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仪三:平江路留下了苏州记忆
- 格式:docx
- 大小:23.04 KB
- 文档页数:7
别策划记者 丁云别策划 SPECIAL 058 MODERN SUZHOU中央领导批示后的1982年春节过后,由国家建委、经委、计委、城建总局、旅游总局、文物局、财政部、国务院环境保护办公室等部门组建的中央调查组抵达苏州。
同时抵达的还有江苏省委成立的调查组,深入现场观察踏勘并分专业召开了多种类型的座谈会,了解摸清古城保护所存在的问题。
中共江苏省委随后根据苏州市实际困难专题向中央写了报告。
1982年5月12日,国务院于批复了中共江苏省委《关于保护苏州古城风貌和今后建设方针的报告》,文件指出:资金问题主要是依靠苏州自力更生解决,国家和省适当给予补助不足部分。
解决了苏州的燃眉之急,保护苏州古城开始出现了转机。
1982年6月7日,吴亮平随考察团再度来到苏州,除了吴亮平以外,考察团成员中还有钱伟长、沈其宸、单士元、郑孝燮等,均对苏州无不关心。
古塔,苏州的精神之塔不能倒不止苏州园林。
早在1936年,刘敦桢即对苏州玄妙观大殿、虎丘二山门、报恩寺塔和大殿、罗汉院双塔、瑞光塔、文庙以及开元寺无梁殿,做了实地勘察。
随后勘察了拙政园、怡园、狮子林、环秀山庄、留园等古典园林,撰写了《苏州古建筑调查记》,这也是有关苏州古建筑最早的一份系统勘察报告。
在建国初期大拆大建的背景下,苏州古城的保护和更新主要集中在对单个文物古迹的保护和修复,对古城内具有重大历史意义以及宗教文化意义的建筑例如忠王府、双塔、报恩寺塔、玄妙观三清殿等进行保护维修。
“破四旧”时,全市文物、古迹、寺庙、园林遭严重破坏,但一些文物建筑亦坚持保护修缮,如报恩寺塔、灵岩寺塔。
解放后,虎丘塔千疮百孔,几乎变成两半。
从东面往西面看,对面的光线从塔身中间透过。
虎丘塔前有石观音殿遗址,台阶下来东面有块外面方,中间圆的石头,也有裂缝。
当时传说,如果阳光照到这里,虎丘塔就要倒了。
1953年春,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底层塔墩部分突然崩塌,出现了显著倾斜,当时,刘敦桢还受聘为苏州市政府顾问,实地调查勘察后写出维修建议书。
整旧如故,以存其真—苏州平江路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与实践一、保护背景1.1区位背景平江历史街区位于苏州古城东北隅,东起外环城河,西至临顿路,南起干将路,北至白塔东路,面积约116.5公顷,是苏州古城中保存最为完整的历史地段之一。
平江路街区与苏州古城的关系(参考资料1)1.2时代背景平江路街区卫星图(goolg earth截图)平江历史街区可谓苏州古城的缩影,至今仍遗存着自宋代起,到明代成熟的河街格局。
大量的路名、桥名与桥位与宋《平江图》相一致。
不过,平江路虽古貌犹存,却和许多城市旧区一样面临衰败。
大多数房屋建于清末民初,年久失修,蚁害水患,蛛网式的线网密布,现代化生活设施缺失。
另外,一些盲目建设的工厂、垃圾站和监狱对整体风貌破坏严重。
平江路的保护与更新迫在眉睫。
二、保护规划与实践的效果与评价平江路项目得到了世界级最高褒奖—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委会对平江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的评价是:“该项目是城市复兴的一个范例,在历史风貌保护、社会结构维护、实施操作模式等方面的突出表现,证明了历史街区是可以走向永续发展的。
”平江历史街区保护项目是阮仪三教授的得意之作,他说:“历史街区作为传承城市文化的一个载体,应对其进行合理的修缮和利用,修旧如故、以存其真,不仅留存了历史的特色和城市的记忆,也留住老百姓的感情。
”2009年国庆前夕,平江路获得“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的称号。
三、保护规划与实践3.1 指导思想与理论3.1.1 整旧如故,以存其真平江路具有极高的历史风貌价值,街区内大量真实的历史信息都是研究水乡 文化的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所以,“整旧如故”,延续平江路风貌、文脉自 然而然的成为保护指导思想图1、图2 :保护规划与实践后的平江路街区江南风貌(参考资料3)风貌完全保护下来有其积极的意义,但是,一些历史街区的采用“人房分离” 的做法,这样历史街区的房子好像是保留下来了,但是人没了,它的文化氛围就 变了。
苏州平江路有哪些历史名人留下的足迹苏州平江路,这条承载着千年历史的老街,宛如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吸引了众多历史名人在此留下足迹。
平江路的青石板路,见证过无数的故事与传奇。
其中,就有明末清初的文学家金圣叹。
金圣叹才华横溢,以其独特的文学批评而闻名。
他的评点犀利且独到,为后世文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在平江路的岁月里,或许他曾在某个静谧的角落,沉浸于文学的世界,构思着他那些惊世骇俗的评论。
晚清时期的思想家冯桂芬,也是与平江路有着深厚渊源的名人之一。
他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对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平江路的古宅中,他或许曾与友人畅谈国事,为国家的未来忧心忡忡,也为变革之路思考着方向。
平江路还曾迎来过明代画家沈周。
沈周的画作意境悠远,笔墨精湛。
他对江南山水的描绘,充满了诗意与温情。
也许他曾在平江路的小桥流水旁取景,将这江南的婉约之美定格于画卷之中。
文学家叶圣陶也是平江路历史中的一颗璀璨之星。
他的作品贴近生活,充满了对人性和社会的关怀。
在平江路的生活经历,想必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除了这些文化名人,平江路还与一些历史上的政治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比如,明代的申时行,曾在朝为官,历经风云变幻。
在他的政治生涯中,或许也曾在平江路的某个庭院中,暂得片刻宁静,思考着国家的大政方针。
平江路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仿佛在诉说着这些名人的过往。
他们在这里留下的不仅仅是足迹,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和文化的积淀。
这些名人的到来,为平江路注入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他们的思想、作品和事迹,成为了平江路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
平江路也因为他们,而更加充满魅力和吸引力。
走在平江路上,仿佛能感受到那些名人的气息。
那古老的建筑,或许是他们曾经居住过的地方;那街边的店铺,也许曾是他们购物的场所;那潺潺的流水,说不定也曾映照过他们的身影。
如今,平江路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这些名人的足迹。
人们在这里漫步,试图从历史的遗迹中,捕捉到那些名人的风采和智慧。
046 MODERN SUZHOU对于成长在平江路边钮家巷的阮湧三来说,古城的保护工作,起始于城建测绘工作和之后古城区域性重建更新项目中担任与兄长阮仪三在保护古城的道路上相遇。
挥余热,援手组建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基金会和名城中心有关书文编辑等工苏特别策划LSPECIA现代苏州 2022.10(上) 047更新民居,在新技术下让苏式建筑更宜居可以用新型结构材料(如铝合金)替换稀缺的原木门窗,既可以解决木质门窗易变形腐朽的老大难问题,又能更好地密闭和采光;也可以采用新型的墙体结构和屋面铺装,但仍然以苏式民居建筑的风貌呈现……在民居的“微更新”中,阮湧三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建议,他更希望能够建造出一批崭新的新苏式民居。
“我们现在看到的城区里的老宅,虽然古色古香,其实大多是清末民初的建筑。
”他说,“这是为什么?首先是因为清代末期到新中国成立前,是一段动荡的岁月,人们并没有精力来翻修住房。
老苏州说‘房子要三年一小修,五年一大修,十年落架翻新,平时经常捉捉漏’,但我们有太长一段时间没有动过。
其次,因为清代之后的民居也在不断翻新,早已‘更新’掉了大批明代甚至更早之前的民居房屋。
所以,我们能否设计和建造一些既适合新时期人民群众生活需求而又不突破姑苏古城风貌的新苏式民居呢?”在阮湧三看来,把房子再去刻意修成几落几进之类,在当代已无必要。
如今既无大家族成员“群居”,也不会奴仆成群,现代民居能容纳四五口之家并有便利的水电气等生活条件足矣。
当然也不能简单化地造一些成行成列的军营式小区,这可以解决当时住房拥挤的燃眉之急,但不是苏州民居风格。
而苏式新民居所能反映的,应是21世纪苏州百姓的生活环境与民居风貌。
在一两百年后,也许可以成为印刻着我们这个时代特色的历史遗产。
说到这里,阮湧三翻出了一张老同学在平江路附近建造的住宅照片。
这是按照规划部门审批要求,在原房基地上新建的一幢坡顶两层楼的自住房,面积不大,但房间足够,同时增加了沿街底层车库,还有一个袖珍池园,整体保持着苏式建筑的传统风貌,既具有苏州传统文化气质,又不失日常居住舒适感。
084 MODERN SUZHOU三月,八十多岁的阮仪三风尘仆仆地回到苏州。
苏州人对他太熟悉了。
而他,比现在的苏州人更了解苏州城。
“我小时候苏州城只有25万人,很多空地,很多坟堆,晚上还去看鬼火。
”以色列驻上海总领事曾对阮仪三说,上海犹太人聚集地能报世界遗产,他不解。
以色列人解释,犹太人在其他地方的世界遗产都是公墓、集中营,绞架台,只有上海虹口区那块地方,是犹太人的诺亚方舟。
着实感动了他。
2002年,当地产开发与历史遗迹相冲突时,阮仪三费尽心力,最后找上海市长,花很大的功夫将此保留。
这位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就是这样的人,努力促成了大量中国古城古镇的保护,包括苏州。
文化遗产别搞成文化景观遗产这一次,阮仪三谈起古建的真伪之问。
源于大家对古建筑重又燃起热情,建很多古建筑。
但到底什么是古建保护,很多人搞不清。
仿古建筑当然是真建筑,但不是古代建筑,不是明清建筑。
苏州1980年做了保护规划,1982年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要求在古城范围内基本不动,所有的房子一律不超过24米。
为保护76米高的北寺塔,还有双塔、瑞光塔等。
直到现在,苏州古城14.24平方公里内不建高层建筑,不搞工厂,边上街道基本保持原样。
苏州成为全国范围内独一无二,能够完整留存了古城的城市。
西湖美丽,但周围高楼林立。
当时专家建议高楼放到钱塘江边上去,不要放在西湖边上无果。
西湖后来成了世界遗产,是文化景观遗产,不是文化遗产。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德国人整个摧毁。
但在被毁前,华沙人已经预见到,他们动员了华沙大学师生,把整个华沙全部测绘下来。
战后重新建设了这个城市,阮仪三说,古建保护也有真伪记者 丁云完全原样整体恢复。
现在的华沙是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不承认重建的东西,而华沙是重建的,但有华沙精神。
重建消息传出后,全世界流浪在各地的波兰人、华沙人回到故国用双手重建家园,在欧洲引起重大反响,兴起了古城复兴运动。
巴黎城100平方公里以内的建筑物基本没动,按中国人的说法等于明清建筑。
平江路:复活的城市记忆
倪小伟
【期刊名称】《现代苏州》
【年(卷),期】2010(000)012
【摘要】“2500多年来,苏州古城城址未变,格局尚存,是中国古代城垣的标本之一。
平江路更是苏州古城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区域,堪称古城缩影。
对照南宋《平江图》及明末《苏州府城内水道总图》,平江路基本延续了唐宋以来的城防格局,并至今保存活力。
”
【总页数】4页(P26-29)
【作者】倪小伟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527
【相关文献】
1.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公共属性与治理模式——以苏州平江路历史街区改造为例[J], 王慧;张甲;陶柏延
2.苏r州r平江路r把记忆安放进时光墨色 [J], 古月
3.苏州平江路历史街区与现代化城市建设相融性研究 [J], 王筱琦;翁沁怡;左丹丽;曹钰滟
4.苏州平江路历史街区与现代化城市建设相融性研究 [J], 王筱琦;翁沁怡;左丹丽;曹钰滟;
5.基于城市欲望下的苏州平江路街区街具POE模式探索 [J], 祝欢;翟辉;郭燕兰;刘家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苏州平江路观后感去了趟苏州平江路,就像掉进了一幅活着的江南水墨画里。
刚到平江路的入口,就感觉像是穿越回了旧时光。
脚下那青石板路啊,坑洼不平,却每一块都像是在讲着古老的故事。
我走在上面,鞋底和石板轻轻碰撞,发出“嗒嗒”的声音,就像是在给这个古老的乐章打着节拍。
路两边的小河那叫一个清澈,河水慢悠悠地流着,像是个散步的老头儿,不慌不忙的。
河面上偶尔有小船划过,船桨划动水面,泛起一圈圈的涟漪,就像河水在偷笑时露出的小酒窝。
船夫们大多是上了年纪的伯伯,他们一边摇着船,一边还会哼几句苏州小调,那调调,软软糯糯的,顺着河水就飘进了人的心里,听得我骨头都酥了。
街道两边的店铺那叫一个有特色。
有卖苏绣的,那些绣品精致得不像话。
我凑近看了看,一针一线就像有魔法一样,把花鸟鱼虫都绣得活灵活现的。
绣娘坐在店里,手像蝴蝶一样在布面上飞舞,我都看呆了,感觉自己那双手就像是两根大木棍,啥也干不了。
还有卖糖画的小摊位,那糖画师傅就像是个大艺术家。
只见他舀起一勺糖浆,在铁板上三两下就画出了一只活灵活现的小兔子,糖浆在阳光下亮晶晶的,我都舍不得下嘴吃,就这么举着看了半天,结果最后还是没忍住,一口咬下去,那甜蜜的滋味就在嘴里散开了,就像把整个平江路的甜蜜都吃进了肚子里。
再说说那些古旧的房子吧。
白墙黑瓦,墙皮有些斑驳了,却有一种独特的韵味。
房子的门窗都是那种老式的木雕,雕着各种花样,我一边走一边看,感觉自己像是在参观一个露天的木雕博物馆。
有些房子门口还种着花花草草,花儿开得正艳,和这古旧的房子搭配在一起,就像是一位沧桑的老人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别有一番情趣。
平江路上的人也是形形色色。
有像我这样来旅游的,拿着手机到处拍照,眼睛里满是新奇。
还有本地的居民,大爷大妈们坐在门口唠家常,他们说的苏州话我是一句也听不懂,但就觉得那语调听起来特别舒服,像是唱歌一样。
还有些年轻人穿着古装在那里拍照,他们往那古街上一站,就像从古代穿越过来的一样,我都有点恍惚,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在现代还是古代了。
苏州何处可以感受到最悠久的吴文化底蕴苏州,这座拥有着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江南大地。
吴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源远流长,要探寻最悠久的吴文化底蕴,有几个地方不容错过。
首先,平江路是感受吴文化底蕴的绝佳去处。
平江路是苏州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区之一,沿着平江路漫步,仿佛穿越回了古代。
脚下的石板路历经岁月的磨砺,光滑而又温润。
路两旁是白墙黑瓦的传统民居,斑驳的墙壁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这些民居大多依水而建,门前便是悠悠流淌的小河。
河水清澈,偶尔能看到一艘小船缓缓驶过,船头的船夫悠然自得地摇着橹,仿佛时间都在这一刻静止了。
平江路上还有许多传统的店铺,有卖丝绸的,有卖苏绣的,有卖特色小吃的。
走进一家丝绸店,触摸着那柔软光滑的丝绸,仿佛能感受到古代苏州织女们的巧手和智慧。
苏绣更是苏州的一绝,那精美的绣品,一针一线都蕴含着深厚的吴文化底蕴。
而在小吃店里,品尝一块软糯香甜的梅花糕,或是一碗鲜香可口的奥灶面,味蕾也在这独特的苏州味道中感受到了吴文化的魅力。
其次,虎丘山也是吴文化的重要见证。
虎丘山有着“吴中第一名胜”的美誉,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承载着悠久的历史。
进入虎丘山,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古朴的山门,门上的牌匾字迹苍劲有力,透露着岁月的痕迹。
沿着山路前行,一路上可以看到许多古老的石刻和碑亭。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剑池,传说吴王阖闾死后曾将三千把宝剑陪葬于此,因而得名。
剑池的水幽深而神秘,仿佛隐藏着无数的故事。
站在虎丘塔下,仰望这座古老的斜塔,心中不禁涌起对古人建筑技艺的赞叹。
虎丘塔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屹立不倒,它见证了苏州的兴衰变迁,是吴文化的重要象征。
再者,苏州博物馆也是了解吴文化的好去处。
这座由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博物馆,将现代建筑与传统苏州园林元素完美融合。
博物馆内收藏了大量的文物,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到明清时期的书画、工艺品,应有尽有。
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苏州的历史发展脉络,更体现了吴文化的独特魅力。
苏州平江路:众多文人雅士所留念之地苏州平江路是江苏省苏州市一条历史悠久的古老街道,也是苏州最具特色的文化景观之一。
自古以来,这条街道吸引了众多文人雅士的目光,留下了许多令人难忘的故事和传说。
在这个真实而又富有诗意的地方,历史与现代交融,古老与时尚共存,成为了一个吸引着无数游客和文化爱好者的地方。
苏州平江路位于苏州的市中心地带,东起虎丘山,西至苏州博物馆。
它长约2.5公里,南北方向,是一个连接了许多著名景点的重要街道。
沿着平江路,游客可以欣赏到苏州传统园林的精华,如拙政园、留园和网师园等。
这些园林都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杰作,结合了自然景观和人工设计,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园林建筑的独特魅力。
除了园林,平江路还保存了大量的传统建筑和古老的街道格局。
沿街而建的各种老式民居、宅院和小店,仿佛带着游客穿越到了古代的苏州。
这些建筑保留着明清时代的风貌和特色,展示了苏州独特的建筑艺术和工艺技巧。
其中,平江路的文人雅士留念之地就是这些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
在过去的几百年间,苏州平江路聚集了大量的文人雅士。
他们是文学家、画家、剧作家等各个领域中的才子佳人,以其才华横溢和文化造诣而闻名。
这些才子佳人往往在平江路上的茶馆、书店和客栈中交流思想,切磋才艺。
在这里,他们演绎了一幕幕传世的故事,写下了许多令人回味无穷的诗篇和文章。
平江路的文人雅士留念之地分布广泛,如平江书院、咏春亭、晴园、襟带巷等。
平江书院是古代文人雅士们的聚会之地,曾经是苏州地区最重要的文化交流中心之一。
这里举办过许多文艺演出和文化活动,吸引了无数文人前来交流和学习。
咏春亭是一座古老的观赏亭台,以其优美的景色和独特的文化氛围而著名。
晴园是一个庭院化的花园,以其灵动的造景和精致的园林艺术而吸引游客。
襟带巷是一条狭窄而曲折的街道,里面保存着许多古老的建筑和文化遗址,是了解苏州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平江路的文人雅士留念之地吸引着无数文化爱好者和游客前来参观和探索。
阮仪三:守望古城留住一点是一点随着《留住乡愁:阮仪三护城之路口述实录》一书面世,阮仪三越来越真实地走进公众视野。
这位同济高校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教授、博导,同时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讨论中心主任,被誉为“都市文脉的守护者”、“古城的守望者”,曾经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爱护杰出成就奖”等荣誉。
在这位老人的努力下,曾经被遗忘的100个古城已经有30个成为国家级历史名镇名村。
他说:什么叫爱国?爱祖国,爱家乡,爱民族,就要知道自己家乡、自己民族的特点,这些无形的精神底蕴,是寓于详细的实物环境之中的,留下真实的历史生活环境,就是留下我们民族文化的根。
凡是艺术的、传统的东西都是具有历史记忆的没有记忆的东西,是肤浅的凡是有价值的东西都是需要花时间、精力,用记忆去琢磨的——阮仪三循着他的脚印就能画出一张中国古城地图无论是吴侬软语的江南水乡,还是穿街走巷的平遥古城,这些闻名的水乡古镇如今都几乎保留了最初的样貌与生活气息。
我们感叹前人临水而居,依势而建的聪慧才智,却是否知道后人中一位老人,曾为这些水乡古镇殚精竭虑、奔跑呼号?在这个世界上,种种机缘巧合使得有些人似乎生来就是要做一些事,一些他们自己从来都放不下的事。
阮仪三便是这样的人。
阮仪三从上世纪80年月开头,胜利促成平遥、周庄、乌镇、同里、甪直、丽江等中国古城的爱护。
2023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爱护委员会颁发的亚太地区文化遗产爱护杰出成就奖。
1934年,阮仪三诞生于苏州。
他的祖辈都是扬州人。
作为清代扬州大儒阮元第四代后人,他始终认为自己身上流淌着扬州的文化血液。
抗日战斗爆发的其次年,4岁的阮仪三便随父母从苏州逃难回到扬州。
在扬州城内念了半年私塾后,他便常住在常府巷。
从那个时候开头,阮仪三在扬州度过了自己童年大半的时间,对祖辈们生活过的地方开头有了懵懵懂懂的熟悉。
17岁那年,阮仪三报名参与了海军。
当兵五年后,他便考进了同济高校建筑与城市规划系,师从陈从周教授。
最留恋苏州平江路〔阮仪三〕一个老城总有几条老街,这些老街就是人们认识这个城市的窗口。
老街上大都开着店,这些店铺卖着不同的商品,特别是那些反映这个城市特色的商品,会使你有特别的感触与兴趣。
老街上有老字号,挂着老的招牌,老式的门面装饰,卖着经久不衰的老东西,透出历经岁月的沧桑,给人历久弥新的感受。
北方街上的老店铺建筑会做出花样繁复的门脸,像老北京、老天津的店铺,从门脸的花饰和格局上就能看得出它的年代,并可猜测出店里可能出售的商品。
像古城平遥的街门楼,每一家店面总的看差不多,仔细看会发现每一个都不同,特别是走到巷子里,相邻两家门楼的构架、花饰、题额绝对不一样,这和过去风水要求有关,也是古街的特别之处。
江南也一样,过去大街上的当铺、药铺、钱庄都做有高大的墙门头,高墙壁立,只开一个门洞进出,到院子里才看得到门面柜台,因为买卖有的是大生意,要安全保密。
一般的店铺都是排门板,白天这些门板卸下,露出里面的柜台、货摊。
一个城市一个样,都有自己的特点。
街上也常有住户,一些住家的开门也就在大街上,店铺里也有住家,有的是前店后宅,有的是下店上宅,楼下开店,楼上住家,所以街上就有人气。
特别是晚上客商散尽了,住家人到街上活动,热天就平铺了门板吃晚饭乘凉,白天老街都是熙熙攘攘的,夜晚人气也是旺的。
到了中国南方广东、广西,岭南一带,天气热,下雨天多,就出现了骑楼街,店铺外面有廊子,可以遮阳避雨,给行人、顾客带来很多方便。
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到岭南的一些城市去,特别注意到,有些不是骑楼的店铺做生意都在第二进。
因为第一进沿马路,烈日下的马路被烤得火烫,店面里也热烘烘的,站不住人。
第二进肯定是天井式的两层楼,屋顶有个拔风的高气窗,后堂里吹进阵阵穿堂风,从趟栊门里流出去,人们顿时觉得阴凉了,也就能定下心来观看商品做买卖了。
这可绝对是低碳又富有人情味和地方特色的店铺建筑。
可惜,这些建筑大多没有留下来,连老房子里的天井、天窗也都渐渐被改掉了。
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地落户古城区平江路来源:中国江苏网作者:王骏2015-05-10 10:12:37中国江苏网5月10日讯:姑苏古城是我们这座城市的瑰宝,对它的保护利用,不但事关政府、学界,也是普通百姓牵挂的事。
然而普通大众想要参与城市遗产保护,既缺乏专业知识,又鲜有机会接触。
如今,随着一座城市遗产保护基地落户,这样的瓶颈有望被打破。
记者从昨日举办的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平江路活动基地和城乡遗产保护研究与人才培养协同创新中心启动仪式上获悉,姑苏区政府、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管委会与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三方合作在平江路20号建立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平江路活动基地,今后这里将定期举办城市文化遗产的宣传展示和交流活动,成为广大城市文化与遗产守望者共同的家园。
当前,促进文化遗产与现代城市的和谐共生,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基本共识和主流趋势。
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关注和致力于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努力使文化遗产真正成为现代城市的精神内核和发展动力。
苏州享有“人间天堂”的美誉,古城则是天堂苏州之核,2500年的历史为苏州古城积淀了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每一座小桥、每一条街巷、每一块青砖都铭刻着历史印记,充盈着文化内涵。
平江历史街区便是对小桥流水、枕河人家这种苏州印象的最好写照。
作为全国最早关注城市遗产保护的知名学者,阮仪三教授不但是苏州人,更是苏州古城保护先行者和引领者,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他就主持编制了第一版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为苏州古城的科学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平江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是倾注了阮仪三教授的心血和心智,2006年阮仪三教授主持的平江历史街区保护规划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而平江路也成为全国历史街区保护的典范。
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和了解古城遗产保护,此次姑苏区政府、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管委会与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合作在平江路20号建立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平江路活动基地。
特别策划 SPECIAL 086 MODERN SUZHOU阮仪三出身于苏州,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努力促成平遥、周庄、丽江等众多古城古镇的保护,因而享有“古城卫士”、“古城保护神”等美誉。
阮仪三是苏州人,儿时住在钮家巷6号,他对平江路、苏州园林、苏州古城都非常熟悉。
用他的话说:苏州古城保护得最好,可得第一名。
阮仪三说,苏州的世界遗产主要是园林,延伸出来,从整个古城角度来看,在中国是佼佼者。
按照保护规划,苏州古城里限高24米,在古城14.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没有一幢10层以上的高楼。
苏州古城的河网体系没有遭到彻底破坏。
而中国许多的城市,包括一些很好的古城、国家级的名城,在近20年的建设中,普遍采取改造的方法。
他反对这种提法,应该是城市更新,就是用局部的、有机的方法来更新。
在谈到苏州古城更新时,阮仪三指出,要有新旧交替,但有些保护区,比如,苏州古城的平江保护区,近郊的山塘街保护区,应该是完全地保护下来,其它一些则可以逐步更新,更新时要符合城市特质。
这点苏州做得很好。
他还反对搞欧陆风情的做法。
他说,城市更新应该继承传统,要有中国特色,有地方特色。
苏州古城就在建筑上提出一些要求。
比如,做些瓦顶,做些白墙,而且很注意水环境的保护,很注意保留街巷原有的肌理格局,很注意绿化配置,而不是采用欧美元素。
仿欧陆的建筑,不是中国固有的特色。
在历史建筑的立法保护方面,阮仪三认为,一是要在产权问题上有所突破,二是要按世遗的要求,有可持续性地保护与留存,一定要是原工艺、原式样、原结构、原材料、原环境。
保护古城,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也不是为了取得效益的,程泰宁建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东南大学建筑理论与设计中心主任,是中国第三代建筑大师群的代表人物之一。
以南京长江大桥、加纳国家大剧院、南京博物院、浙江美术馆等作品,在中国的建筑历史进程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我与苏州城墙的缘分[阮仪三]1《苏州城墙》吴恩培主编古吴轩出版社2012年12月版阮仪三我出生在苏州,在苏州长大。
旧时的城墙,时至今日,依然历历在目。
我曾写过题为《苏州的城墙》的文章,发表在2002年《苏州杂志》第4期上。
在这篇文章中我曾回忆说:“在1958年以前,苏州的城墙还相当完整。
我小时候人们常说的一条谚语:‘城头上出棺材———远兜远转。
’用来讥讽做事白费劲,意思是从这里出发,走了半天,还回到原处。
这也正说明了苏州的城墙很完整,在城墙顶上可以顺当地走一圈。
我小时候很会玩,几个城门都爬过,从平门到齐门到娄门到相门,从阊门金门到盘门都走得通,就是南面一段走不通。
那时城墙附近都很荒凉,盘门外、相门外河面开阔,沿河城墙下全是荒草坡,城墙高大结实,显得特别雄伟。
当我们攀上城头俯看城里密密扎扎的黑瓦屋顶,几座高塔耸立拔萃,城外一片水光山色,风光真是美极了。
”1958年北京古城墙被无情地拆除后,全国许多古城都跟着拆城墙,苏州也闻风而动,准备拆城墙。
不久,苏州古城的城墙被无奈地拆去,昔时巍峨的城墙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环绕古城美极了的风光也随之而去。
其后几十年的岁月里,每当我从上海回到苏州,尤其是经过旧时城墙留下的一处处遗址时,我心中总升腾起一丝丝惋惜、苦涩。
幸好在1980年代初中期,苏州市政府在有识之士的推动下,按清代原样修复了盘门水陆城门和一段砖包城墙,留下我老师陈从周先生的一句赞语:“北看长城,南看盘门。
”长城之雄伟,盘门水陆城门之精巧,留存于今,世上罕见啊。
1999年,苏州市建委、市水环境治理指挥部在整治接官厅、百花洲地区时,发现了半埋在瓦砾土堆中的胥门,他们很慎重地请了市博物馆的考古人员前来发掘清理,让埋没多年的古胥门重见天日。
为了保护好这明清时代的古董城门,苏州市建委领导请我做了古胥门周边的保护规划。
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规划没有完全实施,但毕竟为苏州留下了原汁原味的古胥门和近300米的古城墙。
这也算是我与苏州城墙的一段缘分吧。
“古城保护神”阮仪三:留得住乡与乡愁作者:杨迪来源:《齐鲁周刊》2014年第30期平遥、丽江、周庄、同里、乌镇、甪直、西塘……这些旅游胜地一到节假日就人满为患,风格迥异的旅游胜地的策划都出自他一人之手。
30年来,阮仪三一直以他的方式保护中国古城遗址。
他说,“之前是与无知做斗争,现在则是与急功近利做斗争。
”日前,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获得美国圣母大学2014年度“亨利·霍普·里德奖”。
该奖旨在表彰在建筑规划领域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做出突出贡献的人。
阮仪三教授成为第十位获奖者,也是第一个获此奖项的亚洲学者。
日前,已经80岁、满头白发的阮仪三出现在新场镇。
这里位于上海浦东新区南部,是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这位老人的出现似乎引起了政府官员的一点不安。
“阮老师,路面铺的石板是到处收集回来的老东西。
”“阮老师,老百姓用的窗格子都是按照过去的工艺复原的。
严格地遵守您说的修旧如故的原则做的。
”阮仪三只是嗯嗯啊啊地答应着,他的注意力更多的还是停留在镇子里的建筑。
“我是一个士大夫”阮仪三丝毫不掩饰他对古镇和民居的热爱。
这个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读过私塾的名儒后代认为自己是现代社会中的“士大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近乎偏执的情怀。
他喜欢将诗句挂在嘴边,闲来无事的时候会用书法、绘画打发时间。
在日前出席美国圣母大学2014年度“亨利·霍普·里德奖”的颁奖典礼时也特意选择了一件中国唐装。
阮仪三喜欢把这种情怀的根源追溯为他的家世渊源。
“我是清代名儒阮元的后代。
我又是家中长子,有将这种家学渊源传承下去的责任。
”如今他的儿子、外孙都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的城市规划专业,并且从事着古城镇规划设计的职业。
他会自豪地拍拍胸口说自己家也是“城规世家”。
1934年的初冬,阮仪三出生在苏州一所传统大宅。
父亲作为国立中央大学第一届电机专业毕业生,留日回国后组建了江苏省几个重要城市的电厂。
战乱年代,五岁的阮仪三随母亲迁居到老家扬州,这也是他曾祖父、清代大儒阮元的家乡。
Casting Pingjiang with Chivalry and Gentleness--Visiting Ruan Yisan the General Planner of
Pingjiang Historic Districts
作者: 林永锦
作者机构: 同济大学建筑系研究生二年级
出版物刊名: 建筑与文化
页码: 34-35页
主题词: 历史街区;规划师;苏州古城;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遗存;历史建筑;文物古迹;古城风貌
摘要: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位于苏州古城东北角.街区面积116.5公顷.是城内迄今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历史街区。
街区内拥有世界文化遗产耦园1处.省市级文物古迹100多处.历史建筑16.7万平方米。
街区至今保持了自唐宋以来水陆结合.河街平行的双棋盘街坊格局。
城墙.河道.桥梁.街巷.民居.园林.会馆.寺观.古井.古树牌坊等历史文化遗存类型丰富且为数众多.堪称苏州古城的缩影.是全面保护苏州古城风貌的核心地区。
阮仪三:平江路留下了城市的记忆汐2015-12-30 14:17:36背景平江路2009年6月入选首批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评选活动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支持下,由中国文化报社、中华文化促进会、中国文物报社联合主办,全国200多条街区参评。
苏州平江路入选理由:2500多年来,苏州古城城址未变,格局尚存,堪称中国古代城垣的标本之一。
平江路更是苏州古城内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区域,堪称古城缩影。
对照南宋《平江图》及明末《苏州府城内水道总图》,平江路基本延续了唐宋以来的城坊格局,至今保持活力。
2006年,平江历史街区项目获得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2005年度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
获奖理由:该项目是城市复兴的一个范例,在历史风貌保护、社会结构维护、实施操作模式等方面的突出表现,证明了历史街区是可以走向永续发展的。
城的保护比一个个文物的保护价值更大苏周刊:苏州平江路当选首批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并且是长三角地区唯一当选的,您认为它一枝独秀的理由是什么?阮仪三:我积极地推动平江路当选。
它是认真地在整治,而且是在全城的范围内作为重点,在苏州古城的保护的背景下。
1986年我就提出54个街坊的划分,划的时候有很大的争论:怎么能划这么小?国家建设部的专家也来问我,中规院也来问我,说你们划这么小,不对的。
我说为什么要这样?因为苏州都是自然河网的格局,双棋盘的格局,划小了我就控制住了。
这个是玄妙观,这个是双塔,一个街区里面有个很重要的东西,它就能抓得住,有自己重要的特点。
还根据城市格局的特点把苏州古城的特色反映出来。
当时提出的观点是全城保护,全城,也仅仅是风貌的整体控制,平江历史街区这一条河一条街一条河一条街,全城就完整地留存了这一块。
《平江图》是世界遗产,你得有实物留下来。
这个城是我从小经历的,像这种城市全国没有的。
以前比它好,比它精彩的也有,现在都弄光了。
温州和它一样,而且还要早,汉朝做的规划,弄光了。
北京很好,也弄光了。
扬州的道路网是鱼骨式的,也弄光了。
从全城的格局来讲,全城的风貌来讲,从全城的高度控制来讲,苏州绝顶好。
拙政园里能看见北寺塔,我们从上海到苏州去,一进到苏州范围,在火车上就看见北寺塔了,从南京到上海,一到苏州公路上也能看到虎丘塔,这都是重要的风貌控制,绝对不允许出现遮挡视线的高层建筑,所有古城内的建筑高度不好超过24米,这样才做到了景观风貌的控制。
我们说借景,拙政园里借北寺塔的景,留园里借虎丘塔的景,完全把城市空间轮廓控制住才有。
这一点只有苏州做到了,在全城范围内做到。
你得有一个区域,有一个地区,这才叫城。
城的保护比一个一个文物的保护价值更大。
苏周刊:作为平江历史街区的总规划师,您是什么时候开始介入这个项目的?阮仪三:从1986年划54个街坊开始,以后就有多次的同济大学的教学课程设计,而且留下了人。
我常常把苏州的规划课题列为课程或毕业设计,来探索研究苏州古城的保护与更新。
当时我带的学生邓小兵(苏州新区规划局长),他做的规划就是苏州山塘街;后来带的俞娟(苏州规划设计院总工)、刘浩(苏州园区规划局前总工)、相秉军(苏州市规划局总工)等,都做过苏州的规划课题。
平江路的规划原稿就是相秉军和刘浩两个人做的,然后不断地修改。
平江路37号街坊和平江历史风貌保护区,我都带着学生连做过三遍。
这些学生不少后来都留在苏州的规划设计部门工作。
苏周刊:有报道说您曾经四次修订规划,这是什么原因,您对平江路是否也有一个不断认识的过程?阮仪三: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要求。
譬如范围扩大,这一次范围又扩大了。
现在南到干将路,北面到白塔东路,西面到了临顿路。
古老的苏州要更新,要在旧的土壤上滋长出新的东西,我的《姑苏新续》这本书里写的就是这个意思。
现代人的生活有现代人的需求,当然要更新,但是从平江路来讲,它还是个特例,它是要完整地留存历史的风貌,但是生活要延续,要提高人民生活。
你说它怎么会成功的?就是耐下心来搞好历史风貌的整治以后,不急于开发商业旅游的经验。
我们很多地方,保护整治的目的就是为了发展旅游,就是为了取得经济利益。
可以发展旅游,可以取得经济利益,但是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
平江路好在它是耐下心来逐步地整治,然后研究怎么适应街道的特色,去发展现代的旅游的功能。
现在旅游的功能经过一段时间的推敲以后,有选择了,这样它就形成了比较浓郁的文化气氛,不是单纯的商业吆喝式的,原来的文化内涵也逐步地显现出来了。
历史留存不是花瓶苏周刊:您规划保护的古镇,如今几乎无一例外成了旅游热点。
您认为保护和旅游开发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阮仪三:高档的旅游是带有人文情怀的,是文化的旅游。
把原生态的东西留下来,是永世不朽的。
我们坏就坏在,很多地方搞旅游,本末倒置,把这些东西搞掉,来造仿古的。
从1989年开始全国做了两千多个所谓人工景点、主题公园,百分之八九十垮掉了,这一点很值得大家思考。
但是所有历史景点的开发利用,不说100%,至少80%是好的。
当然也有的里面造了不少假古董,这是另一个问题。
苏周刊:也就是说,有历史文化内涵的东西,是很好的旅游资源。
阮仪三:是啊,永远站得住脚,而且它会越来越好。
苏周刊:您特别反对仿古、造假古董?阮仪三:对。
不要照搬人家的东西,要造我自己的东西。
从来没有看到过宋朝人去造唐朝的东西,明朝人去造宋朝的东西。
明式家具到了清朝就变成清式家具,老古董就藏在那里。
古建筑的斗拱也是,孔庙前面有13个碑亭,每个皇帝去朝拜孔庙都立一块碑,从宋朝到清朝,你去看那个碑亭,是不同的皇帝立的。
我们懂建筑的一看,这是宋朝的斗拱,这是辽代的斗拱,辽、金,接下来是元朝的、明朝的,都是亭子,都是碑,斗拱都不一样,栏杆也不一样,那简直是建筑教科书,古人不搞仿古复古。
我们现在呢?仿唐仿宋仿明不算,还说“重现汉唐风貌”,你怎么可能重现?你说我仰慕汉唐风貌,再创时代辉煌,那就对了;很好地吸收汉唐的精华,那就对了。
模仿汉唐,为了钱,为了旅游,这一点不好。
苏周刊:平江路是一个以居住为主的街区,但是一度拥挤的居住格局又影响了它的风貌,如何将保护历史文化与提升居民生活相结合?阮仪三:从我们城市遗产保护来讲,人是很重要的因素,过多的人口要逐步疏解。
原来的住宅变成了商店,内容就变了,使用性质也变了,当然我们过去也有的,前店后宅,前面是街后面是河,也有很多是住宅,在历史街区里有人住了以后,情况就变了,除了为旅游服务以外,还要为自己本身服务。
以前平江路,我从小生活过的,以前也是热闹的商业街,但都是为当地居民服务的,要大一点的多一点的东西都到平江路去,平江路后面一条河比较大。
夏天买西瓜,冬天买柴草,我们联合几家人家,把船牵过来,船就摇到钮家巷里面来,大家一道来买。
以前都是这样的。
苏周刊:但是这种风貌也是不可能恢复的了,人的生活方式已经变了。
如何处理新和旧的关系?阮仪三:对,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的生活方式是变化的,所以保护还要更新,先要搞清楚哪些可以变,哪些可以不变。
但是有一点,人在里面生活,留存这个环境,有了人之后自然会适应这种需求。
河以前是用于交通的,现在变成了不是以交通为主的。
比如现在你到平江路去看,好多人在那拍写真,他们觉得这儿非常漂亮,成为人们追求的风景,我去了几次,每天至少碰上五六对,这也是新的需求。
码头水埠不是倒马桶洗菜了,变成了另外一种风景点的内容,这个留存下来,也就是向人们诉说历史,向人们传递历史的信息。
当我们下一步逐步整治以后,我相信平江路往里面深入以后不会全部都是商铺,不会全来开商店。
平江历史街区是在城市中间的重要的地段,保护下来之后并且让它继续成为城市的重要的生活内容之一,和现代的城市相融合,和城市的现代发展相吻合。
同时这一历史地段的留存,留下重要的城市记忆,留下过去生活和现代生活的衔接和交融。
苏周刊:您提到它的活力,是不是就是指这一点?和现代生活的交融?阮仪三:是,它可以和现代生活交融,不是像好多地方,是硬做给人家看的,我们对历史留存,不能做花瓶。
同时人看人也是重要的风景。
我是努力在创新苏周刊:平江路的改造一直非常谨慎,据说动一砖一瓦都要经过您同意。
阮仪三:对,周庄也是这样,所有的新房子都要我签字。
现在上海部分地区也是这样,历史街区所有的新建筑,我签字。
苏周刊:您有成就感吗?阮仪三:没有成就感,觉得责任感非常强。
我们仅仅留住一点东西。
更重要的是,留下来干什么?你看看这外面,一派新气象,但是哪个能留下来,留个一百年?没有,一个苏州园林,两三百年的历史肯定留下来了。
苏周刊:您说一个时代应该有一个时代的建筑,我们现在不可能再去造古典园林,那么我们现在应该有什么样的建筑?阮仪三:应该很好地吸收古代传统的精华,吸收祖国文化遗产,同时应该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同时把你的智慧用进去,结合时代风貌。
我们到欧洲去,看到德国建筑就是德国式的,法国建筑就是法国式的,绝对不一样,包括古建筑也包括现代建筑。
我们中国现在到处都一样,扬州、杭州都一样,你说这是洋房子还是中国房子,你说这是中国式的还是外国式的?不伦不类。
缺乏地方特色,文化特色。
苏周刊:其实您不反对创新?阮仪三:我是努力在创新,外面请我去做假古董,我一概拒绝。
你看看我的江南古典园林这本书(指《江南古典私家园林》,译林出版社2009年1月版),我对贝聿铭的做法极其赞扬。
我也有一些苏州老同学说博物馆不好看。
我说我带你们去看,我作讲解,看过之后大家都说好了。
当时我自己也吃不准,我当面问贝先生,我说贝先生,我看下来,觉得有三点:第一你用了苏州屋顶的坡度,1:2,还有小青瓦的色彩,但又不是小青瓦,是在小青瓦的基础上有你自己的创意;第二个,完全使用了白墙黑瓦、两层楼这种比例的体型;第三,你用了苏州住宅厅堂式和园林式住宅的形制,但是又没有照抄苏州住宅和苏州园林。
贝大师说:小老弟,就是这个意思。
平江路我们修了几个新东西,平江客栈、汪氏义庄、董氏义庄,还有董氏义庄前面的牌楼,这几个我们做的新东西,在保持原来风貌的基础上,用了新的手法。
苏周刊:平江路这几个新建筑,您认为好在哪里?阮仪三:第一个就是整个控制它的风貌,它的高度、色彩、体型,和周围建筑是完全一致的,包括苏州博物馆,它在苏州整个的城市氛围中,一点也不突兀,完全融合在原来的城市之中,所以我们强调要用原来的材料,平江路的建筑,外面的砖是老砖,屋顶尽量用老瓦。
第二个就是,既然是新东西,就应该有新的材料,钢筋混凝土,可以用的,同时,它的外貌上外形上和它的内涵上要很好的吸收它自身的传统特色,譬如它的空间手法,具体的布局特色,还有一些窗门的比例关系,要很好地运用它的特点;但是既然新的,要适应现代需求,就不要窗子那么小,窗格子那么密。
第三点,像汪氏义庄既然已经毁掉,不要去复原,复原是现代人用现代的理念、现代的材料、现代的方法去仿造古代的东西,这总是仿不像的,即使仿得很像,外形像,精神是落伍的,因此你可以用现代的手法,延续古代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