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经验及问题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4
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提升城市软实力——关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调查与思考历史文化资源是城市的记忆和灵魂,是城市文化价值和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
我市明确提出,“修缮恢复一批文物建筑,综合提升一批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利用好一批重点历史片区”。
近期,我围绕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形成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本市是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11万多年的人类活动史和2300多年的建城史。
本市高度重视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开发,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围绕“四条主线”,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加大保护管理力度, 深入挖掘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
1.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规划不断完善。
完成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1-2020年)》编制工作,通过了住建部专家审查,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编制完成了3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和《市工业遗产保护规划》《市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与保护规划》等规划,制定了《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行动实施方案》,建立了“166+N”项目库。
各类保护规划的编制,明晰了历史文化名城的价值与特征,明确了重点保护区域的控制要求,为保护开发利用工作的推进奠定了基础。
2.历史文化资源保护面不断拓展。
深入开展历史建筑与文物普查,完成了五批次历史建筑认定工作和多批次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划定工作。
目前,本市已划定了几处历史城区,18处历史风貌区,3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6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处(包括3处世界文化遗产)、省级78处、市级161处;历史建筑162处(302栋);3个历史文化名村,3个中国传统村落、1项工业遗产、196项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众多的商业老字号等历史文化资源,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历史文化保护和展示体系。
3.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为了更好地挖掘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本市围绕建设城市特色文化,从文物修缮与发掘、历史建筑主体抢救性修缮、历史文化街区综合提升、历史片区更新利用四个方面分步骤地推进相关工作。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几个问题浅议[论文关键词]历史文化保护区北京四合院历史风貌 [论文摘要]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已成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的焦点和难点,在“十五”期间,面对新形势的挑战,应当认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紧迫性,确立保护原则,利用市场机制,探索新的保护方法,同时对现存的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进行全面而详细的调查,以便为夸后的保护工作提供依据,为后人留下资料1面对“第四次浪潮”的挑战半个世纪以来,北京的历史风貌保护工作走过曲折而艰辛的历程,文物保护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受到过四次大的冲击。
虽然在50多年前北京的和平解放使这座古都完整地保留下来,但由于在其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人们缺乏文物保护的观念,没有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意识,北京的文物古迹和历史风貌一度遭到较大的破坏大跃进期间,为大炼钢铁形成冲击金属文物的浪潮,许多珍贵文物消失在冶炼炉中。
文革初期掀起对“封资修”文化的批判,文字的和图案的文物、街景受到巨大冲击,大量碑刻、雕刻、经卷、书画毁于一旦,许多重要的文物建筑受到极不合理的使用,形成以破坏文化标志物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浪潮”。
在此期间被当作封建帝都标志的城墙被最后拆除,北京的历史风貌受到很大破坏。
“文革”以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城市发展速度的加快,出现了以破坏文物建筑本身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浪潮”,王府大院内见缝插针式的建设和各处对文物建筑的拆改,破坏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物。
从9o年代初期起,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城市的开发方式发生变革,由对单座文物建筑的拆改破坏演变成对成片街区的剃头式改造,许多文物建筑被拆除,一些很有保留价值的街区化为乌有,“第三次浪潮”演变成为“第四次浪潮”,即破坏历史文化区域的浪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受到严重挑战。
在北京的历史风貌经历一次次破坏的同时,人们为保护文物和历史风貌的努力也在加强从1957年北京确定了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文革之后,作为对文革的反思,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文物保护工作,许多重要的古迹成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越来越多的文物得到有效保护。
>才智/135前 言河南省郏县临沣寨因其保存着完整的古村落、古民居及传统的红石建筑备受人们关注,于2005年10月被1日被建设部和国家文物保护局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后,其保护和开发工作日趋规范化。
特别是近些年来,在相关政府部门和村民的精诚合作下,加上招标企业的资金支持,临沣寨发展前景美好。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其间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通过对临沣寨具体情况的了解,本文提出一些解决策略,旨在推进临沣寨保护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临沣寨概况及其资源综合价值评估临沣寨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城东南12公里处的堂街镇朱洼村,据平顶山市30公里,占地7万平方米。
寨内现有159户人家,600多口人,其中朱姓人口占90℅。
古寨始建于明末,重修于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迄今已有151年的历史。
寨内的洼地聚落、古寨墙、古寨河、明清古民居等与当地优美的自然风景融为一体,为中原地区少有的一处保存完好的古村落,于2005年10月1日被建设部和国家文物保护局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寨墙:临沣寨整个村落被一种浅红色花岗岩条石砌筑的寨墙紧紧围着,围长约1100米,高6.7米,厚60厘米,寨墙上共设5座哨楼、800个城垛。
故当地人又称临沣寨叫“红石古寨”,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称赞临沣寨是“中原第一红石古寨”。
【1】筑寨红石取自临沣寨东10公里的紫云山,山石纹理细腻,质地坚硬,其色紫红,巧合“朱”字,寓意朱氏家族身份尊贵。
红石寨依水而建,呈船形,寓意水涨船高,寄托朱氏三兄弟财运发达,官运亨通的希望【2】。
寨门:寨墙按股罗盘八卦方位的乾、坤、巽三方,分别开东南门叫“溥滨”门,以其临利溥渠而名;西北门称“临沣”门,以其濒临沣溪水而得名;西南门叫“来曛”门,出自《南风歌》,寓意着主人对家庭和谐安宁、财源广袤的美好愿望。
三个寨门皆用红石砌券,高盈丈,宽八尺有余,门首刻寨门名,字体遒劲,工艺精湛【3】。
三个寨门均装有两扇10厘米厚且用铁皮镶裹的榆木大门,临沣寨门上的铁裹皮面鎏金有“同治元年”和“岁在壬午”的题字,至今仍清晰可变【4】。
城市扩张中的咸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思考李幸黄敏李晓娟摘要:协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是名城保护的永恒主题。
咸阳历史文化名城有其较一般名城更为深刻的独特性,在当前快速城市化和大规模城乡建设的背景下,咸阳历史文化遗产及其环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受到城市空间扩张的巨大冲击。
针对当前城市与区域发展的阶段性,协调历史保护与空间发展的矛盾需要从更广阔的城市空间范围和区域视角重新审视。
本文结合《咸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修编过程,通过总结新时期咸阳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特征和保护面临的挑战,以对城市扩张中的咸阳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进行再认知与解读。
在此基础上,从建立名城保护的整体观、厘清名城保护的整体体系框架、提出名城保护的空间发展模式等方面探索名城保护的多元策略,推进咸阳历史文化名城由当前的被动态势转变为主动化保护。
希望在认识和实践领域对同样处于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密集区域的其它名城保护有所启发。
关键词:城市扩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咸阳1引言历史文化名城的设立作为一种保护措施,从城市整体的角度保护文化遗产。
随着名城保护的法律法规的完善,我国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名城保护制度与体系,尤其是《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08)》的出台,构建了保护文物古迹、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城三大层次的城乡统筹的遗产保护体体系[1],对于当前城镇化快速发展背景下的名城保护工作起到了统领作用[2]。
但目前城市化率已经突破50%,城镇人口较1982年名城保护制度设立之初增长了2倍[3],快速城市化使得城市的空间迅速扩张,众多历史文化名城在大规模城乡建设的背景下的整体格局与传统风貌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名城保护总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冲击[4]”并存的局面,同时也出现了由“建设性”破坏行向“保护性”破坏行为的转变[3]。
《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建设“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的战略构想,这为推进咸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秦汉文化的彰显提供了珍贵的历史机遇。
XX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Ts-XX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XX市文化局局长XXX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是一个民族和地区最可珍惜的宝贵财富。
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持我们的文化基础,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X X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部门积极配合,广大文化文物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在下一步工作中予以解决。
一、XX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状XX地处金沙江、岷江汇合处,是长江正源的起点,有“万里长江第一城”的美誉。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筠连县巡司镇拱猪洞发现了距今4万年的古人类臼齿化石,翠屏区、XX县等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石器,部分带有云贵高原史前文明特征,证明这里曾是古代文明交汇和融合的地方。
西汉高后六年(公元前182年),乂乂筑焚道城,迄今已有2180余年的历史。
同时,XX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有古语言文字、口述文学、传统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6大类,90多个项目,其中屏山县的“金江号子”、江安县的“竹簧工艺”、翠屏区的“面塑”和XX县的“小彩龙”等均有较高的知名度。
由于XX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6年5月,市境内共保存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1000 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僰人悬棺、真武山古建筑群、夕佳山民居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旧州塔、大观楼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4处(云南会馆、武庙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5处(北岩寺、叙府会馆等)。
另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处(翠屏区李庄镇),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处(江安县),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处(屏山县龙华镇),历史文化古街区1处(冠英街)。
文博单位共收藏有石器、铜器、陶器、字画等各类馆藏文物9222件。
155C H I N A V E N T U R E C A P I T A L学术论坛|ACADEMIC FORUM一、引言加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保护是构筑城市文化品牌、推进地方文化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充分认识名城保护建设的重要性,保持城市的历史个性及其风貌,并富有创造性地留传给后代,成为施政者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
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许多问题,形势严峻,不容乐观。
如何推进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建设,是众多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一直探寻的道路。
本文以北海为例,通过分析北海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历程及做法,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建设提出几点建议,以期对如何推进名城保护建设起到一点促进。
二、北海名城保护现状及困难1.基本情况北海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现代文化丰富多彩。
从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19世纪 “中国对外通商口岸”到1984年的“对外开放沿海开放城市”,2000多年以来,中原文化、客家文化、西洋文化、山地文化和海洋文化等多样文化相互交北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的对策思考北海旅游集团 马斯承融,形成了城市文化的多样性。
北海现有自治区级历史文化街区6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2个、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02处、全国重点保护单位4处(其中近代建筑群共有17个点25座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23项(民间故事《珠还合浦》已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保护历程上世纪90年代,北海组织了珠海路、中山路立面测绘、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规划;2000—2008年编制了《北海市旧城区旅游和保护规划》,制定了《北海市老城保护区房屋修缮改建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定;2005年实施了老城保护一期珠海路道路改造工程。
总体而言,北海名城保护工作比较注重整体的保护,未发生过大规模拆建、推倒重来的情况,使名城总体格局保存完整,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如:缺乏专门管理机构进行具体工作;规划制订时缺少系统性的研究,没有形成相应的技术标准;改造中工程细节不够深入,没能一步到位。
目录摘要 (1)Abstract (2)导论 (3)(一)研究背景 (3)(二)基本概念 (3)一、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分析 (4)(一)北京城概况 (4)(二)北京名城保护与改造的发展进程 (4)(三)北京名城整体性保护框架 (5)(四)、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现状 (7)1、文物古迹保护现状 (7)2、历史文化保护区现状 (7)二、北京名城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 (8)(一)背景——城市高速发展的历史阶段 (8)(二)透视——历史文化名城的现代化困境 (8)(三)困惑——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观认识问题 (9)三、北京名城保护问题分析 (10)(一)政府分工管理体系不明确 (10)(二)规划性破坏严重 (10)(三)保护方式片面单一、消极被动 (11)(四)保护法制建设滞后,法规出台速度慢于旧城毁损速度 (11)(五)对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保护古都风貌”的内涵与目标缺乏深入、明确的研究 (12)(六)缺少必要的资金投入 (12)(七)旧城改造缺乏计划和统筹 (12)(八)重物质文化遗产,轻非物质文化遗产 (13)四、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政策建议 (13)(一)改变评定政绩的纯经济标准 (13)(二)加快推进旧城及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平房产权明晰进程 (14)(三)尽快建立起一套完整有效的监督机制 (14)(四)拓宽融资渠道,吸纳社会资金,实现旧城保护、维修社会化 (14)(五)保持历史文化名城独特的个性 (15)(六)加强理论研究,积极借鉴国外有益经验 (15)(七)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探索新形势下公众参与旧城改造的新机制 (15)五、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发展与创新 (15)(一)“微循环式保护与更新模式”——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的必由之路 (16)(二)基于文化生态学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16)(三)绿色建筑概念下北京名城保护综合评价体系 (17)结语 (19)参考文献: (20)致谢 (21)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性保护、发展与创新——以首都北京为例(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刘成215123)摘要中国的城市化已经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面临的城市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工作心得:牛佛古镇开发和保护的问题和思考目前,牛佛古镇已经先后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全国重点镇、全省试点示范镇,古镇核心区也被列为全国传统村落,围绕古镇的相关基础建设项目相继立项或纳入规划。
一、牛佛古镇保护和开发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发展规划严重滞后。
目前,牛佛镇的总体规划为1999年修编的,新的规划先后于2011年、2013年启动修编,到现在还在审定阶段,这严重阻遏了古镇开发项目的实施。
开发资金缺口较大。
古镇核心区占地约40公倾,九街十八巷现存民清建筑约30万平方米,现已纳入省市区文物保护单位的点位有十二处,古镇内现有常住人口约2.5万人。
经初步概算,整体开发和保护牛佛古镇需资金约3亿元,而古镇近期重点地段建设项目的资金需求在5000万元左右。
群众保护意识淡薄。
主要是保护历史文化特征与居民生活方式条件改善之间的冲突,虽然我们编制了《XX市牛佛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并强化了群众宣传,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破坏性建设一致存在。
如古镇核心保护区的后街、油房街、铁匠街等,部分商户和居民为改善其营业和居住条件,随意破坏地面黄江石板路面,随意改变临街立面房屋外墙色彩和门窗风格等。
文化遗存破坏严重。
过去盲目的改造建设和行政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使部分文物古迹和街区历史建筑被不当拆除和改建,致使古镇旅游人文环境的原真性面临丧失的危险。
部分文物古建筑由于使用不当和年久失修已呈破烂毁损现象,优秀文化传统没有得到深刻挖掘和发扬光大,面临失传的危险。
目前,古镇中和灏、贺乐堂、万寿宫等三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只有万寿宫为政府所有,其余两处已经为私人所有。
基础配套严重不足。
古镇区目前道路交通和给、排水等基础设施条件差,公共建设不配套,缺乏完善的旅游接待设施,镇内旅游吃、住、行条件都较差。
同时,古镇目前的对外通道仅有太大路、板牛路、隆富路相对便捷,缺少和外界连接的高速公路或者快捷通道,致使旅游规模上不去,知名度和效益均受影响。
中图分类号 TU984.1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4)01-0078-05 收稿日期 2023-06-16摘 要 北京作为千年古都和中国的首都,不仅要保护北京老城,还要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
北京历史文化街区多位于北京老城核心地段,是北京传统风貌的重要载体,保护更新能更好地延续北京历史文脉、突出北京城市特色、传承胡同居民记忆。
以砖塔胡同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总结以价值为核,整体保护,功能重组,结构优化的思路,提出和谐共生,物质空间保护;传承文脉,非物质空间传承;面向未来,功能更新的保护更新策略。
关键词 北京老城 历史文化街区 保护更新策略 砖塔胡同历史文化街区Abstract As the ancient capital and the capital of China, Beijing's old city renewal should implement the strategic positioning of the capital city on the basis of protecting the old city. Beiji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s are mostly located in the core area of Beijing's old city, which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Beijing's traditional style, and protection and renewal can better continue Beijing's historical context, highlight Beijing's urban characteristics, and inherit the memories of Alley residents. Taki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of the Brick Tower Alle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e come up with new ideas and protective measures. The new idea is the core of value with overall protection and functional reorganization with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ideas. The update strategy is material space protection;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space and updated feature.Keyword Beijing Old Town,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s,Protection and update policies,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of the Brick Tower Alley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策略研究——以砖塔胡同历史文化街区为例The Protection and Renewal Strategy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in Beijing Old Town: A Case Study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of the Brick Tower Alley北京作为千年古都,具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000年左右的建都史,经历元、明、清三朝的建设发展形成独特的城市风貌。
历史文化古城的发展与保护**:***学号:**********院系: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专业:地理科学联系方式:*****************目录一研究背景二研究目的三研究地---平遥古城(一)平遥古城概况(二)平遥古城的历史价值和文化特色(三)平遥古城的现状(四)平遥古城保护面临的问题(五)平遥古城长远保护的对策四历史文化古城保护的意义五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和方法六总结一研究背景近年来,古城旅游的热潮一年高过一年,旅游占据生活指数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旅游作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大众所接受。
理所当然,历史文化古城发展旅游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平遥古城是全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价值在当今社会不可估量,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古城的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文物和遗产的破坏或者遗失,基础设施长期滞后,过度的开发,使环境的承载量严重收到了影响。
因此古城的保护势在必行,但在经济效应为先的城市社会背景之下,寻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双赢”之路是势在必行的举措。
二研究目的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从1980年代开展以来,一直强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于继承悠久的文化遗产,发扬光荣革命传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发展旅游业等宏观层面的意义。
时至今日,我们有必要更为全面的认识我们进行历史保护的目的。
历史保护要把居民的需求摆在首位,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以人为本”的开发建设原则。
在处理保护与开发、保护与旅游、保护与居民生活等多对矛盾关系时要以历史保护为基础,旅游开发为手段,以彻底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市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为最终目的。
旅游业的开发应直接给当地居民带来好处和实惠,自始至终将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摆在首位,通过发展旅游业,开发旅游纪念品及土特产推动历史城镇第三产业全面发展,增加新的就业机会,从而给城镇发展,带来生机与活力。
历史古城的保护不是为了过去而保护,而似乎为了现在和未来而尊重过去,要维持古城历史环境的延续性和历时性,防止古城的衰老和衰败,让历史古城成为环境宜人的美好家园,确保古城的特征与个性的延续,三研究地----平遥古城(一)平遥古城的概况平遥古城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的中部,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扩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状况及对策曹昌智作者简介曹昌智,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副主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同济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 要:深刻阐述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状况,提出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采取积极的应对思路、战略和公共政策,促进保护与发展相辅相成,和谐共赢,力主走出大拆大建改造误区,坚持形态保护与文脉传承统一,通过控制-整治-更新的合理途径,有效保护文化遗产,为现代经济社会服务,创造辉煌的未来。
关键词: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与发展;改造或更新;空间形态和历史文脉Abstract:expounds the conservation situa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town and village profoundly. It points out that the research of theory should be strengthened further, and the reasonable idea, strategy and public policy should be adopted positively.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should exist side by side and play a part together. Therefore, the regeneration of city cannot destroying historical buildings, but should make space and context to be supplementary to each other. Protecting cultural heritage effectively with the reasonable methods of control, renovation and regeneration is in order to serve modern society and economy, and create glorious future.Key words: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town and village;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renew or regeneration;space and context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1)-03-20(11)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向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扩展。
新形势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经验及问题研究摘要:
本研究以广州(我国最早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为例,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尝试从多角度、深入地探讨现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经验与问题,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为新形势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出谋划策。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管理体系广州
引言
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转型的新形势下,城市面临土地资源紧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迫切要求,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虽然得到不断重视,但在城市建设及改造仍快速推进的现实背景下,往往面临新的问题。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涉及多个层次,包括了文物建筑、历史街区等物质层面的研究,也保护城市特色等非物质层面的研究。
广州作为我国最早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相关政策有较早的探索,已初步建立了以物质层面为主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
但在城市快速发展更新的背景下,历史文化的保护仍出现诸多新问题,值得总结探讨,并对未来的名城保护工作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
1、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
1982年,广州成为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1999年3月,《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正式施行。
自此,广州逐步建立起从市域到不可移动文化遗产多尺度、多层次名城保护规划体系,包括了市域——历史城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风貌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等四个层次的历史文化保护(如图1)。
图1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 作者自绘,资料来源:广州市规划局名城保护处。
]
在政策法规方面,在遵照国家层面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08年)、《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2012年)、《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试行)》(2013年)等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法规体系:《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1999年3月1
日起实施,现根据新形势、新要求正在修编;《广州市历史建筑与历史风貌区保护办法》2014年2月1日起实施,为街区尺度、建筑单体尺度的历史文化保护提供依据。
2、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特点
2.1保护规划及政策日趋完善
市层面的法定规划及政策法规从2012年起相继出台,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这些规划及政策法规从不同尺度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进行了控制。
2013-2014年,《广州市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录》、《广州市第二批历史建筑名录》通过市名城委的审议,在报省政府审批的同时向社会公布,虽未真正受到法律保护,但可以通过公众监督保护。
对文化遗产单体尺度的保护,更有可实施性。
同时,《广州市历史建筑与历史风貌区保护办法》[ 《广州市历史建筑与历史风貌区保护办法》第五条。
]建立了不可移动文化遗产市、区联动的保护机制,即“以区(县级市)人民政府为属地责任主体,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为日常巡查、现场保护主体的文化遗产保护联动制度”,并将历史建筑、历史风貌区保护工作作为本级人民政府考核的重要内容。
这样的保护责任机制更能驱使政府落实保护,而不仅停留在宣传的层面。
2.2媒体及公众参与逐步强化
多个媒体关注广州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新快报》对此进行了长期的跟踪报道,据初步统计[ 根据《新快报》新浪微博2011年8月以来包含“历史保护”的微博数量进行统计。
],从2011年8月至2014年6月,《新快报》对历史文化保护的相关报道达198条,平均每月报道5-6条。
在媒体积极跟踪历史文化保护现状的同时,历史文化保护、文物保护、古建筑保护、城市规划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也借助网络、报纸等平台,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出谋划策。
2.3保护工作可实施性日渐增强
结合广州市第五次文物普查,对全市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线索进行全面摸查,为落实名城保护提供基础数据。
普查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信息核对,为推选确定历史建筑名单、实现对历史建筑单体及周边地区的保护打下坚实的基础。
普查通过建立不可移动文化遗产数据库,将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线索信息融入规划审批体系,使规划编制及审批过程能便利地读取相关信息。
这样的信息系统建设,有利于将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规划审批更好地结合,从规划控制的层面落实保护,使保护工作更具可实施性。
2.4保护工作面临更多的利益主体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往往涉及有一定历史的地区,与地区更新改造密切相关,在这样的背景下,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必然与旧村、旧城的居民以及开发单位的利益密切相关。
在复杂的利益主体相互作用下,名城保护工作出现一定困难。
政府希望达到地区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双赢,旧村、旧城的居民希望实现自身的利益,开发单位希望通过地区开发达到收益最大化,社会公众希望保护历史文脉、历史建筑等公共资源。
在多个主体利益不一致的现状下,出现了业主抵制历史文化保护的问题,也阻碍了文化遗产的保护的推进。
最典型的是2013年大塘村民拆毁初步列入文化遗产线索的老房子,沥窖村等城中村居民联合向政府反映其反对将自家房子列入文化遗产线索的诉求。
3、新形势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建议
3.1更加注重立法及政策制度的先行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需要有法可依,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如加快《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修订,同时应尽快出台历史建筑的修缮保护的配套文件。
现有的历史建筑名录通过市名城委审议后,还需一系列的完善工作,如落实建筑主体和保护范围界线、坐标、地形图等,该名单需经省政府审批才正式公布生效。
漫长的报批周期对历史建筑的保护起弱化的作用,因此,应考虑简化历史建筑的报批程序。
同时,对于比历史建筑保护效力更低的传统风貌建筑,暂时有相关的政策法规,也需进一步完善。
3.2保护理念上应与时俱进
倡导以历史文化保护为前提,对地区进行有机更新。
在物质更新层面,应在保护整治规划中对有价值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并且考虑新建、扩建、改建建筑退让、控高,保护地区肌理,周边建筑色彩、体量等相关的景观控制要求。
同时,在具体地区的保护规划中,应注重恢复地区的活力,因地制宜地对地区产业定位进行研究,通过引入产业盘活地区经济,通过环境的改造、公共服务配套的完善、建筑的活化利用等多种手段提高地区的价值。
另外在社会文化层面,应注重城市文化的再生,历史文脉的延续,以及培育有活力、有文化认同的社区网络。
3.3保护制度设计应更全面,保护业主合法权益
新时期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涉及多主体的利益,因此在制度设计上应有更周全的考虑。
尤其对于产权私有的不可移动文化遗产,应在明确业主保护责任的同时,明确相关的权利,引导业主愿意进行文化遗产的保护。
可以考虑建立对文化遗产线索的修缮资金申请、修缮规划要求、完善补偿机制等,多方面制定细则,保障文化遗产业主的合法权益。
同时,对于需进行更新改造的地区,应考虑对开发主体进行规范,如在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线索征收过程保障业主的权益、在开发建设中严格落实对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等的保护及活化利用。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的认定,并且迫使开发主体更细致地考虑地区的
改造需求,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前提下进行地区的开发规划设计及改造。
参考文献:
[1] 李燕, 司徒尚纪. 近年来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的进展[J].人文地理, 2001,05: 44-48.
[2] 阮仪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呼唤“理性回归”[J]. 城市观察, 2011, 03: 5-11.
[3] 徐琴. 有机更新: 历史文化名城走出保护性衰败与建设性破坏困境之路[J]. 城市观察, 2011,3: 6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