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时地震学与地震监测预报技术研究室事迹.doc

实时地震学与地震监测预报技术研究室事迹.doc

实时地震学与地震监测预报技术研究室事迹.doc
实时地震学与地震监测预报技术研究室事迹.doc

实时地震学与地震监测预报技术研究室事迹实时地震学与地震监测预报技术研究室主要承担北京遥测数字地震台网(以下简称“北京台网”)的运行和管理任务;负责研究所地震预报推进组、科学探测台阵数据中心、国家数据备份中心和中国地震局地震现场科学考察应急工作队地震组工作;主要开展地震台网、台阵观测技术和方法研究。

2009年以来,研究室秉承其在管理与学术上一贯的严谨作风,以地震学为主要手段,注重与其它学科的结合,立足北京台网,在首都圈和其它强震危险区地震观测的基础上,开展地震发生机理和地震预测研究与实践工作。

(一)以制度为依托,在管理上做文章

根据国家局“十五”项目完成后对各台网新的要求,研究室制订了一系列针对北京台网的规章制度,包括《运行管理细则》、《值班员日常操作规程》、《值班制度》等,从运行管理上对北京台网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制度的执行,确保了台网各项工作有序运转,实现了内部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从而调动了全体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做到了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团结协作,使整个工作得以有条不紊、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所有参与台网24小时值班的同志以岗为家,勤勤恳恳,及时处理地震触发事件,确保一旦出现重大震情,都能及时赶赴台网值班中心投入地震资料分析处理工作。北京台网对所属台站每日的

工作状态进行跟踪检测,发现故障确保24小时内修复;遇到系统出现问题,且远程无法解决的情况,确保系统运维人员能够在1小时内赶到台网处理。

北京台网针对值班人员专门进行了“震情回答口径”培训,确保与国家局及所里保持一致,统一对外口径,维护地震局整体形象。

09年北京台网对由于通信线路老化导致传输信号质量下降的问题采取一系列手段和措施,排除资金、人力等各方面的困难,对通讯线路实施改造,以切实提高北京台网运行和工作效率。

同时,北京台网逐步改善台网值班环境和台站工作环境,建立健全安防设施,设立速报信息、预警信息、对外窗口等展示系统,并专门建设了新的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839112377.html,),以达到对内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对外积极宣传北京台网各项工作及科研产出的目的。

今年年初,北京台网职工在参加“第一届全国地震速报比赛个人技能决赛”时还取得了全国第七名的好成绩。

(二)以推进基础工作为根本,在增加科研业务水平上下功夫除了承担北京台网的运行和管理任务,研究室还立足北京台网,在所负责的各项业务工作中,狠下功夫,力求提高研究室科研业务水平。

09年,研究室科研人员以北京台网为工作平台,基于台网资料,有如下产出:

1. 总结了首都圈地区地震噪声相关函数(NCF)特性,提出了

中国地震台网进行低频脉动(LFT)观测的操作建议,并建设首都圈地区地震早期预警(EEW)原型系统;基于北京台网的预警系统原型经多次模拟测试可在震后20秒给出地震发震信息;

2. 结合华北地区的地震观测资料,使用噪声层析成像方法,得到了4-40s瑞利面波群速度分布,通过遗传算法反演得到了华北地区0-50km深度范围内的三维S波速度结构;

3. 进行首都圈地区台站下方深部速度结构研究;

4. 结合接收函数方法,研究了唐海-商都地震台阵剖面下方的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研究。

5. 继续进行余震序列精定位方法研究。

由第四研究室负责的地震预报推进组利用地震活动资料,借助于统计方法,开展全国地震大形势预测和区域地震趋势研究;用数字地震观测资料,研究地震发生过程中区域应力状态和介质性质动态变化特征,发展新的地震预测技术和方法。将地震动力学参数与地震活动图像结合,研究地震活动图像出现的应力背景,为利用地震活动图像判定震情提供一个应力背景约束条件;用地震活动资料,探索地震活动与地球自转之间的联系,揭示地震活动的可能成因,为地震预测研究开辟新的途径。

由研究室负责的科学探测台阵数据中心,借鉴国际同行在地球科学重大研究计划实现数据共享的经验,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大型数据库管理技术和地震数据管理经验,基于国家局“科学探测台阵观测项目”,科学管理野外观测产生的数据,实现观测数据的汇

集、存储、分析处理、图形化展示、数据共享服务等功能,为该项目科研人员提供多种数据格式、数据产品等服务,充分吸引优秀科研人员利用观测数据资源开展全方位研究。

根据中国地震局《关于强化地震观测台网产出试行工作的通知》(中震测发〔2008〕168号)文件要求,研究所正式发文实施了《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应急处置科技支撑预案》。其中,实时地震学与地震监测预报技术研究室承担了以下快速科技产出工作:

郭祥云同志提供了9次震源机制解的P波初动方法分析结果;蒋长胜博士提供了7次国内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陈学忠研究员负责的课题组和蒋长胜博士等开展了数字化地震参数计算工作。国家数字测震台网数据备份中心,持续为汶川8.0级特大地震等相关科研项目的开展提供海量波形数据支持,累计为20多个单位开展的100多项研究提供了近120TB的波形数据服务,同行专家高水平科研成果不断产出,20多个汶川地震研究成果在《中国科学》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在09年5月特殊事件监测中,及时提供实时波形,为快速准确应对该事件做出贡献。“国家数字测震台网数据备份中心的地震研究数据支撑技术系统建设”项目获2009年度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二等奖。

09年,由第四研究室负责的地震现场科学考察应急工作队地震组进行了应急与突发事件监测技术研究与试验,他们研究的无人机灾情快速获取系统,在四川的重灾区北川和清平成功获取大量图片资料,资料质量广受好评,这在局系统内也是首次应用。09年“5-12四川汶川地震一周年”时,在地震局与多部委联合应急演练时,他们的无人机灾情快速获取系统成功飞行,倍受关注。该应急组参与

的应对巨大地震的应急流动观测系统项目,可在大震巨灾中公共通讯系统瘫痪时,快速组网观测,曾在汶川地震现场成功应用,也是局系统在地震现场最先应用的通讯系统。

第四研究室还承担了一系列其它科研项目,如“川滇地区走时表”及“首都圈三维走时表”编制工作等。承担项目资金来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学联合基金”、“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部基础性专项基金”、“社会公益性重点专项基金”、“院所长基金”等。

未来,第四研究室将继续以北京台网为实验基地,推动地震监测技术新方法的研究,提高科技产出,继续提升地震科研水平,并将为推进中国地震局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中国地震局关于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意见

中国地震局关于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地震局,各直属单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国发〔2010〕18号),为进一步加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一)充分认识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我国地震多、强度大、分布广,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二十世纪,我国因地震死亡人数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二分之一,共发生死亡人数超过百人的地震53次,其中超过千人的地震22次。新世纪以来,汶川、玉树地震相继造成极其惨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做好防震减灾工作,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任务。地震监测预报是防震减灾工作的关键环节,是开展震害防御、应急救援和地震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是党和政府的必然要求,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也是法律赋予地震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经过四十多年的努力,我国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取得了显著进步,逐步建立了基本覆盖全国及重点区域的监测台网,形成了长中短临渐进式预报思路,持续不断地开展了预报实践并取得一定进展。但同时也存在明显不足,特别是汶川地震等重大地震灾害,显露出我国地震监测基础仍较薄弱,地震预报的水平还很低,地震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发挥不够,人才队伍还不能适应监测预报工作的需要,监测预报的社会管理有待加强,公共服务的产品尚不丰富。面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严峻复杂的震情形势,各级地震部门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艰巨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下大气力把工作做得更扎实、更科学、更有效,努力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水平。 (二)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根本宗旨,以破坏性地震特别是强震的监测预报为重点,大力加强地震科学技术研究,坚持不懈开展监测预报实践,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履行法定职责,创新工作机制,强化社会管理,拓展公共服务,不断提升监测预报能力和水平。 (三)工作目标。到2015年,基本形成多学科、多手段的覆盖我国大陆及海域的综合观测系统,人口稠密和经济发达地区能够监测2.0级以上地震,其他地区能够监测3.0级以上地震;在人口稠密和经济发达地区初步建成地震烈度速报网,20分钟内完成地震烈度速报;长、中、短、临地震预测科学水平不断提高,预报能力不断增强;建立适应监测预报需求的人才队伍和工作机制,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对防震减灾贡献率进一步提升。到2020年,建成覆盖我国大陆及海域的立体地震监测网络和较为完善的预警系统,地震监测能力、速报能力、预测预警能力显著增强,短临预测预报水平有明显提高,力争做出有减灾实效的短期预报或临震预报。

【地震意见】中国地震局关于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意见

【地震意见】中国地震局关于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的意见 关于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地震局,各直属单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国发〔xxxx〕18号),为进一步加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一)充分认识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我国地震多、强度大、分布广,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二十世纪,我国因地震死亡人数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二分之一,共发生死亡人数超过百人的地震53次,其中超过千人的地震22次。新世纪以来,汶川、玉树地震相继造成极其惨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做好防震减灾工作,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任务。地震监测预报是防震减灾工作的关键环节,是开展震害防御、应急救援和地震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是党和政府的必然要求,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也是法律赋予地震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经过四十多年的努力,我国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取得了显著进步,逐步建立了基本覆盖全国及重点区域的监测台网,形成了长中短临渐进式预报思路,持续不断地开展了预报实践并取得一定进展。但同时也存在明显不足,特别是汶川地震等重大地震灾害,显露出我国地震监测基础仍较薄弱,地震预

报的水平还很低,地震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发挥不够,人才队伍还不能适应监测预报工作的需要,监测预报的社会管理有待加强,公共服务的产品尚不丰富。面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严峻复杂的震情形势,各级地震部门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艰巨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下大气力把工作做得更扎实、更科学、更有效,努力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水平。 (二)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根本宗旨,以破坏性地震特别是强震的监测预报为重点,大力加强地震科学技术研究,坚持不懈开展监测预报实践,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履行法定职责,创新工作机制,强化社会管理,拓展公共服务,不断提升监测预报能力和水平。 (三)工作目标。到xxxx年,基本形成多学科、多手段的覆盖我国大陆及海域的综合观测系统,人口稠密和经济发达地区能够监测2.0级以上地震,其他地区能够监测3.0级以上地震;在人口稠密和经济发达地区初步建成地震烈度速报网,20分钟内完成地震烈度速报;长、中、短、临地震预测科学水平不断提高,预报能力不断增强;建立适应监测预报需求的人才队伍和工作机制,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对防震减灾贡献率进一步提升。到2020年,建成覆盖我国大陆及海域的立体地震监测网络和较为完善的预警系统,地震监测能力、速报能力、预测预警能力显著增强,短临预测预报水平有明显提高,力争做出有减灾实效的短期预报或临震预报。 (四)基本原则。坚持夯实监测基础。完善地震台网规划布局,加强台网建设与运行管理,丰富地震观测产品,提高公共服

常用地震处理解释软件大全

常用地震处理解释软件大全

常用地震处理解释软件大全 一、地震处理 1.ProMax 简介LandMark的地震处理软件 2.Focus Paradigm的地震处理软件系统,配合EPOS3 TE(Third Editon)的版本。 3.CGG 地震处理软件系统 4.Omega 地震处理软件系统。 5.TomoxPro 井间地震处理软件 井间地震全套的综合处理分析软件系统,它包括以下主要功能: 1)设计与模拟井间地震勘探实验 2)计算全波场的井间地震人工合成图 3)拾取井间地震波的初至走时 4)初至波非线性层析成像 5)井间地震波预处理,包括波场分离 6)波动方程的全波场偏移 7)上行波与下行波的CDP叠加 8)偏移后处理与叠后校长量分析与应用 该软件系统共包括14个模块,提供大量的质量监控与图形显示功能。 6.Univers VSP 垂直地震处理 垂直地震处理VSP 7.GreenMountain 绿山Mesa 野外施工设计、高精度折射静校正微机版 8.Omni Workshop 最新的三维地震勘测设计工具集,自动生成的开放式数据库支持设计、执行和分析各个阶段的数据访问。 9.Vista Window 2D/3D

10.GeoCT-I 二维野外小折射自动层析成像软件 GeoTomo公司开发的二维野外小折射自动层析成像软件系统。该系统适用于现场处理野外小折射地震资料。 11.克浪KeLang 地震采集工程软件、采集论证 12.TestifiLand for Windows 仪器、源、接收器测试分析软件,它产生代表读到的原始带数据的统计图表。 13.SPS_QC 地震辅助数据生成与质控系统 二、地震解释 https://www.doczj.com/doc/839112377.html,ndMark地震综合解释软件包R2003,工作站版15CD LandMark的大型地震综合解释软件,包括地震资料解释,三维自动层位追踪,合成地震记录制作,三维可视化解释、地质解释与地层对比、迭后处理,数据体相干分析,地震属性提取属性分析、地址建模、断层封堵分析做图。层面与断层模型,出量计算、测井解释,精细目标分析,井位设计等。 https://www.doczj.com/doc/839112377.html,ndMark R2003.4软件全套,55CD 包括全套解释系统和一些辅助工具、教程,共55CD,包括工作站系统全套、Linux全套和部分Windows版本的软件(软件清单另列)。 https://www.doczj.com/doc/839112377.html,ndMark R2003.12软件全套,46CD 包括全套解释系统和一些辅助工具、教程,共46CD。 17.Discovery Discovery--微机一体化油藏描述软件,是美国Landmark公司在Windows环境下开发的产品,无论地质情况简单还是复杂,Discovery都将为您提供一整套非常有效的工具,把地质研究、地震解释、测井分析、开发生产动态管理集

实时地震学与地震监测预报技术研究室事迹.doc

实时地震学与地震监测预报技术研究室事迹实时地震学与地震监测预报技术研究室主要承担北京遥测数字地震台网(以下简称“北京台网”)的运行和管理任务;负责研究所地震预报推进组、科学探测台阵数据中心、国家数据备份中心和中国地震局地震现场科学考察应急工作队地震组工作;主要开展地震台网、台阵观测技术和方法研究。 2009年以来,研究室秉承其在管理与学术上一贯的严谨作风,以地震学为主要手段,注重与其它学科的结合,立足北京台网,在首都圈和其它强震危险区地震观测的基础上,开展地震发生机理和地震预测研究与实践工作。 (一)以制度为依托,在管理上做文章 根据国家局“十五”项目完成后对各台网新的要求,研究室制订了一系列针对北京台网的规章制度,包括《运行管理细则》、《值班员日常操作规程》、《值班制度》等,从运行管理上对北京台网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制度的执行,确保了台网各项工作有序运转,实现了内部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从而调动了全体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做到了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团结协作,使整个工作得以有条不紊、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所有参与台网24小时值班的同志以岗为家,勤勤恳恳,及时处理地震触发事件,确保一旦出现重大震情,都能及时赶赴台网值班中心投入地震资料分析处理工作。北京台网对所属台站每日的

工作状态进行跟踪检测,发现故障确保24小时内修复;遇到系统出现问题,且远程无法解决的情况,确保系统运维人员能够在1小时内赶到台网处理。 北京台网针对值班人员专门进行了“震情回答口径”培训,确保与国家局及所里保持一致,统一对外口径,维护地震局整体形象。 09年北京台网对由于通信线路老化导致传输信号质量下降的问题采取一系列手段和措施,排除资金、人力等各方面的困难,对通讯线路实施改造,以切实提高北京台网运行和工作效率。 同时,北京台网逐步改善台网值班环境和台站工作环境,建立健全安防设施,设立速报信息、预警信息、对外窗口等展示系统,并专门建设了新的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839112377.html,),以达到对内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对外积极宣传北京台网各项工作及科研产出的目的。 今年年初,北京台网职工在参加“第一届全国地震速报比赛个人技能决赛”时还取得了全国第七名的好成绩。 (二)以推进基础工作为根本,在增加科研业务水平上下功夫除了承担北京台网的运行和管理任务,研究室还立足北京台网,在所负责的各项业务工作中,狠下功夫,力求提高研究室科研业务水平。 09年,研究室科研人员以北京台网为工作平台,基于台网资料,有如下产出: 1. 总结了首都圈地区地震噪声相关函数(NCF)特性,提出了

浅谈新时期下地震的监测预报

浅谈新时期下地震的监测预报 摘要:地震监测预报对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而言,都是一个难题。新时期下, 如何基于现有技术,来对地震进行科学有效的预报,减少产生的损失,是急需解 决的重要课题。鉴于此,本文对新时期下地震监测预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根据问题呈现来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地震;监测预报;机制 引言 地震作为地球的自然现象之一,长期以来一直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 新世纪以来,我国遭受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雅安地震等多次地震灾害,带来 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地震 监测预报是当前一个世界性难题,我国如何契合新时期、大数据时代的需求,来 结合当前地震监测中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是提升目前地震预测水 平的关键之举。 1 当前地震监测预报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发现当前地震监测预报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下 述三个方面。 1.1 法律法规与实际状况不符合 受我国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在现代地震监测领域我国是结合发展经验来不 断进行法律体系的发展。然而,通过调研分析发现,当前我国颁布的《地震预报 管理条例》中的相关规定与地震预报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使 得地震预报缺失法律规范,甚至有时候会出现无法律依据的状况出现,目前主要 缺少关于地震灾害的损失评估、地震形势的预测、地震预报决策主体的制定等。 1.2 地震监测预报管理体系缺乏积极性 截止目前,我国在地震监测预报时仍是由中国地震局系统、国务院及地方政 府三级体系构成,在国务院的统一指挥下来实现地震的预报信息发布、灾后救助 及重建工作。该体制设计的初衷是在于充分发挥各级部门在地震预报中的主观能 动性,然而目前取得的效果不尽如意,尤其是一些基层单位的员工缺乏工作干劲,其产生的根源主要是由于经费投入不均衡、人员配置不合理、缺乏行之有效的区 域协调机制等。 1.3 地震监测预报队伍专业素养有待提升 众所周知,地震检测预报人员的综合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监测预报工作 的开展。当前,我国上一代地震监测、预报专家相继退休,而新生代的专业技术 人员虽然拥有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及数理化知识,但是缺乏实践运维经验,无法做 到理论与知识的良好融合。当前,地震监测预报专业人员较少、群测群防数量不足、综合素养不足等也是制约地震预报队伍水平难以提升的关键所在。 2 优化地震监测预报的对策建议 结合当前地震监测预报的出现的问题,从完善地震监测预报管理机制、强化 资金投入、完善队伍建设等多个层面展开对策制定。 2.1 完善地震监测预报管理机制 当前,地震预报管理机制没有充分发挥基层单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应构建 相应的机构,来建立跨部门、跨国际的协调化机制。首先,应推行双重领导机制,实现地震管理机构的优化,利用双重领导来进行优化,实施常态化监督,构建责 任监管机制来确保组织效力;其次,构建良好的区域协调机制。积极贯通中央政

新形势下地震监测预报发展的思考

新形势下地震监测预报发展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7-12-12T16:06:56.733Z 来源:《防护工程》2017年第19期作者:董娜 [导读] 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已成为当前社会层面高度关注的探讨课题,本文着重探讨了新形势下地震监测预报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发展方向。西安市地震监测中心 710016 摘要: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已成为当前社会层面高度关注的探讨课题,本文着重探讨了新形势下地震监测预报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发展方向,以期更好地推动我国地震预测工作走向更高的探索阶段。 关键词:新形势;地震监测预报;现状问题;发展方向 地震这种自然现象严重危及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损害。为了进一步减少地震所带来的重大灾害后果,采取地震监测预报措施是极为重要的。新形势下我国地震监测水平发展迅速,但依然存在一定问题和不足,需要在新形势背景下进行改善和优化。 一、地震监测预报概述 地震即地振动,又可称之为地动。实质上这是地壳在快速释放能量的过程中造成振动的自然现象,期间会产生地震波。自古以来,地震都是一种极为严重的自然灾害类型,这一现象给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都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尤其是现代破坏性地震,如发生在人口密集区域或者经济发展繁荣区域则会严重威胁和影响受灾区域内人身安全和财产保障,对社会发展带来极为消极的影响。我国一直以来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频繁的国家之一,正如近期“8?8”九寨沟地震,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49秒,在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了7.0级地震,震源深度约20公里,至今已导致20人遇难,507人受伤,共记录余震总数为2318次,所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破坏和重要景点垮塌等带来的惨重影响已难以估量。我国政府及社会人士都已迅速组织救灾工作。而在未来,如何能够更好地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尽可能挽救损失,已成为了社会层面高度关注的探讨问题。 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是防震减灾的基础所在,同时也是地震工作的重要环节,无论是在人力配备、资源建设以及经费支持等方面都给与了极大的支援。地震监测预报是通过正确认识地震发生的机理和规律,以多种科学观测结果为基础,对地震三要素(时间、地点和震级)进行预测的科学探索过程。其中地震监测预报按照不同分类标准有着多样化的分类:按照地震发生时间范围分类,可分为临时性、短期、中期以及长期。按照地震监测预报方法则可分为物理性监测预报和经验性监测预报。按照监测对象可分为地震地质、电磁、形变以及地下流体等。在新形势下,全球地震活动日益升级,尤其是我国近年来重大地震灾害频发,因此加强地震监测预报研究和探索已成为极为重要的课题。 二、新形势下地震监测预报发展现状及问题 我国已开展了数十年的防震减灾和监测预报工作,通过多年以来的艰辛探索,基本建立了全国预报工作的体系,制定和完善了相关《地震预报管理条例》,建立了门类较为齐全的固定和流动地震观测网络,机构设置和人才配备也不断健全。随着“十五”基本建设项目的不断完善和实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体系的建设正逐渐向纵深方向发展。但当前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自然环境的不断变化,对于包括地震监测预报在内的防震减灾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针对当前发展过程中的现状及问题,需要及时总结相应对策和解决方法,逐步探索新形势下的地震监测预报的发展方向。 首先地震灾害属于极为复杂的地球物理现象,具备组织性、随机性以及复杂性,这作为全球性最为棘手的科学难题,也极大增强了科学监测和预报的难度。其次在地震灾害的震源区域内发生的物理化学过程缺乏有效的监测设施及装备,这会直接导致对于地震孕育和发生,尤其是地震震源处岩石的应力与强度都无法直接测量,同样也会增加监测和预报的工作难度。对于7.0级以上的地震,在同一区域内发生周期较长,对于地震数据采集也会带来难度。另外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主要参考于地震前兆现象,但由于区域性的差别,存在局限性和不确定性,这也将直接导致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发展存在一定问题。因此在新形势下,为了进一步推动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发展,这需要不断在地震灾害中进行探索和经验积累,同时运用当前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先进技术,逐步提升监测预报工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三、新形势下地震检测预报的发展方向 (一)运用大数据至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之中 在过去,传统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开展建立了一套精度级别很高的观测网,在实践上采样率不断提高,对于探索地震发生的原因和相关参数测定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由于设备本身成本昂贵,对于观测条件的要求也很高,因此这也就在空间和时间上造成了影响,对于大数据的收集同样带来不利影响。为了更好地研究和判断地震发展趋势,这需要在空间和时间上都需要提高密度,但传统研究过程中的繁琐模型套用和计算并不利于展开地震发展趋势的合理分析。因此在当前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之中,运用大数据至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之中,有助于更为迅速地针对全球观测数据进行汇总和挖掘,不仅局限于我国或者某个区域,这将极大突破现有的数据量,对于全球化震情的把握也会有更为全面的了解。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这需要有效实现数据共享,扩充数据资源,进一步加强数据的深度整合和挖掘。通过全球地震大数据平台和分析系统的构建,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协作,对于不同行业间的数据交换展开协同合作和多样本研究,这样也能通过对全球震情的把握,进一步降低监测和预报的工作难度。 (二)构建新时代的地震观测网络 一直以来我国地震观测都是基于网络连接各地区的监测站,形成地震观测系统,这具备坚实的互联网基础。而在新形势下,为了更好地适应地理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变化,这需要构建新时代的地震观测网络,在当前信息时代背景下也需要进一步向物联网方向发展。例如当前国家支持的IPv6地震应用项目以及预警项目,都已为新时代地震观测网络的构建打下良好的基础,尤其是传感器网络物联网技术能够建立更为密集的观测网络,同时还可基于全球物联网之上实现振动、温度、地磁、重力、压力、气体等要素的传感。结合当前的传感器APP 设计应用软件,在未来新形势下地震监测预报发展方向将进入传感器的全面网络时代,这将极大改变和优化传统地震监测的处理办法。结束语: 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是当前全球性的重要难题,同时地震灾害的发生又给社会发展和人员安全带来了极大的破坏。为了进一步优化当前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地震数据处理新思路

SEISMOLOGICAL AND GEOMAGNETIC OBSERV ATION AND RESEARCH 第38卷 第3期2017年 6月Vol.38 No. 3Jun. 2017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doi: 10. 3969/j. issn. 1003-3246. 2017. 03. 033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地震数据处理新思路 张 翔1) 王茂发1) 史鹏飞1) 周宝峰2) 1)中国河北065201防灾科技学院 2)中国哈尔滨150080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摘要 现代地震观测积累了大量、种类繁多的地震前兆数据和震后数据,但数据中隐含 的地震规律及趋势无法用经典的算例、数学公式、物理公式进行定量解释、分析和预测, 需要探索新方法、新技术。案例表明,大数据分析具有预测事物发展趋势、改变传统观 念和发现新事物的功能,有助于从错误信息中挖掘有价值信息。本文由此提出基于大数 据技术处理地震数据的新思路,对地震监测预报新思路进行探索;通过在大数据平台上 基于地震目录的余震预测研究,给出大数据技术在地震数据处理方面的一个应用实例, 验证该思路的可行性。 关键词 大数据技术;地震数据;地震监测预报;数据处理 0 引言 目前,“大数据”的概念没有一个明确定义。维基百科中将大数据定义为: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IDC 将大数据定义为:为更经济从高频率的、大容量的、不同结构和类型的数据中获取价值而设计的新一代架构和技术。虽然不同学者、不同研究机构对大数据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均存在一个普遍共识,即“大数据”的关键是在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数据中快速获取信息。 进入21世纪后,数据增长与应对数据增长的现有计算机技术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最终引发大数据技术革命。大数据分析能力是大数据技术的关键,其核心思想是,解决在多种类型数据激增情况下,如何提高对数据的管理、分析和利用的问题(杨国伟,2014)。大数据的本质是利用分布式、云计算、数据挖掘等诸多技术,将原本分散的、多样性的数据有机融合在一起,进行统计关联分析,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Marx V ,2013)。因此,大数据及其技术蕴含着巨大生产力,目前已被认为是一门新兴学科(Hey T et al ,2012),不但成为科技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热点,也成为国家间的竞争热点。很多国家将其提升到战略高度,对国家安全、政府决策和竞争模式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崛起,大数据技术在中国迅猛发展。2016年中国大数据技术白皮书指出,在“十三五”期间: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增长;大数据开放共享进度加快;政府大数据应用逐步深入;数据立法与监管日趋完善;大数据合理合法流通加速;大数 作者简介:张翔(1979—),女,硕士,讲师,主要从事信息学科与地震学应用研究工作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创新项目“大数据环境下的面向行业服务数据处理研究”(项目编号:ZY201601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模拟地震监测波形记录矢量化关键算法研究与系统开发,项目编号:41504037) 本文收到日期:2016-12-17

基于GIS的地震分析预报系统

第2章 MapSIS文件选单 MapSIS文件选单项如图2所示,主要用于:设置工作参数、新建表、打开表、存储表、打开工作空间、存储工作空间以及存储图像及打印图形等。 图2 文件选单 2.1 工作参数设置 在图2中运行“1.工作参数…”,弹出如图2-1界面。 该选单非常重要,必须设置正确;否则,要么不能顺利运行,要么很难找到计算结果。该选单主要用于: 1.设置一般文件的输入、输出路径: MapSIS系统既可对一般文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也可对CAPOmen文件、SQL Server数据库以及SYBase数据库中的数据直接进行分析处理。但有些方法只对一般文件数据有效,此处设置的输入目录为缺省输入目录,以后在计算中还可根据需要修改;无论是对文件数据还是对数据库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分析结果中的数据文件存入此处设置的“数据文件输出目录”,图像文件存入此处设置的“图形文件输出目录”。

注:此处的“文件输入路径”不能设置为CAPOmen文件及本地数据库所在路径,否则会影响某些程序搜索目录速度。 图2-1 工作参数设置 2.设置MapInfo表存放路径:存放新生成的MapInfo结果表。用户应注意删除本目录下不再使用的结果文件。 3.设置CAPOmen或APnet文件存放路径:只对CAPOmen文件和APnet文件有效。 4.自动搜索SQL Server服务器上的前兆台网数据库表:当第一次对SQL Serve服务器上的前兆台网数据库进行分析时选用,表文件名为:数据库名+“.SQL”,如湖北的数据库名为PDB_HB,则其表名为PDB_HB.SQL,若文件已经存在,则会更新。 点击本按纽运行,出现图2-1-1界面: 图2-1-1 搜索网络数据库 5.自动搜索SYBase服务器上的前兆台网数据库表:当第一次对SYBase服务器上的前兆台网数据库进行分析时选用,表文件名为:省名+“.SYB”,如河北的数据库其表名为河北.SYB,若文件已经存在,则会更新。

地震局指挥中心大数据信息化设计方案

地震局指挥中心信息化整体设计方案 地震局应急减灾指挥中心信息化 设 计 方 案 北京XX智能工程有限公司 2019年X月

目录 目录 (2) 第1章项目总论 (5) 1.1 建设内容 (5) 1.2 建设原则 (5) 1.3 建设目标 (7) 1.4 建设依据 (7) 第2章地震局应急减灾指挥中心显示系统 (10) 2.1 液晶拼接屏显示系统 (10) 2.1.1 系统特点 (10) 2.1.2 系统组成 (12) 2.1.3 系统功能 (13) 2.2 DLP大屏幕显示系统 (16) 2.2.1 系统特点 (16) 2.2.2 系统结构 (17) 2.2.3 系统功能 (19) 2.2.4 显示墙应用管理系统软件 (22) 2.3 工程实施准备及环境设计 (22) 2.3.1 供电设计 (22) 2.3.2 空调设计 (23) 2.3.3 温湿度设计 (25) 2.3.4 灯光设计 (26) 2.3.5 装修设计 (26) 2.3.6 设备维修通道与地面设计 (27) 2.3.7 承重设计 (27) 2.3.8 防尘设计 (28) 2.3.9 接地设计 (29) 2.3.10 消防设计 (29) 2.3.11 机械冲击和振动设计 (29) 2.3.12 磁场设计 (29) 2.3.13 综合布线设计 (29) 2.3.14 墙体安装固定设计 (30) 2.3.15 复合视频信号接口设计 (30) 2.3.16 电脑信号接口设计 (30) 2.3.17 设备数据配置 (31) 2.4 地震局应急减灾指挥中心LED显示系统 (31) 2.4.1 系统结构 (31) 第3章地震局应急减灾指挥中心地震局应急减灾指挥中心 (34) 3.1 位置 (34) 3.2 VCP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功能 (34) 3.3 IBD交互数字平台 (35) 3.3.1 专业大屏幕显示 (35)

地震大数据处理方法

安徽理工大学 一、名词解释(20分) 1、、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就是利用数字计算机对野外地震勘探所获得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改进,以期得到高质量的、可靠的地震信息,为下一步资料解释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有关的地质信息。 2、数字滤波:用电子计算机整理地震勘探资料时,通过褶积的数学处理过程,在时间域内实现对地震信号的滤波作用,称为数字滤波。(对离散化后的信号进行的滤波,输入输出都是离散信号) 3、模拟信号:随时间连续变化的信号。 4、数字信号:模拟数据经量化后得到的离散的值。 5、尼奎斯特频率:使离散时间序列x(nΔt)能够确定时间函数x(t)所对应的两倍采样间隔的倒数,即f=1/2Δt. 6、采样定理: 7、吉卜斯现象:由于频率响应不连续,而时域滤波因子取有限长,造成频率特性曲线倾斜和波动的现象。 8、假频:抽样数据产生的频率上的混淆。某一频率的输入信号每个周期的抽样数少于两个时,在系统的的输出端就会被看作是另一频率信号的抽样。抽样频率的一半叫作褶叠频率或尼奎斯特频率fN;大于尼奎斯特频率的频率fN+Y,会被看作小于它的频率fN-Y。这两个频率fN+Y和fN-Y相互成为假频。 9、伪门:对连续的滤波因子h(t)用时间采样间隔Δt离散采样后得到h (nΔt)。如果再按h (nΔt)计算出与它相应的滤波器的频率特性,这时在频率特性图形上,除了有同原来的H (ω)对应的'门'外,还会周期性地重复出现许多门,这些门称为伪门。产生伪门的原因就是由于对h(t)离散采样造成的。 10、地震子波:由于大地滤波作用,使震源发出的尖脉冲经过地层后,变成一个具有一定时间延续的波形w(t)。 11、道平衡:指在不同的地震记录道间和同一地震记录道德不同层位中建立振幅平衡,前者称为道间均衡,后者称为道内均衡。 12、几何扩散校正:球面波在传播过程中,由于波前面不断扩大,使振幅随距离呈反比衰减,即Ar=A0/r,是一种几何原因造成的某处能量的减小,与介质无关,叫几何扩散,又叫球面扩散。为了消除球面扩散的影响,只需A0=Ar*r即可,此即为几何扩散校正, 13、反滤波(又称反褶积):为了从与干扰混杂的地震讯息中把有效波提取出来,则必须设法消除由于水层、地层等所形成的滤波作用,按照这种思路所提出的消除干扰的办法称为反滤波,即把有效波在传播过程中所经受的种种我们不希望的滤波作用消除掉。 14、校正不足或欠校正:如果动校正采用的速度高于正确速度,计算得到的动校正量偏小,动校正后的同相轴下拉。反之称为校正过量或过校正。 15、动校正:消除由于接受点偏离炮点所引起的时差的过程,又叫正常时差校正。 16、剩余时差:当采用一次波的正常时差公式进行动校正之后,除了一次反射波之外,其他类型的波仍存在一定量的时差,我们将这种进过动校正后残留的时差叫做剩余时差。

大数据时代对地震监测预报问题的思考

地理研究·GEOGRAPHY 大数据时代对地震监测预报问题的思考 张钧琪 (河南省地震局,河南 郑州 450000)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我们进入到了大数据时代当中,可以说大数据的存在就代表的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并且被应用到了我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大数据虽然包含了多种多样的数据信息,但其真正意义却不在此,而是对数据的深度研究和分析,通过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各个事物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系,而且能够可以发现新的事物,可以对事物进行相应的预测,以了解其走向。而地震监测预报就充分应用到了大数据,在大数据下地震监测预报性能会越发强大,从而使我们能够准确的预测到地震走向,为进一步保障我们的人身财产安全奠定坚实基础。本文就以大数据时代对地震监测预报问题的思考为核心来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地震监测预报;作用;措施地震是由于地壳板块的运动而产生的,虽然我们已经对板块运动和地壳结构有所了解,但掌握的还不够全面,加之我国在对地震监测数据方面模型还未健全,因此还在初级探索阶段。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能够有效的将世界范围内的有关地震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能够分析地震监测数据之间的相关联系,并在科学分析后融入到地震监测预报方面,从而对某些事物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做出一定的预判。可以说大数据的出现给我过地震监测预报带来了发展的新局面,它使得地震监测预报更具准确性和实时性,能够让人们在了解预测方向后及时的做出相应对策,以最大程度上保障国家和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一、大数据在地震监测预报方面的重要性分析 1.能够有效的提升地震监测预报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虽说地震是我们常见的一种现象,但其背后也存在着诸多科学依据和规律,因此作为监测地震和预报地震趋势的工作,也必须要具备科学性,只有这样才能够与地震发生现象相结合。尽管如此,但在实际监测预报中对于科学性落实却不够到位,由于监测地震所要掌握和分析的数据复杂繁多,所以对于其中所存在的相互联系也难以进一步分析,通常是以以往资料为依据,来监测地震,不仅工作效率较低,而且科学性和准确性和难以保证。但在大数据下,能够对世界有关地震的资料信息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不仅了解了其中存在的相互联系,而且也大大提升了对数据分析的效率,保证了地震监测预报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能够推动世界数据的相结合 地震现象的发生不仅与地壳运动有关系,而且与地区内的自然因素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对于同一地带所发生的地震周期和现象是很难保持一致的,而且周期相隔时间也相对较长,所以要想对相似的地震数据信息加以收集和研究就变得十分困难,可以说地震监测预报就是对地震有关全部数据的统一分析和研究。而大数据就具备这一功能,大数据的存在能够有效的将全球信息相整合,可以有针对性的统一的来对地震数据进行分析和探究,同时也能够利用网络来使数据形成样本,这样不但促进了地震监测内外部数据的有效结合,而且对于推动全球地震研究的交流协作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3.关键技术与问题 3.1关键技术 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使得城市中各种环境地质问题频发,现代城市环境工程地质研究已经成为地质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针对当前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环境地质问题,地质工作者对相应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和开发,其中包括:对城市建造工程产生的地质环境变化进行预测的预测技术、对不合理的城市改造工程进行相应调整的改造技术、对城市改造工程进行地质环境评价的评价技术、对产生的地质环境影响进行量化评估的计算技术、运用卫星图等手段进行地质环境研究的绘图技术等。通过对这些技术的研究和改进,可以有效的在开工前对工程可能产生的地质环境问题进行预测,不仅可以对城市当前的地质环境情况有一个总体把握,还可以对促进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地质问题得到改善。 3.2发展方向 针对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所处的时期和面临的局势,地质环境的研究在下一步的发展过程中首先必须尽快对城市地质情况和一些地质指标数据进行统计。通过相关技术的支持,例如运用计算机进行系统开发,改进制图方法和手段,对获得的工程地质数据进行处理,使之能够更加直观的表现出城市地质环境的特点。其次需要对城市地质环境进行立体化、全方位的研究。不论是高层建筑还是地下建筑都会对地质环境产生影响。因此,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全面研究。同时,要积极加强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构建合理的城市环境地质理论体系和评价体系,提高核心技术,实现我国城市建设过程中环境地质的跨越式发展。最后,地质学领域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要注意加强城市地质环境工作的研究,要立足于当前国家形式,推进研究成果的应用,改善城市的地质环境。 总结:通过对现代城市环境工程地质研究的关键技术分析和存在问题的探讨我们发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城市的地质环境正在发生着较大的变化。城市建设对地质环境的破坏不仅会对的当前城市居民的生活造成影响,也会对将来的城市发展造成隐患。加强城市地质环境的研究,对城市地质环境相关的关键技术进行改进和应用,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才能真正实现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稳步推进。 参考文献 [1]陈永静,张春浩.现代城市环境工程地质研究的关键技术与问题探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3):231-231. [2]石海娜.探讨城市建设中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9):00243-00243. 城市地理092

浅谈地震监测及其发展历史

浅谈地震监测及其发展历史 强地震发生时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然而,地震的监测一直是人类不可破解的大难题。不论是08年的汶川地震,还是10年的玉树地震,乃至今年4月的地震,都让人们一次一次的陷入未知的恐惧,也使得我对地震的一些列监测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 现代地震学的创始人之一的伽里津有过这样一句名言,"可以把一次地震比作一盏明灯,它点燃的时间虽短,但可照亮地球的内部"。继而有很多专家沿用这一比喻,把地震观测系统比作面向地球深处的"望远镜"。但是在这一比喻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了两大缺点:第一是,借助地震这盏明灯,我们还无法看清楚地球的内部,确切地说,我们对地球内部的地震学观测的详细程度,还无法满足地球科学的其它分支学科的要求;第二个缺点是,当地震这盏明灯点燃的时候,我们还无法看清楚这盏明灯本身的结构以及它的"发光"过程,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要做到很快地"看到"它也是相当困难的。由此可知,对地震数据的收集、记录、存储、管理、分析和解释,一直是地球科学中最根本的内容。因此,地震的监测系统的提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决定着地震科学水平的提高,也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及其精神安全。 谈到地震监测不得不得使我想起曾经的一个错误认识,在高三以前,我一直认为东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一个可以提前监测地震发生地的仪器,直到高三历史老师在我们复习的时候一直强调地动仪只能在地震发生后检测发生地的仪器,我才清楚认识到它的作用。也许在

媒体通讯事业发达的今天,人们可能会认为张衡地动仪一无是处,但是张衡地动仪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台地震仪,为后人对地震监测系统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随后的历史中,人们一直再不懈的研究、促进地震仪的进一步发展。1875年,意大利人Filippo Cecchi发明了放大倍数仅2倍的两分向地震仪。1881年,日本人John Milne等研制成功了三分向熏烟式记录的三分向摆式地震仪,运行期间记录到1880年11月3日的一次日本地震。1898年维歇尔特研制了了带阻尼的地震仪,记录信号的带宽有了进一步提高。1906年,俄国人B. 伽利津成功地研制出第一台电磁式地震仪,并首次引入了电流计记录。1922年,J. A. Anderson 和H. O. Wood设计了伍德.安德森扭力地震仪,摆的自由周期为0.8秒,放大倍数为2800倍。1930年贝尼澳夫研制出变阻地震仪,放大倍数达20万倍。1935年拉科斯特在长周期垂直向地震仪中发明了零长弹簧。 从1875年第一台近代地震仪诞生以来,地震学家便用它来对地震进行观测,并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了近代地震学。1875-1974年的100年间,地震学家主要依靠的是模拟记录地震图。运用这些记录,地震学家对于地球内部结构和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源机制等方面的了解都取得了堪称辉煌的成绩。 然而,我国数字地震观测技术的开发最早开始于70年代后期,"八五"期间,中国地震局承担了国家科技公关项目-"地震和前兆数字化观测实验系统研制"。"九五"期间,中国地震局主持实施了"中国数

防震减灾工作包括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和地震紧急救援三大工作

中国地震烈度表 1

前言 地震灾害是自然灾害之首,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全社会共同关心防震减灾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防震减灾工作包括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和地震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地震监测预报是基础,地震灾害预防是重点,地震紧急救援是关键。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地震安全环境,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任务。 地震群测群防工作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健全防震减灾社会动员机制和社区自救互救体系的重要内容。我国的地震群测群防工作是在1966年邢台地震之后起步的,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群众性基础工作,它包括地震宏观异常测报、地震灾情速报、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社区地震应急和乡(镇)民居抗震设防指导,涵盖了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和地震紧急救援三大体系工作。做好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对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防震减灾工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温家宝总理曾指示:“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地震群测群防工作,进一步发挥群测群防在防震减灾,尤其是在地震短期和临震预报中的作用。” 2009年5月1日起施行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展地震群测群防活动,对地震进行监测和预防。”从柳州市具体情况看,加强群测群防的工作,可以弥补我市专业地震监测台网的不足,提高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有利于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柳州市非常重视做好地震群测群防工作,专门下发了《柳州市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实施办法》,对全市地震群测群防工作进行了统一部署,提出了具体要求。我们编写的本手册,内容涵盖了防震减灾常识,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大纲,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具有较强的指导性。衷心希望本手册能够为大家关心支持防震减灾事业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2

地震的预测,预报和预警

地震的预测,预报和预警 ——“地震预知”四字从日本消失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过一次里氏震级的“3.11东日本地震”,那次地震所造成的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的后果到现在还在现在进行时中,估计可能会成为历史上影响时间最长的地震之一。 3.11地震后的短时间日本经济几乎完全停止了,这是因为那次地震直接袭击了东京周围的两大工业地区:以千叶县的千叶市为中心面临东京湾的“京叶工业地域”和从东京到横滨的所谓“京滨工业地带”延伸出来的包括埼玉县,群马县,枥木县和茨城县的“北关东工业地域”,这些地区是日本的钢铁,化工,石化,汽车和半导体产业集中的地带,这些产业所生产的产品也是日本在国际市场上最有竞争力的那一部分。 再往下追踪下去就能发现一个甚至是具有讽刺意义的事实:其实正是因为要准备躲避另外一个大地震才使得这次东日本大地震所造成的损失变得格外大。聚集在北关东工业区域内的不少企业是因为据说在静冈县一带会发生一个“东海大地震”而有意避开了那个区域往北进入北关东选址建厂的,还有些甚至是从静冈一带特地迁出来的,但最后的结果反而是一直在提防着的静冈一带并没有发生传说中的大地震,地震是在岩手县和宫城县一带发生了。 这个让人哭笑不得的事实说明了地震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预报的困难。 在讨论地震的时候有几个很常用但也是最容易被混淆的名词概念,就是“地震预测”,“地震预报”和“地震预警”。一般说起来,所谓“地震预测”是指“某地在将来有可能发生地震”这种定性的含糊说法说法,而“地震预报”则是指“某地将于某时发生地震”这种定量的明确说法,而“地震预警”则是在地震已经实际发生了之后尽早发出警报让大家逃生的说法。 地震是能够预测的,地震不会无缘无故莫名其妙地胡乱发生。受到弹性回跳理论支持的断层理论现在是学术界解释地震形成机理的主流理论,这个理论能够解释至今为止发生的地震现象。这个理论认为地震总是发生在活动断层的位置上,而根据历史记载和地质勘探,甚至根据发生过的地震,人们可以识别出活动断层,从而可以预测在这些活动断层上将来还会继续发生地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