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诗歌创作的通感特征与超越传统的意识】 通感诗歌
- 格式:docx
- 大小:41.88 KB
- 文档页数:3
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一、悲冷凄苦的语言奇特的语言营造悲冷的氛围是李贺诗歌最为成功的因素之一,也是“长吉体”能在繁花似锦的诗歌苑囿中一枝独俏的关键所在。
请看他的《秋来》诗:枫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
谁看青筒一编书,不遗花虫粉空蠹?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
秋魂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秋来》这首诗大约作于李贺辞官归家的时期。
糟糕的心情、萧瑟的秋风、刺骨的冷雨,触发了诗人心中无限的悲苦哀愁,诗人主观情思与孤坟野鬼融于一体,托物传情,借“鬼”寄慨,以瑰丽奇特的艺术形象来抒发诗人抑郁未伸、怀才不遇的深广忧愤,凝成了瑰美而冷俏的语言,读来令人胆颤心惊,毛骨悚然。
诗篇起句借“秋”发感,状景传情。
秋风瑟瑟,落木萧萧,残灯衰照,络纬哀鸣,这些景物很容易触动才人志士的感伤情怀。
但是李贺的感受不同于一般文人的悲秋叹老,“惊心”、“苦”、“寒”、“衰灯”、“啼”、“素”这些强刺激、冷色调的字眼有力地表现出诗人生命之秋的锥心之痛和心灵之旅的绝望挣扎。
秋风落叶而已,于诗人却是魂惊魄悸,无限悲凉;衰灯鸣虫罢了,于诗人却是啼饥号寒,凄神寒骨。
如此冰凉透骨的感受,如此哀哀无望的倾诉,几人能有?谁人能敌?李贺何以这般伤心叫苦,堕泪惊魂?“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这是古往今来才智之士的共同感慨。
李贺的不幸身世,惊人才华和科场绝望使他对瑟瑟寒秋风格外敏感,秋天似乎宣判了他人生前途的死刑,秋天似乎戕害了他卓异超绝的艺术心灵。
于秋,除了络纬般呐喊,残灯般挣扎,他还能怎么样?一开始他便用这样的文笔营造了一个悲苦的环境。
接着诗人不禁问道:“在这混乱的年代,有谁肯读我的一编书简,不让那蠹虫蚀蛀,把我的心血化为尘土?”诗人其实是不想只做一介书生,他有着自己执着的追求,从“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南国十三首》),“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马诗》)等句子中可以看到年轻的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大展宏图。
李贺诗歌通感表现手法探析--以“讽刺帝王求仙”类为对象陈红梅;胡健【期刊名称】《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2【摘要】从诗歌理论角度而言,通感是一种诗歌表现手法。
历朝历代诗歌作品,都一定程度运用了通感创作手法。
至中唐时李贺的“讽刺帝王求仙”类诗歌,完美运用通感手法为“讽刺”主题服务,其中以《瑶华乐》、《金铜仙人辞汉歌》、《秦王饮酒》、《拂舞歌辞》为代表,因运用通感手法浑融有道而具有超现实意味,蕴含了李贺诗歌创作的“无意识”。
%From the theoretical point of poetry , synesthesia is a poetic way. Classical poetry, to some extent, employs the use of a sense of creative techniques. Li He,s "Ironically imperial Immortality" poems in the Tang Dynasty is a perfect sample of using synesthesia , among which the "Yaohua Yue", "Bronze Statue Leaving Han Song,""King of Qin drinking" and"Whisk Dance Songs"are the representive four poems, due to the use of a combination of techniques of synesthesia surreal means having a proper way, contains the po-etry of Li He"unconscious.【总页数】6页(P5-10)【作者】陈红梅;胡健【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昆明650500;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昆明650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相关文献】1.浅谈李贺诗歌中通感手法的运用 [J], 冯琴2.论李贺诗歌中的用典和通感手法 [J], 毛静3.李贺诗歌通感手法运用的艺术价值 [J],4.析李贺“讽刺帝王求仙”类诗歌通感表现手法 [J], 胡健;魏刚5.物有所通心有所感——试论李贺诗歌的通感运用 [J], 宁沈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读李贺的诗李贺,字长吉,唐代著名诗人。
他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以其独特的想象力、奇特的意象和深刻的思想内容而脍炙人口。
李贺的诗歌风格独树一帜,既有豪放奔放之气,又有婉约柔美之情。
他的诗歌主题广泛,涉及山水田园、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等多个方面,展现了他博大的胸怀和丰富的想象力。
首先,李贺的诗歌具有极强的个性。
他的诗歌风格独特,不拘泥于传统的格律和韵律,敢于突破常规,创造出许多新颖的艺术形象。
他的诗歌中,常常运用夸张、拟人等手法,将自然景物赋予生命,使其具有丰富的情感。
这种个性化的风格,使得李贺的诗歌在唐代诗坛独树一帜,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其次,李贺的诗歌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神奇诡异的意象,如“玉皇大帝”、“蓬莱仙岛”、“凤凰”等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和场景。
这些意象既体现了他对古代神话传说的热爱,又展示了他丰富的想象力。
他的诗歌中,还有许多描绘自然景物的诗句,如“碧水丹山”、“翠竹黄花”等,这些描绘都充满了诗意和画意,使人陶醉其中。
再次,李贺的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
他的诗歌中,既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如“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又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如“世间无限伤心事,谁与共长亭”。
这些诗句都表现了他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使他的诗歌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此外,李贺的诗歌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他的诗歌语言优美,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他的诗歌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如“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夜半歌声满野哭,千里愁云惨淡飞”等,这些诗句都展现了他高超的艺术才华。
李贺的诗歌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既有豪放奔放之气,又有婉约柔美之情。
他的诗歌主题广泛,涉及山水田园、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等多个方面,展现了他博大的胸怀和丰富的想象力。
他的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李贺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风格、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瑰宝。
李贺的诗歌创作特色李贺的诗歌虽然数量不多,却比较难读。
诗作多为感慨人生,抒发愁苦悲愤之作。
其诗风奇峭不羁,瑰丽凄恻,诗境怪异浪漫,变幻莫测,并且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像,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
不过令我们感到新奇的是这位创造性诗人的不少诗作是从马背上得来的。
李贺有个习惯,即每天早晨骑匹瘦马出门,后面跟着个服侍他的小童,小童背着个用织锦缝的袋子,遇到景物,心有所感,便写在纸条上,装在袋子里。
晚饭后,李贺摊开纸,磨好墨,取出小纸条,把在外面记的诗句加工提炼,整理成一首首的诗。
他妈妈每天要检查他那个织锦缝的袋子,发现里面的纸条多,非常生气,说:“这个孩子,难道非要把心都呕出来才罢手吗?” 李贺本来身体瘦弱,又呕心沥血地作诗,不幸早逝,在人世间只呆了短短二十六个春秋。
在这短暂的人生旅途中,李贺从马背上得诗,同时他还有二十三首写马的诗,与马的关系真是非同一般。
李贺不是简简单单的写马赞马,而是用独特的一笔,托物言志,把自己的仕途失意和一心要为国建功立业的心情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既有不能施展才能的纹花骏马,也有驰骋塞上、立功疆场的功臣马,当然也少不了那些被精心饲养的驽马和那些风雨中受折磨的宝马。
在这二十三首诗中,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马都在李贺的笔锋中突出其形。
丑恶的被批判的一丝不挂,美好的被赞美的缤纷多彩。
像他的这首“龙背贴连钱,银蹄白踏烟。
无人织锦,谁为铸金鞭?”诗中写的就是一匹背上有连线花纹的骏马,驰骋时有若风生云涌,却无人赏识,有才能而无施展之处。
诗中骏马的际遇和诗人的生平颇有相似之处:其父的名字叫晋肃,“晋”与“进”同音,嫉妒其才能之人因而反对他参加进士考试,只做了掌管祭礼的九品官奉礼朗,使他无缘于仕途官场。
韩愈做“讳辨”为其辩护而未果,终其一生只做了三年的“臣妾气态间”的奉礼小官,郁郁不得志,最终只能弃官归家。
李贺的诗作因而充满了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愤怒与无奈,正如韩愈的《马说》说到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李贺的诗词特点李贺的诗词特点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
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李贺的诗词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李诗最大的特色,就是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
一、李贺诗歌以其丰富特异的想象,奇诡的构思,把人们带入神秘幽奇、色彩缤纷的艺术境界。
丰富奇特的想象,奇诡的构思是长吉体最为成功的因素。
黑格尔曾经说过:“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艺术家的想象。
”①马克思把“想像力”称为“十分强烈地促进入类发展的伟大天赋”②。
李贺创作诗歌感情炽热,神思驰骋,无论何种题材,经诗人丰富的想象,迥然异趣的艺术构想,画面气象万千,新意叠出。
想象在唐诗中起重要的作用,它和比喻和夸张关系密切,许多生动的比喻和奇特的夸张都来自诗人丰富的想象。
李白和李贺都是典范。
然而,李贺同李白最大的区别,在于李贺诗作想象十分奇特,并妙用大量通感,使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更加全面、清晰,从而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享受。
使作品更具艺术的震撼张力,达到袭人心脾的效果。
幽幻神奇、漂渺无端。
如《听颖师弹琴歌》,此诗是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时听颖师弹琴后所作,描摹了颖师美妙绝伦的`琴声,赞叹了他的高超的琴艺。
诗中描绘琴声时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有以声喻声的“双风语”、“敲水玉”,还有以“挟剑赴长桥”的武艺、“浸发题春竹”的书艺来喻琴艺使人耳目一新。
又有运用通感的手法,以视觉写听觉。
用“别浦云归”、“芙蓉叶落”、“秋鸾离”来形容琴声的清悠优美,以越王夜游天姥,仙女骑鹿渡河形容琴韵的轻盈飘逸。
更见匠心独运,令人叹为观止,通感的运用使诗作灵感激荡,意趣横生,韵味深长。
出神入化,想落天外。
如《梦天》,诗人把月亮的幽光幻想成蟾、兔的泪水,把天空的云层描绘成琼楼玉宇。
如“玉轮轧露湿团光”一句,把明月在云雾中飘过说成是“玉轮轧露”,真是虚幻离奇的奇想。
《梦天》不仅意象奇特,构思也奇特,邀游月宫已是奇诡;突然转问哲理的探索,更是奇之又奇;在艺术构思上,变幻奇谲,与李白的《古风》(十九)有迥异之处。
试论通感手法在李贺诗歌中的表现艺术(一)论文关健词:通感表现个性想象论文摘要:通感手法,在李贺诗歌中的运用,其数量之多,运用之妙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表为突出的。
客现物象在李贺的笔下往往不是按其自然的本性和方式存在。
而是经过位移和变形,再依作者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重新组合在一起,使他的诗歌更加富有个性。
在这种切刽组接中,通感手法的运用起到了关健作用。
这也是李贺诗歌风格形成的直接动因。
通感原为心理学概念,是一种心理现象,也称“感觉移借”或“感觉变换”。
“人的感觉,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它们虽由不同的器官分别感受,并由不同的神经分别传送,但在神经中枢却可以发生这样的‘暂时联系”’仁‘〕。
而这种“暂时联系”,往往表现为由一种感觉引起对另一种感觉的联想,也称为“感觉转移”。
这种心理活动,可以成为文学创作的描对象,其文学表现方法,钱钟书先生6O年代的哎通感》一文借用心理学上的术语,称为“通感”。
张寿康先生在《关于移觉修辞格》一文中,把“感觉变换”和表现“感觉变换”的修辞格分开,且为了避免概念上的混乱,给这种修辞格取名为、‘移觉”。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为了突出事物的某方面特征,或突出表现某种感情,常需运用联想或想象活动,把某一感官所感觉到的事物,通过另一感官的感受表现出来。
这就是通感手法的表现。
通感的表现可以强化事物的某种特征和性状,可以巧妙地揭示作家瞬间的艺术感受。
反应在诗歌上则更为生动,艺术形象所引起的各种官感,在诗人特殊的主观感受里统一起来,使之表现得新鲜生动。
华兹华斯的诗句:“布谷鸟啊!你可是一只鸟儿,还是一个飘荡的声音?”诗人的主观感受上,布谷鸟已不再是一只鸟儿,而是倏忽飘荡着的美妙的声音。
这一形象不是比鸟的客观形象更加空灵美好么?通感在中国古代诗歌作品中也有它生动、鲜明的表现。
王维《过青溪水》’‘色静深松里”,以触觉表现视觉感受到的松林的幽静、凝绿之美。
陆机《拟西北有高楼》中“哀响馥若兰”一句,用嗅觉中兰草的幽香表现听觉中婉转动听的琴声,形象而又真切。
浅谈李贺诗歌中通感手法的运用冯琴【摘要】通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和文学表现手法,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唐诗人李贺在其诗歌中大量运用这种艺术手法,构思精妙,体现出一种奇异、冷艳及瘦硬的风格。
本文阐述通感的含义及在诗歌中的作用并着重探讨和分析李贺诗歌中的通感手法。
%Shazitang New City New World Primary School Changsha China Feng Qin Synaesthesia as a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and literary performance practices in the ancient Chinese poetr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he famous poet Li He, who lived in the mid-tang dynasty, displayed many artistic technique of synaesthesia in his poetry with vagaries of fly fast, sophisticated ideas, to reflect a strangeness, elegant and thin-hard style. The article elaborate the implication of synaesthesia and its effect in the poetry and focused on the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the synesthesia rhetoric in the poetry of Li He.【期刊名称】《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00)002【总页数】2页(P79-80)【关键词】李贺;诗歌;通感【作者】冯琴【作者单位】长沙市雨花区砂子塘新世界小学,湖南长沙,41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2一、通感的含义及在诗歌中的作用通感就是人的诸种感觉的相互交通,也叫“移觉”或“感觉借移”。
李贺《李凭箜篌引》全文赏析李贺《李凭箜篌引》全文赏析李贺《李凭箜篌引》全文是怎样的呢?李贺是唐代名噪一时的诗人,深受人们的喜爱,也在唐诗上作出了一番贡献。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李贺《李凭箜篌引》全文赏析,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李凭箜篌引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①十二门:长安城有十二道城门,这里指全城。
②二十三丝:竖箜篌的琴弦。
③神妪:传说中善于弹箜篌的仙女。
④吴质:即月亮上砍桂树的吴刚。
像昆仑山上的美玉碰击的清脆之声,像凤凰激昂嘹亮的歌喉;像出水芙蓉在低声地抽泣,像兰花迎风笑语盈盈。
整个长安城都在琴声中变得温馨,二十三根弦丝打动了天神的心弦。
乐声似乎震破了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引出漫天秋雨。
李凭在梦中把技艺教给了神女,琴声让湖里的鱼龙都兴奋得舞蹈欢腾。
被关在月宫中砍树的吴刚沉醉于音乐,在桂花树下徘徊逗留,无法入睡。
桂树下的兔子也静静地聆听,顾不上露珠打湿了地面。
译文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
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
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动心之美】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紧扣“打动人心”这四个字,先是形容琴声之美,如花似玉;然后具体说到琴声化解了京城的寒气,打动了天神的心灵,“惊天地,泣鬼神”,就连广寒宫中的吴刚和玉兔听见了李凭的箜篌,都呆坐着听得入神。
中唐的李贺是一个苦吟诗人,他的诗歌称为“长吉体”,主要艺术特色有:
一.在构思与艺术想象上具独创性。
如《梦天》诗的前半部分写瑰丽的月宫仙境景色,扑朔迷离,后半部分突然转而俯览人世的苍桑,构思甚为奇特,想象力惊人。
二.诗歌的一向非同寻常,善于运用神话和怪诞、华美的词汇,别出心裁地创造出异想天开、从未有过的意象。
强烈的主观色彩常表现为意象复合的“通感”,如《李凭箜篌引》。
鲜明瑰丽的意象和丰富的主观色彩,是李贺诗歌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三.“冷艳怪丽”的风格特色。
他的诗歌是冷、艳、奇、险自成一家,喜用“啼”、“泣”、“腥”、“冷”之类的字眼,组成一幅幅冷艳的图画,表现出一种悲哀的美。
字词上浓妆重墨,如《雁门太守行》。
他的诗歌都在修辞设色上,千锤百炼而成的诗句和奇诡用语,美化了他的苦闷和悲观消极的情绪,使诗歌带有浓重的伤感冷艳风格。
四.唯美倾向。
他的诗苦闷的象征,其直观幻想和描写,在艺术修辞技巧上达到了很高的境地。
《【李贺诗歌创作的通感特征与超越传统的意识】通感诗歌》
摘要:钱锺书在《七缀集》中对“通感”有这样的论述:“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
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视、听觉与味、嗅、触觉互通,如《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辞
•四月》中的“依微香雨春氛氲”,《秦宫诗》中的“帐底吹笙香雾浓”,《贾公闾贵媚曲》中的“今朝香气苦,
珊瑚涩难枕”,李贺诗歌历来遭遇了众多诗评家的非议,一个很重要原因是他的诗已经超越了传统批评观念
关键词:李贺通感手法超越传统摘要:李贺诗歌在中国古代独树一帜。
并形成了具有鲜
明创作风格的李贺诗派;构思奇特、凄清怪异、新颖时尚。
历来评家褒贬不一。
其主要原因是:李贺诗歌中通感手法的运用以及极强的超越传统的意识。
唐代诗人李贺是继李白之
后又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创作构思瑰丽奇隽、风格凄清怪异、新颖时尚。
在唐朝,乃
至整个中国古代独树一帜。
李贺诗歌吸收了屈原《楚辞》《九歌》、汉魏乐府、梁陈宫体诗的
某些特点,并加以创造发展,富于幻想,善用色彩丽的辞藻,给人感觉新颖时尚且有“冷艳”之姿,这种凄清怪异的创作风格,对晚唐诗歌创作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甚至影响到以后婉
约派词的发展。
晚唐诗人李商隐、温庭筠,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并发展了李贺的诗歌创作风格,并形成了中国诗歌史上一个新的流派,即李贺诗派。
同时,李贺又是一个历史上争议颇大,不
易为人理解和接受的诗人。
究其原因,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李贺诗歌中大量通感手法的运用;二是,李贺的诗歌创作有着极强的超越传统的意识,这就造成了与传统批评方式在向度上
的差异性。
一、通感手法的大量运用通感,指刺激物在刺激人的某种感
觉受体的同时,也触发到另一种或多种感觉受体次生反应的心理现象,即各种感觉的互通和关联。
钱锺书在《七缀集》中对“通感”有这样的论述:“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
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
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
”①
诗歌中大量采用通感手法,可以使诗歌中的意象丰富新奇,在我国古代诗人中用此法的有很多,如李白的“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等句。
而李贺可以说是运用得最具特色的一位。
他似乎具有特殊的天赋感觉、知觉串联和表象想象能力,加之刻意追求通感手法的复合与
泛化运用,使他在所营造的诗歌氛围中尽可能地复现出感觉的完美世界。
如《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诗人让我们从宝玉、凤凰、芙蓉、香兰等视觉
感受的美中延伸到体验箜篌的动人乐音;《秦王饮酒》,“洞庭雨脚来吹笙”,笙竽伴奏时细
细碎碎的声音,令人想起洞庭湖上潇潇急雨洒落之声,在此,乐声与雨声相互交融;《天上谣》“天河夜轻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银河既然称为“河”,仰头所见河里的流云也自然应
如人间河流中的水一样哗哗流淌;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李贺诗中的意象往往是猛然看上去
毫无相干之处,但其内里却有着对通感手法的精心嫁接之力。
李贺诗中使用通感的例子
非常多,通感的形式也多种多样。
视觉、听觉互通:如《天上谣》“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视、听觉与触觉互通:如《蝴蝶飞》“杨花扑帐春云热”(视觉通触觉),《自昌谷到洛后问》:“石涧冻波声,鸡叫清晨寒”(听觉通触觉);视、听觉与味、嗅、触觉互通,如《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辞•四月》中的“依微香雨春氛氲”,《秦宫诗》中的“帐底吹笙香雾浓”,《贾公闾贵媚曲》中的“今朝香气苦,珊瑚涩难枕”;《王睿墓下作》“松柏愁香涩”,则是将视觉、情意觉、嗅觉、味觉同时迭加互通了。
二、超越传统的意识李贺诗歌历来遭遇了众多诗评家的非议,一个很重要原因是他的诗已经超越了
传统批评观念。
台湾现代诗人余光中在《从象牙塔到白玉楼》中这样评说李贺:这是一位生得太早的现代诗人,他诗歌的超现实主义和意象主义的风格,和现代诗是呼吸于同一种气候的。
而所谓“现代”的本质就是超越传统。
李贺诗歌中空前强烈的生命意识。
钱锺书在《谈
艺灵》中曾经说过:“细玩昌谷集,含傺牢骚,时一抒泄而外,尚有一作意,屡见不鲜。
其
于光阴之速,年命之短,世变无涯,人生有尽,每感怆低徊,长方永叹。
”②李贺出身皇室,却深处唐王朝没落衰败之际,少年才能出众,也曾有远大志向,但终究只做了职掌祭祀的九品小官――奉礼郎;自幼羸弱早衰、沉疴难起,又本性敏感聪慧,因此他又多了一层特别强烈的夭寿的预感(李贺27岁过世)。
可以想象,一个在社会中不能得到自己所期许的地位,随时在朝不虑夕的心理状态下生活的年轻人,不可能像常人那样设想着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乃至更远的未来;他又掌管祭祀,人、鬼、仙等超越于世俗的彼岸世界,又促使他对生命有了一份与传统相异的且更为深入的思考。
在李贺总共241首诗作中,单“老”字就出现了五十多次,“死”字出现二十多次,至于与此词义相同相近的词汇就更多了。
此类用字使用频率如此之高,其苦心孤诣昭然可见:越是畏死,就越是渴望以更为特殊的感觉来冲淡或回避这种生命极速预束的焦虑。
生命有限,想象无限!李贺在《天上谣》《仙人》《神仙面》《梦天》等诗中就充分体现出对天上的神仙世界永恒生命的状态的倾慕之情,用这种主观世界的感受来增加生命的浓度,提高生命的质量,以此来实现身心上的自我关照和慰藉,便成为李贺穷其一生的悲壮诉求。
他尤其善于在瞬息之间捕捉对所观照对象的直观感受,拿波德莱尔的话说:“凭借着想象力和他的敏感,可以看出不同事物的相应感应。
”③他的诗总以自我意识为先导,现实时空总是伴随其心理的起落而起落,伴随其直觉幻觉的变化而变化。
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曾说道:“李贺的一些诗句,旨类推而更进一层,古人病长吉好奇无理,不可理会,是盖知木义而识锯义耳。
”可见李贺诗歌的神思情理已经超越了此前诗歌的习惯性思维和传统的人文情怀。
李贺诗歌多层次,多视角的意识流动特征再次体现出其超越传统的意识。
李贺与李白与屈原的浪漫主义同根,但与前人相比,李贺的诗歌更多地将现实时空与幻想时空,用类似“蒙太奇”
的手法相剪接,构建视角直接联结,展示意识流动的多向性。
如游仙诗,人们大多习惯于用人间的时间节拍写神仙,但是在李贺的游仙诗中,人、鬼、仙三界则被组接起来,用不同的时间节拍衡量不同的空间变化。
他的《梦天》《天上谣》《浩歌》等,便采用了天上的时间标度。
而《神弦曲》《巫山高》一类则创造出仙、人、鬼共享的时空。
《李凭箜篌引》写的本是一种单一的感觉――听觉,可是在李贺的笔下却成了有声有色,有人物有情节的神话故事:吴丝蜀桐张高秋,空白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流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依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在这首诗中,李贺运用了通感的最高形式。
即通过仙界中神人、神物被音乐打动的种种情状来赞美李凭的演奏:实在是“此曲只应天上有”的天籁。
诗人从虚处着笔,以空灵流动的笔法描绘出想象中的天乐,而不是流于对乐曲的音高、音长及节奏快慢的单纯摹拟。
这首诗全篇调动了视、听、嗅、触、情意觉等各种感觉来描绘音乐的意境,与其说诗中充满了对乐声的比拟,不如说这种比拟正被渐趋浓郁的象征意味所代替,而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通感,显示出前所未见的开创意义。
李贺是中国诗歌史上少见的一位最彻底地把自己的诗歌与诗人自身融为一体的诗人。
我们只有通过一个全新的视角去接近他,才能进一步理解他创作的真谛,因为他诗歌创作中所折射出的特殊心理,强烈的自我意识,本身就是迥然于传统的。
作者简介:陆林,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教师。
① 钱钟书.七缀集[M].选自艺苑纵横[J].2001,(2):60. ② 钱钟书.谈艺灵[M].选自江西教育学报(社科版)[J].1998(10):10. ③ 刘自强.波德莱尔的相应论[M].选自外国文学研究[J].1980(14):71.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