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肝炎的分型和诊断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2
重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标准的初步研究(摘要)
余绍勇;江福生;朱清静;吴其恺;李凌;聂广
【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年(卷),期】2000(0)S1
【摘要】目的:根据重型肝炎发病的临床特点,探讨其中医辨证的原则和方法,制定重型肝炎的辨证标准。
方法:回顾性调查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国家中医肝病医疗中心)1985年1月~1999年10月期同住院的250例重型肝炎患者和360例一般肝病患者(对照组)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采用计算机统计方法,得出各个证型的频数分布情况,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
【总页数】1页(P70-70)
【关键词】重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回顾性调查;判别函数;临床特点;辨证标准;湖北中医学院;计算机统计;原则和方法
【作者】余绍勇;江福生;朱清静;吴其恺;李凌;聂广
【作者单位】深圳市东湖医院;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9
【相关文献】
1.重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标准的初步研究 [J], 聂广;余绍勇;江福生;朱清静;张赤志
2.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与实验室指标及并发症相关性分析 [J], 杨华升;勾春燕;李晶滢;李秀惠
3.重型肝炎之中医辨证分型研究 [J], 余绍勇;聂广
4.北京地区慢性丙型肝炎中医证候学研究及辨证分型的初步调查 [J], 车念聪;付修文;高连印;杜宇琼;王融冰;李秀惠
5.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和乙肝病毒复制关系的初步研究 [J], 张俊富;崔丽安;黄越;王培生;金书明;谷济生;韩康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戊肝诊断标准戊肝诊断标准是指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清学指标和病毒学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判断,确认患者是否感染了戊肝病毒以及病程的判断标准。
以下是关于戊肝诊断标准的详细解读。
戊肝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是一种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的病毒,主要引起急性肝炎。
感染戊肝病毒的患者大多数会自愈,但部分患者病程可进展为重症戊肝,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准确诊断戊肝感染对于治疗和防控至关重要。
根据国内外权威指南和相关研究,戊肝的诊断标准主要有以下内容:1. 临床表现:戊肝的典型症状为发热、黄疸、食欲不振、乏力等,临床表现类似于其他类型的病毒性肝炎。
而在某些特殊人群,如孕妇和免疫抑制患者,也可出现不典型症状或无症状感染。
对于具有上述症状的患者,应高度怀疑戊肝感染。
2. 血清学指标:戊肝的血清学标志物主要是IgM抗体和IgG抗体。
IgM抗体通常在病程早期出现,可提示当前或最近的戊肝感染。
IgG抗体在感染后产生,并可持续存在较长时间,意味着曾经感染过戊肝病毒或接种过戊肝疫苗。
血清学检测主要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或免疫层析试纸等方法进行。
3. 病毒学检测:戊肝病毒RNA的检测是确诊戊肝感染的金标准。
常用的病毒学检测方法包括聚合酶链反应(PCR)、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和转录介导等扩增组成反应(TMA)。
这些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戊肝病毒的存在并定量病毒载量,对临床诊断和疫情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戊肝的诊断标准在不同地区和临床场景下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特别是在资源匮乏地区,临床症状和血清学指标的诊断价值更为突出;而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病毒学检测的结果可以提供更加准确的诊断依据。
除了诊断标准,戊肝的防控措施也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戊肝疫苗的研制和推广逐渐取得了进展,已经在一些国家得到广泛应用。
此外,加强饮用水、食品卫生的监督管理,避免食用未煮熟的或未受污染的食物,也是有效预防戊肝感染的措施。
重症肝炎的诊断指标和分型标准重症肝炎是指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肝细胞严重损伤和/或肝功能不全的一种严重疾病。
重症肝炎的诊断需要综合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多种方法进行。
以下是重症肝炎的诊断指标和分型标准的解释:1. 体征:重症肝炎的患者常常有黄疸、腹水、脾肿大等体征。
2. 实验室检查:a. 肝酶水平:重症肝炎患者的ALT、AST等肝酶水平一般较高,但在病情严重的时期会出现反常现象,甚至出现下降。
b. 肝功能:重症肝炎患者肝功能衰竭明显,例如血清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水平升高,血浆白蛋白水平下降,PT延长等指标都是常见的。
c. 病原学检查:需要检测肝炎病毒相关抗体、核酸检测等,以及对肝炎病毒的免疫学反应的检测。
d. 凝血功能:一般来说,重症肝炎患者凝血功能异常、比起合并出血的情况。
3. 影像学检查:a. 腹部X线检查,尤其是实质器官增大表现。
b. 腹部CT和MRI:通常可以清楚地显示胰腺、肝、脾、肾和门静脉等的异常变化。
c. 腹部超声检查:可以帮助确定腹水程度和肝外胆管扩张的情况。
1. 急性重型肝炎:短时间内发生了严重的肝功能衰竭,伴有黄疸、肝性脑病等表现。
2. 亚急性重型肝炎:肝功能衰竭在数周内加重,通常由慢性肝炎基础上演化而来,不伴有胆色素沉积,仅有淡黄色或黄色。
3. 慢性重型肝炎:主要指肝功能长期不稳定、持续下降,其间往往有急性加重期,有时候也表现为肝性脑病和黄疸等情况。
以上就是重症肝炎的诊断指标和分型标准的详细解释。
在实际医疗工作中,医生需要全面综合各种检查,包括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以便更准确地确定重症肝炎的类型和严重程度,为患者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重型肝炎(Severe hepatitis)是由多种原因引起肝细胞的严重损害,是肝脏疾病中最危险的临床类型,其发病急骤、病情重、进展快、疗效差、并发症多,病死率高,预后不良。
国内外学者先后总结归纳出多个用于判断重型肝炎预后的数学模型、评分系统或标准,并经大量临床资料反复验证、补充、修改、完善,对重型肝炎预后评估、提高诊断率、降低病死率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就重型肝炎预后评分系统及其临床应用、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
Child-Turcotte-Pugh评分1964年Child与Turcotte提出Child-Turcotte分级。
采用白蛋白、腹水、肝性脑病、胆红素和营养状况将肝硬化患者分为A、B、C组,用于评价肝功能的贮备。
1973年Pugh将其完善,即Child-Turcotte-Pugh评分(简称CTP评分),目前用于评价肝硬化患者肝功能贮备、手术风险及预后,亦用于评价重型肝炎预后。
具体评分标准见表1。
CTP评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慢性重型肝炎病情的严重程度,CTP评分越高预后越差。
蒋忠胜等研究显示重型肝炎死亡组的CTP评分高于生存组,慢性重型肝炎晚期患者的评分高于早期和中期,证实CTP评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慢性重型肝炎病情的严重程度。
但是,CTP评分在判断重型肝炎预后时尚存在很多缺陷:①分值范围限定在5??15分,不能区分同一分级同一分值但病情差别较大的两组患者;②某些参数主观性较大,难以做出正确的分级;③某些客观参数如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由于检测方法与试剂的不同而测定结果不同,存在实验误差,因此可比性较差;④白蛋白容易受治疗因素的影响;⑤缺少重要的参数指标,如:血清肌酐。
CTP评分目前主要用来评价肝硬化患者手术的危险性,评价肝移植术后死亡率,但它是否可以准确预测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仍存在争议。
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及其改良评分系统2001年,Kamath等为了弥补CTP评分的缺陷和局限性,提出“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即:R=3.8 × ln[胆红素(mg/dL)]+11.2×ln(INR)+ 9.6×ln[肌酐(mg/dL)] + 6.4 ×(病因:胆汁性或酒精性0,其他1),结果取整数。
重型肝炎是以大量肝细胞坏死为主要病理特点为表现的一种严重肝脏疾病,可引起肝衰竭甚至危及生命,是肝病患者病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引起重型肝炎的原因很多,包括乙肝病毒感染,甲、戊病毒及其它泛嗜病毒如EBV、CMV等感染,药物中毒,慢性酒精性肝损害等等,其临床分型常用急性、亚急性及慢性重型肝炎来划分。
主要病因:肝炎病毒感染,药物中毒,慢性酒精性肝损害,等重型肝炎因其病情重、预后差而影响患者寿命,在我国,引起重型肝炎的最常见原因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约占所有重型肝炎的三分之二,此外,甲型、丙型、丁型重型乙肝及戊型肝炎病毒亦能引起重型肝炎,其它病毒如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疱疹病毒、腺病毒、登革热病毒、Rift-vnlley病毒也可以引起,药物性肝损害、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所引起的重型肝炎在临床中也时有出现,尤其是药物性肝衰竭,在美国重型肝炎中占有较高的比例。
随着乙肝抗病毒领域药物的推广,乙型肝炎所致的重型肝炎在我国也在下降,因此使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所致的重型肝炎比例上升,此外,妊娠急性脂肪肝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重型肝炎。
重型肝炎疾病的特点:病情重、合并症多、预后差、死亡率高。
发病机制重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复杂,从细胞损伤、功能障碍,直到细胞凋亡、坏死,其机制至今未完全阐明。
对于病毒感染引起的重型肝炎,其发病机制既与病原有关,也与机体的免疫有关。
发病机制与病原关系:病毒可直接引起肝细胞损害,最后形成大块肝细胞坏死,例如甲型与戊型肝炎发病时,肝细胞的严重病变(溶解和坏死)是这些病毒在肝细胞内大量复制的直接后果,也就是说被感染破坏的肝细胞数越多,病情越严重。
就乙肝而言,感染的病毒量多是一个因素,但病毒的基因突变也是另一个因素,基因突变后导致病毒数上升,也与乙型重型肝炎的发生相关。
发病机制与免疫关系:乙型肝炎患者发生重型肝炎占重肝的2/3,但并非是这些重型肝炎患者体内乙肝病毒很多,更重要的机制是乙型肝炎病毒所引起的免疫反应异常所致,由乙肝病毒激发机体的过强免疫时,大量抗原-抗体复合物产生并激活被体系统,以及在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内毒素等参与下,导致大片肝细胞坏死,发生重型肝炎。
危重肝病患者判定标准解释
背景
肝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危重肝病是指在急性或慢性肝病基础上,伴有严重的损害和功能障碍,处于生命危险的状态。
为了能够
准确判定危重肝病患者,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制定了一套
危重肝病患者判定标准。
判定标准
危重肝病患者的判定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实验室指标:通过检测血液中的肝功能指标、凝血功能指标、代谢产物等,来评估肝功能的损害程度。
一般来说,肝功能越差,
危重程度越高。
2. 临床表现:包括黄疸程度、肝性脑病、腹水、肝区疼痛等,
这些临床症状和体征能够反映肝病的进展和严重程度。
3. 影像学检查:通过肝脏超声、CT、MRI等检查,观察肝脏
的形态和结构变化,评估肝脏的功能状态和严重程度。
4. 病因及既往史:了解患者的肝病病因,例如病毒感染、酒精
滥用等,以及既往的治疗史和并发症情况,有助于判定危重程度。
救治措施
根据危重肝病患者的判定结果,医生可以采取不同的救治措施。
对于轻度危重肝病患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饮食调理等方法进行
治疗;对于重度危重肝病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肝移植手术或其他高
级救治措施。
总结
危重肝病患者判定标准的制定,旨在能够准确评估患者的病情
严重程度,以便及时采取救治措施。
通过检测实验室指标、观察临
床表现、进行影像学检查,以及了解病因及既往史,可以全面评估
患者的情况。
根据判定结果,医生可以制定相应的救治方案,最大
限度地提高危重肝病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
肝损害诊断标准分级
肝损害的诊断标准根据不同的病因和临床表现而有所区别,下面是常见的几种肝损害的诊断标准:
1. 急性肝细胞损害(Acute Hepatocellular Injury,AHI):
轻度:ALT>上限的3~5倍
中度:ALT>上限的5~10倍
重度:ALT>上限的10倍以上,共分4级
2. 急性重型肝炎(Acute Severe Hepatitis,ASH):
轻型:有明显的肝细胞损害,ALT>上限的5倍以下
中重型:ALT>上限的5~10倍,或ALT>上限的3~5倍伴持续性肝炎病毒感染
重型:ALT>上限的10倍以上,或急性肝功能衰竭,或肝性脑病
3. 慢性肝病:
轻度:ALT略高于上限,或者ALT正常而AST轻度升高
中度:ALT>上限的2~4倍,或者AST和ALT均轻度升高
重度:ALT>上限的5倍以上,或者AST和ALT显著升高,肝功能减退
4. 肝硬化:
Child-Pugh分级:A级:得分5~6分,B级:得分7~9分,C级:得分10~15分
MELD(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评分系统:根据血清胆红素、肌酐、凝血酶原时间,算出分数,分数越高,预后越差。
总之,肝损害的诊断标准是根据病情严重程度来做分级的,分级越高,病情越严重,预后越差。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重症肝炎的诊断标准治疗
导语:肝炎是一种比较常见性的疾病,这种疾病往往困扰着人们的身体危害,特别是很多患上了肝炎的朋友们,因为饮食或是生活关系的影响,而造成恶心
肝炎是一种比较常见性的疾病,这种疾病往往困扰着人们的身体危害,特别是很多患上了肝炎的朋友们,因为饮食或是生活关系的影响,而造成恶心呕吐,出现头晕的现象渐渐的增多,接下来的文章来了解一下重症肝炎的诊断标准。
重型肝炎的治疗原则是挽救和修复严重损害的肝细胞,使患者的肝细胞有机会"再生",从而提高存活率。
因此,基础治疗、支持治疗、重症监护、适当的抗病毒治疗是有效而必要的。
当进展至晚期内科治疗效果不佳时,由人工肝等待肝移植和进行肝移植是最终的手段。
支持治疗
患者应卧床休息,实施重症监护,密切观察病情,防止医院感染。
每日应给予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营养支持治疗,以减少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
补液量约1500~2000ml/d,注意出入量的平衡,尿量多时可适当增加补液量。
注意维持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供给足量的白蛋白,尽可能减少饮食中的蛋白质,以控制肠内氨的来源,维持正氮平衡、血容量和胶体渗透压,预防脑水肿和腹水的发生。
补充足量维生素B、C 及K。
输注新鲜血浆、白蛋白或免疫球蛋白以加强支持治疗。
禁用对肝、肾有损害的药物。
并发症治疗
(1)肝性脑病:低蛋白饮食;保持大便通畅,口服乳果糖、诺氟沙星等抑制肠道细菌,采用乳果糖或弱酸溶液保留灌肠,及时清除肠内含氨物质,使肠内pH值保持在5~6的偏酸环境,减少氨的形成和吸收;用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第一讲重型肝炎的临床分型及诊断标准
周永兴
【期刊名称】《实用肝脏病杂志》
【年(卷),期】2004(7)1
【摘要】@@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甲、乙、丙、丁、戊五型典型病毒性肝炎广泛存在,仅就病毒性乙型肝炎来说,其HBsAg携带率达10%,现症患者约3000多万,其中60%以上为慢性乙型肝炎.这些携带者和慢性肝炎患者常有恶化或发展成晚期肝病的可能.
【总页数】2页(P1-2)
【作者】周永兴
【作者单位】710038,西安市,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全军感染病诊疗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
【相关文献】
1.关于高原病的命名,临床分型和诊断标准的建议 [J], 孙新甫;朱世楣
2.人-猪链球菌病诊断标准与临床分型 [J],
3.慢性与重型肝炎临床分型的新思考 [J], 邢同京
4.慢性乙型肝炎与重型肝炎的临床分型新探 [J], 邢同京;李浩;蔡仁田
5.多系统萎缩临床分型和诊断标准探讨 [J], 林永祥;杜秀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肝活检分级标准
肝活检分级标准是评估肝脏疾病严重程度的重要工具之一。
根据国际通用的分级系统,肝活检病理学结果通常分为以下五个级别:Grade 0:正常肝脏或无活动性病变的肝脏。
Grade 1:轻微病变,包括脂肪变性、轻度肝细胞损伤或轻度纤维化。
Grade 2:轻度至中度病变,包括中度脂肪变性、中度肝细胞损伤或中度纤维化。
Grade 3:中度至重度病变,包括重度脂肪变性、重度肝细胞损伤或重度纤维化。
Grade 4:严重病变,包括肝硬化、坏死性肝炎或肝癌等。
需要注意的是,肝活检分级标准并不是绝对的,不同的病理学家可能会有不同的评估结果。
此外,肝活检病理学结果需要结合临床病史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更准确地评估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方案。
[关键词] 重型肝炎肝炎
健康网讯:
北京佑安医院人工肝治疗培训中心段钟平
目前,国内将重型肝炎分为三型,即: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和慢性重型肝炎。
急性重型肝炎是指自出现黄疸到肝性脑病的发生病程少于2周;亚急性重型肝炎指发病2周以上24周以内发生肝衰竭症状,有脑病者称脑病型,有腹水而无脑病者称为腹水型;慢性重型肝炎临床表现与亚急性重型肝炎相似,但有慢性肝炎或肝炎肝硬化的证据。
现将2000年9月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有关重型肝炎的诊断依据介绍如下。
一、重型肝炎的临床分型与诊断标准
1 急性重型肝炎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2周内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迅速出现Ⅱ度以上(按Ⅳ度划分)肝性脑病,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并排除其他原因者,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黄疸急剧加深;或黄疸很浅,甚至尚未出现黄疸,但有上述表现者均应考虑本病。
2 亚急性重型肝炎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15天至24周内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肝性脑病,同时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并排除其他原因者,黄疸迅速加深,每天上升>μmm ol/L或血清胆红素大于正
常值10倍。
首先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者,称脑病型(包括脑水肿、脑疝等);首先出现腹水及其相关症状(包括胸水等)者,称为腹水型。
3 慢性重型肝炎其发病基础有:①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史;②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史;③无肝病史及HBsAg携带史,但有慢性肝炎体征(如肝掌、蜘蛛痣等)、影像学改变(如脾脏增厚等)及生化检测改变者(如丙种球蛋白升高,白/球比例下降或倒置);④肝穿刺检查支持慢性肝炎;⑤慢性乙型或慢性HBsAg携带者重叠甲型、戊型或其他型肝炎病毒感染时要具体分析,应除外由甲型、戊型或其他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重型肝炎。
慢性重型肝炎起病时的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随着病情发展而加重,达
到重型肝炎诊断标准(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血清胆红素大于正常值10倍)。
为便于判定疗效及估计预后,亚急性重型肝炎可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早、中、晚三期:
1 早期符合重型肝炎的疾病条件,如严重乏力及消化道症状,黄疸迅速加深,血清胆红素大于正常值10倍,30%<凝血酶原活动度≤40%,或经病理学证实。
但未发生明显的脑病,亦未出现腹水。
2 中期有Ⅱ度肝性脑病或明显腹水、出血倾向(出血点或瘀斑),<20%凝血酶原活动度≤30%。
3 晚期有难治性并发症如肝肾综合征、消化道大出血、严重出血倾向(注射部位瘀斑等)、严重感染、难以纠正的电解质紊乱或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脑水肿,凝血酶原活动度≤20%。
二、重型肝炎的病理改变
1 急性重型肝炎肝细胞呈一次性坏死,坏死面积≥肝实质的2/3,或亚大块笥坏死,或桥接坏死,伴存活肝细胞的重度变性;坏死>2/3者,多不能存活;反之,肝细胞保留50%以上,肝细胞虽有变性及功能障碍,渡过急性期,肝细胞再生迅速,可望恢复。
如发生弥漫性小泡性脂肪变性,预后往往较差。
2 亚急性重型肝炎肝组织新旧不一的亚大块坏死(广泛的3区坏死);较陈旧的坏死区网状纤维塌陷,并可有胶原纤维沉积;残留肝细胞增生成团;可见大理胆小管增生和淤胆。
3 慢性重型肝炎病变特点表现为在慢性肝病(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病变背景上,出现大块性(全小叶性)或严大块性新鲜的肝实质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