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 格式:pdf
- 大小:231.60 KB
- 文档页数:2
构建医学生人文精神教育体系的思考单人麟(南昌大学思政部;江西,南昌,330046)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怀。
从根本上说,人文学科能提供一种正确的价值和意义体系,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情操,塑造一种文明、开放、民主、科学、进步的民族精神。
医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是医德建设的基础工程。
当今的大学生是未来医疗队伍的希望,加强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十分重要。
第一,医学教育要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大力加强人文精神教育。
首先,要树立对人文科学的正确观念。
现代医学发展到今天,正在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以往的医疗行为,只重视病人的肉体疾病,或对“症”下药,或用手术刀切除病灶,或采取措施消灭癌细胞。
这是一种有一定成效的医疗模式,但也是一种存在着很大缺陷的医疗模式。
其不足之处就在于,它把病人只是当作简单的个体生物,一没有看到人是有思想有情感的高级动物,二没有看到人的社会属性,社会的一切都会在人的身上打下烙印。
因此,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并不能包治百病。
在社会飞快发展的今天,激烈的竞争环境,沉重的生活压力,繁重的学习负担,紧张的人际关系等等,都会对人的心理乃至生理产生巨大的影响,导致人的身心健康出现问题,现代疾病谱的变化要求我们的医疗模式必须随之发生变化,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也就是说,在医疗行为中,必须把病人看作身心合一的整体,在医治肉体疾病时充分考虑心理及社会的因素,多管齐下,使病人在身心上都得到适当地处置,尽快恢复健康。
这种新的医学模式,无疑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就显得特别重要。
因为这既是医学生做人的需要,也是医生的职业需要。
从做人的角度讲,医生的职业关系到病人的生命,一定要有高尚的医德,要有“大医精诚”的胸怀,“一心赴救”的情操,“医乃仁术”的信念,“重义轻利”的品格。
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构建分析一、医学生综合素养的现状通过与医学高校教师的沟通得知,当前医学生综合素养不是非常的乐观,其主要表现在学生的知识能力与修养方面。
从知识的角度来看,主要体现在学生自身的综合性的知识面较为狭窄,教学知识结构不合理,在将其应该到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产生了一定的阻碍性。
在学生的能力方面,其主要体现在书面和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缺乏人际关系协调能力。
在自身修养方面,医学生的思想还尚未成熟,缺乏一定的感恩意识和爱心。
而对于医务工作者来说他们的工作职责就应该有慈爱和人文关怀,并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这是医学院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前提。
二、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的影响医学院中,综合素质教育可以提升医疗保健队伍的整体素质,以及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所以医学院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它不仅是教育部门对教育的管理,提升医学院教务人员教学方法,提升医学院办学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医学院、教学工作人员自我反思改造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
这种评价体系是分解评价目标,教育者通过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心理健康、政Z思想、德育教育等指导提升医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医务人员。
三、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的构建1.构建综合素养评价体系的内容。
为了更好地考核医学生综合素养,医学院前期可先制定一套评价考核方案,采取专家咨询的手段,优选初创指标,并将最终的指标和内涵确定下来;与此同时,适当的矩阵分析法,将各级指标权重确定下来。
根据以上所得出的指标体系制定一套合理的调查问卷,选择医学生、医学教师、医务人员、医院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发放并回收调查问卷,回收调查问卷后整理评价体系各项指标的有效性和时效性,并按照评价的结果,修正指标系统中所存在的问题。
另外,在进行综合素养测评的时候,可成立综合素养评定小组,从身心素养、实践能力、道德品质、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同考核结果中能够准确的反应出医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素质水平,也能在考核中有效体现出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
试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摘要:随着新课改课程改革的推行,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再仅仅是具备高能力,还对素质的高低也有了相应的要求。
现阶段,医学院校除了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还应当重视对人文素质的教育。
为了能够使教育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相关的教师应当积极对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结构进行完善,丰富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促使医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进步。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方法一、为医学生构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性1、是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现代医学是由生物医学发展而来,与传统的医学模式不同的是,现代医学更加注重对病人的人文关怀,并且注重与时俱进,研究的重点是如何提高医疗技术以及医疗服务。
主张从整体上认识人、理解人,然后全面的研究人体的健康问题,这就对医学院校培养人才的课程体系有了新的要求。
医学生必须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培训,注重对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提高自身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做一个优秀的医疗工作者。
2、是新时期医学工作者的职业要求先进的医学研究技术的发展进步,为人类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创造了许多有利的条件,提供了许多便利。
例如,克隆技术,器官移植技术以及人体冷冻技术等等一系列的医疗科学技术成果。
这些医疗技术在给人们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可能对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这就需要相关的医疗工作者具备人文素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进行医学研究,更好的为人们的身体健康服务。
医生这个职业被群众称为白衣天使,就在于医生的崇高的道德精神以及高超的专业技术。
因此,在学生时期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从而达到新时期社会对医学工作者的职业要求。
3、改善传统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问题医学院虽然也进行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但许多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抓的重点问题都是学生求职的需要,课程目标过于功利化,强调的都是求职技能和技巧。
人文素质课程所占的比重过小,院校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工作还没有落实到位,这主要是院校的相关管理人员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还不够重视。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构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医学教育已经不仅仅止于医学知识的传授,人文素质教育逐渐成为医学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构建有效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建立适合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首先,教育部门应当建立适合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该体系包含人文学科、医学伦理、医学哲学、人际沟通和医学文学等课程,让医学生能够在课程学习中了解人类文化、认识价值观和价值选择、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提高审美素养和人文素质等方面。
二、推进医德医风教育另外,教育部门应该重视对医生德行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医学生应该被教育和引导理解医学的本质、学会体现医学的承诺、传承医学道德和医学风格以及遵循医疗法律法规重新诠释和体现医学的使命。
通过这种方法,医学生就能够进一步追求职业素养,提高服务能力,为人类医学卫生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三、推动临床实践中的人文素质教育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加强对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的人文素质教育。
医学生在医学实践中更加直接接触患者和医疗场景,能够真正了解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了解患者的疾病及治疗的实际情况和反应,明确用医学知识为患者排忧解难并帮助患者从身体和心理上彻底治愈的重要性。
四、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最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医学院校应该针对人文素质课程意义和目的设置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同时医学院校和医院应该联合起来采用多种方式对医学生进行教育的考核,例如听力阅读理解、写作免费、多媒体教育教法、在线教育等。
以上,以上是关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的一些探讨,强调了适当的人文素质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建议教育部门应该建立相应的体系,给医学生更多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同时推广面向实践创新教学,同时需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以达到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监督和推动。
这样才能够培养出有人文素质,具有优秀医德医风的医务工作者。
第1篇一、引言医学人文是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具有人文精神、职业道德和科学素养的医学人才。
医学人文实践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旨在将医学理论知识与实际临床操作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沟通能力和人文关怀意识。
本文将探讨医学人文实践教学模式,以期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二、医学人文实践教学模式的内涵医学人文实践教学模式是指在医学教育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将医学理论知识、临床技能和人文关怀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沟通能力和人文关怀意识的教学模式。
该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实践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掌握临床技能,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能够胜任临床工作。
2. 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医学伦理、医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临床技能训练等。
3. 实践教学方法:包括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临床见习、临床实习、临床研讨等。
4. 实践教学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
三、医学人文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1. 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师资是医学人文实践教学的核心,应选拔具备丰富临床经验、人文素养和教学能力的教师担任实践教学任务。
同时,加强实践教学师资的培训和进修,提高其实践教学水平。
2. 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根据医学教育目标,构建医学人文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包括医学伦理、医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临床技能训练等课程。
课程设置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创新实践教学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病例,培养临床思维和沟通能力。
(2)角色扮演:模拟临床场景,让学生扮演医生、患者、家属等角色,提高沟通能力和人文关怀意识。
(3)临床见习:组织学生到临床科室进行见习,了解临床工作流程,掌握临床技能。
(4)临床实习:安排学生到临床科室进行实习,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锻炼自己,提高临床能力。
(5)临床研讨:组织学生进行临床病例研讨,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医学领域,医学生的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医学专业知识的传授,更应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
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培养医学生的道德情操、人文关怀、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非技术性技能。
本文旨在探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以培养具备全面素质的医学人才。
二、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1. 提升医学生综合素质: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培养医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观念、文化素养和人际交往能力,使医学生具备更全面的综合素质。
2. 增强医学生人文关怀: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医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患者的需求,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提高医疗服务的人文关怀。
3. 促进医学生职业发展:具备人文素质的医学生在职业生涯中更容易与患者、同事建立良好的关系,提高工作效率和职业满意度。
三、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的原则1. 科学性原则:遵循医学教育规律,结合医学发展需求,科学设置人文素质教育课程。
2. 全面性原则:注重培养医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观念、文化素养、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各方面素质。
3. 实践性原则:强调实践操作,通过实践活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创新性原则:鼓励医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医学人才。
四、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1. 课程设置:设置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人文通识等课程,使医学生全面了解医学人文领域的知识。
2.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实践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实践环节:加强临床实习、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等实践环节,使医学生在实践中锻炼人文关怀和沟通能力。
4. 师资队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和教学水平,为医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
5. 评估与反馈:建立完善的评估与反馈机制,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医学院校医学人文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作者:刘欣欣来源:《中国校外教育·基教(中旬)》2015年第04期摘要:医学人文素质是人文素质在医学行为中的体现,加强对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的教育,是医学生将来踏入社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当代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现实要求。
本文对医学院校医学人文课程的显性和隐性课程的构建进行探讨。
关键词: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医学人文课程隐性课程人文素质,是指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在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人格、气质和修养方面的内化,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
医学人文素质是人文素质在医学行为中的体现,其内涵核心是对医务人员的品德和对其医学知识及诊疗技能的正确认识和运用,两者不可缺一。
加强对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的教育,增强他们尊重病人、关爱病人、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是医学生将来踏入社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当代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现实要求。
一、加强学科建设,构建有医学特色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一)促进“两课”与其他人文课程的整合互补“两课”即马列主义理论与政治思想教育是高校进行人文知识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
但是“两课”和其他人文课程在教学中常常处于割裂状态、各自为战的局面。
因此要对“两课”和人文课程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革,使两者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促进的良胜发展态势。
要结合医学生的专业特点及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强化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哲学课除了培养医学生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外还要重视培养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思想品德课除了引导医学生追求真善美的人格外还要注重培养医学生人本主义的价值观,其他两课课程除了对医学生进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宣传外还要教育医学生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在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加强显性课程模块建设,以规范管理提升课程品位显性课程建设应从教学质量控制、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内容、核心课程建设等关键环节入手,不断增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学术基础,提升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品位,从而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论构建以人文为核心的医学生人文素养课程教学体系【摘要】为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需要,医学院校应抓好人文课程实施的相关工作,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人文;医学生;人文素养;课程体系为落实医学人文教育的指导思想,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需要,医学院校应抓好人文课程实施的相关工作,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
1 构建医学人文课程体系的原则构建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应根据医学高校教育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结合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需要,充分发挥不同人文学科的功能与作用,做到目的明确、重点突出、结构合理、和谐发展。
1.1 目的明确原则。
人文课程的开设,是培养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主要途径。
通过人文课程的教育,能丰富医学生的人文知识,形成人文知识与医学科学知识优势互补;能形成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与高尚的医德情操;能开阔视野形成大德大爱的情怀;能提高心理素质创新能力等。
医学模式的转变对现代医学生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文课程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完善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具有人文情怀的新型综合素质人才,塑造医学生圣洁的灵魂,具有高尚的医德,形成人性化的世界观价值观。
1.2 重点突出原则。
医学高校人文课程构建,应确定人文学科核心课程,根据医学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而确定的骨干学科,应做到少而精,重点突出。
应重点开设医学史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等课程可作为核心人文课程,确立巩固其在医学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国内外的很多医学高校此类相关人文学科,积累好不少成功的经验与做法,并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同,促进了医学与人文的融合,提高了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1.3 全面和谐发展原则。
现在很多学者都用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来阐述医学人文课程的内涵。
医学院校开设的课程应是医学专业课程、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体。
隐性人文课程建设就是要通过无形的教育,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如重视医学生的入校宣誓仪式教育,授帽仪式活动;历代医圣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雕像的合理布局;国外医德格言的文化碑廊建设等。
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评价体系的构建赵淑芳;赵海静;杨玉鹏;王树松;侯慧卿【摘要】Humanistic literacy cultivation for the medical students is an essential requirement for quality education and educating excellent medical talents , which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specializing talents. Hebei People's Hospital combined the practice of clinical teaching and students’management, basically built the system for educating the humanistic literacy of medical students. This system test from morality, practice ability, health and psychological quality, learning ability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try to cultivate all-around development students.%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优秀医学人才的必然要求,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本院结合临床教学与学生管理实际,初步构建了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体系,从道德品质、实践能力、身心素质、学习能力、沟通技能等几方面进行评价,努力培养出全面素质的医学人才。
【期刊名称】《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3(000)002【总页数】2页(P50-51)【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素养;体系构建【作者】赵淑芳;赵海静;杨玉鹏;王树松;侯慧卿【作者单位】050051 石家庄,河北省人民医院;050051 石家庄,河北省人民医院;050051 石家庄,河北省人民医院;050051 石家庄,河北省人民医院;050051 石家庄,河北省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随着现代医学教育的发展, 在临床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医学专业知识的传授, 还要重视人文素养培养, 便于使医学生从真正理解医学的科学性、崇高性和人文性, 有助于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人文价值观, 领悟医学真谛, 解除患者病痛[1]。
试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发表时间:2018-12-20T12:02:25.507Z 来源:《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12月作者:梁立中 [导读] 随着新课改课程改革的推行,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再仅仅是具备高能力,还对素质的高低也有了相应的要求
梁立中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摘要:随着新课改课程改革的推行,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再仅仅是具备高能力,还对素质的高低也有了相应的要求。
现阶段,医学院校除了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还应当重视对人文素质的教育。
为了能够使教育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相关的教师应当积极对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结构进行完善,丰富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促使医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进步。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方法
一、为医学生构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性
1、是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
现代医学是由生物医学发展而来,与传统的医学模式不同的是,现代医学更加注重对病人的人文关怀,并且注重与时俱进,研究的重点是如何提高医疗技术以及医疗服务。
主张从整体上认识人、理解人,然后全面的研究人体的健康问题,这就对医学院校培养人才的课程体系有了新的要求。
医学生必须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培训,注重对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提高自身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做一个优秀的医疗工作者。
2、是新时期医学工作者的职业要求
先进的医学研究技术的发展进步,为人类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创造了许多有利的条件,提供了许多便利。
例如,克隆技术,器官移植技术以及人体冷冻技术等等一系列的医疗科学技术成果。
这些医疗技术在给人们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可能对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这就需要相关的医疗工作者具备人文素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进行医学研究,更好的为人们的身体健康服务。
医生这个职业被群众称为白衣天使,就在于医生的崇高的道德精神以及高超的专业技术。
因此,在学生时期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从而达到新时期社会对医学工作者的职业要求。
3、改善传统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问题
医学院虽然也进行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但许多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抓的重点问题都是学生求职的需要,课程目标过于功利化,强调的都是求职技能和技巧。
人文素质课程所占的比重过小,院校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工作还没有落实到位,这主要是院校的相关管理人员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还不够重视。
二、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体系构建的原则
1、教育课程应当具有综合性
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在构建的过程中,应当注重综合性。
以能够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将人文教育与专业知识技能教育课程有机的结合起来,相互融合,共同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进步。
保证学生能够拥有专业的医学知识技能,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够以理论知识为指导正确的进行医疗工作,正确的处理医患关系以及人际关系。
2、教育课程应当具有系统性
医学院校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当遵循系统性的原则,制定相应的教育目标。
让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合理的安排课程,协调好人文素质课程与专业知识课程之间的关系,安排好课程的总体时间,系统的对医学生进行教育。
3、教育课程应当具有层次性
由于医学生的学习能力各有不同,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会受到自身和外界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因而人文素质的基础也不同。
教师应当根据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由简单的教学开始逐步深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提高。
三、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法
1、及时转变教育观念
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医学院校更注重的是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这样的培养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同时,现代医学的研究表明,人类的身体健康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外界环境,身体构造以及心理状态等。
这就要求医学工作者不能再仅仅使用生物医学模式,来研究人体疾病问题。
因此,医学院校应当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出富有责任感以及使命感的医学人员,也帮助医学生自己构建一个健康的人格。
2、建设完整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医学相关的院校都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人文素质教学的问题。
具体表现就是专业理论课知识要比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比例大很多。
这会导致医学生在心理上更加重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因此,相关院校的管理人员必须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构建一个完善的体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观念。
比如,可以对人文教育课程的学时进行调整,平衡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知识的课程比例。
人文素质教育也有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知识课程,加大对素质教育的基础知识课程比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以及价值观念。
同时结合一些艺术类的鉴赏选修课,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还可以多举办一些相关的文化活动讲座的课程,带领学生做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以及设置一些加学分的选修课,鼓励学生学习。
3、人文校园构建
医学院校可以为学生构建一个人文校园,从基础建设当中充分的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育人理念,通过校园文化的魅力展现人文精神的风采,为医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学习环境。
同时,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提升。
此外,还可以把人文素质教育编写进校规校训当中,作为评价一个学生学习状态的基础,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4、构建科学的人文素质教学考评体系
医学院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影响着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相关的医学院校可以用增加学分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人文素质的积极性。
同时,将人文素质成绩加入到期末的考核体系当中,提倡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评测试,保证学生具备医学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此外,还可以创建双学位的管理制度,当学分达到一定的要求,且表现得到认可的时候,可以为学生再颁发一个人文学科的学位证书。
从而培养医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人文素质课程,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结论:人文素质教育对医学生的个人成长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人文素质也是一个医学工作者必备的精神涵养。
人文素质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医学人员更好的服务大众,这就要求医学院校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进行构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能力,满足社会的需求,促进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毕竞,王高峰.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存在问题及发展路径研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32-34.
[2]徐香兰.浅析如何构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体系[J].继续医学教育,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