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全诗翻译与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6
《春望》全文及分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杜甫目睹了长安城沦陷后的破败景象,心中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悲愤之情。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就营造出一种强烈的反差。
国家已经破碎,然而山河依旧存在。
春天的长安城,本该是繁华热闹的,但如今却是杂草丛生,一片荒芜。
一个“破”字,让人触目惊心,直接点明了国家遭受战乱的惨状。
“在”字则凸显出山河的永恒,即使国家动荡,山河依旧。
而“草木深”则进一步描绘出了城市的荒凉,无人打理,杂草肆意生长。
这两句诗通过对山河和草木的描写,展现出了战争给国家带来的巨大破坏。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赋予了花和鸟。
因为感慨时事的艰难,看到盛开的花朵反而落泪;因为与亲人离别,听到鸟鸣声也感到心惊。
这种借景抒情的手法,更加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忧愁。
花本应是美好的象征,但在此时却让诗人落泪;鸟声通常是悦耳的,此刻却让诗人惊心。
这种反常的感受,恰恰反映了诗人在战乱中的不安和伤感。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争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烽火不断。
在这样的动荡时期,一封来自家人的书信显得无比珍贵,价值万金。
这一句深刻地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隔绝和思念之苦。
人们渴望得到亲人的消息,渴望知道他们是否平安,而一封家书就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安慰和希望。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因为忧愁而不断地挠头,以至于头发越来越少,短到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诗人的愁苦和焦虑。
他为国家的命运担忧,为亲人的安危牵挂,内心的煎熬让他身心俱疲。
整首诗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烘托出了诗人沉重的心情。
同时,也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亲人的思念。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这首诗对仗工整,语言凝练。
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不仅在韵律上和谐优美,而且在意义上相互呼应,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杜甫《春望》解析1.诗句原文: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诗句翻译:国都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3.创作背景:《春望》创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的春天。
这一年,杜甫身处长安,这座昔日的繁华都城因安史之乱而变得残破不堪。
杜甫在目睹了战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后,心中悲痛万分,于是创作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对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4.字词注释:春望:春天登高远望。
国破:指长安失守。
国,指京城长安。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
草木深:因人烟稀少,春天便杂草丛生,形容京城的荒凉。
深,茂盛。
感时:感伤时局。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代边疆在高台上烧柴着火以示报警,这里指战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这里泛指长时间。
抵:值,相当。
白头:指白发。
搔:用手指轻轻地抓。
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胜:经受,承受。
簪:把聚拢的头发别住的一种长针。
古代的成年男子,都把头发束在头顶,再用簪将发别住。
5.逐句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了国都沦陷后城池残破、草木丛生的凄凉景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以拟人的手法,将诗人面对国家衰亡时的痛苦心情生动地表现出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战火绵延不断,诗人与亲人音信隔绝,渴望得到亲人消息的迫切心情;“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则形象地刻画了诗人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的衰老之态。
6.全诗主旨:本诗描写了安史之乱攻陷的长安城中残破混乱的局面,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怀,表达了处境伤神、忧国思家的痛苦感情。
全诗以其深刻的主题、丰富的情感、精湛的艺术手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赢得了后世读者的广泛赞誉和喜爱。
《春望》的原文及赏析《春望》的原文及赏析【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出处】唐·杜甫《春望》。
【译注1】感伤时事,看到花开时泪水溅到花上;怨恨离别,听到鸟叫也使我心惊不安。
感时花溅泪:这两句有人认为是拟人写法,即花儿伤时,洒下眼泪; 鸟儿恨别,心惊鸣飞。
【译注2】写安史之乱时感时伤别的思想感情。
意谓因感伤时事,面对盛开的花朵也流涕兴悲;回忆离乱中与家人隔绝时的情景,听到鸟声和鸣,反而更感孤身在外的愁恨。
以丽景衬哀情,其哀倍增。
含蓄深沉,真挚动人。
【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因感伤时事或生离死别而悲伤。
[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当一个星期后,我离开西安时,我的心头仍然十分依恋七贤庄一号的灯光。
(徐子芳《七贤庄一号的灯光》)二、用以形容移情现象,即人在伤心悲哀的时候,会移情于物,觉得周围的一切事物都令人悲愁或与人同悲。
[例1]人在悲哀的时候,伤人堕泪,感到心灰意冷,悲观绝望,看世界的一切都是死灰色,真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李镜流、李树珍《中的心理学》)[例2]只在世界上有了人——万物之灵的人,才会拿自己的感情,赋予在无情的万物身上!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种句子,古今中外,不知有千千万万。
(冰心《病榻呓语》)【全诗】《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①国破:指长安沦陷。
古人称京都为国。
山河在:大自然的山河依旧存在。
②此句意谓春天的城市,草木长得很茂盛。
暗示居民多已逃亡,人烟稀少,故杂草丛生。
③此句意谓诗人感伤时局危殆而溅泪,觉得花上的露水也是为时局溅泪。
时:时局。
④此句意谓诗人愁恨与家人隔绝,觉得鸟儿也为恨别而心惊。
⑤烽火:指,古代边防军发现敌人进犯即燃起烟火向京城报警,称烽火。
三月,指时间很久。
⑥家书:亲人的消息。
其时杜甫家属在鄜州,不通音信。
抵万金:值万金。
极言其难得可贵。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翻译:
《春望》
唐代诗人杜甫所作。
国家虽然破败,但山河依旧耸立,城市的春天来临,草木却长得繁茂。
感慨时事,看到花儿盛开不禁泪流满面,恨别亲人,听到鸟儿的叫声心也为之震惊。
战火连绵不断已经三个月,家书如同千金一般珍贵。
白发搔首,头发已经短得无法再插簪。
在这首诗中,杜甫以春日的景象为背景,抒发了自己对国家破败、人民流离失所的深切忧虑和对家人的无限思念。
以下是逐句的详细翻译:
国家虽然破败,但山河依旧耸立,城市的春天来临,草木却长得繁茂。
国家虽然遭受战乱,山河依旧雄伟壮观,然而城市的春天已经来临,但草木却显得过于茂盛。
感慨时事,看到花儿盛开不禁泪流满面,恨别亲人,听到鸟儿的叫声心也为之震惊。
面对动荡的时代,看到花儿盛开,不禁感慨万分,泪水不禁涌出;憎恨离别亲人,听到鸟儿的鸣叫,心情也为之动摇。
战火连绵不断已经三个月,家书如同千金一般珍贵。
战火已经持续了三个月,家书显得比千金还宝贵。
白发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发因为焦虑而更加稀疏,连簪子都难以插得牢固。
整首诗通过春日的景象,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和忧愁。
杜甫《春望》全诗翻译与赏析《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杜甫《春望》全诗翻译与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文解释】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词语解释】国:指京城长安。
感时:感叹时事。
花溅泪:看见花就泪水飞溅。
鸟惊心:听到鸟的叫声使人心惊。
烽火:这里指战争。
抵:值。
短:短少。
浑:简直。
簪:古代男子成年后把头发绾在头顶上,用一根簪别住。
【现代文译文】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长安城满目凄凉,到处草木丛生。
繁花也伤感国事,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增离恨。
三个月战火连续不断,长久不息,家书珍贵,一信难得,足矣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白了头发,越搔越稀少,少得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解读】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一句历来有两种解释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一个“溅"字,运用了拟人的巧妙手法,把作者当时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借用花的溅泪表现出来。
背景:安禄山起兵反唐,由于唐玄宗宠妃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误导唐玄宗,把守潼关的哥舒翰派到关外攻打叛军大本营,中途哥舒翰被俘。
安禄山没有了劲敌,一下子就攻下长安。
唐玄宗带领妃妾皇子,与大臣们逃往灵武。
唐玄宗退位,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
《春望》原文及翻译古诗词赏析(优秀8篇)《春望》翻译】:篇一长安沦陷国家破败,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多月,家在鄜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杜甫《春望》全诗翻译与赏析篇二《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2、感时句: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3、浑:简直。
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
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
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
”此论颇为妥帖。
“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春望原文、注释及赏析篇三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译文杭州城外望海楼披着明丽的朝霞,走在护江堤上踏着松软的白沙。
呼啸的钱塘涛声春夜传入伍员庙,娇嫩的绿柳春色包蕴在苏小小家。
红袖少女夸耀杭绫柿蒂织工好,青旗门前争买美酒饮“梨花”。
杜甫《春望》原文及译文《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下面小编整理的杜甫《春望》原文及译文,欢迎阅读收藏。
杜甫《春望》原文及译文出自:春望朝代:唐代作者:杜甫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注释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胜:受不住,不能。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拓展阅读【韵译】: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评析】: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
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
春望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合同协议、总结报告、演讲致辞、规章制度、自我鉴定、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elf-assessment,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春望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春望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8篇春望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原文:春望杜甫——唐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诗歌翻译及赏析杜甫《春望》诗歌翻译及赏析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参考译文1】国家已经破碎不堪,只有山河还在。
长安城里又是春天了,但是经过叛军的烧杀抢掠,早已满目荒凉,到处长着又深又密的草木。
虽然春花盛开,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让人流泪,觉得花好像也在流泪;虽然到处是春鸟和鸣,但心里由于和家人离别而忧伤,听了鸟鸣,不仅不高兴,还让人惊心。
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一万两黄金那么宝贵。
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来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戴不了了。
【参考译文2】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韵译】: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鄜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赏析:公元755年11月,安禄山在范阳(今北京西南)发动兵变,次年6月就攻进长安。
唐玄宗仓惶出逃西蜀。
当时杜甫正护送家眷到乡下避难。
当他听说太子李亨7月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即位(庙号肃宗),立即从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动身投奔新朝廷。
中途,被叛军俘获,解送沦陷的长安,直到757年4月才逃脱,到达凤翔(今陕西凤翔)的肃宗朝廷。
这期间,他触景生情,感慨国事,写下了诸如《月夜》、《哀王孙》、《悲陈陶》、《悲青坂》、《塞芦子》、《哀江头》、《对雪》和《春望》等名篇。
《春望》当写于757年1月,他逃离长安的前夕。
诗篇集中抒发了诗人伤悼国家残破、眷念亲人离散生死不知,“感时”与“恨别”交织的满腔愁情.全诗以“望”字贯穿始终。
春望的主旨句是什么春望原文及翻译注释杜甫《春望》赏析文/余长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话译文:国家破碎但山河还在,长安城的春天长出很深的草木。
伤感时事泪水溅在花上,痛恨离别见鸟回归感到惊心。
战火在整个三月接连不断,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
满头白发越搔越短少,致使簪子都几乎不能插得上了。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二年(757)三月,杜甫身陷长安,为叛军所俘已逾半年,触景生情,满怀悲愤。
安史之乱发生于755年十二月,756年六月叛军攻入都城长安,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市)即位。
755年十一月杜甫回老家奉先(今陕西蒲城县)省亲,躲过了安史之乱长安之围;至八月,杜甫将家人安置在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著有诗作《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因为杜甫是朝廷官员(右卫率府兵曹参军),所以杜甫北赴灵武去见肃宗,但是被叛军俘虏。
被俘的诗人还有王维、王昌龄。
757年四月杜甫逃出长安,到凤翔见到肃宗,肃宗很高兴,封他为左拾遗。
故杜甫世称“杜拾遗”,又称“杜工部”(晚年寓居成都时被剑南节度使严武表奏为校检工部员外郎)或“杜少陵”(自号“少陵野老”)。
作品赏析:首联即对仗。
律诗一般是颔联、颈联对仗,但首联、尾联亦可对仗。
关于“国破”的解释,现在一般将“国”解释为国都,我个人不赞成,认为“国”就是国家之意。
国家破了但山河还在。
“国破山河在”:宋代衍生出“还我河山”(岳飞语)和“山河破碎风飘絮”(文天祥诗句)。
“城春草木深”:此诗之后“草木深”成为一种特定意象,常被引用,有“黍离之悲”。
这里讲都城长安到处是草木深深,可以想见宫阙尽毁、一片破败景象。
颔联“花溅泪”“鸟惊心”是倒装句,即泪溅花、心惊鸟。
倒装的表达效果,仿佛花、鸟都与人同化了,花、鸟与人一同伤悲。
春望中借花鸟诉说感伤之情的诗句是1.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这两句出自杜甫的《春望》。
注释: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惊心:内心惊恐。
翻译: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赏析: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
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以乐景写哀情,通过花鸟的形象,更加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伤。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作反映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疾苦。
2. 这句诗将诗人的感伤之情寄托于花鸟之上,真可谓精妙至极啊!花本应是美的象征,鸟本应带来欢快的氛围,可此时却因战乱让诗人产生了如此悲痛的感受。
这是多么强烈的反差呀!3. 想想当时的社会背景,国家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诗人看到这样的景象,心中的痛苦可想而知!花和鸟都成了他抒发愁绪的载体,这是多么无奈和悲哀啊!4. 这种借景抒情的手法,让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诗人的痛苦和无奈,仿佛能看到他面对花鸟时那悲怆的神情。
哎呀,真让人感慨万千!5. 从这两句诗中,我们也能体会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伤害。
好好的花鸟,都被蒙上了悲伤的色彩,多么令人痛心!6.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这两句诗正是他对国家命运和人民苦难深切关怀的体现。
实在是太令人敬佩啦!7. 这简简单单的十个字,蕴含着无尽的哀愁,让我们对那个时代的悲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难道不令人深思吗?8. 它不仅仅是诗人个人情感的宣泄,更是那个时代无数人的共同心声的写照。
这力量太强大啦!9. 当我们细细品味这两句诗,仿佛能穿越时空,与诗人一同感受那份沉重的忧伤。
哇,多么神奇!10. 这种借花鸟诉说感伤之情的方式,真是独特又深刻,给后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不是吗?11. 它让我们明白,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情感的寄托和历史的见证。
这是多么伟大的作用啊!12. 每次读到这两句诗,都会被深深打动,仿佛能听到诗人内心的哭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思和思想感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意思是: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表达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怅恨离别的思想感情。
也同时表达了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儿的歌声和惊恐的心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出自《春望》,原文如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翻译: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三月。
先一年六月,安史叛军攻进长安,“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又纵火焚城,繁华壮丽的京都变成废墟。
先一年八月,杜甫将妻子安置在鄜州羌村,于北赴灵武途中被俘,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至此已逾半载。
时值暮春,触景伤怀,创作了这首历代传诵的五律。
《春望》全文与赏析唐朝诗人杜甫的《春望》是一首经典的五言律诗,全诗内容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开篇即营造出一种沉郁悲怆的氛围。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家沦陷,城池残破,然而山河依旧。
春天已然来临,城中却杂草丛生,一片荒芜。
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惨状。
“深”字则描绘出了草木繁密、无人打理的荒凉景象。
这两句相互映衬,既展现了大自然的永恒,又凸显了人事的沧桑。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感慨时事,见到盛开的花朵也禁不住落泪;因与亲人离别,听到鸟儿的叫声都觉得心惊胆战。
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人的情感赋予花鸟,实际上是诗人自己内心痛苦的写照。
在这战乱的时节,美好的景象反而更增添了诗人的愁苦。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燃烧了三个月,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
这两句直接写出了战争的持久和残酷,也反映了人们在战乱中对亲人消息的渴望。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通信阻断,一封来自亲人的书信,承载着无尽的牵挂和思念,其珍贵程度不言而喻。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因忧愁而频繁挠头,以至于白发越来越少,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焦虑和愁苦。
头发本就稀少,如今因忧国思家而变得更少,形象地刻画出了诗人忧心如焚的情态。
整首诗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以及自身的感受和细节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时期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思念亲人的深沉情感。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对仗工整,语言精炼。
比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不仅在形式上对仗,而且在意义上相互呼应,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同时,诗人通过对细节的捕捉,如“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使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和无奈,极具感染力。
春望国破山河在翻译及鉴赏春望国破山河在翻译及鉴赏《春望·国破山河在》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杜甫。
其全文古诗如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前言】《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这首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表现了诗人爱国之情。
【注释】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胜:受不住,不能。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翻译】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尚存,长安城春天满目凄凉,到处草木荒深。
感伤时对花落泪,听鸟鸣惊心。
战火长时不息,一封家书都极其珍贵。
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鉴赏】“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
杜甫《春望》原文和翻译《杜甫《春望》原文和翻译》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杜甫《春望》原文和翻译杜甫《春望》原文和翻译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故国沦亡,空对着山河依旧,春光寂寞,荒城中草木丛深。
感伤时局,见花开常常洒泪,怅恨别离,闻鸟鸣每每惊心。
愁看这漫天烽火,早又阳春三月,珍重那远方家信,漫道片纸万金。
独立苍茫,无言搔首,白发稀疏,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2、王充《论衡》之《逢遇》原文及翻译译文王充《论衡》之《逢遇》原文及翻译王充《论衡》原文:操行有常贤,仕宦无常遇。
贤不贤,才也;遇不遇,时也;才高行洁,不可保以必尊贵;能薄操浊,不可保以必卑贱。
或高才洁行,不遇,退在下流;薄能浊操,遇,在众上;世各自有以取士,士亦各自得以进。
进在遇,退在不遇。
处尊居显,未必贤,遇也;位卑在下,未必愚,不遇也。
故遇,或抱洿行,尊于桀之朝;不遇,或持洁节,卑于尧之廷。
所以遇不遇非一也:或时贤而辅恶;或以大才从于小才;或俱大才,道有清浊;或无道德,而以技合;或无技能,而以色幸。
——《论衡》第一卷逢遇篇译文:操行,有一直贤良的;而做官,却没有总是被重用的。
人品好不好,是才能和操行问题;而被不被重用,是时运问题。
才能高超品行高洁,不可能保证凭此一定会尊贵;才能浅薄品行恶劣,也不可能因此就一定要卑贱。
有的人才能高超,品行高尚,不被赏识,居于低下的地位;而有的人才能薄陋,品行恶劣,得遇时运,地位在众人之上。
不同时代各自有用来选“士”的标准,而“士”也各有用来取得功名的办法。
晋升在于受到赏识,滞黜在于不受赏识。
处于尊贵显赫地位,未必贤能,只不过受到赏识;地位卑贱低下,未必愚笨,没被赏识啊。
所以只要被赏识,有的尽管品行恶劣,也会在夏桀的朝廷上得到尊位;不被赏识,有的尽管持有高洁节操,在尧的朝廷上也会处于下位。
古诗文《春望》赏析春望唐朝: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译文及注释【译文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长安城满目凄凉,到处草木丛生。
繁花也伤感国事,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增离恨。
多个月战火连续不断,长久不息,家书珍贵,一信难得,足矣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白了头发,越搔越稀少,少得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注释国:国都,即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被攻破。
深:茂盛;茂密。
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感时:感伤时局。
恨别:悲伤,悔恨离别。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互文,译为: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惊:使……惊动。
烽火:古时边疆在高台上为报警点燃的火。
这里指战争。
家书:在一个远离家乡的地方,给家庭写的信。
(当时杜甫家住鄜(fū)州城外羌村)连三月:连续多个月。
抵万金:家书可值几万两黄金,极言家信之难得。
】抵:值。
白头搔更短:白头发越抓越少了。
白头:白头发。
搔:抓,挠。
短:少。
浑欲不胜簪: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浑:简直。
欲:将要;就要。
不:禁不住。
胜:能承受。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束发,所以用簪。
春望古今异义fanyi译文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长安城满目凄凉,到处草木丛生。
繁花也伤感国事,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增离恨。
多个月战火连续不断,长久不息,家书珍贵,一信难得,足矣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白了头发,越搔越稀少,少得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注释国:国都,即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被攻破。
深:茂盛;茂密。
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感时:感伤时局。
恨别:悲伤,悔恨离别。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互文,译为: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春望英语春望鉴赏【语句赏析】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
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出自唐代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赏析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
情景结合。
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
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
写出了国破城荒
的悲凉景象。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
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写出了事物睹物伤情,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
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
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
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
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
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
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
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
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全诗翻译与赏析
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文解释】
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词语解释】
国:指京城长安。
感时:感叹时事。
花溅泪:看见花就泪水飞溅。
鸟惊心:听到鸟的叫声使人心惊。
烽火:这里指战争。
抵:值。
短:短少。
浑:简直。
簪:古代男子成年后把头发绾在头顶上,用一根簪别住。
【现代文译文】
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依旧存在,
春天的长安城满目凄凉,到处草木丛生。
繁花也伤感国事,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增离恨。
三个月战火连续不断,长久不息,
家书珍贵,一信难得,足矣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白了头发,越搔越稀少,
少得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解读】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恨别鸟惊心
这一句历来有两种解释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一个“溅”字,运用了拟人的巧妙手法,把作者当时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借用花的溅泪表现出来。
背景:
安禄山起兵反唐,由于唐玄宗宠妃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误导唐玄宗,把守潼关的哥舒翰派到关外攻打叛军大本营,中途哥舒翰被俘。
安禄山没有了劲敌,一下子就攻下长安。
唐玄宗带领妃妾皇子,与大臣们逃往灵武。
唐玄宗退位,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
唐肃宗至徳元年八月,杜甫从鄜州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
后被困居住在长安。
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
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
恨别鸟惊心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无限的感慨。
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爱国之情。
【诗文赏析】
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的长安城,杂草丛生,满目荒凉。
诗人忧时伤乱,触景生情。
全诗由「望」着笔,情景相融。
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由忧国到思家,情感愈来愈强、逐渐具体、逐渐深入。
读罢全诗,满腹焦虑、搔首而叹的诗人恍若眼前。
此诗以深沉凝练、言简意多闻名。
遣词用字,精当准确,含蕴丰富。
春望的“望”表达了对家人的怀念;对国家前程的绝望忧虑;对自己廉颇老矣的慨叹
中心思想
这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本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
《春望》杜甫的阅读答案
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描绘出长安城草木繁密而荒芜,人民离散无人整治的景象。
体现出诗人痛苦的心境,和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怀。
作品鉴赏
忧乱伤时,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的诗歌创作的一个重大主题.此诗即景伤春,以沉痛的笔调抒发胸中无限悲愤之情.将国仇与家恨融为一体来进行表现,写得字字血,声声泪.读之令人低徊欲绝.在杜甫同一时期、同一主题的众多诗作中,这一首是情最浓、意最深、格最高的现实主义绝唱之一.好诗都是诗人高贵感情的结晶.读着这个名篇,我们最鲜明的感受是:诗人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是如此紧密地与祖国的命运、时局的变化和人民的痛
苦息息相连.他绝不低低切切地为了一己的愁苦而作草间虫鸣似的叹息,而是应合着时代悲愤的主旋律.在短短四十字的篇章中奏出了沉郁悲壮的哀时之歌.前人称杜诗为”诗史”,是因为他”善陈时事”,颇多”敷陈时事如史”的叙事之作.如果我们把”诗史”的含义理解得宽泛一些,把考察问题的重点放在是否表现了时代矛盾与时代情绪上,那么《春望》这样的抒情之作也是最杰出的”诗史”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