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紫砂“和合壶”的自然意趣
- 格式:pdf
- 大小:2.14 MB
- 文档页数:2
自然情态在紫砂花器中的塑造*紫砂 平安壶 创作感悟赵曦鹏(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江苏宜兴214221)摘要紫砂花器带有一种独特的自然之美,其表现出的自然情态能够模拟出自然界中生动的情景互动,在人与自然的交互上,提供了一种基于中国文化的艺术感受㊂从紫砂艺术的发展来看,对于自然的解读以及自然情态的表达,在紫砂花器创造中占据越来越多的比例,笔者从作品 平安壶 的创作,浅谈自然情态在紫砂花器塑造中所产生的影响㊂关键词紫砂花器自然文化中图分类号:T Q174.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872(2023)06-0093-02紫砂陶艺的历史至今只有数百年,相对于中国数千年的陶瓷烧造历史,显然是比较年轻的,紫砂壶作为紫砂陶中的明星,从诞生起就与中国的茶文化相融合,伴随着饮茶文化的发展逐渐衍变㊂紫砂壶有光器和花器之分,光器的造型多偏向抽象的几何形态,花器的造型则更多的偏向自然形态㊂光器给人的感觉是简洁㊁古朴;花器给人的感觉则是多变㊁丰富;可以说两者都代表了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㊂这种认识衍生出文化艺术方面的扩张,人们崇尚科学,以至于进化出用纯粹的数字来诠释世界;同时也崇尚自然,认为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共处,这两种思想看似矛盾实则是精神世界的一体两面,深入思考这些问题,就很容易明白,这些都将影响人的创造力㊂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人们更乐于接受偏向自然的元素而非冰冷的数字,这在紫砂壶的创作上体现的尤为明显㊂明明有更加精准的测量工具,以及各种辅助成形设备,数百年传承下来的紫砂壶却依然采用全手工的方式来进行制作,这是因为人本身亦属于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并不要求绝对的精准,代表自然的美应该是一种情感的流露,即茶壶的情态㊂1紫砂壶作品自然情态的构建当代紫砂壶不断发展衍变,紫砂壶的造型早已经跳脱出了单纯的形体设计,而是依托于文化的自然衍生㊂在以表现自然形态为主的紫砂花器当中,纯粹的自然形态复现主要体现在工艺的进步上,逼真的形体感受是工艺进步到极致的表现,这在当代紫砂壶的创作中属于极少数㊂更多的花器创作则需要的是一种情态的构建,以紫砂 平安壶 (见图1)为例,它的壶流㊁壶钮㊁壶把以及壶上的贴塑装饰都采用了自然仿生的塑造形式,但也仅限于此㊂局部的仿生造型是作为茶壶主体的额外视觉装饰而存在的,它们之间彼此联系,就如同中国传统美术中的构图一样,越是宏大的构图越是不会将景物画全,而是将画面中的事物延伸到画布之外,用基于现有的图像元素合理的衍生想象,从而塑造出更全面且更美好的精神图景㊂图1平安壶紫砂 平安壶 通过不同泥料所带来的不同色彩,尽可能的营造出丰富的环境,将壶流和壶把塑造成树枝的形态,用镂雕的手法塑造出树木表面的肌理,瘤节㊁树纹,这些附属于枝干上的装饰看似随意,但却是需要遵循自然生长的逻辑,例如树木越靠近根部就越坚实㊁粗壮,越靠近树梢就越纤细,且这种大小粗细的㊃39㊃(紫砂艺术)2023年06月陶瓷C e r a m i c s *作者简介:赵曦鹏(1975 ),本科,正高级工艺美术师;主要从事紫砂制壶工作㊂变化还遵循着基本的上下关系,越往下质量越多,越往上质量越小,所以即便是树木的纹理㊁瘤节,亦需要遵循这种规律㊂上部的瘤节要小于下部,上部的树纹要更细更密,只有这样的情景塑造才能贴近真实的世界,才能够在精神层面引发人们的共鸣㊂2用夸张与对比来构建自然情态单纯的从物理层面来进行设计形体和装饰是有限的,在紫砂壶的创作上也是如此,紫砂花器自身的大小极为有限,除去追求工艺表现的全仿生设计,从文化层面出发的花器作品其装饰部位则相对更小,以紫砂 平安壶 为例,这把壶的形态装饰部分主要集中在流㊁把㊁钮这三个部分,整个壶身及壶盖是如同光器一样素润的,其带来视觉冲击的形体和装饰部分在整个茶壶中所占的比例很小,所以要想这些局部的造型设计能够取得充分的效果,就需要善用夸张和对比的艺术创作手法㊂紫砂 平安壶 中最为夸张的部分在于壶面的贴塑,从现实的比例来分析,贴塑的天牛㊁甲虫都太大了,但这个大是相对于茶壶本身所塑造的形态而言的,贴塑本身其实是符合现实的,所以真正夸张的部分是茶壶本身所塑造的果实,它相对于现实太小了,在这里小 反而是一种夸张,而贴塑的 大 则更贴近自然㊂但从实际的欣赏角度来看,贴塑的甲虫是被夸张后的装饰,这就涉及到精神层面的引导,正是作品整体的形态引导了人在精神层面的对比,才会形成了造型和装饰之间彼此大小的关系㊂3色彩的自然紫砂花器的塑造需要色彩,优良的五色土以及现代的紫砂工艺已经可以为作品提供丰富的色彩选择㊂在过去紫砂花器单一的色彩往往是因为最终烧制时不得已的妥协,为了提高烧造的成功率,越是造型复杂的花器作品就越难以加入多重色彩㊂而当代紫砂工艺的进步已经极大地改善了这一问题,紫砂 平安壶 就加入了三种不同的色彩㊂在自然环境中,色彩是十分丰富的,人的眼睛可以较为轻易的分辨出其中对比强烈的部分,而对一些差异并不明显的或是局部细节的色彩往往会忽略,这就成为了美术创作中的一大技巧,即色彩的简洁,将原本庞杂的色彩浓缩成几种对比较为强烈的色彩,从而突出画面的对比度,这一技巧甚至应用到了现代工业制造中,例如很多低端的液晶显示屏就会以牺牲色域对比的方式,来降低成本和提升良品率㊂所以色彩的自然,实际是色彩对比的自然,在紫砂平安壶 中,紫砂壶主体的色彩成为了整体色彩的背景,壶流和壶把的色彩一致,延伸成了背景色的拓展,而绿色的壶钮瓜叶装饰,与背景色形成极高的对比,转化为整件作品的色彩中心,这样的设计符合实际的瓜果,同样也减少了其他色彩的干扰,提高了整体色彩的对比度㊂从花货色彩的运用中不难发现,颜色的装饰效果,其本质就是在相互对比中凸显某一部分的技巧,在人们观察自然色彩中,由于色彩本身是杂乱的,所以很难从中找出哪些是主体,而在优秀的摄影作品中,由于光影色彩的运用,人为的提高了图像的对比度,主体自然就一览无遗,紫砂花器制作中对于色彩的运用,实质便是利用色彩提升对比的技巧,而自然的色彩,必然具有高对比的特性㊂4结语自然情态反映的是人对整个世界的认识,这是基于现实的一种情感反馈,在欣赏事物的时候,人往往会习惯性的将自然作为基准点来判断事物的大小轮廓,从而得出一种和谐与否的结论,这在艺术创作中便是美与丑的边界,善于塑造自然情态就等于把握住了塑造美的钥匙,就可以用最简单的塑造化腐朽为神奇㊂参考文献[1]薛晓源.博物之美畅游在自然与艺术之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2]苏易.紫砂壶[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17.[3]蒯超.浅论紫砂陶刻题材的选择与搭配 作品 观云 的创作感悟[J].全国建材科技期刊 陶瓷,2021(3):78-79.[4]庞妮.论紫砂陶刻意韵的营造 作品 虎啸山居 的创作感悟[J].全国建材科技期刊 陶瓷,2021(2):58-59.[5]周益娟.论紫砂线条叠加之美 作品 揽福提梁壶 的创作感悟[J].全国建材科技期刊 陶瓷,2021(2):62-63.㊃49㊃陶瓷C e r a m i c s(紫砂艺术)2023年06月。
漫谈紫砂壶“百年好合”的文化内涵作者:廖江玲来源:《江苏陶瓷》2020年第05期摘要宜兴紫砂壶作为实用茶器,是宜兴陶瓷的独特门类。
自它诞生之日起就得到文人雅士和嗜茶者的推崇。
尤其是当代,紫砂特有的天然之色和自然之美发展到了极致。
在紫砂壶的设计创作中,有不少属于祥瑞文化元素的壶艺造型,它既融入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又不停留于传统的层面,将民间常见的喜庆主题充实到紫砂壶的构思制作之中,形成开放的心境、丰富的情感、可爱的形体。
紫砂壶“百年好合”将光素器的简洁与塑器的形象契合,将我国传统民俗中的婚嫁志喜和庆典祝贺成为砂壶的文化个性,彰显了它的艺术内涵和性格特征。
关键词紫砂壶;百年好合;如意宜兴紫砂壶自明清以来,已经成为一种艺术与文化、实用与欣赏、材质与审美有机结合的民族工艺品,富有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当代的紫砂界,在紫砂壶的造型设计和文化内涵方面呈现出了百花竞艳的崭新气象。
紫砂壶“百年好合”(见图1)主题是古老的,而形式是新颖的,这是我在紫砂园地几十年耕耘中,为创立意境清新的个性风格而做的探索和尝试。
作品传统而不失新潮,通俗而又高雅,流露对喜庆、吉兆的祈盼,表达精神的追求和情感的寄托,彰显紫砂壶高雅的祥瑞品位。
现就对紫砂作品“百年好合”的文化内涵、艺术构想作简要阐述。
1 紫砂壶“百年好合”的祥瑞文化特点华夏文明中,男婚女嫁是人生大事。
俗话说,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知,是一生中值得庆贺的喜乐。
在紫砂壶的创作设计中也可以吸纳类似的文化元素或祥瑞基因作为砂壶的主题,据北京故宫博物院专家介绍,清宫旧藏也有不少吉兆寓意的宫廷紫砂壶,得到康熙、雍正、乾隆等皇上的喜欢,例如我们常见的“龙凤呈祥壶”、“子孙满堂壶”、“鸿运当头壶”等,都是对吉祥之禧的祈愿。
据资料显示,北京故宫的清宫旧藏中也有当代的紫砂大师、名家制作了不少有着吉庆含义的经典之作,例如汪寅仙的“同福壶”,顾绍培的“高风亮节壶”、“长乐永泉”,李昌鸿的“大彬如意壶”,范永良的“富足有余壶”等等。
不言而饮人以和—论紫砂壶“饮和”的文化意境束群(宜兴 214221)摘要紫砂技艺,承载历史,凝聚着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思想智慧,具有工业化生 产不能替代的特性,是中国工匠精艺尚美、追真求质精神的典型写照,是中国人文化品味的内在折射和人文精神的物化。
本文以紫砂壶“饮和”为例,浅谈其造型设计和文化意境。
关键词紫砂壶;饮和;和文化宜兴紫砂壶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瑰宝,从 北宋发展至今,它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血脉相融,集金石书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与时俱进,将传 统与现代审美相结合的同时,又融合了中西方文化,使作品呈现出独一无二的生命活力和张力,体现了不同时代的色彩和内涵,丰富了人们的物质及精神生活。
1紫砂“饮和壶”的造型紫砂泰斗顾景舟大师曾说:一把好的紫砂壶,应 该是形、神、气、态四个要点俱佳。
通过泥料、形体与装饰等各方面的搭配结合来表现一把壶的精神气韵,因此,造型是一把壶的基础,是艺人表达作品主 旨的关键所在。
纵观紫砂壶“饮和”(见图1),此壶以圆器为基本形制,身筒呈扁圆形,饱满敦厚,鼓腹圆润而有张力,重心沉稳,给人以泰然自若之感,内蕴 深厚;一弯流浑厚有力,从壶身自然胥出,转折有力、 颇显劲道,圈把与之相互呼应,其粗细变化均匀,有微微上扬之势,提携作品的精神气韵;壶盖为压盖, 子母线吻合,通转流畅、严丝合缝,盖面高高隆起,呈 扁圆状,与身筒协调一致、比例和谐;桥钮横跨盖面图1饮和壶中央,大有“一览众山小”之感,柔和的弧度又起转承 过渡之用,桥钮构成优雅的虚空间,其孔洞呈扁圆 形,与壶身虚实结合的同时,又形成相互呼应的结构美。
整器质朴简洁,却不失内涵与丰富,壶身、壶盖、 壶钮皆呈扁圆状,结构精巧、比例协调,将光素器简 约大雅的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满足实用性的前提下,又呈现出高雅的审美,赏用皆宜。
整器虚实结合、圆融高雅,通过“虚”、“静”、“明”的形制,寄寓自 己的心态和灵性,表现了内心的情感和禅悟。
初心不变,生机不止浅谈紫砂壶“葵掇只”的造型之美和意境之美徐伟强(宜兴 214221)摘要紫砂壶产于宜兴,宜兴地处江南,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更是人文荟萃之地, 紫砂壶受到其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的影响,洋溢着天然的灵气,充满着丰富的文化气质,具有实用价值的同时也给人以精神和情感的共鸣,给人带来充实和愉悦感。
本 文就紫砂壶“葵掇只”浅谈其造型之美和意境之美。
关键词紫砂壶;葵掇只;造型设计;意境之美宜兴紫砂壶作为传统实用器,经过了几百年的 发展,以独特的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在海内外享有 盛誉,逐渐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文化体系,与中国传统 文化相辅相成。
紫砂壶产于宜兴,宜兴地处江南,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更是人文荟萃之地,紫砂壶受到 其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的影响,洋溢着天然的灵气,充满着丰富的文化气质,具有实用价值的同时也给 人以精神和情感的共鸣,给人带来充实和愉悦感。
紫砂壶经历了几百年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出丰 富多彩的造型,展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独一无二的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这是其它陶瓷品类无法相比的。
发展至今,紫砂壶造型大致可划分为光素器、花器和筋纹器三大类,不同的类型之间并无良莠 之分,相辅相成,共同为紫砂艺术锦上添花。
其中,筋纹形体以结构严谨、具有韵律美和形式美而著称,筋 纹器模仿自然界中瓜果或花朵的形态,经过抽象的提炼以流畅的筋纹线条划分器身,纹理清晰、线条流 畅。
紫砂壶“葵掇只”(见图1)是典型的筋纹器,此壶 是在传统“掇只壶”的基础上,在坯体上进行加工,结合筋纹器特色形成纵横交错、虚实均衡的美感:横观 为“掇只”层层叠叠的大小半球之美;纵观为筋纹器图1葵掇只壶虚实结合的纹理清晰之美。
器型饱满大气,形成完整的视觉效果,同时彰显了制作者精湛的制壶技艺,别 具一格。
此壶在师法过程中有取有舍、有承有变、不 拘一格而广采博收,去惯常之圆熟,取远古之方拙。
纵观整壶,作品壶身饱满敦厚、沉稳有力,壶底 为圈足,平添了几分挺拔庄重的意味,整器线条流畅自然如行云流水般,壶盖为压盖,与壶口贴合紧密、对应合缝,壶盖虽为半球,但看起来像是一顶斗笠, 趣味无穷,彰显深厚古朴的韵味。
自然、文化与紫砂壶一一"莲子"紫砂壶创作研究沈美华【摘要】莲花,中国文化中的圣洁之花,佛教文化的象征物,代表了中国人对精神道德的极高要求。
紫砂壶艺术具有雅致脱俗之品性,决定了其与莲花配合起来能够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与精神道德品质的特征,通过融合自然与文化展示艺术个性,加强艺术构建的深度。
【关键词】紫砂壶;莲子;自然;文化神奇的大自然孕育了万物,也提供给人有关艺术与文化的思考,其中各种各样美丽的花卉更是不可错过的艺术表现对象,为艺术作品提供了鲜活的自然色彩与独特的品格。
诞生于中国的紫砂壶艺术与自然的联系更加亲密,这是由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与朴素的自然审美观念所决定的。
紫砂壶创作在自然的基础上进行艺术与文化提升,说明了紫砂壶艺术的基本创作路径,以及自然、文化对紫砂壶创作产生的深刻影响。
莲花是中国人非常喜爱的一种花卉,宋代周敦颐曾作《爱莲说》抒发个人对莲花的喜爱与钦佩,称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成为中国人对莲花品格的基本认识。
紫砂壶自诞生时起就具有雅致脱俗的品性,以莲花为创作主题是体现紫砂壶“本性”与中国人精神追求的方式;另一方面,用紫砂壶表现莲花兼有自然美与艺术美,体现了中国审美特点。
此件“莲子”壶就以莲花为题,通过泥料、造型与纹线装饰的配合表现了莲花的娇美清雅与文化内涵。
1、“莲子”之形:灵巧灿烂泛水中创作在对莲花进行表现时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形,二是纹,前者要符合紫砂壶结构的要求,后者对莲花进行真实的细节模仿,如此才能做到层次分明,特点凸出。
莲子就是莲花的种子,外形特点是圆润小巧,创作在构建造型时即以此为标准。
从作品整体大小上看,此壶尤为娇小,也就更显得精致可爱。
创作将壶盖与壶身配合起来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球形壶体,使圆器造型的轮廓线条得到了清晰的呈现,既完成了对莲子造型的模仿,也对圆器这一紫砂壶经典造型进行了表现。
壶身均衡对称,两侧壶腹部分弧度明显,显示出筒身部分的饱满圆润。
20了6年 06 月45简而化之,返璞归真-一浅谈紫砂“和谐壶”的艺术境界裴琴娣(宜兴 214221)摘要中国人性格像茶壶,心中装载着世界,不卑不尤、执着持久,强调和睦友好。
紫砂壶蕴含着和谐与平静,实际上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准绳,这与中国人的性格极为契合。
本文以“和揩壶”为例,探析其所蕴含的中国人的中庸性格。
关键词和诰壶;紫砂;性格在社会生活中,中国人主张有秩序、相携相依、多些友谊与理解。
在与自然的关系中,主张天人合 -、五行协调,向大自然索取,但不能无休无尽,破坏 平衡。
清代茶人陈鸣远做了一把别致的茶壶,三棵老 树根结虬曲,束为一体,左分枝出壶嘴,右出枝为把 手,三根与共,同含一壶水,同用一个盖,不仅立意鲜 明,取“众人拾柴火焰髙”、“十枝筷子折不断”、“同饮 一江水”等古意,而且造型自然、髙雅、朴拙中透着美 韵。
此壶命名为“束柴三友壶”,一下子就点明主旨。
历史上的每一把紫砂壶,都要讲究协调自然,茶壶的 制作技巧既要与自然环境协调,也要与人的审美观 念契合。
现以“和谐壶”(见图1)为例,探寻紫砂壶的 和谐之道与返璞归真的艺术境界。
B B1和谐壶1 “和谐壶“和谐壶”造型古朴、古韵盎然,庄重又不乏新 意,典雅大气又不失阳刚之气,造型惹人喜爱。
此壶 以原矿优质紫砂泥为原料,壶身饱满有力;壶口窄 小,流绵长,茶事中更易留得茶香;壶钮为圆珠钮,呼 应壶身;弯流胥出,浑厚饱满,嘴头明显收缩,其气韵 娇慈可爱;壶柄浑圆粗壮,不仅比例均衡,而且拿捏有力,盈圆有余给人以一种调和了强烈与柔和的观 感。
此壶整体上融圆异常,环形壶底稳稳挺立,平添 了几分稳重端庄的气质,观之可亲。
此外,整器渗透 着一股髙雅脱俗的艺术魅力与独特的文化风格,选 用这款精致的壶器品茗想必会感到平静。
壶腹雕刻 的“上蕃若水”更将壶器的主旨表餺无遗,予人一种 亲切感。
2 ‘‘和谐壶’’的设计理念与精神内涵“和谐壶”的风格简约而平和,其“简而化之,返 璞归真”的艺术追求,已臻完美。
论紫砂壶"和煦”的筋纹 之美和美好寓意李静【摘要】从紫砂丰富的器型之中我们可以窥见其中的奥秘,最为常见的就是圆器了,以其流畅的线条勾勒出圆润的 器型,还有横平竖直的方器呈现出创作者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不过最令人惊艳的应该是筋纹器了,它把紫砂成型的技 艺和韵律美、节奏感等等元素都充分地运用其中,令人观之 啧啧称赞。
我的这件紫砂作品〈和煦壶〉采用了筋纹的手法 来展示紫砂艺术的无穷魅力,同时凸显出创作者高超的紫砂传统技艺和良好的艺术审美,从整体上来看此壶,把筋纹器 型的韵律之美和节奏感强烈地表现出来,观之如同一道道温 暖的阳光照射在身上一般舒服自然,充满了天人合一的味道,同时作者把筋纹的特点完美地呈现出来,过硬的传统技 艺和简洁流畅的线条共同编织出了和煦温暖的阳光,用此壶 泡茶,茶香徐徐,体味阳光不燥,岁月静好。
【关键词】紫砂壶;和煦;筋纹之美;美好寓意当我们回望紫砂之路的时候,可以发现紫砂艺术之所以有现在的欣欣向荣和百花齐放,与其紫砂艺人充分的主观能动性、利用自己聪慧的头脑和灵巧的双手,形 成了独特的紫砂成型技艺和包罗万象的文化内涵,让无数的紫砂壶友如痴如醉。
在历史上,许多的文人雅士都曾经对紫砂情有独钟,我们最为熟知的就是大文豪苏东坡登临宜兴,非常热爱这里的山山水水,于是买田阳羡,准备终老此地,在煮茶的实践过程之中,不断改良茶具,形成了紫砂东坡提梁的雏形,在后来紫砂艺人的改良之下,成为了非常经典的提梁器型。
还有文人梅尧臣也写下了“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的千古绝唱,今天依然是吟诵紫砂最为贴切的诗句。
从紫砂丰富的器型之中我们可以窥见其中的奥秘,最为常见的就是圆器了,以其流畅的线条勾勒出圆润的器型,还有横平竖直的方器呈现出创作者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不 过最令人惊艳的应该是筋纹器了,它把紫砂成型的技艺和韵律美、节奏感等等元素都充分地运用其中,令人观之啧啧称赞。
我的这件紫砂作品《和煦壶》采用了筋纹的手法来展示紫砂艺术的无穷魅力,同时凸显出创作者高超的紫砂传统技艺和良好的艺术审美。
742019年08月第52卷第*4期天人合一,物我两忘—论紫砂壶“竹鼎”的文化意境庄伟平(宜兴214221)摘要宜兴紫砂壶承载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思想情感,集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人以莫大的心理慰藉和精神支持。
本文以紫砂壶“竹鼎”为例,浅谈其清新自然、宁静淡泊的文化意境。
关键词紫砂壶;竹鼎;自然意趣;文化意境“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宜兴紫砂壶具有独特的材质,泡茶隔夜不馒、不夺其香,被认为是最优越的泡茶器皿,有“茶具之王”的美誉。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紫砂壶在历代紫砂艺人的传承创新和无数文人雅士的参与设计下,发展成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兼备的艺术品,形成独特的紫砂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之林独树一帜。
著名作家林语堂曾说:“中国人只要有一把茶壶,走到哪都是快乐的”,由此可见在中国人心中,紫砂壶是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载体,承载了人们丰富的思想情感,体现了中国人的民族心理,给人以莫大的心理慰藉和精神支持。
因此,一把成功的紫砂作品不仅有着优越的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还折射出浓郁的人文美,让人产生共鸣,从中有所领悟和启迪。
任何艺术都具有时代性,紫砂壶也不例外,紫砂壶从北宋发展至今,始终长盛不衰,与其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特质密不可分,它始终紧随时代潮流,把握时代的脉络,以传统技艺展现出时代精神和审美情感。
当今时代是信息社会,城市化进程和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紫砂壶属于传统工艺品,讲求慢和雅致,看似与时代背道而驰,但实则契合了现代人追求清新自然、宁静淡泊,向往返璞归真的田园生活的心理,让人们在繁忙的间隙中,于一壶一茗间感受到悠然自得的时光,舒缓了人们的心理压力,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
因此,这种情况下,以自然为主题的紫砂壶深受人们喜爱。
紫砂壶“竹鼎”(见图1)以竹为创作题材,竹作为自然生活中常见的植物,清新雅致、修长挺拔,美化了人们的生活环境,给人以极大的审美享受,并且竹作为“花中四君子”之一,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交融,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中,把竹子形态特征总结成了一种做人的精神风貌,如虚心、气节等,看到竹子人们就想到它不畏逆境、不惧艰辛、中通外直、宁折不屈的品格,这是图1竹鼎壶一种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其内涵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品格和精神的象征,在精神层面熏陶着无数中国人,无论在哪,只要看到竹子就能给人以精神情感的归属。
浅谈《和合壶》的创作历程作者:方伟来源:《佛山陶瓷》2014年第02期摘要:作为茶文化重要载体的紫砂壶,在此过程中充当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化艺术品位与审美。
关键词:《和合》壶;淳朴雅致;顺畅自然1 前言德者皆喜水,上善若水也,水有汹涌澎湃之势,气吞山河,水有平静如镜之态,摄人魂魄。
品茶的过程始如金戈铁马,尾时婉约动人,茶道的每个细节无不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洗涤着人世间的喜怒哀乐。
作为茶文化重要载体的紫砂壶在此过程中充当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化艺术品位与审美。
紫砂经过诞生初期简单的实用器逐渐发展到现在炙手可热的高端艺术品,历经了许多变革,其中凝聚了多少先辈的智慧与汗水。
作为一名紫砂人,笔者为紫砂艺术被越来越多的朋友所接受而兴奋,但同时也对这门艺术的发展状况有着隐忧。
紫砂本是作为一种茶具而出现,在满足其饮茶之用外给人以美的感受。
但现今的部分紫砂却逐渐地在偏离它的本体,刻意追古,对工艺过分苛求,刻意追求艺术效果,这些都与紫砂之美格格不入。
2 《和合壶》的创作历程《和合壶》是笔者对紫砂之美的体悟的表达,现通过对《和合壶》谈一谈紫砂艺术审美的构成。
紫砂,其泥质特殊而优越,宜茶宜人,且色泽上有无穷变化之美妙。
紫砂泥最适合用来塑造茶壶,明季李渔说:“茗壶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又“壶必言宜兴陶,较茶必用宜壶”。
足以见得紫砂做壶是天下最为理想的茶具,非其他所能比。
它的美不仅体现在技巧美和造型美之上,更多的是对心灵美和生活美的追求。
作为紫砂艺人,应该感谢大自然对于我们的恩赐,我们应该在做壶时会尽量挖掘泥料潜在的的自然美,这点可以从出土的许多老壶可以看出,他们不会去做过多的修饰,只凭着对前人的传承和自身的精湛技艺仔细雕琢。
因此,别看以前的紫砂艺人们的文化层次不高,可他们技艺高超、用心为之。
他们手下的紫砂如舞者一般美丽动人,翩翩起舞,吸引着历代文人雅士为之追捧。
浅谈紫砂对《同心合意壶》的意蕴和文化魅力作者:高瑞芳来源:《佛山陶瓷》2015年第06期摘要:《同心合意壶》一把精选优质紫泥,另一把采用红清水泥。
用简洁优美的曲线和光滑润泽的壶体展示出清新自然的气息,整个壶体具有舒适纯净的现代艺术风范。
关键词:同心合意壶;意蕴;文化;造型1 前言千百年来,得山水之灵气的宜兴,文化教育事业十分发达。
耕读传家、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文学史上的阳羡词派曾独领风骚数十年,教授之乡、书画之乡名扬天下。
宜兴紫砂经过千百年的精益求精,几代人的接力发展,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国粹”。
2 紫砂对壶《同心合意壶》的意蕴和文化魅力我们宜兴紫砂发展到了特定历史阶段时,不仅是单纯的壶艺了,它结合和融汇了众多的、高尚的和民族传统的技艺。
其中结合或融会贯通了书画、镂雕、篆刻、泥绘等诸艺术。
这样一来使宜兴紫砂壶的艺术品位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和新的水平,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宜兴紫砂壶的收藏品价值。
紫砂壶艺的形成,是历代陶工和民间艺人世代相承的结果,是人们利用紫砂泥特有的性能,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创新的过程。
丁蜀镇蠡墅羊角山古窑出土的大量紫砂残器证明,紫砂陶器远在宋代已开始烧造。
执把注水壶、提梁注水壶等均是源于生活,来自民间,经创造而又用于生活的生活日用品。
其造型简朴,制法粗犷,质坚耐用,里外不施釉。
随着饮茶品茗风尚的发展与盛行,砂壶从田间劳作的携水用具而进入庭堂,成为家中饮茶的器皿。
紫砂壶之形,是存世各类器皿中最丰富的了,素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之赞誉。
如何评价这些造型,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艺术的社会功能即是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既然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需要;大度的爱大度,清秀的爱清秀,古拙的爱古拙,喜玩的爱趣味,人各有爱,不能强求。
从笔者角度出发,认为古拙为最佳,大度其次之,清秀再次之,趣味又次之。
道理何在?因为紫砂壶属整个茶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它追求的意境,应是茶道所追求的意境:“淡泊和平,超世脱俗”,而古拙正与这种气氛最为融洽,所以古拙为最佳。
和合之道一一论和合壶造型所阐释的 道理及内涵叶水英【摘要】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何谓道?道是万物的本始。
紫砂壶是一种艺术文化,既具有启迪心灵 的文学价值,又富含智慧哲理的道德涵养,可谓得道之物。
流芳百世、万古长青是其风姿;深刻考究,内涵底蕴才是紫 砂文化的核心。
紫砂壶与茶艺是分不开的,品茶之人重在清 心寡欲,茶艺门道重在修身养性,紫砂壶艺术在于为此二者 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百年积累的优秀文化于一身的紫砂 壶,绝不单单只是外表精致的陶艺品所能代替。
正如和合 壶,样式别出心裁、另类独行,其内涵道义却十分深刻。
【关键词】得道;底蕴;文化;价值和合壶属于光器一类。
光器,以纯几何体形为主,讲究壶体各部件的优美体态、比例精湛的制作技巧和优 良的实用功能。
光器简单直接,从容器本身出发,回归 容器本身,其形态保持规整的几何样式,其风格干练,明快大气。
造型讲究简单不代表壶器单一,其几何造型 千变万化,将曲直点面融会贯通,可雕、撰、绘、漆等 各种手法丰富壶身;因此光货自成一脉,并不无其道 理。
和合壶似圆非圆,论方不方,其造型并不十分具 象,给人留有很大的遐想空间。
其壶稳坐,体态静谧,其色泽经典光滑如同墨色渲 染,提梁细致纤长,半弯高悬,其首尾相连自然过渡壶 身,巧妙灵运,壶口尖端如雀嘴般小巧玲珑,壶盖则在 水平面的最髙点与壶型平整一体;此壶壶身为不规则形 体,类似半球体但其平面凹凸不平,其起伏的平面如水 中波澜连绵,壶身的上平面虽不平整,却起伏有度、弯 曲有致;其壶盖仍保持平衡,与壶嘴平面保持一致;弯 曲的线条细腻优雅,丝毫无斑驳错乱之感。
规整的提梁 所成空心半圆与实体壶身相应相称、相得益彰;将几何 美感不规则化与规则化运用得十分巧妙,赋予多变的情 趣。
其身虽无添加任何修饰,却足以凭借独特的造型出 彩。
壶身细看如同乌色元宝,敛财聚气,此壶造型远看 又如水中泛舟,虽无特别构建船槽形态,却依然活灵活 现,此大概为几何语言的奥妙之处,用至简的形体表达 多变的事物,更富有哲理性与智慧此壶整体视之,宛若太极阴阳八卦图的大体造型,提梁与壶身边缘衔接圆润,壶盖所在平面又巧妙弯曲,将壶身与悬空的留白分之为阴阳两方,其壶身颜色类黑,又与留白处相对应,仿佛勾勒出一副阴阳八卦图。
16Academic research浅谈紫砂“如意合欢壶”的吉祥寓意秦小仙(宜兴 214221)摘要紫砂壶是自古文人品茗及赏玩之物,象征着古朴雅趣、淡泊平和的精神境 界,为文人所追求。
用紫砂壶泡茶,茶味隽永醇厚。
紫砂壶的泥料、造型、气鲂、工艺都 很讲究,而紫砂壶的窝意更是历代文人鉴赏紫砂壶时不可缺少的部分。
关键词如意合欢壶;紫砂;窝意历代紫砂壶在造型上注重象征性,不但“肖形状 物”,更重“寄情寓意”,例如以松为创作題材,主要表 达松的髙洁、坚毅和苍劲的性格;以竹为题材,着重 表现竹不屈不挠、坚初挺拔、髙风亮节的君子风范。
历史上传统的“报春壶”、“寿桃壶”、“仿古如意壶”等壶型,都是仿真器中的代表作,同时菹含着独特的寓 意。
现以“如意合欢壶”(见图1)为例,探寻紫砂壶含 有的寓意。
“如意合欢壶”胎体坚致、质地细腻,表面手感特 殊,顔色纯正明快。
整体造型端庄,古朴大方,线条圆 融流畅。
壶型如两上下扣合之碗,天地相合,故名“合 欢壶”;壶身的中间饰以腰线,在视觉上韵味不俗,整 体层次感十分强烈,故称“玉带”;一弯嘴相接精湛, 嘴头圆润下压,出水爽利;耳形端把,称手处有如意 雕饰;截盖与壶身一体,构成完整的形态,使人感受 到一种流畅的气韵,严丝合缝,而这正是泡茶所需。
“如意合欢壶”以文人的审美为标准,把如意的親逸、 金石的质朴有机地融人了紫砂壶艺中,造型简洁、古朴风雅,一扫繁琐,不落窠臼,使紫砂壶艺柳暗花明、 融乐欢喜。
2 ‘‘如意合欢壶”的由来“如意合欢壶”的造型取自清代嘉庆年间陈曼生 所爱的“合欢壶'释“合欢”之义。
“合欢壶”是陈曼生 在溧阳为官时创造的壶型,陈曼生上任伊始,便接到 运送贡茶“白芽”上京之重任。
曼生召集故友亲朋,全力以赴,因白芽乃是每年皇家钦点的名贵贡茶,须在 清明之前作为十纲贡品茶中第一纲运至京城。
他不 敢息慢,征集、挑选、包装,命人昼夜兼程,送往京城, 如期而至,龙颜大悦。
论紫砂对壶“和·合”的造型之美和传统文化作者:邵立平来源:《江苏陶瓷》2020年第05期摘要紫砂壶以其良好的透气性和变化万千的造型艺术得到了资深茶友们的广泛认可,造型灵活多变,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的选择余地,而且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哲理更是彰显了东方艺术的独特魅力。
从整体上来看这组对壶“和·合”,两件作品一脉相承、工艺相似,互为镜像一般,但是稍微的细节不同之处就把二者的气韵区分开来,只有相互的组合起来,才能够完整地呈现出其中和合的传统文化内涵,让我们在把玩这组作品的时候,能够真正体会到紫砂艺术的器型之美和中国文化的奥秘。
关键词紫砂对壶;和·合;造型之美;传统文化江南水乡宜兴位于江苏省南部,太湖西岸,山明水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史话流长,有着“中国陶都、陶醉天下”的美名,同时还拥有着7 000多年的陶瓷艺术历史,以均陶、彩陶、精陶、青瓷和紫砂为代表的五朵金花曾经在历史上大放异彩,在后来的朝代更迭和历史的变迁之中几近失传,但是在建国后这些技艺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焕发了崭新的活力。
传统紫砂陶制作技艺也在2006年就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宜兴的紫砂艺人把上天赐予的珍贵五色土充分地利用起来,同时把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用心经营,在血脉之中融入了紫砂的基因。
如今,在紫砂最大的集散地宜兴丁蜀镇,还能够看到过去“家家抟泥,户户制陶”的盛景,随着茶文化的日益推广和国人对于饮茶的健康理念深入人心,一件好的泡茶利器也成为了生活之中必备的器具之一。
紫砂壶以其良好的透气性和变化万千的造型艺术得到了资深茶友们的广泛认可,造型灵活多变,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的选择余地,而且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哲理更是彰显了东方艺术的独特魅力。
1 紫砂对壶“和·合”的造型之美紫砂对壶“和·合”(见图1)采用了现代的设计语言来演绎传统的经典花器,把荷花的谐音融入其中,使得作品更加具有文化气息。
在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之中,我们参考了许多以荷为题材的紫砂作品,反復斟酌、几易其稿,最终决定采用荷叶的造型设计来阐释其中的艺术内涵。
江苏陶瓷•陶艺园地2017年04月第50卷第2期53浅谈紫砂“和合壶”的自然意趣
吴国春
(宜兴 214221)
摘要宜兴紫砂壶是一种特殊的陶艺品,它的文化性、工艺性、技巧性都十分强烈,
需要陶艺工作者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并长期深入生活观察,这样创作的作品才有
内涵、有深度。
只有娴熟的工艺技巧,才能把作品的内涵表达出来。
紫砂“和合壶”以
写实的手法、精妙的工艺,将自然界的莲叶刻画得生动活泼、栩栩如生,令人爱不释
手。
关键词紫砂;和合壶;自然意趣
紫砂壶的创作始于宋代,在明清时期发展至顶 峰。
紫砂壶艺术发展繁荣的原因,是得到了历代许多 文人雅士的支持,文人们在紫砂壶上题铭刻画,并参 与壶型设计,从而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延展 至壶器的内涵中,这是紫砂壶制作的一个重大飞跃。
由于有了文人雅士的参与设计,紫砂壶也就带有文 人的审美情趣。
历代的中国人尤其重视意趣,于是将 山水、花鸟、人物、博古等图案融入壶器的创作中。
历 代文人在参与设计的过程中,还发挥了陶刻、泥绘的 优势,将诗词、山水画等运用在壶器的装饰中,借以 言志、得以抒情,不仅抒发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还表达积极的人生态度。
书法、诗词、绘画等多种艺 术形式集中在紫砂壶器上相映成趣,艺术的完美结 合常使茶客
们爱慕不已。
现以这款紫
砂“和合壶”
(见图1)为
例,分析陶
刻、泥绘在紫
砂壶器上的
应用。
图1和合壶
1紫砂“和合壶”的造型
紫砂“和合壶”的造型古朴端庄,韵味清明洗练。
壶身如一片倒置的荷叶,壶体上的荷叶纹理疏密有 致;壶钮的造型捏塑成了荷梗的形状,与壶身的造型 呼应;壶嘴曲环有度,仿佛卷起的小荷叶;壶把也捏 塑成了荷梗的形状,也与壶器的整体造型呼应。
壶嘴、壶钮与壶把三点一线,比例协调。
远观此壶,身如 一片倒置的荷叶,叶脉的纹理清晰,线条舒展流畅、匀称柔和,风格清和
恬淡、宁静祥和,给人
以清静气爽的感觉。
统观此壶,荷塘的景
色如在眼前,令人回
味。
将紫砂“和合壶”
倒置过来,观察壶器
底部(见图2),只见寥
寥数笔便将荷叶的形
状清晰地显示出来。
图2和合壶底部
2紫砂“和合壶”的装饰艺术
紫砂泥绘艺术是紫砂壶最主要的装饰手法之 一,紫砂壶肌理色泽丰富,器表光挺细滑,以其原汁 原味的质朴古雅特色著称,十分迎合传统文人的欣 赏趣味。
这款紫砂“和合壶”尤为出色的地方是对泥 绘技艺的运用。
此壶的壶腹非平整的表面,具有较大 的弧度与倾斜度,多线条等复杂的造型刻绘起来有 一定难度。
为了充分表现荷叶在紫砂壶泥坯上的质 感,不求雕琢的多么工整,但求能够突出线条的流畅 自如,使刻绘的荷叶气韵生动、摇曳生姿。
3紫砂“和合壶”的自然意趣
紫砂“和合壶”以荷叶入题,体现了大自然的意 趣。
从唐代大诗人王维始,书印同画。
自宋代发端,中国文人画与诗同源,元、明、清三朝尤盛。
由于中国书 法的理论与实践几乎包含着中国画用笔的全部美学
收稿日期:2017-03-04
542017年04月第50卷第2期江苏陶瓷•陶艺园地
价值和形式美的内容,许多大画家同时还是大书法 家,自唐人王维以来,宋有苏东坡,元有赵孟頫,明有 文征明与董其昌,清有郑板桥、八大山人、吴昌硕;现 代有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李苦禅……他们均为 诗、书、画、印兼修之人。
紫砂“和合壶”也秉承中国传 统文化的基因序列,将陶刻、泥绘和紫砂工艺结合为 一体,兼而修之,以荷叶折射生命的意趣。
4结语
人对美的追求没有尽头,中国画需要小桥流水,紫砂壶艺更需要将中国文化的精髓融入其中。
紫砂 “和合壶”就是以文人喜爱的荷叶为主题而创作的,体现了中国文人的审美与意趣。
参考文献
m华珊.浅析宜兴紫砂壶刻绘艺术[J].佛山陶瓷,2012 (06):52-53
[2]潘雪峰.浅析紫砂陶刻艺术的人文性[J].佛山陶瓷, 2012(06):61-62
[3] 蒋伟杰.概述紫砂装饰中的陶刻艺术之美[J].陶瓷 科学与艺术,2013(12):69
(上接第50页)
3结语
一件紫砂壶的生命力如何,能否成为传世之作,造型设计很重要。
好的紫砂壶作品能够使人眼前一 亮,是因为制作者在构思设计中能掌握变化中求统 一的艺术表现手段。
造型美就是指形体设计的完美,各部分的比例协调勻称,给人有一种“人眼”的感觉,小巧的造型有玲珑之感,稳重的作品有敦厚韵味。
大 处着眼要有气势,小处着眼要一丝不苟,制作工艺要 精细到位。
就像此款“斛进提梁壶”,从视觉方面讲,线条的组合产生了强烈的节奏感,也产生了美感,但 是线的运用必须恰当协调,而不是繁琐的垒叠,它如 音乐中的旋律一样,由强弱高低等音阶有机组合产 生节奏,谱写出优美动听的音乐,也产生了一种令人 爱不释手的感觉。
参考文献
[1] 张伟军.浅谈紫砂“牡丹壶”的艺术设计[J].江苏陶瓷.2014 (B12):12
[2]梅任智.谈紫砂“山水禅韵壶”的创作设计[J].江苏陶瓷.2015 (06):35
(上接第51页)
紫砂“如意壶”的显著特征是素面无华,没有过 于繁琐的装饰。
这种裸胎的表现形式除了能够体现 出紫砂泥的简朴、素静、洁净和深沉以外,也反映了 中国人的精神向往与追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 展与繁荣,人们在劳累的生活中,更倾向于一种简单 而大美的精神享受。
这种对简单大美的追求,既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一种继承,又是紫砂的审美价值 与本质精神所在。
参考文献
[1] 郑彪.紫砂光货“合欢壶”的裸胎艺术美[J].江苏陶瓷,2014 (03):41-42
[2]盛鸣鸣.有感紫砂传统造型——光货裸胎艺术[J].江苏陶瓷, 2007(02):21
(上接第52页)
壶,持一把精妙的“梅竹清风壶”,欣赏其优美的器 型、独特的梅、竹装饰,高雅的神韵,人的情思就会被 带入一种崇高超脱的境界,心灵也由此得到陶冶。
参考文献[1] 赵一萍.浅谈紫砂壶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J].陶瓷科学与艺 术,2010(11):40
[2]胡付照.紫砂陶的传说及其文化价值探索[J].农业考古,2008 (02):134-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