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病常用实验室检查临床意义1
- 格式:doc
- 大小:4.74 MB
- 文档页数:25
风湿科的衡量指标
1、血沉:风湿性疾病活动期,血沉通常增快,是评估风湿性疾病活动性的一项指标;
2、C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是在机体受到感染或组织损伤时急剧升高的一种蛋白,也是炎性指标之一,但不具有特异性;
3、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是检测风湿热的常规指标,其数值越高,说明病情越严重;
4、类风湿因子:类风湿因子是类风湿关节炎的一种自身免疫性抗体,也是风湿性疾病的诊断指标之一,但在类风湿关节炎的急性期,其水平一般较高,测定后有助于临床早期诊断;
5、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风湿性疾病活动期红细胞沉降率加快,是评估风湿性疾病活动性的一项指标;
6、C-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是在机体受到感染或组织损伤时急剧升高的一种蛋白,也是炎性指标之一,但不具有特异性。
此外,还可根据患者具体症状,进行一些联合检测,如抗CCP抗体、抗核小体抗体、抗双链DNA抗体等,对风湿性疾病进行综合评估。
风湿诊断标准风湿病是一类以关节、软组织和骨骼为主要受累部位的疾病,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因此,制定科学、规范的风湿病诊断标准对于临床医生具有重要意义。
一、临床表现。
风湿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关节肿痛、晨僵、关节活动受限、皮下结节、红斑狼疮样皮疹等。
此外,风湿病还可累及内脏器官,导致心脏、肺部等器官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实验室检查。
风湿病的诊断离不开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等指标的检测。
这些指标的异常有助于风湿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三、影像学检查。
风湿病在影像学检查中常表现为关节破坏、软组织肿胀、骨质疏松等特征。
X 线、CT、MRI等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变的部位和程度,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四、诊断标准。
风湿病的诊断标准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综合结果。
当前常用的风湿病诊断标准包括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制定的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狼疮性关节炎诊断标准等。
这些标准以其科学性和实用性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五、诊断注意事项。
在进行风湿病的诊断时,需要注意排除其他类风湿病、感染性关节炎等疾病,避免漏诊或误诊。
同时,还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病史、家族史、生活习惯等因素,综合分析,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六、结语。
风湿病的诊断标准对于临床医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能够帮助医生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因此,医生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风湿病的诊断标准,提高自身的临床水平,为患者的健康服务。
1、类风湿因子(RF)类风湿因子(RF)是由于细菌、病毒等感染因子,引起体内产生的以变性IgG(一种抗体)为抗原的一种自身抗体。
因为这种炕体首先发现于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并在类风湿关节炎病人血清中滴度较高,且持续时间较长,所以被命名为类风湿因子。
其实,凡是存在变性IgG,并能产生抗变性IgG自身抗体的人,在其血清或病变中均能测出类风湿因子,说明类风湿因子并不是类风湿关节炎的特异性自身抗体。
正常值阴性(<20kU/L) 阴性 (乳胶凝集试验)临床意义阳性:类风湿性关节炎,Sjogren综合征,Waldenstrθ-m综合征,结节病,SLE等。
偶尔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感染性疾病和老年人(低滴度的RF)。
2、血沉[ESR]红细胞沉降率: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而言,简称血沉。
在健康人血沉数值波动于一个较狭窄范围内。
在许多病理情况下血沉明显增快。
红细胞沉降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
参考值魏氏(Westergren)法:成年男性0-15mm/h 成年女性0-20mm/h。
潘氏法:成年男性0-10mm/h 成年女性0-12mm/h。
临床意义贫血或血液被稀释血沉增快,是红细胞下降逆阻力减低,并不是红细胞聚集增强而增快。
通过红细胞比积的血沉方程K值,可排除贫血或血液稀释对血沉的影响。
K值高反映红细胞聚集性增强。
若血沉快,K值大,血沉一定是快;血沉快,K值正常,是由于红细胞比积低而引起血沉增快。
3、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链球菌溶血素“O”,简称抗“O”或ASO。
正常参考值:成人< 500U,儿童< 250U。
正常值因年龄、季节、气候、链球菌流行情况,尤其地区而有所差别。
类风湿时部分病人ASO升高在400单位以上。
Fichy等将类风湿的ASO分为四种血清类型:(1)抗链球菌溶血素型:ASO升高、RF阴性时,见于风湿病,(2)凝集型:ASO正常、RF阳性时,表示预后不良;(3)混合型:ASO升高,RF阳性,见于类风湿;(4)正常型:ASO阴性、RF阴性,可排除类风湿。
风湿性关节炎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对多个关节的慢性对称性炎症,并伴随系统性病变。
诊断RA需要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和各项实验室检查。
以下是常用的实验室及其他检查项目:
血液检查
1.血常规:查看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ESR)和 C 反应蛋白等指
标。
2.类风湿因子(RF):阳性结果提示可能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但也
有其他疾病可以引起RF升高。
3.抗环瓜氨酸肽(anti-CCP)抗体:辅助诊断RA,对早期RA的诊断
较敏感。
4. C 反应蛋白和血沉:检测炎症指标,有助于评估病情活动性和炎症程
度。
5.类风湿因子亚型:亚型检测有助于预测疾病活动性和预后。
关节液检查
1.关节积液检查:分析关节积液的细胞分类、蛋白质含量和结晶情况
等,帮助鉴别RA与其他疾病。
影像学检查
1.X射线检查:观察关节发育情况、关节破坏和骨赘形成等变化。
2.MRI:对早期关节炎变化敏感,可发现关节软骨、骨和滑囊等病变。
3.超声波:观察关节滑囊积液、关节软骨和关节囊增厚等情况。
其他相关检查
1.骨密度检查:评估骨质疏松情况。
2.心电图和肺功能检查:评估RA对心脏和肺部的影响。
3.眼科检查:关注RA合并的眼部病变。
综上所述,多种实验室及其他检查项目结合应用能够帮助医生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及时诊断和治疗是控制风湿性关节炎进展的关键。
· 科普与经验交流 ·1532020年 第29期这种私密的地方。
中国人又是比较含蓄和保守的,这使得患者在看病的时候不好意思开口。
这种情况,不利于患者的治疗。
这需要做一些心理护理,让患者在心理上愿意接受治疗,愿意把病情如实的告诉医生。
霉菌性阴道炎患者的心理护理是在患者治疗的过程中都一直需要进行的。
2、霉菌性阴道炎患者的另一个日常护理就是用药护理。
在用药护理方面,针对霉菌性阴道炎患者,应该做到不随意停药,按照医生的要求用药,用最合适的药物来治疗霉菌性阴道炎。
因为霉菌性阴道炎是很有可能复发的,如果在用药的阶段,就不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用药,治疗效果不好不说,还有可能加重病情或者复发病情。
3、霉菌性阴道炎患者应该做好日常卫生护理,对外阴部进行清洗,在选择内裤方面也要选择纯棉的,透气的内裤,尽量不穿紧身裤这些会对外阴部有一些压迫作用的裤子。
霉菌性阴道炎患者一定要注意日常健康管理护理方面,因为对这方面的忽略可能加重病情,或者是让病情很难好转。
4、用药应该以局部用药为主:因为霉菌不易在碱性的环境中生长,所以我们可以用一些碱性的溶液兑入2%-4%的碳酸氢钠溶液进行外阴以及阴道的冲洗,再结合制霉素栓剂合适的剂量塞入阴道内,坚持每天一次,半个月一个疗程。
患者应注意,用药应该以医生的指导为主,而不是擅自用药,因为每个患者的身体状况有所差异,所以我们应当引起重视。
四、结语了解霉菌性阴道炎,了解醚菌性阴道炎在日常生活中的护理,对霉菌性阴道炎患者来说,可以通过一些护理知识来帮助治疗。
让每一位患者更早的进入健康的生活,是我们所有护理人员的希望,也是所有医护人员的奋斗目标。
风湿免疫性疾病是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机体的自身免疫功能紊乱,从而引起机体内许多器官及其系统损伤的一类疾病。
在我们常见的风湿免疫疾病中,其中主要包括常见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或者是风湿类关节炎等。
在临床检查风湿免疫疾病时,临床上大多采用的是血清检查方式进行相关的诊断,通常会检测到自身抗体、免疫球蛋白、补体等一些指标的异常。
常用实验室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实验室检查是诊断疾病和监测疾病进展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各项指标的分析可以了解机体的生理状态和病理变化,并进行合理的诊断和治疗。
以下是常用实验室检查的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的介绍。
1.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正常值如下:-白细胞计数:4-10×10^9/L。
白细胞计数增高可以提示感染、炎症或白血病等病情,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是骨髓功能低下或免疫系统缺陷的表现。
-红细胞计数:男性4.5-5.5×10^12/L,女性4.0-5.0×10^12/L。
红细胞计数过高可能是由于肺部疾病、肾脏疾病或血液病等引起的,而过低则可能是贫血或骨髓功能障碍的表现。
-血红蛋白浓度:男性130-180g/L,女性120-150g/L。
血红蛋白浓度过高可能是肺部疾病、心脏病或血液黏稠度增高的表现,过低则可能是贫血等。
-血小板计数:100-300×10^9/L。
血小板计数异常可能是出血性疾病、感染或骨髓抑制等的表现。
2.生化检验生化检验包括血糖、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
正常值如下:- 血糖:空腹血糖3.9-6.1 mmol/L,餐后血糖小于7.8 mmol/L。
血糖升高可能是糖尿病的表现,血糖降低可能是胰岛功能不全或胰岛素过量的结果。
-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ST):男性10-40U/L,女性9-32U/L。
AST增高可能是肝细胞损伤的表现,如肝炎、肝硬化等。
-谷草转氨酶(ALT):男性9-50U/L,女性9-35U/L。
ALT增高通常是由肝脏炎症或损伤引起的。
- 总胆红素:3.4-20.5 μmol/L。
胆红素增高可能是肝脏疾病或胆道梗阻的结果。
-肾功能指标:- 尿素氮(BUN):2.5-7.1 mmol/L。
BUN增高可能是肾脏疾病或肾功能不全的表现。
- 肌酐(Cr):男性60-110 μmol/L,女性45-90 μmol/L。
抗溶血性链球菌“O”(Anti-Streptolysin “O”;ASO)是A族溶血性链球菌的重要代谢产物之一,它是一种具有溶血活性的蛋白质,能溶解人及一些动物的红细胞。
同时溶血性链球菌“O”具有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称为ASO。
【标本要求】静脉血、空腹;不需空腹【参考值】 1:400及以下为阴性0-200IU/mL (西南医院;免疫比浊法)【临床意义】诊断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症(增加),活动性风湿热,猩红热,丹毒等均可增高。
1)ASO俗称抗“O”,测定其效价可知病人最近或以前有无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鉴于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相当常见,故正常人能测到ASO的低滴度,但一般在500u以下。
2)ASO增高,常见于急性咽炎等上呼吸道感染,儿童多见。
还可见于皮肤急软组织感染。
3)风湿性心肌炎、心包炎、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肾小球肾炎,ASO滴度升高。
多次检验所呈现的趋势与病情平行,如渐渐下降提示病情好转。
4)A组溶血性链球菌所致败血症、菌血症心内膜炎等ASO均可升高。
注意事项:1)不能认为ASO升高就是风湿病,须结合临床症状考虑。
但ASO升高的各种致病因素中与A组溶血性链球菌最密切相关。
2)人体感染A组溶血性链球菌后ASO上升在4-6周内达到高峰,然后在血清中ASO升高可达数月至数年。
故一次检查尚难肯定是否为最近感染所致,须多次检查,观察变化动态。
在风湿热病人感染后4-6周,有80%可见ASO升高,常伴有血沉增快及白细胞增多,有助于鉴别诊断。
近期建立的A群溶血性链球菌胞外产物的抗链酶试验(ASZ),比单测ASO阳性率高。
对于诊断ASO不增高的急性风湿热和急性肾小球肾炎病人有助。
3)免疫机制不全及大量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者,链球菌感染后ASO可不升高。
C-反应蛋白(CRP)标本要求】静脉血、空腹;不需空腹【参考值】<10mg/L(免疫单向扩散法)<8mg/L (西南医院;免疫比浊法)【临床意义】1)各种急性化脓性炎症、菌血症、组织坏死(如心肌梗死、大手术、烧伤、严重创伤等)、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病等患者CRP升高,凡有器质性病变时升高,而功能性疾病正常,这对于鉴别器质性或功能性疾病有帮助。
风湿和类风湿化验项目
风湿和类风湿是两种不同的疾病,它们在临床上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在进行风湿和类风湿的化验项目时,医
生通常会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血液指标,在风湿和类风湿的化验项目中,医生通常会检查
患者的血液指标,包括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和抗环瓜氨酸肽(anti-CCP)抗体等。
这些指标
可以帮助医生评估炎症水平和自身免疫反应,从而帮助诊断风湿和
类风湿。
2. 免疫学指标,除了常规的血液指标外,医生还可能会检查患
者的免疫学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水
平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免疫系统状态,对于风湿
和类风湿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3. 关节液检查,对于疑似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医生可能
会进行关节液检查,以检查关节内炎症水平和晶体沉积情况,从而
帮助确认诊断。
4. 影像学检查,在一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要求患者进行X射线、超声波或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检查,以评估关节和骨骼的损伤程度,帮助确定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方案。
总的来说,风湿和类风湿的化验项目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血液指标、免疫学指标、关节液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这些项目的综合结果可以帮助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当然,在进行任何化验项目之前,患者应该遵循医生的建议,并在专业医疗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相应的检查和治疗。
风湿全套实验室检测及临床意义(全文)风湿病分类1. 以关节炎为主的:如类风湿关节炎( A),Still病又分为幼年型和成人型,强直性脊柱炎(AS),银屑病关节炎。
2. 与感染相关的:如风湿热,莱姆病,赖特综合征,反应性关节炎。
3. 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 系统性硬化症(SSc),多发性肌炎(PM),皮肌炎(DM),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血管炎。
风湿病检查方法有常规检查、血清学检查、关节液检查、X线平片检查和关节镜检查等,实验室常用以下实验室指标:红细胞沉降率(ESR)也称血沉,风湿病患者病情活动时,ESR增高,但ESR增高不等于患有风湿病。
ESR可随着风湿病病情缓解而下降,可以作为药物疗效判断指标之一。
ESR不是病情活动的特异性指标,有时ESR与病情活动并不一致。
类风湿因子(RF)类风湿因子(RF)主要存在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血清和关节液中,是一种抗变形IgG的自身抗体,IgM型被认为是类风湿因子的主要类型。
随处可见关于“类风湿因子与类风湿关节炎”的科普文——类风湿因子虽因类风湿关节炎而命名,但它可以出现在其他疾病中,如干燥综合征、慢性乙肝感染、血液病等。
5%的健康人群也可检测到RF。
虽说RF阳性,未必是类风湿关节炎。
但是高滴度的RF(≥正常值上限3倍),还是要结合患者病史及查体,认真排查风湿性疾病的可能。
RF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有重大意义,阳性率达60%~80%。
风湿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血管炎等RF阳性。
慢性感染性疾病,如细菌性心内膜炎、结核等RF也可阳性。
但RF不是类风湿关节炎特异性指标,RF阴性不能排除类风湿关节炎诊断,而RF阳性也不等于就是类风湿关节炎,例如在正常老年人约有5%阳性率。
C反应蛋白(CRP)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当机体受到微生物入侵或组织损伤炎症时,由肝脏分泌的急性时相反应类蛋白。
风湿性疾病患者疾病活动期可检测到CRP升高,同时在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可降至正常。
抗链球菌溶血素0、C反应蛋白、血沉、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等风湿病患者阳性指标解读及临床意义抗链球菌溶血素0抗链球菌溶血素。
是A组溶血性链球菌的重要代谢产物之一,它是一种具有溶血活性的蛋白质,能溶解人及一些动物的红细胞。
同时溶血性链球菌具有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称为AS0。
正常参考值:成人<500U,儿童<25011。
C反应蛋白(CRP)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是在机体受到感染或组织损伤时血浆中一些急剧上升的蛋白质(急性蛋白)。
激活补体和加强吞噬细胞的吞噬而起调理作用,清除入侵机体的病原微生物和损伤、坏死、凋亡的组织细胞。
>6RP升高t:C反应蛋白可作为风湿病的病情观察值:急性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RA)>系统性红斑狼疮、细菌性感染、肿瘤广泛转移、活动性肺结核;正常参考值WiOmg/1,RA早期和急性进展期,血清中可达50mg∕1,其阳性率为80%~90%。
温馨提示:CRP阳性也见于其他疾病,如恶性肿瘤,肺炎,肾炎,肝炎,心血管疾病等。
CRP测定是非特异性指标,需结合临床体征和相关实验室检查项目考虑其意义。
血沉(ESR)红细胞沉降率是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简称血沉。
血沉加快可见各种急、慢性炎症、肿瘤、风湿病。
甚至贫血、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可出现血沉增快。
而在正常人中,12岁以下儿童,妇女月经期、妊娠期3个月以上、60岁以上的高龄者也可出现血沉增快。
正常参考值:魏氏法(WeStergren):成年男性O-15mm∕h;成年女性0-2Omm/h。
潘氏法:成年男性O-IOmm/h;成年女性O-12mm∕h°临床意义:辅助检查诊断急性或局限性感染及慢性活动性感染。
病理性血沉增高可能原因:1 .各种炎症所导致。
2 .组织损伤导致。
3 .恶性肿瘤导致。
类风湿因子(RF)RF是一个以变异IgG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
风湿化验项目风湿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侵犯关节、韧带、肌肉和其他结缔组织,导致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
风湿性疾病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但遗传、环境和免疫因素被认为是其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风湿化验项目作为风湿性疾病的辅助诊断手段,在临床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风湿化验项目主要包括血液学、免疫学和生化学指标。
通过这些指标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评估风湿性疾病的活动性、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以及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血液学指标中的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是最常用的指标之一。
ESR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炎症指标,通过测量红细胞在一定时间内沉降的速度来反映血液中炎症反应的程度。
CRP是一种急性期蛋白,其水平的升高与炎症反应的严重程度相关。
这两项指标的升高可以提示风湿性疾病的活动性和病情严重程度。
免疫学指标中的类风湿因子(RF)和抗核抗体(ANA)是常用的自身抗体。
RF是指针对自身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其阳性率在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较高。
ANA是指针对细胞核内的抗原产生的抗体,其阳性率在风湿性疾病中也较高。
这些自身抗体的检测可以帮助鉴别不同类型的风湿性疾病,并且对于某些风湿性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生化学指标中的尿酸、肝功能和肾功能指标也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尿酸是嘌呤代谢产物,其水平的增高与痛风相关。
肝功能和肾功能的异常可以提示风湿性疾病的并发症或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
风湿化验项目的结果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其他实验室检查来综合分析。
不同类型的风湿性疾病在化验结果上可能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诊断。
虽然风湿化验项目在风湿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某些指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低,可能导致诊断的漏诊或误诊。
其次,某些指标的升高可能不仅仅与风湿性疾病相关,还可能与其他疾病或非疾病因素有关。
因此,在进行风湿化验项目检测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情况,避免片面地依赖化验结果。
风湿病的免疫检验风湿病的免疫检验自身免疫病(AID)是指由于过度而持久的自身免疫反应导致组织器官损伤并引起相应器官病变或临床症状的一类疾病。
风湿病是一类涉及到关节、软骨、肌肉等结缔组织的慢性疾病。
下面是yjbys店铺为大家带来的风湿病的免疫检验的知识,欢迎阅读。
一、抗核抗体测定(Antinuclear antibody ,ANA) ANA是抗细胞核多种成分的自身抗体,无种属及器官特异性。
ANA可分为抗DNA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抗非组蛋白抗体、抗核仁抗体及其他细胞成分抗体。
这些抗体共同组成ANA谱。
抗核抗体(ANA)的检查最常用于筛查全身性风湿病和自身免疫病。
ANA的检查可观察到能与细胞核内的核酸和蛋白抗原起反应的自身抗体。
细胞内可能存在对多种抗原起反应的抗体。
只有某种抗体的效价很高时,IFA才能加以鉴别。
1、homogenous(均质型)又称弥散型,相应的抗原是双链DNA和组蛋白复合物。
常见于SLE,特别是肾脏受累病人。
也可见于其它结缔组织病,如:风湿性关节炎,MCTD,干燥综合征,硬皮病,慢性活动性肝炎及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
2、Peripheral(周边型)相应的抗原为双链DNA,多见于活动性SLE病人。
3、Speckle(斑点型)主要是针对ENA的抗体,包括Sm,RNP,SSA,SSB,Scl-70。
一般认为低效价的斑点型ANA不是结缔组织病特有的,实际上不代表临床异常。
高效价的抗Sm抗体多与SLE有关。
高效价的抗RNP自身抗体见于MCTD,但也见于SLE。
抗SSA和抗SSB抗体,见于S.S,也可见于SLE。
当病人有抗SSA抗体时,通常以皮肤表现和光过敏为主。
,也存在于ANA阴性狼疮和新生儿狼疮。
Scl-70抗体与硬皮病有关。
4、Nucleoli(核仁型)其靶抗原是与RNA分子相关的核蛋白。
多见于硬皮病。
5、Centromere(着丝点型)抗着丝点抗体(ACA),多见于全身性硬皮病的CREST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