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与临床系列讲座之桂枝汤类方(三)
- 格式:pptx
- 大小:1.85 MB
- 文档页数:40
归真讲伤寒:桂枝汤今天我们接着来讲桂枝汤。
桂枝汤是伤寒论第一方,我们会讲的细一些,后面的药方大家就可以以此类推了。
桂枝汤方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右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歠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之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上次我们讲了桂枝,桂枝是强心阳、通血脉用的。
有同学问,说,老师,我不会分析药性怎么办呢?不能所有的药都让老师给我们分析一遍呀。
我们讲格物致知,之前我们说过,致知其实还在格物之先,要先能明了宇宙生成之理,万物变化之道,天地之所由生,万物之所以成,然后才能去格物,否则即便去推理,也往往会出现偏差。
所以大家要先去培养中医和道学的思维方式。
不过大家不会去格物也没有关系,因为我们的古人都已经把药性给我们总结好了,大家只要去看书就可以了。
就像我们吃的东西,大家不需要再去尝百草、辨谷物,看其有毒无毒,能否食用,是否平和,而只需要按照前人留下的经验,去种植五谷食用即可。
我们所种植,所吃的东西,都是古人已经帮我们筛选好了的,是最养人的。
所以我们说,开物成务,前人居功至伟,值得我们累世去祭祀。
不光谷物是如此,在中医方面来说,前人给我们留下了人体的使用手册,记录长生久视之道,标绘经络穴位之所在,辨别百草药性之所长,这些便是医中之圣人。
我们对药性的使用,以神农本草经记载为准,大家在需要了解一味药的药性时,可以首先参考神农本草经。
我们看神农本草经中对桂枝的记载。
牡桂味辛,温。
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
利关节,补中益气。
久服通神,轻身,不老。
神农本草经很多人说看不懂,里面列举了很多证状,不知道其主治的究竟是什么。
第一章桂枝汤类方(方解)一、桂枝汤方: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炙)6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
(方解)桂枝、生姜均属辛温发汗药,但桂枝降气冲,生姜治呕逆,可见二药都有下达性能,升发之力不强,虽合用之,不至大汗。
并且二者均有健胃作用,更伍以大枣、甘草纯甘之品,益胃而滋津液。
芍药微寒而敛,既用以制桂姜的辛散,又用以助枣草的滋津。
尤其药后少食稀粥,更有益精祛邪之妙。
所以本方既是发汗解热汤剂,又是安中养液方药,也就是后世医家所谓的“甘温除热。
”二、桂枝加桂汤方:桂枝15克,芍药9克,生姜(切)9克,甘草(炙)6克,大枣(擘)4枚。
(方解)木方于桂枝汤加重治上冲的桂枝汤证,而气上冲剧烈者。
三、桂枝加芍药汤方: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切)9克,甘草(炙)6克,大枣(擘)4枚。
(方解)桂枝汤加量芍药,以在解表的同时加强缓急止痛。
四、桂枝加大黄汤方: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9克,甘草(炙)6克,大枣(擘)4枚,大黄6克。
五、桂枝加葛根汤方:桂枝9克,芍药9克,生姜9克,甘草(炙)9克,大枣(擘)4枚,葛根12克。
(用法)以水先煮葛根数沸,再内余药煎取一杯,温服。
(方解)葛根甘平,《本经》谓主消渴,身大热。
可见是一清润性的解热药,而有解肌及缓解筋脉拘急的作用,尤其有解项背部强急的作用。
今加味于桂枝汤,故治桂枝汤证而又见项背强急者。
六、栝蒌桂枝汤方:栝蒌根9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
(方解)栝蒌根苦寒,《神农本草经》谓: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
可见为一强壮性的滋润解热药。
本方用之即取其滋润组织枯燥的作用,故治桂枝汤证而身拘急者。
七、桂枝加黄芪汤方:(方剂组成)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黄芪10克。
(方解)黄芪味甘微温,《神农本草经》谓:“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补虚。
”从所主来看,均属肌肤间病。
也可知补虚,主要是补表气的不足,故若由于表气虚衰,邪留肌肤不去,为湿、为水,为黄汗以及上述诸病,均有用本药的机会。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一、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
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 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
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 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
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
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
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
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
大汗之后表未解,去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
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
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
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
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
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十三、小建中汤: 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
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
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
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
十五、桂枝加桂汤: 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
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代肾立奇功。
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甘草组成方,龙牡加入安神良。
心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心效果彰。
十七、桂枝附子汤: 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
扶阳散寒应兼顾,脉浮虚涩是其应。
十八、去桂加白术汤: 去桂加术大便硬,寒湿相搏身疼痛。
术附姜枣加甘草,三阴都尽冒始应。
十九、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加芍腹痛诊,此病原来属太阴。
桂枝汤的组成与功效作用、加减【组成用量】桂枝、白芍、生姜各10g,甘草6g,大枣5枚。
【服用方法】水煎温服,服后饮用少量热粥或开水、盖被,取微汗为度。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功效作用】方中桂枝辛温,解肌发表,温经散寒;芍药苦平,调和血脉,敛阴缓急,生姜味辛,解表散寒,大枣味甘。
调中和里。
全方共奏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邪表虚证,亦可用于治疗病后、产后因营卫不和而引起的多种病证。
本方具有调整汗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抑制感冒病毒等作用。
【辨治病证】中医临床运用以发热,自汗,苔白滑,脉缓为其汤证之要点。
本方适用于治疗各种感冒、发热、自汗、虚性便秘、腹痛、频发性室性早搏、面神经麻痹、过敏性紫癜、过敏性鼻炎、皮肤病、偏头痛、偏瘫、无脉症、妊娠恶阻、梦交、奔豚、冻疮、支气管哮喘、坐骨神经痛、落枕、冠心病心绞痛、心房颜动、心神经官能症、不寐、郁症、弥漫性食管痉挛、胃脘痛、肠道激惹综合征、半身无汗、遗精、小便后恶寒、暑疟、猩红热、僵人综合征、荨麻疹、猪肉过敏症、皮肤瘙痒症、湿疹、痛经、经迟、经期呕吐、经期头痛,经期身痛、经期瘙痒、妊娠子肿、产后腹痛、产后自汗、产后眩晕、产后拘挛、小儿厌食症、小儿疝气、眼肌麻痹、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春季卡他性结膜炎、神经性耳聋、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慢性溃疡、神经衰弱、小儿地图舌、鼻衄、产后发热、嗜睡、胫骨结节骨骺炎等病证,而必须症见汗自出,流鼻涕,干呕,口淡,或发热怕风,舌苔薄白,脉缓乏力者之病人。
【现代运用与主治疾病】1.鼻衄(营卫不和,肺气虚弱型)治宜调和营卫,补益肺气。
以本方合玉屏风散加减:黄芪15g,徐长卿、苍耳子、辛夷花各12g,白芍、白芷、桂枝各10g,川芎、白术、防风、甘草各6g为主治方。
2.胫骨结节骨骺炎(营卫不和,气血瘀阻型)治宜调和营卫,养阴活血。
以本方加玄参-12g,葛根15g,桃仁8g,红花6g为主治方。
3.荨麻疹(风寒外袭型)治宜疏风散寒,调和营卫。
经方桂枝汤临床应用组成和用法组成:桂枝去皮三两(9g),芍药三两(9g),生姜片三两(9g),大枣擘十二枚,甘草炙二钱(6g)。
用法:上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挚挚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现代用法:水煎服,温覆取微汗)。
适应症状:外感风寒表虚证。
症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本方不单可用于外感风寒的表虚证,对病后、产后、体弱而致营卫不和。
证见时发热自汗出,兼有微恶风寒等,都可酌情使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的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荨麻疹等属营卫不和者)。
禁忌证:表实无汗,或表寒里热,不汗出而烦躁以及温病初起,见发热口渴,咽痛脉数时,皆不宜使用。
(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禁用。
服药期间禁食生冷、黏腻、酒肉、臭恶等物。
)临床应用感冒南方的春天,久雨低温,若素体阳虚之人,春寒雨季,终日身寒洒淅,周身酸痛,困重不舒,用桂枝汤佐以祛风药,每多获效。
吴某某,男,47岁。
1980年3月10日就诊。
病者入春以来,经常感冒,自觉周身不适,酸疼胀痛,关节胀痛,背部如冷水浇样,淅淅恶寒,不发热,鼻塞流清涕,舌苔白润,脉浮缓而弱。
药用桂枝汤加味: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5g,防风6g,秦艽10g,威灵仙10g,生姜3片,大枣3枚。
嘱服2剂,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
服药后,病者有身如日浴之感,诸症若失。
遂以原方加生黄芪15g,白术10g,再服2剂告愈。
按:桂枝汤治虚人感冒是首选方,加入祛风的防风、秦艽、威灵仙,既可疏风胜湿,又可达表祛邪。
桂枝汤的组成配方,临床应用医案,桂枝汤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桂枝汤的组成配方】桂枝9g(3两,去皮)、芍药9g(3两)、甘草6g(2两,炙)、生姜9g(3两,切)、大枣12枚(12枚、擘)。
【桂枝汤的用法】水煎2次,分服。
服后少倾,喝热稀粥一碗,幷温覆取汗,以助药力。
但以周身微微出汗为宜,不可如水淋一样,服完1剂,若病不除,可再服1剂。
若汗始终不出,可服2~3剂,并缩短给药时间。
服药期间忌生冷、粘滑、肉类、面食、五辛、酒酪、臭恶等具有刺激性和不易消化的食物。
【桂枝汤的使用标准】1.外感: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缓。
2.内伤杂病:凡经辨证而病机为营卫不和者均可用之。
【桂枝汤的禁忌症】1.恶寒发热,无汗脉紧者不可用。
2.汗虽多,但发热不恶寒、烦渴、舌苔黄腻,脉滑数洪大者,不可用。
3.酒后,脉洪数有力者,不可用。
【桂枝汤医案】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冠,乃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第一方。
诚如尤怡《金匮心典》中引徐(彬)氏之说;“桂枝汤,外证得之,为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为化气和阴阳。
”临证中运用此方治疗外感者,若符合使用标准1者,无不应手而效;而用以治内伤杂病者也不乏报道,但因其诸症烦杂,尚无规律可循,而用此方之共同点其病机均为营卫不和,殊几无奈,爰引四个医案,以抛砖引玉,倘医林同道,或嗣而续之,倡而明之,又余之深幸也夫。
1.林xx,青年渔民,体素健壮,夏天汗出未干,潜入海中捕鱼,回家时汗出甚多,自此不论冬夏昼夜,经常自汗出,曾以卫阳不固论治,用玉屏风散及龙牡、麻黄根等;后来亦用桂枝汤加黄芪,均稍愈而复发。
经过年余,体益疲乏,皮肤被汗浸呈灰白色,汗孔增大,出汗时肉眼可见,自觉肢末麻痹,头晕,惟饮食如常,不能参加劳动,脉浮缓,重按无力,汗出虽多,但口不渴,尿量减少,流汗时间午、晚多而早上少,清晨起床前,略止片刻。
此病起于汗出之际,毛孔疏松,骤然入水,水湿入浸肌腠,玄府骤闭,汗污不及宜泄,阻于营卫之间,开阖失和。
其病虽久,脏气未伤,故脉仍浮缓,应微发其汗以和营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