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8.人之初生字
- 格式:ppt
- 大小:684.50 KB
- 文档页数:12
《人之初》·识字表识字8:之初性善习教迁贵专幼玉器义之,甲骨文是指事字,在“止”(脚)下面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脚踏大地。
造字本义:动词,足履平地,徒步前往。
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
隶书严重变形。
楷书承续隶书字形,“止”形消失。
古汉字中的人称来源,体现了古人的自我中心意识:脸部的正中央为“自”(鼻子,第一人称),脸部的下边为“而”(颌须,第二人称),身体的最下端为“之”(脚板,第三人称);同样,威猛的武器为“我”(大戌,第一人称),而只用于短程集发的弓弩为“尔”(排箭,第二人称)。
衣,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服装。
初,甲骨文(大,人)(衣),表示“人在衣中”,即身上穿着衣服。
有的甲骨文以“人”代“大”。
有的甲骨文将包围结构调整左右结构。
造字本义:原始人制衣穿衣,遮羞保暖,开启人类文明。
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
篆文误将金文的“人”写成“刀”。
隶化后,楷书将“衣”写成。
古人称天地初开、人类诞生之际为“元”;称原始时代人们用兽皮遮羞保暖为“初”;称代表家族繁衍渊源的太母为“始”。
初,起始。
字形采用“刀、衣”会义。
初,即裁剪衣服的开始。
生,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天然萌发。
“生”常在古文中被假借为“性”,表示内心萌发的与生俱来的本能。
性,篆文(心,欲求)(生,天然萌发),表示人类天然萌发的欲求。
造字本义:人类萌生于心的本能欲望,如食,色。
隶书将篆文的写成“竖心旁”。
俗体楷书将正体楷书的简化成。
性,人的身上善良本能(心)的显性表现(生)。
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生”作声旁。
羊,既是声旁也是形旁,通“祥”。
善,甲骨文(羊,即“祥”)(目,眼睛),表示眼神安祥温和,所谓“慈眉善目”。
有的甲骨文将一双眼睛写成。
有的甲骨文将一双眼睛写成和。
有的甲骨文将一双眼睛省略成一只眼睛。
金文(羊,即“祥”)(两个“言”),表示言语祥和亲切。
造字本义:神态安祥,言语亲和。
篆文承续金文字形。
隶化后楷书将篆文的写成,将篆文的两个“言”写成“卄”加“口”的。
人之初课文生字之(zhī)读音:zhī,声母为 zh,韵母为 i,一声。
部首:丶。
出处:文言文中极为常见,用法多样,可作助词,相当于“的”,如“赤子之心”;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像“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还可作代词,指代人、事、物等,如“学而时习之”。
在现代汉语里也保留部分用法,如“久而久之”。
解释: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助词,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代词,代替人或事物。
组词:之前、之后、之间、总之、求之不得(想找都找不到,原指急切企求,但不能得到,后多形容迫切希望得到)。
造句:考试之前,大家都在认真复习。
近义词:的(作助词表领属关系时,与之类似)。
反义词:无直接反义词。
成语:安之若素(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其中之字起语法作用)。
初(chū)读音:chū,声母为 ch,韵母为 u,一声。
部首:衤。
出处:常用于表示开始、开头,如“年初制定计划”,也用于形容原来的、原来的情况,像“初衷不改”,在古籍、诗词中频繁出现,营造初始、纯真的氛围,如“人生若只如初见”。
解释:开始时,开始的部分;原来的,原来的情况;姓。
组词:当初、起初、初中、初心、初出茅庐(原指诸葛亮刚出茅庐就打了胜仗,后比喻刚进入社会或刚到工作岗位上,缺乏经验)。
造句:他初出茅庐,就接手了一个重要项目。
近义词:始(开始,与初在起始之意上相近)、原(原来,和初表示原来情况相近)。
反义词:末(末尾,与开始的初相对)、终(终结,和初的开始相反)。
成语:悔不当初(后悔当初没有采取另一种行动,现在感到懊悔)。
性(xìng)读音:xìng,声母为 x,韵母为 ing,四声。
部首:忄。
出处:多与人性、性格、性质相关,如“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在哲学、心理学等领域探讨人的本质、天性时常用,如“人性本善”,也用于描述事物的特性,像“药性”。
解释:人或事物的本身所具有的能力、作用等;性质,思想、感情等方面的表现;男女或雌雄的特质。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人之初》生字组词造句
以下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人之初》中的生字,以及10个组词和造句:
1. 之
组词:之前、之后、之间、安之若素、之死靡它
造句:他经历了这件事之后,变得更加坚强。
2. 人
组词:人类、人生、人民、高人、名人
造句: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同的,都有自己的追求和目标。
3. 初
组词:初版、初识、初恋、初衷、初二
造句:他的初恋发生在初中二年级。
4. 性
组词:性格、天性、本性、性别、个性
造句: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个性。
5. 善
组词:善事、善良、善后、善待、善解人意
造句:他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总是乐于帮助别人。
6. 思
组词:思考、思念、心思、思想、思路
造句:在思考问题时,我们需要有清晰的思路和正确的逻辑。
7. 敏
组词:敏感、敏锐、过敏、灵敏、敏而好学
造句:她的皮肤非常敏感,容易过敏。
8. 勤
组词:勤奋、勤劳、勤快、勤勉、勤学苦练
造句:他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每天都坚持早起学习。
9. 励
组词:鼓励、激励、磨砺、自励、互励
造句:在比赛中,我们需要互相鼓励和激励。
10. 成
组词:成长、成功、成绩、成果、成就
造句:他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科学家。
一年级下册语文识字8《人之初》知识点汇总会写字及组词之(之前)(之后)(一走了之)(好自为之)相(相近)(相对)(相反)(相同)近(远近)(不近人情)(从近到远)习(学习)(自习)(习作)(秋风习习)远(远方)(远古)(远大)(长远)玉(玉石)(玉米)(宝玉)(飞金走玉)义(同义)(近义)(义工)(正义)会认字及组词初chū(初中)(初级)性xìng(性别)(性格)善shàn(善良)(善恶)教jiào(教育)(教师)迁qiān(变迁)(迁移)贵guì(贵重)(珍贵)专zhuān(大专)(专心)幼yòu(幼儿园)(幼小)器qì(电器)(机器)多音字教jiào(教室)(教师)jiāo(教书)(教学)易写错的字之:共三笔,不要把第二笔横撇与第三笔捺连成一笔。
义:第一笔是“、”,不要写成“丿"。
近义词初—始善—好反义词近—远贵—贱老—少词语解释苟:如果,假如。
乃:就。
迁:搬迁,变迁,变化,改变。
宜:意思相近的:合适,适宜。
意思相反的:不宜。
琢:雕刻。
器:器具,有用的玉器。
义:道理。
教材分析本课精选《三字经》的愿个片段进行识字教学,共八行,四句。
第1个片段讲述了教育孩子的重要性,第2个片段讲述了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也是古代蒙学教材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种。
它以三字断句,句句压韵,读来朗朗上口,易读易记。
之zhī
书写指导:第二笔是横折,末笔捺起笔要低。
部首:丶
组词:人之初 缓兵之计造句:人之初,本质都是善良的。
音序:Z
结构:独体
相xiāng 书写指导:“目”字里面有两横。
部首:木
组词:相似 相同
造句:她们两个长得太相似了。
音序:X
结构:左右
近jìn 书写指导:“辶”的捺要长一些。
部首:辶
组词:相近 接近
造句:两个相近的东西最容易让我们分不清。
音序:J
结构:半包围
习xí 书写指导:“习”里面上边是点,下边是一提。
部首:乛
组词:习惯 学习
造句:同学们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音序:X
结构:半包围
远yuǎn 书写指导:“元”下边两笔都不出头。
部首:辶
组词:很远 远方
造句:我们要走的人生路还有很远。
音序:Y
结构:半包围
玉yù 书写指导:不要忘记右下角的点。
部首:玉
组词:玉石 白玉
造句:妈妈有一块珍贵的玉石。
音序:Y
结构:独体
义yì 书写指导:撇和捺要交叉舒展。
部首:丶
组词:正义 字义
造句:这个女神代表着公平和正义。
音序:Y
结构:独体。
《人之初》·写字表识字8:之相近习远玉义之,甲骨文是指事字,在“止”(脚)下面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脚踏大地。
造字本义:动词,足履平地,徒步前往。
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
隶书严重变形。
楷书承续隶书字形,“止”形消失。
古汉字中的人称来源,体现了古人的自我中心意识:脸部的正中央为“自”(鼻子,第一人称),脸部的下边为“而”(颌须,第二人称),身体的最下端为“之”(脚板,第三人称);同样,威猛的武器为“我”(大戌,第一人称),而只用于短程集发的弓弩为“尔”(排箭,第二人称)。
相,甲骨文(木,树)(目,远眺),表示在高树上远眺。
造字本义:古人爬上高树远眺侦察,预警放哨。
有的甲骨文写成左右结构。
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
相是人站在树上,用眼睛观察。
近,籀文(止,即“趾”的本字,指行进)(在“水”字上切入两横指事符号,表示渡河),表示行军的部队徒步涉水,以为捷径。
籀文将金文字形中的“水”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两横指事符号写成一折。
有的籀文将“水”(河流)误写成,导致字形晦涩。
有的籀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非“斤”非“斤”的,将金文字形中的“止”写成“辵”,强调行进。
篆文误将籀文字形中似“斤”非“斤”的写成“斤”,并将“斤”当作声旁。
造字本义:动词,行军的部队徒步涉水,以为捷径。
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辵”写成“走字底”。
近,读斤声,斤是斧子,要拿斧子去干活的地方一般距离不会远。
习,甲骨文(羽,翅膀)(口,像鸟窝状),表示在鸟窝里振翅。
造字本义:幼鸟在鸟巢上振动翅膀演练飞行。
有的甲骨文在鸟巢中加点写成“日”状。
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
篆文误将金文的鸟巢状“日”写成“白”。
俗体楷书省去正体楷书的一个“习”和“日”,字形极大简化后,本义线索消失。
古人称理论知识的训练为“学”,称生活实践的体验为“习”。
袁,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衣物。
远,甲骨文(袁,衣物)(又,抓、持)(亍,即“彳”,行进),表示带上衣物行囊长途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