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案 - 吉林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
- 格式:doc
- 大小:320.00 KB
- 文档页数:2
吉林大学生化教案一、教案基本信息1.1 课程名称:生物化学1.2 授课对象:吉林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1.3 课时安排:每章4课时,共15章,学期内完成1.4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技能,了解生物化学在生物科学研究和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二、教学内容2.1 生物化学基本概念:生物大分子、生物分子结构与功能、生物化学反应等2.2 生物化学原理:酶学、蛋白质结构与功能、核酸结构与功能、碳水化合物结构与功能等2.3 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光谱分析、色谱分析、电泳、质谱等2.4 生物化学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生物制药等三、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实验教学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3.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验仪器、实验室等四、教学评价4.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的40%4.2 实验报告: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和结论,占总评的30%4.3 期末考试:闭卷考试,占总评的30%五、教学进度安排5.1 章节一:生物化学基本概念(第1-2课时)5.2 章节二:生物化学原理(第3-4课时)5.3 章节三:生物化学实验技能(第5-6课时)5.4 章节四:生物化学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第7-8课时)5.5 章节五:生物大分子(第9-10课时)六、教案基本信息6.1 课程名称:生物化学6.2 授课对象:吉林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6.3 课时安排:每章4课时,共15章,学期内完成6.4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技能,了解生物化学在生物科学研究和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七、教学内容7.1 生物大分子(续):核酸、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7.2 酶学:酶的性质、酶促反应、酶的调节等7.3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层次、功能多样性等7.4 碳水化合物结构与功能:糖类、寡糖、多糖的结构和生物功能八、教学方法与手段8.1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实验教学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8.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验仪器、实验室等九、教学评价9.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的40%9.2 实验报告: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和结论,占总评的30%9.3 期末考试:闭卷考试,占总评的30%十、教学进度安排10.1 章节六:生物大分子(续)(第11-12课时)10.2 章节七:酶学(第13-14课时)10.3 章节八: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第15-16课时)10.4 章节九:碳水化合物结构与功能(第17-18课时)10.5 章节十:生物化学实验技能(续)(第19-20课时)十一、教案基本信息11.1 课程名称:生物化学11.2 授课对象:吉林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11.3 课时安排:每章4课时,共15章,学期内完成11.4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技能,了解生物化学在生物科学研究和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十二、教学内容12.1 脂质代谢:脂肪、磷脂、类固醇的代谢途径和调控机制12.2 氨基酸代谢:蛋白质分解、氨基酸的合成、降解和调控12.3 能量代谢与氧化还原平衡:ATP的与消耗、氧化还原反应、电子传递链等12.4 代谢途径调控:酶活性的调节、代谢途径的反馈抑制等十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3.1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实验教学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13.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验仪器、实验室等十四、教学评价14.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的40%14.2 实验报告: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和结论,占总评的30%14.3 期末考试:闭卷考试,占总评的30%十五、教学进度安排15.1 章节十一:脂质代谢(第21-22课时)15.2 章节十二:氨基酸代谢(第23-24课时)15.3 章节十三:能量代谢与氧化还原平衡(第25-26课时)15.4 章节十四:代谢途径调控(第27-28课时)15.5 章节十五:生物化学实验技能(续)(第29-30课时)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为您提供了吉林大学生化教案的全面框架,涵盖了生物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实验技能以及生物大分子、酶学、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结构与功能、脂质代谢、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与氧化还原平衡、代谢途径调控等内容。
无机化学实验(B)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7395712课程名称:无机化学实验(B)英文名称:Inorganic Chemistry Experiment B学时/学分:56/2适用对象:生命科学指导教材及参考书:教材:《无机化学实验》,权新军主编,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年。
参考书:《无机化学实验》(第三版),中山大学等校编,1992年。
主要仪器设备:温度计(玻璃热敏电阻热电偶);电子天平;pH计;电导率仪;大气压力计(数显压力计);循环水真空泵;搅拌仪(机械、磁力);温差测量计;温度控制仪;超级恒温槽;检流计;数字电位差综合测试仪;烘箱;高温炉;离心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执笔人:权新军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无机化学实验是无机化学课程的重要环节,是生命科学学院学生的必修课程。
通过实验要达到以下目的: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经过思维、归纳、总结,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2.熟练掌握基本操作技术,正确使用各类仪器,培养独立操作动手能力和准确取得实验数据的能力。
3.掌握正确记录、数据处理和表达实验结果的方法,训练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判断、逻辑推理和得出结论的能力,培养分析和初步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能力。
4.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整齐清洁的实验习惯,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基本要求由于实验项目较多,要求各有不同。
基本实验能力标准如下:⑴掌握无机化学实验原理⑵掌握无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术⑶掌握无机化学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⑷掌握无机化学实验数据的归纳与处理三、教学内容及要求:1 操作及技术玻璃仪器的洗涤及干燥滴定管、移液管、容量瓶的使用滴定技术电子天平的使用溶液的配制滤纸和滤器的使用加热方法(直接加热水浴加热)搅拌方法(机械搅拌电磁搅拌)冷却方法(冷凝管 水浴 冰盐浴)固液分离(倾析常压过滤减压过滤离心分离)蒸发和浓缩结晶和重结晶(趁热过滤)沉淀转移 洗涤 烘干温度的控制与测量2 化合物的合成无机物制备配合物合成3 物理量及有关参数的测定热力学性质温度热效应化学反应焓变电学性质电导电动势动力学性质反应级数反应速率常数活化能解离常数解离度溶度积常数配位数稳定常数4 无机化合物性质难溶电解质氧化剂还原剂配位化合物弱电解质四、学时分配序号实验项目内容提要实验类型学时分配主要仪器设备实验地点备注1 玻璃仪器的认领与洗涤化学实验规则与安全教育;了解实验常用仪器名称、规格,使用注意事项;学习并练习常用玻璃仪器的洗涤和使用方法。
吉大分析化学实验教案第一章:绪论1.1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1.2 实验原理介绍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包括滴定、光谱分析、色谱分析等。
1.3 实验材料与仪器列出实验所需材料和仪器,并进行详细介绍。
1.4 实验步骤与方法详细阐述实验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包括实验准备、数据处理等。
第二章:酸碱滴定实验2.1 实验目的掌握酸碱滴定的基本操作,学会使用滴定仪进行准确滴定。
2.2 实验原理介绍酸碱滴定的基本原理,包括指示剂的选择、滴定曲线等。
2.3 实验材料与仪器列出实验所需材料和仪器,并进行详细介绍。
2.4 实验步骤与方法详细阐述实验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包括实验准备、数据处理等。
第三章:光谱分析实验3.1 实验目的了解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掌握光谱分析实验的操作方法。
3.2 实验原理介绍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包括紫外光谱、红外光谱等。
3.3 实验材料与仪器列出实验所需材料和仪器,并进行详细介绍。
3.4 实验步骤与方法详细阐述实验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包括实验准备、数据处理等。
第四章:色谱分析实验4.1 实验目的掌握色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学会使用色谱仪进行样品分析。
4.2 实验原理介绍色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包括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等。
4.3 实验材料与仪器列出实验所需材料和仪器,并进行详细介绍。
4.4 实验步骤与方法详细阐述实验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包括实验准备、数据处理等。
第五章:数据分析与处理5.1 实验目的学会使用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5.2 实验原理介绍数据分析软件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5.3 实验材料与仪器列出实验所需材料和仪器,并进行详细介绍。
5.4 实验步骤与方法详细阐述实验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包括实验准备、数据处理等。
第六章: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实验6.1 实验目的掌握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学会使用原子吸收光谱仪进行元素分析。
6.2 实验原理介绍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包括光源、单色器、检测器等。
吉大分析化学实验教案第一章:绪论1.1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1.2 实验要求(1) 熟悉实验室的基本操作规程和安全知识。
(2) 掌握常用分析仪器的使用方法和维护。
(3) 能够正确进行实验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
第二章:溶液的配制与浓度测定2.1 实验原理本章通过溶液的配制和浓度测定,使学生掌握溶液配制的原则和方法,了解浓度测定的原理和常用的测定方法。
2.2 实验内容(1) 溶液的配制:一定浓度的标准溶液、混合溶液的配制。
(2) 浓度测定:滴定法、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等。
第三章:沉淀溶解平衡与沉淀滴定3.1 实验原理本章通过沉淀溶解平衡的实验和沉淀滴定实验,使学生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原理,掌握沉淀滴定的方法和操作技巧。
3.2 实验内容(1) 沉淀溶解平衡实验:溶度积常数的测定。
(2) 沉淀滴定实验:标准溶液的制备和滴定。
第四章:氧化还原反应与电位分析4.1 实验原理本章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验和电位分析实验,使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和电位分析的方法。
4.2 实验内容(1) 氧化还原反应实验: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的测定。
(2) 电位分析实验:pH值的测定和电位滴定。
第五章:光谱分析与色谱分析5.1 实验原理本章通过光谱分析和色谱分析实验,使学生了解光谱分析和色谱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5.2 实验内容(1) 光谱分析实验:紫外光谱、红外光谱的测定。
(2) 色谱分析实验: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的测定。
第六章:原子吸收光谱分析6.1 实验原理本章通过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实验,使学生掌握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原理、仪器操作和数据分析。
6.2 实验内容(1) 原子化器的调试和使用。
(2) 标准溶液的制备和测定。
(3) 样品的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第七章:电化学分析7.1 实验原理本章通过电化学分析实验,使学生了解电化学分析的原理和方法,掌握电化学分析仪器的使用。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酸碱滴定的原理和方法。
2. 掌握滴定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
3. 学会使用滴定管、酸碱指示剂等实验仪器。
4. 能够通过实验结果计算酸碱溶液的浓度。
教学重点:1. 酸碱滴定的原理。
2. 滴定实验的操作步骤。
3. 滴定结果的计算。
教学难点:1. 滴定终点判断的准确性。
2. 实验误差的分析和处理。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锥形瓶、烧杯、玻璃棒、滴定管夹、滴定管架、滴定管清洗液、标准酸溶液、待测碱溶液、酸碱指示剂、蒸馏水。
2. 教学课件或实验指导书。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引入酸碱滴定的概念,介绍其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
2. 提出实验目的:通过酸碱滴定实验,学习滴定原理和操作方法。
二、讲解酸碱滴定原理1. 介绍酸碱滴定的基本原理,包括中和反应和滴定曲线。
2. 讲解滴定终点的判断方法,如酚酞、甲基橙等指示剂的颜色变化。
三、讲解实验操作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包括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锥形瓶等。
2. 检查滴定管是否漏液,调整滴定管夹。
3. 标准酸溶液和待测碱溶液的配制。
4. 加入指示剂,观察颜色变化。
5. 进行滴定实验,记录数据。
四、实验操作演示1. 教师进行酸碱滴定实验操作演示。
2. 学生观察并记录操作步骤。
第二课时一、实验操作练习1. 学生分组进行酸碱滴定实验操作练习。
2.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错误。
二、数据处理与分析1.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酸碱溶液的浓度。
2. 教师讲解数据处理方法,如计算误差、分析误差来源等。
三、实验报告撰写1.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2. 教师批改实验报告,总结实验中的优点和不足。
四、课堂总结1. 回顾酸碱滴定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2. 强调实验注意事项,如滴定终点的判断、实验误差的分析等。
3. 提出课后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酸碱滴定实验。
教学评价:1. 学生对酸碱滴定原理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熟练程度。
实验教学大纲1.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课(独立设课)学时:100学分:3面向专业:化学学院各专业(1)课程的教学任务、要求和教学目的无机化学实验课是无机化学实验的重要教学环节,而无机化学实验是综合性大学化学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第一门必修实验课的基础部分。
普通化学实验主要任务是通过学习化学基本实验操作,为进一步学习化学实验打下良好的实验基础;在实验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实验与理论融会贯通的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实验素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科学创新能力。
(2)学生应掌握的实验技术及基本技能◇掌握常用玻璃仪器的洗涤和干燥方法;掌握煤气灯的使用方法以及水浴等加热方法;◇掌握台秤、分析天平和电子天平等称量仪器基本操作方法;◇掌握玻璃工包括截断、拉断、弯曲等的基本操作方法;掌握气体发生、净化、收集、和体积测定等方法;◇掌握常用溶液的配制方法;初步掌握滴定管、移液管和容量瓶等酸碱滴定仪器的基本操作方法;◇掌握药品称量、溶液配制、浓缩蒸发、重结晶、减压过滤等制备涉及的基本方法。
◇学生应掌握典型无机复盐,无机配位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学习并掌握固体药品称量;溶液配制;水浴、直火加热溶解;常压、减压过滤;水浴蒸发浓缩;冷却结晶等合成基本操作。
◇掌握元素性质实验涉及的试管操作。
总体上要求:实验前,认真预习并写出预习报告;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养成严谨、认真的实验习惯,不涂改、伪造和拼凑实验;实验后,认真总结实验数据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并做出解释,最后完成实验报告。
(3)实验项目内容、学时分配(4)考核要求、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标准实验成绩采取百分制。
缺少二次实验及以上者本课程不予通过,须重修。
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80%)和实验考试(占20%)相结合。
平时成绩包括预习、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等。
实验考试采取实验笔试或实验操作或二者结合。
2. 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课(独立设课)学时:100学分:3面向专业:化学学院各专业(1)课程的教学任务、要求和教学目的分析化学实验是化学类专业本科生的主要基础课之一,它既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又需要与分析化学理论课密切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