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_刘阅
- 格式:pdf
- 大小:58.79 KB
- 文档页数:1
以冷艳之色,造瑰奇之境——论李贺诗歌的色彩表现艺术
李贺是唐代诗歌中颇为独特和富有想象力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色彩表现艺术。
其诗歌中常常使用了独特的色彩组合,让读者感受到一种瑰奇、奇异的境界。
首先,李贺的诗歌善于运用冷艳之色。
诗中常常出现清幽的蓝色、纯净的白色、深沉的黑色等,这些冷色调的颜色给人以清新、深邃的感觉,形成了宁静、冷峻的意境。
如《夜泊牛渚怀古》中的“草色烟光残照里,无人点荷叶自芳”,清幽的绿色和深沉的红色相互映照,构成了一幅温馨、冷艳的画卷。
其次,李贺的诗歌也善于使用色彩的反差效果。
在这些作品中,诗人通过配合鲜艳、夺目的颜色,与深沉、黑暗的颜色,产生强烈的对比。
这种对比,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感,也营造出了极具张力和动感的氛围。
如《长安秋夜》中写道:“树色通明露初白,月明纱窗影裂篱。
枕上灯明绮罗堂,接宵
细雨梦中碑。
”这里的月光和白露色彩如此鲜明,与其它句中
所写的黑暗购房,更加强烈了对比效果。
最后,李贺的诗歌还常常使用色彩的神秘效果,运用一些神秘的颜色组合,让读者产生神秘、不可思议的感觉。
例如《梦李白·其二》中的“鸣琴方双颊,舞袖旋回影。
月出霜云合,飞鸟
入空精。
”这里用到的黑色和白色,以及月光和云朵等神秘的
元素,让整个句子充满了神秘、优美的韵味。
综上所述,李贺的诗歌的色彩表现艺术极为出色,他善于运用冷艳之色、对比效果和神秘效果等手法,通过色彩的变化和组
合,打造出了一幅幅瑰奇、奇异的诗歌境界,留下了极具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的诗篇。
“诗鬼”李贺的诗有什么特点“诗鬼”李贺的诗有什么特点贺是中唐独树一帜的浪漫主义诗人,虽然只活了27岁,但是他一生在诗词上的造诣却也是不凡的。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诗鬼”李贺的诗有什么特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李贺的代表诗作有哪些?《高轩过》、《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天上谣》、《梦天》、《帝子歌》、《湘妃》、《罗浮山人与葛篇》等。
李贺的诗歌有什么特点?李贺诗受楚辞、古乐府、齐梁宫体、李杜、韩愈等多方面影响,经自己熔铸、苦吟,形成非常独特的风格。
最大的特色,就是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
长吉上访天河、游月宫;下论古今、探鬼魅,他的想象神奇瑰丽、旖旎绚烂。
长吉刻意锤炼语言,造语奇隽,凝练峭拔,色彩浓丽。
他的笔下有许多精警、奇峭而有独创性的语言。
如“羲和敲日玻璃声”(《秦王饮酒》)、“银浦流云学水声”(《天上谣》)、“玉轮轧露湿团光”(《梦天》)等匪夷所思的奇语,比比皆是。
李贺的诗另一大特点就是较多地写古体诗、写乐府,很少写当时流行的近体诗,现存诗作无一首七律。
李贺的诗也有不少缺点。
一方面由于过分雕琢求奇,有的作品语意晦涩、堆砌词藻,艺术形象欠完整,情思脉络欠连贯。
另一方面由于李贺仕进无路,体弱多病,尽管是一个青年诗人,但在作品中出现的“死”字却达20多个,“老”字达50多个。
这反映了他对好景不常、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有的诗中也流露生命短促、及时行乐的思想。
唐代诗人李贺(790~816)的个人简介: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李昌谷、李奉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自称:陇西长吉、庞眉书客、唐诸王孙李长吉李贺,字长吉。
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
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
虽家道没落,但李贺志向远大,勤奋苦学,博览群书,顺利通过河南府试,获得了“乡贡进士”的资格。
但李贺的竞争者毁谤他,说他父名晋肃,当避父讳,不得举进士。
韩愈曾为此作《讳辩》,驳斥无耻奥步,鼓励李贺应试。
但无奈“阖扇未开逢猰犬,那知坚都相草草”,礼部官员昏庸草率,李贺虽应举赴京、却未能应试,遭馋落第。
浅析李贺《雁门太守行》的语言特色
李贺是两宋人物,他以诗文处职而广受赞誉,其诗《雁门太守行》尤其引人瞩目,它
描述了一个古代太守在经历艰辛行程后到达雁门调第的景象,描写颇为情致细腻,看似简
洁而却不失深意,其语言特色也令人耳目一新。
首先,在艺术形式上,这首诗采用了古典行诗的结构,其诗句比例千分之二百,押韵
入韵,全篇歌颂了行者凭借毅力实现梦想的精神,既有庄重而又充满松柔,令人钦佩不已。
其次,这首诗采用了大量细腻的比喻,描写中使用了“黄金赶集”、“紫气腾腾”、“夜
色增添”等词语,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太守行程上的场景,展现了古代人对日常生活的敏感
和追求,使之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此外,这首诗还穿插了许多当时生活的特有内容,如元宵节、南郊、“亲仆同行”等。
总的来说,作品的造型表现让人看到了太守大当家漫长的行程不畏艰辛的精神,为表述此
种精神作者运用了富有戏剧张力的语言,如咏叹歌颂、对比比喻等,表现出自然而婉约之美,使太守经历的艰辛、美景真实可信,令人动容。
由此可见,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在语言表达上的特色十分明显。
行诗的形式古雅端庄,充满了自然之美的比喻,反映了古代人对日常生活的追求,抒发了对太守毅力实现梦
想的钦佩之情。
它以生动可信的语言表达出太守奔赴雁门的凄凉及回忆,诠释了古人心灵
的深度,可谓一首传奇。
失落者的苦吟——浅析李贺诗歌艺术中唐诗歌,转向了现实主义的冷静思考,并在短期内呈现出唐代诗歌发展的第二次繁荣。
这一时期,诗坛名家辈出,流派众多,作品丰富。
然而青年诗人李贺,其诗歌形象怪诞,想象奇特,在唐诗乃至中国诗史中都独具特色。
李贺,史称“诗鬼”,其诗歌艺术独特,色彩瑰丽,充满了深沉的苦闷。
因此,可以说李贺的诗歌,无疑是时代折射中失落者无奈的苦吟。
首先,李贺虽出身官府之家,但家境并不富裕,由于父亲名讳之故,失去了考取进士的机会,因而在他的一生中充满着报效家国的理想与难以被重用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于是,在自己的诗作中,流露出的便只有无尽的苦闷。
《雁门太守行》中“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挈玉龙为君死”,一方面是对战士精忠报国的嘉奖,也可以说是诗人自己理想的呈现;但另一方面,诗人仕途无望,报国无门,剩下的便只有“而快乐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的无尽惆怅与苦闷、失望之感。
在《金铜仙人辞汉歌》中,诗人家假想无知的铜人在离开故国时尚有无限的悲伤,富有感情的人类更何胜愁苦,从中寄托了诗人辞奉礼部郎离开京城赴洛阳时的去国之情。
而以“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之句,将那种失落之痛、悲凉和无奈跃然纸上。
当然,以上所说,只是其诗作中的一点,然而却足以“窥一斑而见全豹”,得出李贺诗歌中的悲吟,与自己的身世、经历息息相关。
其次,李贺的诗歌,色彩瑰丽,有沉厚的唯美主义倾向,但在唯美掩饰之下的,仍是现实与理想冲突之中的无限悲凉。
李贺诗歌,一浓一淡,一明一暗的色彩对比,更增添了其意境中的愁绪。
他善于捕捉瞬息感受的直观形象,描摹主观精神中的幻境,而这些浓郁的色彩却恰好与其黯淡的人生形成了巨大反差,流露出诗人理想的丰满与现实的骨感。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些明写了战争形势的险恶、悲壮,但无疑与自己所处的环境极为相似。
在封建的伦理中,王权的压制下的诗人亦即将崩溃,别人可以以死报国,而他连战死疆场也难以成全,这些自然成为其无限苦吟的暗露。
李贺的诗歌风格是什么李贺的诗歌风格是什么李贺的诗作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引人瞩目。
那么,李贺的诗歌风格是什么呢?有着怎样的诗歌体会呢?彰显着怎样的艺术魅力呢?幽冥凄冷是李贺诗歌的主体格调。
杜牧曾以诗人所独有的艺术敏感力,用诗的语言形象指出李贺诗歌的特征:“贺,唐皇诸孙,字长吉。
元和中,韩吏部亦颇道其歌诗。
云烟绵连,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风墙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陟殿,梗莽丘垅,不足为其怨恨悲愁也;鲸嘧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
十分鲜明地说出了李贺诗歌奇诡冷艳的特点。
李贺诗歌不屑作平常语,“辞必穷力而追新”审美趣味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只是一味的搬用传统,常常难以创作出优秀的诗篇来。
所以,对前人常表现的题材,李贺不愿步人后尘,而是以新奇取胜。
例如:“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
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秋来》)人们习惯上以“肠回”、“肠断”表示悲痛欲绝的感情,李贺却一空依傍,自铸新词.采用“肠直”的说法,愁思索绕心头,把纤曲百结的心肠牵直,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愁思的深重、强烈,可见他用语的新奇。
凭吊之事只见于生者之于死者,他却反过来说鬼魂前来凭吊自己这个不幸的生者,更是石破天惊的诗中奇笔。
李贺素以富于想象著称,并且他思路的展开以及想象的衔接处多异于常理,充满错觉与幻觉。
故所写诗歌也常常有奇幻的特色。
如《梦天》中的“老兔寒檐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取奇幻之象,构成包容诗人对月宫,对人世沧桑深沉感慨的意象,实现了尘世与天国的极富生命寓意的时空转换,显得无比奇幻怪谲。
再如他的《天上谣》:“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
玉宫桂树花未落,仙妾采香垂骊缨。
秦妃卷帘北窗晓,窗前植桐青凤小。
王子吹笙鹅管长,呼龙耕烟种瑶草。
粉霞红绶藕丝裙,青洲步拾兰苕春。
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一、悲冷凄苦的语言奇特的语言营造悲冷的氛围是李贺诗歌最为成功的因素之一,也是“长吉体”能在繁花似锦的诗歌苑囿中一枝独俏的关键所在。
请看他的《秋来》诗:枫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
谁看青筒一编书,不遗花虫粉空蠹?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
秋魂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秋来》这首诗大约作于李贺辞官归家的时期。
糟糕的心情、萧瑟的秋风、刺骨的冷雨,触发了诗人心中无限的悲苦哀愁,诗人主观情思与孤坟野鬼融于一体,托物传情,借“鬼”寄慨,以瑰丽奇特的艺术形象来抒发诗人抑郁未伸、怀才不遇的深广忧愤,凝成了瑰美而冷俏的语言,读来令人胆颤心惊,毛骨悚然。
诗篇起句借“秋”发感,状景传情。
秋风瑟瑟,落木萧萧,残灯衰照,络纬哀鸣,这些景物很容易触动才人志士的感伤情怀。
但是李贺的感受不同于一般文人的悲秋叹老,“惊心”、“苦”、“寒”、“衰灯”、“啼”、“素”这些强刺激、冷色调的字眼有力地表现出诗人生命之秋的锥心之痛和心灵之旅的绝望挣扎。
秋风落叶而已,于诗人却是魂惊魄悸,无限悲凉;衰灯鸣虫罢了,于诗人却是啼饥号寒,凄神寒骨。
如此冰凉透骨的感受,如此哀哀无望的倾诉,几人能有?谁人能敌?李贺何以这般伤心叫苦,堕泪惊魂?“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这是古往今来才智之士的共同感慨。
李贺的不幸身世,惊人才华和科场绝望使他对瑟瑟寒秋风格外敏感,秋天似乎宣判了他人生前途的死刑,秋天似乎戕害了他卓异超绝的艺术心灵。
于秋,除了络纬般呐喊,残灯般挣扎,他还能怎么样?一开始他便用这样的文笔营造了一个悲苦的环境。
接着诗人不禁问道:“在这混乱的年代,有谁肯读我的一编书简,不让那蠹虫蚀蛀,把我的心血化为尘土?”诗人其实是不想只做一介书生,他有着自己执着的追求,从“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南国十三首》),“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马诗》)等句子中可以看到年轻的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大展宏图。
李贺(约公元8世纪)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风格多姿多彩,充满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李贺的诗歌以情感深沉、意象瑰丽、语言华丽为特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贺的诗歌风格非常独特,他在作品中常常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比如“衣袖卷霜雪,为我披青蛾”,用笔墨描绘出美丽动人的景象,刻画出诗情画意。
他也经常使用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如“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不仅展现出他的诗歌才华,也表现出他对生命的热爱。
李贺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他善于捕捉自然的美丽,将自然景色转化为深刻的情感表达。
他的诗歌充满了幽默与嬉闹,取材广泛,包括生活、自然、神话传说等,甚至还描写了诸如“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的酒醉生活。
他的诗歌充满了想象力与艺术魅力,表达出诗人的自由奔放与反叛精神,传达出他的个性与情感。
李贺的诗歌是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强调个人感情和想象力的自由发挥。
他的诗歌表现出文化、艺术的最高境界,充满了文学虚构和夸张,让人感受到生命的狂欢和热烈。
他的诗歌非常契合唐代文化和文学环境,奠定了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基础。
他的诗歌不仅在唐代广受欢迎,而且在后世的文学史上也被视为重要的创作典范。
学 术 论 坛235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李贺(790—816),字长吉,河南昌谷(今宜阳)人。
出身于一个没落的皇室后裔的家庭,少年时才能出众,以远大自期,但由于封建礼教的限制,不能应进士试,只做了一个职掌祭祀的小官奉礼郎,死时才27岁。
李贺是一个很富有创造性的诗人。
他在短短的生命中,为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
在中唐诗坛、乃至整个诗歌史上,他都可以说是一个独树一帜的天才诗人。
这位身体孱弱多病,富于幻想、热情冲动、有远大抱负渴望实现的青年被当时腐朽的政治、官职的卑微给予沉痛的打击,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熔铸到自己的创造中,便形成了独特的“长吉体”诗风。
李贺诗歌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和审美价值,具有历史不衰的魅力。
在此,我主要就其艺术特色作一些粗浅的研究。
1 悲冷凄苦的语言奇特的语言营造悲冷的氛围是李贺诗歌最为成功的因素之一,也是“长吉体”能在繁花似锦的诗歌苑囿中一枝独俏的关键所在。
如《秋来》诗:枫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
谁看青筒一编书,不遗花虫粉空蠹?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
秋魂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秋来》这首诗大约作于李贺辞官归家的时期。
诗人当时的心情很糟糕,再加上寒风萧瑟、冷雨刺骨,心中那无尽的悲苦哀愁一触即发,诗人主观情思与孤坟野鬼融于一体,托物传情,借“鬼”寄慨,以瑰丽奇特的艺术形象来抒发诗人抑郁未伸、怀才不遇的深广忧愤,凝成了瑰美而冷俏的语言,读来令人胆颤心惊,毛骨悚然。
诗篇起句借“秋”发感,状景传情。
李贺的感受不同于一般文人的悲秋叹老,“惊心”“苦”“寒”“衰灯”“啼”“素”这些强刺激、冷色调的字眼有力地表现出诗人生命之秋的锥心之痛和心灵之旅的绝望挣扎。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这是古往今来才智之士的共同感慨。
李贺的不幸身世,惊人才华和科场绝望使他对瑟瑟寒秋风格外敏感,秋天似乎宣判了他人生前途的死刑,秋天似乎戕害了他卓异超绝的艺术心灵。
语言学视角下的唐朝李贺诗词创作论证唐朝李贺被誉为“诗鬼”,他的诗词风格独特,常采用幽默诙谐、奇特风雅的手法,为唐诗创作注入了新的变化。
在语言学的视角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李贺诗词的创作特点和价值,探究其对唐诗发展的贡献。
一、句式结构的多样化李贺在诗词创作中经常运用复杂的词义结构和繁琐的语法结构,以求突破传统的诗歌语言表达形式,呈现出豪放、矫揉造作的语言风格。
例如,他常用充满戏谑口吻的比喻、夸张修饰、矛盾并置等语言手法,以达到意境的丰富。
如“吉祥店边头,无相贵君买肉香”(《骚客动态歌》),这句诗在结构上很短,但却有着相当的创作技巧,运用了主语、宾语、定语、状语四种语法结构,使得整个句子极富韵味。
二、用词贴近生活李贺的诗词作品中,常常采用白话俚俗的口吻,用丰富的地方方言、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暗语代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使作品的口语化达到了极致。
例如在《夜泊牛渚怀古》中有“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这句话用的是简单明了的汉字,但是用心妙笔使得普通的字眼产生出骇人听闻的力量,表达出了浓烈的怀古情感。
三、生动地描写景物李贺在作品中也经常运用对景的描写方式,以此真实地表格环境气像,给读者以视觉感受和意象的享受。
例如《夜泊牛渚怀古》一诗中,“登临即目,感慨促肠,久立怀古之余,幽情被神,抚景含情,叹灵趣浩茫”,这段文字渲染了一个夜晚的牛渚之景,使其真实存在于读者的脑海中。
四、为唐诗追求新之变李贺的诗词在传统诗歌语言表达中注入了无限新意,他尝试用关联不当、语法混乱、词语拼凑等手法,使作品在表语言上呈现“奔放、矫揉造作”的艺术特色。
例如他在《娄山关》中将“龙”和“曲”拼凑成“龍曲”,表述了一个深邃、神秘而浪漫的意象,既符合了语言中的语法规则,同时也破坏了其中的常规搭配方式,令人回味无穷。
综上所述,李贺的诗词创作在语言学指导下呈现了极高的创新性和独特性,对唐诗的创作和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他以娴熟的用词、丰富的表达手法、深刻的思想内涵,将唐诗的文化遗产丰富而又深度地发掘了出来,使之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笔宝贵财富。
浅析李贺诗歌的审美特色及生命意识摘要:李贺,中唐时期才华横溢而又英年早逝的诗人,后世以“诗鬼”称之。
独特的身世和经历造就了他非凡的诗歌艺术风格。
幽冷溪刻的意象,诗歌审美边界的扩大,加上诗歌意象和内涵的主观化、感性化倾向,致使李贺的诗歌历来无法成为诗坛正统,其地位也随着朝代的变迁而沉浮。
但李贺诗歌的独特魅力,千百年来一直不断吸引着后人去欣赏、研究。
关键词:李贺;意象;审美特点;生命意识李贺,字长吉,生于唐贞元六年(790年),卒于元和十一年(816年),年仅二十七岁,是中唐诗坛中一朵最为璀璨而又过早凋谢的奇葩。
他生命短暂,如天空中划过的流星。
但他的诗作却千年以还,代代相传,至今追慕者亦不乏其人。
李贺一生共苦心创作诗歌二百四十余首,意象虚幻怪诞,色彩幽冷凄艳,气氛神奇鬼怪,令人迷醉、向往。
杜牧评价说:“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
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
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
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
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
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
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
荒国陊殿,梗莽邱陇,不足为其恨怨悲愁也。
鲸呿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
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
”[1](杜牧序,439)这些呕心沥血的不朽诗作,奠定了李贺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无论从创作个性、写作技艺,还是对后世的影响而言,他都是极其出色的诗人。
一、李贺诗歌中的幽冷意象李贺被后人称为“诗鬼”。
宋人严羽诩李贺诗为“鬼仙之词”,[2](187)明人王思任说他:“喜用‘鬼’字、‘泣’字、‘死’字、‘血’字,如此之类,幽冷溪刻……”[3](卷5《李贺诗解序》,245)在李贺诗中,由“鬼”“泣”“死”“血”等幽冷之字组成的意象非常之多。
仅以此四字为例,“鬼”字组成的代表性的意象有:“提出西方白帝惊,嗷嗷鬼母秋郊哭”[1](卷1《春坊正字剑子歌》,442)中的“鬼母”;“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1](卷2《南山田中行》,451)中的“鬼灯”;“南山何其悲,鬼雨洒空草”[1](卷2《感讽五首之三》,455)中的“鬼雨”等。
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
如下是有关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
唐代的李贺是一个苦吟诗人,他有高度的艺术才华,醉心于浪漫主义,由于刻意的苦吟而追求创新,李贺的诗以奇著称。
他的诗歌称为“长吉体”,主要艺术特色有:
(1)在构思与艺术想象上具有独创性
李贺诗歌的想象和构思往往超出常人的智力和自然时空的局限,充满神秘色彩。
如《梦天》诗的前半部分写瑰丽的月宫仙境景色,扑朔迷离,后半部分突然转而俯览人世的沧桑,构思甚为奇特,想象力惊人。
(2)诗歌意象非同寻常
李贺善于运用神话传说和怪诞华美的词汇,别出心裁地创造出异想天开、从未有过的意象。
强烈的主观色彩常表现为意象复合的“通感”,能够化腐朽为神奇、新鲜,化平易为惊险、瑰丽。
鲜明瑰丽的意象和丰富的主观色彩,是李贺诗歌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代表作如《李凭箜篌引》。
(3)“冷艳怪丽”的风格特色
他的诗歌是冷、艳、奇、险自成一家,表现出一种悲哀的美。
字词上浓妆重墨,经常选择感情强烈或生新拗折的字眼,使用比较特殊的修辞方法,如喜用“啼”、“泣”、“腥”、“酸”、“冷”、“鬼”、“死”等字,使诗歌充满幽冷哀伤的色彩。
(4)唯美倾向
他的诗是苦闷的象征,其直观幻想和描写,在艺术修辞技巧上达到了很高的境地。
总之,李贺诗在构思、意象、遣词、设色等方面都表现出新奇独创的特色,形成瑰丽、冷艳的浪漫风格,在整个中国诗歌史上都独树一帜。
第1页共1页。
李贺诗歌的个性化艺术特征李贺诗歌的个性化艺术特征李贺的诗歌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关于李贺诗歌的个性化艺术特征是什么呢?李贺的诗以凄艳诡谲的诗风,“惊迈时辈”,在中国古代诗歌长河中独树一帜,其诗歌意象风格独具,体现了诗人独特的美学追求。
关于李贺诗歌意象的个性特征,本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一、超越现实的荒诞险怪艾青说过:“没有想象就没有诗”。
在中国文学史上,李贺可以说是最富于想象的诗人之一。
李贺的想象,是一种常人的思维很难进入的、甚至近于病态的天才幻想。
正是这种丰富奇特的想象,使得李贺笔下的诗歌意象“幽深诡谲”、“奇而入怪”。
对李贺诗歌意象的这一美学特点,杜牧在《李长吉歌诗叙》里有非常形象的概括:“鲸吸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
”李贺诗歌意象的“奇而入怪”、“虚荒诞幻”首先表现为大量超现实意象的塑造。
李贺深受屈原、李白的影响,为表达其苦闷情怀,总是竭力创设虚幻的、超现实的意象世界,如:“长眉凝绿几千年,清凉堪老镜中鸾”、“王子吹笙鹅管长,呼龙耕烟种瑶草”、“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等。
比如同样是称颂丝织品的精美奇绝,白居易的《缭绫》基本上是从现实存在的事物中提炼出意象来进行比喻:“应似天台山上月明前,四十五尺瀑布泉。
”;而李贺《罗浮山人与葛篇》却是大量借用让人感到诡异莫测的意象来表达:“博罗老仙时出洞,千载石床啼鬼工。
欲剪湘中一尺天,吴娥莫道吴刀涩。
”李贺诗歌意象的“虚荒诞幻”还表现为在塑造现实意象时,不按照客观事物本来的样式去加以描摹,而是经过移位和变形,重新拼合在一起,带有很大的虚幻和想象的成分。
比如在李贺的笔下,风可以是酸的:“东关酸风射眸子”;鱼能够当坐骑:“放妾骑鱼撇波去”;浮云会发出水声:“银浦流云学水声”……凡此种种,无不给人以新奇的感受。
钱钟书有一段话虽然不是直接评价李贺的,但用它来概括李贺诗歌意象的这种特点,则是再恰当不过的了:“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
李贺的诗词特点介绍李贺的诗词特点介绍李贺(790~816),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李昌谷、李奉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贺的诗词特点介绍,欢迎阅读!李贺诗受楚辞、古乐府、齐梁宫体、李杜、韩愈等多方面影响,经自己熔铸、苦吟,形成非常独特的风格。
李诗最大的特色,就是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
长吉上访天河、游月宫;下论古今、探鬼魅,他的想象神奇瑰丽、旖旎绚烂。
长吉刻意锤炼语言,造语奇隽,凝练峭拔,色彩浓丽。
他的笔下有许多精警、奇峭而有独创性的语言。
如“羲和敲日玻璃声”(《秦王饮酒》)、“银浦流云学水声”(《天上谣》)、“玉轮轧露湿团光”(《梦天》)等匪夷所思的奇语,比比皆是。
可以说,尚“奇”是长吉所处的时代、特别是他的良师益友韩愈所代表的韩孟诗派共同的`追求。
他也有不少明快易懂的作品,如《勉爱行》、《感讽五首》其一、《京城》、《嘲少年》等。
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豪”刘禹锡,“诗魔”白居易一样,另有四字真言,鬼、泣、血、死,故被称为"诗鬼"。
长吉诗的另一大特点就是较多地写古体诗、写乐府,很少写当时流行的近体诗,现存诗作无一首七律。
李贺在乐府诗的继承和创新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借古寓今,或讽或叹,灵活多变,涣然有新意。
在同时代的“元白”、“张(籍)、王(建)”两派乐府外,别开境界,独树一帜。
他特别擅长短篇,如《天上谣》、《梦天》、《帝子歌》等,是后人称为“长吉体”的代表作。
在唐代,李商隐、温庭筠的古诗,就是走李贺所开辟的道路。
宋人贺铸、周邦彦、刘克庄、谢翱、文天祥,元人萨都剌、杨维桢,明人汤显祖,清人曹雪芹、黎简、姚燮,都受到李贺诗的影响。
杜牧(《李长吉歌诗叙》)赞之为“骚之苗裔。
”王夫之(《唐诗评选》)说:“长吉于讽刺,直以声情动今古”,“真与供奉(李白)为敌。
”毛先舒《诗辨坻》说:“大历以后,解乐府遗法者,惟李贺一人。
设色浓妙,而词旨多寓篇外。
李贺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思想内容
1.意气昂扬的诗作:“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南园》)。
2.现实的打击使其始终处于极度抑郁、苦闷中,加之早熟、敏感,产生沉重的失落感和屈辱感,呈现早衰的症状和心态:“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赠陈商》)。
3.人生短暂引起惊惧,怀才不遇的苦痛冲击多病的身心,如《秋来》。
4.带着沉重的悲哀和苦痛,带着对生命和死亡的病态的关切,对人生、命运、生死等问题进行思考。
写鬼怪,死亡,游仙,梦幻,用各种形式抒发苦闷。
艺术特色
他的诗歌称为“长吉体”,主要艺术特色有:
1.在意境上:擅用虚幻奇怪的想象,改造神话传说,将仙境、现实、冥界糅合交织在一起,以心造的幻境,表现现实的思想感情。
2.构思上:以主观的想象思维为建构线索,其想象时空交错,物象频换,境界屡移。
章句之间,忽起忽接,若断若续,起伏跌宕,变幻莫测。
3.修辞上:他苦心为诗,力求石破天惊的艺术效果。
大量运用通感手法比喻、借代,务求新奇。
4.遣词造语上:力求奇峭,多用鬼、泣、死、血、梦、冷、啼、病等词语,并着以冷艳的色彩。
作者: 吴彦
作者机构: 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海南海口571127
出版物刊名: 科技资讯
页码: 235-236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7期
主题词: 悲冷语言 鬼魅世界 奇特想像 两重性格
摘要:英年早逝的天才诗人李贺的诗歌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和审美价值,是诗歌苑圃中一朵奇葩。
李贺的诗在语言.构思,主题的表现等方面都惊人耳日,外在的语言实际上折射的是他苦楚的心。
当然出有诗篇以丰富的想象辰示了他远大理想抱负的一面。
多舛的命运与建功立业的欲望猛烈碰撞使他的诗具有了历久不表的魅力。
青年文学家
2009年第6期
摘要:本文试从四个方面对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加以论证:想象和构思;意象和意蕴;意境和基调;色彩
和语言,旨在使人们对李贺的诗歌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李贺诗歌艺术特色
论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
刘阅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吉林长春130024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06-0032-01
提及古代诗歌,人们常常会习惯性地联想到唐诗。
在唐代,我国的诗歌创作达到了鼎盛时期,当时浓厚的文学氛围造就了一批杰出的诗人,脍炙人口的佳作层出不穷。
而在这繁花似锦的诗歌苑圃中,有一枝让人无法不为之驻足赞叹的奇葩———
李贺的诗歌不若太白之飘逸,王勃之清雅,子美之沉郁,却以其幽怨怅茫、诡谲凄艳的美感而卓然绝立于唐代诗歌史上,令无数人为之折服、赞叹。
其艺术特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想象丰富,构思奇巧
想象与构思共同构成了诗歌的酝酿过程,同时也是诗歌创作中不可或缺的过程。
诗歌不同于纪实文学,不必一板一眼地记录自己的所想、所见、所闻与所感,诗人有充分的自由将灵感化和艺术化了的客观世界表现为生动的比喻和大胆的夸张,应用于诗歌当中。
李贺最善于在脑海中灵活化用一些神话典故,加上自己别出心裁创造出来的、风味迥然的艺术构思,铺设出绮丽清奇、新意迭出的唯美画面。
如《梦天》一诗中“老兔寒蟾泣天色”一句,在诗人眼中,凄清的天色和明月的幽光仿佛是玉兔和蟾蜍在暗自垂泪,如此想象真是既大胆又新奇,令人眼前一亮。
再如“玉轮轧露湿团光”一句,明明只是一轮明月,在淡淡的云雾中若隐若现的平常景象,诗人却将说成是“玉轮轧露”,以幻写真,使现实存在的事物染上了虚幻离奇的美感。
《梦天》一诗的构思也相当奇特———
诗人先是在想象中遨游月宫,领略奇诡缥缈的仙境之美,后又突然转向对人生哲理的探索,通过“回头下望人寰处”所见的景色,表达自己对世间沧海桑田变迁的深沉感慨,借以抒发自己冷眼观人生的处世态度,手法之新颖独到,令人叫绝。
二、意象瑰丽,意蕴朦胧
在诗歌中构成艺术特征的形象,就是意象。
意象体现的不是某一个单纯而独立的创作对象,而是诗人内心情感与外部实有景象的重合。
可以说,意象源于现实,可又不拘泥于现实,它是在现实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情感的迸发与超越。
而意蕴则是指文学作品里面流露出来的理性内涵,大多为诗人自身情感的渗透。
在李贺的诗歌中,瑰丽别致的意象和朦胧幽邃的意蕴往往令人叹为观止。
如《天上谣》一诗中,诗人将内心的美好期待化为天上那桃花源般清幽闲适的仙境,“玉宫桂树花未落,仙妾采香垂佩璎。
秦妃卷帘北窗晓,窗前植桐青凤小。
王子吹笙鹅管长,呼龙耕烟种瑶草。
粉霞红绶藕丝裙,青洲步拾兰苕春。
”这样的描述完全超越了现实生活的平凡与匆促,形成了美轮美奂的超现实意象。
而其中暗藏诗人对人世生活辛苦与劳累的怅惘与无奈,包含着带有淡淡感伤的朦胧意蕴。
三、意境幽邃,基调灰暗
意境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
在诗歌中,对意境的渲染常常由基调引领。
诗歌基调的奠定为创造意境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
李贺的诗歌总是沉浸在幽冷肃穆的意境里,伤感的“情”与黯淡的“景”虚实相生,水乳交融,呈现出一派凄迷而韵味无穷的诗意空
间。
在他的作品中,人们所能感受到的情感基调似乎永远是灰蒙蒙雾沉沉的,清冷中滋生出妖娆。
如名传一世的《苏小小墓》,“幽兰露,如啼眼。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
风为裳,水为佩。
油壁车,久相待。
冷翠烛,劳光彩。
西陵下,风吹雨。
”诗人将缀着晶莹露珠的兰花比作苏小小凝泪的双眸,用芊芊绿草、亭亭青松、袅袅清风和滢滢碧水来象征她被褥、伞盖、衣袂和环佩的精美,用油壁车和青骢马暗示她生前的欢乐与期待。
可是阴阳两隔,曾经的一切都化为乌有,眼前只剩下她坟上凄迷如烟的野草花,不堪相赠。
西陵下风雨飘摇,尘世间物是人非,翠烛虚设,四野无人,一片荒凉寂寞。
全诗从始至终都渲染出忧愁寂寥的气氛,意境的孤寂幽冷和基调的低沉灰暗使人为之心伤,空灵缥缈之中,心弦便不由自主地被扣动,而这也正是李贺诗歌的魅力所在。
四、色彩艳丽,语言峭拔
杜牧曾用“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
”来形容李贺诗歌五色眩曜,光夺眼目。
确实,李贺在诗歌的创作方面总是喜欢铺设浓艳的色彩和华丽的辞藻,用精雕细琢的语言堆砌出壮美雄奇的图景。
如《将进酒》一诗,“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
”读罢这几句,一场华贵丰盛的筵宴便如精心装裱过的画卷一般在人们眼前展开:酒杯用光洁通透的琉璃制成,杯中美酒如琥珀般香浓,酒滴的颜色是温润的“真珠红”,盘中盛满精心烹制的美味佳肴,身畔是薄纱香罗围裹着的轻歌曼舞。
物象如此华美精致,艳而不俗,令人不免心醉神驰。
然后在诗歌的后半段,笔锋直转而下,“桃花乱落如红雨”,用陡然而来的乱花凄迷来象征年华的终将逝去,犀利地指出人生苦短,欢乐易逝,就如这转瞬间凋落破败的漫天芳菲,绚烂过后徒留怅然。
因前面早已作出精心铺垫,这样的写法非但不显得突兀,反而使人有种幡然顿悟的感觉。
语言峭拔跌宕,动人心魄,可见诗人的语言运用功力之纯熟。
英年早逝的李贺将生命中所有的欢乐与哀伤都献给了诗歌创作。
那一首首精美绝伦的诗歌,以其风格迥异的艺术特色在中唐诗坛上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且被后世广为流传,大大丰富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内容与形式,在我国诗歌艺术史上书写了极其珍贵的一页。
参考文献:
[1]陶庆梅.李贺诗歌风格特征论———以意象研究为中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05).
[2]陶文鹏.论李贺诗歌的色彩表现艺术[J].文学评论,1997,(06)[3]海滨.唐诗与西域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7.
[4]陈燕妮.论李贺的生命意识与诗歌意象[D].中国优秀硕士学
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02).
[5]廖明君.死与生的探求———李贺“鬼”诗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02).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