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出镜记者体态语作用

浅谈出镜记者体态语作用

浅谈出镜记者体态语作用
浅谈出镜记者体态语作用

浅谈出镜记者体态语的作用

体态语(Body Language),又可称之为“身体语言”。它是人类祖先在没有口语交流的时候就有的交流和传播手段,到今天已经是几百万年的历史了。

-----任远《当摄像机对准你》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能够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人体动作,诸如表情、手势、姿态、服饰等,叫做体态语言,也叫无声语言。体态语直接诉诸人们的视觉器官,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艾伯特·梅拉比安发现:一个信息产生的影响,仅仅只有7%是语言的;38%是嗓音的(包括语调的抑扬顿挫和其他声音),而非口语的却占有55%之多。他认为在面对面交流中,语言交谈的成分不到35%,而65%以上沟通时靠非语言的方式完成的。简而言之:沟通双方互相理解= 语调(38%)+ 表情(55%)+ 语言(7%)。这表明,人们获得信息大部分来自视觉印象。因而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霍尔曾十分肯定地说:“无声语言所显示的意义要比有声语言多得多。”体态语独特的有形性、可视性和直接性,对于信息传播有着不可低估的特殊价值。

说话是一种有声语言活动,它诉诸听者的听觉器官,通过有声语言传递信息。但是,有声语言在表情达意上并不是没有局限的。它常常把所有表达的意思中的一部分甚至大部分隐藏起来,造成所谓“言不经意”、“言不由衷”。

体态语能弥补有声语言的这些不足,它能够语辅助有声语言更好地表情达意,通过有形可视的、具有丰富表现力的各种动作和表情,协助有声语言将内容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视、听作用双管齐下,能给听者以完整、确切的印象。

------马玉坤、高峰强《播音主持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镜记者在镜头前进行现场报道传达信息,除了利用有声语言之外,另一个重要的信息传输渠道就是肢体语言,即体态语。搭乘有声语言这一信息渠道的还有表情、声调、措辞等诸多复杂表达因素,其中肢体语言的表意程度最为明显。

-----宋晓阳《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指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记者的工作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人际交往能力贯穿采访报道的整个过程。肢体语言信息的丰富性、传达的复杂性、表现的多样性为记者采访报道开辟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渠道。在新闻现场,当记者的口头语言与体态语发生冲突时,观众从画面中可以判断出哪个渠道的信息更为准确,所以,出镜记者除了保证报道内容准确、简洁之外,更要重视肢体语言在信息传达方面的重要作用。

接下来,笔者将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节目为案例,对出镜记者的肢体语言进行具体分析。

从1996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筹备创建《新闻调查》栏目的时候开始,创业者们就早已对这个尚未出世的栏目提出了非常清晰的栏目定位,就是要把《新闻调查》打造成中国的《60分钟》,办成中央电视台最能代表国家电视台水准的深度报道栏目。这样一个目标定位至今仍然没有任何动摇,因为即使从现在的电视栏目格局来看,坚持“深度报道”的目标依然是《新闻调查》最无与伦比的竞争力。

《新闻调查》中的出镜记者肩负了记者和主持人两个角色,从严格分类上讲,属于记者型主持人。《新闻调查》第四任制片人张洁开创了“记者中心制”,即五位编导,两位摄像,一位录音以一位记者为中心组成报道团队,深入的调查一桩桩“正在发生的历史”,将真相呈现于观众面前。一方面努力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另一方面也希望以此唤醒观众的公共意识。在每一期长达45分钟的节目中,除了同期声配音及调查结语外,大量信息是通过记者与采访对象间的交流来呈现出来的,肢体语言成为了非常重要的一种表达手段。

因此,在新闻事件的现场,《新闻调查》的记者需要尽数动用视、听、味、嗅、触这五

感来获取信息,并设法将电视无法直接呈现的东西呈现出来,使观众能够比较直观地从记者的活动中获取感官印象,既而作出理性的判断,体验到本质层面的信息。

《新闻调查·河流与村庄》这期节目在这方面进行了非常好的尝试,出镜记者长江在现场进行调查时来到一户村民家中了解饮用水受到污染的情况:

长江:(这水)看着挺浑的。

村民:就是浑。

长江:现在吃也还是这个水?

村民:吃的是这个水。

长江:就打出来就烧饭?

村民:澄一会儿。

长江:也让它澄一澄。(捧起一捧水先闻了闻,继而喝到嘴里后又吐掉)闻着闻不出来,喝着可不好喝,这个水。这个井是多少米?

村民:十米吧,(思考)十米。

长江:村里大部分人都用这个水?

村民:深井很少,有个别的打到二三十米深。

在这段交流中,记者长江从视觉、嗅觉、味觉这几方面对河南省沈丘县黄孟营村村民家中的饮用水水质进行了体验,用有声语言和行为语言将当地饮用水源收到污染的情况生动的呈现出来,长江把水喝到嘴里后由于味道难忍而本能地马上吐掉这一动作形象地证明了这种井水是无法饮用的,这一系列的动作在电视镜头前的语言和行为浑然天成,借助新闻现场所提供的实物线索或者场景线索,长江的行为和体验达到了最佳的传播效果。对于本期的观众来说,主持人在镜头前的亲身体验要比检测结果上面的数字、百分比来得更加直观和形象,长江喝下一口污染水的行为让整体的调查也更具有说服力。

不难看出,《新闻调查》记者在现场的感官体验,已经成为节目深度的重要构成。

除了现场的感官体验,记者在采访中所作所为的无剪辑纪实也能为新闻深度的挖掘服务。《新闻调查·双城的创伤》报道的是甘肃武威地区小学生连续服毒自杀的事件,在调查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出镜记者柴静意外地找到了第一位自杀小学生苗苗的同学小孙。在去往小孙家的路上,摄像师李季就已经开始记录,柴静见到小孙后,小孙一开始锁门拒绝接受采访,在朋友的劝告下,他走了出来,把柴静带到了他家门口一个十几米高的大土台子上。柴静脱下了鞋,和他一起爬上了高高的土坡,开始和小孙聊天:

柴静:你喜欢这儿啊?……别人看不见你,但你什么都能看见。……刻得什么呀?疼吗?

小孙:不疼。

柴静:已经退了,(凑近)是刻的“519”(苗苗自杀的日子)吗?

小孙:是。

柴静:什么时间刻的呀?几号刻的?

小孙:20号。

柴静:拿什么刻的呀?

小孙:刀刀。

柴静:刀刀啊,刻的时候出血了吗?流血了吗?

小孙:流血了。

柴静:如果妈妈打你,但是苗苗没出事,你会有这个念头吗?

小孙:没有。

柴静:你把那个药都吃了,身体难受吗?

小孙:难受。

柴静:哪儿难受啊?……

(这个时候小孙忽然站起身跑下土坡,镜头跟着小孙拍摄到他远远地跑开后才摇回到柴静。当意识到镜头对准自己时,柴静略加思索后,面对镜头进行了评论:)柴静:在这样的谈话当中,看着孩子离开,你知道他的内心世界里还有很多谜没有解开,还有很多话很难说出来给我们挺,我们只知道在这些孩子的内心深处有很多从来没有被人了解到得东西,这些东西也许就是他们后来相继服毒的原因。其实在整个双城少年服毒的事件调查过程中,到最后我们才发现,最大的谜其实就是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怎么样去打开它,可能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这期节目播出后,曾有网友质疑过画面的真实性,甚至有网友认为有“摆拍”、“作秀”之嫌,但是从镜头上看,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这是一个未加剪辑的长镜头,而且在对话中,小孙毫无征兆地突然起身跑走,因此,本段画面可以看作是一段现场纪实镜头。从这段镜头中可以看出,柴静脱下鞋子爬上土坡,以一个大姐姐的姿态很亲切的想与小孙对话,试图让一

个心灵受到伤害的孩子打开心扉。虽然小孙的回答异常简短,但是我们更能感受到他内心的伤痛。而当小孙跑开后镜头转回柴静时,恍惚的表情颠覆了柴静平日里“猛女小静姐”的犀利形象,同时也与一个出镜记者处乱不惊的基本素质大不相符,但是通过这一系列的无剪辑纪实呈现柴静的真实反映,令观众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严重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在当代电视新闻界,专业人士达成了这样一个公式,即电视新闻不仅仅是由新闻当事者的行为创造出来,同时也是由记者调查构建起来的。从本质上讲,新闻当事者的行为创造出了社会上的新闻事件,而记者的调查构建起了电视新闻的传播逻辑。二者缺少一条,新闻就不够有深度。

----- 张龙《记者型主持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作为《新闻调查》的记者,其角色行使的主要途径便是“调查”,调查的起因就是对所报道的时间存在着未知数,要通过调查对这些未知因素进行求解,从而“探寻事实真相”。《新闻调查》记者的采访形式在业界被称为“漂流式”调查,具体而言,《新闻调查》的证据与结论都不是在事先全部知道的,而是伴随着调查行为的开展一步步浮出水面的,那么,记者完成“漂流式”调查的过程实际上本身就是一个获取信息、形成观点并传播信息的过程,这样的一个过程是一个记者、被采访对象和受众三方都在以“面对面”交流的形式进行着信息传播,而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按照一个既定方案,而是以一个开放的姿态展现着来自现场的各种信息,往往记者不经意的位移也能挖掘到有价值的信息。

我们继续以《新闻调查·河流与村庄》这期节目为例,在现场调查中,黄孟营村支部书记王林生带领记者长江走在村里的小道上,为她介绍村里的自然情况,当走过一条普普通通的街道时,王林生和长江有着这样一段对话:

王林生:这一家来这儿之后一直没有生,到现在还是个残疾人,也可以说一是不能生育,二是不能劳动。

长江:男的女的?

王林生:女的。

长江:多大岁数?

王林生:今年不到30岁……这一家老两口现在患肺癌,本人也不知道。

长江:老两口两个都是肺癌?

王林生:男的是肺癌,女的现在没有发现啥情况。这一家突然死亡,三十多岁,因为他是在地里干活的时候倒下死亡的。这一家女的死的时候是40岁,她也是胃癌死的。这一家四年连着开了三回刀,到现在还没有钱治疗,在家里保守治疗。

长江:也是癌?

王林生:也是癌。

长江:我看了以后怎么一家都没隔?

王林生:没隔,从这个路前面一直到这儿,甚至拐过去,每一家都有病人。

长江:只有这一条街是这样还是村子里还有这种现象?

王林生:村子里头其他的地方像这儿一样,都是这样的。

在这样一个片段中,这条走路的街道成为该节目中一个极好的新闻现场,而记者长江就在与村支书边走、边看、边聊的走访过程就对现场有了重大发现——这条街上的村民家一家都没隔,也就是无一例外地每一家都有癌症患者。这个细节无疑成为黄孟营村癌症高发的一个有力缩影。这段对话是在村支书和记者边走边聊的过程中记录下来的,没有任何“摆拍”之嫌,正是由于这样一条随机走入的街道上就有那么多的癌症患者,记者长江才下意识的问道“只有这一条街是这样还是村子里还有这种现象”又得知“村子里头其他的地方像这儿一样,都是这样的”。固然,节目也可以用解说词旁白或字幕形式来表述这一信息,但镜头跟随记者的位移拍摄下整条街道能达到更佳的传播效果,由于黄孟营村的自然环境是绿树成荫的,这一本来应是水乡风光的村落竟然频发癌症和死亡,纪实镜头展现出了美景与实际的强烈反差,美丽与恐怖在这个小村庄交织在了一起,这给所有的受众带来了视觉上和意识中的巨大震撼。

再说回柴静,我们印象中的柴静总是以大胆提问挑战事实真相的娇小女人,我们可以从很多期《新闻调查》中发现,被采访对象往往都会在镜头中躲闪柴静犀利的眼神,表现出不知所措的姿态。《新闻调查》的编导们习惯在被采访对象表现出尴尬语塞时稍作停留,真相就随着这一幕的到来而不攻自破。眼神作为体态语的一个方面,在《新闻调查》的深度发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以《新闻调查·艺校学生陪酒事件调查》为例,对于柴静在同一期节目中表现出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眼神进行分析。

《新闻调查·艺校学生陪酒事件调查》主要对桂林舞蹈中等职业学校以实习为借口,欺骗女学生到杭州的酒吧陪酒并从中获利一事进行调查。节目进行到33分钟,正在桂林舞蹈中等职业学校校长郭桂生千方百计为自己开脱责任之时,记者柴静突然问出了一个令他始料未及的问题:

柴静:如果是您的女儿,您会不会送她去这种地方?

郭桂生:……我的好多亲戚都在那里。

柴静:(盯住郭桂生,身体略向前倾)我是说如果是您自己的女儿?

郭桂生:……我不好说,现在我跟你说,反正我儿子的女朋友也在那里演出。

柴静:也陪酒吗?

郭桂生:不知道,不知道陪不陪,但是就是都……

柴静:也在黄龙?

郭桂生:在黄龙。

柴静:(盯住郭桂生)在娱乐场所?

郭桂生:(表现出不耐烦的表情,脸转向了一边)也在黄龙……是的。

这段单刀直入并且令郭校长无法回避的提问显然在很多观众心中激起了愤慨和痛楚,而郭校长在柴静犀利的眼神前表现出来的回避更是让真相不攻自破。柴静回到杭州,走访了女学生们住所附近的邻居以及酒吧老板得知,这些学生每天要到凌晨才能回家,每天的工资只有25元,陪酒赚得的100元中剩下75元都被学校和领队扣留。柴静来到女学生们在杭州的住所作了一段现场报道:

柴静:这里就是韦乾娜(领队)在杭州租的公寓,实习的学生当中有12个人一块住在这个两室一厅的房子里,从这里距离酒吧街大概3公里的路程,每天下午学生们在这儿吃完一天当中唯一一顿饭就要去就把,在无人陪同的情况下来工作,然后在凌晨两三点钟再独自回来,这就是这群十五六岁的孩子在这个陌生城市的全部生活。

节目进行到这里,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现场信息,还提出了新的悬念和调查线索——学生们在这种生活方式下是如何度过的?下面是另一段采访,被采访对象是三位受害女学生,出于对女学生们的保护,镜头采取了马赛克处理:

柴静:所谓的陪酒到底是个什么概念?

学生甲:有客人,老板就叫过去陪她喝酒,玩儿色子什么的。

柴静:(目光转向学生乙)

学生乙:在那种环境太可怕了,有些客人会动手动脚乱摸你的……

柴静:(目光转向学生丙,抿嘴点点头)

学生丙:……更严重的,如果客人送花篮给你,你就得陪,送的很多,你就得陪她出去吃宵夜……

相比较上文列举的追问,本段采访中柴静并没有多言,而是以一个聆听者的姿态接收着三位受害女生的表述。我们看不到三位女生表情的变化,镜头给回柴静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女性表现出来的气愤、同情与惋惜,没有过多的语言,眼神引领者学生们对被学校安排陪酒这段遭遇进行了讲述,节目的深度也在此时达到了一个极致。

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呈现技巧(修订版)精选

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呈现技巧 首先了解一下出镜记者和现场报道的概念;现场报道是记者或节目主持人置身于新闻现场,用同期声向观众叙述、评论新闻事件的一种报道形式。新闻调查 主持人王志说:“在现场你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伪装,也没有任何捷径可行,只有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用自己的神情去把握,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否则就是失败的开始。” 什么是出镜记者;出镜记者一般指:在新闻现场,在镜头中,从事新闻传达,人物采访,事件评论的电视记者和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总称。从字面上看,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要出镜头,二是要准确报道新闻事实。出镜记者的诞生虽然看似偶然,但从这种报道方式引发的强烈反响来看,记者出镜是适应 电视媒介特性的,是一种可以广泛采用的电视新闻报道方式,

尤其是对突发事件而言,记者出镜对新闻的真实性和现场感会起到不可取代的作用。 我们通常现场出镜记者是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报道,第一个画面展现时就要入画,现场记者开始入画的拍摄方式有这样几种: (1)直接将镜头对准现场记者.第一个画面是现场记者近景镜头,现场记者站在固定位置上进行口头报道,然后镜头拉开或转移。 (2)拍摄全景.慢慢地推向现场记者后镜头固定,现场记者开始讲话。 (3)拍摄中景.主持人慢慢走向镜头,位置是由后往前走,一般先站在一个地方,讲上几句话,然后边讲边向前走。

以上这三种方法主要是从观众收视的角度来进行画面的“现场编辑”。第一种方式多数是用于消息类的报道,后两种方式用于专题类的报道.一般情况下,记者第一个画面不要从侧面走进屏幕,如果要走动应该是从后往前走,而且不要走动太多,因为观众这时要注意听记者在讲什么内容。另外不要走走停停,要考虑到摄象机的活动。 在现场报道时哪些信息必须说 哪些又不必说,该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如何才能迅速准确地传递现场信息,如何才能高质量的完成一次现场报道,这些问题困扰着许多现场记者。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现场报道的特点与优势。 在西方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凡是适合现场报道的新闻决不用其他形式的报道,理由是相比其他报道形式,现场报道最

体态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摘要: 体态语真实、直观、丰富, 但有时又很含糊和膝胧, 正是由于体态语的这些特点使得它比语言更耐人寻味, 是语言无法取代的。体态语有共性的东西, 也有许多个性的东西, 有其地区、民族、文化等特点。大童的实例都能说明认知体态语在跨文化交际中所起到的正、负面效应, 从而使人们对体态语的认知更加具体和真实, 更加重视体态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关键词: 体态语; 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 功能 一、引言 体态语在英语中有bo d y la n g u a 罗, b o d y m ov e -m e n ts , b o dy b e ha v io r , b o d y a e tio n , g e s tu re , n o nv e th al c o m m u ni e a tio n , s ile nt lan g u a 罗, p a ral a n 即a g e k i- n e s ie s , k in e s io s 等说法。在汉语中有体态语、身体语言、态势语、手势语、体语学、身势学、身动学川等说法。它指人们在交际中使用的眼神、面部表情、眉宇间和鼻子的变化、手势、头势所表达的意义。“人体是一个信息发送站, 人的动作、姿态、表情等‘人体语言’是一种非文字语言的通讯手段”t2] 。体态语是在外界的刺激下, 人们的心理和神经对其发生反应, 随之产生的极为复杂的感情。这些感情体现在人们的面部表情、一举一动之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 这些体态表现出来的是最为原始的, 没有修饰的信息, 要比语言更加真实、直观、丰富。但体态语有时又是那样的含糊和朦胧。正是由于体态语的这些特点使得它比语言更耐人寻味, 是语言无法取代的。 二、研究体态语的现实意义 体态语原本先于文字语言, 在原始社会人类就有丰富的手势语, 并用其传递信息。因为口语和书面语都需要经过后天学习, 特别是书面语只有在出现文字记载后才可以学习, 而体态语习得的先天成分较多。如当一个人悲伤时都会哭, 高兴时都会笑,无论男女老少反应都相同。几乎在每一种文化中都存在体态语, 只是使用的频繁程度不同而已。麦克·阿尔奇发现在1 个小时的谈话中芬兰人做手势1次、意大利人做80 次、法国人做12 0 次、墨西哥人做180 次‘3 1’,。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比安也有公式: 信息的全部表达二7 % 语言+ 38 % 声音+ 5 % 表情、动作、举止‘4 , 。而Bird w h is te ll 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在意义和感情的表达中65 % 以上是依靠面部表情、动作、手势和姿势等体态语完成的。 也就是说人们在传递信息时体态语远远超出了语言所表达的意义, 可见体态语在人们日常交际中的占有额很大。但由于地域和交通的制约, 更广泛地认知和使用体态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限制, 特定的体态语长期以来只是在特定的民族、文化和人群等小范围内应用。体态语在跨民族、跨文化交际中的认知不足,其跨文化交际功能长期被忽略。 在全球化的今天, 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人们之间面对面交际日益频繁, 对体态语的认知也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对体态语的广泛研究也有其现实意义。 三、体态语离不开文化和语境 有些体态语是约定俗成的, 如聋哑人的手语、体育裁判的手语和交通指挥中的手语都是规范统一的, 使用起来不会引起麻烦。除上述三种外, 世界上许多体态语也有许多共性的特点, 比如高兴时都会笑, 而悲伤时都会哭, 但也有很多体态语在不同的文化中其意义有所差异, 或完全不同。同样是翘大拇指在中国表示赞赏, 而在日本则是“老爷子”的意思,在一些英语国家则表示要搭车, 在非洲则表示极大的尊敬。体态语的功能主要是辅助有声语言交际,表情达意, 使理性信息具体化, 调节交际过程, 参与礼仪交往, 在一定的语境中, 还可以代替语言, 甚至否定有声语言的意义。 体态语是复杂的、多变的, 具有民族特点。不同的民族在谈话时, 对双方保持多大距离才合适有不同的看法; 谈话双方身体接触的次数多少因文化不同而各异; 在目光接触这一方面也有许多规定: 看不看对方, 什么时候看, 看多久, 什么人可以看, 什么人不可以看。在一般情况下, 在中国和绝大多数讲英语的国家里无论是微笑还是大笑通常表示友好、赞同、满意、

浅谈出镜记者如何做好现场报道

浅谈出镜记者如何做好现场报道 摘要:现场报道反映的是正在停止的新闻事情,它把信息同步播放给听众,让信息可以最直接、最有效的传送。由于现场报道是记者在新闻事情现场边察看、边采录、边听、边口述,因而具有更强的时效性、真实感、现场感,可以表现播送特征,深受听众喜欢。 关键字:记者出镜现场报道 出镜记者是我国电视新闻事业发展的产物,电视新闻事业的发展促使行业内分工进一步细化,同时日益复杂的新闻现场迫使我们的记者频频出镜以满足电视受众更高层次的信息需求。应该承认的是,记者出镜报道时,既要顾及镜头又要对新闻事实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心理压力很大。但出现如此重大的报道事故,究其根源只能怪记者学艺不精。记者的事实判断力的形成源于对新闻背景的翔实把握以及对现场信息的瞬息捕捉,这两者缺一不可。而记者对事实的价值判断力的形成,则需要在准确的事实判断的基础上具备超凡的洞察力。由此看来,如果我们的出镜记者不在这方面下苦工夫,早晚是要吃苦头的。 随着电视节目的发展变化,现场报道已经成为电视新闻报道中经常看到的一种形式。从一定意义来讲,现场报道就是一场小型的现场直播,或者说是一种事情发生现场的再现。现场报道中,记者的解说、表情、神态、动作都有传递信息内容的作用,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同时传播,最能表现新闻事件的现场感,最能把观众带入身临其境的现实环境之中;其次,现场报道以其解说与事件的同步和立体感使电视新闻真正步入声画合一,水乳交融的境界。观众通过屏幕就能感受新闻现场气氛,缩短现场与观众间的距离,增强了真实、可信的传播效果。因此,现场报道凭借时效性快、现场感强、信息量大的电视报道优势和传播特点,毋庸置疑地成为最具电视特色,广受观众欢迎的新闻报道形式。那么如何做好电视新闻现场报道? 一、记者要在现场报道之前做好充沛准备,把握好选材关 播送记者要做好现场报道事前都要做好充沛的准备,即便是面对突发事情,也要以最快的速度做好准备工作。现场报道准备决不是事前想像似的拟好稿子,到现场去变相地播读给听众听,而是要事前理解行将发作的新闻的背景、环境、人物、内容。包括:(1)新闻事情的选择。其一,必需是新闻价值大,是人们关怀的热点、焦点问题。其二,应该契合现场报道采、录、播同时停止的特性,即新闻事实的开展过程主线单一、层次清楚,所展开的画面集中、明晰,便于记者察看、采访和录音。(2)面对“突如其来”的新闻事情的心理准备。(3)访谈对象的准备。由于播送新闻现场报道采访是不加剪裁而与新闻事情的发作同步报道进来的,所以要选择有典型性的访谈对象。(4)新闻传播工具的准备。必需充沛应用现代化通讯手腕,让现场报道和事情现场停顿同步,从而加强可听性和鲜活感。 二、记者要有较强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记者通过短时间调查告诉观众事件发生的整个情况,这样的现场报道使新闻报道变成了直接的人际化交流。“说什么”是记者必须解决的问题。记者要对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新闻现场及结果进行概括描述,甚至要展开即时的评述,不仅要说出来,而且要说得明白,说得流畅,同时引导观众去看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东西,其内容不能脱离现场和事件本身。这就要求出镜记者必须具备发现报道线索的新闻捕捉能力、快速整合新闻信息的能力、积极洽当的镜头前表现力和流畅、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浅谈出镜记者应该具备的素质_贾蓓蓓

2015.5News Dissemination 新闻传播应用研究 记者被称作无冕之王,因为其具有特殊的工作性质。 但即便如此,脚踏实地、爱岗敬业、刻苦钻研仍是从业的基本要求。电视新闻中常常可以看到出镜记者,它可以起到增加新闻现场感的作用。但是,一些电视新闻报道中出镜记者却暴露出来很多问题:如背稿子,表情动作机械呆板,措辞不当,出错穿帮,固定机位,视觉疲劳,信息量少等等。 一、出镜记者存在的问题 目前,通过长期的调查发现有很多的问题存在,这些问题大大地影响了我们工作的效率,对于不足之处做了以下的归纳: 一是缺乏对自身情感的把握能力。这一方面主要从两个角度体现。第一方面,有的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经常会被被采访对象的情绪左右,从而干扰自身的思维;第二方面,记者完全脱离新闻事件,以一个旁观者的态度进行采访,这样就很难采访到最真实新闻。记者在现场要把握好情绪,要与情境相吻合。记者太沉闷,显得与己无关,游离于现场之外,记者太亢奋又显得不够理性客观。因此,关键是要掌握好分寸。 二是无法摆正记者和被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采访过程中,记者总是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总是凌驾于新闻事件或者新闻当事人,语言不够平实亲切,问题不够深入浅出,因此采访达不到预期效果。记者必须摆正心态,端正态度,视角平和,多一份尊重,多一份理解,采访才能更好地进行,采集的信息才真实可看,新闻报道才能更生动打人。 三是不会倾听。记者所提问题平白无味,有的甚至是废话,或者盲目打断被采访者的话语,这样采访到的新闻事件是不连贯的,更容易遗漏信息。记者应当提高提问的能力,问题要有针对性。多提开放性的问题,与被采访者多交流沟通,学会倾听,同时要带动采访气氛,一次采访其实是一次新闻事件的回放,非常重要。 四是缺乏背景的选取。在很多的实际工作中,很多的背景选取是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如对某个工程采访的过程中,很多的记者会把镜头放在负责人的办公室,但是很难让观众真切地感觉到工程的情况,一旦不留神就会不知道说的什么,假如我们把背景确定在工程整体的位置上,就会使人们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工程,在头脑中就会有一个大概的印象。举一个例子吧,三峡工程是一个世界瞩目的工程,资深的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通常会在大坝的前面,很大的刺激了人们的神经,大大提升了表达的效果。 五是法律意识比较薄弱。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言论自由在不断的放开,但是问题也出现了,在很多的领域存在着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对着这样的竞争一些不法分子就会采用各种的新闻对其进行负面的影响,最终赢得市场竞争。在这样的事例中我们的记者同时充当着帮凶的角色,大大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问题非常严重,是一项非常严重的违法犯罪的行为。应该加强法律观念与意识,正确地看待问题,处处工作在法律的框架内开展,必须要改变当前的状态。 二、出镜记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1.要有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记者的工作,非常重要的就是进行沟通与交流工作,语言表达能力非常关键,通常要求语言表达流利,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做朴实的一面展现给人们。在今天的观众眼里,非常反感作秀的记者,喜欢朴实的语言,这样才会受到更好的欢迎。 2.要重视荧屏形象。出镜记者的形象问题一直是我们外界关注的,穿着一定要大方得体,语言以及外在的气质一定要好,最为关键的就是亲和力,在报道的过程中一定要让观众有一种拉近距离的感觉。记者现场出镜要注意发型与着装,要与现场相协调。不可以太过休闲,随意,暴露,夸张,不可浓妆艳抹,首饰不可过多,可以穿单位准备的衣服或者着工装、户外服出镜。 3.要有新闻现场判断力。镜头能表达的就没有必要说。还有“记者在现场看到”等话都是多余的表述。涉及到专业的术语(如法规法条)拿不准的数据不要说,这应该由专业人士来作说明。现场听到的,触摸到的,以及镜头无法呈现的才是突出的重点内容。要依托道具,空间,背景来说话。比如谈到某项工程高度,可以用自己的身高作为参归照物,让受众有直观的感受。 4.要选择适当的时机出镜。现场出镜多是在重大赛事,重发事件时采用,用来补充画面以外的信息。如果能用话外音和解说词交代清楚的事件,那么现场出镜就失去了意义,就没有出镜的必要。把握细节是现场报道的生命线原则,善于在现场抓细节的记者才是 浅谈出镜记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贾蓓蓓 (黑龙江农垦广播电视台哈尔滨150000) 【摘要】时代在发展,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如今,信息传递可谓“一瞬千里”,信息传递的途径也多种多样。其中,电视作为传统媒体成为信息传递的主要途径之一。电视离不开电视新闻,电视新闻离不开记者报道。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电视新闻报道要求强烈的现场感,新闻从业者有句名言:“最好的新闻在现场”,可见它的重要性。正因为此,电视新闻报道对出镜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对出镜记者的行为规范进行探讨,希望对初入行的记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出镜;记者;改革;问题 (下转第99页)

电视新闻记者工作总结800字五篇

电视新闻记者工作总结800字五篇 电视新闻记者工作总结1 今年以来,广播电台在中心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圆满完成了上级交办的任务,节目创优、创收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节目质量有了大的提升,收听率节节攀升,广播剧《木箱子的秘密》获得__年度山东广播文艺奖三等奖,同时获得滨州市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文艺精品工程”入选作品奖;节目《零距离夜话---兰州老人砸车》获得__年度山东广播电视奖外宣奖三等奖;节目《范跑跑本能遭遇到的拷问》获得__年度山东省县(市区)级广播电视作品奖(协会奖)二等奖;消息《土地银行让老于轻松奔小康》获得__年度山东省县(市区)级广播电视作品奖(协会奖)二等奖。今年共创收220余万元,创历史新高。 一、加强工作纪律建设,领先半步,从8小时工作外要效益。 __年广播电台为了更好的完成任务,适应新的媒体竞争形势,首先从工作时间上做了调整。春节后,我们全体人员提前一天上班,每周只过一个休息日,每天早上七点半到岗,当别人还在上班路上的时候,我们已经进入了工作状态。快节奏的工作时间,有力保证了工作的顺利完成,每月创收增幅都在30%左右。 二、换跑道竞争,换模式发展。从复制到创意,从创意到创新。 面对多媒体竞争格局,认真分析广播的属性,研发了一大批适合广播的节目。广播电台从单一的传播、互动到走入市场进入社会,完成了从形式到内容的深化。维权节目《小鹿热线》、导购类节目《快乐购购购》、餐饮节目《天天美食》、汽车节目《957汽车俱乐部》、服务类节目《信息直通车》,这几档节目从衣、食、住、行、维权帮办等几个方面对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直接的便利,成了听众不可缺失的广播好节目,电台节目从原来的赏析转向了贴心、服务,广播成为许

出境记者现场报道复习资料

1.媒介事件的素材种类、特征、运作规律: 媒介事件素材:1.竞赛 2.征服 3.加冕 特征:1.干扰性 2.垄断性 规律:1.利用自身的媒体条件进行前期宣传 2.周密策划、认为设计环节为主 3.突发情况元的准备 2.新闻主播与出镜记者基本功: 新闻主播:1.报道 2.播报 3.评论 4.主持 5.采访 出镜记者:1.报道 2.表达 3.短评 4.采访 5.技术 3.静态报道:指出镜记者报道时,以静态身姿出现在电视画面中,以固定姿态面对摄像机镜头,报道重点是记者的有声语言内容,报道内容与出镜背景之间不存在相互说明的逻辑关系 动态报道:指出镜记者在做现场报道时以动态身姿出现,在川大新闻事实信息时,带领受众以“运动”的镜头,丰丰富的肢体语言表现,多样的“动态身姿”所做的体验式出境报道。 出镜记者:指在新闻现场、在镜头中从事信息传播、人物采访、事件评论的电视记者和新闻节目主持人(新闻主播)的总称 电视新闻细节:指的是在新闻现场中那些富含新闻价值、人物情感和意义象征,能够在传播过程中引起受众特别注意的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 现场直播:指在现场把新闻事实的图像、声音及记者报道、采访等转换为广播或电视信号直接发射的即时播出方式,就新闻事件来说,它既是报道方式也是播出的节目。 现场报道:指记者在新闻现场边采录音响(画面)、边采访、边解说报道的形式,包括直播和录播两种播出方式。 预测性报道:是对将会发生而未发生的事实所作的前瞻性报道,它着重对新闻事实的发展变化趋势或前景进行科学预测,其价值取向表现为准确性、科学性和权威性。 4.出镜记者的信息传播作用: 一.是电视新闻节目编排结构多样化 二.彰显了电视媒体的实力,展现了出镜记者的魅力 三.是电视节目在形式上有了新突破 四.是新闻信息得到直接的传播 5.出镜记者客观报道准则,记者出镜报道法则: 一、清楚准确地说出所在位置:1. 说出地理位置 2.具体说明地理位置 二、出镜背景(典型环境)的选择 三、多样的出境形式 四、调动其他感官机能,弥补和丰富有声语言传达信息

新闻记者优秀演讲稿

新闻记者优秀演讲稿 新闻记者优秀演讲稿 新闻记者应该具备不断学习的习惯;追求真相的执着;客观公正的态度;准确朴实的文风;甘于吃苦的精神;丰富广博的学识;宽容善良的情怀;尚俭守德的品格。你们对新闻记者有了解多少呢?下面为大家整理了新闻记者优秀演讲稿,欢迎大家阅读。 新闻记者优秀演讲稿篇1 大家好! 做一名新闻记者是我从小的心愿,凭着见证历史、眼见为实的工作信念,我用新闻的眼光看世界,求真理、求知识、求进步。对未来,我的自我期许是:当大事发生时,就有我灵慧的思维;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我敏锐的触角。正因为这样,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活动期间,我一直反省自己、审视未来,如何才能身体力行、努力实践"三个代表"?当好人民公仆,我们新青年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我手里拿着的是我的对照检查材料,事实上我还在心里为自己写了另外一份心灵剖析书,这份剖析书的题目正是今天我要演讲的主题:撞击新青年!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这一次该如何度过?这是很有讲究,很有学问的东西。花美美在外表,人美美在内心。内心者,鲁迅讲,魂灵也。通俗说就是有没有灵魂,再通俗说就是有没有积极的、热情的、向上的精神状态。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决定了你这个人的生存质量,也决定了你这个人是碌碌无为还是有所作为,还是大有作为,是骑在人民

头上作威作福,还是俯下身子甘当牛马。或者用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话来说,你是在燃烧还是在冒烟。燃烧就是激情永驻、热情不改,燃烧就是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甘当人民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前些日子,我到里仁采访,发现为了让万德公司早日投产,镇政府把整个办公大楼让给了外商,干部们挤到了财政所办公,开会没有会议室,吃饭要到几里以外的地方吃,大家最多的是6个人挤在一个房间里,但一切井然有序。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是积极的、充满热情的精神状态!前不久,××市副市长、县委书记××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全方位抓开放,全社会抓招商,全过程抓服务,全身心抓落实,并带领全县人民把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发展县域经济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是一心一意干事业的、激情燃烧的精神状态! 撞击新青年,第一撞就是撞击精神状态!这第二撞撞击什么?我先要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人活着干什么?人活在世上就是"改造自己,改造世界"!在希腊有一座德尔菲斯神庙,这个庙的伟大,不在于菩萨多,也不在于它规模大,就是那里有五个字,箩大的字刻在德尔菲斯神庙巨大的岩石上,这五个字就是:"认识你自己"!有人会说,我怎么会连自己都不认识。古语道:"欲知人者,必先自知。"不错,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最大的障碍就是战胜自己。在"认识你自己"下面还有一行小字:对自己不满才是进步的开始!青年朋友们,孔老夫子尚且一日三省吾身,我们有哪一位昨天、前天曾经面壁思过?请你告诉我,你

电视新闻记者个人工作总结

【最新】电视新闻记者个人工作总结 自从从事新闻工作以来,时间转瞬即逝.尤其是在__年的新闻报道中,时间更是过得特别快.回顾这一年的新闻工作,我个人可谓感受良多,既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和理念,也还感到仍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改进.在这一年中,我与的和领导们,共同经历了很多新闻事件的报道和活动的组织.策划以及落实,从中体会到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尤其在领导的部署和指点下,完成了很多意义深远的新闻报道工作. 在去年的4月份,天津首届津洽会期间,面对本市有历以来,规模最大,品牌阵容最强的展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会展的前期报道和各项活动中去.从3月中旬就开始为津洽会的前期报道开辟专栏,本人在对津洽会的报道中也受益匪浅.据统计,快报经济部共在津洽会期间跟踪报道了2____篇新闻,完整.真实的记载了津洽会的盛况和成果.并受到市商务委和报业集团领导的好评.此外,经济部还积极参与到津洽会的活动中去,与津洽会组委会共同主办了城市.聚焦连锁加盟以及天津车展评选等多个精彩的活动.真正做到关注事实.并参与事实.我本人也从中增强了组织能力和协调配合能力,并从中对报道大型活动新闻和现场纪实有了很多的体会,增强了写作能力,对新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正是报社给了我这样的参与和学习机会. 在去年7月报社为增强版面可读性和新闻的力度,鼓舞的士气,在报社的各新闻部门中间开展了当日新闻的评选活动,充分调动了的积极性.在这次活动中,在领导的指教和策划下,我的几篇稿件也有幸获奖,但回顾获奖的经历却感慨万千.其中,狗不理在海外遭遇抢注的报道,功夫在于平日于口内的积极联系和多新闻的不懈追踪.而探秘商场假货内幕的稿件,获奖原因主要是能够生动.深刻的挖掘行业内幕.该稿件报道后,也引起了市商业部门.市工商局等部门的高度重视.主管部门还特此对本市商业市场进行了更严格的强化管理.这我从中也体会到,作为一名与事实.新闻和服务社会中紧密而有益的联系.随后,我的又一篇报道,关于对本市商家向未成年人售酒的调查,也获得了好评.并且部门随后还专门开设了关注未成年人消费的专题报道.但在撰写这些新闻报道的同时,我也深刻的感受到部门领导和给予我的支持和帮助,因为受到个人能力的限制,在很多新闻报道中我也经常漏洞百出,有时还会犯错别字.语句不通等很低级的错位,如果没有

体态语言的作用

体态语言的作用 闻名遐尔的世界电影大师查理?卓别林在他的一生中塑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银幕形象,有的动人,有的幽默风趣。然而,让我们回味无穷的不是紧张复杂的剧情或哗众取宠的台词,而是他对体态语言独具匠心的正确处理。由此可见体态语言的独特魅力。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可以不用言语,而借助于表情、手势之类的动作达到交流思想的目的,有时甚至会“无声胜有声”,这就是人类的无声语言──“体态语”的妙用。 体态语言,或称态势语、身势语,是人们内心情绪在身体动作上的反映。人们的思想、态度和愿望等等,不管你是否有意掩钸,都会在自己的举止上得到表达,从这一点上来说,它给我们认识他人、了解他人增添了一个途径。 心理学家有一个有趣的公式:一条信息的表达=7%的语言+38%的声音+55%的人体动作。这表明,人们获得的信息大部分来自视觉印象。因而美国心理学家艾德华?霍尔曾十分肯定地说:“无声语言所显示的意义要比有声语言多得多。”当有人用有声语言说“我生气了”时,听者却可能发现说者实际上并没有生气,甚至可能很高兴。这一信息听者并不是从有声语言中获得的,而是从说话者说话时非语言行为中得知的,如说话时的面部表情和语调等,是体态语言告诉对方“我没生气”或“我很高兴的“。 体态语言常伴随着有声语言而存在,但并不意味着它总是或只是伴随有声语言行为。人们可以只用点点头表示赞成,只用摇摇头表示反对,只用微微笑表示赞美,只用瞪瞪眼表示责备,而不必使用有声语言。在有些情况下,非言语行为可以替代言语,起指示作用。体态语的这种指示功能表现空出,也很活跃。运用得体,可以圆满地表情达意,而且还可以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比如,当一个人抽烟想向对方借打火机时,他只要用手作出一个使用打火机的动作就可以使对方马上明白意图;当某人将食指和中指叉开,或将双臂叉开,前后晃动或左右摆动,形似英语victory首字母V,以示胜利或预祝成功;一只手的食指向上伸出,放在唇前,紧接着发出“嘘”声,示意安静或小声点,我国学校师生和其他文化人中大多已套用;耸耸肩膀或摇摇头,摇摇头从头部一侧向另一侧持水平转动,肩一耸,两手一摊,掌心向外,意为I don't know或示无奈之意;;一个人在会议开始了才进来,讲话人没有中断,只是将手往空座位处一摆,迟到者就会朝手摆方向就座,如果伴随语言的“请坐这边”,同时伸出一只手掌,掌心向上,往座位处轻轻一摆,就显得更有礼。 体态语言在许多地方都有重要的作用,下面就说说足球裁判运用体态语言的作用。足球裁判在比赛中,运用体态语言与运动员进行信息交流,它是对特定哨声、手势过少的必要补充,增加裁判员与运动员交流信息量,以达到更好地调控足球比赛的目的。体态语言较之抽象、概括的口语符号更生动,更形象,更具体。判罚中裁判员用响亮而有节奏的哨声,正确、果断的手势,以及认真严肃的表情,使运动员感到裁判的判罚是公正、公平的,是有权威的,这些是口语不能表达的。有些运动员对裁判员的某些判罚或不判罚想不通,而感到冤枉委屈时,裁判员可以用微笑、点头等方式向运动员表示理解或安抚,避免其做出不理智的举动。比赛中裁判员对有情绪的运动员通过拍拍其肩膀或身体其它部位向运动员表示“别激动,你的情况我了解”等一些友好的信息。又如当双方运动员冲突时,裁判员可用双手把他们推开,在这推开的同时,可向运动员传递一些友善的信息,如“矛盾别激化了,我们之间没有矛盾,我这样做是为了你好,这样对双方都好”等等。通过这些拍、推等触摸传达裁判员的友好信息,调节运动员的情绪,以达到比赛的顺利进行。

中西方肢体语言的差异【英汉对照】

一、动作一样,意义不同。 1. 跺脚,在中国人看来,表示气愤,恼怒,灰心,悔恨。而它的英文含义则是不耐烦。 2. 目不转睛地看,其中文含义是:好奇;有时是惊讶。 英文含义则是不礼貌;使人发窘;不自在。 3. 拍别人的脑袋,中文含义是:对孩子来说是一种疼爱的表现,但是对成年或青年人做出这样的动作则会引起反感,是一种侮辱性的动作。 4. 鼓掌,观众和听众鼓掌,表演或讲话人也鼓掌,在中国人看来,表示表演者或演讲者的谢意,双方一齐鼓掌来相互表示友好感情。而在英语国家中,表演者或演讲者鼓掌则表示自己为自己鼓掌,自己为自己的表演感到骄傲,自己为自己所付出的努力感到自豪。 5. 嘘嘘声,汉语含义是反对;责骂;轰赶等。英文含义则是要求安静。 二、同样意思,动作有差异。 1. 叫别人过来,中国人的肢体语言为把手伸向被叫人,手心向下,几个手指同时弯曲几次,而美国人的肢体语言为把手伸向被叫人,手心向上,握拳用食指前后摆动。美国人的这种肢体语言在中国人看来是一种侮辱,或挑衅,是一种极不礼貌的行为。 2. 开玩笑时用的,表示丢人。中国人伸出食指在脸上刮几下,而美国人则是伸出两只手的食指,手心向下,用一个食指擦另一个食指的背面 3. 表示吃饱了的用语,中国人用手抚摸后轻拍自己的肚子(表示自己的肚子里已经装满食物了,不能再吃了。而美国人一只手放在自己的喉头,手心向下,表示吃到这了,食物已经到了嗓子了,再吃就要吐出来了。 三、只在一种文化中存在的动作。(中国没有或西方没有的某种肢体语言。) 1. 在美国,咬指甲,表示担心,不知所措,心中有重大的思想负担。 2. 在美国,用大拇指顶着鼻头,其他四指弯着一起动,表示挑战,蔑视。 3. 在美国,摇动手指),表示:警告别人不要作某事,表示对方在做错事。The action is the same, but has different meanings. 1. Stomping,in the eyes of the Chinese people,it stand for angry. Its English meaning is impatient. 2. The Chinese meaning of intently watching is curious sometimes surprised. English meaning is impolite embarrassed and uncomfortable. 3. Shoot someone's head, the Chinese meaning: a performance of love for children, but for adults or young people to make this kind of action will cause offense, is an offensive action. 4.The applause, the audience applauded for performance or speech, in the eyes of the Chinese people, the performer or speaker say thanks to the two sides together to show the friendly to each other. In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the performers or speakers applauded for their proud performances,. 5. Peeing sound, Chinese meaning is against other’s idea. English meaning is requested quiet. 1. Tell others over, the Chinese body language to reach out to the cal lee, palms down, several fingers while bending a few times, and the body language of the Americans to reach out to as people, palms up, make a fist with the forefinger pitching. This action in China appears to be an insult, or provocation, it is an extremely impolite action. 2. Joke with, indicating a shame, China forefinger in face scraping few times, while Americans extended the index finger of both hands, palms down, with an index finger to rub the back of another index finger. 3. Fed terminologies, China stroking and patting his stomach (own stomach full of food, can not eat. Americans with one hand on his throat, palms down, means that eat the food to the throat, eat going to spit it out. 三the presence of only in a culture operation. (China or the West is not some kind of body language.) 1.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nail-biting, expressed worry about what to do, the high pressure, the major burden of thinking. 2. In the United States, wore nose with the thumb and other four fingers bent with challenge the contempt. 3.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king a finger warning others not to do something, they are doing something wrong..

记者节演讲稿:离现场再近些 报道才会更精彩

记者节:离现场再近些报道才会更精彩 如果你拍的不够好,说明你离战场不够近。如今,在中国的土地上,我们很难体会硝烟弥漫的战场洗礼,但作为一名媒体新闻工作者,我们依然应该怀有一份责任和良知,把事实和真相呈现给观众,因为我们距离现场最近。 公众对真相的要求和知情权要求我们近些、再近些。从2007年参加工作以来,近4年来道路坎坷,我对记者这份比较特殊的职业渐渐有了更多自己的理解。 灾难是记者的节日,这是西方新闻界的一句名言。近年来,一些平面媒体经常出现大量的灾难报道,个别媒体几乎把灾难报道做为某个时段的报道主体。看来有些编辑和记者确实十分热衷于对灾难事件的报道,以为这是非常有价值的新闻,在有意无意中实践了这句名言。但我不赞同这样的说法,灾难不是任何人的节日,特别当你没办法选择不得不卷入一场灾难中的时候更是如此。 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个如同噩梦般的时间,依然让我想起那些清晰的画面。地震发生的瞬间,山摇地动,飞瓦走石,一片混乱,人们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了。我当时正在办公室,随手抓起摄象机冲向楼下。大地躁动不安,在我的镜头里,也记录着晃动的大楼,哭喊声、急促的脚步声还有摔倒再爬起来的声音。在我接触到大地的瞬间,马上拿起摄象机穿梭在大街小巷,因为这

些真实的画面将成为历史。在公路上,人们四处奔逃,各种车辆响声大作。在医院门口,有人被倒塌的围墙砸中,安静地躺在那里,任凭别人呼唤却再也无法醒来,惟独把凄凉和伤心留给了放声大哭的亲人。在县医院,有一个人孤零零地躺在担架上,他的手表和他的生命永远停在了2点28分。在石油公司,有人因为地震倒塌的围墙被掩埋在废墟里,旁边赶来救援的公安人员为了他在竭尽全力地挖掘,可镜头里却只有一堆又一堆的瓦砾和砖块。 用事实说话是一名新闻媒体传播者应尽到基本职责。白水江镇的权力村和林家山村在5.12汶川大地震中受灾非常严重。那里的村民有没有吃的和穿的,有没有水喝,是我想知道的问题。为了一探究竟,5月14日至16日三天时间,我独自一人在这两个离县城70多公里的小山村里拍摄素材。每天除了和当地受灾群众进行交流,做大量文字记录之外,还常常到垮塌房屋里记录真实的灾情,并快速地把自己的一手资料反馈给抗震救灾指挥部。 通过大量真实的视频资料,略阳县全县20万人民众志成城,以“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英雄气概,奋力抗震救灾的事迹经各级媒体客观公正地宣传后,受到了中省市领导的高度关注。在全年里共有近20篇报道被中省媒体采用。 我常想,许多记者其实并非“好事之徒”,只是因为成了媒体探照灯的“光束”的一部分,而这份工作需要不断靠近,于是

浅谈电视出镜记者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浅谈电视出镜记者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出镜记者是我国电视新闻事业成熟发展的一个标志性的产物,电视新闻事业的发展促使行业内分工进一步细化,同时日益复杂的新闻现场迫使我们的记者频频出镜以满足电视受众更高层次的信息需求。 出镜记者的诞生经历了一个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在调查节目中,他们其实和观众一样,都是以一种未知的心态寻找答案,在体验式的过程中一步步去探寻真理。因而比起主持人,他们扮演的角色更多,所负载的任务也更多,他们不仅具有媒介形象的传播功能,也代表着观众,更重要的是,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保持着自身的个人魅力。1996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开播,正是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新闻栏目催生出了我国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出镜记者,他们的杰出表现已得到受众的认可,好评不断。中央电视台一位领导曾说:“当下中国的新闻资源极大丰富,是记者的黄金时代,之前没有,之后可能也不会有,足可以做十年。”2002年下半年北京广播学院筹办第一期“出镜记者”班,它的直接生存目标直指5年后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耐人寻味的是,第一批“出镜记者”尚未“出徒”,就已被北京电视台“订购一空”,其迫切心情可见一斑:“你培养多少,我需要多少”,大有“一网打尽”的架势。从长远意义上来看,这预示着出镜记者的队伍将在我国电视新闻界进一步发展壮大。 记者出镜能增强新闻的真实性和现场感,能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报道内容,同时也能发挥电视媒体的优势,以最快的速度向观众提供正在发生的现场新闻。我们看到在以往的电视新闻作品中,的确有很多新闻由于一些优秀的电视新闻记者在其中的出色表现而增色。但是,我们同样也可以看到,由于记者在现场的表现大失水准,而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和感染力的作品仍然大量存在。目前活跃在新闻第一线的出镜记者大多是从主持人或普通记者转过来的,但我们看到,并不是所有的主持人都能当好记者,也不是所有的记者都适合出镜。电视新闻的成功与否,同出镜记者内在的新闻品格,外在表现(就是记者的提问和现场行为表达)有着直接的关系。它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新闻节目的成败。而一个出镜记者对自身职业角色的准确定位是需要在这两方面内外兼修的。那么具体起来讲,一个出镜记者应该具备怎样的职业素养从而为自己找到准确的角色定位呢。 下面,我们就结合目前的电视新闻节目中出镜记者暴露出来的问题来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寻答案: 一、缺乏对新闻现场的判断能力 新闻判断能力是新闻记者的核心能力之一,它又分为两个层次:事实判断力和价值判断力。一个现实的问题是,我们有很多主持人凭着优越的外在因素走进了出镜记者的行列。他们中的很多人缺乏实际的新闻训练,虽然有着清新的形象、伶俐的口齿,具备一定的镜头感,但一旦遇到复杂的新闻现场或者事件突发变故,他们就会变得语言迟滞、神态窘迫,甚至完全丧失对新闻的判断力。 应该承认的是,记者出镜报道时,既要顾及镜头又要对新闻事实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心理压力很大。新闻事件形形色色,现场情景纷繁复杂,记者要有新闻敏感,善于观察,捕捉有

某电视台新闻记者年终工作总结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转眼一年的时间就匆匆过去了。在这短暂的一年中,由于各位领导和同事的帮助,我圆满完成了自已的本职工作。为了在新的一年里更好地完成任务,我将本年度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与修养。 作为一名记者,要有宏观意识,要胸怀大局,了解党和政府工作中的新精神和新要求,善于透过事物现象预见其本质和未来,从而挖掘出有社会价值的新闻题材。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已的各项素养。 为了提高政治素质,我要求自已做到:在思想上和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我认为,记者讲政治最重要最根本的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还要做到正确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加强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重视政治理论学习。记者 心理素质包括:好奇心理、竞争意识、冒险精神和坚强的意志。这些心理素质是成为一名记者的必备条件。所以,我始终不忘提高自已的心理素质。 作为一名摄像记者,光有较强的政治和心理素质还远远不够,更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于是,我常常利用工作之余寻找各种与业务有关的资料,如《新闻学理论》、《采访写作的方法与技巧》等专业书籍,并不断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坚持每天认真观看各大电视台的新闻栏目,边学边实践,使自已学到的每一点先进技术都落到实处。 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我还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使自已努力做到:重事实,讲真话,主持正义,坚持真理;报道内容健康,有益社会进步;讲究文德,反对以稿谋私;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想侵蚀;处理好与同事间的关系等。 二、敢于吃苦,勇于实践。 新闻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缺乏对社会的基本了解的人是没有资格做一名优秀的新闻人的,记者必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同样一个新闻题材,有的记者拍得有声有色,有的记者却拍的枯燥乏味,根本原因就在于是否真正*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实践出真知”、“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就是这个道理, 一些影响面大、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新闻作品,都是作者投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积累 了丰富的新闻素材,进行了艰苦的调查研究和思考分析才完成的。因此,我要求自已做到“三勤”、“两不怕”,即“脑勤、腿勤、耳勤”和“不怕苦,不怕累”。对得到的新闻素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直到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内容为止。 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春天,是我们台管理机制改善的春天,改变了我台以往等新闻、派新闻的被动局面,给所有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平等竞争、平等提高的良好机会。今年八月份,我代表镇妇联参加

肢体语言的重要性

●肢体语言的重要性 一位心理学家曾指出:无声语言所显示的意义要比有声语言多得多,而且深刻。 他还对此列出了一个公式=信息的传递:7%言语+38%语音+55%表情。 ●肢体语言的作用 在某种特殊情况下,肢体语言不但可以单独使用,甚至还可以表达出自然有声语言难以表达的思想感情,直接代替自然有声语言。 第一个特点:使用的广泛性 肢体语言的使用简便快捷、灵活自由。只要人们张口说话,都会有意或无意地运用肢体语 言来传情达意,交流信息。有时肢体语言甚至先于自然有声语言在口才表达接受者的心目中形 成第一视觉形象,直接影响自然有声语言的表达效果;有时说话人在不开口的情况下,单纯运 用肢体语言,也能传达一定的信息。在人类的交谈活动中,没有只运用自然有声语言而不运用 肢体语言的。它总是与自然有声语言配合默契,协调一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第二个特点:表达的直观性 有声语言直接诉诸于人的听觉器官,不具有视觉的形象可感性;而肢体语言则不同,它以 灵活多变的表情、动作、体姿构成一定的人体图像来表情达意,交流信息.直接诉诸于人的视觉 器官,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如形容物体的大小,用手势来比划,对某二事物表示赞成或反 对,采用点头或摇头的方式等,就具有鲜明的形象直观性。 第三个特点:交谈中的对应性 肢体语言不但要与有声语言协调配合,而且交谈双方,要协调配合,双向交流,才能达到 交谈的目的。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霍尔曾指出这种人类交际的常见现象:一个人倾听别人说话 时,总会望着对方的脸,尤其是他的眼睛;为了表示注意,听话者会轻轻地点头,或者说“嗯”、 是的,如果哪句话他深表赞同,点头就点得很深;如果感到怀疑,他就会扬起或皱起眉头来, 或者嘴角向下拉;要是不想再听下去,就会将身子挪一挪,把腿伸一伸,或者移开视线,不再注。视说话人等等。以上说的种种现象,正是对应性的表现。如果某人在说话时运用了各种肢体语 第四个特点:对有声语言的依赖性 肢体语言对有声语言和具体言语环境的依存性决定了它表意的多义性。离开了自然有声 语言,离开了一定的言语环境,肢体语言在当时特定的含义就不明确,就难于辨析和领会。 ●通过你的身体全方位表态 我们与人交谈时,每个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用眼睛、面孔、身体和态度来表达自己的真正感觉,这就是肢体语言。 握手是一种肢体语言 一个人的身体语言反映一个人的感觉,而恰到好处地用力握手对交谈也至关重要。握手 的方式往往在不知不觉向别人透露不少你自身的秘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