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神经相关解剖和疾病
- 格式:doc
- 大小:2.33 MB
- 文档页数:20
桡神经深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李世芳;张晓亮;向宇燕;刘丽芳【摘要】Objective To explore a safer surgical approach to radial nerve by studying its anatomy in deep branch. Methods Totally 30 adult anti-corrosion corpses were prepared.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deep branch of radial nerve and its entry and exit point to supinator muscle were dissected. The distance from the nerve starting point to radical head ( L1 ), the distance from the nerve starting point to supinator muscle ( L2 ), the distance from the point when nerve exiting supinator muscle to radial head ( L3 ), the distance from radial styloid to radial head ( L4 ) ,the horizontal distance from the point when nerve exiting supinator muscle to the line of lateral condyle of humerus and Lister tubercle ( L5 ) ,the distance from the point when nerve exiting supinator muscle to the inner fringe of ulna ( L6 ) ,the distance from the intersection point between nerve and outboard radius neck center line to radius head ( L7 ) and the angle between line of the supinator entry and exit points and line connecting lateral condyle of humerus and radial nerve were measured. Results L1 was ( 15.2 ± 5.6 ) mm, L2 was ( 32.1 ±1.9)mm,L3was (64.5±2.7)mm,L4 was (231.0 ±6.8)mm,L5was (6.1 ±3.0)mm,L6 was (23.1±3.2)mm,L7 was (43.1 ±2.0)mm,L3/L4 was (0.28 ± 2.4) and angle A was ( 31.0° ± 2.7 ° ). Conclusion Accurate positioning of the deep branch of radial nerve provides a good guide for surgical approach to radial nerve.%目的通过前臂桡神经深支的解剖学研究,探索更为安全的桡骨手术入路.方法防腐成人尸体30具,解剖桡神经深支的发出点,进、出旋后肌点,分别测量神经发出点与桡骨头的距离(L1)、神经发出点与进入旋后肌的距离(L2)、神经穿出旋后肌的部位与桡骨头的距离(L3)、桡骨茎突与桡骨头的距离(L4)、神经穿出旋后肌的部位与肱骨外上髁和Lister结节连线的水平距离(L5)、神经从旋后肌穿出处至尺骨内缘的距离(L6)、神经与桡骨颈外侧中线交叉点至桡骨小头的距离(L7)、神经在旋后肌出入点连线和桡髁线的夹角(A).结果L1为(15.2±5.6)mm,L2为(32.1±1.9)mm,L3为(64.5±2.7)mm,L4为(231.0 ±6.8)mm,L5为(6.1±3.0)mm,L6为(23.1±3.2)mm,L7为(43.1±2.0)mm,L3/L4为(0.28±2.4),A为(31.0°±2.7°).结论桡神经深支准确的定位对桡骨手术入路选择有良好的指导意义.【期刊名称】《局解手术学杂志》【年(卷),期】2011(020)001【总页数】3页(P3-5)【关键词】桡神经深支;应用解剖;手术入路【作者】李世芳;张晓亮;向宇燕;刘丽芳【作者单位】南华大学医学院临床解剖学教研室,湖南,衡阳,421001;南华大学医学院临床解剖学教研室,湖南,衡阳,421001;南华大学医学院临床解剖学教研室,湖南,衡阳,421001;南华大学医学院临床解剖学教研室,湖南,衡阳,421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22.85;R681.7前臂具有重要的旋转功能,前臂骨折应尽量争取按照关节内骨折的要求达到解剖复位[1]。
概述
桡神经由C
5-6和T
1前支组成,运动纤维主要支配前臂、腕和手的伸肌群。
桡神经损伤常见的原因为外伤、手术、骨折等。
不同损伤部位表现亦不同。
高位损伤可引起整个桡神经麻痹;前臂中损伤,主要表现为伸指障碍。
诊断要点
1、病xx有相应的外伤xx。
2、症状、体征由于解剖特点,桡神经各有不同表现。
(1)高位损伤指在腋下部位受损,表现前臂肌肉麻痹、垂腕、前臂伸直时不能旋后,指关节
屈曲,拇指内收不能外展,肘关节、上臂和前臂后面、手背侧桡侧部感觉障碍;桡骨膜反射、肘三头肌反射降低。
(2)前臂中损伤,主要表现为伸指障碍、无垂腕、手指无感觉障碍。
(3)特殊检查电生理检查。
xx评定
1、肌力评定
2、感觉评定
3、疼痛评定
4、患肢周径评定和关节活动范围评定
5、电生理检查
xx治疗
1、损伤早期检查康复去除病因,消除水症水肿,减轻对神经的损害,预防挛缩畸形的发生。
(1)对病因进行治疗。
(2)物理治疗。
1)运动疗法保持功能位,预防关节挛缩变形。
2)其他物理治疗
2、恢复期治疗
(1)物理治疗
1)运动疗法
2)其他物理治疗
(2)作业治疗
(3)促进感觉功能的恢复
(4)神经吻合术后。
桡神经卡压综合征标签:桡神经卡压综合征分类:医药知识 2007-09-12 15:51桡神经卡压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桡神经走形的解剖结构是卡压基础,外力压迫、损伤、肿瘤、瘢痕等是卡压的原因。
在其走行过程中,支配臂、前臂伸肌群肌肉及发出感觉支支配臂、前臂、手背桡侧半感觉,重要性不再赘述。
应版主WDY之邀,并参考上海华山医院陈德松教授《桡神经卡压综合症》和北京积水潭医院的《手外科检查》等资料,赘述如下。
仅代表个人不成熟观点,欢迎骨科同仁补充并改正。
附图桡神经支配肌肉【上臂桡神经受压】常见有三个部位第一个部位是腋臂角处。
在该部位桡神经正好位于肱骨颈和肱骨干上端的内侧。
休息时将腋部置椅子背上而容易发生,或不适当地应用拐杖行走,将体重全部经腋部压在拐杖的横杆上,很容易发生桡神经受压而损伤。
第二个部位是在上臂的外侧,桡神经沟部桡神经从后转向外侧部位,在此段桡神经位于肱骨外侧紧贴肱骨,当侧卧时将同侧上肢压在身下很容易损伤桡神经,作者几乎每年都要诊断7至8位这样的患者。
特别在周末吃醉酒后侧身卧位,将手臂压在身下大睡,醒后就可能不能伸腕伸指,故西方人将之称为“周末综合征”,幸好,这种综合征常常在2-4周内自行恢复。
第三个部位是桡神经在穿出外侧肌间隔的部位。
该部位位于肱骨外上髁约10cm处,在该处桡神经常常被交叉的腱性肌起包裹,也就是在此处桡神经相对固定,而且是处于一个腱性组织环中,容易遭受卡压,特别是在上肢剧烈活动后容易损伤该神经。
该病有自行恢复的趋势。
临床上观察2-3月如仍不恢复,可考虑手术治疗。
另外,肱骨干骨折内固定术后的骨笳生长及周围软组织的瘢痕愈合也可引起桡神经卡压。
【诊断要点】病史、临床体检、肌电图【解剖学资料】臂后侧桡神经解剖图及臂上1/3、中1/3横断面解剖图臂上部1/3及臂中部1/3横断面解剖图,图中可见,桡神经在臂上及臂中2/3紧贴于肱骨后外侧骨膜。
【肘部桡神经卡压】肘部关节脱位、骨折、血肿、肿瘤等也易引起肘部桡神经卡压【解剖要点】桡神经位于肱二头肌、肱肌和肱桡肌之间继续下行,至肱骨外上髁上方约3-5cm 发出支配肱桡肌和桡侧伸腕长肌肌支。
桡动脉的解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桡动脉是上肢的主要动脉,起于左心室,穿过肘部桡骨茎突,分支支配前臂和手部。
桡动脉的解剖特点包括其位置、走向、分支和毗邻组织。
桡动脉的位置较浅,位于前臂的桡侧,在肘部桡骨茎突处易于触及。
桡动脉的走向为桡侧向尺侧,与前臂的桡侧屈肌平行。
桡动脉分支包括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这些分支在前臂和手部形成丰富的血管网。
桡动脉的毗邻组织包括前臂的桡神经、尺神经和肱动脉等。
桡动脉的解剖特点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临床工作中,常常需要测量桡动脉的脉搏波幅和频率,以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和血压情况。
此外,桡动脉也是常用的穿刺部位,例如用于输液、输血、注射药物等。
在手术治疗中,桡动脉也经常被作为手术切口的部位,例如用于桡动脉闭塞症的手术治疗等。
综上所述,桡动脉的解剖特点包括其位置、走向、分支和毗邻组织,这些特点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了解桡动脉的解剖特点,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
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桡神经桡神经是人体中一根重要的神经。
它是上肢神经网络中最大的一条神经,主要负责控制和提供感觉、运动和功能支持给手臂和手指。
桡神经是由脊髓的C5至T1段的神经根形成的,并且在前臂和手腕的解剖关节处形成分支。
桡神经主要起源于脊髓的下颈部和上胸部段的前纵韧带之间,并通过颈动脉的前方进入颈部。
然后,它通过肱动脉的前方分支进入肩部和上臂。
在肘部的外侧,桡神经沿着肱骨直到前臂和手腕的手掌面。
最后,它在手腕的上方转向掌侧。
桡神经在运动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它负责控制手腕关节、指间关节和拇指关节的屈伸动作。
此外,桡神经还参与控制腕部的背侧屈曲,即向上翘手腕。
这些运动动作对于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手部任务至关重要,如抓握、捏取和握持。
桡神经在感觉功能方面也非常重要。
它提供了手臂和手指的感觉信息,包括触觉、温度、疼痛和位置感。
这些感觉信息通过神经末梢传递到脊髓,然后再传递到大脑,让我们能够感知和反应各种外部刺激。
由于桡神经的广泛分布,手部的感觉皮肤区域也相应较大。
除了运动和感觉功能外,桡神经还提供了一些功能支持。
它包括控制手部的血液供应和调节温度,以及对手指进行血管收缩和扩张的调节。
桡神经还与汗腺的分泌有关,对于手部的汗液分泌起着重要作用。
这些功能保证了手部组织的正常运作和维持。
桡神经也被认为是上肢神经中最容易受损的神经之一。
由于其长而侧向的走行路线,它在肩、上臂和前臂部位都面临受压、牵拉和损伤的风险。
当出现桡神经损伤时,可能会导致手臂和手指的肌肉无力,感觉丧失或异常,以及手指的运动受限。
桡神经损伤可能是由于外力作用、刺伤、压迫或炎症等原因引起的。
总结来说,桡神经是上肢神经网络中最大和最重要的一条神经。
它在手腕、手指和掌心提供运动、感觉和功能支持。
了解桡神经的解剖和功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与其相关的疾病和损伤。
疾病名:桡管综合征英文名:radial tunnel syndrome缩写:别名:疾病代码:ICD:G56.8概述:早在 1883 年,就有人认为桡神经或桡神经分支的卡压可能是引起网球肘的原因之一。
1905 年,Guillain 报道了 1 例病例,一位管乐师因前臂反复的旋后和旋前,引起骨间后神经卡压。
以后,对骨间后神经卡压的病例不断有临床报道。
动脉瘤、肿瘤以及肘部骨折等均被认为是骨间后神经卡压的原因。
然而,多年来,网球肘一直是前臂近端外侧疼痛的主要诊断。
1956 年,Michele 和Krueger 描述了桡侧旋前肌综合征(radial pronator syndrome)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1960 年,他们进一步报道了近端旋后肌松解治疗顽固性网球肘的临床疗效。
1972 年,Roles 和Maudsley 提出了桡管综合征(radial tunnel syndrome)的概念,并对解剖区域、结构特点、可能卡压的神经以及引起网球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1979 年,Werner 和 Lister 首次通过详尽的资料,证实了桡管神经卡压与肘外侧、前臂近端外侧疼痛的关系,并提出与肱骨外上髁炎的鉴别要点以及与网球肘的联系。
近年来,随着对桡管综合征研究的不断深入,认识日臻完善。
流行病学:病因:桡管综合征以优势手常见。
手工劳动者及需反复用力旋转前臂的运动员易发生此病。
患者以40~60 岁较多见,男女比例相似。
发病前无明显创伤病史,症状逐渐出现。
这些资料支持“微创理论”,即桡管综合征的发生以重复性前臂慢性损伤为主。
据认为,网球肘患者中约 5%为桡管综合征。
其他引起桡管综合征的原因如下:1.外伤 Spinner 报道了10 例桡管综合征的病例,其中9 例有前臂外伤史。
外伤所致的前臂损伤,可在桡神经易卡压部位形成瘢痕和粘连,引起神经卡压的发生。
2.肿瘤旋后肌管内的腱鞘囊肿和脂肪瘤。
3.骨折和脱位桡骨小头脱位和孟氏骨折易致桡神经损伤。
1 桡神经来源
臂丛后束发出的神经分支
2 桡神经体表定位
在臂部为自腋后皱襞的下方经臂部后方至臂部外侧中、下1/3处,再从该处至肱骨外上髁的连线。
在前臂部位自肱骨外上髁至桡骨茎突的连线为桡神经浅支的投影;自肱骨外上髁至前臂背侧中线的中、下1/3交界处的连线,为桡神经深支的体表投影
3 桡神经走形
(1)在腋窝内与肱深动脉一同行向外下,先经肱三头肌长头与内侧头之间(下方三边孔),然后沿桡神经沟绕肱骨中段背侧旋向外下
(2)在肱骨外上髁上方穿外侧肌间隔,至肱肌与肱桡肌之间,在此分为浅,深二支,浅支经肱桡肌深面下行;深支穿旋后肌至前臂后区,改称为骨间后神经
(3)桡神经浅支(皮支)在前臂中下1/3交界转向背侧,继续下行至手背,分布于手背桡侧半皮肤和桡侧三个半手指近节背面皮肤
4 桡神经(深支)支配的肌肉
(1)肱桡肌起点为肱骨外侧髁,止点为桡骨茎突,作用为屈肘关节
(2)肱三头肌长头起自肩胛骨盂下结节,外侧头与内侧头分别起自肱骨后面桡神经外上方和内下方的骨面。
三个头向下以一坚韧的肌腱止于尺骨鹰嘴,作用为伸肘关节、长头还可使属关节后伸和内收
(3)肱肌(绿)起于肱骨前内侧面与前外侧面下2/3、上端呈“V”形与三角肌的止端相接,止端与肘关节囊紧相贴连,附着于尺骨冠突之前,作用为屈肘
(4)旋后肌起自肱骨外上髁和尺骨外侧缘的上部,肌束向外下,止于桡骨前面
的上部,作用为前臂旋后
(5)其他前臂伸肌(本次略,待续)
5 相关卡压疾病
(1)桡神经损伤
运动障碍是前臂伸肌瘫痪,表现为抬前臂时呈“垂腕”状态
感觉障碍是以第1、2掌骨间隙背面"虎口区"皮肤最为明显
2)前斜角肌综合征
胸廓出口综合征中的一种,指各种原因引起前斜角肌水肿、增生、痉挛并上提第一肋,导致斜角肌间隙狭窄,卡压穿行其间的臂丛神经及锁骨下动静脉而引起相应临床症状的疾患(其中有桡神经病变症状)
(3)桡神经易被卡压的部位
腋臂角处:在该部位桡神经正好位于肱骨颈和肱骨干上端的内侧。
休息时将腋部置椅子背上而容易发生,或不适当地应用拐杖行走,将体重全部经腋部压在拐杖的横杆上,很容易发生桡神经受压而损伤
桡神经沟部:上臂的外侧,桡神经从后转向外侧部位,在此段桡神经位于肱骨外侧紧贴肱骨,当侧卧时将同侧上肢压在身下很容易损伤桡神经,特别在周末吃醉酒后侧身卧位,将手臂压在身下大睡,醒后就可能不能伸腕伸指,故称为“周末
综合征”
穿出外侧肌间隔的部位:位于肱骨外上髁上方10厘米,在该处桡神经常常被交叉的腱性肌起包裹,也就是在此处桡神经相对固定,而且是处于一个腱性组织环中,容易遭受卡压,特别是在上肢剧烈活动后容易损伤该神经
旋后肌管:桡神经深支(骨间后神经)穿过旋后肌的一个肌性间隙,旋后肌在肱骨处上髁的外侧和内侧的起点形成一个弧形向远端的腱性弓(Frohse弓),这个弓可造成骨间后神经在此处卡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