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景区管理模式
- 格式:rtf
- 大小:173.47 KB
- 文档页数:5
复习:第一章概述一、旅游景区的概念和类型二、旅游景区的特征三、旅游景区的重要地位四、我国旅游景区发展历程和管理现状重点概念旅游景区旅游目的地旅游景区管理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旅游景区及其与旅游目的地的区别和联系?2.理解、叙述格尔德纳等人的关于旅游景区的五分法。
3.景区管理的特征是什么?4.怎样正确看待我国旅游景区在旅游业的地位,结合景区及管理特征谈谈对现实出现的旅游问题(如门票涨价)的看法?5. 分析我国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的现状,并分析讨论我国旅游景区治理的探索性思路。
6.简述景区产品自身的特殊性。
第二章旅游景区产品的特点与构成一、旅游景区产品的界定和类型二、旅游景区产品的特点三、旅游景区产品的构成四、旅游景区产品的开发目标五、旅游景区产品的生命周期重要概念旅游产品(Tourism Product)旅游景区产品(Product of Tourism Attraction )旅游产品体系(the System of T ourism Product )复习思考题1.景区产品的概念如何理解?2.试阐述景区产品的特点?3.为什么说景区产品是一种准公共产品?结合景区经营权和管理权等问题加以阐述。
4.整体产品有哪3个层次构成?景区产品的构成如何?5.试以博物馆为例说明景区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
6.景区产品创新的方法有哪几种?结合案例说明。
案例萨达姆留给美国人的最后财富--萨达姆藏身之洞案例思考:1.以此案例为基础,理解旅游景区产品的特殊性。
2.从旅游景区产品构成的角度讨论搬迁“蜘蛛洞”的利弊。
第三章旅游景区服务管理一、旅游景区接待服务管理二、旅游景区解说服务管理三、旅游景区商业服务管理四、改善我国旅游景区服务管理的对策重要概念景区解说系统(the System of Site Interpretation )向导式解说服务(Personal or Attended Service)自导式服务(Non-personal or Unattended Service)复习思考题1.旅游景区主要的服务内容包括哪些?2.请简述检票工作的流程。
旅游景区管理模式探讨作者:杨乾润来源:《商情》2020年第40期【摘要】体验经济时代下,游客的旅游体验直接关系到旅游景区的生存发展,这也对旅游景区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传统管理模式下,大多数景区的整体服务功能、服务质量、管理水平、资源保护力度等达不到新时代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要求。
在市场和利益的驱动下,景区管理模式升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对体验经济时代下的旅游景区管理模式进行了探索,以期能够提高游客旅游的体验度,推动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旅游管理; 景区管理; 模式探讨经济水平的提高带动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游客对景区的管理与服务也有了更高要求。
虽然许多景区为了更好地服务游客,创新了很多景区管理模式,但总体而言,景区管理体制仍是制约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一、我国旅游景区管理体制现存问题(一)多头管理,“条块”分割我国景区类型多样且不同类型的景区分别归口管理,使得景区隶属关系错综复杂。
景区管理涉及部门较多,多头领导各行其是,为实现自己利益最大化,政出多门甚至政策冲突的现象时有发生。
景区的人员配置和投资融资由景区所在地政府部门负责,景点的保护和利用则由政府部门单独设立的旅游管理机构负责。
两个部门间关系密切,使得景区管理呈现纵向“条状”、横向“块状”的网络结构。
多头管理,条块分割削弱了旅游主管机关对旅游资源保护利用的实际控制权,在管理时显得力不從心。
(二)景区政企不分、事企不分首先,景区自身管理存在问题,我国旅游景区包含行政执法性管理、景区开发与管理以及营利性活动在内的三种不同性质活动,而景区的管理机构并未对这三种活动有针对性地管理。
其次,大部分景区缺乏市场经营意识,景区的维护依赖财政拨款。
再者,景区人员配置上普遍存在冗员,办事效率低的现象,平均主义和随遇而安思想严重。
这些问题更突出了我国景区管理体系的弊端。
虽然一些景区采用了政企分开的管理模式,明确景区的责、权、利,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景区经营管理,提高了景区的经济效益。
景区经营体制方案前言旅游业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部分,它的发展跟踪经济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同步发展,而景区作为旅游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已经成为各地经济的亮点之一。
由于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游客需求的多样化,景区经营和管理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探讨景区经营体制方案。
1. 景区经营体制的定义景区经营体制,就是指景区内的管理模式。
景区经营体制方案是指针对不同景区的运营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管理模式,以达到优化景区经营的目的。
景区经营体制一般包括以下模式:•国有景区经营体制•民营景区经营体制•合资景区经营体制2. 景区经营体制方案的优劣景区经营体制方案的优劣一般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2.1 管理效率景区经营体制影响管理效率。
一般来说,国有景区经营模式下,管理效率比较高,但经营决策速度慢。
而民营经营模式下,决策速度快但管理效率相对较低。
2.2 经济效益景区经营体制对经济效益的影响是显著的。
一般情况下,民营企业和合资企业更注重经济效益,更有可能在景区的进一步发展中获得成功。
2.3 社会效益景区经营模式对社会效益的影响同样重要。
国有景区经营模式更侧重于社会效益和国家形象的宣传,而民营景区经营体制则更注重经济效益。
3. 景区经营体制方案的设计景区经营体制方案的设计需要根据景区的实际情况进行,下面是一些可供参考的设计方案:3.1 国有景区经营体制国有景区经营体制模式,主要针对国家重要文化和自然景点进行经营管理。
该经营体制方案适用于政府对景区的引导和监管,以及缓解景区高负荷运营所带来的人流压力。
但是,国有景区经营体制方案的缺点是管理效率低,并且运营经费主要来自于政府财政补贴。
3.2 民营景区经营体制民营景区经营体制是指景区由私人投资者投资和经营,处理景区经营的所有事务。
这个经营体制方案比较灵活,管理效率高,并且能够承担经营成本,更加强调经济效益,但是,由于缺乏政府的监管和引导,所以经营人员可能更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社会效益。
文旅景区运营大全:模式、要点、实施步骤运营是市场倒推条件、环境和场景下的产品内容的运营,没有产品,任何活动都是虚的,注定是不持久和低效益的。
景区运营要遵从市场规律,从吸引力打造,到市场需求下的主题产品设计、游憩路线、景观提升、建筑设计,再到建造、运营管理,等等,这一系列过程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旅游景区规划设计架构。
文旅景区运营者们需要做的,就是站在景区角度,面对眼前或好或差的旅游资源,面对门内外熙熙攘攘的挑剔游客和变化不定的市场,去思考和理解景区运营一些最根本的问题和本质,那就是:什么是景区运营?景区运营涉及哪些内容?以及,我们如何来做好景区运营?景区运营商业模式分析目前文旅景区运营常见的商业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01门票商业模式这种商业模式就是简单的门票经济,利用天然的资源进行简单的改造,同时修一个大门收取参观费用。
这是目前国内观光型景点的主流模式,这种模式是否成功依赖于其旅游资源的品位。
这种模式投资小,但如果资源品位不高,也难以形成有效的资金循环。
当然,如何抓住卖点进行营销推广也很重要。
02旅游综合收益商业模式这种模式摆脱了单一的门票经济,强调餐饮、购物和住宿等多种收益形式。
单一的门票经济难以适应现阶段发展的需求,收益也非常有限。
一般情况下,一个景区的门票占到总收入的40%是合理,如果完全依赖门票经济是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比如四川的碧峰峡,其运作很成功,除了门票外,景区还有酒店、餐饮和购物等多种收益。
03产业联动商业模式这种模式就是以旅游作为平台,利用旅游这个平台的资源来开发相关的产业,从而获得比较多的收益。
典型的农业旅游,除了获得旅游收益外,还有农业和农业加工的收益。
内蒙古的牧业旅游也是比较典型的,投资商不仅发展旅游,还发展奶牛养殖业,形成互动,获得综合收益。
04旅游地产商业模式这种商业模式实际上是产业联动的一种,只不过这种模式在国内运作已经比较成熟,因此单独说明。
这种模式是投资商在开发旅游的同时要求政府给予一定的土地作补偿(价格一般是各种办证的费用),然后旅游和地产同时开发,通过地产的收益来弥补旅游的投资。
景区运营思路与运营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选择旅游度假来放松身心,游览名胜古迹成为他们的首选。
而景区的运营管理对于游客的游览体验和景区的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景区的运营思路和运营方案也成为景区管理者关注的焦点话题之一。
二、景区运营思路1. 体验式旅游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升级。
传统的游览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游客更加追求全方位、深度的旅游体验。
因此,景区的运营思路应该更加注重提供全新的旅游体验。
要重视景区的文化底蕴、自然风光、地方特色等,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旅游体验项目,让游客在景区内得到深刻的享受和满足。
2. 互联网+营销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互联网+营销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景区在运营中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力量来开展营销,提升景区的知名度和曝光度。
通过建立景区官方网站、开展社交媒体营销、推出在线预订服务等方式,吸引更多的游客关注和参观景区。
3. 节能环保景区的运营不仅仅是为了吸引游客,更要兼顾环境的保护。
因此,在景区的运营思路中应该更加注重节能环保。
建立景区的绿色生态环境,推广绿色出行方式,鼓励游客佩戴环保杯子、使用可回收的物品等,积极为环保事业出一份力。
4. 体验服务的个性化景区的运营思路也应该围绕游客的个性化需求进行设计。
景区在服务上要求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包括语音导览、定制路线、私人管家服务等。
让每位游客都能在景区内获得满意的服务体验。
5. 提升景区的文化内涵除了独特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景区的文化内涵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
景区在运营思路中应该更加注重提升景区的文化内涵,通过展示文物、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来传承和弘扬当地的文化。
让游客在游览景区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景区的文化魅力。
三、景区运营方案1. 提升景区的服务质量景区服务是景区运营的重中之重。
为了提升景区的服务质量,可以加强对景区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建立健全景区服务的评估体系,对景区服务进行监督和考核,保证景区服务的质量和规范。
浅析体验经济时代的主题公园开发杨仁浩(渤海大学旅游学院辽宁锦州)【摘要】本文通过对体验经济时代旅游者需求和消费趋势的变化,论述了游客对体验和个性化的追求,而在体验经济时代主题公园开发的核心便是体验。
因此,在体验经济时代,主体公园的开拓要突出强调体验的位置和价值,以便游客完成自我实现。
【关键词】体验经济主题公园旅游Ana l y sis of s ubject park developm ent i n experi enci ng econom ical age Y ANG R e n-hao(T rave li ng Colle g e Of B ohai Un i v e rsit y,Jinzhou L iaon i ng)【A bs ract】Th is article analyzes t ouristsd'e m and and expense tendency c h ange i n experi en cing econom ical age,elaborates the tou ri sts' pu rs u it of experi ence and i nd i vidua lit y,and t he core is experience.Theref ore,i n experi en ci ng econo m i cal age,t h e st atus and the value of experience m ust b e e m ph as i zed duri ng t h e s ub ject park devel opm ent so t hat t h e tourists's elf-realizati on can be co m p l eted.【K ey words】Experi ence econo m ic;Sub j ect park;Travel经济发展与社会形态的变迁息息相关,随着科技、信息产业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的需求与欲望、消费者的消费形态也相应的受到了影响。
景区战略管理模式
景区战略管理模式是景区管理者根据景区的特点和目标制定的一种管理模式,用于实现景区的长期发展和竞争优势。
该管理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定位策略:景区管理者需要确定景区的定位,即明确景区的目标客户群体、核心竞争力和差异化特点,以便提供相应的服务和产品。
2. 市场分析:景区管理者需要对市场进行细致的分析,了解目标客户的需求和竞争对手的情况,以便制定针对性的策略。
3. 目标设定:景区管理者需要确定景区的长远发展目标,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可实施的营销和经营目标。
4. 战略制定:景区管理者需要制定相应的战略,包括市场推广战略、产品发展战略、渠道管理战略等,以实现景区的目标。
5. 绩效评估:景区管理者需要对战略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和监控,及时调整战略和策略,以确保景区能够持续发展和提高竞争力。
景区战略管理模式需要景区管理者结合景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运用,同时要密切关注市场和客户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战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Tourism旅游经济1682012年3月 基于体验经济视角下的旅游体验质量研究-以辽宁省滨海大道景观带建设为例 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 吕海龙摘 要:随着整个社会进入体验经济时代,旅游业也面临着体验经济的挑战,旅游业的发展应该通过满足旅游者的旅游体验需要出发,努力提高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质量,获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以旅游体验的视角,讨论了在提高旅游体验质量的前提下,辽宁滨海大道景观带的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建设思路。
关键词:体验经济 旅游体验 旅游体验质量 辽宁滨海大道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03(c)-168-02体验经济(The Experience Economy)被誉为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的第四个经济发展阶段。
在体验经济时代,企业通过生产和销售顾客体验来满足顾客的体验需求,它更注重消费者精神上的体验和感受。
而旅游本质即为体验,旅游体验质量的研究对于旅游业发展十分重要。
本文将以旅游者旅游体验质量的角度出发,探讨辽宁省滨海大道景观带的建设。
1 旅游体验与旅游质量综述1.1 旅游体验研究概况布斯汀将旅游体验定义为一种流行的消费行为,是一种出自追寻某种真实的体验;麦肯奈尔认为旅游体验是人们对现代生活困窘的一种积极回应,旅游者为了克服这些困境而追求的是一种对“本真”的体验。
科恩认为体验取决于个体的精神家园,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体验,不同的体验对不同的旅游者具有不同的意义。
瑞恩在他们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旅游体验,是一种针对个体的包括娱乐或学习或两者兼顾的多功能的休闲活动。
谢彦君教授认为,旅游体验是旅游个体通过与外部世界取得联系从而改变其心理水平并调整其心理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旅游者心理与旅游对象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旅游者以追求旅游愉悦为目标的综合性体验。
1.2 旅游体验质量的涵义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贯穿旅游活动的全过程,是旅游者对在其旅游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现象和事物的一个主观认识、判断和感受。
体验经济下古镇旅游深度开发———以成都市洛带古镇为例◆蔡克信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 【摘 要】古镇旅游的开发已经成为当下的一个热点,然而体验深度不够,无法吸引游客是国内当前旅游开发的最大问题。
如何在体验经济时代下,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大力开发古镇体验旅游产品,无论是对古城古镇还是对其他类型旅游资源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将体验经济与古镇旅游开发相结合,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对策与建议,最后以成都市洛带古镇为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体验经济 古镇 旅游开发 一、问题的提出自从1999年美国学者约瑟夫派恩(B.Joseph Pine)与詹姆斯吉尔摩(Ja mes H.Gil m ore)合著的《体验经济》(The Experience Economy)一书出版发行以来,体验经济得到国内外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并且引发了学界关于体验经济的研究热潮。
2002年《体验经济》中文版本出版,更是催生了国内学者关于体验经济的研究兴趣。
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体验活动。
在体验经济时代到来时,如何更好地对旅游产品进行规划,为游客创造独特的体验经历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皮平凡(2005)认为在面对体验经济时代时,旅游业应努力创新,广泛采用科学技术,通过设计主题,营造情感氛围,增加顾客体验,强化品牌形象等手段,开发出个性化、人性化、特色化、价值化的旅游产品。
胡燕雯,张朋(2003)指出体验式旅游是体验经济时代旅游消费的必然需求,并进一步探讨了体验经济时代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和思路等。
汪英秀(2003)从十二个方面对体验经济与非体验经济进行了详细的比较。
可以说体验旅游是我国旅游发展的一大趋势、一大特点。
古城古镇古村落在我国的旅游业中一直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我国的世界遗产旅游景区中,就有安徽西递、宏村、山西平遥古城、云南丽江古城、福建土楼等多处为古城古镇古村落类型,由于古城古镇在旅游开发过程中需要重点保护其建筑风貌、建筑艺术及其承载的特定地域文化与环境空间。
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景区管理模式全国旅游主题公园近80%己倒闭,给中国旅游业己造成3000多亿元的损失。
其中的代表是亚洲投资最大(10多亿元)的科幻公园福禄贝尔乐园于1998年1 月宣布破产清资,投资上亿的通什海南中华民族文化村开业不到8个月就倒闭。
武陵源为了保住“世界自然遗产”这一金牌,不得不拆除违规建筑,耗资 3. 45 亿元,相当于1990年到2001年底武陵源所有门票收入的总和!忽视游客体验与缺乏可持续发展观念是造成这两大问题的根源。
一、关注游客体验是旅游景区生存的条件忽视游客体验是旅游景区倒闭的最重要原因,景区为什么不能吸引游客,关键是景区的产品不能够让游客产生“舒畅”的旅游体验。
没有游客,景区就失去了生存条件。
(一)体验经济的特征Pine II和Gilmore (1998)在《哈佛商业评论》中指出了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
提出体验是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围绕消费者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
体验经济的典型特征是:消费是一个过程,消费者是这一过程的“产品”,因为当过程结束的时候,记忆将长久保存对过程的“体验”。
消费者愿意为这类体验付费,因为它美好、难得、非我莫属、不可复制、不可转让、转瞬即逝,它的每一瞬间都是一个“唯一”。
体验经济所追求的最大特征就是消费和生产的“个性化”。
对旅游景区来说终极的体验就是“快乐”。
他们将体验分为4大类:消遣、教育、逃避和审美。
让人感觉最丰富的体验必须同时涵盖四个方面,即处丁•四个方面的交叉的“甜蜜地带”(S w e e t Spot) 的体验。
到迪士尼乐园、赌城拉斯维加斯就属于最丰富的体验。
Pinell和Gilmore还提出了塑造体验的5种方法:体验主题化、以正面线索强化主题印象、淘汰消极印象、提供纪念品与重视对游客的感官刺激。
(二)游客需求:快乐“三感”游客希望在旅游景区实现他们“求补偿、求解脱”的目的,在旅游过程中补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得到的东西,从日常生活的烦恼中解脱出来。
游客希望得到的体验是旅游活动产生的快乐。
过去的游客是向往大自然的(Sunlust)、缺乏经验的大众消费者。
标准化的旅游产品就能够满足它们的要求。
而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者寻求个性化的服务、灵活性、更多的冒险与多种选择。
他们追求真实与差异,从逃避走向自我实现。
体验经济时代的游客特征是:1.更愿选择散客而非团队;2.选择个性化定制的旅游产品而非标准化产品;3.不是购买整体产品而是购买零件自己组装;跟随他人去名胜古迹到发现旅游胜地;4.从“走马看花”式的巡游到“下马赏花”式的游览;5.从“旁观”到“参与”,从“领受”到“奉献”;6.从只重视“到此一游”的结果到同时重视“结果”与“过程”,从“被组织”、“被安排”到“自己组织”、“自己安排”。
从游客的旅游终极目标来说是为了追求快乐的体验。
快乐是由新鲜感、亲切感与自豪感三要素构成的。
新鲜感来自于差异,亲切感来自于交流,自豪感来自于赞美。
新鲜感,即新奇与鲜活。
亲切感是从接触中,特别是人与人接触中,得到的一种满足感,他的主要功能是消除孤独,只有那些欢迎、关心与理解的接触才能够产生亲切感。
自豪感是对自己价值的肯定,是一种对自己满足的感觉。
觉得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值得尊重的人,值得自己也值得别人爱的人。
一个成功的景区应该通过各种场景设施与服务来明确游客的这三种感受。
(三)最优体验标准:畅什么是最优体验呢?心理学家克珍特米哈依在其名著《畅:最佳体验的心理学》中提出了最优的体验标准是“畅”(flow),即“具有适当的挑战性而能让一个人深深沉浸于其中,以至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
这些思想将对现行的景区开发理论产生深远影响。
“适当的”挑战指活动的难度与一个人所掌握的技能相适应,太难的活动会让人感到紧张和焦虑,而太容易的活动则会让人感到厌烦,都不能让人获得快乐体验。
二、均衡利用是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二战以来,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理念经历了从经济至上到均衡发展,从经济增长主义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演变历程。
(一)经济增长主义早期的旅游景区开发方法的重点是产品开发、土地规划与市场促销,主要目标是景区经济利益最大化。
这种理念导致的结果是环境恶化、犯罪增加、游客与社区居民关系紧张、广告引导的游客畸形消费等。
中国旅游景区开发在过去的25年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国内的旅游开发长期受经济产业思想主宰,把旅游收入超过地方GDP的5% (或8%)成为地方支柱产业作为旅游开发的核心目标。
而且指导中国旅游业发展的2条重要假定是:旅游业是无烟工业;旅游业是投资少,见效快的产业。
这两条假设加剧了中国旅游景区的过度开发与环境破坏。
(二)资源保护主义随着过度开发负面影响的扩大,人们对资源保护的关注逐步加强。
以Gurm 为代表的空间与资源主导的旅游景区开发理论,其核心概念是分区(Zoning),他将旅游景区分为吸引物、景区路网、社区与交通干线。
上述属于空间分区,还有时间分区,比如许多景区在候鸟鱼类繁殖时间限制游客进入。
分区管理的目的是保护自然环境与提供娱乐机会。
这种开发理念注意对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但并没有找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和谐共存的方法,仍然把这两者看成是对立关系。
(三)可持续发展观1980年代开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社区居民是旅游产品的核心。
社区方法(Community Approach)是这一思想的代表。
Murphy倡导从社区利益出发,由社区确定发展目标、控制开发过程,追求景区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之间的平衡。
其核心概念是社区发展与社会承载力。
后来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旅游理念引入,旅游景区开发开始重视资源环境利用的永续性与社会的代内代际公平。
可持续旅游旅游是“在满足现有旅游者与地方社区居民需求的同时,保护与增强未来的发展机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经济效率、社会公平与环境完整的统一。
经济效率指既要维护现在的经济生产力又要给未来下一代的经济机会。
社会公正指保护人类与文化遗产。
环境完整指保护基本的生态过程与生物多样性。
指导可持续旅游的4个重要工具是:娱乐机会谱、可接受的变化极限、游客影响管理和旅游最优管理模型。
三、“快乐剧场”:体验经济时代的景区管理模式由上面的分析可知,成功的旅游景区必须要为游客生产快乐的体验,同时要实现景区的资源、环境与文化的完整统一。
正如地中海俱乐部提出的经营信条那样“我们的工作就是创造快乐!”地中海俱乐部的“完全无忧无虑的度假、全包的假期与一次性付费”经营理念就是要让游客真正享受快乐。
从本质上说,旅游景区就是一个快乐剧场,游客与居民、员工共同演出一场欢乐剧。
(一)总体管理旅游景区要长期规划、总体控制;实行从家门到景区大门的全程空间管理。
政府方而要鼓励公众参与规划,严格监管企业开发行为,制定行业规范,评估与监控旅游影响。
对游客进行教育与沟通,培养负责任的旅游者。
推行“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以粮代赈”等政策。
(二)项目配置原则差异性:差异性表现为唯一、第一与多样。
要体现新鲜感,首先景区产品要有特色,具有唯一性,即独特性;其次景区产品具有第一的特征;最后要给顾客多种选择。
特色要求景区要有主题,要让游客对景区有地方感。
它必须提供游客某种独特的旅游体验。
就象你在黄山与在泰山会有完全不同的体验一样。
由于任何项目都要衰老,维持独特性或新鲜感的根本是项目持续创新。
西方国家对主题公园衰老问题的对策是每3年进行一次产品更新,而节庆表演节目则每年有30%的更新率。
参与性:游客不仅是体验的主体也是体验的成分。
参与性体现在两方面,项目本身需要游客参与以及游客参与项目的设计与组合。
必须要游客来参与产品的设计,或者是提建议或者是自己组装,才能够提供游客真正需要的个性化产品。
工业社会之后,技术的隔离和社会忧伤与焦虑创造了对社会互动经历的需求。
比如电话导致面对面沟通的减少,但技术不能替代真实的互动,当顾客的口味与偏好转向老式价值时,景区必须提供社会互动的体验。
挑战性:项目的设计还要考虑对游客有一定的挑战性,给游客突破自己生命极限证明自己生命价值的旅游项目,这些项目为游客培养自豪感。
当游客爬上一座高峰、跳一次蹦极、飞跃某一峡谷等征服某种艰难险阻,成功完成了别人无法完成或自己以前无法完成的事件时,自豪感就产生了。
比如极限运动需要冒受伤甚至死亡的危险,使人在跨越心理承受极限时获得极大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当然景区配置项目一定要掌握好项目的难度,要让游客有选择,大多数项目的难度要适度,即只要经过一定的努力就能够成功,否则反而会产生挫折感。
(三)资源与环境管理方式:梯度开发或循环利用,“减”人数“增”植被资源与环境的多样性是独特游客体验的必要条件,也是新鲜感的基础。
没有了生态多样性,自然就不能给游客带来新鲜感。
生态环境成为了景区的重要吸引物。
在满足经济、社会和审美需耍的同时,保证文化统一、基本的生态进程、生物多样性和生命支持系统。
对文物保护的“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指导方针,以及因地制宜,采用分区、容量控制、轮休等方法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防止“吃祖宗饭、造子孙孽”的恶性开发。
景区资源采用梯度开发模式:比如在温泉度假区,50-63T:温泉水用于供热采暖;37-50°(:用于洗浴;30-35°C用于养殖(鱼、虾、蛇)与景观用水;20-25°C 用于农业(浸种、育秧、种菜、养花)、泳池用水、湿地用水;10-2CTC农田灌溉。
或循环利用模式,如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燊基鱼塘休闲度假村,其基本循环是:塘基植燊,塘内养鱼,燊叶喂蚕,蚕桑废弃物和蚕蛹喂猪,蚕沙喂鱼,鱼池中的塘泥肥燊,蚕茧加工后销售市场。
猪肉、鱼、蚕等可供游客食用、垂钓、或作为旅游商品购买。
基塘之间一环扣一环,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正是:“燊茂蚕壮猪肥鱼大,塘肥基好茧多丝优。
”保护生态可以做“加法”,如碧峰峡,有意塑造红、黄、绿、蓝等五彩的森林景观,种植一批红叶,精心营造良好的生态旅游环境,同时配套种植黄芪、虫草、贝母、当归等特产药材,以及沙棘、蔷蔽、花椒、红豆杉等经济植物,变单一林种为综合资源。
另一种资源管理方式是“减法”,就是对开发的限制措施。
世界遗产管理中常见的减法包括:限制总体游客数量,不让游客数量超过承载力;暂时的景点关闭;提供复制品对顾客开放,而将真品保护起来;实行分区:在重点文物区与游览区之间设立缓冲区,减少游客对珍稀文物的破坏;设置固定参观路线;价格限制:对有些景点免费,而有些易受破坏的景点采用高价限流;移走人工制品:对一些易风化的文物,如摩崖石刻,采用搬迁的方法在博物馆中保存起来,而不暴露在外。
在我国的敦煌和九寨沟已经实行了定时定量方法来限制旅游人数,莫高窟每日限定数百游客进窟参观,九寨沟每日限定2000游客进区旅游,对国外游客如日本游客实行预约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