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流行原因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08.91 KB
- 文档页数:2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该病以传播迅速,体温升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治愈率低为特征性的疾病。
一、临床症状(1)猪群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至41℃―42℃之间,起初个别猪只发病,之后迅速传至大部份猪群,个别猪突然死于猪舍;(2)精神沉郁,食欲下降或废绝、精神萎顿扎堆、呼吸困难、咳嗽喘气;(3)部分猪流鼻涕、眼睑肿胀、眼分泌物增多,出现眼结膜炎,有的便秘或下泻;(4)部分出现后躯无力,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5)病猪多皮肤发红,耳部发绀,腹下和四肢末梢等处皮肤呈紫红色,也有皮肤出现铁锈色或出血点;(6)部分孕猪多出现流产、死胎、弱仔和木乃伊;(7)大多混合支原体,猪瘟和霉菌毒素。
二、致病原因经有关专家检测,证实高热病是由包括病毒、细菌、霉菌、血原虫等引起怕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等A、病毒:蓝耳、猪瘟、伪狂犬、圆环、流感、冠状病毒,而猪瘟病毒与细菌混合感染是高致病性高死亡率重要原因之一。
B、细菌:猪胸膜炎放线菌、链球菌,猪副嗜血杆菌,猪肺炎支原体、猪丹毒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霍乱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C、血原虫、弓形体,附红细胞体、焦虫等。
D、各种霉菌毒素。
三、防制措施鉴于当前疾病复杂,猪群密度高,管理性疾病时有发生(如断尾阉割、注射、蚊虫咬)致出现较多的猪副嗜血杆菌,附红细胞体等疾病。
病毒性病持续感染,细菌性疾病增多,繁殖障碍性疾病增加,混合感染、霉菌毒素、血原虫等时有发生,还有抗生素药物滥用,导致细菌抗药性和耐药性越来越严重,建议今后逐步用中草药剂防治疾病,有好的药物,还要有好的饲料。
(如安佑102教槽料和100人工乳。
患猪能很好吸收,促进疾病康复,本人诊断好多猪场疾病,取得较好效果。
)(1)预防①加强饲养管理,控制舍内温湿度及有害气体排放,随着季节的变化,搞好卫生,全进全出,尽量少冲水,保持猪舍干洁和通风,严格产房管理,减少保育猪群发病率;②做好各项疫苗免疫注射工作,净化伪狂犬,控制蓝耳,防止非典型猪瘟和圆环病毒症是当前猪场重点控制的主要疾病,对口蹄疫实行强制免疫,对猪瘟实行100%免疫,对蓝耳病实行全面免疫,种猪可一刀切做基础免疫,以后每年普免3―4次,病场建议用进口疫苗,从种母群和哺乳猪做起,并加强二免,等蓝耳病净化后才改用国产苗;③加强后备猪群防疫保健和环境驯化工作,防止条件性病原大量繁殖造成损失;(保育猪群也应认真做好保健)④控制霉菌毒素、原虫病和内外寄生虫病也是当前养猪生产十分必需做好的工作;⑤搞好预防消毒工作,各场应制定卫生消毒制度,严格落实执行;⑥根据季节气候变化和当地发病情况,定期服用中草药物预防保健,如已发病场,也应适当加入抗菌素药物进行控制;⑦落实猪场各项管理制度和提高员工素质是根本;⑧猪舍周边应重视种植树木、花草,改善生态环境也很重要。
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防控措施猪高致病性蓝耳病(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是一种由猪高致病性蓝耳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引起的猪类传染性疾病。
该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且在病猪体内可以长期潜伏,造成猪群的大面积感染。
下面将从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防控措施三个方面介绍猪高致病性蓝耳病。
一、流行病学1. 病毒特性:猪高致病性蓝耳病毒为病毒颗粒呈球状或弧形,直径约为40-70 nm。
病毒分为两个亚型:欧洲型(EU-PRRSV)和北美型(NA-PRRSV)。
2. 传染途径:猪高致病性蓝耳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也可通过种猪精液、胎盘、咳嗽、打喷嚏等途径传染。
3. 疫情爆发:猪高致病性蓝耳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和病群特征,一旦发生疫情,易引发广泛扩散,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二、临床表现1. 生殖障碍:母猪出现流产、胎儿畸形、死胎、弱仔等症状,导致产仔率下降。
2. 呼吸道症状:感染猪出现咳嗽、喷嚏、鼻涕增多、气喘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肺部病变。
3. 生长缓慢:感染猪生长迟缓,体重增长速度减慢,导致养殖效益下降。
4. 其他症状:还可能出现发热、厌食、体温升高、肌肉无力等症状。
三、防控措施1. 有效消毒:猪场环境和设备要定期进行有效的消毒,使用有效的消毒剂对猪场进行彻底的消毒,降低病毒的传播风险。
2. 严格隔离:对于疑似或确诊的PRRS病例,及时隔离患病的猪只,防止病毒扩散。
3. 疫苗接种:猪场可进行疫苗接种,增强猪只的免疫力,提高抵抗PRRS的能力。
4. 病毒监测:定期进行猪场病毒监测,及时发现PRRS病毒的存在,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
5. 密切观察:密切观察猪只的健康状况,一旦出现异常症状,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降低病死率。
2021.5作者简介:薛飞(1987.12-),女,北京市人,大学本科,兽医师,研究方向:动物医学。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薛飞(北京市延庆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102100)摘要: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一种高传染性疾病,极易扩散,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通常多与其他病毒混合感染,造成猪食欲下降,精神不佳,呼吸困难,高热,耳朵、腹部发紫、出血,严重者甚至瘫痪、死亡。
本文对猪蓝耳病病因进行分析,介绍了该病的临床症状、治疗及预防措施,以期更好地防治猪蓝耳病,降低养殖业经济损失。
关键词:猪蓝耳病;临床症状;治疗;防治措施加速国内养猪业的信息化发展,提高养殖效益。
2.5做好消毒驱虫工作猪场管理中还应做好消毒工作,以彻底消灭病原体,杜绝疫病发生。
养殖期间,猪场应定期开展消毒工作,严格执行消毒流程,全面落实场地隔离制度。
同时,还应做好生产区域工作人员既往来车辆的消毒工作,避免外来人员参观猪场,严格消毒医疗器械、饲料、药物、生产用具等。
细菌、病毒、虫害等均属于规模猪场养殖疾病的诱发因素,为保证生猪具备良好的生长环境,养殖人员应建立全面科学的消毒驱虫机制。
首先,养殖人员应充分重视消毒工作,坚持每天定时为猪场消毒,彻底杀灭细菌、病毒。
其次,养殖人员应根据生猪不同生长阶段、气候变化及季节情况建立完整的消毒体系,采用不同的消毒方法,充分结合化学消毒、生物消毒及物理消毒措施,杀死病原体,保证预期消毒效果。
但需要注意的是,应保证消毒方法的科学性,避免破坏猪场养殖环境。
最后,应在春季与秋季驱虫,定期选择药物进行驱虫,如可以选择敌百虫等广谱驱虫药物,以彻底杀死生猪体内寄生虫。
2.6强化养殖人员专业培训力度规模化猪场养殖人员的专业素质与技能水平直接影响猪场发展情况,且养殖人员直接接触猪群,对此应强化规模猪场生猪养殖人员的专业培训力度,形成合理的疫病防治意识,并针对性的采用科学的养猪方法,以全面提高猪场效益水平。
具体而言,养殖人员应定期参加养猪协会的经验交流会,掌握更多新型的生猪养殖技术。
畜牧生猪养殖蓝耳病病原、传播途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蓝耳病感染疾病预防及治疗基础知识病原: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PRRS(蓝耳病)病毒,是一种有囊膜的RNA病毒。
传播途径:主要经口腔、鼻腔、唾液、尿液、粪便、精液、血液等。
临床症状:1、会出现一过性的耳朵、会阴发绀、腹下出现蓝点、乳头发青、倒数第二对乳头最明显,有无继发,继发感染死亡率高。
2.眼睑肿胀、粘眼、结膜炎。
3.拉稀、黄色稀粪(抗生素治疗效果不好)不易控制。
4.蓝耳病发生时保育和产房成活率低。
5.消瘦、喘气、皮肤变白、炸毛。
病理变化1、肺:肺脏红褐色花斑状,手感发硬,“橡皮肺”,病变组织和健康组织界限不分明;肺有淡红色瘀斑,肺间质增宽;肺尖叶会延长(俗称象鼻肺)。
2、心脏:心包积液、心肌柔软。
3、脾脏:脾多肿大,有小点出血。
4、肾脏:肾上有针尖状出血点,或白色坏死小点。
5、淋巴结肿大,外观褐色(仅表面),切开白色肿大。
蓝耳病因素影响母猪严重的繁殖障碍与蓝耳病有关。
当猪场中母猪群繁殖障碍比例远远超出预警线时(年度流产比例一般在2%,周流产比例则为0.038%),首先应考虑蓝耳病。
母猪繁殖障碍主要体现在流产、产弱仔、死胎、木乃伊胎以及返情和产后不发情等。
经典毒株在临床上一个相对的规律常被用以区分蓝耳病与其它疾病引起的母猪群的繁殖障碍,即妊娠后期流产,主要是因为母猪妊娠早期胎盘对PRRSV有一定的封阻作用,大多数的垂直传播仅发生在妊娠的后1/3期,当然这也并非绝对。
由于目前PRRSV在猪群中感染的普遍性以及免疫密度扩大,临床上因PRRSV感染所致母猪群高返情率及产后不发情现象似乎比流产、死胎更为普遍。
PRRSV感染活跃只发生在某一个生产阶段的猪,使得实际临床诊断更加困难,而且很容易造成误诊。
2、哺乳仔猪拉稀、消瘦等也与蓝耳病有关。
哺乳仔猪发生蓝耳病,主要症状可能表现拉稀,甚至呈水样腹泻,表现呼吸困难、消瘦,哺乳仔猪至保育仔猪感染PRRSV出现严重眼结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