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论王安忆小说《长恨歌》的美学特征
- 格式:pdf
- 大小:303.06 KB
- 文档页数:3
评王安忆《长恨歌》评王安忆《长恨歌》小说主人公的独特之处就表现在这一个个平凡又不平凡的地方。
她的平凡除了体现在其虚荣外,还体现在她与几个男人的纠葛上,她的一生里似乎总不缺乏男人,这既是为驱赶内心的孤寂,也是因情欲的驱使。
作为人不管是谁都害怕寂寞,也为了寻求安全,总会希望身边有个人陪伴;而情欲作为人生活的一个方面,同样希望得到满足:在这两种欲望的驱使下便使得王琦瑶接受着一个又一个男人,也使得她的形象由此而变得真切丰满,有血有肉。
如果作家王安忆把她塑造成忠贞烈女,为了其中的李主任守寡一辈子,在失偶后如何使自己变成女强人就显得俗套了,与生活的真实性也大大降低。
而她的不平凡并不仅仅因为她曾是上海小姐,上海小姐不过是她不平凡之处中极小的一部分,真正占主导地位的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她在过了一段情妇生活即依附性的生活后能靠自己的能力让自己继续生存下来,并一直到老,尽管李主任有留给她一盒金子,但她却很少拿出来过日子,基本上是用在私生女微微的身上。
二是她在吃特别是穿上的见解,能预测未来的穿衣潮流,把箱子里的旧衣服拿出来随便一改便可引领潮流,成为时尚的领导者,于是她的生活很精致。
正是王的平凡与不平凡之处构成了富于魅力的有着独立个性的人物形象,一个很会享受生活,但生活却要跟她开玩笑,不让她称心,然而她却依然乐观地坚强地活着的人。
思想主题:1.时间的历史《长恨歌》笔下的历史与重大政治事件没有太多的联系,它只是时间的历史。
王安忆用细腻唯美的笔法极力渲染上海各历史时期迷漫于空气中的不同气味、不同氛围、不同感受,她努力表现的是各个历史时期中特定个人的生存状态、精神面貌、趣味取向,于是她笔下的历史与人物都那样平实、真切、普遍,给人亲切感。
2.生活与人生的困境尽管王琦瑶一直在为幸福奋斗着,但生活并不如意,与她有纠葛的男人一个个地离她而去,剩下她孤独地活着,那么冷清寂寞。
而对于冷清与寂寞似乎每个人都是不可避免的,不管是否有配偶相伴,儿女相随,心与心间总会有着一定距离。
论王安忆《长恨歌》体现的生命美学意识作者:陈佳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32期【摘要】王安忆,当代著名女作家,她的《长恨歌》获“第五届矛盾文学奖”。
《长恨歌》描写了王琦瑶身上对生命的执着与真诚,对不幸的爱情的倔强与不屈。
文章从美的自我、倔强的求索和生命的挽歌三个方面来分析《长恨歌》中体现的生命美学意识.【关键词】王安忆;长恨歌;生命美学意识;王安忆是当代著名女作家,现为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
她的作品主题多元、技巧多变,其《长恨歌》获“第五届矛盾文学奖”。
作者用冷静的笔调、写实的风格,细腻地描写四十年代的上海,以严密的推敲,筛子般细数生活的琐碎,把繁华与朴实的上海揉进王琦瑶的生命里,勾勒出王琦瑶生命中的喧闹与荒芜。
一、美的自我王琦瑶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人物形象,她的外在形象和内在修养共同体现了整体的美,精致优雅的生活是她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长恨歌》里通过对王琦瑶的装饰、内心、生活的精细描绘,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凄美绝艳的人生动态图,谱写出一曲清丽婉转的人世离恨歌。
东方巴黎的上海,是一座恢弘壮美的城市,弄堂是这个城市壮观的景象,在这样的景象中韵养出颇具情味的闺阁少女。
以王琦瑶为典型代表,王琦瑶在上海的繁华和素朴影响下,变得韵味十足:“着阴丹士林蓝的旗袍,身影袅娜,漆黑的额发掩住一双会说话的眼睛”是她的外在形象,但无论在哪个年龄段,她都称得上端庄秀丽。
当然,端庄秀丽应该包括秀丽可人的面容,朴实端庄的着装,温润乖巧的气质。
作者把王琦瑶塑造成邻家女孩,她的着装有着家常气息。
这种家常是小巧玲珑,是乖巧可人。
“她的五官是乖的,她的体态是乖的。
她布旗袍上的花样也是最乖的那种。
”这让久经情场且在政界叱咤风云的李主任都把她的乖巧看做一种生活的沉淀,一种安身立命的安慰。
多变的生活会让人的内心丰富,不同的经历总给人心灵磨练,从而沉静从容。
王琦瑶可谓是命途多舛,在爱情里更迭,在婚姻的殿堂外徘徊,在亲人的温暖呵护中流走,在友谊的芳香里黯然失色。
摘要王安忆受西方叙事学的影响,在小说《长恨歌》中选用了独特的叙事方法。
本文从叙事学角度分析《长恨歌》叙事结构、叙事角度和叙事语言三方面,以此探讨《长恨歌》的叙事特色。
关键词:王安忆《长恨歌》叙事方法叙事结构叙事语言AbstractUnder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Narratology, Wang Anyi adopted a unique narrative method in the novel“The Song of Everlasting Sorrow”.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narrative angle and narrative language style of “The Song of Everlasting Sorrow”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rratology, so as to explore the narr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ng of Everlasting Sorrow”.Keywords: Wang Anyi;《The Song of Everlasting Sorrow》;Narrative method;Narrative structure;Narrative language目录引言 (2)一、叙事结构 (2)(一)直线式的时间叙事 (2)(二)多重空间叙事 (3)二、叙事角度 (5)(一)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 (5)(二)独特的女性叙事 (6)三、叙事语言 (8)(一)委婉含蓄的叙事语言 (8)(二)陌生化语言 (9)(三)日常生活诗化叙事语言 (10)四、结语 (11)参考文献 (12)致谢论王安忆《长恨歌》的叙事特色小说是一门叙事艺术,分析小说叙事特色是剖析小说艺术魅力的重要方法。
女性化和日常化的历史——王安忆小说《长恨歌》读解女性化和日常化的历史——王安忆小说《长恨歌》读解王安忆是当代著名女性作家,她的作品一直关注女性的生活经验和内心感受。
其中,她的小说《长恨歌》以其独特的视角,描绘了一段跨越了一个世纪的中国女性的生活历程。
通过对女性化和日常化的历史的追溯,王安忆在小说中呈现了女性的社会地位与价值观念的演进,同时也展示了她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思考和洞察。
《长恨歌》的主线叙述围绕着女主人公王嫣的一生展开。
小说从她的曾祖母开始,一直延续到她的孙女,跨越了近百年的历史时期。
王嫣的家族经历了战争、革命、改革开放等重大事件,她们的命运也随之起伏变幻。
而小说着重刻画了王嫣与她的母亲以及她的三位叔叔之间的复杂家族关系,以及她们对爱情、事业和婚姻的追求和坚守。
首先,通过对女性化历史的揭示,《长恨歌》展现了女性的地位和角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
在传统社会中,女性被束缚于封建礼教的桎梏下,默默无闻地生活在男权社会的边缘。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妇女地位的提高,《长恨歌》中的女性逐渐摆脱了传统束缚,开始在社会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王嫣的母亲海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她是一位勇敢而有主见的女性,不仅积极追求自己的事业,还坚持为家族的利益而斗争。
以她为代表的一代女性,在一系列社会变革的推动下,开始追求个性与独立,展示出了坚韧与智慧。
其次,《长恨歌》对日常化历史的描绘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了普通人的生活状况和精神世界。
王安忆通过细腻入微的叙述,将小说的场景和描写融入日常生活之中,使读者更容易与故事中的人物产生共鸣。
小说中描绘了许多琐碎的日常生活场景,例如日常的家庭琐事、婚姻矛盾、情感纠葛等。
这些细节展示了人们生活的喜怒哀乐,同时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时期下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通过这样的描写,《长恨歌》深入其中,表达了作者对普通人的关怀和关注。
最后,《长恨歌》通过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展示了作者对社会变革的见识和洞察。
评王安忆《长恨歌》《长恨歌》,当代中国著名作家王安忆的长篇代表作之一、王安忆看似平淡却幽默冷峻的笔调,在对细小琐碎的生活细节的津津乐道中,展现时代变迁中的人和城市,被誉为“现代上海史诗”。
该作品讲述了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被一枝细腻而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人,其中交织着上海这所大都市从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沧海桑田的变迁。
生活在上海弄堂里的女人沉垒了无数理想、幻灭、躁动和怨望,她们对情与爱的追求,她们的成败,在我们眼前依次展开。
[1]该小说获第五届矛盾文学奖等多个奖项,其亮点表现在多个方面上。
题材:《长恨歌》描写的是一个平凡之处大于不平凡之处的上海女人的故事,尽管时间跨越几十年,故事还是发生在与时代潮流紧密相连的上海,但王安忆并没有让人物与政治扯上太多的关系,从解放战争到社会主义建设,到文革,到开放,尽管人物的命运及生活有受到政治的影响,但主人公始终没有投身到政治潮流中去,而是默默追求自己的安逸和欢乐,过着小人物的平淡日子。
写作技巧:1.散文笔法的运用小说一开始便采用散文化的写法大段地描写弄堂、流言、闰阁与鸽子,而在小说的其他部分也采用这样的笔法,如与阿二相识的邬桥。
这种笔法的运用让人感受到了浓浓的意境与诗化美。
2.对比的运用首先是王琦瑶、吴佩珍的友谊与王琦瑶、将丽莉友谊的对比。
王琦瑶与吴佩珍的友情如同流星,一闪而过,美丽而短暂。
但王琦瑶与将丽莉的友谊却一直维持到老,尽管期间出现过矛盾,但最后还是合好了。
前者是小儿女间的经不住考验的友谊,后者是成人间的能经历风雨的真正友谊。
出现这样的反差主要是王与吴交往时王不过是一个未经世事的高中生,而与将交往时两人的心智均已进入成熟期,不再因一些小事情闹别扭甚至分离。
其次是王琦瑶与女儿微微的对比,王琦瑶容貌出众,但女儿微微却姿色一般;王琦瑶对穿着打扮有独特的见解,能引领时尚,但微微却是时代的追随者,穿衣打扮随波逐流;王琦瑶能凭借自己的能力生存,但微微却是一个附庸品,始终依赖别人过日子。
内容提要女性文学是近年来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的创作领域,王安忆的《长恨歌》在女性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长恨歌》以女性化视角,细腻的笔触讲述了王琦瑶的一生,再现了旧上海市民阶层的生活空间和精神面貌。
本文通过对《长恨歌》的分析来研究其女性化的民间叙事方式。
本文从“城”的女性文化载体、日常生活的民间书写、女性体验的审美观照和对《长恨歌》语言魅力的分析,及与其他女作家的比较五方面入手,分析了《长恨歌》独特的叙事方式。
将城市作为女性文化的载体,王琦瑶成为城市的化身,二者是融为一体的。
以民间叙事的方式对日常琐屑之事进行细致的描述,来反映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和风情。
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和温婉,反映城市,反映生活。
生动的细节、繁复的叙事方式、抒情性的叙事语言,是《长恨歌》成功的重要因素。
本文还涉及同其他女作家,如张爱玲、梅娘、池莉、方方的比较来说明《长恨歌》的独特之处,及其在女性文学中所占的特殊地位。
关键词:女性化、民间叙事、王琦瑶目录一、引言 (1)二、“城”的女性文化载体 (1)三、日常生活的民间书写 (7)四、女性体验的审美观照 (11)五、《长恨歌》中的语言魅力 (14)六、与其他女作家的比较 (17)七、小结 (22)八、注释 (23)九、中文摘要 (24)十、英文摘要 (27)一、引言在中国,没有哪座城市像上海这样繁华而有韵致,也没有哪个统称能够像“上海人”这样富于特定而又有丰富的含义。
王安忆的《长恨歌》就是通过“沪上淑媛”王琦瑶的一生,向人们展现了上海市民阶层的生活空间和精神面貌。
整部作品采用了女性化民间叙事方式,从平凡琐细入手,表现了女性作家所特有的细腻和雅致。
二、“城”的女性文化载体在王安忆的眼中,上海是琐碎的,也是精致的。
她在市民文化内涵中找到了相融点,她以细腻的笔触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去执着地表现上海的每一个细小部分,她将这座城市看成是一个传奇。
王安忆说:“在那里面我写了一个女人的命运,但事实上这个女人只不过是城市的代言人,我要写的其实是一个城市的故事。
96百家评论 2019年第6期 总第43期“后《长恨歌》时代”是从小说研究角度对王安忆创作生涯的一种阶段划分,指王安忆1996年《长恨歌》创作完成至今的创作时间段。
作为一名职业作家,王安忆的小说创作浩浩荡荡、纷纭复杂地横跨了近四个十年,其间不论在语言、风格、叙事等形式上有着丰富的变化,其创作主题和审美诉求也不一而同。
经研究梳理可以发现,王安忆在创作其代表作《长恨歌》时,创作理念与写作手法又经历了一次转变。
对此,王安忆自己也有察觉,她曾经在谈自己的创作时写到:“我感觉从九十年代慢慢开始变化了,到了现在,我就觉得已经比较安定,现在好像找到节奏了。
”①虽然“后《长恨歌》时代”的说法目前只散见于学界相关的研究著作中,并没有明确的认同和统一的说法,但其并非是空穴来风。
《长恨歌》完稿之后,王安忆的小说创作渐入一个新的境界。
她停止了纯粹的精神探索小说的写作。
我们再难找寻到像《神圣祭坛》、《乌托邦诗篇》那样“冷绝”的作品。
当然这并不代表着王安忆放弃了对精神世界和人生道路的探索和挖掘,而是找到了一种形式更为温和、层次更加丰富、目的性更加隐忍的创作方式,将对灵魂世界和精神力量以及命运诉求的探求融入到其他题材的写作中去。
在题材上,王安忆继承了自己对于乡土小说和城市小说的钟爱,这两种题材的作品仍然是“后《长恨歌》时代”的创作主流。
但是也同样在形式与内容上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展现出语言风格淡化、古典审美凸显、叙事艺术升华等一系列的特点。
这些特点聚星成火,共同塑造了这一时期王安忆小说独特的审美特征。
内容提要:王安忆在近四十年的小说创作生涯中一直行走在自我突破与自我发展的道路上。
以小说《长恨歌》为标志,其创作又经历了一次嬗变,并渐入一个新的写作境界。
在王安忆创作生涯的“后《长恨歌》时代”,王安忆在语言运用上具有去风格化的中和之美,在叙事表达上打造多样性下的宿命叙事,在人物创造上展现去特殊化的生命观照,呈现出王安忆小说独有的审美特征。
我眼中的历史是日常的-与王安忆谈《长恨歌》我眼中的历史是日常的-与王安忆谈《长恨歌》《长恨歌》达到了某种极致记者:首先祝贺你获得本届茅盾文学奖。
《长恨歌》完成于1995年上半年,可以说是你在90年代的一部倾心之作。
几年来,《长恨歌》接连获得殊荣。
那么在完成创作5年之后,你本人如何评价这部作品,它在你的创作历程中有什么样的意义?王安忆:《长恨歌》确实写得很用心。
当时作家出版社计划出我和贾平凹的自选集,要求其中有一部新长篇。
在我开始考虑写什么时,这个题材就在脑海里出现了。
应该说,它在我心里其实已沉淀很久了。
我个人认为,《长恨歌》的走红带有很大的运气。
譬如,当初张爱玲的去世引发了张爱玲热,许多人把我和她往一块儿比,可能因为我们写的都是上海故事,对上海的怀旧时尚客观上推动了读者关注写上海故事的小说。
其实我在写作时根本没有什么怀旧感,因为我无“旧”可怀。
事实上,我写《长恨歌》时的心理状态相当清醒。
我以前不少作品的写作带有强烈的情绪,但《长恨歌》的写作是一次冷静的操作:风格写实,人物和情节经过严密推理,笔触很细腻。
可以说,《长恨歌》的写作在我创作生涯中达到了某种极致的状态。
《长恨歌》的叙事方式包括语言都是那种密不透风的,而且要在长篇中把一种韵味自始至终贯穿下来,很难。
因为你得把这口气一直坚持到最后,不能泄掉。
写完后我确实有种成就感。
《长恨歌》之后,我的写作就开始从这种极致的密渐渐转向疏朗,转向平白。
这种演变我自己觉得挺好。
历史是日复一日的生活的演变记者:你曾说写上海,最有代表的是上海的女性。
《长恨歌》就写了一个40年代“上海小姐”的一生命运。
上海这座城市的社会是由无数个“声”与“色”作底子的,在王琦瑶的传奇故事中蕴含上海这座城市的记忆。
《长恨歌》后,你还写了《妹头》以及《富萍》等。
有评论家指出,你笔下上海的种种历史变迁都停留在日常状态,这一点你怎么看?王安忆:上海是座有意思的城市。
在这个舞台上上演着无数故事,我还没有写完。
开题报告王安忆长恨歌开题报告:王安忆《长恨歌》一、引言王安忆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入人心的作品而广为人知。
其中,《长恨歌》是她的一部重要作品,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该作进行分析,探讨其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二、作品背景《长恨歌》是王安忆的一部长篇小说,以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背景,展现了唐朝盛世的繁荣和杨贵妃的悲剧命运。
通过对历史人物的重构,王安忆试图探索人性与命运的关系。
三、叙事风格王安忆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而著名,这种风格在《长恨歌》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她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了人物的情感世界,并通过细节的描写展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同时,她善于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对白居易和杨贵妃的对比,表达了对人性的思考。
四、文化内涵《长恨歌》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更是对唐朝文化的一次回顾和思考。
王安忆通过对唐朝盛世的描绘,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文化的多元。
她通过对杨贵妃的塑造,反映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命运和束缚。
同时,她也通过对白居易的刻画,探讨了文人的境遇和追求。
五、人物形象在《长恨歌》中,王安忆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
白居易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文人,他的聪明才智和对杨贵妃的深情使他成为一个备受喜爱的人物。
而杨贵妃则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女性形象,她的美丽和命运的转折引起了人们的同情和思考。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王安忆成功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命运的无常。
六、艺术手法王安忆在《长恨歌》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她运用了插叙的手法,将白居易和杨贵妃的故事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增加了故事的层次感和可读性。
同时,她还运用了对话和独白的形式,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鲜活。
此外,她还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隐喻,使作品更富有诗意和哲理。
七、结语通过对《长恨歌》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王安忆作为一位优秀的作家,通过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入人心的作品,成功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命运的无常。
同时,她也通过对历史人物和文化的回顾,对当代社会进行了反思和思考。