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及疗效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3
手术治疗68例踝关节骨折疗效分析标签:踝关节;手术;分析踝关节骨折临床较为常见,由于踝关节承受着全身重量,需要有良好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处理不当易出现踝关节不稳及创伤性关节炎而致踝关节功能受限。
本院自2007年~2013年对68例踝关节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经随访分析,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男47例,女21例;年龄17~69岁,平均35.7岁;右侧24例,左侧44例;运动扭伤28例,坠地伤13例,车祸伤17例,压砸伤10例。
骨折类型:单纯外踝或内踝骨折15例,单踝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19例,双踝骨折20例,三踝骨折14例,按Lauge-Hansen标准诊断分型[1]:Ⅰ度、Ⅱ度旋后内收型分别为9例,7例、Ⅰ度~Ⅲ度旋前外展型分别为3例,4例、3例,Ⅱ度~IV 度旋后外旋型分别为7例、6例、7例,Ⅰ度~IV度旋前外旋型分别为3例、8例、4例、5例,垂直压缩型2例。
2 治疗方法根据骨折的不同类型,外踝采用沿腓骨前缘或后缘的纵形切口。
内踝采用标准弧形切口或内侧旁切口,将各踝骨折断端均行显露及清理,尤其是内踝骨折应先探查有无三角韧带断裂,嵌夹,直视下行手法整复,保持踝关节背伸95°,外踝给予腓骨远端解剖型钢板加踝钉固定,下胫腓联合损伤需固定者用拉力螺钉从外后向前内呈20°~30°角平行胫距关节面固定,固定平面高于胫腓联合1~3cm,后踝骨折予以拉力螺钉由后向前平行胫距关节的固定,内踝骨折予1~2枚拉力螺钉固定,最后修复断裂的韧带。
术后患踝予断腿石膏托功能位固定1~2周,患侧髋、膝、趾主动锻炼,3周后不负重的踝关节主动被动活动,6~8周后在保护条件下逐渐负重,10~12周后负重时取消固定下胫腓联合的螺钉,1年后骨折愈合拔除其余内固定物。
3 治疗效果本组68例,随访6~48个月。
疗效按齐斌等[2]提出的标准:优良65例,踝关节功能完全恢复正常,无痛,X线示骨折解剖复位,踝穴正常,无骨性关节炎改变;可2例,踝关节功能尚可,走远路时踝关节轻微肿胀和疼痛,X片示踝穴内侧间隙稍加宽、无骨性关节炎改变;差1例,有负重痛,走路时踝关节肿胀,疼痛,X线片踝间隙不对称,有一侧踝穴间隙增宽>2mm,并有骨性关节炎改变。
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目的:研究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与术后恢复情况。
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月-2012年9月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53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27例和对照组26例。
观察组采用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对患者持续跟踪随访3个月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显效11例,有效16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患者显效8例,有效1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0.78%,两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评分情况,观察组优秀18例,良好7例,优良率为92.59%;对照组优秀13例,良好6例,优良率为73.08%,两组的优良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疗效显著,既能够促进伤口愈合,还可以增强关节功能,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标签: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保守治疗踝关节骨折是骨科中的多发病,近几年来发病率迅速攀升,超过全身骨折发病的3.9%以上,且频发于青壮年人群[1]。
踝关节节由胫骨远端、腓骨远端和距骨体组成,如果踝关节骨折治疗不够及时或者方法选用不当,会导致骨折难以愈合、畸形愈合和创伤性关节炎等后遗症。
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是目前的主要手段,但要求在解剖复位上做到准确牢固[2]。
本次研究选用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月-2012年9月踝关节骨折患者53例,对手术治疗效果及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月-2012年9月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53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27例和对照组26例。
观察组中男15例,女12例;年龄22~75岁,平均(45.7±3.8)岁;跌伤13例,交通事故伤8例,高空坠落6例;旋后外旋型5例,旋后内收型7例,旋前外旋型9例,旋前外展型6例;单踝8例,双踝11例,三踝8例。
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50例的临床疗效分析目的:分析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5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术后辅以恰当正确的功能锻炼;并同期对照30例手法复位治疗踝关节骨折的患者,研究临床疗效。
结果:实验组5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两组患者均得到8~12个月随访,平均10个月。
实验组患者优良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手术的方式治疗踝关节骨折,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operation treatment for ankle joint fracture. Methods:50 cases of ankle fracture patients received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through surgical operation treatment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an experimental group in the research. The patients conducted functional exercise after the operation treatment. Another 30 patients with manual reduction treatment of ankle fractures were selected as the comparison group.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in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Results:The 50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uccessfully underwent the operation. All the patients received 8~12 months of follow-up with an average of 10 months. The excellent rat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patient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Conclusion:The operation method for the treatment of ankle fractures has a significant clinical efficacy.[Keywords] Ankle fracture;Operation treatment;Clinical curative effect;Significant踝关节是人体活动量和受力较大的一个关节。
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及疗效分析踝关节骨折是创伤性骨折中较常见的一种,治疗方法分为保守性和手术性治疗两种,而手术治疗方法又具有多种选择。
本文将介绍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其疗效分析。
手术治疗方法开放复位内固定术开放复位内固定术(open reduction internal fixation, ORIF)是一种较为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
其主要步骤为在踝关节处进行开放性手术,将骨片复位后使用内固定物(如金属钉、钢板、螺钉等)将骨头重新固定。
该方法适用于骨折完全性高、移位明显、关节面不稳定的患者。
踝关节镜下手术踝关节镜下手术是在局麻或全麻下,通过一些小切口和腔镜器械进行骨折复位和内固定的手术方法。
该方法不开放踝关节,因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手术效果好的优点。
小切口内固定术小切口内固定术是在局部麻醉下通过小切口进行的手术,不但降低了手术创伤,而且术后恢复较为快速。
该手术方法已经慢慢代替了传统的ORIF手术,成为踝关节骨折的主要手术治疗方法之一。
疗效分析手术治疗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手术治疗效果的好坏也要考虑多个因素的影响。
手术治疗优点手术治疗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点:•矫正骨折部位,恢复踝关节稳定性•骨折复位和愈合效果好•减少骨折部位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对于骨折类型较严重患者,手术治疗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手术治疗可能存在的问题手术治疗的缺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手术治疗费用较高•手术治疗一定有一定的术后恢复过程•少数情况出现术后并发症以上这些问题给大家带来了一定的困扰,然而,对于骨折类型较严重患者,仍然有较大的治疗价值。
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为了保证手术治疗的成功,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术前术中应充分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和骨折程度•术后积极进行康复治疗这些因素是影响手术治疗效果的关键,因此需要及时的进行治疗。
结论踝关节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创伤性骨折,治疗方法分为保守和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手术治疗效果的好坏也要考虑多个因素的影响。
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疗效分析目的探讨分析踝关节骨折临床特征、手术治疗方法和效果。
方法2008年9月~2009年4月,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56例,予切开复位内固定,恢复踝关节内外侧结构的稳定性,回顾性分析56例各种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资料。
结果5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个月~1年,骨折愈合时间10~16周,根据Baird-Jackson 评分系统评分,术后优44例,良6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89.2%。
结论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可取得满意的骨折复位及临床疗效,对骨折类型的准确判断及正确选择固定方法对于提高复位质量、改善远期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踝关节骨折;内固定术;疗效踝关节是人体负重量最大的屈戍关节,站立时全身重量均落到踝关节上,行走时的负荷值约为体重的5倍。
踝部骨折是最常见的关节内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3.9%,青壮年最易发生[1]。
踝关节需有良好的稳定性和灵活性,一旦损伤,需要达到解剖复位、坚强的内固定及修复韧带,便于早期功能锻炼及骨折愈合,如果处理不得当,易晚期容易出现踝关节的不稳定及创伤性关节炎,导致致踝关节功能受限。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56例,其中男37例,女19例,年龄18~62岁,平均33.5岁。
致伤原因:跌倒扭伤致32例,车祸损伤11例,运动损伤13例,依据X线提示:单踝骨折10例,双踝骨折22例,三踝骨折24例。
均为闭合性损伤。
根据Lauge-Hansen分类:旋后外旋型18例,旋前外旋型20例,旋前外展型10例,旋后内收型8例。
合并下胫腓关节分离29例,距骨骨折l8例。
受伤距手术时间为3~7 d,平均5 d。
1.2手术方法麻醉方式多样,多采用腰麻,少部分硬膜外麻醉及神经阻滞麻醉。
(1)单踝骨折:移位的内踝骨折可能导致距骨倾斜而造成足内翻畸形,需切开复位内固定,较小的折块用克式针固定,如果骨折块较大一般使用松质骨加压螺钉固定,或者可吸收钉固定。
(2)腓骨下1/3斜形骨折、螺旋型骨折选用钢板固定。
中西医结合治疗踝骨骨折疗效分析踝骨骨折是指下肢骨折中最常见的一种,通常跌倒、暴力碰撞或运动损伤都可能引起此类骨折。
踝骨骨折后,病人往往会出现严重的疼痛、肿胀、不能正常行走等症状。
为了快速康复,许多医院选择中西医结合治疗踝骨骨折。
本文将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踝骨骨折的疗效进行分析。
中医治疗踝骨骨折主要采用传统中医药治疗方法,如中药疗法、针灸疗法和推拿疗法等。
中药疗法是中医治疗踝骨骨折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常用的中药有破骨丹、归脾汤等。
这些中药具有活血化瘀、祛痹止痛的功效,可以促进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环,加速骨折愈合。
针灸疗法是将针刺入特定穴位,以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加速骨折愈合。
推拿疗法是通过按摩和推拿手法,刺激踝关节周围的经络和穴位,促进气血流通,减轻疼痛,促进愈合。
西医治疗踝骨骨折主要采用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
手术治疗通常是采用内固定法,即通过手术将骨折部位复位并固定,常见的方法有钢板和螺钉固定等。
手术治疗可以减少骨折部位的疼痛和肿胀,有效恢复骨折部位的功能。
康复治疗主要包括康复训练和物理治疗,通过恢复受伤部位的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帮助病人尽快重返正常生活。
中西医结合治疗踝骨骨折的疗效明显优于单一治疗。
中医的中药疗法可以促进骨折愈合并缓解疼痛,而针灸疗法和推拿疗法可以改善病人的气血循环,减轻疼痛,促进愈合。
西医的手术治疗可以迅速减轻病人的症状,恢复骨折部位的功能,而康复治疗可以帮助病人恢复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加速康复过程。
中西医结合治疗既可以针对病人的症状进行针对性治疗,又可以帮助病人全面康复,提高康复质量。
中西医结合治疗踝骨骨折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减轻病人的疼痛,促进骨折愈合,并帮助病人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在实际治疗过程中,还需要医生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进行有效的康复训练。
也需要进一步开展系统性的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中西医结合治疗踝骨骨折的疗效,为临床的应用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
中西医结合治疗踝骨骨折疗效分析
踝骨骨折是指踝部的骨折,是常见的外伤性骨折之一。
传统的中医治疗和现代西医治疗各有特点,结合使用可以更好地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将从中西医结合治疗踝骨骨折的方法、疗效和优缺点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中医治疗踝骨骨折的方法
中医治疗踝骨骨折主要采用中药内服、外用、针灸等方法进行治疗。
中药内服可以通过药物调理来促进软组织的修复和骨折的愈合。
外用中药可以通过热敷、湿敷等方式来改善血液循环和缓解疼痛。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调理气血,促进骨折的愈合。
二、西医治疗踝骨骨折的方法
西医治疗踝骨骨折主要采用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两种方法。
手术治疗是通过手术将骨折复位并使用内固定器材进行固定,以达到骨折整合的目的。
保守治疗主要是采用石膏固定、保持患肢固定位置,并进行康复训练。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踝骨骨折的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踝骨骨折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可以通过中药调理气血、促进软组织修复和骨折愈合,缓解疼痛等作用。
而西医可以通过手术复位和内固定器材进行骨折愈合。
中西医结合治疗踝骨骨折可以综合利用两种方法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和骨折的愈合率。
踝关节骨折手术后疗效分析【关键词】踝关节;骨折;手术;疗效分析踝关节骨折是最多见的关节内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青壮年最易发生。
我科1999年8月至2006年12月共手术医治踝关节骨折患者38例,均行手术医治,疗效中意,现对其进行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式一样资料本组38例踝关节骨折中,男29例,女9例;年龄14岁~70岁,平均岁。
依照Weber-AO分类,B型62例,C型58例。
依照Lauge Hansen分类,旋后外旋型13例,旋前外旋型12例,旋前外展型8例,旋后内收型5例。
其中双踝骨折31例,三踝骨折7例。
闭合性骨折35例,开放性骨折3例。
均采纳切开复位内固定医治,受伤距手术时刻为3 h~12 d,平均6 d。
术前时刻延长的要紧缘故是局部有皮肤擦伤或肿胀致张力性水疱。
手术方式手术采纳腰部硬膜外麻醉,利用止血带,手术顺序为外踝、后踝和内踝。
手术采纳内、外双切口。
内踝骨折,之内踝尖为中心内侧弧形切口;外踝骨折,之外踝尖为中心,做外侧弧形切口前内侧用于固定内踝骨折。
术中注意螺钉不可进入外踝与距骨之间关节面,对归并胫腓前韧带损伤者在外踝固定后行韧带修补,对单纯内或外踝骨折归并韧带断裂者,骨折复位后对其进行修补,复位均在直视下解剖复位。
术后术后处置均行石膏托外固定,常规给以抗生素,3天后行肌肉收缩练习,2周创口愈合,非负重站立,6周后部份负重行走,X线随诊临床愈合后,开始负重行走。
2 结果本组有35例均取得随访,随访时刻为8个月~24个月,平均20个月。
骨折愈合时刻为12周~18周,疗效评定按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美国足外科协会评分系统,总分值100分)评分,其中优(96分~100分)23例,良(91分~95分)10例,可(81分~90分)4例,差(0分~80分)1例,优良率%。
3 讨论踝关节骨折是一种关节内骨折,医治需要精准的解剖复位和顽强的内固定,以确保关节初期活动和增进关节软骨的修复。
对踝部骨折患者采取关节镜下踝关节骨折手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对踝部骨折患者采取关节镜下踝关节骨折手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
方法:踝部骨折患者取样85例,皆为2019.02-2021.02来院治疗,抽签分组,行关节镜下踝关节骨折手术(n=43,实验组)和常规手术治疗(n=42,常规组),观察术后骨折愈合情况,比较不良反应率,总有效率,住院时间。
结果:实验组手术(72.63±8.70)min,术后(10.94±1.21)周骨折愈合,住院(4.75±0.96)d比常规组用时短,术中出血(88.50±24.62)ml,比常规组少,常规组不良反应率19.05%(8/42)比实验组4.65%(2/43)高,总有效率85.71%(36/42)比97.67%(42/43)的实验组低,P<0.05。
结论:踝部骨折患者采取关节镜下踝关节骨折手术可减少其术后不良反应,提升手术疗效,缩短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对其术后康复有积极影响作用。
关键词:不良反应;手术疗效;骨折手术踝部骨折多由外旋、内翻、外翻等间接暴力所致,骨折程度与受伤时足部位置、暴力作用方向、大小有关,踝关节具有关键负重作用[1],若出现骨折未得到及时治疗将会发展为创伤性踝关节炎,增加患者病痛,影响患者正常行走功能。
鉴于此,本文结合2019.02-2021.02来院治疗的85例患者手术资料,研究分析了关节镜下踝关节骨折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踝部骨折患者取样85例,皆为2019.02-2021.02来院治疗,抽签分组,行关节镜下踝关节骨折手术(n=43,实验组)和常规手术治疗(n=42,常规组)。
常规组46至72岁,平均(55.36±5.50)岁,47.62%(20/42)女,52.38%(22/42)男,实验组46至73岁,平均(55.90±5.27)岁,48.84%(21/43)女,51.16%(22/43)男,P>0.05。
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和手法复位治疗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分析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和手法复位治疗效果。
方法:邀请本院2019年2月到2021年2月中入院的94例踝关节骨折患者参与研究,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手术治疗,研究组采用手法复位治疗,比较两组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两组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P>0.05无差异;研究组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但是骨折愈合时间比对照组长,P<0.05存在差异。
结论:采用手术治疗和手法复位治疗踝关节骨折均有较好的效果,可以促进患者踝关节功能的恢复,手术治疗可以减少骨折愈合的时间,手法复位治疗可以减少住院时间,均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手法复位;效果踝关节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在日常生活中或在运动场上,均容易发生。
踝关节骨折直接原因是由于暴力引起。
踝关节骨折的临床表现为踝关节部剧烈疼痛、畸形,继而出现关节肿胀、皮下淤血,严重时患者行动受限,出现足部血液循环障碍。
所以骨折后应该及时进行治疗,促进骨折的恢复,使踝关节功能可以恢复正常[1]。
本次就主要针对踝关节骨折采用手术治疗和手法复位的治疗效果进行探讨,具体内容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邀请本院2019年2月到2021年2月中入院的94例踝关节骨折患者参与研究,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7例;研究组的年龄在23岁到70岁,平均年龄为(45.21±5.06)岁,男27例,女20例;对照组年龄在22岁到68岁,平均年龄为(45.29±5.33)岁,男25例,女22例。
纳入标准:全部患者经过诊断均为踝关节骨折;全部患者均知情本研究并且签署同意书;患者治疗依从性很高。
排除标准:伴有精神障碍或者意识障碍;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凝血功能异常;中途退出者;临床资料不全者。
两组年龄、性别等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可比。
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及疗效分析
作者:雷春贺瑞
来源:《中外医疗》2014年第26期
[摘要]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及术后康复的疗效。
方法对77例踝关节骨折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旋后内收型23例,旋后外旋型24例,旋前外旋型22例,旋前背屈型8例;所有患者均手术治疗,内踝采用螺钉或张力带钢丝固定,外踝骨折采用环形钢板进行固定,术后进行规范的功能锻炼。
结果出院后随访9~30个月,平均为期15个月,优良率90.2%。
结论踝关节的复位和牢固的固定方法、术后的功能锻炼对踝关节骨折的远期疗效至关重要。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治疗;疗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 R6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9(b)-0024-02
踝关节是人体负重最大的关节,站立和行走时时全身重量均落到踝关节上,因此,踝关节骨折在创伤骨折损伤十分常见,青壮年因负重或剧烈运动较多以及中老年骨质疏松等常易发生[1]。
因踝关节需有良好的稳定性及灵活性,而踝关节骨折是关节内骨折,一旦出现损伤,需要进行解剖复位、内固定以及韧带修复。
若处理不当或处理不及时,晚期更容易出现踝关节的不稳定及关节炎症,最终导致踝关节的功能受损。
该院2009—2013年收治77例踝关节骨折患者,收到较为满意的疗效,总结出治疗经验与同行交流学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收集了该院2009—2013年收治的77例踝关节骨折患者,其中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7岁,平均37.7岁;因跌倒扭致伤32例,交通事故致伤22例,体育运动损伤10例,坠落致伤7例,压砸致伤6例;依据影像学拍片检查发现闭合性骨折51例,开放性骨折26例;根据Lauge-Hansen骨折分类旋后内收型23例、旋后外旋型24例、旋前外旋型22例、旋前背屈型8例;合并有下胫腓关节分离19例,有距骨骨折1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4 h~8 d,平均4 d。
1.2 手术时间
对于26例开放性骨折患者,首先清理创口,待患处伤口情况稳定后行关节内固定术。
对于51例闭合性骨折中9例未出现组织肿胀的患者,经完善检查后,于4~6 h内行急诊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其余42例患者因出现软组织肿胀或其他原因先给予冷敷、消炎、消肿对症治疗,并在石膏固定基础上辅以跟骨骨牵引制动及复位,待炎症肿胀消退后于7~10 d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
1.3 手术方法
多数开放型踝关节手术中采用持续性硬膜外麻醉、少数采用神经阻滞麻醉或全麻等麻醉方式。
手术切口选择多选用内、外踝前、后缘弧形切口。
对移位的内踝骨折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而伴有骨质疏松内踝骨折用两枚螺钉或张力带钢丝固定。
对于踝关节以上的外踝骨折,多选用环形钢板进行固定;对于伴有有腓骨干的骨折,先进行骨折移位整复,用窄重建钢板固定。
在外踝骨折手术中注意恢复10~15°的外翻角。
对外踝以下的骨折多伴有骨质疏松者采用张力带钢丝固定。
对于双踝骨折,按照先内、后外踝的先后顺序进行固定。
对于三踝骨折按照先后踝,再外踝,最后内踝的顺序进行固定。
伴有胫腓联合韧带损伤分离的应用螺钉进行固定。
对于陈旧性踝关节骨折,先进行关节整复后应用钢板螺钉固定。
1.4 术后处理
将手术下肢应用石膏进行中立位固定并抬高患肢,固定时间为14~30 d,同时进行抗感染治疗大约4~6 d。
嘱患者术后第2天进行主动伸脚趾和屈膝活动。
术后30 d后下床进行不负重的活动, 60 d后可适当负重行走,直至解除胫腓联合的螺钉并行X线复查骨折线。
2 结果
3 讨论
踝关节在人体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此处骨折将会造成腓骨缩短、畸形,或者距骨倾斜或移位,影响人的活动。
治疗踝关节骨折的关键,不仅要恢复踝部踝穴的完整性,而且应正确而及时的处理踝关节周围损伤的韧带,尽量减少因关节不稳定造成的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3]。
该组统计中的患者在对其移位的内踝骨折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7例伴有骨质疏松内踝骨折用两枚螺钉或张力带钢丝固定;对于16踝关节以上的外踝骨折,用环形钢板进行固定;对于7例伴有有腓骨干的骨折,先进行骨折移位整复,用窄重建钢板固定,在外踝骨折手术中注意恢复10~15°的外翻角;对23例外踝以下的骨折多伴有骨质疏松者采用张力带钢丝固定;对于15例双踝骨折,按照先内、后外踝的先后顺序进行固定;对于三踝骨折按照先后踝,再外踝,最后内踝的顺序进行固定;对7例伴有胫腓联合韧带损伤分离的应用螺钉进行固定;对于2例陈旧性踝关节骨折,先进行关节整复后应用钢板螺钉固定。
在该组统计中,有5例患者外踝复位不佳,导致了关节炎症的出现。
此时早期进行解剖复位,处理腓骨远端骨折,同时处理好腓骨与外踝轴线有10~15°的夹角的问题,对踝关节功能的恢复和预防炎症是至关重要。
对少数踝关节骨折伴发胫腓下联合分离的的情况,当重视胫腓下联合分离的治疗,因其往往会影响到踝关节的稳定性,负重时尤为明显。
国际医学上认为内、外踝固定后的胫腓联合仍然不稳定就必须进行胫腓下联合固定,且对固定胫腓下联合时踝关节的具体位置持有不同的见解,笔者经过该组实验证实了若踝关节处于
的跖屈角度增加1°,会使踝关节丧失背伸角度,最多丧失11°,所以在踝关节骨折手术上固定下胫腓联合韧带时,踝关节应是完全背伸的姿势。
对该次统计中的6例胫腓韧带的损伤患在术中进行了及时的修复。
患者踝关节复位固定术后的功能锻炼要适宜。
有研究认为骨折修复早期就应该进行无保护的负重,无保护能使腿部较早的活动,与石膏固定制动相比早期的功能锻炼在住院时间、疼痛程度、功能评分等方面两者并无显著差异。
早期活动可以获得较早的功能恢复,但6个月后与早期制动组比较两者无明显差别,且伤口并发症高于后者,因此主张早期活动要按患者情况适量进行。
该研究主张根据患者骨折的粉碎程度的情况判断开始早期功能锻炼的时间,确保在骨折稳定的条件下进行锻炼,帮助其回恢复关节的功能,但要依据早下地、晚负重的原则。
综上所述,踝关节发生骨折的患者必须及时就医,正确判断出骨折的类型,选择好手术的时机,以及合适的固定方法,进行科学、高质量的复位,同时在手术完成后因时制宜的功能锻炼,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患者尽快恢复病痛踝关节。
[参考文献]
[1] 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 792-796.
[2] 梁军,于建华,郑德志.踝关节的手术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2009, 22(10): 604-608.
[3] 周克中.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12(6):97-99.
[4] 钱明珠,林伟,黄敏华,等.踝关节的磁共振成像技术与临床应用探讨[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2,32(4):385-386.
[5] 代文杰,黄章,汤文平,等.三踝骨折 18 例手术治疗分析[J]. 陕西医学杂志,2006,35(9):1153-1154.
[6] 姜保国,张殿英,傅忠国,等.踝关节骨折内固定及术后康复治疗[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1(11): 435-436.
[7] 萧湘,张铁良,张建国,等.陈腐性三踝骨折手术的治疗[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6,6(26):390-393.
[8] 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734.
(收稿日期:2014-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