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思潮评析》课件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15
导言一、社会思潮的定义什么是“社会思潮”,学界并无统一界定。
尽管言说者各异,但还是有相通之处。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对“时代思潮”作了极好的阐述,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思潮”。
他说:今之恒言,曰“时代思潮”,此其语最妙于形容。
凡文化发展之国,其国民于一时期中,因环境之变迁与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于是相与呼应汹涌如潮然:始焉其势甚微,几莫之觉;寖假而涨——涨——涨,而达于满度;过时焉则落,以渐至于衰熄。
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者也。
凡“时代”非皆有“思潮”,有思潮之时代,必文化昂进之时代也。
吴雁南(贵州师大)认为,社会思潮是某些个人、集团、阶层、阶级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围绕社会重大问题抒发并产生较大影响的思想主张、观点、意愿的总和。
华东师大哲学系的高瑞泉对社会思潮的界定是,指较大规模的观念形态的运动,是特定社会的各种矛盾尖锐化、复杂化在思想领域的反映,通常是从知识分子群体发端,推向或大或小的社会层面,进而影响到生活世界与民众心理的思想运动。
南京大学李良玉认为,社会思潮是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发生的群众性思想运动,是反映当时政治状况的,有重大影响的,在某些社会阶层或社会群体中流行的思想潮流。
社会思潮有四个特征:1,大众性;2,思想性;3,政治性;4,导向性。
二、社会思潮与思想史的关系思想史内容广泛,应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思想。
而社会思潮只是思想史中的一个方面,它虽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但内容上侧重于社会性、群体性。
三、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特点1.思潮的多样性。
2.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构成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旋律、最强音。
3.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演变与发展,始终是同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交织在一起的。
四、研究概况1.1978-80年代末,主要研究思想家的思想。
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79年。
李华兴:《中国近代思想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当代社会思潮》第一章导论(一)20世纪主要社会思潮产生的文化与历史背景(二)20世纪主要社会思潮产生的理论原因(三)20世纪主要社会思潮的基本特征、走势、内在矛盾第二章人本主义思潮概述:人文主义思潮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人文主义思潮的基本特征与流变一、时代的先行批判者:唯意志主义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唯意志主义在现代哲学发展中的地位,为人本主义思潮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把握其理论特征,主题的演化。
(一)生命意志向西方传统理性哲学挑战1、世界是我的表象叔本华首先对传统的理性主义提出挑战,特别是对黑格尔哲学。
他将康德关于“善良意志”的伦理学改造为意志主义的本体论。
他断言:世界是我的表象。
世界上的一切存在物都必须和知觉到这些存在物的人相联系,都是作为这个人的表象而存在。
2、世界的本质是意志作为表象的世界离不开认识主体。
认识主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肉体,也属于表象;另一部分是意志。
意志是一种非理性的、盲目的、永动不息的、永不疲惫的欲望冲动。
叔本华认为他是一种求生存的欲望冲动。
在人的诸多欲望中,最根本的是生存,即延续生命,它是其他一切欲望之本,是人的意志的本质。
宇宙的一切都是生存意志发外化或客观化。
3、直面惨淡人生,虚无主义的解救之法(1)悲观主义的人生观叔本华认为;意志的邪恶的,是我们全部永无止境的苦难和罪恶的源泉。
人生是一场悲剧。
(2)解救之法:叔本华对人作了三个层次的理解。
并提出如何摆脱苦难深渊的方法:患精神病,失去自识;自杀,结束痛苦;从事文学艺术创作,使个人精神有所寄托,到底物我合一,以至无我的境界;学习生命哲学。
使人懂得人生的本质是意志、欲望,就是痛苦,于是应该泯灭一切意志和欲望,忘却现实生活。
(二)重新评估一切价值的尺度——强力意志论1、尼采的主要贡献尼采的思想分前期、中期和后期。
对叔本华的哲学作了两点修改:将生存意志改为权力意志;悲观主义改造为积极的行动主义。
主要贡献在于对传统和现代的文化,特别是传统理性主义、基督教道德和启蒙主义的文化加以抨击,提出了“重估一切价值”的口号,要批判一切流行价值,推翻一切偶像,并提出了以“权力意志”为标准的“超人”价值观。
《当代社会思潮评析》课件说在《当代社会思潮评析》课前的话学习研究代表当今时代精神和文化特点的若干社会思潮~可以了解世界、了解中国~开拓知识视野、提高理论素质。
本课程在内容上具有时代性、前沿性、现实性和热点性的特点~它与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文学、历史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自然科学等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联系。
主要参考《马恩选集》、《非理性》、《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第三次浪潮》等。
2引论社会思潮与时代精神一、社会思潮的特点社会思潮是时代精神的一种特殊表现。
它具有综合性、流动性、广泛性的特点。
——它是社会理性因素和心理因素高度交融的综合意识现象,——它以动态的形式反映时代精神~通过它的演变可以迅速找出时代、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轨迹,——它是覆盖面相当宽泛的社会群体意识。
社会思潮是以理论观念为指导~以对社会的评价性认识为内容~以广大社会群众为载体的流行思想。
它的指向对象是现实社会~直接表达人们对于社会现实的认识、要求与评价。
它的思想载体是社会群体。
它的表现形式是社会流行思想。
社会思潮的基础或核心指导是哲学~它表现为具体科学中的理论或流派~它根植于广大民众社会心理的土壤之中。
3二、社会思潮的产生不是任何时期都能出现众多的社会思潮~也不是任何思想都能转化为流行的社会思潮~社会思潮的出现与活跃是一定社会机遇下的产物:一是理论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
只有适应时代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的理论才能转化为社会思潮。
二是社会为理论的活跃提供适宜的环境。
社会思潮的出现总要有适宜的社会条件和机遇。
社会思潮通常不是发生在社会平缓的进化时期~而是发生在社会的动荡或变革时期,社会思潮不是发生在思想封闭、文化专制时期~而是发生在思想开放、文化繁荣时期。
社会思潮产生之后~一般地要经过启蒙期、全盛期、蜕变期和衰落期这几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4三、社会思潮的作用社会思潮对于社会发展的推动和影响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它是时代精神的指示器~社会气候的“晴雨表”~民族思想的度量衡。
研究学习当代社会思潮~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通过社会思潮这面时代的镜子~可以透视当代中国人在时代、历史、社会方面的发展轨迹~可以了解当代中国人在时代意识、社会心理上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第二~社会思潮直接表达人们对于社会现实的认识、要求与评价~我国十多年改革的成绩与进展~问题与矛盾~都在社会思潮中普遍反映出来。
分析研究社会思潮~可以深入了解广大群众对改革的意向和要求~并找出解决和引导的方法。
第三~及时细密地捕捉、跟踪、把握社会思潮和社会心态变化的趋向~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社会思潮是影响当代青年思想形成的重要渠道。
第四~社会思潮是形成新意识形态的重要思想来源。
社会思潮所提供的当代社会心理氛围~所提出的最敏感、最尖锐、最难解的时代问题~所包含的宝贵的真理颗粒~都不能不对新意识形态的形成发生重大影响。
新时期我国思想界对于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探索和建构~都是同社会思潮的流向息息相关的。
5本课所讲的社会思潮都是主要反映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进步思潮~而非落后反动的思潮。
主要包括下面五种社会思潮:一、理性批判思潮二、科技治国思潮三、人道主义思潮四、功利主义思潮五、文化主义思潮6第一章理性批判思潮工具和理性——人类进化的两个基本标志。
“理性批判”——对理性的审查评判。
一、什么是理性理性是最基本的人性。
人是理性的动物。
理智、思维、理性认识等均含在“理性”的范畴之内。
人的理性具体表现为:,一,在人与自身关系上~表现为人认识把握自我的能力。
,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人深刻地认识和把握自然的能力。
,三,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表现为人能制定并共同遵守社会规范的能力。
理性的作用:——对人性的确认~——对人性的约束。
7二、中国社会需要理性精神——接受理性的启蒙~——确立理性的权威~——培养理性的精神~这是人类走向现代化的必需手段和必经阶段。
在现代化过程中~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关系上集中表现为科学精神~——在人与人的关系上集中表现为民主精神。
对于走向现代化的中国来说~这两种精神都是十分缺乏的~都是需要着重树立的。
第一~现代化的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
要想建立并实行社会化大生产~经济体制就必须从“经验型”、“权力型”过渡到“科学型”。
第二~现代化的社会管理应是民主管理。
人际关系的维持手段要靠由自然经济时的体现等级关系的道德、伦理、良心转化为现代社会中的体现平等关系的具有客观公正性~普遍适用性的法律和契约。
第三~现代化中的理性精神~不仅体现在生产方式、管理体制之中~更应当成为一种普遍性的社会精神气质——体现为一种新理性主义~即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个体化精神与整体化精神、戡天役物的竞进精神与自然谐适的保守精神、世界文化精神与本土文化精神的并行不悖~相砺相长。
8三、非理性思潮的崛起与冲击,一, 人性与非理性1. 什么是非理性2.非理性——人性的一部分,二,理性缺失与非理性冲击下的中国现实社会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是非常规的。
在中国正在审视、确立理性精神的时候~非理性的冲击已接踵而来。
正当中国人以理性审视一切的同时~理性自身也受到审察批判。
这是因为~西方从14世纪文艺复兴的理性启蒙开始~到18世纪确立理性的统治地位~经历了几百年时间~而到19世纪下半叶始便开始非理性主义的思潮。
因此~中国当下正处于一种因缺少理性而展开理性的确立与非理性的冲击的矛盾之中。
非理性思潮在我国社会中的典型表现就是“跟着感觉走”。
直接的后果就是理性的淡化和失落。
理性的淡化与失落已是一种世界现象。
其根源在于随着现代化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人们对理性及其产物——权威、意识形态、理性主义等的看法和观念上发生了新的变化。
所以正确分析非理性思潮~作出正确的价值导向~对中国当今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9理性的淡化和失落表现为:1.非权威化倾向——权威的淡化和多元化。
从农业社会人的统治的权威到工业社会物的统治的权威再到现代社会的权威观念的淡化和多样化。
打破传统的权威观念之后~如何建立现代的权威观念~是须进一步研究和引导的。
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现代权威观念不是以盲目的信仰和服从为前提~而是以人类自觉的理性为基础。
2.非意识形态化倾向意识形态是一套为人类思想行为定向的价值体系~它提供一种人们为之奋斗的理想~它是一个社会、阶级、政党存在合理性的理论依据~是观念体系、是思想旗臶。
因此~意识形态的原则问题都当仁不让。
但战后50年代起~殴美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和平发展时期~许多知识分子放弃了激进理想和社会变革立场~“意识形态的论争时代”已经结束。
这样~50—60年代~西方展开了一场关于“意识形态终结”的大辩论。
“非意识形态化”观点主要依据两种流行的理论:一是“趋同论”~一是“科技治国论”。
这些年来~我国也出现了“非意识形态化”的倾向。
那么应如何看待意识形态呢,:第一~意识形态必须以科学为基础。
10第二~不能把意识形态当作剪裁丰富社会生活的唯一尺度。
第三~意识形态不可能“终结”,但也存在意识形态的“转型”问题。
3.非理性化倾向理性对于破除等级枷锁~确立人的平等地位和建立一个秩序化、规范化的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理性是人的本质~否则人将堕入兽性。
但若把理性的作用推向极端~会使人成为“理性人”~会成为理性主义。
因为人的本性是丰富的。
理性难以给爱情下定义。
理性主义原则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推崇集中、统一和权威~忽视个体多种多样的存在和需要~它可造成一个机械有序的物理的世界~但不可能造成一个真正的人的世界。
因此~理性主义遭到现代的批判是正常的现象。
对黑格尔的批判就是典型表现。
但非理性倾向也不能走向极端。
理性与非理性的结合~才是一个健全的人、健全的社会~实际的情形应该是理性与非理性的辩证统一。
11第二章科技治国思潮20世纪科学主义思潮中比较突出的是“科技治国论”。
它是以世界新科技革命为背景~以强调科学技术的决定作用~把科学技术作为立国之本为特征的。
一、科技治国论的背景该思想萌芽于17世纪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
20世纪开始日益兴盛。
1919年~美国的威廉〃史密斯正式创造了“科技治国论”一词。
上世纪20年代初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是科技治国论的当代表现形式。
军事立国—?资源立国—?贸易立国——科技立国科技治国论的根源:——科技力已成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核心,——肇始于20世纪初爱因斯坦的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当代新技术革命的巨大影响和强烈挑战。
我国的“科教兴国”与西方流行的“科技治国论”是有异同的:相同:二者都强调科技的作用。
区别:在于“科技治国论”实质是一种“技术统治论”思想~把科技当做社会发展的唯一决定力量,而“科教兴国”强调以生产力为中心~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三者的统一。
12二、科技治国论的主要理论表现,一,贝尔:“后工业社会”论贝尔:——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二,托夫勒:“三次浪潮”论托夫勒:——第一次农业文明浪潮——第二次工业文明浪潮——第三次信息社会浪潮,三,罗马俱乐部:“增长极限”论罗马俱乐部的宗旨——“忠实而深刻地阐明人类面临的主要困难”和解决战略。
《增长的极限》分析了对人类命运发展有决定意义五个参数:人口、经济增长、粮食、资源、污染。
结论:世界在100年内达到增长极限然后崩溃。
提出“零的增长”方案~悲观主义~“世界末日”论。
但“增长极限”的积极意义在于:它第一次为人类敲响了警钟,唤醒了不同国家人们的全球性意识。
我国的“科技兴国”思潮具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13三、对科技治国论的评论在现代西方~存在着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思潮的矛盾与对立。
,一,认识方法贝尔认为~科技治国论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种观察认识世界的观点和方法~它与人文科学的认识方法有重大差别:在研究对象上:科学主义面对的是“事实世界”~人文科学面对的是价值世界。
在方法上:科学主义是“解释”对象是什么~人文科学是“理解”对象的意义。
由此形成不同的思维模式:欧洲是逻辑型~中国是直觉型,男性长于逻辑~女性长于直觉。
但不能过分推崇科学主义方法~人文科学的作用也非常之重大。
14,二, 社会发展理论1.工业文明观“发展=经济”2.持续发展观“发展=经济,社会”。
3.综合发展观“发展=社会,人”。
我国:——以阶级斗争为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15第三章人道主义思潮一、人道主义思潮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人道主义的定义有多种:“一种把人和人的价值臵于首位的观念”等等。
人道主义分古典人道主义和现代人道主义。
现代人道主义的主要特点:,一,非理性主义倾向,二,关注个体的生存状态,三,着重揭示新技术革命和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异化问题。
当今世界人的凸现: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普遍呼声,认识自己~超越自己~实现自己——人心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