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发展中对非机动车交通规划
- 格式:docx
- 大小:1.12 MB
- 文档页数:7
城镇化地区快速公路路线及互通设计要点探讨摘要: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及人民群众对“内畅外联”的渴望,给公路设计带来了新的挑战,文章以城镇化对公路交通的影响分析为切入点,针对城镇化地区快速公路面临的问题,提出交通领域发展的新理念,并对该类型公路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归纳了技术标准选取及总体设计、路线及互通的设计要点,为新型城镇化下的快速公路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城镇化地区、快速公路、技术标准、总体、路线、互通、设计要点0 引言近年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发展迅速,城镇内部不断扩展[5],郊区土地功能转变和发展强度增加,公路逐渐被城镇“包围”,新建公路通过城镇化区域(城、镇、乡、村)的情况也是越来越多;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之间来往日益紧密[5],“内畅外联”的呼声越来越高,人民群众获得“幸福感“的迫切需求持续提升,服务与城际、省际交通的快速通道需求日渐增加[5],交通圈的概念频繁涌现,对公路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纯为机动车设置的干线公路、城市快速路、高速公路不再符合新的城镇设计理念,取而代之的是更具包容性,多样性的快速公路设计理念。
但是我国现有的公路分类体系中并没有快速公路这一层次[5],对城镇化地区快速公路的概念也较为模糊,缺乏统一的认识和相应的技术标准[5],尤其是路线及互通设计,与常规公路存在明显区别,因此有必要针对此类公路进行研究。
1城镇化地区快速公路的概念及特点1.1 概念快速公路主要分为城市快速路、城际快速路和省际快速路三大类,服务对象是城市内部长距离出行及过境交通,全线不封闭,不收费,不设红绿灯,全部或部分采用立体交叉与控制出入,可以连续通行,供车辆以较高的速度行驶的道路。
本文主要针对处于城镇化地区的城际和省际快速公路进行研究,服务对象不仅是城镇内部长距离出行及过境交通,还包括服务当地短途交通、非机动车及行人交通。
1.2特点1)功能的双重性:一般按干线公路标准进行设计,既要保障过境交通快速通行及安全,又要服务短途交通出入便利和安全,兼具城市道路功能;2)土地的集约性:路侧开发强度高,部分路段企业及居民集中,住宅连片,用地紧张,需最大限度节约土地资源并避让建筑物。
交通运输规划建议【篇一:昆明市呈贡新区交通现状分析及交通规划建议】胡明武云南省公路科学技术研究院云南昆明 650051【摘要】以昆明市呈贡新区的发展建设为基础,简单的介绍了呈贡新区的经济、人口发展情况及交通现状,分析了制约新区未来发展的交通因素,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改善换乘环境和按功能性路网规划分流四点交通规划建议。
【关键词】交通规划昆明市呈贡新区轨道交通公交优先按功能规划1.概述城市交通是城市社会经济的骨胳系统,是城市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及城市交通的不合理导致越来越严重的城市交通问题,城市交通问题或城市交通危机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1]。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迅速推进,特别是大城市规模的扩张,带来了城市交通需求,特别是机动车数量的迅速增长。
尤其是在“九五”计划中,国家将汽车工业列为优先鼓励发展的重点产业,中国私人小汽车发展十分迅速,城市居民乘坐摩托车、出租车和私人小汽车上下班的比重在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大城市由于人口和建筑密集,且以高层建筑为主,原有以非机动车为主时期的交通规划标准、城市结构和城市用地均已无法满足机动车发展的需要,因此交通堵塞现象已日趋严重。
在中国大城市所面临的各种交通问题中,交通堵塞和拥挤成为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2]。
本文以昆明市呈贡新区的发展建设为基础,简单的介绍了呈贡新区的经济、人口发展情况及交通现状,分析了制约新区未来发展的交通因素,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建议。
2.呈贡新区简介2.1 昆明市发展瓶颈昆明市为云南省会,“满城山色半城湖、一年春光四季花” 是昆明的独特魅力。
但昆明城区面积狭小而人口众多,市区一环路内的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达到2.2万人,人口密度超过北京和上海,交通堵塞现象已日趋严重,不可避免的降低了主城区的生活居住品质,明显影响了春城的独特魅力。
为降低建筑和人口密度,改善交通环境,优化主城功能布局,云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设“现代新昆明”的战略部署,建设率先在昆明市主城东南部的呈贡新区启动[3]。
城市规划与公共设施建设指南第一章:概述 (2)1.1 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 (2)1.2 公共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3)第二章:城市发展战略与规划目标 (3)2.1 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定 (3)2.2 规划目标的确定 (4)2.3 规划指标的设置 (4)第三章:城市空间布局与土地使用规划 (5)3.1 城市空间布局的原则 (5)3.2 土地使用规划的方法 (5)3.3 土地使用规划的实施 (5)第四章:城市交通规划 (6)4.1 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 (6)4.2 交通网络布局 (6)4.3 交通设施建设与管理 (7)第五章:城市基础设施规划 (7)5.1 基础设施规划的内容 (7)5.2 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 (8)5.3 基础设施规划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8)第六章: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9)6.1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原则 (9)6.2 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9)6.3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与管理 (10)第七章:城市绿化与生态环境保护 (10)7.1 城市绿化的规划原则 (10)7.2 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 (11)7.3 城市绿化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实施 (11)第八章: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 (12)8.1 城市安全规划的内容 (12)8.1.1 风险评估与预防 (12)8.1.2 安全布局与空间规划 (12)8.1.3 安全设施规划 (12)8.1.4 法律法规与政策保障 (12)8.2 防灾设施建设与管理 (12)8.2.1 防灾设施建设 (12)8.2.2 防灾设施管理 (13)8.3 应急预案与处理 (13)8.3.1 应急预案 (13)8.3.2 处理 (13)第九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13)9.1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现状与问题 (13)9.1.1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现状 (13)9.1.2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面临的问题 (14)9.2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原则 (14)9.2.1 尊重历史,传承文化 (14)9.2.2 整体保护,突出特色 (14)9.2.3 合理利用,促进发展 (14)9.2.4 创新机制,加强管理 (14)9.3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实施 (14)9.3.1 加强立法,完善政策 (14)9.3.2 编制规划,明确目标 (15)9.3.3 加大投入,保障资金 (15)9.3.4 创新机制,加强管理 (15)9.3.5 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15)9.3.6 开展合作,共享资源 (15)第十章:城市更新与旧区改造 (15)10.1 城市更新的意义与目标 (15)10.2 旧区改造的策略与方法 (16)10.3 旧区改造的实施与监管 (16)第十一章:城市景观规划 (17)11.1 城市景观规划的基本原则 (17)11.2 城市景观设计方法 (17)11.3 城市景观规划的实施 (18)第十二章:城市规划与公共设施建设管理 (18)12.1 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法律法规 (18)12.2 规划与建设管理的组织体系 (19)12.3 规划与建设管理的监督与评价 (19)第一章:概述1.1 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城市规划是一种旨在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综合性活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开展人行道净化和自行车专用道建设工作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日期】2020.01.03•【文号】建城〔2020〕3号•【施行日期】2020.01.0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道路交通管理正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开展人行道净化和自行车专用道建设工作的意见建城〔2020〕3号各省、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直辖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委,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城市管理委员会、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天津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重庆市城市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完善城市步行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改善城市绿色出行环境,提升城市品质,现就开展人行道净化和自行车专用道建设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聚焦群众步行和自行车出行“走不通、不安全、不舒适”等突出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实施,坚持因地制宜、有序推进,坚持创新机制、形成合力,开展人行道净化专项行动,推动自行车专用道建设,切实改善绿色出行环境,使人民群众走得通畅、走得安全、走得舒适。
二、开展人行道净化专项行动(一)确保人行道连续畅通。
清理占道行为。
建立健全部门联动机制,加大联合执法力度,全面清理违法占道行为。
严控机动车占道停放,严管在人行道上施划机动车停车位,已经施划的机动车停车位要充分研究论证,确有必要的要加强规范管理,影响通行的要坚决取消。
规范设置人行道上的自行车停放点,合理确定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投放规模和停放区域,定期清运地铁出入口等重点区域损坏、废弃的租赁自行车。
重点整治餐饮店、洗车店等沿街商户的违法占道经营行为,规范流动摊点经营行为。
城市道路网的系统规划发布时间:2021-09-01T06:22:32.157Z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4月第12期作者:巩平[导读] 现阶段,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城镇化率一路提升,随着这一趋势的不断深入,我国小城镇也迎来一系列挑战,作为一项居民基本活动的出行,巩平葫芦岛市自然资源事务服务中心 125000摘要:现阶段,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城镇化率一路提升,随着这一趋势的不断深入,我国小城镇也迎来一系列挑战,作为一项居民基本活动的出行,与其相适应的道路交通系统规划水平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文章从我国城镇道路交通系统的特点与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出发,围绕城镇道路交通系统展开论述,结合我国城镇道路交通系统的实际发展情况,提出我国城镇道路交通系统规划标准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城市;道路网;系统规划1 前言城市交通对于城市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目前传统的城市交通规划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影响了城市交通的建设和使用。
因此,本文将通过对传统交通系统规划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系统规划目标,促进城市交通的健康发展。
2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概述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是对城市辖区范围内各种不同功能的干道、支路、广场以及附属交通设施所组成的交通运输网的规划。
城市中的各个组成部分通过城市道路系统,将它们联结成一个相互协调、有机联系的整体。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应以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组织为前提,根据城市现状及自然坏境特点,经济合理地布局规划城市道路系统,既满足城市交通的需要,又形成良好的城市面貌,并对城市总体布局中的各项用地提出布置意见,达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目的。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是城市交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要求为:①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组织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完整的道路系统和合理的交通运输网;②满足、适应交通运输发展的需要;③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性质,结合具体城市的用地情况组成不同的道路系统;④充分利用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合理规划干道路线走向,减少工程量;⑤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⑥满足敷设各种管线及与地铁工程相结合的要求。
单位内部认证城乡规划基础知识考试(试卷编号212)说明:答案和解析在试卷最后1.[单选题]下列关于详细规划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修建性详细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B)修建性详细规划是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出建设项目规划许可的依据C)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出建设项目规划学科的依据D)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对所在地快的建设提出具体的安排和设计2.[单选题]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建设工程,不得破坏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风貌,工程设计方案应当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 ),经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同意后,报城乡建设规划部门批准。
A)保护需要B)保护措施C)级别D)要求3.[单选题]交通线路较长,对停车位的进出普遍存在干扰,但单位停车位占用面积最少,建筑外立面呈倾斜状的停车库为( )。
A)直坡式停车库B)螺旋坡道式停车库C)错层式停车库D)斜楼板式停车库4.[单选题]《防震减灾法》规定,国家鼓励、扶持( )、救助技术和装备的研究开发工作。
A)地震应急B)应急预案C)通信设备D)运输工具5.[单选题]城镇体系规划是指( )。
A)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B)一定地域范围内,妥善处理各城镇之间、单个或数个城镇与城镇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外部环境之间关系,以达到地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最佳的发展C)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一系列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的城镇所组成的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D)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6.[单选题]在垃圾堆肥、焚烧处理厂设置要求的用地指标中,当处理方式为动态堆肥时,其用地指标为( )m2/t。
A)90~120B)130~170C)180~250D)260~3307.[单选题]给水管网的布置要求供水安全可靠,投资节约,一般应遵循一些原则。
都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导则住房和城镇建设部二〇一〇年五月目录序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总则............................................................................................................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目旳.................................................................................................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作用.................................................................................................错误!未定义书签。
1.3. 编制原则.........................................................................................错误!未定义书签。
1.4. 规划范围与期限.............................................................................错误!未定义书签。
2. 工作阶段与规定........................................................................................错误!未定义书签。
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目录一、总体目标和基本理念 (2)1. 总体目标 (3)2. 基本理念 (4)二、战略布局 (4)1. 构建人居宜居的美丽城市环境 (6)2.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7)3.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8)4.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10)4.1 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11)4.2 优化产业结构和发展布局 (12)4.3 夯实创新驱动发展基础 (13)5. 保障城镇化过程的安全稳定 (14)5.1 加强城市安全风险防范和应急管理 (16)5.2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17)三、主要任务 (18)1. 建设城市公园和品质公共空间 (19)2. 完善公共交通体系,提高城际联通能力 (21)3.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容纳能力 (22)4.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24)5. 普及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 (25)四、保障措施 (26)1.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27)2. 加强政策引导和管理服务 (29)3. 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 (30)五、预期成果 (31)六、实施方案 (33)一、总体目标和基本理念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总体要求,本行动计划旨在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确保城镇化进程切实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行动计划的总体目标是全面提升城市功能,优化城市布局,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和效益,最终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全面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强国家的综合竞争力。
人本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改善和保障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使城镇化过程真正成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过程。
绿色发展: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城市发展方式转变,合理规划城市空间,推广绿色建筑,发展绿色交通,保护城市生态,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乡统筹: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健全城乡双向转移就业和人口流动机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差距。
新型城镇化规划1. 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新型城镇化规划成为了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
新型城镇化规划旨在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如城市规模扩张过快、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城市功能不均衡等。
本文将就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定义、目标和主要内容进行探讨。
2. 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定义新型城镇化规划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资源承载能力,科学合理地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发展方向以及相应的政策措施的规划过程。
新型城镇化规划旨在推动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减少资源浪费,保护生态环境等。
3. 新型城镇化规划的目标新型城镇化规划的目标是实现城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促进社会公平和谐,保护环境资源等。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规划要求合理调整城市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推动城市经济转型升级。
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推动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3.2 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新型城镇化规划关注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注重提升社会福利保障水平,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和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
同时,加强社区建设,提高居民社会参与和自治能力。
3.3 促进社会公平和谐新型城镇化规划要求促进社会公平和谐发展。
通过合理配置城市资源,改善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条件,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减少城乡差距。
加强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稳定,提升社会幸福感。
3.4 保护环境资源新型城镇化规划强调保护环境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推动建设绿色低碳城市,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促进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
加强生态保护,建设生态城市,提升生态环境品质。
4. 新型城镇化规划的主要内容新型城镇化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更新改造规划、城市功能规划、城市交通规划等。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交通规划与设计第一章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的发展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城市交通规划与设计变得更加重要,旨在提升城市交通系统的效率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新型城镇化对城市交通的影响2.1 城市人口增长对交通需求的挑战2.2 城市空间结构对交通规划的影响2.3 环境保护对城市交通设计的要求第三章城市交通规划的原则3.1 全面、多领域协调3.2 安全、便捷、高效3.3 可持续发展第四章城市交通规划与土地使用规划的整合4.1 将交通规划融入土地使用规划4.2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4.3 优化道路网布局第五章城市交通规划的技术手段5.1 交通流模拟技术5.2 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5.3 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第六章城市交通设计的创新6.1 公共交通与非机动车出行的优化6.2 微循环与新型交通模式6.3 城市交通与信息通信技术的融合第七章城市交通规划与设计案例分析7.1 北京市中心区城市交通规划与设计7.2 上海市智慧交通体系建设7.3 广州市地铁网络规划与设计第八章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交通规划的挑战8.1 与老旧小区交通规划的矛盾8.2 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8.3 交通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第九章城市交通规划与设计的前景展望9.1 加强政府规划的引导9.2 重视科技创新与研发9.3 加强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结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交通规划与设计成为了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城市交通规划与设计过程中,应全面考虑城市人口增长、城市空间结构和环境保护等因素,并遵循全面、多领域协调、安全、便捷、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同时,应将交通规划与土地使用规划整合,采用交通流模拟技术、智能交通系统和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等技术手段,创新公共交通与非机动车出行、微循环与新型交通模式的设计。
在克服各种挑战的同时,未来城市交通规划与设计需要加强政府规划引导、重视科技创新与研发,并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以推动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城乡规划技术标准与规范(二)(总分114,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1. 城市规划管理是一项( )很强的行政管理工作。
A.规范性 B.技术性C.科学性 D.强制性2.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城市用地分类中,在大类代码下,加注***数字代码,用以表明其中类、小类的具体类别,其中R1表示( )。
A.一类居住用地 B.一类工业用地C.一类仓储用地 D.一类绿地3. 城市建设用地应包括除( )类外的其他九大类用地。
A.公共设施用地(C) B.工业用地(M)C.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 D.水域和其他用地(E)4. 依照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规定,对于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中地多人少的城市,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但不得大于( )m2/人。
A.120 B.60C.130 D.1505. 关于居住、工业、道路广场、绿地四大类主要用地,规划建设用地指标规定了其单项建设用地规划指标,其中道路广场用地为( )m2/人。
A.18.0~28.0 B.10.0~25.0C.≥9.0 D.7.0~15.06. 对于居住、工业、道路广场、绿地四大类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来说,其工业用地应控制在( )。
A.20%~32% B.15%~25%C.8%~15% D.8%~20%7. 在《防洪标准》中,对防护对象的防洪标准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对于影响公共防洪安全的防护对象,应按其自身和公共防洪安全两者要求的防洪标准中较高者确定B.兼有防洪作用的路基、围墙等建筑群、构筑物,其防洪标准应按防护区和该建筑物、构筑物的防洪标准中较低者确定C.遭受洪灾或失事后损失巨大,影响十分严重的防护对象,可采用高于本标准规定的防洪标准D.遭受洪灾或失事后损失及影响均较小或使用期限较短及临时性的防护对象,可采用低于本标准规定的防洪标准8. 城市根据其社会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或非农业人口的数量分为四个等级,其中防洪标准为50~100年的是( )。
城镇综合管理方案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镇综合管理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重要任务。
为了实现清洁、高效、智慧、宜居的城镇环境,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品质,制定____年城镇综合管理方案是必须的。
一、加强城市环境整治(一)加强垃圾分类管理。
建立健全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体系,落实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分类处理的全程监管,推行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减少垃圾对城市环境的污染。
(二)推进污水治理。
整合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加快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提高污水处理率,减少水体污染,保障城市水环境的质量。
(三)加强空气质量治理。
控制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清洁能源,减少空气污染物排放,改善城市大气环境。
(四)加强绿化建设。
推进城市绿化提质增效,加大绿化投入,增加绿地面积,增强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城市空气质量和生活品质。
二、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水平(一)完善交通规划。
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交通规划,提升城市道路网络的连接性和通达性,优化交通流量分配,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二)推进公共交通发展。
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入,增加公交车辆数量,优化线路设置,提高公交运营效率,提升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引导城市居民转向公共交通出行。
(三)鼓励绿色出行方式。
推广电动汽车、共享单车等绿色出行方式,建设智能停车系统,提供便捷的停车服务,鼓励居民使用非机动车和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辆的使用,缓解交通压力。
(四)加强交通安全管理。
加大对交通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交通违法行为,提高交通安全意识,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率,保障交通安全和居民人身安全。
三、建设智慧城市(一)推进信息化建设。
加快建设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推进“互联网+”行动,实现城市各项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
(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提高公共服务效率,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人性化的公共服务。
(三)加强安全防范能力。
文章编号:1672-532(2020)06-0001-09中图分类号:U491文献标识码:A DOl:l().13813/ll-5141/u.2()2().()041交通强国战略下城市交通发展要求与对策重点陆化普(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北京100084)摘要:中国城市正面临交通拥堵严重、雾霾现象普遍等“大城市病”的困扰,交通强国建设为破解城市交通问题提供了新的机遇与发展方向。
在对城市交通现状问题与挑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解读交通强国建设对城市交通发展的要求。
提出城市交通应按照系统工程思想、交通工程原理,充分利用智能交通新技术等综合对策来解决。
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应从城市群、都市圈和城市三个层面,全面实现交通与土地使用的一体化,构建绿色交通主导的综合交通系统。
需要尊重交通规律,分析交通机理,充分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制定科学化、系统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城市交通综合解决方案。
同时,破解城市交通问题,一体化的体制机制是关键。
关键词:城市交通;交通强国;交通管理;一体化;绿色化;智能化;TODUrban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Key Points and Strategies Guided by the National Strategy of Enhancing Transportation Global CompetitivenessLu Huapu(Institute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100084,China)Abstract:Chinese cities are currently facing typical"megacity syndromes”such as severe traffic congestion and widespread smog.The national strategy of enhancing transportation global competitiveness provides new opportunities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s for solving urban traffic problems.By analyz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of urban transportation,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urban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for enhancing transportation global competitiveness.Itis proposed that urban transportation problems should be resolved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systems engineering,fundamentals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and fully utilizing the new intelligent traffic technologies.To implement of the Program of Enhancing Global Competitiveness in Transportation,the integration of transportation and land use should be fully realized from the three levels:cluster of cities,metropolitan area and city,and a comprehensive green transportation oriented system should be built.The paper emphasizes that the best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come from understanding traffic fundamental laws,analyzing traffic mechanisms,fully utilizing data and intelligent means,which canlead to the scientific,systematic,intelligent,and green transportation systems.The paper concludesthat the integrated systems are the key to solve urban transportation problems.Keywords:urban transportation;enhancing transportation global competitiveness;traffic management;integration;green transportation;intelligence;TOD收稿日期:2020-03-13作者简介:陆化普(1957—),男,辽宁铁岭人,博丄,教授,博丄生导师,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交通规划、智能交通、交通政策。
“慢行城市”—城镇发展中对非机动车交通规划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非机动车保有量数量庞大,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交通状况很常见。
非机动车道是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服务
水平直接影响骑行者对非机动车道的利用率,在非机动车道宽度不够,路况差或处
于拥堵的时段部分非机动车会驶出非机动车道占用临近的机动车道或者人行道,导
致非机动车道利用率下降,这样不但会导致路段通行能力下降,而且容易发生交通
事故,直接造成整个路网通行能力的下降。
因此对非机动车交通规划是目前的当务
之急,本文借鉴了国外以及国内很多城市的规划方向谈了谈城市非机动车交通的未来走向。
关键词:非机动车;道路网;廊道规划
进入21世纪,中国城镇化、机动化进程不断加快,交通拥堵问题成为了困扰大城市的普遍难题,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交通拥堵已经成为影响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大因素,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正常的生活。
由于受到小汽车交通的冲击,中国许多大城市的自行车交通环境日益恶化,很多城市的自行车出行方式日益萎缩。
非机动车规划的必要性
非机动车(包括自行车、电动车、三轮车等)是一种灵活、高效、节能环保的交通工具,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因为受经济和路网条件的制约,非机动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在发达国家,由于非机动车占路面积少、环保等优点,也被越来越多的当交通工具使用。
我国在非机动车的生产量、保有量和使用等方面都居世界前列,虽然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人均机动车拥有量的快速增加,但在我国的许多城市,许多居民还是选择非机动车的方式出行,尤其是在人口密集、用地紧凑、交通拥挤的地区非机动车的使用率就更高。
一般短时间、短距离的出行,以非机动车为主。
20世纪80、90年代,我国自行车出行比例较高,例如:1986年北京市自行车出行比例为62%,1993年天津市自行车出行比例为61%,1995年上海市自行车出行比例为41.7%。
目前,自行车出行比例下降较为严重,北京、天津、上海的自行车出行比例分别为16.7%、37%、30.6%,平均下降幅度达到了49%。
在自行车出行比例下降的同时,机动车交通快速增长,给道路交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对于城市的环境影响较大。
发展模式借鉴
从其他城市的经验来看,自行车交通发展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1)阿姆斯特丹模式——主要交通出行工具。
阿姆斯特丹城市规模仅219km2,人口密度约4000人/km2,短距离出行占70%以上。
阿姆斯特丹实行自行车优先的交通政策,自行车交通功能定位为主要交通出行方式,城区内道路基本都设置了自行车专用通道。
(2)巴黎模式——短距离及与公交系统接驳的辅助交通工具。
巴黎城市规模约672km2,人口密度约1万人/km2,出行以中长距离为主。
从2007年7月起,巴黎市政府启动了自行车自助出租服务,鼓励自行车的短距离出行并加强与公交系统的接驳。
计划实施后,公交与自行车交通客流明显增加。
巴黎自行车交通的功能定位为短距离出行及与公交系统接驳的辅助交通工具,并具有休闲、健身功能。
巴黎城区内主要道路上基本都设置了自行车通道。
图1 自行车自助出租
(3)香港模式——休闲、健身工具。
香港城市规模约1000 km2,人口密度高达2.5万人/km2,出行以中长距离为主。
由于香港城区内多为山丘地貌,不适合发展自行车交通,因此,在香港城区内的道路上基本没有设置自行车道,自行车交通的功能定位不是交通出行工具,而是作为休闲、健身工具,多在公园里使用。
非机动车交通规划与设计重点
非机动车交通规划涉及诸多方面,国内有很多城市已经具有较完善的规划方向,比如北京、天津、昆山等城市。
本文主要从3个方面来阐述非机动车交通规划与设计的重点,包括道路网规划、慢行区的划分和廊道规划。
1、道路网规划
非机动车交通出行圈的确定。
非机动车交通出行圈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城市用地性质和合理的非机动车交通出行辐射范围。
其他考虑的因素有标志性分隔物,如河流、铁路、城市快速路等。
以昆山市为例,道路网规划主要是在宏观上对各种形式的路段和交叉口进行系统规划,充分发挥各路段和交叉口的功能,总体上实现道路网总体通行效率最大。
道路网规划的重点应该是保证道路网具有良好的连续性、可达性和合理的路段衔接。
合理的路段衔接,主要是对各种形式的路段和交叉口进行系统规划,形成结构合理、各路段和交叉口相互协调的道路网。
通过道路网规划,最终形成一个完善的、具有良好连续性和可达性的非机动车道路网络。
图2昆山市现状非机动车道路网图3 昆山市规划非机动车道路网
2、慢行区划分
慢行交通的另一特征就是它们与机动化交通相比处于绝对弱势地位,行人与自行车在道路交通中属弱势群体,在与其它交通方式的冲突中最容易受到伤害,我国交通事故造成的行人死亡人数占交通事故总死亡人数的30%以上慢行交通另一特点就是以人力为动力,不适宜直进行长距离出行。
给慢行予空间与优先—慢行道路断面及慢行路权管理当前我国慢行交通的突出问题就是步行、自行车出行所需要的道路空间被日益膨胀的机动车道所占用,“人行道因不断蔓延外接出来的店铺和越来越多的停车位所占领。
显得越来越逼仄,和硕大轩豁的行车道形成力不胜负的畸形对比,越来越被吞噬和忽视”。
为达到机非分流以及对不同距离出行分别对待的目的,应划分非机动车交通基本“单元”,即规划的非机动车慢行区。
将大部分非机动车出行限制在单个单元范围内。
慢行区划分时除考虑均质原则、行政原则和自然屏障外,还应尽可能将 3 km 以下的非机动车出行组织在单个慢行区范围内。
主要划分原则为:
1) 边界:慢行区边界线应选择非机动车难以跨越的屏障阻隔,主要考虑江、河、山体、铁路、快速路、交通性主干路等。
2) 面积:一般认为,非机动车的合理出行距离不应大于6 k㎡,则慢行区内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理想值为28 k㎡左右(圆内任意两点间的距离不大于 6 km)。
3) 用地:大型居住区是非机动车出行最主要的发生源,而就业区是主要吸引源,慢行区应尽量以大型居住区或就业区为中心划分。
4) 车流根据非机动车流分布预测计算各慢行区内短距离(1-3 km)出行比例,调整慢行区范围,得到区内非机动车出行比例较大的划分方案。
图4 天津市慢行区划分示意图图6杭州市非机动车慢行区
3、廊道规划
根据自行车交通的特点以及发展模式,自行车廊道的规划原则主要为以下5点。
(1)串联慢行区:规划廊道应尽量连续、具有较好的贯通性,使各慢行区连为一体以实现区间连通。
(2)穿越核心区::非机动车出行大都始于慢行区内高强度开发地域,廊道布置应尽量靠近或穿越核心区域。
(3)连接障碍区:在河流、铁路、快速路等交通阻隔的地区设置廊道,实现两侧地区自行车连通。
(4)具备使用条件:选择作为廊道的道路应具备较大的自行车通行能力,根据骑车者选择最短路径的特点,尽量选择比较顺直的道路作为廊道。
(5)结合公交站点:廊道应尽量连接大型大型公交站点,实现自行车接驳公共交通的出行模式。
4、停车设施规划
依据非机动车停车设施规划的3个重点(停车需求、停车设施的选取和停车场
选址),提出非机动车停车设施规划方法。
非机动车停车需求的特点就是随意性较大,人流密集区需要设置较大规模的非机动车停车场,其他公共地方如小型商店、电话营业厅等则需要灵活设置非机动车停车设施,如在地面上划设出非机动车停车空间或设置非机动车车脚架。
图7 几种比较好的自行车停放方式
非机动车停车规划要实现的目标是:通过规划一定规模的非机动车停车场,满足较大规模的非机动车停车需求;灵活设置非机动车停车设施,满足非机动车随机性停车需求;通过查漏补缺,完善非机动车停车设施,实现100m内有车位。
具体方法包括:
(1)人流密集区如医院、车站、大型商场、展览馆、影剧院、学校等,设置专门的非机动车停车场,有专职人员进行管理并提供相关服务;(2)居住小区自备非机动车停车场;(3)商业街店面少设置停车位,应充分利用周边支路设置停车位,上班职员要充分利用支路停车设施,避免占用店面人行道停车;(4)在其他地方如银行、邮局、移动营业厅、公交站点和出租车站点等公共活动点附近设置一定规模的停车位;(5)采用先进的硬件设施规范停车,如自行车车脚架。
按照上述方法系统设置停车设施,查漏补缺,保证100m内有车位。
结束语:非机动车交通在我国城市交通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同时面临诸多问题。
随着和谐社会、关注民生的理念在城市建设中的贯彻,绿色环保、安全宁静、人文关怀的城市自行车交通系统日益受到城市管理者的重视,受到城市百姓的青睐。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优秀方案的综合与分析,总结了各个城市存在的共同问题以及解决的方式。
希望对读者有借鉴意义。
[1]褚琴、高永、张鑫,大城市自行车交通合理化浅析,交通论坛,2004,第2期,P50‐53
[2] 王秋平,郑爱龙. 城市自行车交通网络规划构想[J]. 城市问题,2005,(6):85-89
[3]李晔等,上海市中心城慢行交通系统规划[R],上海:同济大学,2008
[4]吕国林、张晓春,深圳市自行车交通发展策略及网络规划,城市交通,2009年,第3期,P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