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细胞表面存在的一类能结合凋亡剌激分子, 并将信号传递至胞内引起细胞凋亡的受体。
属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超家族; 包括1~6个富Cys结构域组成的保守的胞外区,
和一个由60~80aa组成的“死亡结构域” (death domain, DD); DD将受体信号与胞内凋亡机制相偶联; 分类:CD95(Fas/Apol), TNFR1,TNFR2, DR3(Apol3/Esl1)等近十种。
GSH耗竭、ROS产生等,并形成恶习性循环。 MPT的这种自我放大效应,很可能是一种细胞死亡
“全或无”的开关。
线粒体释放的凋亡诱导分子
在多种诱导因子(如Bax过表达、UV照射)作 用下, MPT开放和外膜破坏;
线粒体释放多种凋亡相关分子,如CytC、 Smac、Endo G等
细胞色素C:
伤与修复,能抑制凋亡, 能被caspase-3灭活。
其他酶类:
丝氨酸蛋白酶(如粒酶B)、calpain、NOS等
二、细胞凋亡的信号传递途径
细胞凋亡的影响信号分为2类:
一类为凋亡的负调控信号(抑制凋亡); 另类为凋亡的正调控信号(诱导凋亡)
细胞凋亡信号转导通路的特点:
同一性:各种因素引起的凋亡的形态与生化改 变均相同。
1. 细胞核的变化
核内染色质凝聚、形成染色质块,并聚集于核的边 缘呈多种形状排列,然后逐步分裂为碎片(核碎片 形成)。
2. 细胞质的变化
(1) 胞质脱水浓缩,体积减少约30% (2 ) 细胞器的变化: A.线粒体早期体积增大,嵴增多
晚期成空泡状, B失去微绒毛、细胞突起及细胞表 面皱褶,膜电位下降,膜 流动性下降;C. 内质网 腔扩大;D. 细胞骨架变得致密和紊乱。
3. 凋亡小体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