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检验结果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病例分析病例摘要:患者,男,48岁,工人。
上腹饱胀不适、纳差乏力1个月余入院。
患者2年前发现有乙肝病史,近1个月前感到上腹饱胀不适,食欲减退,有时恶心,服“胃药”多次未见好转,乏力明显,体重较前明显减轻,近1周来牙龈时有出血。
2年前发现乙肝“大三阳”(HBsAg阳性、HBeAg阳性、抗HBc 阳性),肝功能异常,白球比(A/G)下降。
入院体检:腹水征阳性,肝肋下7cm,质硬,表面结节状,边缘不规则,脾肋下3cm,质中,双下肢凹陷性水肿。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2.8×1012/L,红细胞计数3.08×1012/L,血小板:35×109/L。
肝肾功能:总蛋白56.9g/L,白蛋白24.0g/L,球蛋白32.9g/L,A/G 0.7,总胆红素93.9μmol/L,直接胆红素46.70μmol/L。
HBsAg:阳性、HBeAg:阳性、抗HBc:阳性。
甲胎蛋白AFP>1000μg/L(正常20μg/L)。
腹水病理:(腹水)离心沉淀涂片未找见癌细胞。
B超:肝右叶内见10cmX12cm强回声光团。
治疗过程中因高热、感染、呕血、黑便,少尿、昏迷而死亡。
分析题:1、根据症状体征、检查结果做出诊断,列出诊断依据。
2、分析该患者所患疾病临床和病理联系。
3、分析患者可能的死因。
4、原发性肝癌的肉眼及组织学类型。
本例患者按肉眼分型可能属何型?5、患者有病毒性肝炎病史,叙述病理性肝炎基本病理变化,临床病理类型和病变特征。
参考答案:1、诊断: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
依据:乙肝病史;上腹饱胀不适、纳差乏力;实验室检查(AFP、蛋白、胆红素、乙肝标志物测定等);腹水征阳性,肝大,质硬,表面结节状,边缘不规则,脾大,双下肢凹陷性水肿;B超所见。
2、脾大脾功能亢进、胃肠道消化功能障碍、肝功能障碍(出血等)、上消化道出血、水肿腹水等。
3、肝功能衰竭、肝癌恶病质。
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检验结果研究摘要:目的:对肝炎肝硬化病人的肝功能进行检验,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其在临床上的意义。
方法:随机抽取2009年10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到我院就诊的100例肝炎肝硬化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并另外选择100例健康人作为参照组,在空腹时对其静脉血液进行检测,比较其白蛋白、血清胆碱酯酶活性以及血清中胆固醇的水平。
结果:经过比较,肝硬化患者除了总胆汁酸度高于参照组外,其他各项指标都低于对照组。
即总胆汁酸度水平与肝硬化等级成正比,而其他三项指标与肝硬化等级成反比。
结论:通过临床研究可知,肝脏受损程度不同,其各项指标也会相应改变,因此可以通过检验肝功能的各项指标,来评价肝硬化的程度,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关键词:肝炎肝硬化;指标;治疗措施【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6-0366-01众所周知,肝脏在人体中作用至关重要,主要负责合成及分解等工作,一旦肝脏出现问题,将会导致全身多处部位不能正常工作。
肝硬化在临床上比较多见,它是一种慢性病,而且通常是进行性的。
病理原理是干细胞是由于肝细胞的病变及坏死,导致肝脏内部纤维增生,持续恶化会造成再生结节及假小叶等现象,最终导致肝小叶和血管被破坏的恶性后果。
肝硬化主要是由于乙肝病毒的传染造成,如果能够通过对乙肝病人的各项肝功能指标的查验,分析肝硬化的程度,将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现阶段,判断肝硬化的病情的主要手段是对肝部的活检组织进行查验,不过这种该方法能够造成一定创伤,而且费用比较安规,有其局限性,令病人难以接受。
所以在临床上往往采用血液查验来间接判断患者肝脏功能。
本文通过对肝硬化患者及对照组都进行了肝功能查验,并作出合理分析,现报告如下。
1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1.1研究对象:自2009年10月到2011年12月期间,从到本院就诊的肝硬化病人中,随机抽取了100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34例,年龄在27到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9岁。
肝硬化的病例分析报告4. 腹壁静脉扩张,呈蚯蚓状改变,以脐上出现,脐下未见。
进一月发现腹壁静脉扩张、迂曲静脉团较前增多,并向胸壁扩展。
5.血常规示:血小板230×10∧9/L,肝功能示:AST134u/l,DBIL24.8u/l,TBIL53.6umol/l,r-GT188u/l。
入院前诊疗经过:患者在院外行护肝治疗,一直服用拉米夫定、普耐洛尔以求护肝及防治出血并发症。
现患者腹壁静脉曲张程度有加重,迂曲静脉扩张到胸壁,迂曲的静脉团增多,遂入我科以求进一步治疗。
入院后完善相关辅助检查:血常规示:红细胞4.02×10∧12/L,白细胞5.08×10∧12/L,血红蛋白124g/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3.0%,淋巴细胞百分比16.5%,血小板210×10∧9/L,单核细胞百分比8.7%。
尿常规示:胆红素2+,潜血1+,蛋白质2+,上皮细胞57.0ul,管型11.80ul。
大便常规未见明显异常。
凝示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19.3秒,血浆凝血酶原比值1.56,PT国际标准化比值1.64,纤维蛋白原含量4.78g/L。
生化示:AST135u/l,ALT115u/l,TP53.0g/l,ALB25.4g/l,A/G0.92,TBIL20.1umol/l,DBIL15.1umol/l,IBIL5.0umol/l,ALP197.5u/l,GGT32.2u/l,BUN7.388mmol/l,CREA54.2umol/l,BUN/Crea136,尿酸716umol/l,K+3.3mmol/l,Na+132.2mmol/l,CL-101.6。
心肌酶谱未见明显异常。
乙肝两对半示:HBsAAg(-),HBV-DNA复制水平无。
血清肿瘤标志物: CEA、CA199、AFP及CA153均在正常范围。
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
胸片示:心影稍增大,右膈及肋膈角显示不清。
腹部CT:见少量腹水,肝右叶见多个钙化影。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常规化验分析|[摘要] 目的:分析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常规化验。
方法:患者于化验当日空腹至化验科室进行血样的采集,主要检测患者的肝功。
结果: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总胆汁酸水平与肝硬化的分级积分是正比的关系,而胆碱酯酶水平却与肝硬化的分级积分是反比的关系。
结论:总胆汁酸、胆碱酯酶的化验结果可以作为判断肝炎后肝硬化病情的指标,对了解患者病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肝炎后肝硬化;常规化验;胆汁酸;胆碱酯酶肝炎后肝硬化属于较为常见的慢性、弥漫性肝病,主要是由于一种或者多种病因长时间或者反复作用所导致的。
近年来,肝炎后肝硬化的病死率不断提升,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也是造成死亡的常见病之一。
因此,如何正确化验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各项生化指标是至关重要的,可以作为判断肝炎后肝硬化病情的指标,并为患者手术方法的选择以及预后评估提供有效的依据,将越来越得到医患们的关注。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期间收治的38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分析患者的常规化验。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收集我院从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期间收治的38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在28岁至78岁之间。
所有患者的病因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为22例,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患者为9例,乙型合并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为7例。
本组所有病例都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的肝硬化诊断标准。
1.2肝硬化的分级评定肝硬化的分级评定如表2-1所示:表2-1肝硬化的分级评定表需要注意的是,肝硬化的分级评定时是根据总分而定的,5至8分为a级,9至11分为b级,12至15分为c级。
本组病例中,a 级患者有13例,b级患者有18例,c级患者有7例。
1.3方法本组病例患者于化验当日空腹至化验科室进行血样的采集,主要检测患者的肝功。
2结果化验结果表明: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总胆汁酸水平与肝硬化的分级积分是正比的关系,而胆碱酯酶水平却与肝硬化的分级积分是反比的关系,具体的化验结果如表2-2所示:3讨论当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的时候,患者体内就会堆积大量的有害因子,对肝细胞膜的结构造成损害,从而导致肝细胞膜失去了正常的调节功能,引起肝细胞线粒体通透性转变,进而造成肝细胞的坏死。
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检验结果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对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检验结果进行探讨和分析,并做出评价。
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我科收治肝炎肝硬化患者60例,作为实验组,同时选取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在清晨对所有实验组和对照组成员空腹采集静脉血。
通过静脉血对两组成员的血清胆碱酯酶活性、白蛋白、血清胆固醇以及总胆汁酸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并做出评价。
结果实验组的平均血清胆碱酯酶活性、白蛋白、血清胆固醇以及总胆汁酸水平分别为(2280±790)u·l-1、(30.82±6.83)g·l-1、(2.97±0.77)mmol·l-1和(50.12±33.34)umol·l-1,而对照组分别为(8698±910)u·l-1、(45.66±2.78)g·l-1、(4.37±1.52)mmol·l-1和(5.62±2.33)umol·l-1;实验组的平均血清胆碱酯酶活性、白蛋白、血清胆固醇均低于对照组,而总胆汁酸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child b级>child a级。
结论临床上可以通过对肝功能不同指标的检测而对肝组织的受损程度有一个了解,从而为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严重程度作出最精准的判断,最终有助于治疗。
【关键词】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检验结果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983-02肝炎肝硬化目前认为是由慢性乙型、丙型、丁型病毒性肝炎发展而成。
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后期患者主要表现为肝功能损害以及门脉高压,晚期患者会表现为上消化道出血、腹水等并发症[1]。
在我国,引起肝硬化的主要原因是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
对于肝炎肝硬化的诊断鉴别,包括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腹腔镜检查等等[2]。
肝功能检查结果分析,怎么看肝功能化验单?
化验单能够帮助我们读取自己需要的信息,通过化验后得到的结果能够帮助我们看清自己的身体状况,对自己的身体了解才是对自己负责,让我们来看看肝功能化验单该怎么看吧,以下就是会出现在化验单上的项目和数据。
1、谷丙转氨酶升高分析:说明有急性和慢性病毒性肝炎、胆囊炎或胆道疾病、病毒性肝炎(乙肝、丙肝、甲肝等)或者饮酒和药物引起的肝脏损伤。
2、谷草转氨酶结果分析:谷草转氨酶(AST)增高>60u/L;心肌梗死急性期、急性肝炎、药物中毒性肝细胞坏死、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活动期、肝癌、心肌炎、肾炎、肌炎。
3、ALT/AST比值结果分析:AST主要分布于心肌,其次是肝脏、骨骼肌和肾脏等组织中。
由于大约80%的AST存在于线粒体内,所以对肝细胞损伤的敏感度不如ALT,升高的幅度也不如ALT大,但如果AST大幅度升高意味着肝细胞损伤比较严重。
因此,在临床上往往把ALT/AST的比值作为一个诊断指标和病情监测指标来看。
4、γ谷氨酰转肽酶(GGT)的结果分析:GGT主要是来自肝胆系统,因此,它主要是肝胆疾病的监测项目。
它的升高有可能是肝胆其他疾病:肝癌、肝阻塞性黄胆、胆汁性肝硬化、胆管炎、胆囊息肉、胆结石、胰腺炎、胰头癌、胆道癌等,或者长期大量饮酒也会导致升高。
针对肝功这方面的检查可以在康康体检网预约体检!众多体检套餐、体检机构可以选择,体检费用实惠,检后还可以针对体检报告进行有效的分析解读!。
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检验结果分析发表时间:2016-07-23T11:18:29.340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11期作者:康晓玲[导读] 肝硬化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之一,其主要表现为肝脏组织的高度硬化。
康晓玲湖南省汉寿县血吸虫病防治医院检验科湖南汉寿 415900【摘要】目的:对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检验结果进行分析探究。
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患有肝硬化的患者作为试验组研究对象,并选取50例接受健康体检的正常人组成研究的对照组,分别对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进行检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情况以及肝硬化不同级别患者的肝功能指标情况。
结果:试验组患者的血清胆固醇水平(2.7±0.7)mmol/L以及白蛋白水平(29.3±7.3)g/L、血清胆碱酯酶水平(2144±794.3)U/L与对照组患者的血清胆固醇水平(4.8±1.1)mmol/L以及白蛋白水平(49.3±12.1)g/L、血清胆碱酯酶水平(8542±1001.3)U/L相比存在显著差异,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
ChildA级患者的肝功能指标与ChildB级与ChildC级患者相比明显较高,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指标与正常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可以用于辅助诊断肝硬化,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关键词】肝硬化;肝功能;检验结果肝硬化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之一,其主要表现为肝脏组织的高度硬化,甚至钙化等,影响患者的肝脏正常功能,对患者的生命生活质量存在较为严重的威胁。
近几年来,临床上肝硬化的发病人数不断增加,为提高患者的临床诊断准确率与治疗的效果,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致力于对肝硬化的研究中[1]。
因此,我院为进一步研究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检验结果情况,特选取50例患有该病患者其资料,实施研究后,做出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在我院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接受治疗的50例患有肝硬化的患者作为试验组研究对象,并选取50例接受健康体检的正常人组成研究的对照组。
肝硬化ct报告
患者信息
姓名:XXX
性别:男
年龄:60岁
体重:62kg
检查项目
肝脏CT检查
检查结果
1.肝实质密度略高,CT值为50HU;
2.肝脏结构紊乱,肝内可见多个囊泡状低密度区,大小不等,边缘模糊,部分囊泡内见到液平;
3.肝内多条血管呈分支状显影异常,提示门体分流现象;
4.肝门可见多个增大的淋巴结,最大径约1.5cm;
5.脾脏大小正常,密度均匀;
6.肝裂隙位于中线,正常大小;
7.胰腺结构完整,大小正常,密度均匀;
8.肾脏大小、形态、密度均匀,左肾上极可见多枚直径约5mm 的囊肿。
分析与建议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及CT表现,符合肝硬化的诊断,肝内囊泡状低密度为肝内水样变性区域,门体分流提示了肝内高压,增大的淋巴结可能为门脉高压的表现。
建议到消化科、肝病科等相关专科进一步检查治疗,以及开展相关疗程,积极对症治疗。
同时加强锻炼,饮食健康,保持乐观心态,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注意事项
1.请咨询医师解释有关疑问。
2.请保持乐观心态,合理安排生活,根据医嘱进行治疗。
3.请注意饮食卫生,少吃油腻、辛辣食物,多吃蔬菜水果。
肝炎肝硬化患者分级指标
肝炎肝硬化患者的分级指标通常包括肝功能、疾病严重程度和
生存预后等方面的评估。
一般来说,常用的分级指标包括Child-Pugh分级和MELD分级。
Child-Pugh分级是评估肝硬化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常用指标之一,主要根据患者的黄疸程度、腹水、蛋白质营养状态、凝血功能和肝
性脑病等指标进行评分。
根据不同指标的情况,分为A、B和C三个
级别,其中A级表示较轻的肝功能受损,C级表示最严重的肝功能
受损。
另一个常用的分级指标是MELD分级,即肝移植候选者的终末期
肝病分级。
MELD分级主要根据患者的血清肌酐、总胆红素和国际标
准化比值(INR)等指标进行评分,用于评估肝移植的紧急程度。
MELD分数越高,表示患者肝功能受损越严重,需要越紧急的肝移植。
除了这两种常用的分级指标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评估方法,如
肝脏活检、超声检查和CT/MRI等影像学检查,以及临床症状和体征
的评估等。
这些指标和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帮助医生更全面地评估
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病情和预后,从而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总的
来说,针对肝炎肝硬化患者的分级指标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个方面的信息。
智汇大家诊疗Family life guide -171-符水金 (岳池县人民医院)肝脏是人体重要的器官,肝功能受损时会出现代谢异常的现象,进而引发人体的运转失衡及肝脏疾病,肝功能生化检查可以直观地看到肝脏代谢物质的变化,进而明确身体健康的实时状况,有利于疾病的预防及尽早治疗。
本文将基于肝功能生化检验展开分析,并阐述如何看懂肝功能生化检验报告单。
以期更多的人认知到肝功能生化检查的重要性。
什么是肝功能生化检验?肝功能生化检验是对人体肝脏各项功能进行的检查,是诊断鉴别肝脏疾病及损伤程度的重要依据。
肝功生化检查通常包括胆红素、谷氨酰转肽酶、白蛋白等指标,其检验结果能直接反映出患者肝脏的功能状况,辅助诊断肝脏有没有发生实质性病变及病变发生的原因。
但是每种肝功能生化检查结果只能探测一方面的肝脏功能,因此,临床应用肝功能生化检查时通常需要进行多次复查或临床监测,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肝脏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肝功能生化检验的具体意义由于人体肝脏是集人体代谢、解毒、免疫、排泄等功能为一体的重要实质性器官,而且其代偿能力较强。
现阶段的医疗技术还不能检测出早期肝损伤,通常肝功能检验结果出现异常时,肝功能已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损伤,因此肝功能检查可以用来检测肝脏疾病的原因、损伤程度等。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物质代谢器官,肝功能直接影响着人体血液及尿液中的各个组分的含量,肝功能受到损伤会对人体代谢的正常运转产生严重影响,通过肝功能检验能够明确、尽早地诊断肝功能是否异常及其损伤原因。
而且患有肝脏疾病的患者可以通过肝功能生化检验的复查或监测,了解疾病的治疗情况及肝脏功能恢复情况,在肝脏疾病临床质量有着极高的应用价值。
此外,肝功能生化检验也是常规体检中的重要检查项目。
总的来说,肝功能生化检查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探查肝功能是否存在潜在病变;②协助诊断肝炎、肝硬化等肝脏疾病病;③判断肝脏疾病患者的病情程度;④辅助诊断肝脏间质情况;⑤辅助诊断全身疾病;⑥判断药物治疗效果;⑦协助评估手术,做好术前准工作。
肝炎肝硬化65例肝功能检验结果及临床分析
李宝昌
【期刊名称】《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年(卷),期】2015(000)011
【摘要】目的:分析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检验结果。
方法:随机抽取确诊为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65例为观察组,另随机抽取接受体检的健康成年人65例
为对照组,两组人员均于同一指定日期的清晨,空腹状态下抽取上肢静脉血3~5 ml为检测标本,检测肝功能各项指标。
结果:观察组患者除总胆汁酸(TBA)检
测值较对照组高外,其余各项肝功能指标(白蛋白(ALB)、血清胆固醇(CHO)、血清胆碱酯酶(CHE))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以肝功能检测的各项指标作为判断肝硬化严重程度的指标简便可靠,易于被患者接受。
【总页数】2页(P108-108,110)
【作者】李宝昌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哈尔滨铁路疾病预防控制所,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7.3+1
【相关文献】
1.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检验结果临床分析
2.120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检验结果临床分析与研究
3.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检验结果临床分析
4.肝炎肝硬化
患者的肝功能检验结果及临床分析5.117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检验结果临床分析与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生化检验的临床效果及检出率分析【摘要】目的:研究临床中肝功能生化检验,对于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诊断应用。
方法:摘选2019-2020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观察组,另外摘选同期健康体检患者100例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情况。
结果:对照组研究对象的ALB、TC、CHE指标数值均高于观察组,组间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价值(P<0.05);对照组研究对象的TBA指数低于观察组,组间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价值(P<0.05);观察组肝功能A及患者CHE阳性检出率为100.00%、B级TC、THE阳性检出率为100.00%、C级TC阳性检出率为100.00%。
结论:针对肝硬化患者,实施生化检验可以评估患者肝脏具体的损伤程度,便于收获良好的预后效果,为临床医生的治疗提供有利的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肝炎肝硬化;肝功能;生化检验肝炎肝硬化属于弥漫性、进行性慢性肝病,在临床上比较常见。
病理学组织学显示,该疾病存在广泛性的肝细胞变性坏死、肝细胞结节型增生以及结缔组织增生等等,进而导致患者的血液循环途径以及肝小叶结构遭到破坏。
伴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改变,摄入过量的脂肪与盐分,大幅度增加了肝炎肝硬化的发病概率。
结合相关研究结果,ALB、TBA、TC等肝功能指标与肝脏损伤程度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文章摘选来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观察组,另外摘选同期健康体检患者100例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摘选2019-2020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观察组,其中男性患者60例,女性患者40例,年龄范围25-75岁,平均年龄(50.21±1.13)岁;另外摘选同期健康体检患者10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性60例,女性40例,年龄范围26-75岁,平均年龄(50.54±1.21)岁.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情况。
肝硬化患者的临床分析报告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进展性肝脏疾病,其特点是肝脏组织逐渐被纤维组织所取代,导致肝功能异常,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肝脏萎缩、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损害。
本文将对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以及治疗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临床特点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表现多样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肝功能异常:肝硬化患者常出现黄疸、腹水、凝血功能障碍等肝功能异常的表现。
这是由于肝脏受损导致胆红素无法正常代谢,尿液和皮肤呈现黄疸色。
此外,门静脉高压引起的肝脏静脉回流障碍也会导致水肿和腹水的出现。
2. 肝性脑病:这是因为门静脉高压引起的肝脏毒素不能正常代谢,导致毒素在体内蓄积,最终影响脑功能。
患者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精神状态异常以及昏迷等。
3. 消化系统症状:肝硬化患者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
这是由于肝功能受损导致胆汁分泌减少,消化酶活性下降,从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4. 其他症状:肝硬化还可出现其他症状,如全身浮肿、肺动脉高压、肝性乳糜症等。
二、诊断方法肝硬化的诊断主要通过临床表现、体征和特殊检查来判断。
主要方法如下:1. 体格检查:肝硬化患者往往有黄疸、腹水、脾大等明显的体征。
医生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眼球、皮肤、腹部等部位的变化来判断是否存在肝硬化。
2.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生化指标、凝血功能、肝脏功能等指标。
其中,血清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等指标可以用于评估肝功能是否异常。
3. 影像学检查:如B超、CT、MRI等技术可以对肝脏结构进行影像学检查,进而评估肝硬化程度和腹水情况。
4. 病理学检查:通过肝活检可以明确诊断肝硬化及其病因。
三、治疗策略针对肝硬化患者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控制病因:根据病因不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采用抗病毒治疗,酒精性肝硬化可通过戒酒来控制病情。
2. 营养支持:肝硬化患者常伴有食欲不振,容易出现营养不良。
因此,给予适当的营养支持对患者康复至关重要。
如何看肝功化验单反映肝细胞损伤的项目以血清酶检测常用,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俗称谷丙转氨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俗称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或ggt)等。
在各种酶试验中,alt和ast能敏感地反映肝细胞损伤与否及损伤程度。
各种急性病毒性肝炎、药物或酒精引起急性肝细胞损伤时,血清alt最敏感,在临床症状如黄疸出现之前alt就急剧升高,同时ast也升高,但是ast升高程度不如alt。
而在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时,ast升高程度超过alt,因此ast主要反映的是肝脏损伤程度。
在重症肝炎时,由于大量肝细胞坏死,血中alt逐渐下降,而此时胆红素却进行性升高,即出现“胆酶分离”现象,这常常是肝坏死的前兆。
在急性肝炎恢复期,如果出现alt正常而γ-gt持续升高,常常提示肝炎慢性化。
患慢性肝炎时如果γ-gt持续超过正常参考值,提示慢性肝炎处于活动期。
反映肝脏分泌和排泄功能的项目包括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汁酸(tba)等的测定。
当患有病毒性肝炎、药物或酒精引起的中毒性肝炎、溶血性黄疸、恶性贫血、阵发性血红蛋白尿症及新生儿黄疸、内出血等时,都可以出现总胆红素升高。
直接胆红素是指经过肝脏处理后,总胆红素中与葡萄糖醛酸基结合的部分。
直接胆红素升高说明肝细胞处理胆红素后的排出发生障碍,即发生胆道梗阻。
如果同时测定tbil和dbil,可以鉴别诊断溶血性、肝细胞性和梗阻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一般tbil<85μmol/l,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20%;肝细胞性黄疸:一般tbil<200μmol/l,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35%;阻塞性黄疸:一般tbil>340μmol/l,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60%。
另外γ-gt、alp、5'-核苷酸(5'-nt)也是很敏感的反映胆汁淤积的酶类,它们的升高主要提示可能出现了胆道阻塞方面的疾病。
反映肝脏合成贮备功能的项目包括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胆碱酯酶(che)和凝血酶原时间(pt)等。
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检验结果分析
目的:分析肝炎和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检验结果对治疗的影响。
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我院内科住院治疗的24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命名为观察组;此外随机选取24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观察组患者及对照组患者均进行肝功能检验,分别对其结果进行分析,根据其分析结果,对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增加患者疗效,尽量避免疾病呈恶化趋势。
结果:经过数据统计发现观察组患者血清胆碱酯酶(CHE)、白蛋白(ALB)、血清胆固醇(CHO)水平较对照组水平低。
肝硬化分级后,各个级别之间的患者略有差异,不同级别患者血清CHE活性、ALB和CHO水平均明显下降,比较各级之间差异明显。
结论: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检验结果,作为有效的临床辅助检查措施,不仅能有效地判断患者肝脏功能情况,还可根据肝功能检测的各项指标水平,正确分析患者病情,制定合适的治疗措施,对临床治疗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标签:肝炎;肝硬化;肝功能;结果分析
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对维持人体的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旦肝脏遭到病毒侵袭时出现变性、坏死甚至纤维化增生后则可能出现肝炎,严重时出现肝硬化,现今对患者进行肝功能检查和血液检查是一种发现肝炎及肝硬化的有效措施,临床上根据检查时显示的数据进行分析,对治疗有重大影响,本文针对分析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检验结果,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在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来我院内科住院治疗的24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过血液检查及肝功能检查,以上患者在经检查后确诊为肝炎肝硬化患者,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将其命名为观察组,此外随机选取24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30~60岁之间,平均48.2±0.5岁,病程2~10年;对照组患者中,年龄32~64岁之间,平均49.4±0.7岁,病程1~10年,既往否认肾功能、心、脑血管疾病病史。
仪器:东芝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试剂:四川新成生物科技:CHE比色法,ALB溴甲酚绿比色法,CHO胆固醇氧化酶法,TBA酶循环法。
方法:抽取观察组和对照组每人清晨同一时间段内空腹静脉血液3ml,进行肝功能各项指标检测。
观察指标:主要观察对照组与观察组每份血清胆碱酯酶(CHE)、白蛋白(ALB)、血清胆固醇(CHO)、总胆汁酸(TBA)之间的差异。
统计学处理:将获得的资料分析整理,运用SPSS 19.0的统计学软件处理,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各项指标差异,用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当P<0.05表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各项指标的差异:观察组患者血清胆碱酯酶(CHE)、白蛋白(ALB)、血清胆固醇(CHO)水平较对照组水平低,而总胆汁酸(TBA)观察组较对照组高,见表1。
讨论
肝炎及肝硬化在国内甚至世界范围内都属高发病,研究其发病机制,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很必要的。
肝炎肝硬化患者的发病因素有多种,临床发现肝炎肝硬化患者病理特点为肝细胞的广泛变性坏死、间质炎症细胞大量浸润,纤维组织及结缔组织弥漫增生。
由于肝脏有多种功能,在检测肝脏是否健康时则可根据此特点进行分析,血液中CHO主要在肝脏合成,所以血液中CHO的含量可以反应肝脏的合成功能。
血清胆碱酯酶(CHE)是一种酶类,CEH主要由乙酰胆碱酯酶和拟胆碱酯酶两部分组成,而拟胆碱酯酶主要来源于肝脏,因此肝脏是否正常可根据CHE的水平来衡量。
本文对肝炎肝硬化患者各项指标水平进行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血清胆碱酯酶(CHE)、白蛋白(ALB)、血清胆固醇(CHO)水平较对照组水平低,且相比之下差异较大,而总胆汁酸(TBA)观察组(45.9±31.4)μmol/L较对照组(5.6±2.5)μmol/L高,此外根据患者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组,不同级别患者血清CHE活性、ALB和CHO水平均明显下降,比较各级之间差异明显。
综上所述,对患者进行肝功能检查是一种有效的措施。
不仅能有效地判断患者肝脏功能情况,还可根据患者肝功能检测的各项指标水平,正确分析患者病情,制定合适的治疗措施,对临床治疗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鸿娟.120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检验结果临床分析与研究.吉林医学,2013(12).
[2]徐传森,陈营.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检验结果分析.中国卫生产业,2013(24).
[3]徐捷,黄炳新.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检验结果分析.现代医学,2009,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