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
- 格式:pdf
- 大小:220.62 KB
- 文档页数:2
艺术教育154■ 蒋笛以美导善——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隐性育德功能理论研究作为未来社会精英的预备群体,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关系着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前途和发展。
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虽然大学生道德素质主流表现出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思想积极健康向上等好的品质,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同时也流露出思想观念较为功利、道德观念趋向本位、信仰与理想观念淡薄等特点。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的德育工作有时仍沿用传统的德育教学模式,存在着单纯依靠理性说教、教学方式缺乏生动、忽视道德情感体验等弊端,使得普通高校的德育目标难以在学生身上实现内化。
传统的德育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形势,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努力去探索普通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一切艺术形式只要以真、善、美作为其表现内容和表现方法,就必然会与道德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必然会直接或间接地传播着道德观念。
艺术教育可以以美导善,具有培养主体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行为、优秀人格的隐性育德功能。
如果在普通高校中能够在较为感性的公共艺术教育中渗透道德教育,将会为以理性教育为主的传统德育提供有益的补充和支持。
但是,要谈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育德功能,必须首先弄清楚艺术教育到底能不能和道德教育联系在一起,在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究竟是否具有可行性。
一、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可行性分析近年来,一些西方艺术哲学观念对我国艺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唯美主义”。
一些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工作者开始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中奉行“唯美主义”。
他们极力批判在艺术作品或艺术教育中渗透道德观念,认为艺术就是艺术,与道德无关;而艺术教育就是纯粹的艺术教育,与道德教育无关。
艺术若与道德扯上关系,就玷污了艺术的纯粹性,就是“伪艺术”。
而艺术教育若与道德教育挂上钩,则违背了艺术教育的艺术性和审美性,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教育。
这种思潮对我国普通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产生了影响。
一些教师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学中,对道德观念采取回避的态度,追求所谓“真正的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功能与作用一六镇中心小学李亚梅一、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艺术教育与德育是密不可分的,杜威曾经表达过这样的观点,他认为:道德不是单一的,而是知、情、意、行各方面的统一。
育人是教育最直接、最根本的功能,而育人最基础的前提就是德育,将学生培养成道德高尚、人格健全的人是学校教育的目标,而艺术教育的作用正好能切合于此。
可以说,艺术教育与德育的教育目标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因为在教育实践中,艺术教育以其独特并易于接受的方式促进人的思想道德产生质变和升华。
孔子的“六艺说”恰是一个正确的例证,虽然其以“乐”为教育内容的思想并未形成完善体系,但他的出发点是希望通过以音乐为教育手段来促进人们形成求美、向善、乐观的价值观念,这种做法其实就是在实现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
艺术教育对于人的情感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首先,它有别于其他如说教、训诫、书本、记忆等教育方式,艺术不只是一种技能,它更是一种纯真的境界,它能让学生通过对各种艺术的学习与领悟、对艺术作品的鉴赏和创造中形成来自于内心情感的体验和调节,使情操得以陶冶,通过知觉的享受来引导心灵的净化,进一步促成内心的蜕变,塑造健康的审美观,懂得美丑善恶、真假是非,了解真正的人性,理解真正的道德。
其次,艺术总是与“美”联系在一起的,而艺术之美并非约定俗成,美的概念也从未有过明确界定,它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是依靠人们的想象和感觉。
所以,艺术教育给学生提供了比书本知识更为广阔和自由的空间,能让学生产生发现美和创造美的动力,并将其反馈作用于生活实践,让学生懂得怎样热爱生活、学会积极寻找生活之美,始终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从而形成良好的人生价值观。
可以说,艺术教育对于学生道德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艺术教育有着强大的德育功能。
二、艺术教育塑造校园文化功能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一所学校要得到大众的认可,就必须树立鲜明的校园文化标志,以校园文化为形式来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精神风貌。
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实践研究引言艺术教育与德育是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创造力和情感表达能力,而德育则是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品德和价值观念。
艺术教育和德育融合实践是一种教育方式,旨在通过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取向。
本文将围绕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的实践研究展开探讨,并阐述其在教育领域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一、融合艺术教育与德育的必要性1.2 增强学生的创造力艺术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时变得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而德育则可以引导学生在创造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取向,使创造力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1.3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融合艺术教育与德育可以使学生更加关注社会,理解社会,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二、融合艺术教育与德育的实践案例2.1 课堂实践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融入艺术元素,如音乐、美术等,配合德育教学内容,通过艺术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接受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
在语文课上,可以利用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来启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念。
2.2 学校实践学校可以开设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的课程,组织相关的艺术活动和德育活动。
比如举办主题展览、文艺演出等活动,引导学生用艺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加强对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的教育。
2.3 社会实践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比如组织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志愿者活动等,通过艺术的形式呈现实践成果,同时引导学生思考道德问题和社会问题。
三、融合艺术教育与德育的难点和解决办法3.1 难点融合艺术教育与德育需要教师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能力,目前教师跨学科融合的能力较为薄弱。
学校和社会也需要更多的支持和资源来推动艺术教育与德育的融合。
四、融合艺术教育与德育的成效评估4.1 学生情感体验融合艺术教育与德育的成效可以通过学生的情感体验来评估,比如学生表达情感的深度和广度、对道德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能力等。
艺术教育在全面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分析摘要:艺术教育是学校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是学校全面教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健康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爱国主义教育,促进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全面和谐的发展都具有特殊作用。
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整体素质有些偏低,因此,通过大力开展学校的艺术教育,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德育功能、智育功能、体育功能、美育功能以及劳动功能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高职艺术教育全面素质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a)-0150-011 艺术教育在全面素质教育中的作用1.1 艺术教育的美育功能艺术教育能使人树立正确的、高尚的审美观和艺术观,艺术对人的修养和陶冶情操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
通过艺术教育、艺术欣赏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或创作,从中感受到作品中所蕴含的韵律美、线条美,从中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
比如舞蹈,这个被人称之为看得见的音乐、会动的画面、活的雕塑的艺术形式,融合了诗歌、音乐、美术等艺术因素,借助线条、画面和韵律,生动地展现了动态的美,是非常好的美育内容和途径。
无论是杨丽萍美轮美奂的《雀之灵》,还是鸟叔可爱搞笑的《骑马舞》,抑或是俄罗斯经罗的《天鹅湖》,都给人美的享受,无论是对于学习模仿者,还是对于观赏者,都能起到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的作用。
同时,舞蹈训练的本身就是一个让学生从中感受美、创造美的过程,而舞蹈训练中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又是融合了健康与美丽为一体的过程。
所有的学生,无论是学习民族民间舞,还是学习芭蕾舞,抑或古典舞或现代舞,都能够从学习、训练、欣赏的过程中,提高其审美能力,提高对美的表现能力,在他们通过各种动作来表现的时候,又能充分体现出肢体语言的美妙。
不仅如此,通过舞蹈与音乐、灯光、舞台布景效果的有机融合,还能够使学生感受和谐的美、协调的美。
1.2 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通过艺术教育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培养的过程,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美与丑的识别、理解与认识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德育的过程。
论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已经被广泛地认可,它的定位就是教育普罗大众的人文素质,塑造社会文明文化气息,引向一个和谐社会的理想。
音乐教育系统帮助学生认识、欣赏、习得和发展音乐技能,以增强审美能力和人格气质,体现人文精神,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
因此,音乐教育在德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1、培养良好的品格
音乐教育可以给学生教育健康的精神,促进学生品格的发展。
它可以通过崇高的音乐文化教导学生热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自信、淡定、坚韧、勇敢,以及和平、诚实、宽容、忍耐,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
2、开发情感
音乐在教育中的本质,是能够抚慰人们的心灵,唤起人们的满怀拥有的感情,开发情感,满足艺术需求,更好地了解和利用艺术资源。
音乐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挥的舞台,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优良的个性、活跃的思维,以及开发学生的情感。
3、培养有礼貌的习惯
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有礼貌的行为表现,如握手、介绍、见面礼等,养成有敬意、得体、有礼貌的习惯,给他们一个习惯交际的环境。
通过音乐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让学生自觉地做礼仪礼仪,从而营造一个和谐的教育氛围。
三、总结
总之,音乐教育在德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巨大的潜力和社会价值。
它不仅能够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品格,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促进学生有礼貌的行为表现,使学生更加文明和谐。
未来,我们应该把音乐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行动,加以重视和推广,以塑造社会的文明文化气息,为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做出贡献。
艺术教育在德育中的渗透儋州市八一中学朱礼1981年1月,教育部、文化部联合发出《关于当前艺术教育事业若干问题的意见》指出:“既要重视培养专门艺术人才,也要注意普通教育中的美育,各级文化教育部门必须把艺术教育放在应有的地位。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其中第35条规定:“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要提高认识,发挥美育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不同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
”199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第九条规定指出:“要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进一步落实音、体、美课程,并积极在普通高校和高中阶段开设艺术选修课,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欣赏水平。
”从以上条例可以看出,“陶冶情操”与“提高艺术修养”均为艺术教育的首要目的。
那么,怎样真正发挥艺术教育特点进行德育?我想谈几点个人看法:一、艺术教育德育化――纳艺术教育入德育把艺术教育纳入德育范畴,其最主要的标志就是把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确立为艺术教育的目的,而忽视了艺术教育的审美目的。
在人们脑中,总认为“艺术课能陶冶学生品德,能反映现实,与政治结合,并且在思想教育上比别的课程来的快。
”这样的观念,让我们感受到艺术教育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思想教育的需要,脱离了艺术的本质,成为“为思想政治教育而生”的一门教育。
一位美术老师在他的一堂《革命历史画》欣赏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中写到:“革命历史画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本欣赏专题集中选择了《血衣》、《地道战》、《蒋家王朝的覆灭》、《开国大典》等四幅表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经典作品,《血衣》是对伟大的土地改革运动集中的形象概括;《地道战》反映了中国人民同日本帝国主义的顽强斗争;《蒋家王朝的覆灭》表现了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国民党反动统治彻底垮台的伟大史实;《开国大典》体现了中国人民共庆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宏伟场面和昂扬振奋的精神与热情。
艺术教育的功能摘要:学校教育中艺术教育功能体现在多个方面,艺术教育不仅能够提供审美教育的基础功能、辅助道德教育的功能、启迪智育的功能,同时也可以给情境教学法提供丰富的内容和资源。
因此,学校教育应该充分挖掘艺术教育的功能,为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服务。
关键词:艺术教育 审美教育 道德教育 启迪智育 情境教学 “艺术教育是以艺术为媒介培养人的艺术能力与艺术境界的自由有序的系统活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艺术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并通过网络、电视等大众媒体走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艺术与人的日常生活变得密不可分。
学校艺术教育在培养人、教育人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因此探讨学校艺术教育功能有助于更好的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培养优秀人才。
1 艺术教育以审美教育为基础,具有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功能艺术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艺术教育以审美教育为基础,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因此审美教育也是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方面。
此外,学校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其中美育的培养主要靠艺术教育,通过审美教育能够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
通过审美教育,能够促使大部分学生提高对艺术的感受力、激发主动参与审美活动的热情,在此过程中学生获得审美经验、提升审美能力。
如学生在绘画课上学习了素描,学生观察力也会随之提升,在看待物体不仅包括平面构成,阴影部分也尽收眼底,由此学生在生活中能够发现更多潜在的美,并且引发创造美的冲动。
一位没有接受书法艺术教育的学生或许对书法的认知仅停留在书写层面,认为书法就是写字的过程,而学生在具体学习了书法用笔、结构之后才会感受到书法中每一个笔画、线条都是灵动的艺术,其中饱含着书写者的艺术修养与艺术情感,学生在感受过程中不但能够提升书法书写能力、鉴赏力,同时也会产生书法创作的冲动。
2 艺术教育为道德教育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具有促进德育的功能德育在我国一直被高度重视,但是如何落实德育,避免空洞教条的伦理说教成为实施道德教育的一个难题。
小学德育研究论文题目:浅谈艺术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地州市:新疆巴州库尔勒市学校:库尔勒市第四小学姓名:安芮学段:小学2011年度浅谈艺术教育中的德育教育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在我们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经常会接触到孩子的内心世界。
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我们也深刻体会到德育教育对于现如今孩子的重要性。
因此,我们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教育,更是引导孩子心灵的教育。
1、艺术教育与德育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互融合的关系自古以来,美与善就被看做是一体的。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则认为,“审美教育同人的思想面貌的形成,同儿童和青少年审美和道德标准的形成,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
艺术教学本身就是让孩子通过学习欣赏艺术,陶冶情操。
在我上课的时候我会时常观察学生的举动。
当孩子们被美妙的音乐所吸引的时候,他们就会很认真的去聆听。
能够投入到当中去。
在现实教育中,一方面,美育和德育都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区别本来就只有相对意义,他们的教育对象和教育目的是同一的,因而它们也是以相融的关系而存在;另一方面,教育对象的审美判断和道德判断往往也具有一定的相融性。
这就是艺术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感是产生共鸣的。
也就是说,在同一过程中欣赏主体同时产生了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感。
因此可以说,艺术教育和德育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互融合、不分你我的关系。
2、艺术教育与德育不是从属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艺术教育与德育的相辅相成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艺术教育能够促进德育的发展。
另一方面,德育也能够确保艺术发展的正确方向。
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不难发现,有些调皮捣蛋的孩子其实本性是不坏的。
他们有时候只是希望得到老师的重视。
我在上课的时候就会特别关注那些在班级当中被冷落的孩子。
尽量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并时常鼓励他们。
慢慢的你会发现这些学生非常喜欢上音乐课,而且表现的也越来越积极。
并且我会在上课的时候引导学生学会聆听音乐。
在聆听的过程中,孩子们很认真的体会音乐带给我们的美感。
论高校艺术教育与实践的德育功能实现——以湖南理工学院为个案【摘要】高等院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我国的人才战略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以文化和审美为切入点深入开展高校艺术教育与实践,全面提升当代大学生群体文化艺术素养,是新时期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文章以湖南理工学院为研究个案,从高校艺术教育与实践的必要性、实现途径、现实效果等方面加以阐述。
【关键词】高校艺术教育;实践;德育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我国人才的综合素质及思想政治基础。
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建立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有效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不断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所在。
作为文化艺术传承的重要组织机构,高校如何发挥自身在艺术教育与实践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德育工作,已成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命题。
一、深入开展高校艺术教育与实践的现实意义解读在结合高校办学实际、尊重地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深入开展高校艺术教育与实践.既符合中央有关政策导向,也契合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指向。
第一,深入开展高校艺术教育与实践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有之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推进高雅文化进校园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艺术修养”。
实践证明,以艺术教育与实践的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品位,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涵,通过愉快的审美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对学生发生作用,具有隐性教育的特点,可以让学生在无意识、无任何外在压力的情况下,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影响,具有学生接受愿望强、接受效果好的特点,从而更好地引导并激励广大青年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