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病临床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6
类风湿性关节炎林鹏,大连大学,机械制造2008本科摘要:类风湿病就一种病因尚未明了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按临床表现可分为四型:典型类风湿性关节炎;不典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儿童类风湿性关节炎;重叠类湿性关节炎。
所谓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并非只是关节发生了炎症病变,而是全身性的广泛性病变,对人体的危害性极大。
大家值得注意的是风湿病和类风湿并使截然不同的两种疾病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表现种类病因什么是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又称类风湿(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病因尚未明了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目前公认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可能与内分泌、代谢、营养、地理、职业、心理和社会环境的差异、细菌和病毒感染及遗传因索等方面有关系,以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和关节外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自身免疫炎性疾病。
该病好发于手、腕、足等小关节,反复发作,呈对称分布。
早期有关节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晚期关节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僵硬畸形,并伴有骨和骨骼肌的萎缩,极易致残。
从病理改变的角度来看,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主要累及关节滑膜(以后可波及到关节软骨、骨组织、关节韧带和肌键),其次为浆膜、心、肺及眼等结缔组织的广泛性炎症性疾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全身性表现除关节病变外,还有发热、疲乏无力、心包炎、皮下结节、胸膜炎、动脉炎、周围神经病变等。
广义的类风湿性关节炎除关节部位的炎症病变外,还包括全身的广泛性病变。
大量研究证明, 类风湿关节炎(RA ) 的发病与HLA2DRB1 (如DR1/ DR4 ) 、T 细胞受体(TCR ) 及抗原的介导密切相关[1 ,2 ] 。
HLA2DRB12抗原2TCR 三分子的相互识别和结合诱导了RA 的自身免疫反应,而T 细胞和B 细胞表面辅助分子、各种炎性细胞因子以自身抗体的参与则使RA 的免疫性炎症过程不断发展, 最终导致滑膜、软骨及骨质的破坏。
因此, 外源性初始抗原/ 自身抗原的驱动及其他(模拟) 抗原的介导是RA 患者自身免疫异常的始动因素[3 ,4 ] 。
《加味鸡鸣散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临床观察》一、引言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僵硬和功能障碍。
寒湿痹阻证是类风湿关节炎的主要证候之一,常因感受风寒湿邪,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闭阻而发病。
目前,中医在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而加味鸡鸣散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方剂,被广泛应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
本文旨在通过临床观察,探讨加味鸡鸣散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临床效果。
二、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双盲的研究方法,选取符合寒湿痹阻证诊断标准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采用加味鸡鸣散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等变化,并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1.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治疗组患者的关节疼痛、肿胀、僵硬等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且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治疗组患者的活动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2. 体征变化:治疗组患者的关节局部温度、压痛等体征得到了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实验室指标:治疗组患者的血沉、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而对照组患者的炎症指标也有所降低,但改善程度不如治疗组。
4. 不良反应: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均较少,且程度较轻。
治疗组患者未出现因药物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
四、讨论加味鸡鸣散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方剂,具有温经散寒、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功效。
在本次临床观察中,我们发现加味鸡鸣散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首先,加味鸡鸣散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关节疼痛、肿胀、僵硬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其次,该方剂能够改善患者的关节局部温度、压痛等体征,说明其具有较好的抗炎作用。
此外,加味鸡鸣散还能降低患者的炎症指标,如血沉、C反应蛋白等,进一步证明其治疗效果。
中老年风湿性心脏病160例临床分析【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389-01近年来,我国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的发病率随风湿热发病率下降而下降。
病人高发年龄逐渐后移,但有关中老年人的大样本临床特点分析的报道尚少。
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我院2005-2012年间160例具有典型风心病临床表现,且经详细体检检查,心电图、x线、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证实,并排除非风心病及老年退行病变引起的瓣膜疾病的中老年风心病住院病人。
年龄50-59岁者119例为中年组;其中男36例,女83例。
年龄60~85岁者41例,为老年组;其中男24例,女17例。
1.2 发病年龄与病史中老年组119例,首次出现症状与就诊年龄20~30岁者14例(12% ); 31-39岁者49例(42% ); 40~49岁者40例(34% ); 50-59岁者13例(32% )。
60-69岁者6例(15%);70岁以上者3例(7.3% )。
病程按首次就诊时间计算最长为30年,最短仅10 d。
患病年龄40~60岁之间的病人所占比例逐年增多,反映风心病人生存年龄有所延长。
1.3 各心瓣膜病损率分布160例中二尖瓣病变92例,联合瓣膜病变68例。
其中单纯二尖瓣狭窄22例,中年组13例(男1,女12),老年组9例(男4,女5);二尖瓣狭窄兼关闭不全伴主动脉瓣狭窄19例,中年组13例(男5,女8),老年组6例(男5,女1);二尖瓣狭窄兼关闭不全伴主动脉瓣狭窄、关闭不全49例,中老年组36例(男12,女24),老年组13例(男7,女6)。
中年组女性患病率明显多于男性,老年组男性患病率略多于女性。
联合瓣膜病发生率有逐减的趋势。
1.4 风湿病史及风湿活动的主要临床表现本组住院时伴有风湿活动者15例,中年组14例(男5,女9)占12%;老年组1例(女)占2%;既往有风湿病史者,中年组37例(男12,女25)占32%;老年组9例(男6,女3)占22%。
摘要:风湿病是一类常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以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骨病外科徐卫东教授团队在强直性脊柱炎基础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为切入点,对风湿病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并探讨当前研究面临的挑战。
一、研究背景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主要影响年轻人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髋关节、骶髂关节及脊柱。
患者常出现长期的腰背部疼痛、髋关节不适,严重者可导致关节及脊柱的骨化,出现髋关节强直和脊柱驼背畸形。
近年来,风湿病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治疗手段仍有限,因此深入探讨其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进展1. 细胞图谱研究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骨病外科徐卫东教授团队在《风湿病年鉴》上发表了关于CD99 G1中性粒细胞在强直性脊柱炎发病过程中调控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利用单细胞转录测序技术,揭示了强直性脊柱炎原发病变部位——起止点内部的细胞图谱。
研究发现,CD99 G1中性粒细胞通过诱导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促进起止点部位异常骨化。
这一发现为揭示强直性脊柱炎病理性骨化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2. 免疫调节研究近年来,免疫调节在风湿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
研究发现,多种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在风湿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如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以及TNF-α、IL-17等细胞因子,在风湿病的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3. 基因研究基因研究在风湿病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研究发现,多种基因变异与风湿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如HLA-B27基因、TNF-α基因等,这些基因的变异可能增加患者患风湿病的风险。
三、挑战与展望1. 挑战(1)风湿病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因素、多环节,研究难度较大。
(2)目前的治疗手段有限,难以满足患者的需求。
(3)风湿病患者的个体差异较大,难以实现精准治疗。
2. 展望(1)深入研究风湿病的发病机制,为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中医治疗风湿痹症的研究进展摘要:风湿痹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关节炎,常导致关节疼痛、僵硬和功能障碍。
中医作为一种传统医学体系,在治疗风湿痹症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本论文旨在综述中医治疗风湿痹症的研究进展,包括中医病因学和中医治疗原理、中药治疗风湿痹症的方剂和药理作用、针灸与艾灸在治疗风湿痹症中的应用、中医康复技术的综合治疗策略等方面。
通过对相关研究的综述和总结,本文旨在为中医治疗风湿痹症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风湿痹症,中医,中药,针灸,康复引言:风湿痹症是一种以慢性关节炎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关节疼痛、疼痛加重休息后反而加重、活动受限和关节僵硬等。
虽然现代医学在治疗风湿痹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副作用和耐药性问题限制了其长期应用。
相比之下,中医作为一种传统医学体系,具有治疗疾病的独特优势,已经在治疗风湿痹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本文将从中医病因学和中医治疗原理、中药治疗方剂和药理作用、针灸与艾灸在治疗风湿痹症中的应用以及中医康复技术的综合治疗策略等方面综述中医治疗风湿痹症的研究进展。
中医病因学和中医治疗原理中医病因学认为,风湿痹症的发生是由于外在环境因素(如寒湿、风邪等)与内在因素(如遗传、体质、情志等)相互作用所致。
根据中医理论,风湿痹症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湿邪、寒邪、风邪侵袭人体,使机体正气受损,阻滞了经络气血的流通,导致气滞、血瘀,局部关节和组织受阻,从而引起炎症、疼痛、肿胀等症状。
根据中医治疗原理,针对风湿痹症的病因与病机,中医采取多种治疗手段来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质。
首先,中医通过祛风湿的方法,以驱散体内的湿邪为主要治疗手段,如采用温通方法,通过温热灸法、艾灸等温通手段来驱散湿邪,改善湿重的病理状态。
其次,中医注重活血化瘀的治疗原理,通过促进血液循环,排除局部血瘀,改善局部炎症、疼痛等症状。
采用中药活血化瘀的方法,通过药物的疏通作用,激活气血循环,改善关节和组织的供血和营养,有助于疏通经络,消除瘀血,进而缓解风湿痹症。
探讨临床护理干预对风湿免疫疾病中肺部并发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干预对风湿免疫疾病中肺部并发症患者的临床效果,从而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
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来我院治疗的84位风湿免疫疾病患者,通过科学的随机分样方法,将84位风湿免疫疾病中肺部并发症患者分为两组,分别是观察组以及对照组。
观察组42人通过采用临床护理干预,对照组42人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对这两组治疗有效率以及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综合分析。
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有效率为97.6%,对照组治疗的有效率为88.1%,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5.2%,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为83.3%,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临床护理干预对风湿免疫疾病中肺部并发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有效的促进患者恢复健康,值得临床推广,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临床护理干预;风湿免疫疾病中肺部并发症患者;临床效果在风湿免疫疾病患者中经常伴随着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它是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在这中间尤其以低氧血患者以及渐进性劳力气促的发生概率比较高,影响着患者的健康[1],因此,对这些患者必须做好临床护理,对患者的健康有着很好的疗效。
本文就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来我院治疗的风湿免疫疾病中肺部并发症患者对其进行护理,现将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来我院治疗的84位风湿免疫疾病患者,通过科学的随机抽样方法,将其分为两组,分别是观察组以及对照组,两组患者的资料具体如下:①观察组有42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在25-75岁,平均年龄为48±2岁,患病年数有1-15年,平均年数为6±1年,其中主要有20例患者为系统性红斑狼疮,18为患者为干燥综合征,4例患者为皮肤炎。
②对照组有42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为24例,女性患者为18例,年龄在24-74岁,平均年龄为48±2岁,患病年数为1-16年,平均患病年数为6.5±1.5年,有18例患者为系统性红斑狼疮,19例患者为干燥综合征,5例为皮肤炎。
·专家共识·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慢病管理专家共识(2014版)风湿免疫疾病慢病管理全国护理协作组RA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系统性的慢性炎症性多关节炎,目前尚无治愈方法。
随着RA病程的进展,患者会出现关节畸形、残疾,劳动力丧失,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无论对患者本人还是其家庭都有极大影响,同时也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慢病管理(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CDM)是指组织慢性病专业医生、护士、药师、康复科医师、精神科医师、营养师等作为一个医疗团队,为慢性病患者提供全面、连续、主动的管理,从而达到促进健康、延缓疾病进程和降低伤残率、降低医药费用的一种科学管理模式[1]。
发达国家的RA慢病管理经验显示,以护理专家主导的慢病管理模式在RA并发症的监控和管理、指导患者进行病情自我评估方面都具有优势[2],慢病管理门诊被证明对RA患者的健康结局有益,且可降低医疗费用[3]。
近年来我国各地区医院相继开展了风湿免疫疾病的慢病管理,尝试为患者提供疾病知识、用药指导、生活干预、康复训练等方面的健康指导,以促进患者的自我管理。
但由于缺乏规范化和具有循证医学依据的风湿病慢病管理指导标准,影响了管理流程的标准化和管理结局的客观评估。
鉴于此,2014年10月全国35个地区的86名护理专家学者聚集四川成都,发起成立了“风湿免疫疾病慢病管理全国护理专家协作组”,计划对常见风湿免疫病慢病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形成“专家共识”,以便指导广大护理人员及健康管理者更好地进行风湿病慢病管理实践。
与会专家首先拟定了《类风湿关节炎慢病管理专家共识(2014版)》,该共识经46名风湿免疫科护理专家讨论修改形成,旨在为我国各地区医院的RA慢病管理工作提供指导,促进我国风湿免疫疾病慢病管理的发展。
1方法1.1文献回顾:对Medline、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中近10年的中文和英文文献进行检索,检索时不限定文献的类型和研究设计。
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的骨代谢生化标志物的应用价值研究【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1-0274-01【摘要】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的骨代谢生化标志物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1年1月我院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共100例,分为ra活动组和ra缓解组,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沉、类风湿因子、c 反应蛋白、骨碱性磷酸酶及i 型胶原羧基末端肽水平。
结果:ra活动组患者的血沉、类风湿因子、c 反应蛋白和i 型胶原羧基末端肽水平明显较高(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全部患者均于清晨空腹采集3 毫升静脉血,以测定血沉、类风湿因子和c 反应蛋白,然后分离血清,储存于-30℃,待检测骨碱性磷酸酶及i 型胶原羧基末端肽。
其中采用魏氏法测定红细胞沉降率;采用全自动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类风湿因子及c 反应蛋白;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骨碱性磷酸酶和i 型胶原羧基末端肽。
骨碱性磷酸酶、i 型胶原羧基末端肽均为ids 公司(英国)产品;酶标仪为e-star (澳斯邦)产品,操作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1.3 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
若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两组患者的骨代谢生化标志物水平比较见表1。
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血沉、类风湿因子、c 反应蛋白、骨碱性磷酸酶和i 型胶原羧基末端肽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a活动组患者的血沉、类风湿因子、c 反应蛋白和i 型胶原羧基末端肽水平明显较高,而骨碱性磷酸酶水平明显较低。
3 讨论关于类风湿关节炎,有研究者从细胞水平中发现,在成骨细胞体外培养中观察到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成骨细胞的产生与促使骨细胞及成骨细胞的凋亡。
骨质形成受阻,从而导致骨质疏松[3]。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关节局部骨质侵蚀是该病的特征之一,也是类风湿关节炎诱发关节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
青少年风湿病患者的血液检验结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青少年风湿病的血液检验情况。
方法对我院2009年2月到2011年2月所收治的青少年风湿患者的血液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两组对比除红细胞压积没有明显差异,免疫学各项指标和血液流变学指标与健康对比组相比均较高。
结论血液检验是及时确诊及时治疗青少年风湿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青少年风湿病;血液检验;血液流变学风湿病主要是因为患者自身所产生的免疫异常反应导致肌骨骼、肌肉、多组织以及多系统的全身性疾病总称,其中脊柱关节病、多发性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皮肌炎等均属于该病的范畴[1]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
而近年来风湿病患者中青少年人数比例越来越重,因此,及时确诊及时治疗是确保青少年风湿患者病情得到控制的重要方法,现对我院2009年2月到2011年2月所收治的青少年风湿患者的血液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并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至2009年2月到2011年2月所收治的风湿病患者中青少年风湿病患者共60例(青少年风湿组),患者病症主要为:干燥综合征、结节性红斑合并的恶性血液病、风湿性关节炎、白塞氏病、骨关节炎,其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均在7-18岁,平均年龄为14.5岁,均根据风湿病的诊断标准确诊。
与此同时选取门诊健康体检中60例体检者(健康对比组),其中男性31例,女性29例,年龄均在8-20岁,平均年龄为15.5岁。
两组资料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临床症状患者的双肘、手掌指关节以及膝关节出现对称性肿痛,活动受到限制,双手典型ra畸形,晨僵的情况,患者均使用了多年了的消炎止痛药。
1.3 检验方法在清晨对青少年风湿组和健康对比组进行空腹采血,用肝素抗凝。
采取温氏法对红细胞的血沉和压积进行检测。
运用北京利生by-n6a粘度仪对血浆粘度和全血粘度进行检测。
2 结果青少年风湿组与健康对比组各项数据比较:青少年风湿组的患者免疫学指标和血液流变学指标与健康对比组相比,有较大差异,p<0.01,见表1。
65557 临床医学论文风湿免疫疾病中的并发症预防治疗与护理[摘要] 目的对于风湿免疫疾病中的并发症预防治疗与护理的讨论与分析。
方法对于该院患有风湿免疫性疾病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患者。
对照组50例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观察组50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关于疾病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疾病后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经过对两组患者的疾病并发症进行比较后,观察组患者中出现并发症的患者有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0%,对比对照组患者中出现疾病并发症的患者有15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0.0%,观察组患者明显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xx年10月―20xx年10月在该院住院患有风湿性免疫性疾病的100例患者,患者中男性50例、女性50例;年龄为20~76岁,平均年龄(50.8±1.87)岁,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者有60例,干燥综合症的患者有40例。
对照组5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26例,年龄为21~76岁,平均年龄(51.6±1.07)岁,其中患有干燥综合征患者有2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28例;观察组患者50例中男性2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为20~76岁,平均年龄为(49.9±1.22)岁,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者有32例,干燥综合症的患者18例。
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和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干预,首先做好患者病房的环境处理,控制传染源,患者的病房要保持良好的卫生状况,告知家属,避免过多的不必要的探访,同时保持室内的温度和湿度。
定时进行室内的通风换气,保持房间空气新鲜,避免出新交叉感染的状况,尤其对患者使用过的床头柜、卫生间等要注意经常清洗,保持消毒。
浅谈风湿病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593. 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873(2011)03-0035-02
【摘要】与其他专科相比,我国风湿病学仍处于初级阶段。
除少数几家医院外,大多数医院暂缺乏先进的实验室研究条件;一些省市和不少医学院校还未建立风湿病学科,许多风湿病患者尚找不到专科医生诊治。
因此,需要加强风湿病临床研究的力度,一方面重视其临床研究,另一方面提高临床研究的质量。
【关键词】风湿病学临床研究研究策略
无意间,阅读了《中华医学杂志》巴德年教授撰写的述评《加强临床医学研究,进一步提高临床医学水平》一文,深受启发。
我认为,中国医学科学的发展,需要更加重视临床研究,风湿病学领域也不例外。
临床流行病学是临床医师将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临床研究的一门学科。
从事临床研究,必须掌握科学的临床研究方法学,否则临床研究难以获得科学的和可靠的研究结果。
遗憾的是,目前国内系统地接受过临床流行病学培训的风湿免疫科医师少之又少。
由于临床研究的对象是病人,它不象实验室一样可以人为地控制在一个特定的环境和条件。
临床研究涉及到个体差异、种族差异、病人的依从性、各种难以控制的混杂和偏倚,以及伦理学等因素,所以临床研究的难度更大。
实验室研究较大程度地依赖客观的实验室条件和资金,而临床研究则更大程度上依靠临床医生自身的
素质和勤奋。
这就是为什么临床医生需要学习临床科研方法学,以提高自身临床科研素质。
但是,当前形势下,普遍存在的如下一些问题:
第一,研究目的不清楚或不具体。
如某期刊一篇有关狼疮相关性肺动脉高压的论著,记录了一项6例病人的病例组分析,但研究目的却是“了解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肺动脉高压的发生率、发病机制、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
文中并没有、也不可能有涉及到发生率和发病机制的研究,写个包罗万象的目的,实际上是无目的。
一篇论文应该是针对一个具体的研究问题,或者验证某一个假说,不要漫无目的地进行临床分析。
第二,策略不具体。
研究者几乎只有在随机对照试验中交代了策略,而对其它研究策略较陌生,没有交代清楚。
实际上,每一项临床研究,均应该有一个研究策略。
这个策略需要与研究目的相呼应,按照这个策略进行设计和分析,才有可能减少偏倚,提高研究结果的内部有效性,多数研究中,只是说某某病,多少例,符合某某诊断标准,这是不够的。
因为读者需要从研究样本的来源,判断该项研究的外部有效性,判断该研究的结论能否被应用于自己的临床决策。
第三,诊断性试验普遍误用研究策略。
从风湿病诊断试验方面的论文可以看出,在研究样本选择问题上,普遍误用病例-对照研究策略。
在某期刊上,见到一篇成人斯蒂尔病的诊断试验论文,出现了同样错误。
文中的错误形式还有:在“病例选择”中找了一个
病例组和一个对照组,而在资料收集时说是“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误将病例-对照研究的资料采集称为回顾性队列研究。
回顾性队列研究虽然也是对研究样本进行回顾性分析,但它是由研究因素推导到研究结局,需要有明确的研究起点和研究终点。
作为临床医师,按照传统临床医学模式为患者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过程应该是:详细而客观地采集病史,全面而认真地进行体检及恰当而充分地安排辅助检查,通过这种由实践再上升到将所得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和鉴别的理性认识过程,从而可为患者确定初步或最后诊断,并为治疗确定方向和方法。
而治疗方向是否正确,方法是否得当,还需要回到对患者的治疗实践中去检验。
这种模式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仍然是中外临床工作者在诊治工作中必须遵循的。
而且,这种模式也仍然是临床研究得以发展及新治疗方法得以验证和推广的基础。
在传统的风湿病专业书籍中,发性风湿症被认为是类风湿关节炎的一个特殊类型,合患者发病特点,该说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类型的疾病,风湿关节炎基本病理特点为慢性滑膜炎及基于此基础上的一系列病理发展结果,复发性风湿症无论临床症状特点还是相关的病理基础,以说完全不同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更似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
而临床科研分为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前二者又称为观察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包括病例报告、病例分析和横断面研究;分析性研究包括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实验性研究是
指随机对照试验。
按照ebm的观点,实验性研究能为临床提供最佳的决策依据,其次是分析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只是表面性地阐述一些自然现象,从中产生出可供进一步研究的假说,不用于验证假说。
但由于实验性研究耗费较大的人力、财力和时间,而且由于伦理学等原因,许多研究课题无法实施。
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各种研究策略。
第一,描述性研究:病例报告和病例分析的价值有两个方面:①描述和报告罕见的临床现象,以积累资料;②提出或有助于日后提出可供进一步研究的假说。
横断面研究其要点在于一次性地从研究对象(如病人)获取所需的研究资料。
“一次性”的这个横断点可以是一个具体的时间,如某年某月;也可以是临床过程中的某一点,如入院时间、确诊时间、复发时间等。
横断面研究主要在于对自然现象的描述。
它常常给人们提供某疾病(如强直性脊柱炎)、某特征(如髋关节损害)、某行为(如激素治疗)等的流行情况,即发生率,所以常被称为流行状况调查。
临床上研究新的化验指标、新的检查技术、新的诊断方法等诊断试验,也需要运用横断面研究的策略。
第二,分析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是国际上医学期刊中最常见的研究策略。
其特征是由结果推断原因的一种回顾性研究。
它具有快速和花费小的优点,很适合于病因学、危险因素、预后因素等研究,尤其对多因素的筛选。
对潜伏期长和少见病的病因学研究具有独特的优点。
然而,病例组和对照组均是人为选定,且研究因素是回顾性的,因此偏倚是该研究策略的主要危害。
所以从事
这类研究时,须着重于识别和控制各种潜在的偏倚和混杂因素。
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是先按结局的阳性和阴性确定病例组和对照组。
然后记录他们过去对某因素的暴露情况,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在暴露上的差异,用优势比(or值)表示,并作显著性检验。
第三,与病例对照研究相反,队列研究是从暴露因素开始,被观察者按其自然地分布于暴露和非暴露。
追踪一段时间后,比较不同层次暴露组间的发“病”率,计算暴露因素的相关危险度(rr 值),并作显著性检验。
队列研究分为回顾性和前瞻性。
在前瞻性队列研究,观察的起点是现在,研究对象被追踪到未来。
暴露因素可能已经发生或还未发生,而结局因素现在还未发生。
在回顾性队列研究,则暴露因素和结局因素均已发生,其研究资料是现存的记录,因此也具有省时省力的优点,但有时记录不够完整,回忆不够准确,一些偏倚和混杂因素难以克服,致使其结论的可靠性不及前瞻性。
但如果在研究设计和分析中,充分考虑了这些因素,只要选题好,也不失为一个可行的研究策略。
虽然前瞻性队列研究较可靠,但有些情况下很难实施。
例如,潜伏期很长的病因学研究,慢性病的生存研究等,随访时间可能需要长达几十年。
人们喜欢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策略主要是研究周期相对较短的课题,如术后并发症的研究、妊娠方面的研究等。
第四,实验性研究:随机对照试验是一种实验性研究的策略。
它将病例随机分组,治疗组给予干预,对照组不给干预或给予传统
的治疗,观察干预因素对结局的影响。
由于随机分组,使之能有效地避免那些与研究无关,而又能影响结局的混杂因素。
如果加上双盲,去除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主观因素造成的偏倚,其因果关系则更有说服力。
所以随机对照试验被认为是所有临床研究策略中的“金标准”。
如果能充分发挥我国病例资源丰富的优势,重视风湿病的临床研究,努力学习和掌握临床科研方法,提高临床研究的质量,风湿病学必将有更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