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 格式:ppt
- 大小:3.09 MB
- 文档页数:81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该病以传播迅速,体温升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治愈率低为特征性的疾病。
一、临床症状(1)猪群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至41℃―42℃之间,起初个别猪只发病,之后迅速传至大部份猪群,个别猪突然死于猪舍;(2)精神沉郁,食欲下降或废绝、精神萎顿扎堆、呼吸困难、咳嗽喘气;(3)部分猪流鼻涕、眼睑肿胀、眼分泌物增多,出现眼结膜炎,有的便秘或下泻;(4)部分出现后躯无力,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5)病猪多皮肤发红,耳部发绀,腹下和四肢末梢等处皮肤呈紫红色,也有皮肤出现铁锈色或出血点;(6)部分孕猪多出现流产、死胎、弱仔和木乃伊;(7)大多混合支原体,猪瘟和霉菌毒素。
二、致病原因经有关专家检测,证实高热病是由包括病毒、细菌、霉菌、血原虫等引起怕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等A、病毒:蓝耳、猪瘟、伪狂犬、圆环、流感、冠状病毒,而猪瘟病毒与细菌混合感染是高致病性高死亡率重要原因之一。
B、细菌:猪胸膜炎放线菌、链球菌,猪副嗜血杆菌,猪肺炎支原体、猪丹毒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霍乱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C、血原虫、弓形体,附红细胞体、焦虫等。
D、各种霉菌毒素。
三、防制措施鉴于当前疾病复杂,猪群密度高,管理性疾病时有发生(如断尾阉割、注射、蚊虫咬)致出现较多的猪副嗜血杆菌,附红细胞体等疾病。
病毒性病持续感染,细菌性疾病增多,繁殖障碍性疾病增加,混合感染、霉菌毒素、血原虫等时有发生,还有抗生素药物滥用,导致细菌抗药性和耐药性越来越严重,建议今后逐步用中草药剂防治疾病,有好的药物,还要有好的饲料。
(如安佑102教槽料和100人工乳。
患猪能很好吸收,促进疾病康复,本人诊断好多猪场疾病,取得较好效果。
)(1)预防①加强饲养管理,控制舍内温湿度及有害气体排放,随着季节的变化,搞好卫生,全进全出,尽量少冲水,保持猪舍干洁和通风,严格产房管理,减少保育猪群发病率;②做好各项疫苗免疫注射工作,净化伪狂犬,控制蓝耳,防止非典型猪瘟和圆环病毒症是当前猪场重点控制的主要疾病,对口蹄疫实行强制免疫,对猪瘟实行100%免疫,对蓝耳病实行全面免疫,种猪可一刀切做基础免疫,以后每年普免3―4次,病场建议用进口疫苗,从种母群和哺乳猪做起,并加强二免,等蓝耳病净化后才改用国产苗;③加强后备猪群防疫保健和环境驯化工作,防止条件性病原大量繁殖造成损失;(保育猪群也应认真做好保健)④控制霉菌毒素、原虫病和内外寄生虫病也是当前养猪生产十分必需做好的工作;⑤搞好预防消毒工作,各场应制定卫生消毒制度,严格落实执行;⑥根据季节气候变化和当地发病情况,定期服用中草药物预防保健,如已发病场,也应适当加入抗菌素药物进行控制;⑦落实猪场各项管理制度和提高员工素质是根本;⑧猪舍周边应重视种植树木、花草,改善生态环境也很重要。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引言高致病性猪蓝耳病(Highly Pathogenic 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简称HP-PRRS)是一种由猪蓝耳病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简称PRRSV)引起的猪类传染病。
该病具有高致病性、强传染性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对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病原学猪蓝耳病病毒属于病毒科的一个单股正链RNA病毒。
根据病毒基因型的不同,可以将猪蓝耳病病毒分为欧洲型和美洲型两个亚型。
病毒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和胎盘等途径侵入猪体,进入猪体后主要感染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从而导致免疫抑制和炎症反应。
病毒在猪体内的潜伏期一般为2-7天,临床症状一般出现在感染后的7-14天。
临床表现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呼吸道症状、发热、流涕、咳嗽、打喷嚏等。
受感染的母猪可能导致胎儿畸形、流产和仔猪死亡。
青年猪和市场猪表现为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出现严重的呼吸道症状和全身症状。
严重感染的猪只可能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和死亡。
诊断方法临床观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临床表现比较明显,通过观察病猪的临床症状可以初步判断是否为该病。
但是临床症状和其他传染病如猪流感等相似,因此需要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测来进行确认。
PCR检测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简称PCR)可以检测猪体内是否存在猪蓝耳病病毒的核酸。
这是一种常用的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结果。
目前,已经开发了各种不同的PCR检测方法,包括实时定量PCR、逆转录PCR等。
血清学检测通过血清中特定抗体的检测,可以确定猪体内是否对猪蓝耳病病毒产生了免疫反应。
这是一种常用的间接检测方法,可以通过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病毒中和试验来进行。
2021.5作者简介:薛飞(1987.12-),女,北京市人,大学本科,兽医师,研究方向:动物医学。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薛飞(北京市延庆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102100)摘要: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一种高传染性疾病,极易扩散,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通常多与其他病毒混合感染,造成猪食欲下降,精神不佳,呼吸困难,高热,耳朵、腹部发紫、出血,严重者甚至瘫痪、死亡。
本文对猪蓝耳病病因进行分析,介绍了该病的临床症状、治疗及预防措施,以期更好地防治猪蓝耳病,降低养殖业经济损失。
关键词:猪蓝耳病;临床症状;治疗;防治措施加速国内养猪业的信息化发展,提高养殖效益。
2.5做好消毒驱虫工作猪场管理中还应做好消毒工作,以彻底消灭病原体,杜绝疫病发生。
养殖期间,猪场应定期开展消毒工作,严格执行消毒流程,全面落实场地隔离制度。
同时,还应做好生产区域工作人员既往来车辆的消毒工作,避免外来人员参观猪场,严格消毒医疗器械、饲料、药物、生产用具等。
细菌、病毒、虫害等均属于规模猪场养殖疾病的诱发因素,为保证生猪具备良好的生长环境,养殖人员应建立全面科学的消毒驱虫机制。
首先,养殖人员应充分重视消毒工作,坚持每天定时为猪场消毒,彻底杀灭细菌、病毒。
其次,养殖人员应根据生猪不同生长阶段、气候变化及季节情况建立完整的消毒体系,采用不同的消毒方法,充分结合化学消毒、生物消毒及物理消毒措施,杀死病原体,保证预期消毒效果。
但需要注意的是,应保证消毒方法的科学性,避免破坏猪场养殖环境。
最后,应在春季与秋季驱虫,定期选择药物进行驱虫,如可以选择敌百虫等广谱驱虫药物,以彻底杀死生猪体内寄生虫。
2.6强化养殖人员专业培训力度规模化猪场养殖人员的专业素质与技能水平直接影响猪场发展情况,且养殖人员直接接触猪群,对此应强化规模猪场生猪养殖人员的专业培训力度,形成合理的疫病防治意识,并针对性的采用科学的养猪方法,以全面提高猪场效益水平。
具体而言,养殖人员应定期参加养猪协会的经验交流会,掌握更多新型的生猪养殖技术。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技术规范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俗称蓝耳病)病毒变异株引起一种急性高致死性疫病。
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育肥猪也可发病死亡是其特性。
为及时、有效地防止、控制和扑灭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和《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及关于法衛去规,制走本规范。
1合用范畴本规范规走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诊断、疫情报告、疫情处置、防止控制、检疫监督操作程序与技术原则。
本规范合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活动关于单位和个人。
2诊断2.1诊断指标2.1.1临床指标体温明显升高,可达41°C以上;眼结膜炎、眼睑水月中;咳嗽、气喘等呼吸道症状;某些猪后躯无力、不能站立或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成年猪也可发病死亡。
2.1.2病理指标可见脾脏边沿或表面浮现梗死灶,显微镜下见出血性梗死;肾脏呈土黄色,表面可见针尖至小米粒大出血点斑,皮下、扁桃体、心脏、膀胱、肝脏和肠道均可见出血点和出血斑。
显微镜下见肾间质性炎,心脏、肝脏和膀胱出血性、渗出性炎等病变;某些病例可见胃肠道出血、溃疡、坏死。
2.1.3病原学指标 2.13.1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分离鉴走阳性。
2.13.2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反转录聚合醃链式反映(RT-PCR )检测阳性。
2.2成果鉴定2.2.1疑似成果符合2.1.1和2.1.2 ,鉴定为疑似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2.2.2确诊符合2.2.1 ,且符合2.13.1禾口2.1.3.2之一,鉴定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3疫情报告3.1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猪浮现急性发病死亡状况,应及时向本地动物疫控机构报告。
3.2本地动物疫控机构在接到报告或理解临床怀疑疫情后, 应及时派员到现场进行初步调查核算,符合2.2.1规走,鉴走为疑似疫情。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俗称蓝耳病)病毒变异株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蓝耳病。
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育肥猪也可发病死亡是其特征。
一、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发病特征蓝耳病病原的大量繁殖侵入血液后会引起病毒(菌毒)血症。
造成皮肤的出血、充血或坏死。
病原的侵入导致呼吸道炎症,影响氧气的交换,表现呼吸困难、呼吸加快。
同时中枢神经系统初期兴奋,猪表现兴奋,心跳加快。
后期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出现心力衰竭,运动失调,痉挛,昏迷,感觉丧失。
二、蓝耳病临床症状病猪眼结膜潮红,精神沉郁,嗜睡,体温升高41-42℃,采食量下降或无食欲、呼吸困难、流鼻涕、咳嗽、眼分泌物增多;皮肤发红、耳尖发紫,尤以耳颈部、腹部、会阴部明显而严重;出现结膜炎症状,大便多干燥;母猪发生流产,死胎等,但比例不高。
用青、链霉素、氨基比林、磺胺、氯霉素、泰妙菌素等治疗基本无效,最后躺卧不起,四肢抽搐。
三、临床特点1)母猪:发热、厌食,沉郁昏睡,不同程度呼吸困难,咳嗽。
妊娠晚期流产、死胎、弱仔或早产,产后无乳。
2)保育仔猪:体温升高41℃-42℃,食欲废绝、皮肤发红、双眼肿胀、结膜炎,有眼屎或脓性分泌物,并出现呼吸困难,耳尖发紫、沉郁昏睡等症状。
3)猪蓝耳病常继发猪瘟、猪链球菌、附红细胞体等病,如果治疗不及时,猪只死亡率较高。
四、剖检病变胸腔、腹腔内有大量黄色积液和纤维性渗出物,呈现多发性浆液纤维素性胸膜炎和腹膜炎。
肺脏大面积充血水肿;腹股沟淋巴结和肺门淋巴结明显肿大。
部分病死猪肾脏肿大(用大量抗生素治疗后死亡的尤其明显),呈褐色或土黄色;质地较脆,有淤血现象;脾脏肿大、质脆;膀胱内尿液浑浊呈茶色;个别猪有消化道病变,主要表现为胃粘膜大面积充血、出血。
由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一种急性高致死性疫病,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仔猪发病率100%,死亡率50%以上,母猪流产率达30%以上;育肥猪也可发病死亡,是一种重要的动物疫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等法律规定,发生高致死性蓝耳病时必须由当地政府来统一组织处理。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株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疫病。
主要临床表现:猪群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可达41℃以上;精神沉郁,食欲下降;眼结膜炎、眼睑水肿;咳嗽、气喘等呼吸症状;皮肤发红,耳部发绀,腹下和四肢末梢等处皮肤呈紫红色斑块状或丘疹样;部份猪后肢无力,出现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
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忘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育肥猪也可以病死亡。
主要病理变化:可见脾脏边缘或表面出现梗死灶,显微镜下见出血性相互梗死;肾脏呈土黄色,表面可见针尖至小米粒大的出血斑点;皮下、扁桃体、心脏、膀胱肝脏和肠道均可见出血点和出血斑;部分病例可见胃肠道出血、溃疡、坏死。
防控高病性猪蓝耳病工作要点:一是科学免疫。
按免疫程序按时接种高病性猪蓝耳病以及猪瘟等疫苗。
二是严格检疫,保障购入猪只健康无疫。
三是严格消毒,搞好环境卫生对饲养场定期消毒。
四是加强包头管理,注意防寒保暖,通风换气,降低应激因素,提供清洁饮水,充足营养,增强猪群抗病能力。
五是严格处置病死猪,对病死猪按“四不一处理”。
六是发现病猪要及时报告。
发生高病性猪蓝耳病疑似疫情的处置措施:对发病场、户实施隔离、监控,禁止猪及产品和有关物品移动,并对其内、外环境实施严格消毒。
对病死猪、污染物或可疑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必要时,对发病猪和同群猪进行扑杀并无害化处理,同时采集样品进行实验室诊断。
高致病性禽流感禽流感是禽流行感冒的简称,是由A型流感病母引起的一种禽类传染病,根据禽流感病毒致病性和毒力的不同,可以将禽流感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低致病性禽流感、无致病性禽流感,禽流感病毒有不同的亚型,由H5和H7亚型毒株引的疫病为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禽流感临床表现:表现为突然发病,短时间内可见食欲废绝、体温骤升,精神高度浓郁,鸡冠与肉垂水肿、发绀,伴随大批死亡,数天内死亡率可达90%以上。
预防和控制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措施:预防1及时接种疫苗,2家禽不要与猪混养,禽类中,鸡也不要与水禽混养,3加强饲养管理,保证家禽处于良好的生长状态和抗病能力,对养殖场舍隔离,消毒控制人员和物品流动,也能有效防止禽群受到其它疫病的危害。
一、背景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对养猪业造成严重危害。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保障养殖业健康发展,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内所有养猪场、养殖户及相关部门。
三、组织机构成立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控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控工作。
四、预防措施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养殖户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认识,增强防控意识。
2. 建立健全疫情报告制度,确保疫情信息及时、准确上报。
3. 严格执行生物安全措施,包括隔离、消毒、灭源等。
4. 定期对猪场进行监测,发现疑似病例及时报告。
5. 推广应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提高猪群免疫力。
6. 加强对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的监管,确保产品质量。
五、应急响应1. 疫情报告(1)养殖户、兽医人员发现疑似病例,应立即报告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
(2)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后,应在24小时内进行调查核实,并向上级部门报告。
2. 疫情调查(1)对疫情发生地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查明疫情来源、传播途径和流行趋势。
(2)对疫点、疫区进行隔离,禁止猪及其产品调出。
3. 疫情处置(1)对疫点、疫区内的猪只进行扑杀、无害化处理。
(2)对疫点、疫区周边地区进行封锁,禁止猪及其产品调入。
(3)对疫点、疫区进行彻底消毒,防止疫情扩散。
4. 信息发布(1)及时向公众发布疫情信息,消除恐慌。
(2)根据疫情变化,适时调整防控措施。
六、后期处置1. 对疫情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
2. 加强疫情监测,防止疫情反弹。
3. 完善防控体系,提高防控能力。
七、附则1.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2. 本预案由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控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3. 本预案如与本地区实际情况不符,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682023.9猪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维持净化工作章春燕(朝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 朝阳 122000)高致病性蓝耳病是由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变异株引起的一种高致死性急性传染病,感染后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在50%和30%以上。
动物疫病净化是提高我国畜牧业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随着近年来免疫、监测、检疫、消毒等疫病防控手段的施行,高致病性蓝耳病等多种动物疫病在我国已得到有效控制,流行率显著降低。
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动物疫病防控新形势的需要,我国开始分步推进高致病性蓝耳病等部分动物疫病的净化。
大型规模饲养猪场通过免疫、检测、净化等技术手段达到高致病性蓝耳病免疫净化场要求,并申请通过验证。
本文以朝阳动物疫病净化示范区内的部分规模化猪场为研究对象,阐述如何维持规模猪场高致病性蓝耳病无疫状态。
1 持续做好生物安全体系运行1.1 设置生产单元分区以朝阳市某猪场生物安全体系运行情况为例,企业划分了多个生产单元,包括种猪生产单元1个,设计规模为1.5万头母猪及年出栏12万头;商品猪生产单元1个,设计年出栏能力为18万头商品猪。
辅助设施包括:饲料厂1个,设计年产量为30万吨机组;这两个生产单元可以设置在同一个或者相近区域。
2个生产单元均配备与养殖规模相适应的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
无害化处理中心1个,设计日处理量24吨;洗消中心1个,设计日洗消量15~20车次。
无害化处理中心和洗消中心要与两个生产单元保持一定距离。
1.2 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维持运行情况该场建立了完整的生物安全防控体系,搭建生物安全管理小组,建立各环节生物安全SOP文件,通过定期开展人员培训、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及整改、应急演练、疫情报告等,有效防控病原传播。
1.3 生物安全管理措施的贯彻执行情况该场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硬件配置到位。
涵盖场区环境道路消毒处理,空舍粪污处理,冲洗消毒,人员、物资,入场、入单元等消毒措施,猪群免疫、用药,猪群销售,无害化处理等各个环节。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控措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也称猪高热综合征,是由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变异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变异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疫病。
本病主要以猪高热、发病急和死亡快为特征,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育肥猪也可发病死亡。
本病来势凶猛、传播很快,主要发生在饲养管理条件较差的小、中型养猪场,给养猪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1 发病特点猪是唯一的易感动物,不同年龄、品种的猪均可感染,母猪和仔猪最易感染。
本病多发生于一些散养户和中小型的养猪场,多数猪场首先从母猪或生长育肥猪爆发,然后再传到保育猪、哺乳仔猪。
发病猪体温升高到 41℃—42℃,病程一般在5d-15d左右,猪群发病后,一般5d—7d开始出现死亡,死亡率高,3周后开始平息。
猪群的发病率为50%—100%,而病死率为20%—100%;哺乳仔猪病死率可达100%,保育阶段的病死率最高可达70%,生长育肥猪病死率可达20%,母猪高流产率和仔猪高死亡率;感染母猪流产率可达50%—70%,死亡率可达35%以上;木乃伊可达25%;产后一周内新生仔猪死亡率增高40%-80%。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主要发生在高温、高湿季节的5~9月份,呈区域性流行,流行范围广,波及猪场多,传播速度快,一般在一个猪场出现疫情后,3d—5d波及整个猪群,1—2周扩散到整个猪场,并向周边养猪场传播。
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的传染源。
病毒由病猪鼻的分泌物、尿、精液、粪便排出。
主要感染途径为呼吸道、消化道、空气传播、接触传播和垂直传播,也可经胎盘、乳汁、精液垂直传播。
病猪、带毒猪和患病母猪所产的仔猪以及被污染的环境用具为传染源。
耐过猪可长期带毒并不断向体外排毒,持续感染健康猪。
本病呈区域性,流行季节明显主要发生在高温、高湿季节,流行范围广,波及地区多,传播速度快,有明显的流行性传播性,一般在一个猪场出现疫情后,3—5d波及整个猪群,1—2周扩散到整个猪场,并向周边地区传播。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控知识一、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概念、发病及流行特点1、什么是猪蓝耳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俗称猪蓝耳病)是由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传染病,以母猪繁殖障碍、早产、流产和死胎,仔猪及育成猪呼吸系统症状为主要特征。
属二类动物疫病。
猪蓝耳病1987年首先在美国的北卡罗来纳州发现。
随后,加拿大、德国、荷兰、英国、西班牙、瑞士、法国、丹麦等很多国家报道发生本病。
我国1996年首次报道存在该病。
2、什么是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株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疫病。
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育肥猪也可发病死亡是其特征。
2006年6月首先在我国的南方部分省、市出现,给我国养猪业造成了较大的损失。
3、猪蓝耳病的传播途径是什么?猪蓝耳病病毒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
主要传染源是发病猪和带毒猪。
病毒由病猪的鼻腔分泌物、唾液、乳分泌物、病公猪精液和尿中排出。
在外界环境中,常存在于圈舍、污泥、饲料、饲草、用具、饮水及污水中。
尤其在饮水、污水中存活期较长,是造成传播的主要来源。
空气传播和病猪接触传播是本病的主要传播方式。
猪群规模越大、饲养密度越高,接触传播的危险性越高。
4、猪蓝耳病病毒的抵抗力强吗?总的来说,猪蓝耳病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不强,对高温、紫外线、多种消毒药敏感,容易被杀死。
热稳定性差,56℃存活15~20分钟,37℃存活10~24小时。
pH值高于7或低于5时,感染力可以减少90%以上。
但病毒存在于有机物中时,能存活较长时间。
5、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主要流行特点是什么?本病呈区域性流行,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高热、高湿季节发病明显增加。
不同日龄、不同品种的猪均可发病。
发病急、传染性强、发病率高、治疗效果差、死亡率高,病程7~15天。
在同一猪群中,猪蓝耳病病毒存在持续感染,病毒可在猪群中生存、循环及再次传播。
6、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能感染人吗?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不是人畜共患病,不感染人。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知识问答当发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时,猪的免疫功能低下,也可继发猪瘟、附红细胞体病、巴氏杆菌病、猪链球菌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沙门氏菌病等疫病,在临床容易造成误诊。
一、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概念1. 什么是蓝耳病?什么是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答: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又称蓝耳病)(PRRS)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不同年龄、品种和性别的猪均能感染,但以妊娠母猪和1月龄以内的仔猪最易感;该病以母猪流产、死胎、弱胎、木乃伊胎以及仔猪呼吸困难、败血症、高死亡率等为主要特征。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株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传染病。
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育肥猪也可发病死亡是其特征。
2. 猪蓝耳病是一种新病吗?它的历史及危害如何?答:猪蓝耳病已发现30余年了,最早于1987年在美国的北卡罗来纳州首次爆发。
最初人们不能确定其病因,故此一度被称为“神秘病”。
1991年荷兰分离到该病的病原“LV”病毒株,欧盟提议将此病命名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1992年国际兽医组织将其定为B类传染病。
PRRS病毒分为欧洲型和美洲型两种,分别以1991荷兰分离的LV和1992年美国分离的VR-2332为代表毒株。
1996年郭宝清等专家首次从国内发病猪群中分离出PRRSV,从而证实我国存在本病。
此后,该病蔓延至全国各省市,先后有十余省市报道过本病的发生和流行,并且分离和鉴定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目前该病在我国广泛存在,是我国流行的主要猪病之一,主要造成母猪繁殖障碍和大量仔猪死亡,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3. 猪蓝耳病病毒是一种什么样的病毒,为什么容易发生变异?答:猪蓝耳病病毒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在第10次国际病毒大会上将该病毒归属于新设立的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
PRRSV为一种有囊膜的病毒,呈球形或卵圆形,直径约为45~65nm,呈20面体对称,囊膜表面有较小的纤突,表面相对平滑,核衣壳为立方形,核心直径25~35n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