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上公注老子道德经
- 格式:docx
- 大小:53.58 KB
- 文档页数:73
河上公注老子道德经————————————————————————————————作者:————————————————————————————————日期:河上公注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卷一体道第一道可道,【谓经术政教之道也。
】非常道。
【非自然生长之道也。
常道当以无为养神,无事安民,含光藏晖,灭迹匿端,不可称道。
】名可名,【谓富贵尊荣,高世之名也。
】非常名。
【非自然常在之名也。
】【常名当如婴儿之未言,鸡子之未分,明珠在蚌中,美玉处石间,内虽昭昭,外如愚顽。
】无名,天地之始。
【无名者谓道,道无形,故不可名也。
】【始者道本也,吐气布化,出于虚无,为天地本始也。
】有名,万物之母。
【有名谓天地。
】【天地有形位、有阴阳、有柔刚,是其有名也。
】【万物母者,天地含气生万物,长大成熟,如母之养子也。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妙,要也。
】【人常能无欲,则可以观道之要,要谓一也。
】【一出布名道,赞叙明是非。
】常有欲,以观其僥。
【僥,归也。
】【常有欲之人,可以观世俗之所归趣也。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两者,谓有欲无欲也。
】【同出者,同出人心也。
而异名者,所名各异也。
】【名无欲者长存,名有欲者亡身也。
】同谓之玄,【玄,天也。
】【言有欲之人与无欲之人,同受气于天也。
】玄之又玄,【天中复有天也。
】【禀气有厚薄,得中和滋液,则生贤圣,得错乱污辱,则生贪淫也。
】众妙之门。
【能之天中复有天,禀气有厚薄,除情去欲守中和,是谓知道要之门户也。
】养身第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自扬己美,使彰显也。
】斯恶已;【有危亡也。
】皆知善之为善,【有功名也。
】斯不善已。
【人所争也。
】故有无相生,【见有而为无也。
】难易相成,【见难而为易也。
】长短相较,【见短而为长也。
】高下相倾,【见高而为下也。
】音声相和,【上唱下必和也。
】前后相随。
【上行下必随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以道治也。
】行不言之教,【以身师导之也。
】万物作焉【各自动也。
】而不辞,【不辞谢而逆止。
道德经河上公章句《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库,其中的智慧箴言经久不衰。
其中,有一句名言“河上公章”,寓意深远,给人以启示和思考。
“河上公章”取自《道德经》第六十八章,原文为:“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这句话通过简洁的词语表达了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和处世之道。
首先,“善为士者,不武”。
作为一个士人,不应该以武力来解决问题。
这里的“武”不仅仅指战争,更体现了一种不以暴力手段解决矛盾的理念。
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士人应该用智慧和普世价值来引导自己的行为,而非依赖武力。
其次,“善战者,不怒”。
善于战斗并不意味着情绪失控,相反,善战者需要保持冷静和理智。
在面对敌人时,只有保持冷静,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
这句话告诉我们,情绪的波动会干扰我们的判断和决策,所以要学会控制情绪,保持理智。
接着,“善胜敌者,不与”。
这句话强调的是避免与敌人纠缠不清。
善于战胜敌人的人,不会为了一时的胜利而与敌人长时间争斗。
这句话告诉我们,聪明的人应该善于处理与人的关系,避免陷入无休止的争斗中。
最后,“善用人者,为之下”。
在领导或管理他人时,善于运用人才的人,是愿意放低身段为员工服务的。
这句话告诉我们,善于管理他人的人应该懂得尊重和珍惜团队成员,以身作则,为他们提供支持和帮助。
总的来说,“河上公章”这句箴言提醒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需要掌握正确的处世之道。
我们应该用智慧和善良来引导自己的行为,保持冷静和理智,避免陷入无谓争斗,同时要尊重和珍惜他人,以身作则,为他人提供帮助。
这些智慧的箴言,不仅对个人的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也有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和谐。
让我们从《道德经》中汲取智慧的力量,成为更好的人。
(完整版)《河上公老子道德经》带注音《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亦称“河上丈人”,河上真人,齐地琅琊一带方士,黄老哲学的集大成者,黄老道的开山祖师。
河上公可谓是历史上真正的隐士,其为老子作注的《河上公章句》成书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但是其姓名生地无人能知。
《神仙传》载:“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名也”。
河上公修仙得道之处在琅琊(今日照)天台山。
对此,东晋葛洪在《嵇中散孤馆遇神》中说:“纪年曰:东海外有山曰天台,有登天之梯,有登仙之台,羽人所居。
天台者,神鳌背负之山也,浮游海内,不纪经年。
惟女娲斩鳌足而立四极,见仙山无着,乃移于琅琊之滨。
后河上公丈人者登山悟道,授徒升仙,仙道始播焉。
有嵇康者,师黄老,尚玄学,精于笛,妙于琴,善音律,好仙神。
是年尝游天台,观东海日出,赏仙山胜景,访太公故地,瞻仙祖遗踪,见安期先生石屋尚在,河上公坐痕犹存”。
日照状元张行简在文中也对此有所记载:“念我日照,虽偏居海隅,却享有琅琊之名,天台之胜,背依泰沂,怀抱东海,更兼仙山飘渺,河流纵横,自古为日神祭祀之地,黄老成仙之乡。
河上公、安期生、于吉、葛玄等在此悟道授徒,秦皇汉武到此寻仙访道,可谓盛极一时也”。
张行简还写到:“日照之名,始于元佑。
祖曰:天台山有河上公丈人题字云:“云自天出天然奇石天下无,日照台前台后胜景台上有”,“日照”之名盖出于此,谓之“海上日出,曙光先照”之地是也”。
天台山有深厚的女巫崇拜,狐仙崇拜和神仙崇拜遗迹。
女巫谷中有女巫与狐仙之墓,有世上罕见的积石墓与石室联体,人鬼同居的建筑。
山上有仙人台,仙人居旧址,安期祠(秦始皇立)遗址,仙人讲经台,炼丹炉,仙鹤台,仙人捣药石臼等遗迹,是河上公悟道之处,安期生成仙之所。
有曲阳涧,涧中有曲阳泉,是三国时神仙于吉得道成仙之地。
有秦皇汉武望仙台,是古人疯狂追求长生不老的历史见证。
历史上流传最广的《道德经》版本有两种,一为河上公本,一为王弼本。
河上公本文句简古,为道教所尊崇;据道教传说,汉文帝时有老人隐居河滨,世人号为河上公。
河上公注老子道德经是以圣人为腹,【言一无音声,不可得听而闻之。
】【守五性,去六情,节志气,养神明。
】搏之不得名曰微。
不为目,【无形曰微。
】【目不妄视,妄视泄精于外。
】【言一无形体,不可抟持而得之。
】故去彼取此。
此三者不可致诘,【去彼目之妄视,取此腹之养性。
】【三者,谓夷、希、微也。
】厌耻第十三【不可致诘者,夫无色、无声、无形,口不能宠辱若惊,言,书不能传,当受之以静,求之以神,不可问【身宠亦惊,身辱亦惊。
】诘而得之也。
】贵大患若身。
故混而为一。
【贵,畏也。
若,至也。
】【混,合也。
】【谓大患至身,故皆惊。
】【故合于三名之为一。
】何谓宠辱。
其上不皦,【问何谓宠,何谓辱。
宠者尊荣,辱者耻辱。
】言一在天上,不皦。
【及身还自问者,以晓人也。
】皦,光明。
辱为下,(一作「宠为上,辱为下」),其下不昧。
【辱为下贱。
】【言一在天下,不昧。
】得之若惊,昧,有所闇冥。
【得宠荣惊者,处高位如临深危也。
贵不敢骄,绳绳不可名,富不敢奢。
】【绳绳者,动行无穷级也。
】失之若惊,【不可名者,非一色也,不可以青黄白黑别,非【失者,失宠处辱也。
惊者,恐祸重来也。
】一声也,不可以宫商角征羽听,非一形也,不可【是谓宠辱若惊。
】以长短大小度之也。
】【解上得之若惊,失之若惊。
】复归于无物。
何谓贵大患若身。
【物,质也。
】【复还自问:何故畏大患至身。
】【复当归之于无质。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是谓无状之状,【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有身忧者,勤劳【言一无形状,而能为万物作形状也。
】念其饥寒,触情从欲,则遇祸患也。
】无物之象,及吾无身,吾何有患。
】【一无物质,而为万物设形象也。
】【使吾无有身体,得道自然,轻举升云,出入无是谓惚恍。
间,与道通神,当有何患。
】【一忽忽恍恍者,若存若亡,不可见之也。
】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寄天下,迎之不见其首,【言人君贵其身而贱人,欲为天下主者,则可寄【一无端末,不可预待也。
除情去欲,一自归之立,不可以久也。
】也。
《《⽼⼦》河上公章句》上卷《《⽼⼦》河上公章句》論德第⼀上德不德,上德,謂太古無名號之君,德⼤無上,故⾔上德也。
不德者,⾔其不以德教民,因循⾃然,養⼈性命,其德不⾒,故⾔不德也。
是以有德;⾔其德合於天地,和氣流⾏,民得以全也。
下德不失德,下德,謂號諡之君,德不及上德,故⾔下德也。
不失德者,其德可⾒,其功可稱也。
是以無德。
以有名號及其⾝故。
上德無為謂法道安靜,無所改為也。
⽽無以為;⾔無以名號為。
下德為之⾔為教令施政事也。
⽽有以為。
⾔以為⼰取名號也。
上仁為之上仁謂⾏仁之君,其仁為上,故⾔上仁也。
為之者,為仁恩。
⽽無以為;功成事⽴無以執為。
上義為之為義以斷割也。
⽽有以為。
動作以為⼰殺,⼈以成威賦,下以⾃奉也。
上禮為之謂上禮之君,其禮無上,故⾔上禮。
為之者,⾔為禮制度,序威儀。
⽽莫之應,⾔禮華盛實衰,飾偽煩多,動則離道,不可應也。
則攘臂⽽扔之。
⾔煩多不可應,上下忿爭,故攘臂相仍引。
○攘,⾳禳。
故失道⽽後德,⾔道衰⽽德化⽣也。
失德⽽後仁,⾔德衰⽽仁愛⾒也。
失仁⽽後義,⾔仁衰⽽分義明也。
失義⽽後禮。
⾔義衰則施禮聘⾏⽟帛。
夫禮者,忠信之薄,⾔禮廢本治末,忠信⽇以衰薄。
⽽亂之⾸。
禮者賤質⽽貴⽂,故正直⽇以少,邪亂⽇以⽣。
前識者,道之華,不知⽽⾔知,為前識,此⼈失道之實,得道之華。
⽽愚之始。
⾔前識之⼈,愚闇之倡始。
是以⼤丈夫處其厚,⼤丈夫謂得道之君也,處其厚者,處⾝於敦朴也。
不居其薄;不處⾝違道,為世煩亂也。
處其實,處忠信也。
不居其華。
不尚⾔也。
故去彼取此。
去彼華薄,取此厚實。
去,上聲。
法本第⼆昔之得⼀者,昔,往也。
⼀,無為道之⼦也。
天得⼀以清,地得⼀以寧,⾔天得⼀,故能垂象清明。
地得⼀,故能安靜不動搖。
神得⼀以靈,⾔神得⼀,故能變化無形。
⾕得⼀以盈,⾔⾕得⼀,故能盈滿⽽不絕也。
萬物得⼀以⽣,⾔萬物皆須道以⽣成也。
侯王得⼀以為天下正。
⾔侯王得⼀,故能為天下平正。
其致之,致,誠也。
謂下五事也。
天無以清將恐裂,⾔天當有陰陽施張,晝夜更⽤,不可但,欲清明無已時將恐分裂不為天。
《道德经河上公解》(下文红色字体为章名,蓝色字体为《道德经》原句,黑字为河上公注解)體道第一道可道,(道德經原句)謂經術政教之道也。
非常道。
非自然生長之道也。
常道當以無為養神,無事安民,含光藏暉,滅跡匿端,不可稱道。
名可名,謂富貴尊榮,高世之名也。
非常名。
非自然常在之名也。
常名當如嬰兒之未言,雞子之未分,明珠在蚌中,美玉處石間,內雖昭昭,外如愚頑。
無名,天地之始。
無名者謂道,道無形,故不可名也。
始者道本也,吐氣布化,出於虛無,為天地本始也。
有名,萬物之母。
有名謂天地。
天地有形位、有陰陽、有柔剛,是其有名也。
萬物母者,天地含氣生萬物,長大成熟,如母之養子也。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妙,要也。
人常能無欲,則可以觀道之要,要謂一也。
一出布名道,讚敘明是非。
常有欲,以觀其徼。
徼,歸也。
常有欲之人,可以觀世俗之所歸趣也。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兩者,謂有欲無欲也。
同出者,同出人心也。
而異名者,所名各異也。
名無欲者長存,名有欲者亡身也。
同謂之玄,玄,天也。
言有欲之人與無欲之人,同受氣於天也。
玄之又玄,天中復有天也。
稟氣有厚薄,得中和滋液,則生賢聖,得錯亂污辱,則生貪淫也。
眾妙之門。
能之天中復有天,稟氣有厚薄,除情去欲守中和,是謂知道要之門戶也。
養身第二天下皆知美之為美,自揚己美,使彰顯也。
斯惡已;有危亡也。
皆知善之為善,有功名也。
斯不善已。
人所爭也。
故有無相生,見有而為無也。
難易相成,見難而為易也。
長短相較,見短而為長也。
高下相傾,見高而為下也。
音聲相和,上唱下必和也。
前後相隨。
上行下必隨也。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以道治也。
行不言之教,以身師導之也。
萬物作焉各自動也。
而不辭,不辭謝而逆止。
生而不有,元氣生萬物而不有為而不恃,道所施為,不恃望其報也。
功成而弗居。
功成事就,退避不居其位。
夫唯弗居,夫惟功成不居其位。
是以不去。
福德常在,不去其身也。
此言不行不可隨,不言不可知疾。
上六句有高下長短,君開一源,下生百端,百端之變,無不動亂。
国学河上公老子道德经(五十三至八十)河上公老子道德经(五十三至八十)益证第五十三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
介,大也。
老子疾时王不行大道,故设此言。
使我介然有知于政事,我则行于大道,躬行无为之化。
唯施是畏。
唯,独也。
独畏有所施为,恐失道意。
欲赏善,恐伪善生;欲信忠恐诈忠起。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夷,平易也。
径,邪、不平正也。
大道甚平易,而民好从邪径也。
朝甚除,高台榭,宫室修。
田甚芜,农事废,不耕治。
仓甚虚,五谷伤害,国无储也。
服文彩,好饰伪,贵外华。
带利剑,尚刚强,武且奢。
厌饮食,财货有余,多嗜欲,无足时。
是谓盗夸。
百姓〔不足〕而君有余者,是由劫盗以为服饰,持行夸人,不知身死家破,亲戚并随〔之〕也。
〔盗夸〕,非道〔也〕哉。
人君所行如是,此非道也。
复言也哉者,痛伤之辞。
修观第五十四善建者不拔,建,立也。
善以道立身立国者,不可得引而拔之。
善抱者不脱,善以道抱精神者,终不可拔引解脱。
子孙祭祀不辍。
〔辍,绝也〕。
为人子孙能修道如是,〔则〕长生不死,世世以久,祭祀先祖,宗庙无〔有〕绝时。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道于身,爱气养神,益寿延年。
其德如是,乃为真人。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道于家,父慈子孝,兄友弟顺,夫信妻贞。
其德如是,乃有余庆及于来世子孙。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道于乡,尊敬长老,爱养幼少,教诲愚鄙。
其德如是,乃无不覆及也。
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道于国,则君信臣忠,仁义自生,礼乐自兴,政平无私。
其德如是,乃为丰厚也。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人主修道于天下,不言而化,不教而治,下之应上,信如影响。
其德如是,乃为普博。
故以身观身,以修道之身,观不修道之身,孰亡孰存也。
以家观家,以修道之家,观不修道之家。
以乡观乡,以修道之乡,观不修道之乡也。
以国观国,以修道之国,观不修道之国也。
以天下观天下。
以修道之主,观不修道之主也。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老子言,吾何知天下修道者昌,背道者亡。
以此五事观而知之也。
玄符第五十五含德之厚,谓含怀道德之厚〔者〕也。
河上公老子道經河上公章句第一體道第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養身第二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爲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安民第三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爲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聖人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爲也爲無爲則無不治無源第四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乎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虛用第五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爲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成象第六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韜光第七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易性第八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運夷第九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能爲第十載營魄抱一能無離專氣致柔能嬰兒滌除玄覽能無疵愛民治國能無知天門開闔能無雌明白四達能無知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爲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無用第十一三十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爲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爲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爲利無之以爲用檢欲第十二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爲腹不爲目故去彼取此猒恥第十三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辱爲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爲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爲天下者則可寄於天下愛以爲天下者乃可以託於天下贊玄第十四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爲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忽怳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顯德第十五古之善爲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爲之容與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歸根第十六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萎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河上公章句第二淳風第十七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猶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俗薄第十八大道廢有仁義慧惠出有大僞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還淳第十九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爲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私寡欲異俗第二十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怕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乘乘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若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忽兮若海漂兮若無所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虛心第二十一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爲物惟怳惟忽忽兮怳兮其中有像怳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眞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益謙第二十二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爲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虛無第二十三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爲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於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苦恩第二十四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於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也象元第二十五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爲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爲之名曰天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重德第二十六重爲輕根靜爲躁君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臣躁則失君巧用第二十七善行無轍迹善言無瑕讁善計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反朴第二十八知其雄守其雌爲天下谿爲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爲天下式爲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爲天下谷爲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朴散則爲器聖人用之則爲官長故大制不割無爲第二十九將欲取天下而爲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爲也爲者敗之執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隨或吻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儉武第三十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偃武第三十一夫佳兵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爲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聖德第三十二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天亦將知之知之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與江海辯德第三十三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任成第三十四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愛養萬物而不爲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爲主可名爲大是以聖人終不爲大故能成其大仁德第三十五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微明第三十六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使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爲政第三十七道常無爲而無不爲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無名之朴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河上公老子德經河上公章句第三論德第三十八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爲而無以爲下德爲之而有以爲上仁爲之而無以爲上義爲之而有以爲上禮爲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法本第三十九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蹷故貴以賤爲本高必以下爲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轂此非以賤爲本耶非乎故致數車無車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去用第四十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同異第四十一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爲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眞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夫唯道善貸且成道化第四十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爲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轂而王公以爲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爲教父徧用第四十三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爲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爲之益天下希及之立戒第四十四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洪德第四十五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爲天下正儉欲第四十六天下有道却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鑒遠第四十七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爲而成忘知第四十八爲學日益爲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爲無爲而無不爲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任德第四十九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爲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怵怵爲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貴生第五十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避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養德第五十一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孰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爲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歸元第五十二天下有始以爲天下母既得其母復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習常益證第五十三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俓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綵帶利劒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盜夸非道哉修觀第五十四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眞修之於家其德有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玄符第五十五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摶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䘒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啞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日明益生日祥心使氣日強物壯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玄德第五十六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踈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爲天下貴淳風第五十七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爲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順化第五十八其政悶悶其民醇醇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爲奇善復爲訞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害直而不肆光而不曜守道第五十九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剋無不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河上公章句第四居位第六十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謙德第六十一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爲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爲下爲道第六十二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日求以得有罪以免耶故爲天下貴恩始第六十三爲無爲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易爲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爲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守微第六十四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破其微易散爲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爲者敗之執者失之聖人無爲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爲淳德第六十五古之善爲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乃至於大順後己第六十六江海所以能爲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爲百谷王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三寶第六十七天下皆謂我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夫我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爲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爲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捨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配天第六十八善爲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者不與善用人者爲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玄用第六十九用兵有言吾不敢爲主而爲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知難第七十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知病第七十一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愛己第七十二民不畏威大威至矣無狹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任爲第七十三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踈而不失制惑第七十四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爲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夫代司殺者是謂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貪損第七十五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爲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爲者是賢於貴生戒強第七十六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共強大處下柔弱處上天道第七十七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爲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任信第七十八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故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王正言若反任契第七十九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爲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獨立第八十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轝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不相往來顯質第八十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爲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爲而不爭。
甲状腺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体,位于甲状软骨下紧贴在气管第三,四软骨环前面,由两侧叶和峡部组成,平均重量成大约20-25g,女性略大略重。
当你发现颈部增粗或有肿块时,即使没有什么不适的症状,也应想到是否发生了甲状腺肿大或其他甲状腺疾病。
此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甲状腺相关疾病知识:甲状腺、甲状腺肿大甲状腺囊肿、甲状腺瘤、桥本氏病、甲状腺炎、()老子河上公注全文作者:河上公河上公老子道德经东莱先生吕祖谦重校正先据四部叢刊影印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楼藏宋刊本録原文,再据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経河上公章句》(中華書局1993年8月版)録校語,但王氏所校並未全録,僅録有関文義者。
王氏所用底本為影宋本。
即四部叢刊影印常熟瞿氏鉄琴銅剣楼藏宋建安虞氏刊本。
此本注中原含有王弼注与唐玄宗注,王氏校理時除去。
王氏校讎所据本广明本,唐广明元年刻老子道德経幢,原在江蘇泰州,后移置鎮江焦山定慧寺。
敦煌唐写本,S477号。
敦煌唐写本,S4681,P2639号。
本為同一卷子撕裂為二。
敦煌唐写本,S3926号。
敦煌唐写本,日本四天王寺大学藏本,西域考古図譜收録本。
四部叢刊影印本。
天禄本,天禄琳琅叢書影印宋劉氏刻本。
道藏本,道藏所收。
避宋太祖諱。
顧本,道藏顧歡道德真經注疏。
強本,道藏強思齊道德真經玄德纂疏。
集注本,道藏中道德真經集注,題[唐明皇,河上公,王弼,王方(加雨頭)注]。
劉本,道藏劉惟永道德真經集注。
范應元本,范應元老子道德經古本集注,續古逸叢書影宋本。
取善集,道藏李霖道德真經取善集。
彭耜本,道藏彭耜道德真經集注釋文。
陳景元本,道藏陳景元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
危大有本,道藏危大有道德真經集注。
提要《老子注》二卷,旧本题河上公撰。
晁公武《读书志》曰:太史公谓河上丈人通《老子》,再传而至盖公。
盖公即齐相曹参师也。
而葛洪谓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名,汉孝文时居河之滨。
侍郎裴楷言其通《老子》,孝文诣问之,即授《素书道经》。
两说不同,当从太史公云云。
案晁氏所引乃《史记·乐毅列传赞》之文,叙述源流甚悉。
道德经《二十九章-老子》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道德经《二十九章-老子》原文及鉴赏【导语】:夫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B10.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河上公注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卷一体道第一道可道,【谓经术政教之道也。
】非常道。
【非自然生长之道也。
常道当以无为养神,无事安民,含光藏晖,灭迹匿端,不可称道。
】名可名,【谓富贵尊荣,高世之名也。
】非常名。
【非自然常在之名也。
】【常名当如婴儿之未言,鸡子之未分,明珠在蚌中,美玉处石间,内虽昭昭,外如愚顽。
】无名,天地之始。
【无名者谓道,道无形,故不可名也。
】【始者道本也,吐气布化,出于虚无,为天地本始也。
】有名,万物之母。
【有名谓天地。
】【天地有形位、有阴阳、有柔刚,是其有名也。
】【万物母者,天地含气生万物,长大成熟,如母之养子也。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妙,要也。
】【人常能无欲,则可以观道之要,要谓一也。
】【一出布名道,赞叙明是非。
】常有欲,以观其侥。
【侥,归也。
】【常有欲之人,可以观世俗之所归趣也。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两者,谓有欲无欲也。
】【同出者,同出人心也。
而异名者,所名各异也。
】【名无欲者长存,名有欲者亡身也。
】同谓之玄,【玄,天也。
】【言有欲之人与无欲之人,同受气于天也。
】玄之又玄,【天中复有天也。
】【禀气有厚薄,得中和滋液,则生贤圣,得错乱污辱,则生贪淫也。
】众妙之门。
【能之天中复有天,禀气有厚薄,除情去欲守中和,是谓知道要之门户也。
】养身第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自扬己美,使彰显也。
】斯恶已;【有危亡也。
】皆知善之为善,【有功名也。
】斯不善已。
【人所争也。
】故有无相生,【见有而为无也。
】难易相成,【见难而为易也。
】长短相较,【见短而为长也。
】高下相倾,【见高而为下也。
】音声相和,【上唱下必和也。
】前后相随。
【上行下必随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以道治也。
】行不言之教,【以身师导之也。
】万物作焉【各自动也。
】而不辞,【不辞谢而逆止。
】生而不有,【元气生万物而不有】为而不恃,【道所施为,不恃望其报也。
】功成而弗居。
【功成事就,退避不居其位。
】夫唯弗居,【夫惟功成不居其位。
】是以不去。
【福德常在,不去其身也。
此言不行不可随,不言不可知疾。
】【上六句有高下长短,君开一源,下生百端,百端之变,无不动乱。
】安民第三不尚贤,【贤谓世俗之贤,辩口明文,离道行权,去质为文也。
】【不尚者,不贵之以禄,不贵之以官。
】使民不争。
【不争功名,返自然也。
】不贵难得之货,【言人君不御好珍宝,黄金弃于山,珠玉捐于渊也。
】使民不为盗。
【上化清静,下无贪人。
】不见可欲,【放郑声,远美人。
】使心不乱。
【不邪淫,不惑乱也。
】是以圣人之治,【说圣人治国与治身同也。
】虚其心,【除嗜欲,去乱烦。
】实其腹,【怀道抱一守,五神也。
】弱其志,【和柔谦让,不处权也。
】强其骨。
【爱精重施,髓满骨坚。
】常使民无知无欲。
【返朴守淳。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思虑深,不轻言。
】为无为,【不造作,动因循。
】则无不治。
【德化厚,百姓安。
】无源第四道冲而用之【冲,中也。
】【道匿名藏誉,其用在中。
】或不盈,【或,常也。
】【道常谦虚不盈满。
】渊乎似万物之宗。
【道渊深不可知,似为万物知宗祖。
】挫其锐,【锐,进也。
】【人欲锐精进取功名,当挫止之,法道不自见也。
】解其纷,【纷,结恨也。
】【当念道无为以解释。
】和其光,【言虽有独见之明,当知暗昧,不当以擢乱人也。
】同其尘。
【当与众庶同垢尘,不当自别殊。
】湛兮似若存。
【言当湛然安静,故能长存不亡。
】吾不知谁之子,【老子言:我不知,道所从生。
】象帝之先。
【道自在天帝之前,此言道乃先天地之生也。
】【至今在者,以能安静湛然,不劳烦欲使人修身法道。
】虚用第五天地不仁,【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
】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生万物,人最为贵,天地视之如刍草狗畜,不贵望其报也。
】圣人不仁,【圣人爱养万民,不以仁恩,法天地行自然。
】以百姓为刍狗。
【圣人视百姓如刍草狗畜,不贵望其礼意。
】天地之间,【天地之间空虚,和气流行,故万物自生。
】【人能除情欲,节滋味,清五脏,则神明居之也。
】其犹橐钥乎。
【橐钥中空虚,人能有声气。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言空虚无有屈竭时,动摇之,益出声气也。
】多言数穷,【多事害神,多言害身,口开舌举,必有祸患。
】不如守中。
】【不如守德于中,育养精神,爱气希言。
】成象第六谷神不死,【谷,养也。
】【人能养神则不死也。
】【神,谓五脏之神也。
】【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肾藏精,脾藏志,五藏尽伤,则五神去矣。
】是谓玄牝。
【言不死之有,在于玄牝。
】【玄,天也,于人为鼻。
牝,地也,于人为口。
】【天食人以五气,从鼻入藏于心。
五气轻微,为精、神、聪、明、音声五性。
其鬼曰魂,魂者雄也,主出入于人鼻,与天通,故鼻为玄也。
】【地食人以五味,从口入藏于胃。
五味浊辱,为形、骸、骨、肉、血、脉六情。
其鬼曰魄,魄者雌也,主出入于人口,与地通,故口为牝也。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根,元也。
】【言鼻口之门,是乃通天地之元气所从往来也。
】绵绵若存,【鼻口呼噏【喘息,当绵绵微妙,若可存,复若无有。
】用之不勤。
【用气当宽舒,不当急疾勤劳也。
】韬光第七天长地久,【说天地长生久寿,以喻教人也。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天地所以独长且久者,以其安静,施不求报,不如人居处,汲汲求自饶之利,夺人以自与也。
】故能长生。
【以其不求生,故能长生不终也。
】是以圣人后其身,【先人而后己也。
】而身先,【天下敬之,先以为长。
】外其身,【薄己而厚人也。
】而身存。
【百姓爱之如父母,神明佑之若赤子,故身常存。
】非以其无私邪。
】【圣人为人所爱,神明所佑,非以其公正无私所致乎。
】故能成其私。
【人以为私者,欲以厚己也。
圣人无私而己自厚,故能成其私也。
】易性第八上善若水。
【上善之人,如水之性。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在天为雾露,在地为源泉也。
】处众人之所恶,【众人恶卑湿垢浊,水独静流居之也。
】故几于道。
【水性几于道同。
】居善地,【水性善喜于地,草木之上即流而下,有似于牝动而下人也。
】心善渊,【水深空虚,渊深清明。
】与善仁,【万物得水以生。
】【与,虚不与盈也。
】言善信,【水内影照形,不失其情也。
】正善治,【无有不洗,清且平也。
】事善能,【能方能圆,曲直随形。
】动善时。
【夏散冬凝,应期而动,不失天时。
】夫唯不争,【壅之则止,决之则流,听从人也。
】故无尤。
【水性如是,故天下无有怨尤水者也。
】运夷第九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盈,满也。
已,止也。
】【持满必倾,不如止也。
】揣而梲之,不可长保。
【揣,治也。
】【先揣之,后必弃捐。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嗜欲伤神,财多累身。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夫富当赈贫,贵当怜贱,而反骄恣,必被祸患也。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言人所为,功成事立,名迹称遂,不退身避位,则遇于害,此乃天之常道也。
譬如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乐极则哀。
】能为第十载营魄,【营魄,魂魄也。
】【人载魂魄之上得以生,当爱养之。
喜怒亡魂,卒惊伤魄。
魂在肝,魄在肺。
美酒甘肴,腐人肝肺。
故魂静志道不乱,魄安得寿延年也。
】抱一,能无离乎,【言人能抱一,使不离于身,则长存。
】【一者,道始所生,太和之精气也。
】【故曰:一布名于天下,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以为正平,入为心,出为行,布施为德,摠名为一。
一之为言,志一无二也。
】专气致柔,【专守精气使不乱,则形体能应之而柔顺。
】能婴儿。
【能如婴儿内无思虑,外无政事,则精神不去也。
】涤除玄览,【当洗其心,使洁净也。
】【心居玄冥之处,览知万事,故谓之玄览也。
】能无疵。
【不淫邪也,净能无疵病乎。
】爱民治国,【治身者,爱气则身全;治国者,爱民则国安。
】能无为。
【治身者呼吸精气,无令耳闻﹔治国者,布施惠德,无令下知也。
】天门开阖,【天门谓北极紫微宫。
开阖谓终始五际也。
】【治身:天门,谓鼻孔开,谓喘息阖,谓呼吸也。
】能为雌。
【治身当如雌牝,安静柔弱,治国应变,合而不唱也。
】明白四达,【言达明白,如日月四通,满于天下八极之外。
】【故曰: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彰布之于十方,焕焕煌煌也。
】能无知。
【无有能知道满于天下者。
】生之、畜之。
【道生万物而畜养之。
】生而不有,【道生万物,无所取有。
】为而不恃,【道所施为,不恃望其报也。
】长而不宰,【道长养万物,不宰割以为器用。
】是谓玄德。
【言道行德,玄冥不可得见,欲使人如道也。
】无用第十一三十辐共一毂,【古者车三十辐,法月数也。
】【共一毂者,毂中有孔,故众辐共凑之。
】【治身者当除情去欲,使五藏空虚,神乃归之。
】【治国者寡能,摠众弱共使强也。
】当其无,有车之用。
【无,谓空虚。
】【毂中空虚,轮得转行,轝中空虚,人得载其上也。
】埏埴以为器,【埏,和也。
埴,土也。
】【和土以为饮食之器。
】当其无,有器之用。
【器中空虚,故得有所盛受。
】凿户牖以为室,【谓作屋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
【言户牖空虚,人得以出入观视;室中空虚,人得以居处,是其用。
】故有之以为利,【利,物也,利于形用。
】【器中有物,室中有人,恐其屋破坏,腹中有神,畏其形亡也。
】无之以为用。
【言虚空者乃可用盛受万物,故曰虚无能制有形。
道者空也。
】检欲第十二五色令人目盲;【贪淫好色,则伤精失明也。
】五音令人耳聋;】【好听五音,则和气去心,不能听无声之声。
】五味令人口爽;【爽,亡也。
】【人嗜于五味于口,则口亡,言失于道也。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人精神好安静,驰骋呼吸,精神散亡,故发狂也。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妨,伤也。
】【难得之货,谓金银珠玉,心贪意欲,不知餍足,则行伤身辱也。
】是以圣人为腹,【守五性,去六情,节志气,养神明。
】不为目,【目不妄视,妄视泄精于外。
】故去彼取此。
【去彼目之妄视,取此腹之养性。
】厌耻第十三宠辱若惊,【身宠亦惊,身辱亦惊。
】贵大患若身。
【贵,畏也。
若,至也。
】【谓大患至身,故皆惊。
】何谓宠辱。
【问何谓宠,何谓辱。
宠者尊荣,辱者耻辱。
】【及身还自问者,以晓人也。
】辱为下,(一作「宠为上,辱为下」),【辱为下贱。
】得之若惊,【得宠荣惊者,处高位如临深危也。
贵不敢骄,富不敢奢。
】失之若惊,【失者,失宠处辱也。
惊者,恐祸重来也。
】【是谓宠辱若惊。
】【解上得之若惊,失之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复还自问:何故畏大患至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有身忧者,勤劳念其饥寒,触情从欲,则遇祸患也。
】及吾无身,吾何有患。
】【使吾无有身体,得道自然,轻举升云,出入无间,与道通神,当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寄天下,【言人君贵其身而贱人,欲为天下主者,则可寄立,不可以久也。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言人君能爱其身,非为己也,乃欲为万民之父母。
以此得为天下主者,乃可以托其身于万民之上,长无咎也。
】赞玄第十四视之不见名曰夷,【无色曰夷。
】【言一无采色,不可得视而见之。
】听之不见名曰希,【无声曰希。
】【言一无音声,不可得听而闻之。
】搏之不得名曰微。
【无形曰微。
】【言一无形体,不可抟持而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