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四年级下册科学《骨骼》教学设计.doc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4
1、《骨骼》教学设计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严店中心学校刘徳勇教学目标1、要求学生知道人体骨骼的结构及其作用,并能在自己的身上指出部分骨的位置。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思维能力。
3、向学生进行有关骨骼的卫生保健教育。
重点:了解在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及身体在做不同运动的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所发挥的作用。
难点:用观察记录的方式记录下每一段学习中对研究议题的想法与思考过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提问,我们曾经学习过人体的知识,谁能说一说:我们的身体可以分为哪儿部分?2、揭示课题:我们已经知道人体从外部来看,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和四肢四个部分。
到了四年级,我们要学习一些关于人体内部器官的知识,今天这节课,首先学习骨骼。
(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人体的骨骼结构。
(1)认识骨骼。
a、动一动:每人用力摸一摸自己的身体,感觉体内骨的存在。
b、提问:你们知道人体内一共有多少块骨?c、讲解:人体内共有206块骨,这些骨连结起来就构成了人体骨架,人体的骨架叫做骨骼。
(2)观察人体骨骼的结构。
a、提问:请你观察,人体的骨骼可以分为儿部分?联系人体分为头、颈、躯干、网肢四个部分,想一想人体的骨骼可以分为哪几部分?b、讲述:人体的骨骼分为头骨、躯干骨、四肢骨三个部分。
c、观察骨骼模型后回答。
头骨是什么样的?躯干骨包括哪些骨?胸骨、肋骨、脊柱分别是什么样的?四肢骨包括哪些骨?上肢骨和下肢骨的几块大骨分别又是什么样的?(3)小结:人体的骨骼可以分为头骨、躯干骨、四肢骨三个部分:躯干骨包括胸骨、肋骨和脊柱;四肢骨包括上肢骨和下肢骨。
板书(4)练习。
a、教师指骨骼模型,学生说出骨的名称;b、学生对照骨骼模型,摸一摸自己骨骼的各个部分;c、教师说出骨的名称,学生在自己身上指出。
2、指导学生认识骨骼的作用。
(1)四人小组讨论:人的骨骼有什么作用?(2)(出示人站立图):人能站得住,坐得稳,靠什么?骨骼是人体的支架,它具有什么作用?(板书:支持)(3)(出示颅腔、胸廓图):头骨里面装有人体的什么器官?胸骨、肋骨、脊柱用成一个笼子,里面装有什么?脑、心、肺等都是人体内部重要器官,想一想,骨骼起着什么作用?(板书:保护)(4)请三位同学上讲台分别做操、跑步、立定跳远。
《骨骼》教学设计王栾小学张正清【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第一单元《骨骼与肌肉》——骨骼。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触摸感觉到皮肤下的骨头;2、能够把骨与整个骨骼相联系,完成骨骼拼图;3、能够通过观察图片,推测骨骼的用;知识与技能1、知道骨骼存在于皮肤下的肌肉里;2、懂得人的骨骼由206块骨构成的骨的总和;3、知道手骨由27块骨构成;4、懂得骨骼有运动、支撑、保护的作用;5、知道骨的骨干里有骨髓和血管;6、知道骨的物理特点和生理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产生从外表探究内部物质的意识;2、愿意把不同物体上的同种物质进行比较;3、形成实事求是记录和表达的习惯;【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骨骼有运动、支撑和保护的作用。
【教学难点】拼人体骨骼图。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人体骨骼的教学模型、教学课件。
2、分组实验材料:人体骨骼拼图、羊骨、放大镜、镊子、小锤子、实验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一)、观察图片,导入揭题。
1、提问:同学们,高楼大厦随处可见,我国最高的高楼是上海中心大厦,(大家想知道它)多高吗有118层,高632米。
这么高的高楼,建筑工人是如何建造的呢?建筑工人都要预先建一个钢筋框架。
那为什么要搭建钢筋框架呢?如果没有钢筋框架,大楼会怎样?那么钢筋框架有什么作用?(支撑的作用)提问:大楼建成了,原来的钢筋框架怎么不见了?2、谈话:与高楼大厦一样,人体内部也有一个框架,但他不是用钢铁建成的,大家知道她是用什么建成的吗?而是用骨头构成的一个框架。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人体内部的这个框架——骨骼(揭示课题:骨骼)二、明确学习目标1、理解骨骼的含义,知道骨骼的组成;2、掌握骨骼的特性;3、理解并掌握骨骼的作用。
三、探究新知:(一)、探究:人体骨骼系统的构成1、理解骨骼的含义:(1)那么人体骨骼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呢?(出示幻灯片)(2)谁愿意给大家指一指头、躯干、手臂、腿脚分别是哪些部分呢?人体全身的骨头共有206块,分为头、躯干、手臂、腿脚四个部分。
骨骼教材分析:《骨骼》是苏教版四年科学下册第一单元《骨骼与肌肉》中的第1课。
本课是从指导学生活动身体开始,引导学生认识时时刻刻存在于自己体内的运动器官,是学生从不自觉的运用到自觉的认识、了解。
本课紧扣人体的运动,指引学生通过触摸、拼图、观察、感受骨骼的存在,认识骨骼的作用,初步了解骨的构成以及其功能,在宏观上认识骨骼。
由于本节课涉及的骨骼学生不能直接接触,所以设计了诸多触摸、模拟的活动,使本课的内容在学生的探究中展开。
具体地说,这节课是通过三个逐渐递进的探究行为,指导学生粗浅认识、了解骨骼。
这三个探究行为便是:摸、拼、看。
“摸”即摸皮肤下的骨头,感受骨在身体中的位置“拼”即把骨骼分解图合并成一幅完整的骨骼图,了解骨骼的全貌和个数,通过一分一合使学生内化骨骼的概念;“看”即通过引导他们借助观察研究猪骨的特点,用文字及图片资料认识人的骨骼的结构与作用,意识到骨骼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主要作用。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于人体骨骼的组成、作用及骨骼的特点等知识的认知,只是一些零碎地、杂乱的、表面的,甚至可以说知之甚少。
要在一课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对纷繁复杂的全身骨骼及其作用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难度大是显而易见的。
所以本课着力借助骨骼模型、骨骼图片,用“解暗箱”的方法,对人体骨骼进行探究,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体验等活动,使学生知道骨骼的组成、作用,并了解骨骼的特点。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的体内一共有206块骨头;2.知道人体的骨骼具有塑造体形、支持躯干、运动、保护内脏器官、制造血细胞、储存身体所需的某些物质等多方面的作用;3.知道组成骨骼的骨是有生命的,骨可以生长,骨中间的软物质叫骨髓,骨髓能够制造血细胞。
(二)过程与方法1.能够借助于直接摸、看图片、对照模型等多种方法了解人体内骨骼的分布与构成,会拼装一个完整的人体骨骼模型;2.能够通过看、摸、敲、掂等多种方法观察动物的骨头,进而了解人体骨头的内部结构。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骨骼》教案教学设计课时安排:2课时年级学科:八年级生物教学目标:1. 了解人体骨骼的基本构成和功能;2. 掌握骨骼的生长、发育和保健知识;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人体骨骼的基本构成、功能及生长、发育过程。
难点:骨骼的生长、发育机制及其保健措施。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骨骼模型、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学生准备:笔记本、彩笔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展示一张骨折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骨骼健康,进而引入本课《骨骼》的学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人体骨骼的基本构成和功能。
3. 课堂讲解讲解人体骨骼的基本构成(骨、骨连结、骨骼肌)及其功能,通过模型、图片等展示骨骼的结构和特点。
4. 案例分析分析骨折案例,让学生了解骨折的原因、治疗及康复过程,引导学生关注骨骼健康。
5. 课堂小结6. 作业布置让学生绘制骨骼结构图,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入本节课的主题——骨骼的生长、发育和保健。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骨骼的生长、发育过程。
3. 课堂讲解讲解骨骼的生长、发育机制,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骨骼的生长变化。
4.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骨骼保健措施,如饮食、运动、生活习惯等,分享讨论成果。
5. 课堂小结6. 作业布置六、教学评价七、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学生反馈,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八、教学拓展引导学生关注骨骼健康的最新研究动态,如骨骼再生技术、骨质疏松症的防治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九、教学资源1. 骨骼模型;2. 骨骼图片、视频;3. 骨折案例资料;4. 骨骼保健相关文章。
十、教学建议1.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适当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2. 鼓励学生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 注重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4. 加强课堂纪律管理,确保教学活动有序进行。
四年级科学下册《骨骼》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对照人体骨骼,完成骨骼接力。
2.知道成人骨骼由206块骨构成。
3.懂得骨骼有运动、支撑和保护的作用。
4.知道骨干里有骨髓和血管,骨髓可以制造血细胞。
5.知道骨硬而结实,可以生长。
【教学重点】知道骨骼有运动、支撑、保护的作用。
【教学难点】拼人体骨骼图【教具】剪刀、硬卡纸、胶水、人体骨骼模型或者挂图【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准备实验用的器材、收集有关骨骼方面的知识。
二、展示(一)观察图片,揭示课题1.提问:同学们见过建筑工人是如何造房子的吗?建筑工人为什么预先要搭建钢筋框架呢?(电子幻灯片出示建筑工地的钢筋框架)2.(电子幻灯片出示竣工后的大楼)提问:大楼建成了,原来的钢筋框架怎么不见了?3.谈话:与钢筋框架一样,人体内部也有一个框架,但不是由钢铁建成的,而是由骨骼构成的。
(揭示课题:骨骼)(二)引导学生探索人体的骨骼结构1.活动:每人用力摸摸自己的身体,看能摸出几块骨头?2.交流:我们全身的骨头分为三部分——头,躯干,四肢。
你摸出了几块骨头?3.比较:与活动记录里的骨骼分布图比较一下。
4.手是我们身体最灵巧的部分,刚才大家说我们的手是由多少(找学生回答)块骨构成?现在让我们来看手的X光照片,数一下共有多少块骨?5.学生汇报交流。
6.师:手骨共有27块,成人全身的骨头共有206块,这些骨连接起来就构成了人体骨架,人体的骨架就叫做骨骼。
7.观察骨骼模型。
(1)头骨是什么样的?(2)躯干骨包括哪些骨?胸骨、肋骨、脊柱分别是什么样的?(3)手臂骨包括哪些骨?大腿骨的几块大骨分别是什么样的?8.游戏——看谁说得快。
(1)老师指骨骼模型,学生说骨的名称;(2)学生对照骨骼模型,摸摸自己骨骼的各个部分。
(3)老师说出骨的名称,学生在自己身上指出。
9.活动:把活动上的人体骨骼贴在硬红色板上,剪下来,拼成一副完整的人体骨骼。
(三)观察骨的结构1.提问:你们知道自己的骨头是什么吗?2.说明:我们现在不能把自己剖开来看自己的骨头,更不能把自己的骨头敲开进行观察。
四年级科学骨骼教案教案标题:四年级科学骨骼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人体骨骼系统的作用和组成。
2. 能够识别并命名人体的主要骨骼部位。
3. 理解骨骼对于身体运动和保护内脏的重要性。
4. 培养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准备:1. 幻灯片或图片展示有关人体骨骼系统的图像。
2. 模型或骨骼图表,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骨骼的组成。
3. 小组活动所需的材料,如工作纸、铅笔等。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使用幻灯片或图片展示人体骨骼系统的图像,激发学生对于主题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你们认为骨骼的作用是什么?你们知道人体有多少骨头吗?”知识讲解:3. 解释骨骼系统的作用:支持身体、保护内脏器官、使身体能够运动。
4. 展示模型或骨骼图表,指导学生了解人体的主要骨骼部位,并介绍一些常见的骨骼名称,如头骨、胸骨、手骨等。
5. 通过简单的语言和实例说明骨骼对于身体运动的重要性,如站立、行走、跳跃等。
小组活动:6.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份工作纸和铅笔。
7. 要求学生在工作纸上绘制一个人体轮廓,并标出至少五个主要的骨骼部位。
8. 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互相帮助完成任务。
展示和讨论:9. 邀请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绘画作品,并解释他们标出的骨骼部位。
10. 引导学生互相提问并讨论他们的作品,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巩固和评估:11. 给学生提供一份练习题或问答题,以便检查他们对于骨骼系统的理解程度。
12. 收集学生的绘画作品和答题纸,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
拓展活动:13. 鼓励学生在家中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了解更多关于人体骨骼系统的知识,并鼓励他们与家人分享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这个教案,学生将能够了解人体骨骼系统的作用和组成,并能够识别和命名人体的主要骨骼部位。
通过小组活动和展示讨论,学生能够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并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拓展活动的设置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四年级科学下册骨骼教案1-1教学目标:●知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的体内一共有206块骨头;●知道组成骨骼的骨是有生命的,骨可以生长,骨中间的软物质叫骨髓,骨髓能够制造血细胞;●知道人体的骨骼具有塑造体形、支持躯干、运动、保护内脏器官、制造血细胞、储存身体所需的某些物质等多方面的作用。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观察图片,揭示课题1.提问:同学们见过建筑工人是如何造房子的吗?建筑工人为什么预先要搭建钢筋框架呢?2.提问:大楼建成了,原来的钢筋框架怎么不见了?3.谈话:与钢筋框架一样,人体内部也有一个框架,但不是由钢铁建成的,而是由骨骼构成的。
4.提问:关于骨骼,你们想知道些什么?5.归纳学生想研究的问题,布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探究:人体骨骼系统的构成1.谈话:骨骼隐藏在我们身体的内部,难以直接用眼睛观察,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研究我们的骨骼?2.学生交流方法。
3.实践活动:摸一摸我们的骨头,你可以感知到些什么?4.学生汇报、交流。
5.提问:你知道我们的身体里有多少块骨头吗?你能摸到多少块?6.布置任务:把我们全身的骨头分成四部分——头、躯干、手臂、大腿。
分组各摸一个部分,看能摸出几块骨头。
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分得清、摸出得多。
(学生分组活动:摸骨数骨)7.汇报交流活动情况,对照活动记录里的骨骼图,了解骨骼的分布。
8.提问:大家摸出自己的手上共有几块骨头?(观看人体骨骼的X光照片)9.小结:人们肉眼看不到身体内部骨骼的结构,但X光却可以。
一只手上竟然有27块骨头呢!10.读一读:人体的骨头共有206块,它们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支架——骨骼。
11.补充:人体内骨骼系统中的数量由年龄决定。
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有275块骨,而一个成年人的身体里却只有206块骨。
因为,婴儿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些骨会合并在一起。
例如,婴儿刚出生时,其头盖骨分为许多块独立的骨,随着人体不断地生长发育,独立的骨合并在一起,形成了较大的头盖骨。
12.动手做:拼装人体骨骼的模型图片13.出示人体骨骼教学挂图,比一比:你拼对了吗?14.小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一般共有206块骨头。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骨骼一、教学目标(一)过程和方法:1.能通过触摸感觉到皮肤下的骨头;2.能够把骨与整个骨骼相联系,完成骨骼拼图;3.能够通过观察图片推测骨骼作用;(二)科学知识:1.知道骨头存在于皮肤下的肌肉内;2.懂得人的骨骼是由206块骨构成的骨的总和;3.知道手骨由27块骨构成;4.懂得骨骼有运动、支撑和保护的作用;5.知道骨的骨干里有骨髓和血管;6.知道骨的物理特点和生物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产生从外表探究内部物质的意识;2.愿意把不同物体上的同种物质进行比较;3.形成实事求是记录和表达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懂得骨骼的作用及物理和生理特点。
三、教学准备:动物的骨头、骨架模型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观察图片,揭示课题1.提问:同学们见过建筑工人是如何造房子的吗?建筑工人为什么预先要搭建钢筋框架呢?2.提问:大楼建成了,原来的钢筋框架怎么不见了?3.谈话:与钢筋框架一样,人体内部也有一个框架,但不是由钢铁建成的,而是由骨骼构成的。
4.提问:关于骨骼,你们想知道些什么?5.归纳学生想研究的问题,布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探究:人体骨骼系统的构成1.谈话:骨骼隐藏在我们身体的内部,难以直接用眼睛观察,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研究我们的骨骼?2.学生交流方法。
3.实践活动:摸一摸我们的骨头,你可以感知到些什么?4.学生汇报、交流。
5.提问:你知道我们的身体里有多少块骨头吗?你能摸到多少块?6.布置任务:把我们全身的骨头分成四部分——头、躯干、手臂、大腿。
分组各摸一个部分,看能摸出几块骨头。
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分得清、摸出得多。
(学生分组活动:摸骨数骨)7.汇报交流活动情况,对照活动记录里的骨骼图,了解骨骼的分布。
8.提问:大家摸出自己的手上共有几块骨头?(观看人体骨骼的X光照片)9.小结:人们肉眼看不到身体内部骨骼的结构,但X光却可以。
一只手上竟然有27块骨头呢!10.读一读:人体的骨头共有206块,它们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支架——骨骼。
四年级科学下册《骨骼》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人体骨骼的组成和功能;b. 掌握常见的骨骼部位和名称;c. 了解骨骼的保护作用和支撑作用。
2. 能力目标:a. 能正确使用科学名词和术语描述骨骼的结构和功能;b. 能观察和描述骨骼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c. 能够使用图表和图像进行科学推理和分析。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b. 培养学生对健康和保护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1. 了解人体骨骼的组成和功能;2. 掌握常见的骨骼部位和名称;3. 了解骨骼的保护作用和支撑作用。
教学难点:1. 能正确使用科学名词和术语描述骨骼的结构和功能;2. 能够使用图表和图像进行科学推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1. 课件、教材;2. 图示、模型;3. 骨骼的分解模型;4. 图表、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0分钟)1. 引出人体骨骼的主要作用:支撑身体、保护内脏器官、运动和血液细胞的产生。
2. 让学生自由想象自己没有骨骼会怎样?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相关问题。
3. 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式来解答这个问题。
二、新课内容展示(20分钟)1. 通过图示或模型向学生展示人体骨骼的整体结构,引导学生观察并进行描述。
2. 介绍人体骨骼的组成:硬骨、软骨和连接骨。
3. 向学生讲解常见的骨骼部位和名称,让学生根据图示或模型进行辨认。
4. 制作一张包含不同骨骼部位的图表,让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展示一张X光片或骨骼图像,让学生观察并描绘出骨骼部位,并进行分析推理。
2. 让学生讨论该骨骼部位的具体功能和保护作用。
3. 引导学生思考对该骨骼部位的保护措施。
四、知识巩固(10分钟)1. 分发骨骼的分解模型,让学生进行拼装,并逐个解释骨骼的名称和功能。
2. 制作一个填空题,让学生填写正确的骨骼名称和功能。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描述人体骨骼的结构和功能。
2. 感谢学生的参与和合作。
1、《骨骼》教学设计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
严店中心学校刘德勇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知道人体骨骼的结构及其作用,并能在自己的身上指出部分骨的位置。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思维能力。
3、向学生进行有关骨骼的卫生保健教育。
重点:了解在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及身体在做不同运动的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所发挥的作用。
难点:用观察记录的方式记录下每一段学习中对研究议题的想法与思考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我们曾经学习过人体的知识,谁能说一说:我们的身体可以分为哪几部分?
2、揭示课题:我们已经知道人体从外部来看,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和四肢四个部分。
到了四年级,我们要学习一些关于人体内部器官的知识,今夭这节课,首先学习骨骼。
(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人体的骨骼结构。
(1)认识骨骼。
a、动一动:每人用力摸一摸自己的身体,感觉体内骨的存在。
b、提问:你们知道人体内一共有多少块骨?
c、讲解:人体内共有206块骨,这些骨连结起来就构成了人体骨架,人体的骨架叫做骨骼。
(2)观察人体骨骼的结构。
a、提问:请你观察,人体的骨骼可以分为几部分?联系人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个部分,想一想人体的骨骼可以分为哪几部分?
b、讲述:人体的骨骼分为头骨、躯干骨、四肢骨三个部分。
c、观察骨骼模型后回答。
头骨是什么样的?
躯干骨包括哪些骨?胸骨、肋骨、脊柱分别是什么样的?
四肢骨包括哪些骨?上肢骨和下肢骨的几块大骨分别又是什么样的?
(3)小结:人体的骨骼可以分为头骨、躯干骨、四肢骨三个部分:躯干骨包括胸骨、肋骨和脊柱;四肢骨包括上肢骨和下肢骨。
板书
(4)练习。
a、教师指骨骼模型,学生说出骨的名称;
b、学生对照骨骼模型,摸一摸自己骨骼的各个部分;
c、教师说出骨的名称,学生在自己身上指出。
2、指导学生认识骨骼的作用。
(1)四人小组讨论:人的骨骼有什么作用?
(2)(出示人站立图):人能站得住,坐得稳,靠什么?骨骼是人体的支架,它具有什么作用?(板书:支持)
(3)(出示颅腔、胸廓图):头骨里面装有人体的什么器官?胸骨、肋骨、脊柱围成一个笼子,里面装有什么?脑、心、肺等都是人体内部重要器官,想一想,骨骼起着什么作用?(板书:保护)(4)请三位同学上讲台分别做操、跑步、立定跳远。
你们知道这三位同学能做出各种动作,谁在起作用?这说明骨骼还具有什么作用?(板书:运动)。
人体运动除骨骼起重要作用外,肌肉收缩也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将在以后继续研究。
(5)看课文填空写出骨骼的作用。
3、向学生进行骨骼的卫生保健教育。
由于骨骼具有支持、保护、运动等重要作用,所以我们要保护骨骼、锻炼骨骼。
(1)观察:请一名学生站在全班同学面前,向两侧、向前弯曲自己的躯干,看到脊柱非常容易怎样?(变形)
(2)判断:(出示读写姿势挂图或投影片)请你说一说这三位同学的姿势是否正确?为什么?
(3)讲解:少年儿童的骨比较软,正确的读写姿势能使脊柱健康发育,不正确的读写姿势会使脊柱变形,形成驼背或S形脊柱,脊柱一旦变形,不但很难看,而且会影响人的活动,影响心、肺等内脏器官的正常发育,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正确的读写姿势,做到三个
“一”,IP:眼睛与书本距离一尺,身体与书桌距离一拳,握笔手指距
笔尖一寸。
(4)讨论:少年儿童的骨骼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你们知道怎样才能使骨骼长得粗壮、坚固,个子长得高吗?
三、巩固。
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人体骨骼的知识,想一想。
1、人体的骨骼分为哪几部分?各部分包括哪些骨?
2、人体的骨骼有什么作用?
四、布置作业。
1、对照书上人体骨骼图,在自己的身上指出骨的部位。
2、平时应该怎样做,才能使骨长得粗壮,身体长得高?
教学反思:这节课主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投入探究科学素养当中。
如:“余杰同学说的非常好。
”“说的真好,大家都为你这么出色想象而感到高兴。
谁还说?” “你说的非常对,肌肉发达的人是非常有力量的,你们看这些人看上去就很有力量。
”等语句激起学生学习欲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奋起直追的精神。
这节课教学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