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病毒细胞受体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1016.67 KB
- 文档页数:7
塞内卡病毒研究与防控作者:李正宏,李乙江来源:《畜牧兽医科学》 2020年第6期李正宏1,李乙江2(1.云南省瑞丽市勐卯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德宏 678600;2.云南省德宏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德宏 678600)摘要:A型塞内卡病毒(Seneca virus A,SVA)是一种新兴的小核糖核酸病毒,可引起猪传染性水泡性疾病。
近年,在巴西、美国、中国等地引起猪发病的数量越来越多,主要表现为感染猪的鼻部、蹄冠部出现水疱性病变,新生仔猪死亡。
SVA作为一种新的猪水泡性疾病病原体,其进化和传播快,且尚无疫苗和特效药,需对其更多关注,加强监测与研究,防止流行扩散。
该文从其病原学、流行病学、防控等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A型塞内卡病毒;流行病学;防控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20.06.053Research and control of Seneca virusLi Zhenghong1,Li Yijiang2(1.Integrated Agricultural Service Centre of Mengmao Town,Ruili City,Yunnan Province,Dehong 678600,China;2.Center for Animal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Dehong Autonomous Prefecture,Yunnan Province,Dehong 678600,China)Abstract:Seneca virus A (SVA) is an emerging Picornavirus virus that can cause infectious vesicular disease in pigs.In recent years,in Brazil,the United States,China and other places caused more and more pig disease,the main performance of infected pigs nose,hoof crown blistering lesions,newborn piglets died.As a new pathogen of swine vesicular disease,SVA has a rapid evolution and spread,and there is no vaccine or specific drug.In this paper,the etiology,epidemiology,prevention and control aspects were reviewed.Key words:seneca virus A,epidemiology,prevention and control0 引言猪传染性水泡性疾病,临床症状与猪口蹄疫、猪水疱病、猪水疱性口炎等传染性疾病相似,主要特征是猪鼻部和蹄冠部出现水疱、溃烂,进而导致猪跛行甚至死亡。
病毒学中的缺陷小核糖核酸技术病毒是一种微生物,其具有高度的变异性和适应性,经常引发人类的严重疾病,例如流感、艾滋病、肝炎和新冠病毒等。
因此,了解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理对于预防和治疗病毒性疾病至关重要。
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们使用了各种研究技术,其中缺陷小核糖核酸技术被广泛运用于研究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和功能。
缺陷小核糖核酸技术是一项用于功能研究的遗传工具,例如研究病毒的基因功能和调节机制。
该技术使用了质粒启动子、多聚性腺苷酸序列(poly(A)序列)、引物等基因组扩增技术和RNA转录技术。
利用此技术,可以轻松地产生具有局部基因缺陷的病毒衍生物,这些缺陷衍生物通常会导致病毒的生长异常或致命性下降。
通过比较缺陷衍生物和野生型病毒的表型,可以确定对应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和调节机制,为研究病毒的致病机理和发展新的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目前,缺陷小核糖核酸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于各种病毒研究,如流感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等。
通过该技术,科学家们成功地鉴定了这些病毒基因组上的重要基因,并证明了它们在病毒生命周期和致病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例如,使用缺陷小核糖核酸技术,科学家们确定了乙型肝炎病毒的核心蛋白(HBcAg)和表面蛋白(HBsAg)基因的重要作用,它们通过不同的机制调节病毒的复制和转运,这为开发乙肝疫苗和治疗药物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此外,缺陷小核糖核酸技术还可以用于研究病毒与宿主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免疫逃避机制。
通过制备缺陷衍生物,科学家们可以快速地鉴定病毒基因组上参与免疫逃避和对抗宿主防御机制的基因,并通过进一步的功能分析揭示它们的作用和机制。
总体来说,缺陷小核糖核酸技术对于深入了解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和开发相关药物和疫苗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该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完善,相信它将在病毒学领域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防控病毒性疾病提供更多的支持。
柯萨奇病毒 A组 4型的研究进展2桂林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广西桂林541199摘要:柯萨奇A组4型(CV-A4)是肠道病毒A组成员之一,于1948年首次被分离鉴定,其感染人类可引起手足口病、弛缓性麻痹、疱疹性咽峡炎等疾病。
近年来,CV-A4的感染率和发病率逐年上升,并已在世界范围内爆发多次流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然而,CV-A4的致病机制仍不明确,目前也尚未研制出相应的疫苗及特异抗病毒药物。
本文就CV-A4的基因组特征、致病性、分子流行病学、动物模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柯萨奇A组4型;分子生物学特征;流行病学;动物模型柯萨奇病毒A组4型(Coxsackievirus, CV-A4)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Picornaviridae)肠道病毒属(Enterovirus,EV),是肠道病毒A组的重要成员[1]。
CV-A4于1948年首次被分离鉴定,此后在世界各地相继出现关于CV-A4的报道[2]。
CV-A4感染人类可以引起多种疾病,如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 AFP)、疱疹性咽峡炎(Herpangina,HA)、脑膜炎、心肌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类感冒病症等[3]。
虽然与同组的HFMD主要病原体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A71,EV-A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sackievirus A16,CA16)相比,CV-A4的分离率较低,以散发病例为主,但随着HFMD病原谱的不断发生变化,近年来非EV-A71和非CV-A16的构成比有所增加,其中CV-A4的感染率和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引起HFMD的主要病原体之一[4],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就CV-A4的基因组特征、致病性、分子流行病学、动物模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CV-A4基因组特征CV-A4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其基因组全长约为7400个核苷酸,包含一个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大约编码2200个氨基酸,是一无包膜的二十面体立体对称结构颗粒[5]。
RIG-I样受体信号通路及其调控研究进展丁云磊;孙英杰;王晓旭;胡跃;费荣梅;丁铲【摘要】The RIG-I-like receptors (RLRs) family of 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 (PRRs) is a group of cytosolic RNA helicase proteins that can identify viral RNA as non-self via binding to 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 (PAMP) motifs within RNA ligands. This interaction then leads to triggering of an innate antiviral response within the infected cells through RLR induction of downstream effector molecules such as type I interferon (IFN) and other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that serve to induce antiviral and inflammatory gene expression. In this paper, the composition of the RLR signaling pathway and regulation of ubiquitination reaction are described briefly. The mechanisms of viruses targeting RLR pathways to escape from the immune response are also summarized. Furthermore, the signaling crosstalk between RLR pathways and NOD-like receptor (NLR) pathways are introduced. Understanding the pivotal role of RLRs in immune regulation and signaling crosstalk in antiviral immunity may provide new insights into therapeutic strategies for the control of virus infection and immunity.%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中的RIG-I样受体(RIG-I like receptors,RLRs)是细胞质中一类RNA 解旋酶,它们可以通过其RNA配体结合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识别非自身的病毒RNA。
猪塞内卡病毒感染的最新研究进展作者:唐彩琰来源:《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19年第02期摘; 要:A型塞内卡病毒(Senecavirus A,SVA)是一种正义单链RNA病毒,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Picornaviridae)塞内卡病毒属(Senecavirus)。
该病毒自1988年以来在美国的猪群中悄然流行。
加拿大和美国分别于2007年和2012年报告了该病毒相关的水疱性病例。
自2014年年末和2015年年初以来,有关不同生产阶段的猪群暴发塞内卡病毒感染的报告越来越多,巴西、中国和泰国都在各自的猪群中检测到了该病毒。
就现有的塞内卡病毒感染和疾病最新资料而言,2015年可能是该病毒流行病学上的一个分水岭。
该病毒的地理分布、受影响猪群所处的生产阶段、感染引发的临床症状以及疾病的严重性都可以充实上述假设。
本综述将介绍当前,尤其是近2年有关塞内卡病毒感染及其所引发疾病的知识,并将探讨塞内卡病毒的流行病学、致病力、宿主免疫反应、诊断方法以及预防和控制措施。
展望部分则集中于人们对塞内卡病毒完整进化的流行病学和致病性数据的需求以及对其感染进行快速诊断的可能性。
其在养猪业中固有的健康风险不容忽视。
关键词:猪;小核糖核酸病毒;塞内卡谷病毒;突发疾病;水疱病;初生仔畜死亡率中图分类号:S855.3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9)02-0019-032002年,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名为塞内卡谷病毒(Seneca Vally Virus)的新病毒,并将其归类到一个新的病毒属,塞内卡病毒属中A型塞内卡病毒是唯一的代表性毒株。
从那时起至2014年年末,有关该病毒在猪上的特性和感染情况,包括其流行病学、传播方式、发病机理、病理学、临床症状和诊断方法等的研究进展甚微。
该病毒被认为是一种外来病毒,且其在地理分布上非常有限。
尽管塞内卡病毒感染会引发水疱病(很可能是低频率感染引起的),且是在北美各国唯一报道的病症,但是北美或者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尚未对猪的塞内卡病毒感染开展广泛的研究。
微小核糖核酸-208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研究进展刘新秀(综述);阮长武;葛智儒(审校)【摘要】MicroRNA( miRNA) is a class of highly conserved non coding small molecule RNA, which is about 21~25 nucleotides, and regulates the expression of genes by combining 3′-UTR mRNA region.In recent years, 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e contents of circulating blood miRNA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will change.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progress of miRNA-208 in the research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微小核糖核酸是一类长21~25个核苷酸的高保守性的非编码小分子RNA,主要通过与靶基因真核mRNA的3’非翻译区结合而调控基因的表达。
近年来研究发现循环血微小核糖核酸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含量会发生变化,现就心肌特异性的微小核糖核酸-208在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期刊名称】《心血管病学进展》【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4页(P368-371)【关键词】微小核糖核酸-208;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作者】刘新秀(综述);阮长武;葛智儒(审校)【作者单位】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公利医院心内科,上海 200135; 宁夏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宁夏银川 750004;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公利医院心内科,上海200135;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公利医院心内科,上海 20013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miRNA-208家族包括miRNA-208a和miRNA-208b,后来,基于序列同源性和组织表达的特异性,miRNA-499也成为了该家族的一员,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都是由基因的内含子形成。
马鼻炎病毒研究进展
宋一鸣;窦永喜;张志东
【期刊名称】《畜牧兽医学报》
【年(卷),期】2015(046)003
【摘要】在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众多成员中,仅有马甲型鼻炎病毒和马乙型鼻炎病毒可以感染马.马群中马鼻炎病毒血清阳性率很高,但对其致病机制知之甚少.本文对目前马鼻炎病毒生物学特性、流行特点、致病机制以及检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这对于进一步开展该病毒致病机制、检测技术等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5页(P357-361)
【作者】宋一鸣;窦永喜;张志东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草食动物病毒病创新团队,兰州730046;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草食动物病毒病创新团队,兰州730046;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草食动物病毒病创新团队,兰州73004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52.659.6
【相关文献】
1.棕榈蓟马传播番茄斑萎病毒属病毒研究进展 [J], 侯海霞;刘永杰;于毅;张安盛
2.在澳大利亚发现一种新型马B型鼻炎病毒 [J], 李凯年
3.蓟马传播的瓜菜病毒病及其防控研究进展 [J], 张蓓蓓;何海芳;张泽龙;闫明辉;闫凤鸣;李静静
4.马立克氏病病毒相关非编码RNA的研究进展 [J], 潘其聪;蔡旭旺;徐晓娟
5.马立克病病毒被膜蛋白VP22的研究进展 [J], 唐清秀;王宜平;叶正钦;李丕顺;纪春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综述·Chinese Journal of Animal Infectious Diseases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核糖体蛋白调控病毒生命周期的研究进展摘 要:病毒是一种基因组比较小,仅编码自身结构蛋白和一些重要的与复制相关的非结构蛋白的细胞内寄生物。
为了完成其生命周期,它还需要劫持宿主细胞内的一些蛋白或细胞因子,以组装成病毒的复制或翻译机器。
其中,核糖体蛋白(RPs )就是病毒经常劫持的一类宿主蛋白,被用来组装病毒的“翻译机器”。
本文即对近年来关于RPs 在病毒蛋白翻译中的调控作用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核糖体蛋白;病毒感染;调控作用中图分类号: Q9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6422(2022)06-0173-08Advances in Ribosomal Protein Regulation of Viral Life CycleGUO Hongyuan 1, ZHU Jie 1, MIAO Qiuhong 1, TANG Aoxing 1, QI Ruibin 1, TANG Jingyu 1,YANG Hongzao 1,2, LIU Guangqing 1(1. Shanghai Institute of Veterinary Medicine, CAAS, Shanghai 200241, China; 2. College of Veterinary Medicine, Gansu Agricultural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China)收稿日期:2020-05-22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D0500108,2016YFD0501003);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资助(20YF1457700);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9M66088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502068);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019JB06、2020JB07);上海市科技兴农创新项目(沪农科创字(2019)第3-3号)作者简介:郭宏元,女,硕士研究生,兽医学专业通信作者:刘光清,E-mail:**************.cn 2022,30(6):173-180郭宏元1,朱 杰1,缪秋红1,汤傲星1,戚睿斌1,唐井玉1,杨洪早1,2,刘光清1(1.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上海200241;2.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兰州730070)Abstract: The viruses, as intracellular parasites with small genomes, only encode structural proteins and some essential nonstructural proteins necessary for their replication. To complete viral life cycle, viruses also need to hijack some proteins or cytokines from host cells to assemble into viral replication or translation machines. Among of them, ribosomal proteins (RPs) as class of host proteins are often hijacked by viruses for assembly of viral “translation machines”. In a word,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recent research on the regulation of RPs during viral life cycle.Key words: Ribosomal protein; viral infection; regulation核糖体是所有细胞中不可或缺的细胞器,在生物体中负责细胞内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过程,其生物学功能主要是将mRNA翻译成蛋白质,同时进行遗传密码的传递,在细胞中充当蛋白质的翻译工厂[1]。
核糖核酸病毒病的研究与应用核糖核酸病毒病,又称RNA病毒病,是由RNA病毒引起的一类疾病。
这类病毒多样化,包括了许多常见的感冒、发烧、咳嗽等症状,也包括SARS、MERS、 COVID-19等引起严重社会关注的传染病。
在当前疫情的影响下,RNA病毒病的研究和应用再次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一、RNA病毒病的研究现状RNA病毒的研究存在许多挑战和难点。
病毒的传染性强,症状发展快速,信息流失严重且缺少有效的治疗手段。
然而,随着技术和研究手段的逐步提升,人类对RNA病毒病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1. 病毒分子机制的研究RNA病毒的基本结构和生命周期已经被广泛研究。
研究人员目前主要关注如何对病毒生命周期中的关键环节进行干预,例如,阻止病毒进入细胞、干扰病毒基因的表达、抑制病毒组装和释放等。
虽然RNA病毒的生命周期与DNA病毒有所不同,但是不同类型RNA病毒之间存在一些共同点,例如,RNA病毒进行大量转录和复制,且在病毒基因组的不同部位都存在保守序列。
因此,研究人员可以通过这些共同点对RNA病毒进行干预。
2. 病毒致病机制的研究RNA病毒病的发病机制也是研究的重要方向。
当前认为,RNA病毒感染后,病毒基因组被转录成RNA后进入宿主细胞,这使得病毒基因能够被翻译为病毒蛋白质,从而引起宿主细胞的死亡或导致身体免疫系统的反应。
因此,研究RNA病毒致病机制是为开发RNA病毒病治疗手段提供理论支持的必要步骤。
二、RNA病毒病的应用前景在RNA病毒的研究基础上,临床医学也在尝试针对RNA病毒病发展治疗手段。
这些手段包括:1. 疫苗的研发对RNA病毒病进行有效治疗的最终目标是预防。
开发针对RNA病毒特定成分的疫苗,则是最受期待的手段之一。
这种针对RNA病毒的疫苗背后的原理是,将病毒基因序列与疫苗接种人的基因相匹配,从而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以及长期的免疫保护。
虽然RNA病毒疫苗的研发过程较为严格,但是大多数病毒的疫苗研究都在进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