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278.50 KB
- 文档页数:19
阶级身份述行布迪厄社会学理论的言语行为视角一、述行: 阶级身份的赋魅机制布迪厄所使用的“述行”范畴无疑出自英国当代语言哲学家奥斯汀( J. L. 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
他认为,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正是在被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和乔姆斯基( Noam Chomsky) 的生成语法理论所忽略的言语行为意义和社会世界之间的关系上体现出其理论活力,认为语言既非索绪尔所说的那样是“某一群体成员所共享的集体财富”,也非乔姆斯基所说的那样是“语法的形式属性所赋予的特权”; 因此,语言的交流也不仅仅意味着对一套按照语法规则形成的信息进行编码和解码,获得某一语言能力也并不像掌握一门专业技术那样简单可行。
因此,布迪厄赞同奥斯汀的观点,即认为,一个言语行为的发出( 布迪厄截取了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中的关键术语“述行”范畴) 无所谓“真”或“假”,而是“恰切”或“不恰切”。
只不过与奥斯汀不同,在布迪厄这里,究竟何谓“恰切性”以及恰切性又是如何建构现实的,也就是说,当一个言语行为的恰切条件得到满足时会带来怎样的言后效果等问题思考得更加清楚。
布迪厄认为,述行性是所有语言交流中都会出现的符号宰制的结果,是所有社会身份形成的秘密机制。
社会身份其实不过是话语述行的结果,是命名行为的神奇效果。
他认为,述行话语就是指“合法的人”( 与奥斯汀所使用的“合适的”一词相比更突显出其本身的话语述行特征) 使用合法的语言,即权威的同时又是被赋权的语言,声称其有效性并最终使之合法化和自然化。
因此,“任何社会学理论都必须考虑到行动者对社会世界的表征方式,更确切地说,应该考虑到他们是如何为建构对这一世界的看法,并最终建构这一世界本身所作的贡献。
换句话说,要考虑他们是如何为了将自己理解世界的观点以及他们在这个世界中所拥有的地位的观点强加于他人身上而通过表征劳动( labor ofrepresentation) 的方式不断述行,并最终形成其社会身份的。
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布迪厄是20世纪著名的社会学家,他的社会实践理论对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并探讨它如何揭示社会行动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
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强调社会行动者在社会世界中的积极参与和主动行为。
他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一个客观的结构,更是一个主观的、由行动者构建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社会实践,这些实践又反过来塑造了社会结构。
布迪厄的理论体系包含三个关键概念:场域、惯习和资本。
场域指的是一个社会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社会实践,每个实践都有其独特的规则和逻辑。
惯习是行动者个人的行为倾向,它由行动者在场域中积累的经验和知识构成,指导着行动者的行为和思考。
资本则是行动者在场域中竞争和比较的优势和劣势的源泉,它可以表现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等形式。
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为我们理解社会行动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首先,社会结构是由社会行动构建的。
人们的日常行为、交流方式、价值观念等都在不断地塑造和改变着社会结构。
其次,社会结构又反过来影响社会行动。
一个特定的社会结构会鼓励某些类型的行动,而限制其他类型的行动。
因此,布迪厄的理论强调了社会行动和社会结构之间的互为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
此外,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不平等的根源。
在布迪厄看来,社会不平等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差距,更表现为一种文化和社会资本的差异。
这种差异使得人们在争夺有限的社会资源时处于不同的地位,从而造成了社会不平等的现象。
总的来说,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为我们理解社会行动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
通过对这个理论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背后的逻辑,为构建更加公平、合理和包容的社会提供参考。
首先,布迪厄的理论提醒我们社会行动者的主动性。
在传统社会学中,行动者往往被视为社会的被动承受者,而布迪厄的理论则强调了行动者的主观性和创造性。
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社会实践理论,揭示其理论框架的核心观点及其对当代社会科学的贡献。
布迪厄,作为法国社会学的杰出代表,他的理论具有独特的跨学科视角和深刻的现实洞见,为我们理解社会现象提供了有力的分析工具。
本文首先将对布迪厄的生平及学术背景进行简要介绍,以便读者对他的理论产生背景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随后,本文将重点阐述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场域、惯习、资本等核心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分析布迪厄理论对社会科学的贡献,包括它如何为我们提供新的视角来审视社会问题,以及它如何推动社会科学的跨学科发展。
本文将对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进行客观评价,探讨其理论优势与局限性,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的精髓,并引导读者运用这一理论去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社会现象。
二、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概述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社会实践理论是一个全面且深刻的社会科学框架,它试图解释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背后的深层次结构和动力。
布迪厄特别关注社会不平等和权力关系,他的理论旨在揭示这些不平等和权力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被构造、维持和再生产。
在布迪厄的理论中,社会实践被视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其中行动者(agents)与他们的社会环境之间进行不断的互动和交换。
这些行动者不仅仅是理性的决策者,而是受到他们的习惯、直觉、情感、以及社会结构和历史条件的深刻影响。
社会实践因此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过程,其中行动者试图通过他们的行动来改变他们的社会地位,但同时也被他们的社会地位所限制。
布迪厄提出了“场域”(field)和“习性”(habitus)这两个核心概念来理解和解释社会实践。
场域是一个由社会关系和权力关系构成的网络,它规定了行动者可能的行动范围和策略。
布迪厄的社会理论及对传播研究的启示法兰西学院社会学终身权授布迪厄,在社会理论多个学科领域里的研究成果着著,影响巨大,特别是在传播学研究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上,主张与主客观决裂,采取“关系性思维方式”和“生存状态(资本)+场域=实践”的分析模式进行研究,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
但要将其移植到我国的学术界应批判地的汲收。
标签:布迪厄;社会理论;传播研究中国大陆近年掀起了一股研究布迪厄的小浪潮。
这包括布迪厄的十多本主要的代表性著作陆续被译介成中文,包括一小部分学者发表过一些研究布迪厄的著作和文章,但是,这与布迪厄在当代社会科学领域内的重要地位与影响相比,国内学术界对他的介绍与研究仍然是十分有限的。
显然,这一现状与布迪厄的巨大贡献极不相称,也不利于中国社会科学的建设与发展。
布迪厄的社会理论,在多个学科领域(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语言学、政治学、哲学、美学、文学、新闻学、传播学等)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对于中国传播学界而言,国内少有相关的研究论著发表(有一些关于电视场、新闻场的文章),这对于传播学理论大厦的建构,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疏漏。
有鉴于此,本文拟向读者介绍布迪厄的社会理论及对传播学研究的启示,以起抛砖引玉之功。
一、布迪厄的学术生涯在正式介绍布迪厄的思想之前,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布迪厄,因为一个人的身世历程,将直接影响他的思想进路。
布迪厄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是非常吝于笔墨的,事实上,他抵制公开的自我亮相。
在他的一本书中,他对于知识分子自我卖弄趣闻逸事深感悲哀(与此相应,我们在报刊、电视、网络中看到了太多此类的信息),认为传记写作是一种自恋形式,是一种沉迷于个人主体性的自鸣得意,这可能间接地与他的出生相关。
布迪厄1930年出生于法国南部一偏远的小镇德甘的一个低层中产阶级家庭,凭着聪明与勤奋,操着一口方言的他1951年进入著名的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由于个人身世背景,布迪厄在众多的同学中没有文化和社会的优势可言,他将自己定位成一个边缘的陌生人(乡下人),也就是定位为与任何主流话语和合法化体制格格不入的敌人,他的同学证明了布迪厄给人印象深刻的是那种对巴黎知识分子世界的“异乎寻常的报复渴望”。
布迪厄:实践(2006-10-15 19:35:35)转载分类:斌斌的文章布迪厄社会学理论的出发点就是要摆脱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的对立,并超越那种必在两者择其一的困境。
布迪厄实践理论的最重要贡献之处在于他建构了一种社会实践的理论模式,力图比那些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想当然的简单主张提供更多的说明,力图对社会生活保持一种更宽泛的眼光。
他对社会实践加以理论化的途径在于强调:首先,建立作为基础数据的“现实”的统计模式;其次,对那种将人们所说的简单认为就是他们头脑中的反映,或者简单地认为就是对社会世界的正常描述的做法加以质疑;再次,实践具有即兴和策略的特点,而不是将人们的行为认为是由某种规则支配的;最后,需要对处于时间和空间中的社会生活的兴衰进行历时的分析。
布迪厄认为,正是由于实践的存在使得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能够超越对立,达到一种和谐和整合。
他认为,这一实现途径是通过“参与性对象化”实现的。
从认识论上看,布迪厄首先考察了客观主义认识方法,即以“客观”、科学的眼光考察社会世界的立场,他认为这种客观主义认识立场过于强调理论、规范和价值等,充其量只能使人们相信事物应该如此发生,而不是对实际发生的进行有效的描述。
其次,他还考察了客观主义认识立场本身对社会学知识所带来的后果,即其所认为的“对对象化行动的对象化”,这一考察在布迪厄看来,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离开了这一步骤,我们就很难认清关于社会生活的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知识特性。
在实践中,主观与客观、理性与经验、逻辑与想象都有自己的位置。
布迪厄就这样通过从认识论上对客观主义进行批判,使他“从规则走向策略”,引出了实践这一主题,这样社会学就能对流动的、历时的和变动的社会生活进行“活体解剖”。
在布迪厄看来,实践具有以下明确特征。
第一,实践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同时还具有暂存性。
其中,时间性是最为关键的,实践既对实践限制,又为实践提供资源。
第二,实践具有模糊性、盲目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既非有意识的,但又不是随机的和纯粹偶然的。
第十五章布尔迪厄的社会学理论第一节布尔迪厄的思想渊源一、法国社会学传统布尔迪厄在20世纪60年代严厉批评了战后法国社会学一度抛弃了迪尔凯姆开辟的传统,盲目追随美国社会学的趋势,斥之为一种“新实证主义”。
在他看来,迪尔凯姆学派对于当代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迪尔凯姆关于“应该把社会事实当作物来研究”的思想,始终构成了一种与战后法国兴起的以萨特式主体哲学相抗衡的力量。
其次,迪尔凯姆对社会学科学性的反复强调,尤其是他对社会学的各种认识论或元科学问题的思考,使他和法国认识论的传统殊途同归,有助于社会学家(特别是人类学家)避免一种依靠自发理论进行科学研究的极端经验主义倾向。
第三,迪尔凯姆晚年对人类社会中各种认知图式的研究,特别是他和外甥莫斯在上世纪初对分类形式进行的初步探讨,对布尔迪厄的社会学取向影响非常大,促使布尔迪厄关注社会结构与心智结构之间的关系,试图从中发现社会支配现象的隐秘根源。
二、结构主义与关系论布尔迪厄认为结构主义可以帮助社会学和人类学清除数学和物理学早已拒斥的实体论思维方式。
在这方面,结构主义的重要之处就在于,它的基础假定就是认为经验是一个关系系统。
另外,布尔迪厄还将结构主义看作是迪尔凯姆以后的法国社会学传统的一个继承和发展。
不过,在布尔迪厄看来,结构主义思潮也存在许多问题,因此,他努力通过分析实践、策略、惯习及其与客观结构的关系来克服结构主义的这些问题。
三、马克思与韦伯的学说尽管布尔迪厄经常强调法国社会学的独创性,但他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和美国社会学的“文化霸权”相抗衡,而不是要倡导一种狭隘的社会学“民族主义”。
布尔迪厄对德国的两位学者:马克思和韦伯的著作也非常熟悉。
当60年代教条的马克思主义者排斥韦伯的思想时,布尔迪厄却广泛地引用其作品,特别是韦伯关于宗教的功能的分析,来支持自己的符号权力理论。
而当进入7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对马克思的学说大肆攻击时,他却开始大量引述马克思的思想,包括马克思对文化的相对自主性的论述,对国家的分析,以及马克思有关意识形态的理论。
第十五章布尔迪厄的社会学理论第一节布尔迪厄的思想渊源一、法国社会学传统布尔迪厄在20世纪60年代严厉批评了战后法国社会学一度抛弃了迪尔凯姆开辟的传统,盲目追随美国社会学的趋势,斥之为一种“新实证主义”。
在他看来,迪尔凯姆学派对于当代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迪尔凯姆关于“应该把社会事实当作物来研究”的思想,始终构成了一种与战后法国兴起的以萨特式主体哲学相抗衡的力量。
其次,迪尔凯姆对社会学科学性的反复强调,尤其是他对社会学的各种认识论或元科学问题的思考,使他和法国认识论的传统殊途同归,有助于社会学家(特别是人类学家)避免一种依靠自发理论进行科学研究的极端经验主义倾向。
第三,迪尔凯姆晚年对人类社会中各种认知图式的研究,特别是他和外甥莫斯在上世纪初对分类形式进行的初步探讨,对布尔迪厄的社会学取向影响非常大,促使布尔迪厄关注社会结构与心智结构之间的关系,试图从中发现社会支配现象的隐秘根源。
二、结构主义与关系论布尔迪厄认为结构主义可以帮助社会学和人类学清除数学和物理学早已拒斥的实体论思维方式。
在这方面,结构主义的重要之处就在于,它的基础假定就是认为经验是一个关系系统。
另外,布尔迪厄还将结构主义看作是迪尔凯姆以后的法国社会学传统的一个继承和发展。
不过,在布尔迪厄看来,结构主义思潮也存在许多问题,因此,他努力通过分析实践、策略、惯习及其与客观结构的关系来克服结构主义的这些问题。
三、马克思与韦伯的学说尽管布尔迪厄经常强调法国社会学的独创性,但他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和美国社会学的“文化霸权”相抗衡,而不是要倡导一种狭隘的社会学“民族主义”。
布尔迪厄对德国的两位学者:马克思和韦伯的著作也非常熟悉。
当60年代教条的马克思主义者排斥韦伯的思想时,布尔迪厄却广泛地引用其作品,特别是韦伯关于宗教的功能的分析,来支持自己的符号权力理论。
而当进入7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对马克思的学说大肆攻击时,他却开始大量引述马克思的思想,包括马克思对文化的相对自主性的论述,对国家的分析,以及马克思有关意识形态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