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主义与建构主义辨析
- 格式:ppt
- 大小:352.50 KB
- 文档页数:24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74(总分:5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1,分数:42.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教育心理学的深化拓展时期是在( )(分数:2.00)A.20世纪20年代以前B.20世纪20—50年代末C.20世纪60—70年代末D.20世纪80年代以后√解析:解析:20世纪80年代以后是教育心理学的深化拓展时期,这个时期教育心理学的体系日趋完善,研究不断深入,视角渐趋综合,且越来越重视为教学实践服务。
3.从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看,青春期个体面对的最大冲突是( )(分数:2.00)A.角色同一性与角色混乱√B.自主与羞怯C.勤奋感与自卑感D.友爱亲密与孤独解析:4.在多次遇到众邻居家的狗之后,儿童形成了对“狗”的基本理解,包括狗的一般体型特征、生活习性、典型行为等。
此时儿童关于狗的知识的表征方式是( )(分数:2.00)A.图式√B.命题C.表象D.产生式解析:解析: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方式。
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是图式。
人最初的图式来源于先天的遗传,表现为一些简单的反射。
为了应付周围的世界,个体逐渐地丰富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形成了一系列图式。
儿童形成了对“狗”的基本理解,包括狗的一般体型特征、生活习性、典型行为等,此时儿童关于狗的知识的表征方式是图式。
5.影响小学生性格发展的最直接因素是( )(分数:2.00)A.家庭教育方式B.学校教育环境√C.同伴关系D.大众传媒解析:解析:学生这一阶段的重要事件是入学。
从结构主义到建构主义:外语学习理论的演变作者:朱晓光来源:《广东蚕业》 2017年第11期从结构主义到建构主义:外语学习理论的演变朱晓光(宿迁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宿迁 223800)摘要结构主义的思潮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它与后来出现的建构主义思潮,从语言学习方法论的视角对外语学习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文章分析了这两种思潮的内涵与发展过程,探讨了外语学习理论的历史演变。
关键词结构主义;建构主义;外语学习理论;发展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2095-1205(2017)11-62-01对人的语言学习过程实质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重要课题之一。
不同学派的专家对于对语言学习本质有着不同的理解,因此也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学习理论。
传统认知心理学家把学习过程理解为有机体经过内部复杂的操作活动而形成认知结构。
而联结主义学者则把学习过程特别是语言学习过程看作刺激与反应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关联反应。
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两者间有着深刻的联系它们从方法论层面对语言学习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1结构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结构主义源起于20世纪初的“俄国形式主义”,历经波折,在法国达到其巅峰状态。
上世纪60年代,法国出现了一股强大的科学与人文思潮。
这一时期,在从事具体的科学研究时,许多学者都倾向于“结构”这一概念来表述,因而该思潮被称为结构主义。
著名的法国语言学家,现代语言学之父菲尔迪南·德·索绪尔等在语言学研究中首次提出了“结构”理论,而后来的结构主义的观点与方法大都源自于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
法国学者拉康将“结构”理论与心理学研究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了“结构主义心理学”。
皮亚杰对“结构”的概念进行了系统的解释。
在他看来,结构具备三种特性:(1)整体性。
结构由多个要素构成,整体优于部分。
(2)转换机制。
结构是由若干转换机制所形成的系统。
(3)自我调整。
结构具有内在动力,具有封闭性和守恒性。
皮亚杰认为,认知结构通过“顺应” 与“同化”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建构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近二十年以来,把学生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已经让位于把学生看作是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
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逐渐流行。
当前国内外各级各类学校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能否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这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为特点的教学模式既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国内外的许多教育工作者、教育学家、教育技术专家多年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建构主义理论正是这种努力所取得的主要理论研究成果。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教育应用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
学习并研究一些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同时开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实践,将对我们实施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教材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建构主义简介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
1、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建构主义理论一个重要概念是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
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
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认知发展受三个过程的影响:即同化、顺化和平衡。
同化(assimilation)是指学习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过程。
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由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
顺应(accommodation)是指学习者调节自己的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
当学习者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
一、结构主义近年来,一种新的认知理论—建构主义( Constructivism)又被译作结构主义,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并被教育界广泛接受,逐渐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了。
建构主义源自瑞士日内瓦心理学家皮亚杰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结构的发展理论。
他提出在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并存着两种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
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
“同化”是指学习者把外部环境中的信息纳人到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以丰富和加强原有的思想倾向和行为模式,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乙息整合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的外界信息产生冲突,原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引发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调整、变化、重组、改造,从而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
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在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立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一3-3,浙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建构主义是~种认知理论,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也是世界认知领域的发展趋势。
二、结构主义学习方式对基础音乐教学的影响建构主义的基本教育理念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新的教育环境的需要,逐渐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实践中去。
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对基础音乐课堂教学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哲学意义上的方法论。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对基础音乐教学具有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科学的知识包含真理性,但不是唯一的标准答案。
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而是需要学习主体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再创造。
知识不是对外在世界特征的某种真实的复制,而是个体的建构。
建构主义的这种理论推断将知识定位在一种可探索的范围之内,回答问题的空间就增大了,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对基础音乐教学具有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
建筑中的解构主义与建构主义作者:冯洪学来源:《中国房地产业·上旬》2021年第11期【摘要】解构主义是对于原有的单元式秩序的打破,其中除了包括基本的伦理道德秩序之外,还包括对个人意识以及各种习惯上的改变。
解构主义建筑派的代表人物-弗兰克·盖里,他想要探索的是一种不明确的社会秩序,而这种不确定的社会秩序,又可以理解为反中心,反权威,反非黑即白的理论。
与解构主义有所差别的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在建筑上的体现是有文化或者诗意的建造。
建筑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有自己的空间、材料、结构与建造本身的方法。
其代表建筑师为密斯、赫尔佐格和德梅隆以及路易斯康,两种主义各有其有优缺点,我们应该用客观全面的觀点来看待。
【关键词】解构主义;建构主义【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31.114解构主义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由哲学家德里达基于对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的批判而提出。
其核心理论是对结构本身的反感,实际上则为对于原有的单元式秩序的打破,其中除了包括基本的伦理道德秩序之外,还包括对个人意识以及各种习惯上的改变。
解构主义是从结构主义中演化出来的,别名又称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者认为万物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一成不变的,万物没有定势,人们的思维也不应该有定势,不应教条化。
后成为一种设计思潮,风靡全球。
其主要的设计思想在建筑上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说到解构主义建筑,不得不先提及解构主义建筑派的代表人物-弗兰克·盖里。
盖里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建筑师,有人说他自负,固执己见,异想天开。
更有人说他的建筑师用纸团揉出来的,但是不管如何,有意或者无意,弗兰克·盖里,让大众记住了自己。
接下里笔者将从盖里两个著名的代表作阐述其解构主义思想在其建筑中的体现。
其一为华特·迪士尼音乐厅。
该音乐厅因其独特的外观,使其成为洛杉矶的重要地标。
其主要造型是波浪形和角型的结合,某种意义上,象征着流动的乐符和洛杉矶音乐文化的结合。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论述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6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1.分析下列材料中所涉及的重要议题,并阐述什么是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什么,以及在我国如何推行多元文化教育。
材料一: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的产生有其特殊的背景。
美国的在校学生在构成上具有鲜明的异质结构。
美国的在校学生中大约有25%的儿童来自少数民族,而且这个比例有增无减,因为不断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流入,这主要以东南亚、拉丁美洲、加勒比等地的移民为主。
据估计到2020年在校学生中有色人种学生将超过30%。
因为以白人为中心的种族主义天然存在,而且它已经对人们对事物的理解、评价、信仰和行为产生了很大影响。
研究者认为,教育就应直面这种存在而加以改革。
如果学校教育不实行多元文化教育,那么种族歧视、黑社会等社会问题就会日益严重。
加之美国人一贯主张民主、强调人权,在这样复杂的社会构成中消除社会偏见,尊重人们的生活选择,使所有人享有平等的机会以使其在智力、社会能力和个人成长等方面的潜力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就成为公民的一种迫切要求。
材料二:“学校应当实施一种兼具变革性及批判性的公民教育,以促进对所有学生的教育公平。
公民身份以及公民教育的范围应当扩大,使来自不同种族、文化、民族和语言群体的公民的文化权利都能得到保障。
”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创始人、美国华盛顿大学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詹姆斯.班克斯(James A.Banks)呼吁各界人士共同携手,共同促进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
他表示,多元文化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获取在全球范围内生活和工作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世界性的思维,使得他们可以更好地参与到促进公平与社会公正的工作中。
“变革性的公民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同那些来自不同种族和民族文化的同辈们进行交流与了解,当实施此种教育时,学生在教室和学校都可以经历民主。
因此,他们更能学会深入思考文化认同和承担相应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