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肺转移的外科诊疗路径
- 格式:pdf
- 大小:262.33 KB
- 文档页数:3
结直肠癌肺转移多学科综合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1 结直肠癌肺转移概论和流行病学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2015年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于所有恶性肿瘤的第5位[1]。
结直肠癌发病率升高的趋势在大城市尤为明显,已经上升为上海地区的第二高发肿瘤。
近年来,随着胸部CT的广泛应用,被诊断为肺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比例也越来越高。
法国1976—2005年的数据显示,肺转移占所有转移性结直肠癌(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mCRC)的6.3%[2];意大利1994—2010年的数据显示,初发肺转移的mCRC诊断比例已上升至29.2%[3]。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1996—2017年的回顾性资料显示,肺转移病例占所有mCRC患者的32.9%,而初发肺转移患者达24.5%[4]。
目前,肺脏已成为仅次于肝脏的第二常见转移部位。
由于直肠癌患者更易发生肺转移[2,5],且我国直肠癌患者比例(近50%)明显高于欧美国家(约30%)[6-9],故结直肠癌肺转移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我国而言是一项更为重要的临床问题。
与其他远处转移不同,肺转移病变生长相对较慢、总体预后较好[10],因而不能完全参考其他部位(肝脏、腹膜等)转移的治疗模式;但目前无论国际或国内,均无针对结直肠癌肺转移的指南或专家共识。
因此,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多学科综合治疗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结合国内外研究报道以及专家的临床实践经验和认识,充分进行讨论,达成《结直肠癌肺转移多学科综合治疗专家共识(2018版)》(以下简称“本共识”),以便推荐结直肠癌肺转移的最佳多学科治疗(multidisciplinary therapy,MDT)。
按照肺转移和原发灶的出现时间,肺转移可分为“同时性肺转移”和“异时性肺转移”。
基于对肝转移预后的研究,通常将这一时间段界定为3~6个月,但这种界定在肺转移中颇具争议[2,5,11,12]。
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3(完整版)摘要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保持上升趋势。
2023中国癌症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分别位居第2和第5位其中新发病例55.5万例,死亡病例28.6万例。
中国已成为全球结直肠癌每年新发病例数和死亡病例数最多的国家,结直肠癌严重影响和威胁我国居民身体健康。
2010年,国家卫生部委托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组织结直肠癌领域专家撰写并颁布了《结直肠癌临床诊疗规范(2010年版)》(简称《规范》\《规范》的发布对我国结直肠癌诊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近些年,随着对该《规范》应用的普及和理解的深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2015年、2017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2023年、2023年先后组织专家对《规范》进行了4次修订,内容涉及结直肠癌的影像学检查、病理学评估,外科治疗、内科治疗和放疗等多学科综合治疗手段等方面。
2023年版《规范》既参考了国际指南的更新内容,更结合了中国的具体国情和临床实践,同时囊括了近些年来我国结直肠领域的重要进展和循证医学证据。
2023年版《规范》将会进一步推动我国结直肠癌整体诊疗水平的进步,改善患者的生存和预后,造福结直肠癌患者及其家庭。
1概述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
2023中国癌症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分别位居第2位和第5位,新发病例55.5万例,死亡病例28.6万例;城市远高于农村,且结肠癌发病率上升明显,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属于中晚期。
筛查可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我国在天津、上海、浙江和广州等地开展的全人群结直肠癌筛查结果证实了筛查的效益。
目前推荐的结直肠癌筛查方法主要是危险度评估和大便潜血检查,阳性者再进行结肠镜检查。
大便DNA检测可进一步提高结直肠癌大便初筛的效益。
国外经验显示,在医疗资源较发达的地区,每3~5年实施一次结肠镜检查也可取得较好的筛查效果。
一、引言结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
术后转移至肺部的结肠癌患者预后较差,治疗难度较大。
本文将对结肠癌术后转移肺部的治疗方案进行详细阐述。
二、治疗方案1. 个体化治疗针对结肠癌术后转移肺部的患者,治疗方案应个体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身体状况、肿瘤分期、转移灶数目等)制定。
以下为常见的治疗方案:(1)手术切除对于部分转移灶较少、身体状况较好的患者,可行手术切除转移肺病灶。
手术切除后,患者需接受化疗、放疗等辅助治疗,以提高生存率。
(2)化疗化疗是治疗转移性结肠癌的主要手段,常用的化疗药物有奥沙利铂、伊立替康、5-氟尿嘧啶等。
化疗方案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如FOLFOX、FOLFIRI、FLOX等。
(3)靶向治疗针对部分转移性结肠癌患者,可使用靶向治疗。
目前常用的靶向药物有贝伐珠单抗、西妥昔单抗、帕尼单抗等。
靶向治疗联合化疗可提高疗效。
(4)放疗放疗在治疗转移性结肠癌中具有重要意义,可减轻症状、控制病情。
放疗可分为外照射放疗和近距离放疗。
外照射放疗适用于转移灶较大的患者,近距离放疗适用于转移灶较小的患者。
2. 综合治疗对于转移性结肠癌患者,综合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以下为常见的综合治疗方案:(1)化疗+放疗化疗和放疗联合应用可提高疗效,减轻症状。
化疗可杀伤肿瘤细胞,放疗可缩小肿瘤体积,减轻肿瘤对周围组织的压迫。
(2)化疗+靶向治疗化疗联合靶向治疗可提高疗效,减轻化疗副作用。
靶向治疗可针对肿瘤细胞特异性受体,降低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
(3)化疗+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杀伤肿瘤细胞。
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可提高疗效,减轻化疗副作用。
3. 支持治疗(1)营养支持转移性结肠癌患者往往存在营养不良的情况,营养支持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营养支持包括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必要时可给予肠内或肠外营养。
(2)对症治疗针对转移性结肠癌患者出现的症状,如疼痛、咳嗽、呼吸困难等,需给予对症治疗。
(最新)2020年版结直肠癌诊疗规范管理流程图
(一)结直肠诊断流程图
注:1)PET-CT不常规推荐
(二)腺瘤恶变的处理流程
注:1)直肠癌病人推荐辅助放化疗(四)Ⅱ/Ⅲ期直肠癌处理流程
(六)可切除的同时性肝/肺转移处理流程
(七)不可切除的同时性肝/肺转移处理流程注:1)检测肿瘤KRAS、NRAS、BRAF基因状态
(八)异时性转移的结直肠癌处理流程注:1)检测肿瘤KRAS、NRAS、BRAF基因状态
(九)可切除异时性转移的结直肠癌处理流程注:1)检测肿瘤KRAS、NRAS、BRAF基因状态
(十)转移灶不可切除的结直肠癌处理流程注:1)检测肿瘤KRAS、NRAS、BRAF基因状态
(十一)复发转移处理流程
注:1)检测肿瘤KRAS、NRAS、BRAF基因状态。
直肠癌肺转移痰咳不出来怎么办,治疗方法直肠癌肺转移是晚期直肠癌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直肠癌肺转移痰咳不出来这一临床问题,从治疗方法、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治疗方法1.放化疗对于直肠癌肺转移患者,放化疗是当前治疗的首选方法之一。
通过放射治疗可以减少肺转移灶的体积,缓解疼痛、咳嗽等症状,并且可以提高生存期。
同时,化疗也是治疗直肠癌的常见方法,它可以杀死癌细胞,压制肿瘤生长和转移。
2.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一般适用于直肠癌肺转移少、病灶较小的患者。
手术可通过切除肺转移灶、肺叶或全肺等方式来缓解症状。
3.中西医结合对于直肠癌肺转移痰咳不出来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中药可以调整人体内环境,改善生命体征,促进病情的康复。
中药治疗的优点在于其作用缓慢而安全,而且没有副作用,也不会对肝肾等器官造成太大负担。
二、注意事项1.合理饮食合理饮食对直肠癌肺转移患者的康复起着重要作用。
建议患者多摄入一些蔬菜、水果,增加纤维素的摄入。
同时,要忌口辛辣、刺激性食物、烟酒等,以免对患者的身体产生负面影响。
2.充足休息充足的休息对直肠癌肺转移痰咳不出来的患者非常重要。
患者应该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3.精神护理直肠癌肺转移痰咳不出来患者需要定期进行精神护理。
家属和医护人员应该积极引导患者正视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4.避免接触空气污染空气中的污染会加重患者的症状,对患者的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患者应该避免接触吸烟、车辆尾气等污染物质,并保持清洁、通风的室内环境。
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直肠癌肺转移痰咳不出来的治疗方法很多,包括放化疗、手术、中西医结合等,但其要想得到良好的效果,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合理饮食、充足休息、精神护理以及避免接触空气污染。
在治疗期间,患者应该积极合作医护人员,遵循治疗方案,调整好心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期更好的治愈直肠癌肺转移,重获健康。
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7版)文章来源: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8,21(1)结直肠癌是中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2012年诊断的全球136万例结直肠癌中,中国结直肠癌的新发病例数达到25.3万例,占全球结直肠癌新发病例的18.6%,中国是全球结直肠癌每年新发病例数最多的国家,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和威胁我国居民身体健康状况的一大难题。
2013年,国家卫计委委托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组织结直肠癌领域的专家撰写了《中国结直肠癌临床诊疗规范》(简称《规范》)并公开发布。
《规范》发布之后对我国结直肠癌诊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近些年,随着对该《规范》不断地深入理解和应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曾先后组织专家对《规范》进行了3次修订:2013年版推荐是当时国家卫计委组织的第一个恶性肿瘤单病种的诊疗规范;2015年进行了第2次修订;2017年进行了第3次修订。
内容涉及结直肠癌的影像学检查、病理评估、外科、内科和放疗等多学科综合治疗手段等方面。
2017年版《规范》既参考了国际的指南的内容,更结合了中国的具体国情和临床实践,同时囊括了近些年来我国结直肠领域的重要进展和许多自己的循证学临床数据。
本刊在刊登2017版《规范》的同时,为使各位从事结直肠癌诊疗的临床医生对新版《规范》的更新有更全面和立体的认识,现将新版《规范》的主要修订内容按照其在《规范》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进一步说明。
一、影像学检查《规范》2017版较前版做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及补充,不再局限于影像学检查方法层面,而是涉及到结直肠癌检查及诊断治疗评价中的各个环节。
同时,由于结肠癌、直肠癌发病部位及生物学行为的内在差异,将前版指南中结直肠癌拆分为结肠癌和直肠癌,分别陈述各自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和关键的影像学评价内容。
具体更新内容:(1)影像方法的选择:分别推荐了针对结肠癌原发灶、直肠癌原发灶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同时也针对不同部位转移瘤,推荐了最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2)直肠癌:补充了影像学检查方法的扫描细节,以便获取清晰的影像学资料,利于影像医生及临床医生综合评价;(3)结肠癌和直肠癌评价问题:分别补充了影像学方面需要评价的关键信息,这些信息是与结肠癌或直肠癌患者治疗及预后(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密切相关的影响因素,需要影像医生据此给出明确的评价,如结直肠癌的TNM分期、直肠癌的直肠系膜筋膜状态以及壁外脉管癌栓等。
结直肠癌CSCO2024治疗指南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提供科学、规范和全面的治疗建议,中国肿瘤学会结直肠癌专家委员会编制了《中国结直肠癌诊疗指南2024年版》(CSCO2024)。
本文将对该指南进行详细介绍。
1.治疗原则CSCO2024指南强调了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策略。
根据肿瘤的临床分期、分子分型和肿瘤位置,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年龄和意愿,可以选择手术治疗、术前和术后辅助治疗、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多种治疗方式。
2.早期结直肠癌的治疗对于早期结直肠癌,主要是通过手术治疗来彻底切除肿瘤。
根据肿瘤位置的不同,分别可以采用内镜黏膜切除术、局部切除术和开腹手术。
术后辅助治疗的选择与肿瘤的高危因素、组织学分级和分子分型等有关。
3.中晚期结直肠癌的治疗中晚期结直肠癌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
在手术前,可以采用新辅助治疗来减小肿瘤体积和降低远处转移的风险。
化疗的方案和疗程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可以采用单药或多药联合治疗。
靶向治疗主要针对KRAS突变和BRAF突变等靶点进行靶向治疗。
免疫治疗也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4.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治疗对于转移性结直肠癌,治疗目标主要是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和提高生活质量。
根据转移性结直肠癌的具体情况,可以采用系统治疗、手术治疗和局部治疗等方法。
系统治疗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5.术后辅助治疗术后辅助治疗可以通过化疗、放疗和靶向治疗来预防肿瘤的复发和转移。
患者的术后辅助治疗方案可以根据肿瘤的病理特征、临床分期和分子分型来确定。
结语CSCO2024指南提供了结直肠癌治疗的最新指南和建议,对临床医生在制定治疗方案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然而,每个患者的情况都是独特的,应该通过多学科的协作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直肠癌术后转移至肺部,治疗方法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是常用的治疗方法。
然而,手术后仍可能出现肺部转移情况。
肺部转移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和靶向治疗,治疗时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一、治疗方法1.手术治疗手术仍是治疗肺部直肠癌转移的有效方法之一。
对于单侧肺部转移且病灶较小的患者,可考虑行肺部楔形切除术或肺叶切除术。
对于多发肺部转移或病灶较大的患者,可行肺部肿瘤切除及淋巴结清扫术。
2.放疗治疗放疗是治疗肺部转移的常见方法之一。
对于手术困难或无法手术的患者,可行放疗治疗。
对于肺部转移较多的患者也可行放疗,可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放疗时间一般为1-2个月,治疗剂量和次数应根据患者情况和放射科医师的建议进行调整。
3.化疗治疗对于肺部转移病灶较多或无法手术的患者,化疗是效果不错的治疗方法之一。
化疗方案应根据患者情况和化疗医师的建议进行调整,治疗时间一般为3-6个月。
常见的化疗药物包括5-氟尿嘧啶、奥沙利铂、依托泊苷、亚叶酸等。
4.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一种针对肿瘤发生机制的治疗方法。
在直肠癌肺转移的治疗中,靶向治疗主要是指采用靶向EGFR抑制剂进行治疗。
EGFR靶向药物的主要作用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同时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靶向治疗的时间和早期干预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治疗前应考虑是否需要进行基因检测。
二、注意事项1.术后随访术后定期随访是防治肺部直肠癌转移的一项重要措施。
对于手术后的患者,应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复查,如发现有肺转移的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饮食注意患者在接受肺部直肠癌转移治疗期间,应注意合理的饮食安排。
应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和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生葱生姜等,以免刺激肠道。
应多吃维生素和含纤维的食品,如蔬菜、水果和全麦面包等。
3.锻炼注意患者在治疗肺部直肠癌转移期间,应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这可以提高免疫力和预防肥胖。
但是,患者在锻炼时应根据医生建议进行适当的身体锻炼,避免过度运动或过度累。
结直肠癌诊疗指南一、概述为进一步规范我院结直肠癌诊疗行为,提高结直肠癌诊疗水平,改善结直肠癌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诊断技术与应用(一)临床表现。
早期结直肠癌可无明显症状,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出现下列症状:1.排便习惯改变。
2.大便性状改变(变细、血便、黏液便等)。
3.腹痛或腹部不适。
4.腹部肿块。
5.肠梗阻。
6.贫血及全身症状:如消瘦、乏力、低热。
(二)体格检查。
1.一般状况评价、全身浅表淋巴结情况。
2.腹部视诊和触诊,检查有无肠型、肠蠕动波、腹部肿块。
3.直肠指检:凡疑似结直肠癌者必须常规作肛门直肠指诊。
了解肿瘤大小、质地、占肠壁周径的范围、基底部活动度、距肛缘的距离、肿瘤向肠外浸润状况、与周围脏器的关系等。
指检时必须仔细触摸,避免漏诊;触摸轻柔,切忌挤压,观察是否指套血染。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了解有无贫血。
2.尿常规:观察有无血尿,结合泌尿系影像学检查了解肿瘤是否侵犯泌尿系统。
3.大便常规:检查应当注意有无红细胞、脓细胞。
4.粪便隐血试验:针对消化道少量出血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四)内窥镜检查。
所有疑似结直肠癌患者均推荐纤维结肠镜或电子结肠镜检查,但以下情况除外:1.一般状况不佳,难以耐受;2.急性腹膜炎、肠穿孔、腹腔内广泛粘连以及完全性肠梗阻;3.肛周或严重肠道感染、放射性肠炎;4.妇女妊娠期和月经期。
内窥镜检查之前,必须做好准备,检查前进流质饮食,服用泻剂,或行清洁洗肠,使肠腔内粪便排净。
内窥镜检查报告必须包括:进镜深度、肿物大小、距肛缘位置、形态、局部浸润的范围,结肠镜检时对可疑病变必须病理学活组织检查。
由于结肠肠管在检查时可能出现皱缩,因此内窥镜所见肿物距离肛门距离可能存在误差,建议结合CT或钡剂灌肠明确病灶部位。
(五)影像检查。
1.结肠钡剂灌肠检查,是诊断结直肠癌的一种手段。
但疑有肠梗阻的患者应当谨慎选择。
2.B型超声:超声检查可了解患者有无复发转移,具有方便快捷的优越性。
结直肠癌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结肠癌或直肠癌的患者,不能手术或手术后转移复发不适合化疗患者。
一、结直肠癌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结肠恶性肿瘤(ICD10编码为:C18.902)或直肠恶性肿瘤(ICD10编码为:C20xx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诊断标准:参照2011年NCCN结肠癌、直肠癌TNM分期。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结直癌诊疗方案”。
结直肠癌临床常见证候:1.脾肾阳虚2.肝肾阴虚3.气血两亏4.痰湿内停5.瘀毒内结(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结直肠癌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结肠癌或直肠癌。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结肠癌或直肠癌结肠恶性肿瘤疾病(ICD10编码为:C18.902)或直肠恶性肿瘤疾病(ICD10编码为:C20xx01)的患者。
2.患者因病情、年龄、体质或个人意愿等缘故,不适宜或不愿接受肿瘤西医治疗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3)心电图。
(4)肿瘤标志物。
(5)胸、腹、盆部影像学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免疫功能检测、脑部影像学检查、骨扫描、肠镜、SPECT、基因检测等。
(八)治疗方案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脾肾阳虚证治法:温阳健脾(2)肝肾阴虚证治法:滋阴补肝肾(3)气血两亏证治法:益气养血(4)痰湿内停证治法:化痰利湿(5)瘀毒内结证治法:化瘀软坚2.选择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3.外治法:根据病情选择中药泡洗、中药灌肠、贴敷疗法、中药熏药治疗、艾灸、超声波治疗等外治法4.针灸治疗:可根据不同病情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5.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泡洗、食疗、音疗、热疗等6.内科基础治疗7.护理:辨证施护(九)随诊计划住院建议:每隔1~3个月返院,一年4~6次住院治疗;门诊建议:每2~4周返院;外地患者每3月电话随访一次。
结肠癌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结肠癌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结肠癌(ICD-10:C18, D01.0)行结肠癌根治术(或腹腔镜下)、局部切除(或结肠曲段切除)、姑息切除术+短路(或造口术)(ICD-9-CM-3:45.4,45.73-45.79,45.8)(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NCCN结肠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国版,2009年第一版)1.腹胀、腹痛、大便习惯改变、便血、贫血等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发现腹部肿物。
2.大便隐血试验多呈持续阳性。
3.影像学检查提示并了解有无器官和淋巴结转移。
4.纤维结肠镜检查明确肿瘤情况,取活组织检查作出病理诊断。
5.术前应判断是早期结肠癌还是进展期结肠癌,并根据上述检查结果进行临床分期。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NCCN结肠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国版,2009年第一版)1.局部切除术或结肠区段切除手术:早期结肠癌。
2.根治手术(结肠癌根治术):进展期结肠癌,无远处转移,肿瘤条件允许或联合脏器切除可以根治的结肠癌患者。
3.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
4.姑息手术(结肠癌姑息切除术、短路或造口术):有远处转移或肿瘤条件不允许,但合并梗阻、出血的结肠癌患者。
(四)标准住院日为14-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C18,D01.0结肠癌疾病编码。
2.术前评估肿瘤切除困难者可先行新辅助化疗后再次评估,符合手术条件者可以进入路径。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3-5天。
直肠癌临床路径(2009版)一、直肠癌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直肠癌(ICD10:K35.1/K35.9)行直肠癌根治术(ICD9CM-3:47.09)(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on Oncology (Cinese edition),1.病史:便血、脓血便、便细、大便变形、便不尽感、下腹或肛门坠胀感或坠痛;2.体格检查:体温、脉搏、心肺查体、腹部查体、直肠指诊(女患者有时需双合诊)、浅表淋巴结,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大便Rt+OB;CEA4.辅助检查:钡灌肠、电子结肠镜、活检病理评估明确肿瘤部位和性质,胸部X光片或CT、肝胆胰脾B超或CT排除重要脏器转移,盆腔CT明确肿瘤与周围脏器及盆壁的关系,高度怀疑膀胱或尿道受侵者行膀胱镜,PE T不作为常规检查。
5.鉴别诊断:需和侵及直肠的盆腔肿瘤、妇科肿瘤鉴别,需和直肠的感染性疾病、良性疾病鉴别,必要时请有关科室会诊。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及2009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onOncology (Chinese edition)1.诊断明确者,建议手术治疗,确定恰当的手术方式;2.对于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内科疾病、体质虚弱等),要向患者或家属详细交待病情(手术可能带来的风险、以上因素对手术的影响);如不同意手术,应充分告知疾病的发展趋势和预后,予以姑息性治疗方案;3.对于有明确手术禁忌证者,予以姑息性治疗方案。
(四)标准住院日为≤1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 CD10:K35.1/K35.9直肠癌疾病编码;2.有手术适应证,无手术禁忌证;3.如患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无需特殊处理(检查和治疗),也不影响第一诊断时,亦可进入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