取得相应的资质。 第三章管理体系 第七条检验机构应当按照《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国家有关检验检测机构管理的规定及本认定条件的要求,建立和实施与其所开展的检验活动相适应的独立、科学、诚信和公正的管理体系。 第八条检验机构应当制定完善的管理体系文件,包括政策、计划、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应急检验预案、档案管理制度、安全规章制度、检验责任追究制度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其他文件等,并确保其有效实施和受控。 第九条检验机构应当采用内部审核、管理评审、质量监督、内部质控、能力验证等有效内外部措施定期审查和完善管理体系,保证其基本条件和技术能力能够持续符合资质认定条件和要求,并确保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在首次资质认定前,管理体系应当已经连续运行至少6个月,并实施了完整的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 第十条检验机构应当规范工作流程,强化对抽(采)样、检验、结果报告等关键环节质量控制,有效监控检验结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加强原始记录和检验报告管理,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完整、可溯源。 第十一条食品检验实行检验机构与检验人负责制。检验机构和检验人对出具的食品检验报告负责。检验机构和检验人出具

食品微生物检测实验

实验一食品中细菌总数的检验 一、实验目的要求 1、了解细菌总数检验的意义。 2、掌握样品稀释处理的方法和菌落总数计数的方法 3、掌握国标法测定菌落总数的方法和技能 4、熟练无菌操作技术。 二、原理 菌落总数是指食品经过处理,在一定条件下培养后,所得1g或1ml检样中所含细菌菌落总数。菌落总数主要作为判别食品被污染程度的标志,也可以应用这一方法观察细菌在食品中繁殖的动态,以便对被检样品进行卫生学评价时提供依据。 菌落总数并不表示样品中实际存在的所有细菌总数,菌落总数并不能区分其中细菌的种类,所以有时被称为杂菌数,需氧菌数等。 三、试剂和仪器 (一)最先准备的器材(清洗、烘干、包扎、灭菌) 规格名称数量用途 1、500ml广口瓶1个稀释样品 2、500ml三角瓶1个配制生理盐水 3、250ml三角瓶2个配制营养琼脂 4、18×180mm试管3支稀释样品 5、1ml移液管 5 支 6、直径为90mm平皿10套倒营养平板 7、250ml量筒1支 8、玻璃珠:直径约5mm (二)应灭菌、消毒的器材 剪刀1把不锈钢药匙1把称量纸:适量 酒精消毒的器材:吸耳球1个,滴管胶头4只,开瓶器

(三)应制备的培养基 培养基总量所用容器 1、0.85%NaCl生理盐水1瓶300ml/瓶500ml三角瓶 2、平板计数琼脂(PCA)培养基:2瓶100ml/瓶250ml三角瓶 四、实验内容 (一)、基本操作过程: 样品称量→→样品稀释→→倾注平皿→→培养48小时→→计数报告。 (二)、样品的稀释(样品的处理) 样品:袋装乳粉 外包装消毒→→无菌称样品25g→→加无菌生理盐水→→加盖振荡摇均匀 1、用75%酒精棉球擦拭消毒袋口,用无菌剪刀开封取样。称取检样25g,放入装有适量玻璃珠的灭菌广口瓶子中,然后用225mL温热的灭菌生理盐水徐徐加入(先加入少量生理盐水将乳粉调成糊状,再全部加入,以免奶粉结团),采用振摇法(用力快速振摇50次,振幅不小于40cm)振摇均匀,即为1:10的稀释液。固体检样在加入稀释液后,最好置灭菌均质器中以8000~10000r/min的速度处理1min,制成1:10的均匀稀释液。 2、用1ml灭菌吸管,吸取1∶10稀释液1ml,注入含有9ml灭菌生理盐水的试管内,振摇试管混合均匀,制成1∶100稀释液。 3、另取1ml灭菌吸管,按上项操作顺序作10倍递增稀释液,如此每递增稀释一次,即换用另一支1ml灭菌吸管。 4、根据对检样污染情况的估计,选择2~3个适宜稀释度,分别在作10倍递增稀释的同时,即以吸取该稀释度的稀释液1ml于灭菌平皿内,每个稀释度做2个平皿。 5、用1ml生理盐水作空白对照试验,做2个平皿。 注意: ①吸管尖端不要触及瓶口或试管口外部,也不得触及管内稀释液。 ②吸管插入检样液内取样稀释时,插入深度要达2.5cm以上,调整时应使管尖与容器内壁紧贴。 ③进行稀释时,应使吸管内的液体沿管壁小心流加入,以免增加检液。 ④每递增稀释一次,即换用一支1ml灭菌吸管。

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与检测技术方法

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与检测技术方法近年来,世界各地出现了诸多严重的食品安全事故,由于食品微生物污染而造成的质量事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如何做好食品微生物检验,确保食品质量安全,就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根据国际和国内卫生组织的相关规定和要求,所有的食品生产厂商都要对食品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检验,对于生产出来食品的菌落种类、细菌数量、大肠菌群、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进行检测,必须达到要求的合格标准才能进入市场进行出售。下面是yjbys 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与检测技术方法的知识,欢迎阅读。 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工作人员及活动规定。必须保证参加检测的人员具有相应的资格,并通过相关的考试后,持证上岗才能开展相关活动。同时要求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具有高超的专业技术,还应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尽可能降低人为问题的制约。检测过程需要按照相关的活动规范和流程进行,使用无菌设备认真地进行抽样活动,采用先进技术获取相关信息。二是存放装置。若想检测过程顺利进行,除了确保实验室有必要的设施外,还应该重点考虑装置存放的条件和要求。三是装置和药品的配置。在各项装置进行安装时应该对气温进行调节,确保其安稳,对装置气温稳定性合乎规定要用的具体时间详细记录。同时在规定的时间内对各种装置进行消毒处理,并通过感应设备对其运作状态进行监测。对于药品的配置,培养基往往在121℃下采用高压湿热灭菌法灭菌15 分钟; 较为敏感的培养基一般采用膜过滤法。四是样本的处理。在样本收集过程中,需要确保抽样活动是在无菌环境下展开的,有效避免了样本被污染。在样本输送时,应该防止样本受到光线的影响而出现污染现象,抽样之后就应该及时将其送至测试场地。一般样本输送时间要控制在3h

关于改革完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实施意见

关于改革完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实施意见 食品检验检测机构是做好食品安全监管的技术保障,改革和完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是做好新形势下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在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省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基础设施得到改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检验检测能力逐步提升,为食品安全监管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仍然存在着重复建设、资源分散、能力不强、利用率不高、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为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要求,必须建立完善统一、权威、高效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和运行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国务院关于地方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18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质检总局关于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4〕8号)等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有关部署为指导,按照政府职能转变和深化机构改革及健全完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要求,建立健全更加完善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和运行管理机制,使全省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技术更先进,功能更齐全,服务更完善,为食品安全监管和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根据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需要,统筹规划不同类别、不同层级、不同区域的检验检测资源布局,突出建设重点,强化薄弱环节,促进食品检验检测资源整合共享,提高检验检测整体能力。 (二)因地制宜,分级负责。鼓励地方特别是基层积极结合本地区监管工作实际和产业布局情况,根据食品检验检测专业技术特点,合理确定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任务,各负其责,分级分步组织实施,有序推进,确保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有足够的检验检测能力支撑。 (三)规范建设,科学评价。促进检验检测体系和能力建设的规范化,全面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加强检验检测机构的资质认定、科学评价和有效监督,规范检验检测程序,确保检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公信力。 (四)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建立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工作协调机制,鼓励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充分发挥各级各有关部门涉及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的人才、设施、设备、经费等资源作用,有序高效为食品安全监管服务。 三、工作目标 按照“检测机构要精、检测项目要全、检测能力要强、检测水平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员专业知识检测试卷A卷 附答案

市(区县) 姓名 单位 ………密……….…………封…………………线…………………内……..………………不……………………. 准…………………答…. …………题…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员专业知识检测试卷A 卷 附答案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90分钟,本卷满分为10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单位等信息。 3、本卷共三大题型分别为单选题、多选题和判断题,请在指定位置作答。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5小题,每小题1分,共45分) 1、凉菜间内紫外线灯应分布均匀,高度为( )。 A 、距离地面1.5m 以内 B 、距离地面2m 以内 C 、距离台面1m 以内 D 、距离台面1.5m 以内 2、在中国境内市场销售的进口食品,必须使用下列哪种标识:( )。 A.英文 B.中文 C.拼音标识 D.其他文字 3、餐饮服务提供者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在从事相关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前,除应取得健康合格证明外,还应取得餐饮服务食品安全( )。 A 、厨师等级证明 B 、身份证明文件 C 、培训合格证明 D 、岗位证明文件 4、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部门根据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风险评估结果和食品安全状况等,确定监督管理的重点、方式和频次,实施( )管理。 A.日常监督 B.风险分级 C.信用分类 D.动态 5、煮沸、蒸汽消毒餐用具时,应保持怎样的温度和时间?( )。 A 、80℃,10分钟以上 B 、100℃,10分钟以上 C 、100℃,15分钟以上 D 、80℃,15分钟以上 6、餐饮服务提供者发生食物中毒后,应立即采取下列哪项措施( )。 A.停止经营,封存可能导致事故的食品及原料、工具、设备 B.清扫现场,搞好室内外卫生 C.废弃剩余食品 D.调换加工人员 7、从固定供应基地或供应商采购食品的,应当( )。 A.留存每笔供应清单 B.查验、索取并留存供货方盖章(或签字)的许可证、营业执照 C.查验、索取并留存供货方盖章(或签字)的产品合格证明文件 D.以上都是 8、食品企业加工后的废弃物的存放设施应( ),要便于清洗、消毒。 A.密闭 B.带盖 C.密闭或带盖 D.密闭并带盖 9、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人员有权进入相关食用农产品种植养殖、食品生产经营场所采集样品、收集相关数据。采集样品应当按照( )支付费用。 A.市场价格 B.出厂价格 C.协议价格 D.成本价格 10、关于食品贮存、运输的做法不正确的是( )。 A.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具、设备应当安全、无毒无害、保持清洁 B.防止食品在储存、运输过程中受到污染 C.食品贮存、运输温度符合食品安全要求 D.将食品与有毒有害物品一起运输 11、在巡查时,应当现场随机抽取( )单品进行倒查。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12、采购集中消毒企业供应的餐饮具的,应当( )。 A.查验集中消毒企业盖章(或签字)的营业执照复印件、盖章的批次出厂检验报告(或复印件) B.索取集中消毒企业盖章(或签字)的营业执照复印件、盖章的批次出厂检验报告(或复印件) C.留存集中消毒企业盖章(或签字)的营业执照复印件、盖章的批次出厂检验报告(或复印件)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内容及检测技术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内容及检测技术 食品安全检验过程的主要内容 食品微生物的检验。食物在生产过程中以及放置过程中会受到环境中微生物的损坏或影响,在部分研究中,将食品中细菌数量对食品的损坏程度作为食品安全检测的首要内容。在食品微生物的检验过程中,我们主要对人体有害微生物进行检验,其中在食品安全检验过程中,因为食品中有多种微生物共存现象,所以在检验前,微生物检验员要把不同的菌体进行分离,这样才能更加清楚的了解各种微生物的数量及菌体的分布情况,包括生产型食品微生物,如醋酸杆菌,酵母菌等和使食物变质的微生物,如霉菌、细菌等和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如溶血性大肠杆菌,肉毒杆菌等。对食品原辅料微生物的控制和产成品微生物的检验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 要途径。 针对食品致病菌的相关检验。不同的致病菌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危害,像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吃到的大米,有些不法商家将发霉的大米加工后再次放入市场进行二次销售,虽然经加工后,在外表上和普通大米没啥两样,但这种大米中含有黄曲霉这一致病菌,据可靠信息表明,黄曲霉的危害性十分巨大,如果人们长时间吃这样的大米,出现

癌症的风险要比常人高出很多倍,由此可见,食品中致病菌的检验是保证我们能吃到放心食品十分关键的微生物检测技术,所以我们在致病菌的检验上对不同种类的致病菌进行定量严格检验。如乳制品和肉制品的致病菌主要是黄曲霉菌和大肠杆菌,而蛋制品中则容易出现染沙门菌、大肠菌群、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罐头食品容易出现肉毒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蜡样芽胞杆菌。

食品微生物检验中的主要特点 对食品检测要求相对较高。在食品微生物的一系列检验中,由于食品中涉及的微生物种类较多,因此加大了食品微生物检验的难度。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对不同食品中微生物的含量特别是致病菌的含量有明确的要求。在食品的运输过程中,食品致病菌以及其他微生物对相应的食品有一定的污染,随着微生物种类的增多,检测人员需要对食品受致病菌影响的程度、食品保质期以及其他相关的标准进行测量,难度会随着微生物种类的增多而复杂。所以在微生物检验上我们对每一阶段的食品安全检测都要重视,在各个微生物的测量上,相关的检测技术要求就有所提高。 食品微生物检验效率。随着食品市场的商品流通提高,人们对食品需求不断增加,而食品安全问题却在日益严重,为了保障人们在能够及时满足食品种类和数量要求的同时,进一步促进食品安全的保障措施落实,必须加强食品安全的检验效率。当前的食品生产企业主要是采用大规模的流水线式生产方式,为了提高产出效率,在食品安全的微生物检验工作上往往会出现漏洞和懈怠。食品微生物检验效率的高低以及检验效果的好坏主要受到该企业的检验手段熟练程度以及检验设备精确程度的影响。特别是散货产品,食品微生物的检验效率关系到出厂产品的新鲜度,如果检验效率过低,投放入市场的食品很有可能会提前出现变质等现象。因

质监局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质监局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为提高对食品安全隐患的预防和控制能力。上级文件精神, 特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按照食品安全“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工作原则,紧紧围绕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反映强烈的品种为检测重点, 2010年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建设任务:从源头上把好食品安全“入市关” ,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和放心消费, 进一步夯实我县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成果, 增强全社会对食品安全的消费信心,促进食品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二、工作措施 按照政府推动、职能监管、市场运作的工作思路,认真抓好食品安全检测体系责任的落实,基本构建全县食品安全检测体系。 (一强化职能检测责任落实。有关检测检验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检测检验的职能作用, 紧紧围绕粮油、肉、蔬菜、水果、奶制品、豆制品、儿童食品、水产品、米粉等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质量安全问题反映强烈的食品品种为检测重点。针对食品制假售假现象由城镇向农村转移, 由明转暗的特点, 加大对农村、城乡结合部及长期存在食品安全隐患区域的监管和抽检频次, 积极开展食品安全探索性和针对性检测检验。加强对中小 型企业、小作坊和生产肉制品、乳制品、饮料和儿童食品等质量难以控制、生产能力较差和有过生产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行为企业的监控力度。牢牢抓住初级农产品、食品生产加工、食品流通和消费等四个环节,加强对食品源头的监测,严格市场准入,形成从产地种养、生产加工到流通、消费在内的完整食品检测检验链。 (二加强企业自检机构建设。依照食品安全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企业自检建设,加快建立保障食品安全的行业自律机制。在大中型蔬菜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 督促指导主办单位建立自检机构, 完善检验检测措

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解决方案

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解决方案 系统能针对不同的用户满足信息采集、信息预警、信息审核、信息发布、信息分类查询、信息监测、信息评估等功能。用户包括各级各类食品检测机构、各级食品监督监管部门、各级食品综合协调机构以及广大市民的食品安全信息的需求。 一、方案概述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必需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产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各种新型食品层出不穷,食品产业已经在国家众多产业中占支柱地位。在食品的三要素中(安全、营养、食欲),安全是消费者选择食品的首要标准。近几年来,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出现了食品的安全事件,如英国“疯牛病”和“口蹄疫”事件、比利时“二噁英”事件,国内的苏丹红、吊白块、毒米、毒油、孔雀石绿、瘦肉精、三聚氰胺等事件,使得我国乃至全球的食品安全问题形势十分严峻。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和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对人们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该方案主要为政府部门、检测机构提供检测管理、统计分析、预警、诚信管理、信息管理、数据管理、绩效考核、权限管理等功能。 二、业务价值 1、针对食品检测资源分散各相关职能部门的现状,按照政府下达检测任务,结合各部门监管实际情况,制定全年检测计划,有序合理规划和分配各部门检测资源、检测项目、检测样品,以达到整合资源、减少重复投资、提高检测能力、资源与结果共享的目标; 2、将食品安全监测技术与信息技术、网络通讯等先进技术相结合,通过统一制定食品安全

监测数据信息交换标准,采集各地区、农委、食药品、出入境检验检疫,质监、工商、卫生等各部门的监督抽查详细检测数据,及时对外发布食品安全监测信息,为消费者、企业和政府提供监测信息服务; 3、以现有食品安全风险预警系统为基础,建立科学的监测数据风险预警模型,对各地区、卫生、农业、工商、质监、商业等各部门报送的食品安全监测信息包含溯源信息进行集中处理,及时发现敏感性问题、行业性问题、区域性问题,及时进行分类评估并发布预警通报,形成长效机制; 4、集合全市食品检测信息,实现食品安全信息全市共享,扩大安全预警范围,提高食品安全防范效果; 5、完善食品相关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加强诚信约束。同时,普及居民食品安全意识,提供居民自身素质。 三、成功案例 1、苏州市区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信息共享平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