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资料1 明代伟大的针灸学家杨继洲及其著作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4
2019年11月第26卷第22期杨继洲《针灸大成》学术思想发微陈志珍汪雯金瑛杨继洲是明代著名的针灸医家,所著《针灸大成》是针灸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
本文探析《针灸大成》所体现的杨氏学术思想:临症重视辨证论治,审证求因;治病机圆法活,针灸药并用;选穴精炼,奇正相辅;治病有缓急,因机制宜;重视手法,不失其气。
为习医和行医者临症拓宽思路。
一、辨证论治,审证求因《针灸大成》卷末附有杨继洲医案31则,病例33例,涵盖对颈结核、臂结核、腰及四肢证、痢疾、便血、妇人血崩、血厥、神志等疾病的治疗,其理法方穴,颇有法度,充分体现了杨氏辨证论治的学术思想。
如“……滕柯山,母患手臂不举,背恶寒而体倦困,虽盛暑喜穿棉袄,诸医俱作虚冷治之,予诊其脉沉滑,此痰在经络也。
予针肺俞、曲池、三里穴,是日即觉身轻手举,寒亦不畏,棉袄不复着矣……”再如“鸿护吕小山,患结核在臂,大如柿,不红不痛。
医云是肿毒。
予曰:此是痰核结于皮里膜外,非药可愈。
后针手曲池,行六阴数,更灸二七壮,以通其经气,不数日即平妥矣……”。
此两例均为痰证,前者为无形之痰阻于经络,后者为有形之痰结聚皮里膜外。
诸医均认为滕柯山之母恶寒体倦是乃虚寒所致,而杨氏审查脉理,辨为痰在经络,以肺俞宣肺祛痰、曲池通经活络、足三里健脾消痰,效如桴鼓。
吕小山之患病,不红不痛,若为肿毒,当有红肿热痛之象,杨氏审证求因,辨为痰在皮里膜外,在曲池施以泻法疏通经气而化痰,加灸以温通,不数日而愈[1-2]。
从这两则医案可看出杨继洲临症辨证精当,掌握疾病本质,关键时能舍证从脉,避免犯虚虚实实之误。
二、因病制宜,针灸药并用《针灸大成·穴有奇正策》曰:“治法因乎人,不因乎数,变通随乎症,不随乎法……譬之老将用兵,运筹攻守,坐作进退,皆运一心之神。
”杨氏认为,针灸药各有所长,医家应随症变通。
其病案“辛未夏,刑部王念颐公,患咽嗌之疾,似有核上下于其间,此疾在肺膈,岂药饵所能愈。
东皋徐公推予针之,取膻中、气海,下取三里二穴,更灸数十壮,徐徐调之而痊。
杨继洲是哪个朝代的针灸大师杨继洲不仅博极群书,还善于实践,注重针、药并重,尤其精擅针灸技法,他一生行医46年,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历任楚王府良医和太医院御医,治好了许多疑难杂症,医术可谓高超。
下面和店铺一起来看看是哪个朝代的吧!杨继洲是哪个朝代的针灸大师明朝医学世家博览群书杨继洲,名济时,字以行,三衢人(浙江衢州廿里镇六都杨人),生于明世宗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卒于明光宗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
在六都杨的《杨氏宗谱》中,杨继洲是唐信安侯杨向后裔。
其出身世医家庭,家学渊源,其祖父杨益曾任太医院御医,声望很高,著有《集验医方》刊行于世。
父亲也是医生,但他却希望儿子走科举仕途。
但杨继洲对当官并不感兴趣,自幼酷爱读书,寒暑不辍。
由于杨氏家中珍藏有各种古医家抄本,以及丰富的秘方、验方与医学典籍,这些家藏医学“宝典”,使杨继洲得以博览群书,通晓各家学说,博学绩文,奠定了他坚实的医学基础。
因其祖辈丰富的从医经历,加上杨继洲善于躬身实践,总结临证经验,在进入太医院供职之时,已经功绩卓著,声名籍甚。
医术高超名扬朝野他用针灸给人们治病有据可查的事例最早是在1555年。
那时他来到福建建宁,见一位大娘得了一种怪病,抬不起手,又困倦怕冷,即使在盛夏也喜欢穿着大棉袄,很多医生没办法。
杨继洲帮她做了针灸治疗,当天就身轻手举不怕冷了。
他曾为尚书王西翁的女儿治好了颈核肿痛病;只用几针就把锦衣卫张少泉的夫人患了二十多年癫痫病治愈了;有位文官叫李渐庵,他的夫人产后出血,两脚肿得像大腿,昏迷不省,十分危急,杨继洲在他足三阴经的穴位上扎了针,只一顿饭工夫,李夫人就苏醒了,肿痛也消了;有位员外熊可山,患了痢疾,咳嗽发烧,吐血不止,生命垂危,众医生都说不能治了,杨继洲发现病人虽然奄奄一息,但胸部尚有余温,只是脐中有一块拳头大的肿块,就为他针了气海穴,又用灸法,灸了五十壮之后,病人苏醒过来,脐中的隆块也散开了,疼痛随即止住,接着,又替他治好了痢疾和咯血,经过一段时间调理,熊员外终于恢复了健康。
《针灸大成》是我国明代针灸学的重要著作,由著名针灸学家杨继洲所著。
该书总结了明代以前历代劳动人民积累的有关针灸的学术经验和成就,对于我国针灸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针灸大成》进行简要总结。
一、内容概述《针灸大成》共十卷,分为上、下两册。
书中主要内容包括:1. 针灸基本理论:阐述了针灸学的起源、发展、基本原理和治疗方法。
2. 针灸穴位:详细介绍了人体穴位的位置、功能、主治疾病等。
3. 针灸手法:总结了杨继洲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十二种针法操作步骤,即爪切、指持、口温、进针、指循、爪摄、针退、指搓、指捻、指留、针摇、指拔。
4. 针灸治疗:介绍了各种疾病的针灸治疗方法,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
5. 针灸禁忌:阐述了针灸治疗中的禁忌事项,以确保患者安全。
二、学术价值《针灸大成》在我国针灸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系统总结:该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明代以前针灸学的学术成果,为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创新理论:杨继洲在书中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理论,如十二字针法操作步骤、下手八法等,丰富了针灸学理论体系。
3. 实用性强:书中介绍的针灸治疗方法具有实用性,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丰富的治疗经验。
4. 传承与发展:该书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我国针灸学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料。
三、现实意义在当今社会,针灸作为一种传统医学,仍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针灸大成》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丰富临床经验:该书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丰富的针灸治疗经验,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2. 指导教学:作为针灸学的重要教材,《针灸大成》为针灸专业学生提供了学习资源。
3. 文化传承:该书作为我国针灸学的宝贵遗产,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医学文化。
总之,《针灸大成》是我国明代针灸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该书仍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明代针灸名医杨继洲介绍杨继洲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医学家,他博览群书,通各家医说,尤其精通针灸学。
他一生行医四十多年。
治愈了许多奇症疤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他在看病之余,以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一书为基础,参考了历代针灸著作二音·余种,经过数年的努力,著成《针灸大成》10卷。
于万历八年(1579年)开始刊刻,至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历经21年,才刻成问世。
杨继洲,名济时.浙江三杨人。
明嘉靖年间(1522年)出生在—“个世代以医为业的家庭里。
他的祖父是一位很有名望的医生,曾做过明朝的太医,收藏着许多古代医籍和家拉秘本。
少年时期的杨继洲在祖父的指点下,开始阅读各种医书。
每当祖父为病人看病时,他就在一旁认真观看。
寒来暑往,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实践,杨继训已经深通医理,并旦能够帮助祖父为病人治病了。
渐渐地,他治愈了许多疑难病人,慕名而来的病人络绎不绝。
当时山西的监察彻史赵文炳患痞痹症,曾找过许多名医,唱下的汤药不计其数,效果却甚微。
后来特意到杨家求医,杨继洲细细寻问厂病情,给病人扎三次针,痞痹症便好了。
从此‘三针而愈”的声誉就传开了,找他看病的人也更多了。
到明世宗时,杨继洲被选为嘉靖皇帝的侍医。
杨继训担任待医以后,不愿意老呆在深官大院里,他利用一切可以出宫的机会,四处云游,为老百姓看病。
嘉靖三十四年,他正在建宁。
他的一个好友的母亲浑身关节肿痛,手臂拾不起来,后背发冷,浑身无力。
虽然当时是炎热的夏天,但老人却还身着棉衣。
她曾多次找医生求治,都认为是虚寒症,治疗后也没有什么效果。
好友把杨继洲请到家中为老母治病。
杨继洲诊脉后,认为是痰阻经络,便给老人针刺肺俞、曲池、手三里等穴位。
当天老人便觉得浑身轻松,手臂也可以慢慢向上抬举了。
经过儿次治疗,再配合除湿化痰的药,老人的病很快就痊愈了。
杨继洲不仅医术高超,看病范围广,而且看病的方法也多种多样。
亮靖四十一年,吏部尚书许敬房腰部疼痛难忍,经好友推荐找到杨继洲求治。
社,2000:423-424.[3]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343.[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42-43.收稿日期:2019-09-16;修回日期:2020-06-20(编辑㊀田晨辉)文章编号:1001-6910(2020)10-0069-03㊃文献研究㊃‘针灸大成“论五输穴∗付㊀芳,钟小青,王㊀立,余㊀亮,黄毅勇(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江西南昌330006)摘要㊀归纳总结杨继洲编撰的‘针灸大成“关于五输穴穴性分析和运用规律的论述㊂在五输穴阴阳五行属性方面,杨氏秉承了‘难经“ 阴井木,阳井金 要义,认为其气血流注是有别于十二经脉的经脉循行系统㊂阴阳五行和时间的属性,扩大了五输穴主治范围,丰富了其临床运用,大大地提升了五输穴的内涵㊂在五输穴的运用规律上,杨氏强调应根据五输穴的穴性进行 相合 相生 配伍,辨脏腑与辨经络相结合,且十分重视与原穴的配伍作用㊂杨氏还提出了井穴多用于实证的观点,创立了 六阴之数 泻阴针刺操作方法㊂关键词:‘针灸大成“;五输穴;穴性分析;穴位配伍中图分类号:R22㊀㊀文献标志码:Bdoi:10.3969/j.issn.1001-6910.2020.10.24㊀㊀杨继洲所编撰‘针灸大成“是一部针灸学巨著,其梳理总结了明朝之前的针灸学理论㊂它资料丰富,既有医学图谱,又有针灸歌诀;既传承古典要旨,又有个人临证发挥;既有论道,也有案例,是一部流传甚广㊁影响颇大的针灸专著,为针灸学的传承和承上启下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㊂杨继洲家族世代为医,曾祖父为朝廷太医,他深受家学影响,一心钻研医术,尤善针灸,从医46载,美誉无数[2]㊂因‘针灸大成“的巨大医学价值,众多学者均将它作为研究对象,深挖其理论及医案之精粹㊂笔者通过研究整理,现将‘针灸大成“中有关五输穴的理论归纳总结如下㊂1㊀杨氏五输穴理论特点‘针灸大成“全书共分10卷,书中包含了医学基础理论㊁经络㊁腧穴㊁针法㊁推拿㊁歌诀㊁病案等多方面知识[2]㊂通过研读全书,笔者认为其至少有着两个方面的显著特点㊂1.1㊀勤求古训,推崇经典杨氏世业医,家中藏书丰富,他饱览群书,尤其推崇经典,‘针灸大成“开卷便撰 针道源流 ,引经据典,追本溯源,指明经典的重要性㊂杨氏以为:关于五输穴的本意阐述最为清楚的当推‘灵枢“,对于五输穴功效的精炼归纳莫过于‘难经“,关于腧穴理论的系统论述当属‘针灸聚英“,而载有丰富㊁完整针灸歌诀的医籍应属‘医学入门“㊂不难发现杨氏在‘针灸大成“中大量的引用了经典医籍的原文和观点㊂1.2㊀循古而不泥古,对腧穴理论有发挥‘针灸大成“集各家之所长,其内容有部分来源于‘针灸聚英“㊂‘针灸聚英“是古代医籍中记载穴位最全面的一部著作,它对北宋以后的穴位理论进行了较全面的梳理[3],但杨氏修正了‘针灸聚英“里部分有误内容,补充了相关理论㊂比如在医学图谱方面,‘针灸大成“里的经络腧穴图谱会比‘针灸聚英“更加清晰和完整,其脏腑图谱也比‘针灸聚英“的更接近现代解剖学知识㊂在穴位总数方面‘针灸大成“里记载了359个穴位,而后者是354个穴位㊂在腧穴针刺操作方面‘针灸大成“对中府㊁哑门等穴的针刺深度要比‘针灸聚英“浅,更加安全,两者在经脉分支循行路线上亦有差别,部分腧穴的排列顺序不一致[4]㊂此外,关于十二井穴的适应症方面,杨氏在‘素问“的基础上扩大了井穴治疗范围,增加了针刺的手法㊂杨氏还首创了简易取穴法,此取穴方法也写进了当今的针灸学教材中㊂2㊀五腧穴穴性分析2.1㊀阴阳五行属性及气血流注杨氏在‘针灸大成“中转录了‘针灸聚英“的井㊃96㊃㊀㊀中医研究㊀2020年10月㊀第33卷㊀第10期㊀TCM Res.October2020Vol.33No.10㊀㊀荥输原经合横图(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版将图改为便于阅读的表格),图中秉承 阴井木,阳井金 要义,编制十二经脉井荥输经合各穴的阴阳及五行属性㊂所谓阴井木,即手㊁足三阴经的井穴属五行之木,由此而往后推,阴经之荥㊁输㊁经㊁合分别对应五行之火㊁土㊁金㊁水㊂阳井金,即手㊁足三阳经的井穴属五行之金,由此而往后推,阳经之荥㊁输㊁经㊁合分别对应五行之水㊁木㊁火㊁土㊂依据五行生克制化的关系,可以对五输穴进行灵活配伍应用㊂五输穴的阴阳五行属性大大地丰富了穴位之间的配伍方法,延伸了五输穴的主治作用范围,也使其具有了别的腧穴所不具备内涵和特性㊂‘针灸大成“云: 所出为井,井象水之泉㊂所溜为荥,荥象水之陂㊂所注为输,输象水之窬㊂所行为经,经象水之流㊂所入为合,合象水之归㊂ 把在经脉中运行的经气暗喻为水,经气始出就像水的开端㊂谓井,输注后短暂停留,如同聚水的陂池;谓荥,而后快速奔驰,犹如飞跃;谓输,再而轻快穿过湍激,犹如浪潮;谓经,最后与其它经气汇合,如同水归大海,谓合㊂其实际上描绘的是经脉之气在脉管中的运动状态,犹如山泉之水有溪流㊁有湍急㊁有穿跃㊁有停留㊂五输穴5个穴位的位置分布,依次由四肢远端朝近端靠近,呈向心运动趋势,位置上由皮肤浅薄处逐渐向关节窝处排列,也暗喻了经脉气血流动的这个特点㊂通常井穴位于四肢的末端,荥穴在指掌或趾跖之前处,输穴在指掌或趾跖之后处,经穴在腕㊁踝关节前后处,合穴在肘㊁膝关节处㊂依据 四根三结 理论,四肢为根,头㊁胸㊁腹为结,因此位于四肢部的五输穴相较于十二经脉的其它腧穴,会具有更强的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㊂2.2㊀四时属性人与自然相应,人体的气血㊁阴阳也随大自然的四季变迁及昼夜交替而发生变化;同样,脏腑和经络亦随之发生周期性的规律变化㊂‘针灸大成“指出: 春气在毛,夏气在皮,秋气在分肉,冬气在骨髓,是浅深之应也㊂ 此句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与自然相应会形成一个系统平衡,普遍规律是春㊁夏两季阳气在上,气血易出于皮毛,秋㊁冬两季阳气在下,气血易潜伏于内在肉和骨髓;二是从脏腑经络而言,人应天地而分阴阳,一般来说外为阳,里为阴,体表属阳,脏腑属阴,络脉属阳,经脉属阴㊂大自然有四时,随四时阴阳变化,气血在脏腑㊁经络的趋向性也不一样,那么穴位的选择㊁针刺的 浅深之应 当然就很有讲究了[5]㊂五输穴喻意为水从源头出发由小到大的过程,实则是气血流注的顺序和深浅,对应四时和人体阴阳,杨氏提出了 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 的说法,就是说五输穴和脏腑㊁经络一样均应四时,针刺五输穴应重视其四时属性㊁阴阳五行属性,在穴位选取㊁针灸时辰及操作方法等方面给以充分考量㊂子午流注法就是将此原则运用到极致的一种针刺方法㊂2.3㊀主治作用关于五输穴的主治功效,杨氏大体遵循‘难经“古训而略有发挥㊂‘难经“指出: 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㊂ 精辟地归纳了五输穴的主治功效,后世谈五输穴主治也均未远离此要义㊂但以上均为普遍规律,因时㊁因人㊁因具体操作不同五输穴主治范畴可能发生变化,如杨氏在 十二经井穴图 中详细阐述了每一个井穴的主治功效,就大大超越了 井主心下满 的范畴㊂此外,通过五输穴的阴阳五行属性,根据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的原则进行本经或它经补泻配伍,亦可大大扩充了五输穴的主治作用,杨氏在后文 论子午流注 里对此均有较深的论述[6]㊂3㊀五输穴应用规律3.1㊀五行配穴规律‘针灸大成㊃流注开阖“阐述了五输穴㊁原穴开阖的基本理论,以及按时辰选穴针法的推算方法㊂五行描述的是事物动态变化的相互关系,依据五行属性,可以对五输穴进行形式多样的灵活配伍,杨氏归纳其规律有二㊂一为 相合 ,即指配伍以子午流注所开经穴的本经腧穴来治疗脏腑疾病,比如肝脏有病,取其本经的本穴来治疗,本经就是肝经,肝五行属木,肝经的木穴即为本穴,根据前文所述 阴井木 ,肝经之井穴大敦属木,故肝经本穴为大敦,所以肝脏有病取大敦穴㊂二为 相生 ,即按照穴位之间的相生关系来配伍,此又分本经配穴和异经配穴㊂本经配穴,同样以肝经为例,肝脏有病,若为实证当泻其子,肝属木,木之子为火,即取肝经之荥穴行间;若为虚证,应补其母,木之母为水,即取肝经之合穴曲泉㊂异经配穴,意为不从直接联系本脏腑的经络上取穴,还是以肝经为例,若为实证当泻其子,应取其子经之子穴,即取心经(火)之荥穴少府(属火);若为虚证则取其母经之母穴,即取肾经之合穴阴谷㊂3.2㊀辨脏腑与辨经络相结合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都有其规律性,也正因为有这种规律性,人们才能认识了疾病㊂但哪怕是同一种疾病,其在发展的某一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㊃07㊃㊀㊀中医研究㊀2020年10月㊀第33卷㊀第10期㊀TCM Res.October2020Vol.33No.10㊀㊀表现形式,这便有了辨证的基础㊂辨脏腑是指根据脏腑生理特点及病理变化规律来确定病变部位及阴阳气血的变化,从而指导辨病和治疗[7]㊂杨氏特别重视辨脏腑和辨经络相结合,其应用五输穴,首先是辨明脏腑,其次是辨证和辨经络,最后确定选取哪一条经络的五输穴来进行治疗㊂在‘针灸大成㊃脏腑井荥输经合主治“中杨氏以五输穴的主治功效为基础,详细地论述了各脏腑五输穴的主治作用范围,并阐明辨脏腑直至五输穴选穴治疗的过程㊂如见患者出现浮洪脉㊁口干面赤㊁喜笑,杨氏指出其病变脏腑在小肠,确定脏腑后再依据五输穴主治范围选取相应穴位来进行治疗㊂若出现心下胀满,当针刺井穴少泽穴;若出现全身发热,当取荥穴前谷;若感身体沉重,筋骨疼痛,当取输穴后溪;若见身寒㊁咳嗽,当取经穴阳谷;而见风眩㊁吐逆,当取合穴小海㊂十二经五输穴统共有60穴,倘若脏腑辨不明,则必定会选错五输穴,从而产生无效甚至相反的治疗效果㊂3.3㊀总刺原穴,强调五输穴与原穴配伍历代医家均很重视原穴的作用,原穴也是临床中应用非常广泛的穴位之一㊂原穴理论首见‘灵枢㊃九针十二原“,后经‘难经“‘针灸甲乙经“完善补充,形成了今天的十二经原穴体系[8]㊂杨氏以为:原穴与五输穴均位于四肢肘㊁膝关节以下,联系紧密,况且阴经之原穴与五输穴之输属于同一穴位(位置重叠),故两者的重要性可以相提并论㊂‘针灸大成“在阐述五输穴时转录了‘医学小经“的井荥输经合歌诀,歌诀将五输穴和原穴放在一起,其编制的五输穴图谱也是将原穴和五输穴放在一起,由此可见两者的紧密性㊂在临床针刺五输穴时杨氏主张应 总刺原穴 ,认为周身穴位统于六十六穴,六十六穴指的就是十二经脉的60个五输穴和六阳经的6个原穴之和㊂查阅文献发现:杨氏在论述运用五输穴治疗各脏腑疾病时,喜欢在针刺五输穴后补刺该脏腑对应的原穴㊂例如治疗胆病,见患者脉弦,面色发青,身热,易怒,刺侠溪穴,加总刺原穴丘墟;治疗小肠病,见患者洪脉,面赤红,口干,筋骨疼痛,刺后溪,加总刺原穴腕骨㊂有学者指出,原穴与五输穴同属一经脉循行体系,只是位置稍有不同,两者的经脉之气皆为原气,五输穴体现的是原气的形态变化过程,原穴体现的是原气的局部状态㊂此经脉循行体系并不同于十二经脉的流注循行体系,其呈向心性,对脏腑具有更加直接的治疗作用[9]㊂3.4㊀井穴多用于实证,当用泻阴之法五输穴,包含十二经脉中的井㊁荥㊁输㊁经㊁合五类特定穴㊂但杨氏在‘针灸大成“中唯为井穴独立篇目,并未逐一分列其他特定穴,这可能和井穴的重要性及手法操作复杂有关㊂其‘针灸大成“卷五中列 十二经井穴图 ,较完整地阐述了人体十二个井穴定位㊁主病特征和针刺方法㊂其指明井穴多治疗实证,故针刺时应该用泻法,因此杨氏还创立了新的刺法 六阴之数 ,一种用于泻十二井穴的独特操作方法㊂该针刺方法 左取右,右取左 ,与‘素问“缪刺是一致的,但杨氏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针灸经验做了一定的发挥,一是扩大了井穴的适应症和主治范围;二是增加行 六阴之数 的泻法针刺操作方法㊂这体现了杨氏针刺操作的特色,对后代医家影响颇深㊂4㊀小㊀结‘针灸大成“关于五输穴的理论,既有经典传承,也有杨氏经验发挥㊂本文仅整理了其关于五输穴穴性理论和应用规律部分,其还有丰富的包含针刺手法㊁子午流注及临床医案等内容,值得医者更加深入地去整理和研究㊂参考文献:[1]张晶.‘针灸大成“研究现状分析[J].山西中医,2012,28(2):38-40.[2]杨继洲.针灸大成[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8:13.[3]黄龙样.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58.[4]张晶.‘针灸大成“所载单穴处方规律探寻[J].西部中医药,2014,27(4):36-37.[5]董建勇,赵晓薇.五输穴与四时针法[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6,(8):47-49.[6]李磊,尤传香.试论五输穴的主治涵义[J].中医药通报, 2012,(1):37-38.[7]马继征,姚乃礼.论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12):4251-4253.[8]徐杉,陈思宇,金末淑,等.原穴的现代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11):74-77.[9]李瑞,赵百孝,王娜,等.试论五输穴与原穴脉气循行流注的一致性[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4):225-228.通信作者:黄毅勇,讲师,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江西省南昌市湾里区梅岭大道819号,330004,1023403420@ ∗基金项目:2017年江西省教育厅科技研究项目(171543)收稿日期:2019-10-15;修回日期:2020-01-09(编辑㊀田晨辉)㊃17㊃㊀㊀中医研究㊀2020年10月㊀第33卷㊀第10期㊀TCM Res.October2020Vol.33No.10㊀㊀。
杨继洲《禁针禁灸》篇禁针穴歌脑户囱会及神庭,玉枕络却到承灵,颅息角孙承泣穴,神道灵台膻中明,水分神阙会阴上,横骨气冲针莫行,箕门承筋手五里,三阳络穴到青灵,孕妇不宜针合谷,三阴交内亦通论,石门针灸应须忌,女子终身孕不成,外有云门并坞尾,缺盆主客深晕生,肩井深时亦晕倒,急补三里人还平,刺中五脏胆皆死,冲阳血出投幽明,海泉颧髎乳头上,脊门中髓伛偻形,手鱼复陷阴股内,膝膑筋会及肾经,腋股之下各三寸,目眶关节皆通评。
禁灸穴歌哑门风府天柱擎。
承光临泣头维平。
丝竹攒竹睛明穴。
素髎禾髎迎香程。
颧醪下关人迎去。
天牖天府到周荣。
渊液乳中鸠尾下。
腹哀臂后寻肩贞。
阳池中冲少商穴。
鱼际经渠一顺行。
地五阳关脊中主。
隐白漏谷通阴陵。
条口犊鼻上阴市。
伏兔髀关申脉迎。
委中殷门承扶上。
白环心俞同一理。
灸而勿针针勿灸。
针经为此尝叮咛。
庸医针灸一齐用。
徒使患者炮烙刑。
《针灸大成》一书是明朝杨继洲先生所编撰著作的,算是收集针灸资料最丰富的一部书。
里面选集了《内经》、《难经》、还有当时在明朝可以收集到的各类针灸典籍,还有杨氏家传的与他自己的一些经验。
书中有二个篇章,“禁针穴歌”以及“禁灸穴歌”。
禁针穴就是不可以扎针的穴道,禁灸穴就是不可以烧艾灸的穴道,这都是杨继洲参考了很多别的针灸书选取出来的。
“禁针穴歌”记载了有二十二个穴道不可以扎针,有四十五个穴道不可以艾灸。
分析一下那些不可以扎针的穴道,发现大部分都是在身上的危险处,例如:头上面的骨头缝中间、或是心脏上,或其它比较危险的地方。
有些穴道被扎流血了可能会造成不良后果,例如“脑户、囟会、神庭、玉枕、络却、承灵、颅息、角孙”等穴道都在头上,而且是在头骨和头骨相交接的缝里头,甚至于这个缝是好几个缝的接口,这种穴要给扎了针上去,常会发生不可预期的后果,因为以前使用的针很长很粗,假如扎到了里头的“硬脑膜”、更进去到“脑软膜”、甚至于扎到了脑里面的话,会发生很多的问题。
另外,在“禁针穴歌”里头有“神道、灵台、膻中”等等穴道,都处在胸口心脏部位,假如针到了心脏,可能也会发生一些不好的后果。
惟得君书胜得药——杨继洲针灸眼病学验举要
肖家翔
【期刊名称】《上海中医药杂志》
【年(卷),期】1991()6
【摘要】杨济时(1522—1620年),字继洲,明代浙江衢州人。
出身于世医之家,嘉靖时任侍御医,隆庆二年(1568年)任职于圣济殿太医院,万历间仍任医官。
撰有《针灸大成》(又名《琼瑶神书》)十卷。
另有《元机秘要》,已佚。
杨继洲,明代著名针灸学家。
所著《针灸大成》于内外妇儿,无所不包。
【总页数】3页(P41-43)
【关键词】眼科;针灸;杨继洲
【作者】肖家翔
【作者单位】陕西中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6.82
【相关文献】
1.杨继洲《针灸大成》医案讨论式课堂教学体会 [J], 韩红艳
2.杨继洲之针药并用验案评析 [J], 曾云
3.杨继洲《针灸大成》学术思想发微 [J], 陈志珍; 汪雯; 金瑛
4.基于CIS理论的中医药文化品牌塑造研究——以"杨继洲针灸"为例 [J], 刘珊;朱
佳杰
5.杨继洲与针灸要籍——《针灸大成》刊行四百周年 [J], 傅维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杨继洲三阴交穴临床应用规律浅析金瑛;汪雯【期刊名称】《浙江中医杂志》【年(卷),期】2017(052)006【总页数】2页(P433-434)【关键词】杨继洲;三阴交;临床应用;针灸大成【作者】金瑛;汪雯【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州市中医医院浙江衢州324000;浙江省衢州市中医医院浙江衢州324000【正文语种】中文杨继洲,为明代著名针灸医家,他在其家传之学《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总结明以前针灸经典著作,结合自身临床经验著成《针灸大成》[1]一书,对后世针灸学的推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该书内涵丰富,其所记载的针灸医案突出体现了杨氏治病辨证准确,用穴精炼的特点。
笔者发现在诸多医案中,三阴交穴应用较为常见,因此本文就杨氏临证运用三阴交穴规律进行探讨,总结如下。
关于三阴交的定位,《针灸大成》中有四处记载,取法相同。
《针灸大成·足太阴经穴主治考证穴法》曰:“三阴交:内踝上三寸,骨下陷中。
足太阴、少阴、厥阴之会。
”《针灸大成·穴法》曰:“三阴交:在内踝上,除踝三寸,骨下陷中。
”《针灸大成·标幽赋》云:“足内踝上三寸,名三阴交也。
”《针灸大成·灸小肠疝气穴法》亦曰:“三阴交二穴,在足内踝骨上三寸是穴。
”可见,三阴交穴定位均在“内踝尖上三寸”处。
三阴交为足太阴、少阴、厥阴之会,因此与肝脾肾三脏相关的疾病均可取三阴交穴进行治疗。
《针灸大成·足太阴经穴主治考证穴法》云:“三阴交,主脾胃虚弱,心腹胀满,不思饮食,脾痛身重,四肢不举,腹胀肠鸣,溏泄食不化,痃癖,腹寒,膝内廉痛,小便不利,阴茎痛,足痿不能行,疝气,小便遗,胆虚,食后吐水,梦遗失精,霍乱,手足逆冷,失欠,颊车蹉开,张口不合,男子阴茎痛,元脏发动,脐下痛不可忍,小儿客忤,妇人临经行房,羸瘦,癥瘕,漏血不止,月水不止,妊娠胎动,横生,产后恶露不行,去血过多,血崩晕,不省人事。
如经脉塞闭不通,泻之立通。
经脉虚耗不行者补之,经脉益盛则通。
1958年资料1 明代伟大的针灸学家杨继洲及其著作.txt9母爱是一滴甘露,亲吻干涸的泥土,它用细雨的温情,用钻石的坚毅,期待着闪着碎光的泥土的肥沃;母爱不是人生中的一个凝固点,而是一条流动的河,这条河造就了我们生命中美丽的情感之景。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
明代伟大的针灸学家杨继洲及其著作王永生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中珍贵的文化遗产,它在整个医学发展史上占着重要的一页,历代都有杰出的人物和名著,其中晋代的皇甫谧他总结了晋朝以前的针灸知识,写了一部“针灸甲乙经”,奠定了针灸学发展的基础。
另一个是明朝伟大的针灸学家杨继洲,他不但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他总结了明代以前针灸学的辉煌成就,写了一部不朽的名著——针灸大成。
它在整个针灸史上起了承先启后的巨大作用。
针灸能够广泛的深入的传布到人民群众中,是和杨氏的针灸大成分不开的,它给我们提供了很丰富的研究和学习的资料,直到现在它在实际临床上还起着一定的作用。
但是对于杨氏的生平事迹和针灸大成,却缺乏应有的评价和介绍,我们为了要肯定杨氏对于整个祖国医学尤其是对于针灸医学的贡献,似有必要把他的生平事迹和著述加以适当的论述,为了正确起见,我们曾尽了最大的可能搜集了部分有关的文献,并承杨氏原籍浙江衢县人民委员会协助调查提供了一些宝贵资料,现在整理报导出来以供同道和史家的参考,并希不吝指正。
一、家世杨继洲名济时,其祖先由唐代迁居现今浙江衢县(今南乡六都杨村有其子孙,今之杨家地也基为其故居地)。
继洲为明嘉靖万历间人,幼业举子博学绩文,一再厄于有司,遂弃其业习医,医乃其世家也。
他的祖父是明朝的太医。
继洲有二子,一名承祯一名承学。
杨氏于明世宗时被选为嘉靖的侍医,功绩懋著声名籍甚。
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他工作在圣济殿太医院。
隆庆六年(公元1572 年)他曾在北京玉河坊居住。
直到万历年间仍在北京为医官。
不过其间他曾游历了大江南北很多地方。
至于他的生年卒月现在尚难考察,有待以后史家的发现。
我们从现存的史料中,可以看出杨氏行医的年限是很久的,他的经验是很丰富的,在杨氏医案里,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直到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针灸大成刊行时,就有四十六年的时间,他曾治好了很多奇难痼疾,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丰富了整个针灸疗法,对人民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二、生平事迹关于杨氏的生平事迹,虽然在史料中记载的不多,但据现存的文献看也还是有一些的,尤其关于他的临床经验和著述都是很宝贵的,他的技术是很高明的,他曾治愈了很多屡治不效的沉疴痼疾。
以下再举一些具体的事例: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他到建宁,滕柯山的母亲患手臂不举,背部恶寒,身体倦困,虽在盛暑喜穿棉袄,诸医俱作虚寒治之不效,杨氏诊其脉,认为是痰在经络,为之针肺俞,曲池、手三里,当日即觉周身轻松,手臂能举,也不再恶寒穿棉衣了。
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夏中贵患瘫痪不能动履,有医何鹤松久治不效,后召杨氏治之竟刺环跳穴一针而愈,逾数载夏又瘫,复请杨治,但因杨氏侍于禁廷,不暇即往,遂受何之反间。
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吏部许敬菴,住灵济宫患腰痛甚剧,杨氏同乡董龙山荐杨治之,惟许畏针.,杨氏创造性的在其肾俞处运用了“指针法”,并与除湿行气之剂而愈。
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杨氏过扬州,遇黄镇菴昔日在京朝夕相与,情谊甚笃,其子患面疾数载不愈,杨氏为之针巨髎、合谷、足三里,徐徐调之而愈,时工匠刊书、多辱薪米之助。
总之,我们在杨氏医案中,可以充分看到杨氏在临床上经验的丰富和他精湛的技术,尤其可贵的是杨氏的品德和他对于病人的同情心,如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大尹夏梅源寓蛾眉菴,患伤寒六脉微细,杨居玉河坊且正值考绩,但因同情夏在远方客邸,且蒞政清苦,因之不辞往返之劳,竭精殚思为之治疗而愈。
又万历二年(公元1574 年)田春野乃翁息脾之疾,养病天坛,至杨宅数里,田春野每请必亲至,竭力尽孝,杨氏感其诚,不惮其远出朝必趋视。
总的说来,他同情病人的高贵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杨氏虽然自世宗至万历间一直在北京作侍医(医官),但据现存的文献考察,他的生平活动也是很广泛的,大江南北他曾到过许多地方;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 年)曾到建宁(今福建瓯县)。
万历八年(公元1579年)曾路过扬州。
万历七年曾往磁州(今河北磁县)和河南汤阴伏道,并下马拜谒了扁鹊墓。
也曾去过山东汶上及山西的平阳(今临汾县)。
三、著述杨氏除了在临床上有其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外,其最大的成就是他对于祖国医学的整理和总结,这些文献对于继承和发扬针灸学术起了巨大的作用。
杨氏幼年因业举子未成,遂弃其业跟随他的祖父学习医学,举凡医家抄籍莫不取而读之,积有岁年寒暑不輟,因之倬然有悟,复将诸家针书会而为一,乃参合指旧汇同考异,手自编著“卫生针灸玄机秘要”天地人三卷,并由吏部上书王国光作序。
这部书也是针灸大成的蓝本。
在万历年间巡按山西监察御史赵文炳患痿痹之疾,医人接踵日试丸剂莫能奏效,乃于北京延请杨氏为之三针而愈;随出家传秘要以观,并拟刊行,犹以诸家未备,复求明前群书,凡有关针灸者悉采集之,更考素问难经以为宗主,且令能匠于太医院肖刻铜人,详著其穴,委之晋阳(今太原)靳贤参考子午经、铜人针灸经、明堂针灸图经,存真图,膏肓灸法,金兰循经,针经指南,针灸杂说、资生经,十四经发挥、神应经、针灸节要、针灸聚英、针灸捷要,小儿按摩经等二十余书,选集校正著成针灸大成十卷,并由黄镇菴之资助于万历八年(公元1579年)开始刊刻,至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始刊行平阳。
针灸大成是现存针灸书中,内容最丰富最有参考价值的一部针灸好书,它总结了明代以前针灸学的精华,是研究针灸的宝库。
以下加以分别的分析和介绍以供同志们的参考。
卷一:首先论述针灸源流,介绍了古典针灸医学的著作与内容。
集素问难经中有关针灸诸论诸难以为宗法。
卷二:为针灸诸赋,系历代针灸家临床的经验总结,写为词赋使学者易学易记,其中标幽赋、金针赋、通玄指要赋,杨氏并加以详细注释,尤为可贵。
卷三:为各种针灸歌诀,俱为古代针灸家临床的宝贵经验,其中胜玉歌为杨氏家传经验和心得,对于临床治疗有很大的参考和实用价值。
其次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歌尤为历代针灸家所推崇。
卷四;本卷主要是集中历代各家对于针灸的补泻手法,如内经补泻,难经补泻、神应经补泻、李氏补泻及杨氏补泻等,对研究古代针灸操作技术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其中杨氏补泻总结了针灸手法为十二字。
另有烧山火、透天凉、苍龙摆尾、赤凤摇头尤为现在针灸家所重视。
再次论禁针禁灸,对防止发生事故有一定作用。
卷五:主要论井荣俞井合、子午流注及八法,对于各个主要穴的用法和配合都有很详尽的论述。
卷六、七:这里首先介绍了古代对内脏的解剖知识,值得注意的是对肝脏的认识,现在有些人以为中医不懂解剖,而且把肝和脾的位置也弄错了,实际上中医对于肝的部位,很早就有了正确的认识,大成中说“肝重二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其治在左,其藏在右肋,右肾之前,并胃附脊第九椎”。
这说明肝位置是在右肋,并且是在右肾之前。
此外对于其他藏器的部位和功能,也都有一定的认识和介绍,这充分证明中医对于人体是进行过实地解剖的。
当然由于时代的关系,不可能有现代解剖学那样精细罢了。
这两卷为本书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杨氏心血的结晶,他细致的系统的论述了十四经的流注以及十四经各个经穴部位,针刺深浅,艾灸多寡,主治病症,历代治疗的经验,并且对于各经常用的药物和调攝之法,也作了中肯切要的介绍。
最后又叙述了奇经八脉及重要的经外奇穴和十五络脉、治病要穴、都是很可贵的参考文献。
卷八:是本书临床治疗部分,它介绍了各种疾病的治疗经验和用穴,分门别类,条析清楚,对临床治疗有很好的参考和实用价值,也是研究针灸治疗方面很重要的参考文献。
卷九;首为治症总要,用问答的形式,叙述了各个疾病的病因治法,以及针刺然效应作如何的处理,都作了详尽的介绍。
次为东垣针法,名医治法,并且介绍了精神病的疗法。
再次为各种灸法,艾灸补泻,灸后调攝法。
最后为杨氏医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杨氏经验的丰富和他技术的高超。
而且也提供了很多有关杨氏生平活动的宝贵资料。
卷十;主要是介绍小儿按摩疗法,对于儿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有很好的论述,详尽的介绍了祖国医学在保婴方面的贡献和成就。
总的讲来,本书是集明代以前针灸医学的精华,是研究和学习针灸疗法的丰富宝库,它总结了明朝以前祖国医学在针灸方面的伟大成就,对针灸医学的整理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它保存了很多古代针灸学的精粹,直到现在还是一部很有价值的针灸名著。
四、总结杨继洲所著“针灸大成”,总结了明前针灸医学的精华,是一部很完备很丰富的针灸书,是研究针灸疗法的宝库,对整理和发展祖国医学起了重大的作用,直到现在仍有很大的实用意义,它不但在民间流传最广,而且在国外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和影响,很多国际针灸学家把它译成了外文,如法文、德文、日文等,都把它作为重要的学习和参考资料。
总之杨氏对针灸学的贡献是巨大的,他给人民留下了不朽的针灸名著,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的。
主要参考文献1.针灸大成杨继洲著人民卫生出版影印明刊本及咸丰庚申宏道堂藏板重刊本。
2.中国医籍考丹波元胤著人民卫生出版社3.中国医学大辞典谢观著商务印书馆4.中国医学人名志陈邦贤人民卫生出版社5.中国人名大辞典王存等商务印书馆6.针灸易学李守先7.金针秘传方慎安8.秘传常山杨敬斋针灸全书范行准跋9.大众针灸——“针灸先辈杨继洲”——王永生——1955年2号.10.浙江衢县人民委员会调查资料.11.伟大的药学家李时珍李涛科普(本文发表在1958年2期第131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