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24.85 KB
- 文档页数: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政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随着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林业资源管理面临了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针对这些问题,制定合理有效的对策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
本文就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政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
一、问题分析1.资源管理混乱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推进,原来由国家主导的林业资源管理体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在一些地区和单位中,对于新的管理体制的认识不够深入,导致林业资源管理混乱不堪,很多林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都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2.权益保障不足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农民的林地使用权得到了保障,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地方政府和单位对农民的权益保障不够到位,导致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给农民的合法利益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3.生态保护不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一些地方在对林业资源的保护上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大量的生态资源的流失。
这也影响了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效益。
二、对策分析1.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为了解决资源管理混乱的问题,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
各级政府和相关单位应该在林业资源管理方面加强协调配合,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完善相关的管理规定和制度,提高资源管理的效率和保护水平。
2.加强农民权益保障对于农民的权益保障不足的问题,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农民权益保障机制,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3.加强生态保护在生态保护方面,需要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管理,落实生态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和力度,发挥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的作用,积极参与生态保护,保护好生态资源,促进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我国林业发展中的重大举措,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也面临很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农民等各方的共同努力,建立合理有效的管理体制,加强农民的权益保障和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从而推动我国林业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模式和成效分析摘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已成为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林权改革的相关研究亦成为当前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之一。
我国由于各个地区存在差异,集体林权改革有其特殊性,因此要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研究问题,不可“一刀切”。
总的说来,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成果。
比如农户收入增加,林权经营者的造林积极性得到激发等。
关键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模式;成效近年来,随着对“三农”问题的深入研究,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已经成为一个热点话题。
集体林权是指集体组织对依法属于本集体的森林资源所享有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
2008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意见中在肯定了试点省份取得的显著成效的基础上,要求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被誉为中国农村“第三次土地革命”,最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一场举世瞩目的深刻变革。
一、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主要模式1.福建模式福建省从2003年开始,率先进行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了集体林权改革任务。
在主体改革到位后,又率先推进配套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福建林改成功经验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主体改革进行了成功实践。
福建省以“明晰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为主要内容,进行了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
一是明晰所有权。
通过折股量化、股权到户(联户)或以人口、农户为单位均分、均包等形式,把集体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明晰到户、联户或其他经营主体。
二是放活经营权。
通过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折价转让等多种形式。
将林农确立为市场经营主体,放活山林经营权。
三是落实处置权。
通过简化资源管理手续,放宽商品林采伐条件,实行木材自主经营。
2.江西模式2004年9月,江西省拉开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序幕。
2005年6月,在全省推开。
目前全省主体改革已完成,配套改革正在不断深化。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情况调研报告从20xx年开始,我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启动了以“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为主的集体林权制度的各项综合配套改革,历时5年,主体改革已基本完成,实现还山于民、还利于民的目标,以此带动林区活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充分调动了林农造林的热情和社会力量参与林业发展的积极性。
然而,主体改革取得成功的同时,也面临新的问题,如林权证发放不彻底,采伐处置难,农民失山失地,生态公益林补偿低,林地使用费收取难等一系列问题。
为促进我省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们成立调研组,以民盟xx市委会作为牵头单位,南平、永安、武夷山等作为参与单位,对、南平两市的永安、梅列、尤溪、明溪、泰宁、武夷山、松溪、建瓯等县(区)28个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情况开展调研。
调研主要针对以下问题:一是当地总体森林资源状况和发展趋势,二是当地林权制度改革进展情况和主要成效,三是林权制度改革后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
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有关背景情况:、南平是全国和xx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试验区,也是我省林业主要产区。
早在1988年4月,国务院将集体林区列入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20xx年4月确定为全国集体林区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唯一试点,20xx年设立海峡两岸()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
xx市林业经营体制虽然经过两次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但产权归属不够明晰。
为此,于20xx年全面启动了以“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为主要目标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至去年底,主体改革已基本完成,并通过了省、市的联合验收。
南平市20xx年以来,全面开展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体、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经过四年多的努力,基本完成了明晰产权的主体改革任务,开创了“期货均山”的林改经验。
二、调研的基本情况:永安市、尤溪县是我国南方集体林区林业重点县和全国集体林区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
江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分析提要山林权属是林业经营的前提条件,也是林业的重点问题。
本文在对江西省重点林业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做法、成果与存在问题进行抽样数据调查的基础上,对改革绩效进行评述,并提出在改革发展中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绩效分析;林权改革;集体林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情况(一)江西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背景。
江西是我国南方的重点林业省,2/3的国土面积是山区,2/3的人口在山区农村,2/3的县是重点林业县。
2004年8月江西省委、省人民政府发出《关于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改革试点工作从9月份开始启动。
这次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流转”;改革范围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区划界定的商品林。
公益林不列入改革范围,但应换发林权证。
(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概况。
本次调研以江西省为范围,选取宜春市的奉新县和宜丰县(均为江西省林业重点县),调查组采用资料搜集、会议座谈、实地调查等方式,完成2个县、8个村、84家农户的数据调查。
奉新县和宜丰县的林权主体改革均于2005年启动,截至2006年,奉新县其规划面积全部完成林改,林权勘察确权率为100%,产权证发放率为78.36%;山林纠纷调处率为100%。
截至2007年,宜丰县其规划面积全部完成林改,林权勘察确权率为100%,发证率为100%;山林纠纷调处率为96.42%。
调查涉及的8个样本村均以毛竹和杉木作为主要树种,均为毛竹杉木混交林。
村户均人数4.95人,户均耕地面积4,293平方米,户均用材林面积4,606平方米,户均毛竹林面积4,673平方米。
林改之前,集体林经营方式主要是分组经营和分户经营;在分山到户的操作中,普遍采用了均分方式;林改中产生的纠纷,绝大多数为界限不清楚导致。
在林改中,涌现出的林改配套措施包括资产评估、林权交易、森林保险等。
这些新兴业务的业务量和交易额均呈现蓬勃增长趋势。
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总结前言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旨在加强对林业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推动乡村振兴。
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进行总结,旨在分享改革所取得的成果,同时需要更多人支持并参与到我们的工作中来。
概述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是指将原有林地经营权的管理权交由集体所有,并授权给集体组织进行管理,帮助农村居民实现林业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权属问题的解决、外界投资的引导、工作流程的改善以及创新管理模式等。
工作成果由于政府的大力推动和村民的积极参与,我们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村民参与率提高随着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集体林权管理工作中来,对中央政策的执行程度也越来越高。
经过我们的培训和宣传,村民在管理中积极参与,表现出了较高的舆论支持度,以及较高的满意度。
农村经济受益由于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实施,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得到了促进。
一部分农村居民选择将自己的林地出租,通过出租费用来增加自身收入。
在出租过程中,集体林权管理组织充分发挥其作用,对出租范围、价格、合同、租期等进行细致的规范管理,杜绝了造成恶劣后果的行为出现。
环境保障增强集体林权制度的实施,强化了对林业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通过集体力量管理和维护林地,更好地实现了沿海富民工程的根本保障。
同时,也防止了原有的林地过度利用、砍伐和开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环境的和谐。
改进方向虽然在此次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进步,但是我们也意识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信息化水平有限现状下,集体林权管理组织的信息化水平和工具使用等方面还存在瓶颈,工作效率偏低。
需要通过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利用信息化的力量为管理提供科学数据和决策依据。
沟通协调不畅另外,由于农村地区的地域和交通等方面的限制,集体林权管理组织之间、与政府之间、与村民之间的沟通协调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第34卷第5期2010年9月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Vol.34,No.5Sept.,2010http ://www.nldxb.com收稿日期:2009-11-19修回日期:2010-06-01基金项目:南京林业大学创新基金项目作者简介:王良桂(1962—),副教授,博士。
E-mail :wlg@njfu.com.cn 。
引文格式:王良桂,董微熙,沈文星.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分析[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4(5):133-136.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分析王良桂1,董微熙2,沈文星3(1.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江苏南京210037;2.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江苏南京210037;3.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37)摘要:选择贵州省瓮安县为研究对象,通过与当地农民的集体对话和讨论的参与式农村评估(PRA )方法,探讨各利益相关主体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制度的满意度。
通过对瓮安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情况调查研究,从林农是否获得一定的林地经营自主权和生产决策权、林农对产权变迁所持的态度、林地经营的投入、林权流转需求等方面,探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
结果表明:通过林改,农民收入有所增长,投入林业的劳动时间有所增加,林权纠纷也得到处理。
但由于林农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和林地规模的不同,林地的经营类型和流转意愿也存在差异。
因此,林改在短期内对林农的收入增加不明显,需要在规模经营、要素市场、流转规则和生态补偿等方面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集体林权;参与式农村评估;满意度;改革绩效中图分类号:F32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2006(2010)05-0133-04Performance analysis on the reformation of collective forest rightsWANG Liang-gui 1,DONG Wei-xi 2,SHEN Wen-xing 3(1.Col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210037,China ;2.College of Forest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210037,China ;3.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210037,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willingness of farmer on Wongan county in Guizhou province ,through the method of 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 (PRA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of every correlative behalf were discussed from different point in this paper.The key of the reformation of collective forest rights was pushing up to establish the sys-tem of management by family.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in Wongan by 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 method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performance of reformation of collective forest rights ,from the points of the farmer whether had the deci-sion rights of management ,the farmer ’s attitude to the reformation ,the inputs in the management of forest ,and the de-mand of circulation of the forest land ,etc.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rough the reformation of collective forest rights ,farmers got higher income and more labor hours were invested.Disputes of forest rights solved at the same time.How-ever ,farmers had some differences in the forest management and the forest land circulation ,because of their differ-ences in age ,education and scale.In a short time ,the increase of income was not so obviously ,but to aspects liked large-scale management ,element marketing ,circulation regulation and eco-system compensation ,more research work is needed.Key words :collective forest rights ;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 ;satisfaction degree ;performance of reformation贵州省于2006年开始对9个试点市(县)进行了林权制度改革。
分析认为林权制度改革的合理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制度框架内获得利益的群体是多数,即广大林农获得利益,那么这个制度就是稳固的。
另一方面制度还能够协调和平衡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即能够协调和平衡政府和林农之间的关系,那么这个制度就是稳固的、长期的和有效的[1-5]。
此次林权改革是否达到了政策制定者所设定的目标和预期效果,并不是政府“一厢情愿”的,而是改革参与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笔者通过对贵州省瓮安县林农改革意愿调查,探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4卷1材料与方法1.1研究地概况和研究方法1.1.1森林资源概况据瓮安县第3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资料显示,瓮安县国土总面积197380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03509.87hm2,占国土总面积的52.44%。
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68497.27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66.17%;疏林地654.16hm2,占0.63%,灌木林地26048.48hm2,占25.17%;未成林造林地、无立木林地和宜林地8298.50hm2,占8.02%。
全县森林覆盖率为38.44%。
在有林地面积中(不包含竹林地),中幼林66606.30hm2,占97.60%;近熟、成熟和过熟林1639.21hm2,占2.40%。
全县有林地活立木总蓄积量为456.98m3/hm2。
活立木总蓄积中,乔木林为429.03m3/hm2,其中中幼林411.25m3/hm2,占95.86%;近熟、成熟和过熟林17.78m3/hm2,仅占4.14%。
1.1.2研究方法主要采取参与式农村社会调查法。
参与式研究,改变了以往一对一的问卷式调查方法,通过集体对话与讨论,从而形成由下到上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6]。
严格按照参与式农村评估调查法,外业调查之前,设计了包括案例村村情、人口、经济、交通等基本信息调查表;在进行外业调查中,分别对每个案例村村民组进行了干部组、老年组、成年男子组和妇女组的半结构式访谈,并选择一些关键户如林业大户进行入户访问。
一共发放300份调查问卷,有效问卷244份。
1.2林权改革方式选择玉华乡太文村和白岩村、岚关乡骆背村和大路村、铜锣乡的桂花坪村和民全村共3个乡6个村为调查的案例村。
6个村在林改过程中,都根据其基本村情及农民意愿,自主选择林权改革方式(表1)。
表1林权调整情况及农户满意度Table1Investigation of forest rights and the satisfactionsdegree of farmers村名village name 山林面积/hm2area自留山责任山a/%b/%c/%太文村01221.8978.328888.4白岩村4.24612.4285.096287.3骆背村636.16111.4395.534590.5大路村69.36350.5788.513488.5桂花坪村18.65733.6079.69866.0民全村0374.4176.86549.3注:a为分山到户率;b为林地调整比例;c为林农满意度。
由于玉华乡村民对林地依赖程度最高,因此,一方面将大量公益林划归为经济林,另一方面林农的积极参与和历史资料较为完备,使得此次林改中,玉华乡的林地面积发生了较大调整,林农满意度较高。
岚关乡在此次林改中林地面积调整属中等水平。
从自留山和责任山的划分比例来看,该乡的骆背村林农的自留山比责任山占有比例相对较大,大路村的责任山比自留山占有比例相对较大,其林农满意程度也较高。
从户均林地面积来看,与玉华乡、铜锣乡相比岚关乡林地面积最大,而铜锣乡此次调整比例最小,林农手中掌握极少的自留山,分山到户率最低,在接受问卷调查的村民中,只有大约一半的村民选择了“较为满意”,很多村民都选择了“没感觉”和“不满意”。
因此,人均林地资源的多少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农民对林地的依赖程度及重视程度,对农民的行为与决策产生较大影响。
由此可知,林地资源划分比例以及资源的禀赋程度是影响林改方式选择的重要因素。
1.3林权改革状况3个乡的6个案例村林改前后经营情况见表2。
林改前,3个乡的案例村都以集体经营为主,改革后,玉华乡将大量的公益林划归为经济林,分给林农经营管理,结合少量的集体经营模式;而岚关乡划分了部分公益林,林农手中的经济林为数较少,但完全取消了集体经营的模式,林农全部采取自行经营;铜锣乡则将经济林划分为公益林,极大地妨碍了林农的经营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