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急诊处理专家共识
- 格式:ppt
- 大小:1.59 MB
- 文档页数:34
家庭医学2016.10(下)室性心动过速是起源于希氏束分叉处以下的35个以上宽大畸形QRS 波组成的心动过速。
其中加速性心室自主律(有时以心室率>100次/分为界)一般认为是良性的,多数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可以不予治疗。
但心室率≤100次/分的非持续或持续的(>30秒或需急救措施的)室性心动过速会造成严重后果,需要认真对待。
在对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 )的定义上,2014年欧洲心律学会/美国心律学会/亚太心律学会(EHRA/HRS/APHRS )“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仍与2006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学会/欧洲心脏病学会(ACC/AHA/ESC )“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以下简称“2006版指南”)保持一致:将频率大于100次/分、持续时间小于30秒的连续3个或3个以上心室搏动称为NSVT 。
从整个篇幅来看,2006版指南并未对NSVT 进行重点论述。
认识到NSVT 的临床普遍性,共识用较大篇幅对NSVT 出现时患者的猝死风险、评估方法和治疗建议进行了详述,并以图表的形式呈现,体现了该共识的实用性。
对NSVT 患者,共识列出常用的标准评估项目和进一步评估项目,并给出每种检查适用的目标人群(表)。
标准评估项目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12导联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和实验室检查。
如果这些检查不足以明确病因,可进一步行运动试验、冠脉造影、心脏MRI 、基因检测和电生理检查。
上述检查评估的目的是判断NSVT 患者是否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因为NSVT 的预后与基础心脏病相关,治疗原则也是治疗基础疾病较治疗心律失常更重要。
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评估表对NSVT 患者的评估阴文/唐闽主任医师北京阜外医院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解读12. All Rights Reserved.家庭医学2016.10(下)Family Medicine 鉴于NSVT 的预后与基础心脏病密切相关,共识将NSVT 分为心脏结构正常合并NSVT 和心脏结构异常合并NSVT 。
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心律失常紧急处理的总体原则心律失常的发生和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心律失常的处理不能仅着眼于心律失常本身,需要考虑基础疾病及诱发因素的纠正。
但心律失常急性期处理方式选择应以血流动力学状态为核心。
急性期处理强调效率,通过纠正或控制心律失常,达到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改善症状的目的。
①首先识别纠正血流动力学障碍:心律失常失常急性期控制,应以血流动力学状态来决定处理原则。
血流动力学状态不稳定包括:进行性低血压、休克的症状及体征、急性心力衰竭、进行性缺血性胸痛、意识障碍等。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如不及时处理,会继续恶化,甚至危及生命。
此时不应苛求完美的诊断流程,而应追求抢救治疗的效率,以免贻误抢救时机。
情况紧急时没有充足时间来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检,应边询问边抢救。
血流动力学状态不稳定的异位快速心律失常应尽早采用电复律终止,对于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要尽快采用临时起搏治疗。
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者,可根据心电图的特点、结合病史及体检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选择相应治疗措施。
②基础疾病和诱因的治疗:基础疾病和心功能状态与心律失常的发生关系密切,无症状左室功能不全患者60%~90%的有频发或多形室性期前收缩(室早)、40%~60%有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有症状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95%合并频发和多形的室早,85%合并短阵室速【Zipes DP, et al. European HeartJournal (2006) 27, 2099–2140】。
伴有严重心衰、急性心肌梗死所致的恶性心律失常,随着心功能的好转或血运重建,心律失常也随之控制。
因此,在心律失常紧急救治的同时不可忽略基础疾病的治疗和相关病因的纠正。
有关基础疾病的急性处理,应根据相应指南的推荐进行。
某些诱因也可直接导致心律失常,如低血钾、酸碱平衡紊乱、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纠正诱因后,心律失常得到控制基础疾病和心律失常可互为因果,紧急救治中孰先孰后,取决于何为主要矛盾,如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持续性室速,可导致血流动力学恶化,易加重心肌缺血及诱发室颤,应优先终止室速,之后尽早进行血运重建。
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有些室早不用治疗)室性早搏(室早)很常见,室早在动态心电图上的检出率高达40%~75%,在75岁以上人群中69%的人可见室早。
多数室早因精神紧张或劳累等引起,一般不需特别处理,但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室早,建议及时干预。
病因室早,一般指室性期前收缩。
室性期前收缩可见于正常人,正常人在情绪激动、紧张、过度劳累、饮酒、吸烟或熬夜时都可能出现室早。
室性期前收缩更多见于患有高血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二尖瓣脱垂、洋地黄或奎尼丁中毒、低血钾等患者。
症状一般偶发的期前收缩不引起任何不适。
当期前收缩频发或连续出现时,可使心排出量下降及重要器官灌注减少,可有心悸、胸闷、乏力、头昏、出汗、心绞痛或呼吸困难等症状。
听诊时可听到突然提前出现心搏,第1心音较正常响亮,第2心音微弱或听不到,随后有较长的代偿间歇。
脉诊可以触到提前出现的微弱脉搏,随后有一较长的代偿间歇。
处置对有症状者,应作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对期前收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对室性期前收缩应按Lown分级,评定良性(LoWn分级<ΠI级)、恶性(LOWn分级>ΠI级)。
频发的期前收缩可并发晕厥、心绞痛、心力衰竭等。
经过全面详细的检查不能证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期前收缩,可认为是良性的,无需治疗。
有器质性心脏病并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认为是具有潜在恶性或恶性室性期前收缩,必须治疗。
①频率平均25/分钟;②多形性或多源性,但要注意除外房性期前收缩伴差异传导③呈二联律或三联律;④连续3个以上,呈短暂阵发室速;⑤急性心肌梗死,即使偶发室性期前收缩,亦应及时治疗。
治疗除针对病因治疗外,可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多选用作用于心室的I类和In类药。
对于期前收缩患者,应综合考虑患者长期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风险和收益,伴有心衰或心肌梗死的患者禁用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有潜在致命危险的室性期前收缩患者,需紧急静脉给药。
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3)要点【摘要】药物治疗是心律失常治疗的基本手段,2018年以来国际发表了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新共识及新分类。
与之相应,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及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组了专家组,在中国2001年《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建议》的基础上,总结分析国内外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究、分类、应用现状及新证据,对传统药物的新认识和新适应证及新药物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致心律失常作用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并对各种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提出推荐意见。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应用已逾百年,目前仍是心律失常治疗的基本手段。
随着对抗心律失常药物新的作用机制及适应证的认识不断发展,特别是心律失常抑制试验结果发表后,药物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及安全性备受关注。
近年来国际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新共识和新分类陆续发表。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治疗原则一、明确心律失常的治疗目的首先评估药物治疗的必要性。
无器质性心脏病或无明显症状、不影响预后的心律失常,多不需治疗。
确定需要治疗者,药物治疗可改善预后的证据较少,如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早期节律控制可改善部分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预后;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部分药物甚至可能恶化预后。
因此,治疗的目的主要是缓解症状或减少心律失常对心功能和心肌缺血等的影响,不应都以消灭或减少心律失常为主要目标,且应重视药物的安全性。
对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治疗的主要目的则是控制心律失常。
二、兼顾基础心脏疾病的治疗心律失常的治疗需在基础疾病已有的治疗证据和指南基础上,权衡心律失常治疗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着重考虑可改善预后的综合治疗措施,如房颤时的抗凝治疗等。
三、正确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依据药物的抗心律失常谱,当多种药物存在相似作用时,需考虑器质性心脏病及其严重程度和药物不良反应。
对于急性及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心律失常,重点考虑药物的有效性,尽快终止或改善心∖律失常,必要时联合电复律;慢性心律失常的长期治疗多考虑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安全性以及与基础疾病药物治疗的协同性。
最新:中国床旁临时心脏起搏急诊专家共识2023摘要临时心脏起搏是涉及危急心律失常诊治的一项必要技术,由于其紧急性、复杂性及不确定性,制订基于循证医学的急诊操作规范显得十分必要。
目前国内外尚无专门的应用指南,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起草了《中国床旁临时心脏起搏急诊专家共识(2023)》,以期规范与引导床旁临时心脏起搏的操作与应用。
共识的制订采用共识会议法及美国牛津循证医学中心的证据分级和推荐依据,从床旁临时心脏起搏的方式、经静脉临时心脏起搏穿刺部位、导线的选择、置入位置、置入方式、起搏器参数设置、适应证、并发症及术后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共提炼出13条推荐意见。
共识推荐包括:经胸壁起搏与经静脉临时心脏起搏的选择;穿刺首选静脉;床旁起搏电极植入的靶目标及最佳引导方式;起搏器默认设置推荐;对于窦房结功能不全、房室传导阻滞、急性心肌梗死、心搏骤停、室性与室上性心律失常的应用推荐;超声引导与缩短临时起搏时间以降低经静脉临时心脏起搏的并发症;经静脉临时心脏起搏术后卧床及抗凝推荐;床旁临时心脏起搏总体安全有效;准确的病情评估;选择正确的急诊床旁临时起搏方案;及时的床旁临时心脏起搏能进一步提高急诊相关患者的生存率及改善预后。
临时心脏起搏是一项传统的急救技术,也是涉及高危心律失常救治的一项必要技能⑴。
然而鉴于救治的紧迫性,很多情况下心脏起搏技术前移方能挽救患者生命。
目前非透视下的床旁临时心脏起搏已成为发达国家包括急诊科、内科、全科在内的规范化培训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院前急救与急诊的基本技术[2-4]。
随着我国急诊医学的发展,床旁临时心脏起搏逐渐在急诊普及。
与择期心脏起搏不同,临时心脏起搏的应用往往具有紧急性、复杂性及不确定性,因此有必要制订一个基于循证医学的急诊操作规范。
目前我国关于床旁临时心脏起搏的应用大多根据临床经验,尚无专门的指南,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组织急诊医学科、心内科、心外科、重症医学科相关专家进行了深入讨论,特制订了《中国床旁临时心脏起搏急诊专家共识(2023)》,以期规范床旁临时心脏起搏的操作与应用。
2023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应用已逾百年,目前仍是心律失常治疗的基本手段。
随着对抗心律失常药物新的作用机制及适应证的认识不断发展,特别是心律失常抑制试验结果发表后,药物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及安全性备受关注。
近年来国际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新共识和新分类陆续发表。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律失常学组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学组共同组织专家组,结合我国2001年《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建议》及近20年的研究进展,以心律失常治疗理念的改变为基础,以规范临床医生合理与规范化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为宗旨,制定本版专家共识。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治疗原则一、明确心律失常的治疗目的首先评估药物治疗的必要性。
无器质性心脏病或无明显症状、不影响预后的心律失常,多不需治疗。
确定需要治疗者,药物治疗可改善预后的证据较少,如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早期节律控制可改善部分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预后;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部分药物甚至可能恶化预后。
因此,治疗的目的主要是缓解症状或减少心律失常对心功能和心肌缺血等的影响,不应都以消灭或减少心律失常为主要目标,且应重视药物的安全性。
对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治疗的主要目的则是控制心律失常。
二.兼顾基础心脏疾病的治疗心律失常多与其他疾病伴发。
除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外,多数情况下,基础心脏病、心功能或心肌缺血是决定预后的因素。
心律失常的治疗需在基础疾病已有的治疗证据和指南基础上,权衡心律失常治疗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着重考虑可改善预后的综合治疗措施,如房颤时的抗凝治疗等。
三.正确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依据药物的抗心律失常谱,当多种药物存在相似作用时,需考虑器质性心脏病及其严重程度和药物不良反应。
对于急性及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心律失常,重点考虑药物的有效性,尽快终止或改善心律失常,必要时联合电复律7慢性心律失常的长期治疗多考虑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安全性以及与基础疾病药物治疗的协同性。
2013中国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1.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状态表现有:1)休克或进行性低血压;2)急性心力衰竭;3)进行性缺血性胸痛;4)晕厥、意识障碍。
2.联合或序贯应用静脉抗心律失常药,易导致不良反应和促心律失常作用。
3.孕妇合并室上速:1)首选非药物方法:迷走神经、食管调搏2)药物可用:腺苷、美托洛尔、维拉帕米3)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时电复律4.关于房性心动过速:1)刺激迷走神经不能终止房速;2)短阵房速如无血液动力学异常,可观察;3)终止房速的药物有:普罗帕酮、胺碘酮。
如无法终止或偶禁忌,可考虑控制心室率。
4)控制房速心室率的药物: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胺碘酮5)房速可伴有房室不同比例下传,而AVNRT、AVRT不会出现不同比例的房室下传。
5.房颤分类(AF):1)阵发性AF:包含以下两种情况:a)7天内能够自行终止的复发性AF(≥2次);b)持续时间≤48小时,已经复律的窦性。
(经干预后复律)。
2)持续性AF:包含以下两种情况:a)持续时间超过7天(未复律);b)持续时间≥48小时,<7天,已经复律转复者。
3)持续超过1年(≥1年),但尚能重建窦律者。
——称为长期持续性AF。
4)持久性AF:不适合或不愿意任何转复者。
上述任何一种出现症状急性加重,称为急性心房颤或心房颤动急性加重期。
6.新发房颤或阵发性房颤,系抗凝的指针(需要抗凝);风湿性二尖瓣性AF,一定抗凝。
7.AF急性发作期(急性加重期)的治疗目的:1)评估血栓栓塞的风险,是否给予抗凝;2)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3)减轻AF所致的症状。
8.AF急性期抗凝的指征:1)主观想复律(准备阶段);2)客观可能自行复律(初发或阵发);3)瓣膜病性AF;4)CHADS2≥1(非瓣膜性);5)合并其他抗凝指征。
9.预激合并房颤或房扑的心电图诊断要点:1)通过长程心电图或心电监测发现经房室结下传的窄QRS波;2)在宽的QRS波中寻找δ波;3)平时有显性预激的窦性心律心电图。
急诊科专家共识及指南内容1. 急诊科医生处置急危重症患者的基本原则
- 快速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识别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 - 启动急救和抢救程序,确保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 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 及时查明病因,制定诊疗方案
- 必要时安排患者转入相应科室继续治疗
2. 常见急危重症的诊断和处理流程
- 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去除心脏骤停原因
- 严重外伤:止血、固定、输液、预防感染
- 中毒:解毒、支持治疗
- 严重感染: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
- 脑卒中:降压、溶栓、神经保护
- 休克:补液、升压药、纠正原发病因
3. 重症监护治疗原则
- 维持生命体征稳定
- 纠正器官功能障碍
- 预防和治疗继发并发症
-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4. 转运准备和途中监护要点
- 评估转运风险,选择合适转运方式
- 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 准备好应急药物和设备
- 密切监测病情变化,随时准备救治
以上是急诊科专家共识及指南的主要内容概括,具体细节和操作规范以实际指南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