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旦净末丑详细介绍
- 格式:docx
- 大小:156.65 KB
- 文档页数:13
戏剧生旦净末丑净末是什么行当戏剧生旦净末丑净末是京剧的行当。
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其中包括老生:主要扮演帝王及儒雅文弱的中老年人。
小生:主要扮演年青英俊的男性角色。
武生:主要扮演的是勇猛战将或是绿林英雄。
红生:专指勾红色脸谱的老生。
娃娃生:剧中的儿童角色等几大类。
除去红生和勾脸(即在脸上画有脸谱)的武生以外,一般的生行都是素脸的,即扮相都是比较洁净俊美的。
旦行是扮演各种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女性角色。
旦行分为青衣(正旦):端庄娴雅的女子。
花旦:天真活泼的少女或性格泼辣的少妇。
武旦:扮演勇武的女性人物,特别是打出手。
刀马旦:擅长武艺的青壮年妇女,不用打出手。
老旦:老年妇女。
彩旦:滑稽诙谐的喜剧性人物。
花衫:熔青衣、花旦、武旦、刀马旦于一炉的全才演员等称为花衫。
1。
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行方法。
如明代文学家祝枝山的《猬谈》中说:“生、净、旦、末等名,有谓反其事而称,又或托之唐庄宗,皆谬云也。
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
每个行当又有若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
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生”、“净”、两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
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行方法,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
每个行当又有若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
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生”、“净”、两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
每行当又可细分,习惯上大致分为:[1]编辑中国传统戏曲的脸谱,是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程式。
一般应用于净、丑两个行当,其中各种人物大都有自己特定的谱式和色彩,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使观众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
因而,脸谱被誉为角色“心灵的画面”。
脸谱的演变和发展,不是某个人凭空臆造的产物,而是戏曲艺术家们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对生活现象的观察、体验、综合,以及对剧中角色的不断分析、判断,作出评价,才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艺术手法。
据史料记载,脸谱系由唐朝乐舞大面(传统戏曲角色行当之一,是京剧和某些地方戏中净的别称)所戴面具和参军戏副净的涂面逐渐演变而来。
中国戏曲理论家翁偶虹曾撰文说:“中国戏曲脸谱,胚胎于上古的图腾,滥觞于春秋的傩祭,孽乳为汉、唐的代面,发展为宋、元的涂面,形成为明、清的脸谱。
在戏曲形成之后,脸谱与面具仍然交替使用。
最明显的贵州的‘地戏’,江西、安徽的‘傩戏’,西藏的‘藏戏’,无论生旦净丑,都戴面具,每剧多至百余,少者亦须数十。
关于生旦净末丑的介绍生、旦、净、末、丑是中国戏曲中的五种主要角色行当,分别代表不同的性别和性格特征。
1、生行,简称“生”:生行分为须生(老生)、红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
为京剧中的重要行当之一。
须生(老生):即中年以上的剧中人,口戴胡子(髯口),因性格与身份的不同,可分为安工老生或称唱工老生(如扮演帝王、官僚、文人等),靠把老生(如扮演武将),衰派老生(如扮演穷困潦倒之人等)。
红生:为勾红脸的须生,如扮演关羽、赵匡胤等。
小生:指演剧中的翎子生(带雉翎的大将,王侯等),纱帽生(官生)、扇子生(书生)、穷生(穷酸文人)等。
武生:为戏中的武打角色,穿厚底靴的叫长靠(墩子)武生,穿薄底靴的称短打(撇子)武生。
2、旦行,简称“旦”:分青衣、花旦、武旦、刀马旦、老旦、贴旦、闺旦等角色。
旦角全为女性。
青衣:以唱为主,扮演贤妻良母型角色。
花旦:亦叫花衫,以服装花艳为特色,以演皇后、公主、贵夫人、女将、小贩、村姑等角色为主。
武旦、刀马旦:为演武功见长的女性。
老旦:用本噪子演唱,多为中老年妇女。
3、净行,简称“净”,亦叫花脸:净角指脸画彩图的花脸角色,看来并不干净,故反其意为‘‘净”净行分如下几种角色:以唱为主的铜锤花脸与黑头花脸;以工架为主的架子花脸,如大将、和尚、绿林好汉及武花脸与摔打花脸等。
铜锤花脸称正净,架子花脸叫副净、武工花脸名武净,武二花脸言红净,在表演风格上均有不同的特色。
4、末行,简称“末”:该行当多为中年以上的男性。
实际末行专司引戏职能,如打头出场者,反其义而称为“末”的。
5、丑行,简称“丑”:剧中丑行勾脸,而勾画“三花脸”,面谱与花脸有很大区别。
丑行又分文丑、武丑。
文丑中又分为方巾丑(文人,儒生);武丑,专演跌、打、翻、扑等武技角色。
根据动物属相,丑属牛,牛性笨,丑为笨的代名词。
但舞台上的武丑亦叫开口跳,而能说能跳,表演出活泼伶俐,善演武功武技的角色,此与牛的丑笨性又完全不同。
戏中的生旦净末丑各指什么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有“生、旦、净、末、丑”的五大行当。
演员面部化妆多应用于净、丑两个行当,其中各种人物大都有自己特定的谱式和色彩,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使观众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
因而,脸谱被誉为角色“心灵的画面”。
生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生行分为须生(老生)、红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为京剧中的重要行当之一。
除去红生和勾脸的武生以外,一般的生行都是素脸的,行内术语叫作"俊扮",即扮相都是比较洁净俊美的。
须生(老生):即中年以上的剧中人,口戴胡子(髯口),因性格与身份的不同,可分为安工老生或称唱工老生(如扮演帝王、官僚、文人等)、靠把老生(如扮演武将)、衰派老生(如扮演穷困潦倒之人)等。
红生:为勾红脸的须生,如扮演关羽、赵匡胤等。
小生:指演剧中的翎子生(带雉翎的大将,王侯等),纱帽生(官生)、扇子生(书生)、穷生(穷酸文人)等。
武生:作为剧中的武侠人物,穿厚底靴的叫长考(敦子)武生,穿薄底靴的叫短打(佐子)武生。
旦青衣、花旦、乌丹、京剧蓝调、老聃、铁旦、桂丹等角色。
丹娇里的女人都是女人。
青衣:以唱为主,扮演贤妻良母型角色。
花旦:亦叫花衫,以花艳为特色,以演皇后、公主、贵夫人、女将、小贩、村姑等角色为主。
吴丹和京剧蓝调:擅长表演武术的女性。
老旦:用本噪子演唱,多为中老年妇女。
净净角指脸画彩图的花脸角色,看来并不干净,故反其意为‘‘净”。
网分以下角色:铜锤脸、黑头脸,以唱歌为主;架子上摆着五颜六色的面孔,如将军、僧侣、亡命之徒、武花脸和挨打的五颜六色的面孔等。
锤脸叫郑静,架子脸叫副静,吴宫脸叫吴静,吴二脸叫红干净,在表演风格上都有不同的特点。
末该行当多为中年以上的男性,实际末行专司引戏职能,如打头出场者,反其义而称为“末”。
末行扮演中年以上男子,多数挂须。
又细分为老生、末、老外。
老生:所扮角色主要是正面人物的中年男子。
京剧生旦净末丑的介绍京剧是中国的传统戏曲艺术形式之一,被誉为“华夏之艳冠”,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京剧的表演形式包括唱、念、做、打,其中的四大行当分别是生、旦、净、末丑。
每个行当都有其独特的角色特点和表演风格。
生行当是京剧中的男性角色,通常扮演英雄、官员、壮士等形象。
生行当的表演风格以刚健、威武、阳刚为特点。
生角色的动作要求力度大、身姿挺拔,行走、站立时要显得有力而稳定。
生行当有很多具体的角色类型,如文生、武生、外行生等,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扮相和表演技巧。
旦行当是京剧中的女性角色,通常扮演女主角、女侠、妃子等形象。
旦行当的表演风格以柔美、婉约、优雅为特点。
旦角的动作要求柔和、流畅,舞台上的步履轻盈、姿态优雅。
旦行当也有不同的角色类型,如正旦、花旦、老旦等,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扮相和表演技巧。
净行当是京剧中的丑角,通常扮演憨厚、滑稽、幽默的形象。
净行当的表演风格以夸张、搞笑、活泼为特点。
净角的动作要求灵活、敏捷,舞台上的表情和动作要能够引起观众的笑声。
净行当也有不同的角色类型,如亮净、黑净、老净等,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扮相和表演技巧。
末行当是京剧中的配角,通常扮演男性角色,如丞相、官员等形象。
末行当的表演风格以稳重、端庄、严肃为特点。
末角的动作要求稳定、大气,舞台上的表情和动作要能够凸显角色的身份和地位。
末行当也有不同的角色类型,如正末、小末、老末等,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扮相和表演技巧。
京剧生旦净末丑四大行当是京剧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行当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生旦净末丑四大行当的表演形式和技巧都经过世代传承和不断创新,成为了京剧这一独特艺术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四大行当的表演,京剧能够展现出丰富多样的角色形象,吸引观众的目光,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京剧生旦净末丑的表演艺术不仅仅是一种戏剧形式,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为世人所称道。
在今天,京剧生旦净末丑的艺术传承依然在不断进行着,为我们带来了无尽的艺术享受和思考。
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行方法。
如明代文学家祝枝山的《猬谈》中说:“生、净、旦、末等名,有谓反其事而称,又或托之唐庄宗,皆谬云也。
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
每个行当又有若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
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生”、“净”、两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
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行方法,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
每个行当又有若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
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生”、“净”、两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
每行当又可细分,习惯上大致分为:[1]丑(丑角)文丑武丑三花脸彩旦2特色化妆编辑中国传统戏曲的脸谱,是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程式。
一般应用于净、丑两个行当,其中各种人物大都有自己特定的谱式和色彩,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使观众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
因而,脸谱被誉为角色“心灵的画面”。
脸谱的演变和发展,不是某个人凭空臆造的产物,而是戏曲艺术家们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对生活现象的观察、体验、综合,以及对剧中角色的不断分析、判断,作出评价,才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艺术手法。
据史料记载,脸谱系由唐朝乐舞大面(传统戏曲角色行当之一,是京剧和某些地方戏中净的别称)所戴面具和参军戏副净的涂面逐渐演变而来。
中国戏曲理论家翁偶虹曾撰文说:“中国戏曲脸谱,胚胎于上古的图腾,滥觞于春秋的傩祭,孽乳为汉、唐的代面,发展为宋、元的涂面,形成为明、清的脸谱。
在戏曲形成之后,脸谱与面具仍然交替使用。
生旦净末丑分别代表着什么引言在中国传统戏曲中,生旦净末丑是常见的四大行当角色。
这四个行当角色在戏曲表演中各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代表意义。
通过对生旦净末丑的分析和解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老的戏曲艺术和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一、生生是指戏曲中饰演男性角色的行当。
生的表演风格以豪放、慷慨、男子气概为主,体现了勇敢、英雄、刚毅的形象。
生行当的演员要求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掌握丰富的武术动作和技巧,并且需要具备强烈的舞台表现力。
生的代表角色包括吕洞宾、杨六郎、尉迟恭等。
他们通常是英勇善战的英雄人物,代表着男子汉的气概和阳刚之美。
生行当的演员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将这些角色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使人们对于男性英雄形象产生共鸣和敬仰。
二、旦旦是指戏曲中饰演女性角色的行当。
旦的表演风格以柔美、细腻、婉约为主,展现了女性的温婉、柔情和细腻之美。
旦行当的演员需要具备良好的形体把握和舞台艺术修养,能够驾驭各种细腻的表演技巧。
旦的代表角色有西施、貂蝉、荆轲之母等。
她们通常是美丽婀娜、温柔体贴的女子形象,代表着女性的柔美和智慧。
旦行当的演员通过精雕细琢的表演技巧和优雅的姿态,将这些角色的内心世界逼真地展现出来,使观众感受到女性的纯美和魅力。
三、净净是指戏曲中饰演丑角(男性)的行当。
净的表演风格以幽默、滑稽、夸张为主,以满足观众的喜剧需求。
净行当的演员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协调能力、灵活的动作技巧,以及对于喜剧表演的深入理解。
净的代表角色有智多星、闹海淘、梁山好汉等。
他们通常是机智、活泼、善于戏谑的角色,通过滑稽的表演方式和夸张的动作,让观众捧腹大笑。
净行当的演员通过精准的表演节奏和准确的喜剧时机,将这些角色的幽默和机智展现出来,带给观众欢乐和愉悦。
四、末末是指戏曲中饰演丑角(女性)的行当。
末的表演风格与净相似,同样以幽默、滑稽、夸张为主,带给观众欢乐的喜剧效果。
末行当的演员需要具备对于喜剧色彩的理解和把握,以及特殊的嗓音表现能力。
京剧生旦净末丑介绍
京剧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戏曲形式,有四大行当,分别是生、旦、净、末和丑。
下面是它们的介绍:
1. 生:生是扮演男性角色的演员。
生角包括文生(扮演文雅、儒士等角色)、武生(扮演武将或者戏曲中男性英雄角色)、小生(扮演年轻的男性角色,通常是古代文人或者书生)等。
2. 旦:旦是扮演女性角色的演员。
旦角包括正旦(扮演贵妇、皇后等高贵女性角色)、花旦(扮演普通女性角色)、老旦(扮演阿婆等老年女性角色)等。
3. 净:净是扮演丑角的演员。
丑是京剧传统角色之一,通常是扮演滑稽、嬉笑、夸张的角色。
净角包括小丑(扮演嬉笑角色)、大夫(扮演医生角色)等。
4. 末:末是一种配角,主要扮演小角色或者陪衬。
末角通常是一些次要的角色或者人物,比如官员、士兵、手下等。
末还有很多分支,例如小末、老末、武末等。
5. 丑:丑是一种角色类型,不属于四大剧种之一,但是在京剧中经常出现。
丑通常是道白、要活、落座等剧照中的配角。
以上就是京剧四大行当和丑的介绍。
每个角色类型都有其独特的表演方式,演员通过扮演不同行当的角色,传递出不同的情感和精神世界,为观众提供了不同的精神享受。
京剧分生旦净末丑四大类说明方法一、引言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瑰宝之一,以其独特的唱腔、表演形式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闻名于世。
其中,生、旦、净、末、丑是京剧中的四大行当,每个行当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表演方法。
本文将通过对生旦净末丑四大类说明方法的介绍,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京剧的艺术魅力。
二、生行当生行当是京剧中的男性角色扮演者,代表了男性的正面形象。
他们的表演风格以刚毅、豪迈为主,通常扮演英雄、君子、将军等角色。
生行当的表演方式注重形神兼备、威严大气,通过动作、音调和嗓音来展现角色的性格特点。
1.服装和妆容通常,生行当的服装以中国古代官服为主,色彩鲜艳。
妆容上以红色为主,突出男子气概。
2.动作和舞蹈生行当的动作和舞蹈注重力度和雄姿,常常表现出刚猛有力的形象。
特别是在表现武打场面时,生行当需要展现出卓越的身手和灵活的动作。
3.声腔和唱腔生行当的声腔较为庄重,音调高亢,嗓音沉稳有力。
唱腔上多采用激昂的曲调,展示出角色的豪迈和英勇。
三、旦行当旦行当是京剧中的女性角色扮演者,代表了女性的形象和情感。
她们的表演风格以柔美、娴静为主,通常扮演仕女、贵妇、公主等角色。
旦行当的表演方式注重婉约、细腻,通过动作、音调和嗓音来展现角色的独特魅力。
1.服装和妆容旦行当的服装以华丽、绚丽为主,常常采用丝绸、绸缎等材料打造。
妆容上重点突出女性的娇美和高贵。
2.动作和舞蹈旦行当的动作和舞蹈注重流畅和柔美,常常表现出优雅的姿态和婀娜的身段。
她们的舞蹈动作优美动人,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3.声腔和唱腔旦行当的声腔柔美婉转,音调甜美。
唱腔上多采用细腻的曲调,展示出角色的温婉和柔情。
四、净行当净行当是京剧中的丑角角色扮演者,代表了戏剧里的滑稽和幽默。
他们的表演风格以搞笑、夸张为主,常常扮演笑料人物、丑恶角色等角色。
净行当的表演方式注重夸张、活泼,通过动作、音调和嗓音来展现角色的滑稽和幽默。
1.服装和妆容净行当的服装色彩艳丽,通常使用光线材料打造。
京剧的生旦净丑介绍
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演员分为四大行当:生、旦、净、丑。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四大行当的特点和表演技巧。
生:生是指男性正面角色,通常扮演有权有势的人物,如皇帝、将军、文臣等。
生行演员需要具备高大威猛的外表,有一定的功夫和武术基础,能够表现出英雄气概和豪迈的气质。
旦:旦是指女性正面角色,扮演各种贤淑美丽的人物,如仙女、皇后、公主等。
旦行演员需要具备优美婉转的唱腔,舒展灵动的舞姿,能够表现出温柔娴雅、柔情似水的气质。
净:净是指男女皆可扮演的反面角色,如恶霸、奸臣、小人等。
净行演员需要具备矫健灵活的身手,有较高的唱腔功底,能够表现出狡诈奸险、狂妄跋扈的气质。
丑:丑是指专门扮演滑稽搞笑的角色,如小丑、相声演员等。
丑行演员需要具备独特的表演技巧和幽默感,能够让观众捧腹大笑,取得良好的效果。
以上就是京剧四大行当的介绍,每个行当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演技巧,为京剧艺术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 1 -。
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行方法。
如明代文学家祝枝山的《猬谈》中说:“生、净、旦、末等名,有谓反其事而称,又或托之唐庄宗,皆谬云也。
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
每个行当又有若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
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生”、“净”、两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
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行方法,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
每个行当又有若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
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生”、“净”、两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
每行当又可细分,习惯上大致分为:[1]编辑中国传统戏曲的脸谱,是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程式。
一般应用于净、丑两个行当,其中各种人物大都有自己特定的谱式和色彩,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使观众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
因而,脸谱被誉为角色“心灵的画面”。
脸谱的演变和发展,不是某个人凭空臆造的产物,而是戏曲艺术家们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对生活现象的观察、体验、综合,以及对剧中角色的不断分析、判断,作出评价,才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艺术手法。
据史料记载,脸谱系由唐朝乐舞大面(传统戏曲角色行当之一,是京剧和某些地方戏中净的别称)所戴面具和参军戏副净的涂面逐渐演变而来。
中国戏曲理论家翁偶虹曾撰文说:“中国戏曲脸谱,胚胎于上古的图腾,滥觞于春秋的傩祭,孽乳为汉、唐的代面,发展为宋、元的涂面,形成为明、清的脸谱。
在戏曲形成之后,脸谱与面具仍然交替使用。
最明显的贵州的‘地戏’,江西、安徽的‘傩戏’,西藏的‘藏戏’,无论生旦净丑,都戴面具,每剧多至百余,少者亦须数十。
京剧角色生旦净末丑介绍
京剧的角色包括生、旦、净、末、丑五种。
生:有雄性生、雌性生之分,它们在舞台上一般都是年轻人,主要表现青涩热情、用眼睛表达弹颤情怀或隐喻对某种情感的表达,用身体动作表示健康活泼;有的特殊角色假扮老人,用老人的艺术表演手法表现。
旦:又叫雌主角,是营造故事情节和提供爱情或情爱线索的主要角色,有雌性生角色演员扮演;因担当着重要的表演任务,使演员要具备戏剧的表演能力及艺术的雅量,以容貌、眼神、表情等表达着中性的特征。
净:是京剧舞台上最伟大的角色之一,由男演员扮演;它们的演唱主要以宋词为主,大致可分为离合宋和追随宋两类;表演“净”的演员,能把精力集中于歌以外的舞蹈,吟唱歌曲和节奏表演,情绪表演也要活跃,富有表现力和变化性;
末:又叫“少男末”,出场后头戴执佩,映衬出一种英俊、燃烧的青春气息,主要表现大胆行动、浪漫游刃有余;动作灵动,技巧轻灵,既能运用气势,又能营造幽雅清新的情调,表演时需注重情绪交待;
丑:又称伴舞丑,主要负责表演某些轻杂角色,把舞台热闹和有趣的艺术气氛表现出来,主要以滑稽笑脸、灵动舞姿、轻轻从艺等舞
姿表现,同时又不失其非凡大气,把笑声、无穷的艺术表演带入戏剧台前。
生旦净末丑1. 起源及概述生旦净末丑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五种基本角色类型,指的是戏曲中的男性角色生、旦、净以及女性角色末和丑。
这五种角色扮演者各自有着独特的表演风格和形象特点,共同构成了中国戏曲的独特魅力。
2. 生生是指男性角色,通常是正面角色中的男主角或男主要配角,代表着男子汉的形象。
生的表演风格以阳刚、豪迈为主,他们通常性格坚毅、正直,形象高大、英俊。
他们的表演以唱腔和动作为主,常常要演唱高亢激昂的唱段,同时也要表现出幽默风趣的一面。
3. 旦旦是指女性角色,通常是戏曲中的女主角或女主要配角,代表着女性的形象。
旦的表演风格以柔美、婉约为主,她们通常性格温柔、细腻,形象婀娜多姿。
她们的表演以唱腔和舞蹈为主,常常演唱扣人心弦的唱段,同时也要表现出聪明机智的一面。
4. 净净是指男性角色,通常是戏曲中的爱憎分明的反派角色或喜剧角色,代表着男性的喜剧形象。
净的表演风格以滑稽、逗趣为主,他们通常性格狡黠、机智,形象憨厚可爱。
他们的表演主要以滑稽动作和幽默台词为主,通过夸张的表演引发观众的笑声。
5. 末末是指女性角色,常常是戏曲中的小丫鬟、妾室等角色,代表着女性的次要形象。
末的表演风格以活泼、俏皮为主,她们通常性格乖巧、调皮,形象活力四溢。
她们的表演主要以跳跃轻盈的舞蹈和活泼可爱的表情为主,通过形象鲜明的演绎给观众带来欢乐。
6. 丑丑是指男性角色,通常是戏曲中的喜剧配角或小丑形象,代表着男性的滑稽形象。
丑的表演风格以滑稽、夸张为主,他们通常性格机灵、调皮,形象丑陋搞笑。
他们的表演以滑稽动作、幽默笑话和搞笑台词为主,通过夸张的表演引发观众的爆笑。
7. 角色的演化与变革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发展,生旦净末丑的角色也在不断演化和变革。
传统的戏曲中,角色的定型化和分工明确,每种角色都有着固定的行头和表演风格。
然而,近年来,随着新颖戏曲的涌现和现代戏曲的发展,生旦净末丑的角色开始融合和交叉,演员在表演时也开始注重个性和创新。
戏曲生旦净末丑介绍生行:京剧中重要的行当之一,分为须生(老生)、红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是京剧中的重要行当之一。
其分须生(老生):在戏曲表演中,都是中年以上的剧中人,口戴胡子(髯口),会根据角色的性格与身份的不同,分为安工老生或称唱工老生(多是扮演文人官僚或者帝王)、靠把老生(多扮演武职人员)、衰派老生(多扮演命运坎坷之人)。
红生:为勾红脸的须生(多扮演关羽之类)。
小生:指演剧中的翎子生(多是扮演一些王侯将相),纱帽生(就是一些文职官员)、扇子生(多扮演的都是书生一类的角色)、穷生(都是一些生活窘迫的书生)等。
武生:为戏中的武打角色,穿厚底靴的叫长靠(墩子)武生,穿薄底靴的称短打(撇子)武生。
旦行:简称“旦”:分青衣、花旦、武旦、刀马旦、老旦、贴旦、闺旦等角色。
旦角全为女性。
青衣:以唱为主,一般都是扮演贤妻良母型角色。
花旦:亦叫花衫,以服装花艳为特色,以演皇后、公主、贵夫人、女将、小贩、村姑等角色为主。
贴旦:所扮演的多数为村姑贫女、侍妾丫鬟。
武旦、刀马旦:为演武功见长的女性。
老旦:用本嗓子演唱,多为中老年妇女。
一般来说,“生”“旦”的化妆并不夸张浓厚,而是稍微略施薄粉,所以也称为“素面”或“洁面”,就是需要这种“俊扮”美化技巧。
其特征是“千人一面”,意思是说所有“生”行角色的面部化妆都大体一样,无论多少人物,从面部化妆看都是一张脸;“生”“旦”人物个性主要靠表演及服装等方面表现。
净行:净角指脸画彩图的花脸角色,现的是在性格气质上粗犷、奇伟、豪迈的人物。
看来并不干净,故反其意为“净”,俗称花脸。
净行人物按身份、性格及其艺术、技术特点的不同,大体上又可分为:正浄(大花脸),人物主要以唱工为主。
京刚中又称铜锤花脸或黑头花脸,扮演的人物大多是朝廷重臣,因而以气度恢宏取胜是其造型上的特点。
副净(也可通称二花脸),又可分架子花脸和二花脸。
架子花脸,以表演为主,重身段动作,多扮演豪爽勇猛的正面人物,如鲁智深、张飞、李逵等。
生旦净末丑分别代表着什么
中国的传统戏曲中有生、旦、净、末、丑五种角色,那么生旦净末丑都是什么意思呢?分别指的是什么,今天我们为大家做一个知识普及。
生旦净末丑都是角色的反义,生的反义就是熟,也就是生角都是历史上的耳熟能详的熟人。
旦是出生的太阳,阳气上升,阳的反义是阴,女性属阴,所以旦角就是女性的角色。
净指的是干净,干净的反面是脏,也就是俗称的大花脸,大花脸要在脸上画很多颜料,洗脸的时候费时间,比较脏。
末的反义是头,打头出场的就是末角。
丑的意思是丑牛,牛比较笨,笨的反义是灵活,丑角都比较滑稽,显得灵活。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别人说生旦净末丑,但是很多不了解戏曲的人根本不知道这几个字的意思和分别指的是什么角色,不过相信大家看完这篇文章以后下次就可以轻松明白生旦净末丑表达的意思和指的什么角色。
生、旦、净、末、丑,戏剧人物图片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行方法,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
每个行当又有苦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
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生”、“净”、两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旦角旦角,指戏曲中的女性形象,可分为青衣、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彩旦等类别。
正旦俗称“青衣”,因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褶子而得名。
主要扮演庄重的青年、中年妇女,表演特点是以唱功为主,动作幅度较小.行动比较稳重。
念韵白,唱功繁重。
如《三击掌》中的王宝钏、《二进宫》中的李艳妃、《桑园会》中的罗敷女等。
花旦大多扮演青年女性。
身着短衣裳,如褂子、裤子、裙子、袄;有时穿长衣裳,也绣着色彩艳丽的花样。
人物性格大都活泼开朗,动作敏捷伶俐。
表演以做功、说白为主,说白主要是京白,韵白较少。
如《棒打薄情郎》中的金玉奴、《乌龙院》中的阎惜娇等。
刀马旦大都扮演擅长武艺的青壮年妇女,武打不如武旦激烈,不用“打出手”(即抛、掷、踢、接、武器的特技表演),较重唱、做和舞蹈。
如《战金山》中的梁红玉、《穆柯寨》中的穆桂英等。
武旦扮演擅长武打、勇武的女性。
表演上着重武打,特别是使用特技“打出手”。
武旦与刀马旦的区别,过去主要有二点,一是武旦踩跷,刀马旦不踩跷;二是武旦有“打出手”,刀马旦无此技。
武旦穿短衣裳,重在武功,不重唱念。
如《打焦赞》中的杨排风、《武松打店》中的孙二娘等。
花衫是本世纪20年代以后,综合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艺术特点,发展而成的新的旦角类型。
在花衫形成之前,一个演员一般不能兼演青衣和花旦两个行当。
王瑶卿为了丰富旦角的表演艺术,充实艺术表现能力,他把青衣沉静端庄的风格、花旦活泼灵巧的表演、刀马旦的武打工架等融为一炉,创作出一种唱、念、做、打并重的旦角行当,人们把它命名为花衫(花旦和青衫的结合)。
戏曲里面的生旦净末丑各指什么
1、生指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红生、娃娃生等几大类。
除去红生和在脸上画有脸谱的武生以外,一般的生行都是素脸的,扮相都比较洁净俊美。
2、旦指旦行,扮演的是各种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女性角色,分为正旦、花旦、武旦、刀马旦、老旦、彩旦、花衫七类。
3、净指净行,俗称花脸或者花面,一般都是扮演男性角色,表现的是在性格气质上粗犷、奇伟、豪迈的人物,可分为正净、副净、武净。
4、末指末行,扮演的是中年以上的男子,多数挂有胡须,又细分为老生、末、老外。
老生所扮角色主要是正面人物的中年男子,末一般扮演比同一剧中老生作用较小的中年男子,老外一般扮演老年男子。
5、丑指丑行,又叫小花脸、三花脸。
包括文丑和武丑,文丑扮演的是伶俐风趣或阴险狡黠的角色,武丑扮演的是精明干练而风趣幽默的豪杰义士。
总结:生旦净末丑是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每个行当又有若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
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生、净、末都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
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行方法。
如明代文学家祝枝山的《猬谈》中说:“生、净、旦、末等名,有谓反其事而称,又或托之唐庄宗,皆谬云也。
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
每个行当又有若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
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生”、“净”、两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
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行方法,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
每个行当又有若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
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生”、“净”、两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
每行当又可细分,习惯上大致分为:[1]编辑中国传统戏曲的脸谱,是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程式。
一般应用于净、丑两个行当,其中各种人物大都有自己特定的谱式和色彩,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使观众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
因而,脸谱被誉为角色“心灵的画面”。
脸谱的演变和发展,不是某个人凭空臆造的产物,而是戏曲艺术家们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对生活现象的观察、体验、综合,以及对剧中角色的不断分析、判断,作出评价,才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艺术手法。
据史料记载,脸谱系由唐朝乐舞大面(传统戏曲角色行当之一,是京剧和某些地方戏中净的别称)所戴面具和参军戏副净的涂面逐渐演变而来。
中国戏曲理论家翁偶虹曾撰文说:“中国戏曲脸谱,胚胎于上古的图腾,滥觞于春秋的傩祭,孽乳为汉、唐的代面,发展为宋、元的涂面,形成为明、清的脸谱。
在戏曲形成之后,脸谱与面具仍然交替使用。
最明显的贵州的‘地戏’,江西、安徽的‘傩戏’,西藏的‘藏戏’,无论生旦净丑,都戴面具,每剧多至百余,少者亦须数十。
‘南昆’里的神仙鬼怪,一般均戴面具,并不勾画脸谱。
京剧是具有全国性的大剧种,大量发展脸谱,可是加官、财神、魁星、土地、雷公,仍戴面具。
从脸谱、面具的混合使用与脸谱谱式的由简至繁,可以看出中国戏曲累递发展的轨迹。
”京剧脸谱与京剧表演艺术一样,是和演员一起出现在舞台上的活的艺术。
京剧在中国戏曲史上,虽只有二百余年的历史,但与其他戏曲相比,它发展快,流传广,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因此,京剧脸谱在中国戏曲脸谱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京剧脸谱是一种写意和夸张的艺术,常以蝙蝠、燕翼、蝶翅等为图案勾眉眼面颊,结合夸张的鼻窝、嘴窝来刻画面部的表情。
开朗乐观的脸谱总是舒眉展眼,悲伤或暴戾的脸谱多是曲眉合目。
勾画时以“鱼尾纹”的高低曲直来反映年龄,用“法令纹”的上下开合来表现气质,用“印堂纹”的不同图案象征人物性格。
京剧脸谱,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特殊的化妆方法。
由于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就像唱歌、奏乐都要按照乐谱一样,所以称为“脸谱”。
关于脸谱的来源,一般的说法是来自假面具。
京剧脸谱,是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为采用某些色彩的。
红色的脸谱表示忠勇义烈,如关羽、姜维、常遇春;黑色的脸谱表示刚烈、正直、勇猛甚至鲁莽,如包拯、张飞、李逵等;黄色的脸谱表示凶狠残暴,如宇文成都、典韦;蓝色或绿色的脸谱表示一些粗豪暴躁的人物,如窦尔敦、马武等;白色的脸谱一般表示奸臣、坏人,如曹操、赵高等。
京剧脸谱的色画方法,基本上分为三类:揉脸、抹脸、勾脸。
脸谱最初的作用,只是夸大剧中角色的五官部位和面部的纹理,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剧中人的性格、心理和生理上的特征,以此来为整个戏剧的情节服务,可是发展到后来,脸谱由简到繁、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由浅到深,本身就逐渐成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以人的面部为表现手段的图案艺术了。
[2]3具体行当编辑生生旦净末丑中国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
泛指净、丑之外的男角色。
生的名目最早见于宋元南戏,指剧中男主角,与元杂剧的正末相当。
清以后又衍化为老生、小生、外、末4个支系。
按其扮演人物属性、性格特征和表演特点,大致可分为老生、小生、外、末、武生、娃娃生等类。
老生主要扮演中年以上性格正直刚毅的正面人物,因多戴髯口,故又称须生,俗称胡子生。
京剧老生行又分唱功、做功、靠把和武老生,另有红生一行,主要扮演关羽,因勾红脸,故又称红生。
小生扮演青年男性,分中生(扇子生)、冠生(官生)、穷生、雉尾生(翎子生)、武小生等。
外泛指生的副角,不表现确定的性格特征,唯汉剧的外唱、念、做并重。
末,沿袭南戏、北杂剧之名目,今多数剧种已并入老生行。
武生扮演擅长武艺的人物,分长靠武生和短打武生两类。
娃娃生扮演儿童角色,京剧中还有娃娃武生。
生除了红生某些勾脸的武生之外,其他都是素脸,也就是内行说的“俊扮”。
旦旦,作为一种表演者的称谓始见于西汉桓宽的《盐铁论》中所述的“奇虫胡妲”一句。
“胡妲”,即胡之妲,这就初步道明了“妲”的来历。
妲,从女旁,表明其性别特征。
古时,“妲”亦或为“犭旦”。
如明朱权的《太和正音谱》在诠释“引戏”时就说:“引戏,院本中狚也。
”那么,作为我国宋金杂剧院本主要角色之一的“引戏”与“狚”(或妲)之间有何渊源关系呢?对于“引戏”的来源,先贤王国维在《古剧脚色考》中指出:“然则戏头、引戏,实为古舞之舞头、引舞。
”可见“引戏”由“引舞”而来,古之“引舞”,与现在领舞类似,是舞场上起指挥、导引作用的演员。
稽查梵文则不难发现,梵文中有许多与舞蹈相关联的词语的主音部分与汉语拼音中“旦”的拼音十分相近。
“旦”的汉语拼音为Dan,梵文Tandava就是泛指一般舞蹈,它的汉译音即为“旦多婆”。
由此推测,在梵语传入中国后,当时的人们可能就是用梵语舞蹈一词Tandave中的主音Tan的译音“旦”来称谓宋金杂剧院本中“引戏”这一角色为“旦”。
因为“引戏”与“引舞”颇具相同的表演职能,“引舞”又多由女性扮演,故又有“妲”。
张庚、郭汉城先生亦曾指出:“至于‘正旦’一色,则来源于院本中的引戏兼妆旦色。
”青衣旦行里最主要的一类是青衣。
青衣还有一个名称叫正旦,扮演的一般都是端庄、严肃、正派的人物。
大多数是贤妻良母,或者旧社会的贞节烈女之类的人物。
年龄一般都是由青年到中年,青衣表演上的特点是以唱工为主,动作幅度比较小,行动比较稳重。
念白都是念韵白,一般不念京白,而且唱工相当繁重。
从服装上看,青衣穿青褶子为多,所以青衣的另外一个名称也叫青衫,简称衫子。
青衣表演上的特点是以唱工为主,动作幅度比较小,行动比较稳重。
如《白蛇传》最后的一折《祭塔》,《安寿保卖身》中的李氏,《二进宫》里的李艳妃,《三娘教子》里的王春娥,《春秋配》里的姜秋莲,《贺后骂殿》里的贺后,《红鬃烈马》里的王宝钏,《三娘教子》里的王春娥,《汾河湾》里的柳迎春,《六月雪》里的窦娥,《五龙诈》里的李三娘,《大保国》里的李艳妃,《铡美案》里的秦香莲,《宇宙锋》里的赵艳容,《别宫·祭江》里的孙尚香,《春秋配》里的姜秋莲,《法门寺》里的宋巧姣,《浣纱记》里的浣纱女等。
花旦旦行的第二大类叫花旦。
从服装上来说,都是穿裙衣裳。
即便是穿长衣裳也绣着色彩鲜艳的花样。
从年龄上看,都是扮演青年女性。
如《红娘》里的红娘,《打樱桃》里的平心,《花田错》里的春兰,《春草闯堂》里的春草,《红鸾禧》里的金玉奴,《得意缘》里的狄云鸾,《拾玉镯》里的孙玉姣,《柜中缘》里的刘玉莲,《凤还巢》里的程雪娥,《钗头凤》里的唐蕙仙,《梅玉配》里的苏玉莲,《二度梅》里的陈杏元。
从表演上来看,花旦是以做工和说白为主。
在说白上是以京白为主,人物性格一般都比较活泼、开朗,动作也比较敏捷、伶俐。
花旦可以分为闺门旦、玩门旦、泼辣旦、刺杀旦。
花衫花衫是京剧旦行里的一个重要的行当,这是一种集唱、念、做、打并重的旦行,也就是说,她集中了青衣的端庄严肃,花旦的活泼开朗,和武旦的武打工架。
早期的京剧里只有青衣和花旦,没有花衫。
花衫的创始人是王瑶卿。
他创建的花衫行当,在表演时有唱、有念、有做、有打,再加上后来出现的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将京剧旦行表演艺术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
著名的花衫戏,有梅派戏《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廉锦枫》、《花木兰》、《太真外传》、《西施》、《樊江关》(饰薛金莲)、《洛神》、《天女散花》以及《穆桂英挂帅》等;程派的《红拂传》、《沈云英》、《碧玉簪》、《风流棒》、《赚文娟》、《梅妃》、《花肪缘》以及《英台抗婚》等;尚派的《谢小娥》、《乾坤福寿镜》、《汉明妃》、《林四娘》、《墨黛》、《摩登伽女》等;荀派的《香罗带》、《霍小玉》、《杜十娘》、《荆钗记》、《鱼藻宫》、《红楼二尤》等。
生旦净末丑老旦老旦是扮演老年妇女的角色,老旦的表演特点,就是唱、念都用本嗓,用真嗓,但不像老生那样平直、刚劲,而应该像青衣那样婉转迂回。
《钓金龟》的康氏,《赤桑镇》的吴妙贞,《望儿楼》的窦太真,《遇皇后》、《打龙袍》的李后等,都属于唱工老旦,专门以唱工为主;而《清风亭》的贺氏,《西厢记》的崔老夫人,《李逵探母》的李母等都属于做工老旦。
武旦武旦是表演一些精通武艺的女性角色,也可以分成两大类。
一类是短打武旦,穿短衣裳,这类的武旦,一般是不骑马的,重在武功,重在说白。
还有一种特殊的技巧,就是打出手。
如《打焦赞》里的杨排风,《泗州城》里的水母,《打店》里的孙二娘,《无底洞》里的白鼠精,《摇钱树》里的张四姐,《三岔口》里的店主婆等。
刀马旦一类长靠武旦,就是妇女也穿上大靠,顶盔贯甲。
这样的角色,一般都是骑马的将军或统帅,拿着一把尺寸比较小的刀,所以有个专门名词叫刀马旦。
刀马旦和武旦也有一些区别。
刀马旦一方面要有很好的武功,同时还得长于做工,而且有时候说白、工架都很重要。
刀马旦的戏,有《樊江关》和《三请樊梨花》里的樊梨花,有《穆柯寨》、《穆天王》和《破洪州》里的穆桂英,《佘塘关》里的佘赛花,还有《棋盘山》里的窦仙童,《珍珠烈火旗》里的双阳公主,《扈家庄》里的扈三娘等。
彩旦彩旦俗称丑婆子,以做工为主,表演、化妆都很夸张,是以滑稽和诙谐的表演为主的喜剧性角色。
这类角色有的是用来讽刺愚蠢和自作聪明的人,如《凤还巢》里的大姐程雪雁,《半把剪刀》的王婆婆、《西施》里的东施等。
有的是表示性格爽朗、粗犷、豪放的妇女,如《串龙珠》里的花婆,《四进士》里的万氏,《铁弓缘》里陈秀英的母亲等,还有的是塑造了风趣、诙谐的艺术形象,如《拾玉镯》里的刘媒婆等净综述生旦净末丑俗称花脸。
以各种色彩勾勒的图案化的脸谱化妆为突出标志,表现的是在性格气质上粗犷、奇伟、豪迈的人物。
这类人物在表演上要音色宽阔宏亮,演唱粗壮浑厚,动作造型线条粗而顿挫鲜明,“色块”大,大开大合,气度恢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