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写的书
- 格式:docx
- 大小:18.63 KB
- 文档页数:3
季羡林的作品引导语:季羡林是国际上有名的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史学家等,是当之无愧的国家大师,他有哪些作品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季羡林的作品。
季羡林的作品《〈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1941年,系统总结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颂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调整)、《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 -am向-o和-u的转化》(1944年,发现并证明了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罗语的特点之一)、《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 (1985年)(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阐明了原始佛教的语言政策、考证了佛教混合梵语的历史起源和特点等)、《〈福力太子因缘经〉的吐火罗语本的诸异本》(1943年)(开创了一种成功的语义研究方法)、《印度古代语言论集》(1982年)、《吐火罗文A中的三十二相》《敦煌吐鲁番吐火罗语研究导论》《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东方文学史》《东方文化研究》《禅与东方文化》《东西文化议论集》《世界文化史知识》等。
《清塘荷韵》《赋得永久的悔》《留德十年》《万泉集》《清华园日记》《牛棚杂忆》《朗润园随笔》《季羡林散文选集》《泰戈尔名作欣赏》《人生絮语》《天竺心影》《季羡林谈读书治学》《季羡林谈师友》《季羡林谈人生》《病榻杂记》《忆往述怀》《留德十年》《新纪元文存》等。
学术成就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
综合北京大学东方学系张光麟教授和令恪先生所述,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大略包括在以下10个方面:1、印度古代语言研究: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使用不定过去式作为确定佛典的年代与来源的标准》等论文,在当时该研究领域内有开拓性贡献。
2、佛教史研究:他是国内外为数很少的真正能运用原始佛典进行研究的佛教学学者,把研究印度中世语言的变化规律和研究佛教历史结合起来,寻出主要佛教经典的`产生、演变、流传过程,借以确定佛教重要派别的产生、流传过程。
季羡林散文集有哪些季羡林散文集有哪些季羡林在中国是一位很受尊敬,学问很高的学者,季羡林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可以算得数一数二的。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季羡林散文集,一起来看看吧。
季羡林散文集有哪些1季羡林的散文作品有:《清塘荷韵》,《赋得永久的悔》,《留德十年》,《万泉集》,《清华园日记》,《牛棚杂忆》,《朗润园随笔》,《季羡林散文选集》,《泰戈尔名作欣赏》,《人生絮语》,《天竺心影》;《季羡林谈读书治学》,《季羡林谈师友》;《季羡林谈人生》,《病榻杂记》,《忆往述怀》,《新纪元文存》,《母与子》,《三个小女孩》,《垂钓》。
扩展资料:内容简介季羡林先生是著名学者、国学大师、同时它还是著名的散文大家。
他襟怀坦荡、学贯中西,读他的散文是一种享受,开怀释卷,典雅清丽的文字拂面而来,纯朴而不乏味,情浓而不矫作,庄重而不板滞,典雅而不雕琢。
无论记人、状物或摹事,笔下流淌的是炙热的人文情怀,充满着趣味和韵味。
作者简介季羡林(1911.8.6-2009.7.11)山东清平人。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4年毕业,在山东省立济南高中任国文教师。
1935年秋进人德国格廷根大学学习赞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印度古代语言。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应聘留校任教。
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直至现在)、系主任(至1983年);1978年开始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至1984年离职。
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3年被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会委员。
现为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
他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大史诗《罗摩衍那》。
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集》以及《季羡林散文集》等。
季羡林散文集有哪些21、《清塘荷韵》: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
季羡林散文精选内容简介
季羡林,中国教育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历史学家和艺术评
论家,被誉为“文化泰斗”。
他的散文作品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风格简洁明快,深入浅出,充满人文情怀。
季羡林散文精选包括:《一个受伤的中国人》、《悼念——毛泽东》、《人性的弱点》、《青年不知愁滋味》、《中国的出路在哪里》、《三十年的沉思》等。
这些作品让读者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
感受到季羡林对中国历史、文化、人民生活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
其中,《一个受伤的中国人》表达了季羡林对当代中国社会现实
和问题的关切,呼吁中国人保持内心的善良和人性之美;《悼念——
毛泽东》文章中,季羡林深切悼念毛泽东逝世十周年,同时批评了毛
泽东晚年“文斗武斗”、屠杀冤狱等极左错误;《人性的弱点》则着
重探讨了人性中的弱点和缺陷,引起人们深思;《青年不知愁滋味》
则表达了对年轻人的关注和教育的呼吁。
总的来说,季羡林散文深刻把握当下社会、文化的现实,呼吁人
们保持人性、责任心、慈悲和关爱他人,强调文化自信和历史自觉,
是中国当代文化思想界的重要代表之一。
季羡林的《怀念母亲》的书好词好句
摘要:
1.季羡林的《怀念母亲》书籍概述
2.书中的好词好句
3.好词好句的意义和影响
正文:
1.季羡林的《怀念母亲》书籍概述
《怀念母亲》是我国著名学者、作家季羡林先生所写的一篇散文,收录于他的同名散文集之中。
这篇文章以真挚的情感和优美的文字,表达了季羡林先生对已故母亲的深切怀念。
通过回忆母亲生前的点点滴滴,展现了母亲在他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影响,以及母亲在他心中的崇高地位。
2.书中的好词好句
在《怀念母亲》这篇文章中,有许多感人至深的好词好句,例如:
(1)“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她们的心是最柔软的,她们的爱是最真挚的。
”
(2)“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
她既是我们的指路人,也是我们的启蒙老师。
”
(3)“当我从外面回到家里,听到母亲的声音,我立刻感觉到了温暖和安慰。
”
(4)“母亲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她的爱却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
3.好词好句的意义和影响
这些好词好句在文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不仅展现了季羡林先生对母
亲的敬爱之情,还传递出了对天下所有母亲的尊崇与感激。
同时,这些句子也教育读者要懂得珍惜与母亲共度的时光,学会感恩和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感受到季羡林先生对母亲深厚的感情,同时也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与母亲的关系,激发我们去珍视、感激和回报母亲的爱。
《保育的灵魂》季羡林读书笔记一、概述季羡林是我国著名的文化学者,他的著作《保育的灵魂》是一部关于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著作。
在这本书中,季羡林深刻地思考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并对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二、文化保护的意义1. 传承历史,弘扬民族精神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可以让人们了解历史,更可以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2. 促进文化多样性,丰富人类文明世界各国的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而其中我国的文化遗产更是丰富多彩。
保护我国的文化遗产不仅可以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也可以促进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文化保护面临的挑战1. 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遗产保护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许多古老的建筑、传统的手工艺和习俗都面临着被破坏和消失的危险。
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严峻考题。
2. 现代化的冲击与传统文化的传承现代化的浪潮给传统文化传承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许多古老的技艺和传统的文化习俗都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如何在现代化的冲击下,坚守传统文化的底线,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季羡林的观点与思考1. 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与呵护季羡林认为,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世界文明的瑰宝,对于这些文化遗产要抱有敬畏之心,珍惜、呵护并传承下去。
他也强调了传统文化的活力与创新,认为传统文化应当与时俱进,融合现代元素,保持活力与生机。
2. 把握文化保护的根本原则在季羡林看来,文化保护的根本原则在于尊重文化本身的内在规律,不能机械地复制西方的文化保护模式,而应结合我国的国情和传统文化特点,找到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文化保护之路。
五、结语在《保育的灵魂》这本书中,季羡林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他的观点和思考对于我们当前的文化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季羡林的《怀念母亲》的书好词好句
(原创版)
目录
1.季羡林的《怀念母亲》书籍概述
2.书中的好词好句
3.好词好句的含义和影响
正文
1.季羡林的《怀念母亲》书籍概述
《怀念母亲》是季羡林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蓝本,撰写的一部怀念母亲的感人至深的散文集。
书中记录了季羡林从幼年时期开始,与母亲一起度过的点点滴滴,描绘了一个普通农村妇女的形象,同时也展现了母爱的伟大与深沉。
2.书中的好词好句
在《怀念母亲》这本书中,有许多充满诗意和感人力量的词句。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例子:
-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无遮拦天空的荫蔽?”
-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
- “母亲,你是我生命的源头,我愿用自己的一生,来报答你赐予我的爱。
”
- “母亲,你是我心中永恒的太阳,你给我的爱,是我一生中最珍贵的财富。
”
3.好词好句的含义和影响
这些词句充满了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感激之情,表达了季羡林对母亲
无私的爱的赞美。
它们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深深打动了读者。
它们让我们明白,母亲对每个人的成长都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母爱是世间最伟大、最深沉的情感。
同时,这些词句也教育我们要感恩母亲,珍惜母爱,用自己的一生去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
季羡林的作品有哪些1、季羡林的作品有《天竺心影》、《忆往述怀》、《病榻杂记》等。
2、《天竺心影》:这本书主要回忆了作者在印度旅游的整个旅程:从第一次到达德里,到德里大学和尼赫鲁大学,到普通的印度家庭,印度佛教和印度历史,最后离开印度。
记录详实,语言通俗生动,图文并茂,知识性、趣味性、文化性、可读性强,适合读者阅读。
3、《忆往述怀》:这本书是作者近几年发表的散文集,里面包含了作者一生的追求、理想和人生观。
虽然没有华丽的语言,但却从平淡朴实的叙事中透露出许多深刻的人生哲理,让人读了之后神清气爽。
4、《病榻杂记》:本书收录了季羡林先生2001年以来,特别是2003年住院以来的90多篇文章,占20多万字。
这本书包含了他一生各个阶段的记忆,以及回忆他父母、老师和亲戚朋友的文章。
季羡林平时很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社会公德、爱国奉献,他的书中有很多关于这些内容的文章。
延伸阅读飘读后感1.《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q米切尔完成的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小说以美国内战为背景,刻画了一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充满青春活力、口若悬河、善于交际、任性甚至略带自私的斯佳丽,聪明幽默、眼光独到、圆滑浪漫的瑞德,诚实勇敢、忠诚勇敢的阿什利,善良干练的梅勒妮。
每个角色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其中,小说主角斯佳丽给我的印象最深。
她有很多优点,也有明显的缺点。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她在经历了母亲去世、父亲精神失常、家里陷入绝境等一系列打击后,作为一个从小娇生惯养的大小姐,在内心激发出一股强大的力量。
她说:“上帝作证,我不会屈服,我会度过这个难关。
我再也不会挨饿了。
不,我的家人也不知道。
即使你让我撒谎、偷窃、欺骗和杀人,上帝作证,我也不会再挨饿了。
”3.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她为了家庭牺牲了自己,坚强地肩负起了维护家庭的责任,展现出了女性性格中的坚韧和勇气,让我十分佩服。
再困难的情况,也要勇敢面对,一切都会过去的。
这是《飘》年斯佳丽给我最有意义的启示。
季羡林黄昏读后感季羡林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学者,他的著作《黄昏》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情感的作品。
这本书以季羡林先生的亲身经历和见闻为基础,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探讨了生命、时间和人生的意义。
读完《黄昏》,我深受启发,感悟颇多。
首先,季羡林先生在书中谈到了时间和生命的关系。
他认为,时间是生命的载体,是我们存在和活动的基础。
然而,时间的流逝也意味着生命的消逝,所以我们应该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这让我深深地思考起自己的生活,我是否珍惜每一天,是否用心去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通过季羡林先生的文字,我意识到了时间的珍贵,也更加明白了应该如何去对待生命。
其次,季羡林先生在书中谈到了人生的意义。
他认为,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追求功名利禄,而在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的关怀。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讲述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的关怀。
他在书中写道,“我一生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寻求一个人的幸福。
”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让我意识到人生的意义在于对他人的奉献和关爱。
通过季羡林先生的文字,我明白了人生的真谛,也更加明白了应该如何去对待他人。
最后,季羡林先生在书中谈到了老年和死亡。
他认为,老年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讲述了自己对老年和死亡的态度。
他在书中写道,“老年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生命的放弃。
”这句话让我深受触动,让我明白了老年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生命的放弃。
通过季羡林先生的文字,我明白了老年和死亡的真谛,也更加明白了应该如何去对待老年和死亡。
总之,季羡林先生的《黄昏》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情感的作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受启发,感悟颇多。
我学会了珍惜时间,学会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的关怀,也学会了对老年和死亡的态度。
我相信,通过不断地阅读和思考,我会更加深刻地理解《黄昏》中的智慧和情感,也会更加明白季羡林先生的思想和精神。
季羡林巜回忆》赏析感悟《季羡林巜回忆》是著名学者季羡林的自传体作品,以他的亲身经历为主线,回顾了他的一生和几十年来的学术研究、社会活动等方面。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感悟颇深。
首先,本书展现了季羡林深厚的学术造诣和求真务实的精神。
季羡林是中国著名的古代文献学和古代历史学家,他在这些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从他早年对《三国志》的研究,到后来对《文献通考》的整理与研究,季羡林始终追求着真理和学术的高度。
他不断深入研究,跨学科研究,借助古籍和史料,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精确的考证和解读。
他提出的一些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的求真务实的精神和对学术的执着,让我深深地敬佩和钦佩。
其次,季羡林在社会活动中的广泛参与和积极奉献令人钦佩。
他一生致力于推行新文化运动,倡导人文精神,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他主张反对封建迷信和旧的价值观,倡导科学和人道主义精神,提倡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
他积极参与政治、教育和社会事务,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术界的规范化和人民群众的福祉尽心尽力。
他坚持理想信念,坚持为人民服务,深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尊重和爱戴。
他的社会参与和积极奉献,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自己在社会活动中的责任感和担当有了更深的思考。
此外,季羡林对人生的态度和对家庭的重视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在书中,季羡林多次提到了自己的家庭生活,他始终把家庭放在第一位,对待妻子和孩子都非常关心和呵护。
他用赤诚的爱和责任心对待家庭,为家人创造了美好的生活条件,给他们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
他不仅关心亲人的生活和工作,还积极参与家庭和睦、爱心互助的家庭教育。
他对家庭的关怀和重视,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和对家人的付出是人生中最为珍贵的。
综上所述,《季羡林巜回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许多思考和感悟。
季羡林深厚的学术造诣和求真务实的精神让我深受启发;他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奉献社会的精神令我钦佩;他对家庭的重视和对人生的态度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季羡林写的书
季羡林写的书
季羡林先生在中国学术界,常被人们冠以“国学大师”、“学术泰斗”、“国宝”等桂冠。
每当提到这些时,季羡林先生就会打趣地说:“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
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
他曾说:中华乃文章大国,对老祖宗的经典需随时含蕴于你们心中,低吟于你们口头。
下面和大家分享季羡林先生的书单。
(一)司马迁《史记》
《史记》这一部书,很多人都认为它既是一部伟大的史籍,又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我个人同意这个看法。
平常所称的《二十四史》中,尽管水平参差不齐,但是哪一部也不能望《史记》之项背。
《史记》之所以能达到这个水平,司马迁的天才当然是重要原因;但是他的遭遇起的作用似乎更大。
他无端受了宫刑,以致郁闷激愤之情溢满胸中,发而为文,句句皆带悲愤。
他在《报任少卿书》中已有充分的表露。
(二)《世说新语》
这不是一部史书,也不是某一个文学家和诗人的总集,而只是一部由许多颇短的小故事编纂而成的奇书。
有些篇只有短短几句话,连小故事也算不上。
每一篇几乎都有几句或一句隽语,表面简单淳朴,内容却深奥异常,令人回味无穷。
六朝和稍前的一个时期内,社会动乱,出了许多看来脾气相当古怪的人物,外似放诞,内实怀忧。
他们的举动与常人不同。
此书记录了他们的言行,短短几句话,而栩栩如生,令人难忘。
(三)陶渊明的诗
有人称陶渊明为“田园诗人”。
笼统言之,这个称号是恰当的。
他的诗确实与田园有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名句几乎是家喻户晓的。
从思想内容上来看,陶渊明颇近道家,中心是纯任自然。
从文体上来看,他的诗简易淳朴,毫无雕饰,与当时流行的
镂金错彩的骈文迥异其趣。
因此,在当时以及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对他的诗的评价并不高,在《诗品》中,仅列为中品。
但是,时间越后,评价越高,最终成为中国伟大诗人之一。
(四)李白的诗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天才之一,这一点是谁都承认的。
杜甫对他的诗给予了最高的评价:“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李白的诗风飘逸豪放。
根据我个人的感受,读他的诗,只要一开始,你就很难停住,必须读下去。
原因我认为是,李白的诗一气流转,这一股“气”不可抗御,让你非把诗读完不行。
这在别的诗人作品中,是很难遇到的现象。
在唐代,以及以后的.一千多年中,对李白的诗几乎只有赞誉,而无批评。
(五)杜甫的诗
杜甫也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千余年来,李杜并称。
但是二人的创作风格却迥乎不同:李是飘逸豪放,而杜则是沉郁顿挫。
从使用的格律上,也可以看出二人的不同。
七律在李白集中比较少见,而在杜甫集中则颇多。
摆脱七律的束缚,李白是没有枷锁跳舞;杜甫善于使用七律,则是带着枷锁跳舞,二人的舞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在文学批评史上,杜甫颇受到一些人的指摘,而对李白则绝无仅有。
(六)南唐后主李煜的词
后主词传留下来的仅有三十多首,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仍在江南当小皇帝,后期则已降宋。
后期词不多,但是篇篇都是杰作,纯用白描,不作雕饰,一个典故也不用,话几乎都是平常的白话,老妪能解;然而意境却哀婉凄凉,千百年来打动了千百万人的心。
在词史上巍然成一大家,受到了文艺批评家的赞赏。
但是,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赞美后主有佛祖的胸怀,我却至今尚不能解。
(七)苏轼的诗文词
中国古代赞誉文人有三绝之说。
三绝者,诗、书、画三个方面皆能达到极高水平之谓也,苏轼至少可以说已达到了五绝:诗、书、画、文、词。
因此,我们可以说,苏轼是中国文学史和艺术史上最全面的伟大天才。
论诗,他为宋代一大家。
论文,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笔
墨凝重,大气磅礴。
论书,他是宋代苏、黄、米、蔡四大家之首。
论词,他摆脱了婉约派的传统,创豪放派,与辛弃疾并称。
(八)纳兰性德的词
宋代以后,中国词的创作到了清代又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
名家辈出,风格不同,又都能各极其妙,实属难能可贵。
在这群灿若列星的词家中,我独独喜爱纳兰性德。
他是大学士明珠的儿子,生长于荣华富贵中,然而却胸怀愁思,流溢于楮墨之间。
这一点我至今还难以得到满意的解释。
从艺术性方面来看,他的词可以说是已经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九)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胡适之先生给予《儒林外史》极高的评价。
诗人冯至也酷爱此书。
我自己也是极为喜爱《儒林外史》的。
此书的思想内容是反科举制度,昭然可见,用不着细说,它的特点在艺术性上。
吴敬梓惜墨如金,从不作冗长的描述。
书中人物众多,各有特性,作者只讲一个小故事,或用短短几句话,活脱脱一个人就仿佛站在我们眼前,栩栩如生。
这种特技极为罕见。
(十)曹雪芹的《红楼梦》
在古今中外众多的长篇小说中,《红楼梦》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是状元。
中国其他长篇小说都没能成为"学",而"红学"则是显学。
内容描述的是一个大家族的衰微的过程。
本书特异之处也在它的艺术性上。
书中人物众多,男女老幼,主子奴才,五行八作,应有尽有。
作者有时只用寥寥数语而人物就活灵活现,让读者永远难忘。
读这样一部书,主要是欣赏它的高超的艺术手法。
那些把它政治化的无稽之谈,都是不可取的。
最后,引用季羡林先生的一段话来作为结尾:“我的经验压缩成两个字是勤奋。
再多说两句就是:争分夺秒,念念不忘。
”他说灵感这东西不能说没有,但是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勤奋出灵感”。
“无论干哪一行,没有勤奋,一事无成。
”
初听起来,季羡林先生这话好像是谦虚,是假话;但细细一想,这是人生的体验,是经验的总结,是肺腑之言,是真心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