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先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239.00 KB
- 文档页数:9
【初中生物】陈凯先院士: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状况堪忧陈凯先■本报见习记者孙爱民“我国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状况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中西医结合专业人员考研困难、就业困难、晋升困难,国家应在政策法规、医院科室建设、专业设置等多方面加强对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的支持。
”两会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陈凯先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人才不足与就业困难并存据陈凯先介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和中医科学院通过抽样调研和专家访谈,调查了当前中西医结合人才结构状况。
“调查结果可谓不容乐观,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存在诸多问题。
”“我国现有的中西医结合医师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陈凯先表示,在受调查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省市的中西医结合医院和中医医院中,具有中西医结合医师资格的医师只有6.27%,而在受访的1000位患者中,38.51%的患者表示对中西医结合有需求。
一方面中西医结合医师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另外一方面中西医结合人员却面临着就业方面的困难。
陈凯先告诉记者,由于各省级医政主管部门对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的执业范围解释不同,一些省级医院在管理上不准许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进入综合医院西医科甚至中医医院中医科,致使许多具有中西医结合医师资格者只能到中西医结合医院或其他医院的中西医结合科工作。
“这造成一方面深受群众欢迎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服务供应不足,另一方面中西医结合人员就业又非常困难的矛盾局面。
”陈凯先表示。
学习难、考研难、晋升难中西医结合人员职称晋升困难也是此次调查发现的问题之一。
“在调查中,近50%的医师希望晋升中西医结合职称系列,然而现在仅有中西医结合内科、中西医结合外科和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三个专业方向的中级职称专业,覆盖面窄,不能满足临床其他专业,阻碍了中西医结合人员队伍的发展。
”陈凯先表示,这迫使部分优秀的中西医结合人员转向中医专业或西医专业职称,严重阻碍了青年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发展。
据了解,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质检总局、统计局启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承办相关工作,完成了中西医结合内科、外科、骨伤科、妇科、儿科、皮肤性病科和肛肠科七个专业的信息采集及申报资格认定,但修订工作至今没有落实。
会展互动,塑造品牌---搭建生物医药创新与合作平台作为国内外最有强大影响的生物技术和医药领域的国际学术盛会,上海国际生物技术和医药研讨会(Bio-Forum)自1995年以来,已成功地举行了8届,她对促进我国生物技术和医药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会议的特点1、政府重视上海国际生物技术和医药研讨会由上海市现代生物与医药产业办公室主办,得到了国家科技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有关部委和上海市科委、市经委、市人事局、市卫生局、市药监局等有关委办的大力支持。
会议由上海市现代生物与医药产业办公室主任、上海市科委主任李逸平博士任大会主席,并建立了由上海生物医药领域的院士组成大会学术委员会。
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研讨会”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政策,充分借助和整合各方资源做大做强“研讨会”,获得美中医药开发协会(SAPA)和美国华人生物医药科技协会(CBA)和上海生物工程协会等海内外相关协会的大力支持与合作,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生物技术和医药领域的国际学术盛会。
2、规模、层次及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在会议规模上,研讨会自举办以来,参会人数稳步上升,从最初的100多人到2006年的500多人;其中,2004年由于与美洲华人生物科学学会生技分会合办,更是创造了800多人的参会记录。
与此同时,同期举行的上海国际生物技术和医药展览会参观和参展人数也同步上升。
在会议层次和国际化程度上,大会先后邀请了10多位美国、俄罗斯和20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到会演讲;邀请了默克、诺华、罗氏、礼来、拜耳等跨国制药公司副总裁发表演讲;邀请到了全球比较有影响力的MPM、雷曼兄弟、Sofinnova、蒙哥马利和Toucan 等生物医药风险投资公司的金融和投资专家参会,并发表演说;同时,也邀请了国家药监局、科技部生物工程中心、美国FDA、NIH和BIO、英格兰经济发展署等政府和机构要员做精彩发言。
中国健康服务业进步现状和展望——依据陈凯先院士在第十五届中国健康服务业大会上的报告整理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加强,中国的健康服务业得到了快速的进步。
在第十五届中国健康服务业大会上,著名医学专家陈凯先院士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健康服务业进步现状和展望”的报告,对当前的形势进行了深度的分析和总结。
在报告中,陈院士指出,中国的健康服务业目前正处在一个快速进步的阶段。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和慢性病患者数量的增多,人们对健康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同时,随着经济的进步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服务质量和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目前,国内健康服务市场已经形成了一些有实力、规模较大的企业,如阿里健康、京东健康等,它们通过整合线下医疗资源和线上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服务,有力地推动了行业的进步。
然而,陈院士也指出,中国的健康服务业在进步中仍面临一些逆境和挑战。
起首,我国的医疗资源依旧存在着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大城市的医疗资源相对丰富,但是农村地区和一些边遥地区的健康服务依旧不够完善。
其次,医疗体制改革的进程依旧较慢,公立医院依旧占据主导地位,市场化、多元化的竞争机制尚未形成。
此外,医患干系也面临诸多问题,互信、沟通不畅导致冲突和纠纷时有发生。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针对当前的形势,陈院士提出了进步健康服务业的展望和建议。
起首,要加大对健康服务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和推动行业的进步。
其次,要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鼓舞社会力气参与健康服务领域,构建多元化的服务体系。
同时,还应加强医患沟通,提高医生的专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增加人们对医生的信任度。
最后,要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提高人们的健康素养和自我保健能力。
展望将来,陈院士对中国的健康服务业抱有信心。
他认为,中国经济的持续进步将为健康服务业提供良好的机遇和空间,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将越来越多,市场需求将不息增长。
上海市科技传播学会简报第八期2011年12月本期4页学会网:/chuanbo/电话:021-6385 5817 Shanghai Socie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目录一、学会积极参与市科协九大工作二、2011年中国科协会员日活动总结三、市科协系统先进工作者工·作:市科协九大学会参与的工作市科协九大顺利落幕。
在此期间,学会积极主动整合资源,在九大召开前一个月召集各主流媒体的科技部负责人,讨论、策划相关九大报道宣传工作,为后面会议的报道做好充分准备;学会在副理事长唐书林的帮助下联系上视新闻综合频道,在11月14日《新闻夜线——夜线约见》栏目中专访沈文庆主席,谈科普资源建设、科技展示馆、科技人才培养等话题;近30家媒体对科协九大工作做了相关报道。
在会议结束后,学会在第一时间就做好了汇总整理工作。
总·结2011年中国科协会员日总结2011年12月,上海市科技传播学会根据今年中国科协会员日活动的主题“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精心策划了此次会员日的活动。
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一、活动回顾2011年9月23日,中国科协、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的通知》,并于10月13日联合在京举行了首都高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报告会。
为贯彻中国科协、教育部《关于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的通知》精神,11月29日,我们积极参与了市科协组织的关于《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报告会,回来后及时收集、整理相关的文字资料,并把“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作为此次会员日的主题,结合本学会的特色,组织人员设计、制作关于《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电子杂志PPT,发放给所有会员认真学习。
二、活动特色1、领导重视学会领导在接市科协通知的第一时间,召开会议,要求一定要把此次中国科协会员日活动办好,组织人员精心策划了此项活动,并督促秘书处及时、有效地做好相关电子杂志和PPT。
抗2型糖尿病新药苗头被捕获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所长,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陈凯先在第八届海内外生命科学论坛上报告指出,计算机与化学合成、生物测试结合,构成后基因组时代新药研究的新策略。
他们建立了基于国产超级计算机的大规模虚拟筛选新药系统,目前已捕获数个具有显著胰岛素增敏作用的先导化合物,为有效治疗2型糖尿病展示了新的诱人前景。
到目前为止,人们只是针对大约500种疾病治疗靶标,筛选了大约只占现有2000多万种有机化合物中10%的化合物。
同时,生物学研究的进展,特别是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的完成,又为疾病治疗提供了约600~1500个潜在靶标。
陈凯先院士介绍说,近年兴起的高通量筛选使对大量化合物进行实验测试有了可能,但其存在假阳性和化合物样品来源有限等问题。
依靠超级计算机的强大计算能力,开展大规模虚拟筛选,然后进行药理测试,其“命中率”将大幅提高。
陈凯先院士等在超级计算机上对大约240万个小分子化合物进行了筛选,得到76个具有较强结合活性的化合物。
进一步的生物测试结果表明,其中有3个化合物激动(受体)的活性高于现有格列酮类糖尿病治疗药物。
随后,他们利用自己建立的胰岛素增敏剂临床前动物实验体系,进一步评价虚拟筛选发现的活性化合物,发现化合物T32和T33对相关细胞的促分化能力强于或类似于格列酮类药物;T33具有显著的胰岛素增敏作用。
重视综合发挥降压药物的降压和降压以外的附加作用同济大学医学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同济医院胡大一历时8年之久的缬沙坦抗高血压长期应用评价(the Valsartan Antihypertensive Long-term Use Evaluation, VALUE)试验于2004年6月14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第14届欧洲高血压学会年会上画上句号。
VALUE试验的目的与设计V ALUE的设计目的是证明一种假设,即在心血管高危的高血压患者达到同等血压控制时,缬沙坦减少心脏事件和死亡率的作用优于钙通道阻滞剂氨氯地平。
我国生物医药行业迈入创新发展新赛道作者:潘锋来源:《中国医药科学》2022年第09期由中国医学科学院主办的首届中国药学事业发展大会日前以“线上+线下”方式在北京举行。
大会以“同思共促中国药学事业大发展”为主题,多位与会院士、专家围绕“十四五”時期我国医药事业发展目标,聚焦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多角度、全方位共话我国药学事业发展的动力与未来。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长王辰院士指出,药学事业具有学科交叉、知识密集、需求巨大、经济相关、跨界交融、社会关注等特征,大会为各界提供了共议共商共促中国药学事业发展的平台。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陈凯先研究员在题为《我国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的回顾与展望》的大会报告中,介绍了近年来我国生物医药蓬勃发展所取得的令人鼓舞的成绩,展望了新药创制的未来发展方向。
生命科学发展的五大趋势陈凯先院士在报告中首先介绍了生命科学发展的总体趋势。
第一个趋势是生命科学正在经历第三次革命即学科汇聚。
第二个趋势是生命科学进入大数据时代,“生命数字化”将对未来生命科学发展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第三个趋势是技术革新让人类对生命的认识更加全面、精确、定量,生命科学逐渐走向成熟。
第四个趋势是工程化改造多点突破,利用能力进一步提高。
再生医学领域,干细胞用于治疗糖尿病和修复子宫内膜;合成生物学领域,利用 XNA 合成制备了XNAzymes,实现人工合成酵母染色体;人工智能领域,控制记忆与正面或负面情感相关联,IBM 研发出了模拟人脑的芯片;3 D 打印心脏、血管、软骨等正在越来越多地用于临床。
第五个趋势是成果转化进程不断加速。
HIV、神经退行性疾病、肿瘤等重大疾病的致病机制不断被阐明;个性化药物、基因药物、免疫疗法提供了更多的新药和治疗方式;健康管理促进了医疗器械、移动医疗、可穿戴设备的快速发展,预示着“大健康、大产业”的到来;现代育种呈现规模化和高通量趋势,呈现工厂化趋势,呈现信息化趋势;生态环境保护在生物多样性、全球气候变化、恢复生态学方面成为主要关注点。
40中国会展 CHINA CONFERENCE & EXHIBITION2023中国老年慢病大会圆满召开●供稿: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 ●责任编辑:付晓*****************7月1日,2023中国老年慢病大会在上海虹桥祥源希尔顿酒店隆重召开。
大会由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上海中医药大学联合主办,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技术指导,AGING RESEARCH杂志社和中国预防医学杂志社技术支持。
大会以“科学防治慢病,助力老龄健康”为主题,将慢病管理与老龄健康贯通融合,在两天会期中设置开幕式、主旨报告、圆桌论坛和19个专题论坛;发布老年慢病防治促进行动和老年慢病管理系列指南;展示2023中国老年慢病大会征文获奖名单。
2023 China Conference on Chronic Diseases of the Elderly was successfully held上海市政协副主席陈群,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一级巡视员吴乾渝,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会长、大会主席刘维林,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大会执行主席季光,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主任、研究员、大会执行主席吴静,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大会执行主席高和出席大会;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陈凯先,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邱贵兴、张伯礼、詹启敏、贾伟平以亲临现场或视频寄语等形式,对本次大会给予了大力支持;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国家项目专员姜晓朋,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暨南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悉尼大学、中国台湾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上海健康研究院等30余所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学者;协和医院、解放军总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等60余家医疗机构专家;全国各地70余位疾控中心慢病所负责人、地方卫健委代表;以及主办方代表等200余位国际国内慢病界知名专家、学者和相关政策制定与决策者汇聚一堂,共同分享170余场相关报告,涵盖老年慢病领域130余个热点、痛点、难点问题,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重点探索我国慢性病管理与慢病防治的策略和方向,特别关注老年人群慢病问题,并致力于增强老年慢病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从老年教育与老年健康、老年人慢病现状、挑战及管理、医学发展的整合与思考、中药学传承创新、老年人健康保障等多个角度出发,开展一系列具有探索性、前瞻性和引领性的科研成果与创新实践的分享。
我国生物医药研究和人工智能技术
陈凯先
【期刊名称】《上海医学》
【年(卷),期】2024(47)1
【摘要】当前,生物医药科技创新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基础研究突破引领创新前沿,社会需求不断推动研发模式的转变,学科汇聚和交叉引发新一轮技术变革。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生物医药研发和产业发展经历了从跟踪仿制到模仿创新两个阶段,取得了快速发展和显著进步,上了一个历史性的大台阶。
当前我国生物医药领域正处于创新发展的新阶段、新征程,面临着大力加强原始创新、实现创新强国目标的新任务。
AI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将极大地助力新药研发。
我们要抓住新技术变革的机遇,取得更多从“0到1”的原始创新突破,研发更多原创新药,实现新阶段的奋斗目标。
【总页数】7页(P1-7)
【作者】陈凯先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97
【相关文献】
1.我国海洋生物医药研究成果产业化国际合作机制研究
2.我国生物医药行业迈入创新发展新赛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陈凯先研究员
3.干
细胞基础及临床转化创新研究推动我国生物医药前沿科技繁荣发展4.财税政策对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研发投入的影响研究——基于文献视角5.我国《统计商品目录》与美国《协调关税表》第98、99章的对比研究——基于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
口监管优化角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陈凯先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中医药大学现代医药产业是一项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影响。
创新药物的研究与开发,集中体现了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前沿的新成就与新突破,体现了多学科交叉的高新技术创新与集成,是新世纪科技和经济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之一。
党和国家从科学发展观出发,高度重视创新药物研究,在今后5 - 15年国家发展的整体战略中,把创新药物研究开发放在突出的重要位置。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目前我国新药研究水平,在国际上还处在不先进或不发达水平。
当前国际上的新药研究水平,大致可分为三个梯队:1、走在了世界前列的是处于比较先进发达水平的欧美;2、包括中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组成了第二梯队,具备了一些药物研究发展的基础,但和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3、第三梯队则是一些不具备药物研发的国家。
根据国际发展态势和国内实际情况,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要达到自主创新的目标,大体需经历三个阶段:第一步,从90年代后半期到2000年初步建立自主创新体系的框架和雏型;第二步,2001- 2010年经过“十一五”计划的努力,我国药物研发的创新能力与水平有望居于国际新药研发“第二方阵”的地位,领先印度、韩国等国家;第三步,到2020年我国创新药物研发的能力与水平争取进入或接近国际新药研发的“第一方阵”,在国际先进行列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中,新药研究受到了高度关注,成为重大专项中所设立一个内容。
重大专项是为了实现国家目标,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和资源集成,在一定期限内完成的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工程,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
重大专项可以分为1.重大新药创制; 2. 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
重大专项的设立,也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民生和社会发展的高度关注。
在我国第一个中长期规划中(1956-1968年),制定了诸如原子弹,半导体,火箭,卫星等重大科研项目,并为后来的科研规划奠定了基础。
从2003年至2004年,我们国家在制定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时,温总理提出“要搞一批重大专项,搞一批能够体现我们国家和全民族创新水平提高、全民族凝聚力上升、使人们极大振奋的重大专项”,大飞机,探月工程等项目都位列其中。
令人高兴的是经过我们的努力,新药研制也被考虑在重大专项之中;去年我们完成了论证,今年开始正式实施。
经过财政部同意,5年内国家将拨款60亿人民币。
药物研究主要指化学药物的研究,从化合物资源出发,通过一定研究,得到一个候选化合物(也称候选药物),然后通过药物开发阶段,最后研制成新药。
从化合物资源到候选药物,期间经历了药物现代化合物发现,药物现代化合物结构优化两个阶段,最后得到一个具有一定药效,生物活性的化合物,经过临床前和临床研究,最终发展成为新药。
因此在药物中长期规划中,根据药物研发的过程,我们确立了如下重要内容:1. 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平台研究,进一步完善与国际规范接轨的药物创新共性技术平台,健全国家药物创新体系,包括新药筛选,新药药效评价,新药安全性评价,新药药物代谢性质研究等平台。
2. 新药品种及新制剂、新剂型,研究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要市场价值的创新药物。
3.新药研究开发关键技术研究,开展一批前瞻性的关键技术研究,突破一批新药研发和生产关键技术。
针对新药平台,品种和技术的研究任务,我们要立足国情,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将长期面临发达国家科技和经济优势的压力。
要顺利实现我国医药产业由仿制为主到创新为主的历史性转变,不能简单照搬发达国家的做法,必须坚持从国情出发,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走一条符合我国实际的自主创新道路:1.瞄准前沿,迎头赶上。
要把国际上最新发展的科学技术应用到我们的新药研究中;2. 要立足与我们的实际情况,发扬特色,跨越发展,要努力发扬我国在中药和天然药物研究方面的特色和优势。
总体而言,我们中国的药物研究力量比较薄弱,但是我们在中药和天然药物研究中具有特色和优势在国际上比较强。
建国以来,我国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新药研究成果,大部分是以中药和天然药物为基础研发成功的,例如青蒿素类抗疟新药的研究,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的研究,抗早老性痴呆药物石杉碱甲的研究,抗肝炎新药联苯双酯和双环醇的研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药物丁苯肽的研究。
我国具有中药研究的传统优势和天然药物研究的资源优势。
我国植物种类丰富,居全世界第三位,且我国具有长期使用天然产物治疗疾病的传统。
天然产物具有结构多样、活性独特的优点。
天然产物 100多万种,是有机化合物总数1/10不到,但是天然来源药物占全部药物 35 – 40 %,说明从天然化合物中发现新药的成功率比较高。
此外,我国中医药和各少数民族医药具有悠久历史,因此我们在发展我国新药研究的过程中,一定要珍惜中国自己的传统和特色。
其次,要大力加强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尽量采用国际科技发展最新成果,提高创新药物研究水平。
主要内容如下:药物新靶点的发现和确证,天然和合成化合物库的建立、结构测定,分子和细胞水平的高通量、高内涵筛选技术的建立和活性化合物筛选,药物构效关系研究和药物设计,生物信息学和化学信息学。
后基因组时代的药物发现从80年代末期到90年、新世纪,基因组研究是生命科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
图1发表与1960年Sciencd杂志,图中治疗药物的作用靶点总数483,其中最多的是受体,其次是酶。
图 2 是潜在的药物靶点比例图。
本世纪初,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取得了重大成就。
一大批疾病相关基因、病原体基因被发现,其功能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为药物研究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各国科学界和企业界抓住机遇,竞相开展从基因功能到药物的研究。
从1900年到2003年,发现的靶标有500种,在次基础上发现了6000-7000种药物;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由于基因组测序的研究,由于蛋白质组的研究,由于基因和蛋白质芯片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靶点被发现。
权威杂志《TRENDS in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预测在2000-2010年间,将会有5000种新靶标被发现,以此推算将会有几万种药物被相继发现。
因此未来的几年是生命科学蓬勃发展,药物研究发速发展的时期。
图1 治疗药物的作用靶点离子通道G-蛋白偶联受体酶核受体图2潜在的药物作用新靶点由于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的发现,药物的靶标被不断地发现,为药物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创新药物的研究思路、研究方向、技术路线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形成了“从基因到药物”的崭新研究模式物。
Novartis是国际上排名第四、五的制药公司。
从80年代后期,该公司开展了白血病基因组的研究。
他们专门研究了Bcr-Abl基因,该基因9号染色体和21号染色体异位,形成融合基因,进而造成突变,产生了导致白血病发生的融合蛋白。
Novartis针对这种蛋白,研制了药物STI571。
2002年,该药被美国评为十大科技新闻结晶。
但是该药物容易产生耐药性。
因此,洛克菲勒大学针对该基因所表达癌蛋白结构进行药物设计,改进药物STI571,发现了一个既保留治疗效果又克服耐药性新的先导化合物。
这是一个从基因向药物发展的案例。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Millennium研发治疗高血压药物。
他们用生物芯片研究了1000多个高血压相关基因,希望找到高血压药敏主要调控蛋白,花了两年时间,最终找到新的ACE-2抑制剂,大大加快了药物研发的时间。
这些例子都可以用来说明如何用新的技术,从研究基因相关的功能出发来推动药物的研究。
当前由于对新技术的应用,药物研究费用的支出急剧上升。
但是过去几年,新药的发现呈下降趋势。
由于一个药的研究周期较长,因此尚无法确定新药发现的下降趋势与新技术的引进有关。
如何更有效地在药物研究中利用这些新技术值得我们去思考。
这可能是由于我们以前过多地去关注某个单一基因,而事实上众多的疾病是多基因造成的(比如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等)和抗病毒感染(如艾滋病、肝炎等)。
这些疾病涉及多基因、多靶点通路和网络调控或是存在病毒与人体基因组/蛋白质组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传统的,针对单一靶点的研究方法已难以适用于相关治疗药物的研究。
上述疾病多半是慢性病,新药的临床研究时间长、费用高、风险大,许多候选新药常常在临床前和临床研究阶段由于药效、药代、安全性等性质不合要求而被淘汰。
造成巨大损失。
如能在药物发现阶段进行早期判断,有望显著降低药物开发成本和后期风险。
图3肿瘤细胞中的受体酪氨酸激酶信号转导通路图3是肿瘤细胞中的受体酪氨酸激酶信号转导通路。
从图3我们可以看出,相互影响的信号传导通路网络非常复杂。
由此可见,对于复杂的疾病,不能只关注单个靶点,而要与新技术应用联系起来。
这就需要发展系统生物学(System Biology)。
要求我们在疾病相关基因调控通路和网络水平上研究药物的作用机理、代谢途径和潜在毒性等;在细胞水平全面评价活性化合物的成药性(Druggability),为发现多基因和病毒感染等复杂疾病的治疗药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在次基础上,诞生了新药研究领域近年来一项重大的技术发展--高内涵筛选(High Content Screening, HCT)方法。
所谓高内涵筛选是指在保持细胞结构和功能完整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同时检测被筛样品对细胞生长、分化、迁移、凋亡、代谢途径及信号转导等多个环节的影响,从单一实验中获取大量相关信息,确定其生物活性和潜在毒性。
高内涵筛选应用高分辨率的荧光数码影像系统,包括显微荧光标记、数码影像分析以及图像数据处理,在细胞水平上实现检测指标的多元化和功能化,旨在获得被筛样品对细胞产生的多维立体和实时快速的生物效应信息。
elson等人运用时间分辨荧光测定、显微共聚焦检测和报告基因等方法在单孔中动态研究了多肽对IL-4/STAT6信号转导途径的作用,并成功地应用于新药筛选。
HCT克服以往药物发现的“串行”研究方法(即化合物筛选→初步药效学评价→急性毒性评价→全面的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效率低、速度慢的弱点;克服高通量筛选(High Throughput Screening, HTS)成功率低的缺陷,在新药研究早期阶段就获得活性化合物对细胞的多重效应的详细数据,包括细胞毒性、代谢调节和对其它靶点的非特异性作用等,增加药物后期开发的成功率。
因此,在药物研究的方法上发生了如下变化:1.从基于单一靶标的药物发现到基于网络调控的药物发现发展;2.从高通量筛选(HTS)到集群HTS/高内涵筛选(HCS)发展;3.信息科学在药物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药物设计已成为药物发现的实用技术。
药物发现中的新策略针对当前药物发展的大潮流背景,我们对药物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策略,即信息、计算科学与化学、生物技术相结合,用于新药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